《故都的秋》课后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故都的秋》课后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故都的秋》课后练习【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歧(qí)韵譬如(ì)嘶(sī)叫凋谢(diāo)B.耗(hào)子开拓(tà)落蕊(ruǐ)一椽(chuán)C.橄榄(lǎn)落寞(mò)细腻(nì)廿(niàn)四桥D.着(zhuò)衣椭(tuǒ)圆萧索(xiāo)潭柘寺(zè)2.下列词语中没有
试题预览
《故都的秋》课后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歧(qí)韵       譬如(bì)      嘶(sī)叫      凋谢(diāo)
B.耗(hào)子      开拓(tà)      落蕊(ruǐ)     一椽(chuán)
C.橄榄(lǎn)      落寞(mò)      细腻(nì)      廿(niàn)四桥
D.着(zhuò) 衣    椭(tuǒ)圆     萧索(xiāo)    潭柘寺(z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姿态  赏玩    即使  黄城人海
B. 细腻  清闲   啼唱  尘沙灰土
C. 田圆  深沉    严厉  不能自已
D. 蓑弱  悠闲    陶然  回味不永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B.“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C.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
  D.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
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
 4.下列句中画线的“像”字表比喻的一项是
  A. 像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
  B.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像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C.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
 的秋意。
D. 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5.下列诗句描写的季节,不是秋天的一项是(  )
A.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著花        B. 青山绿水,白草绿叶红花
C.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D.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下列语句表述内容有误的一项是(   )
A.北京陶然亭的名字取于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句“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B.“见落叶而知岁之将暮”的意思是看见落叶就知道天要到傍晚了。
C.宋代欧阳修的《秋声赋》和苏轼的《赤壁赋》 都是写秋的名篇。
D.“秋士”古时是专指那些暮年仍不得志的知识分子。
7.对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譬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排比 对偶 比喻)
B.(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排比 对比 比喻)
C.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排比 对比)
D.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比喻 对比 拟人)
【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故都的秋》,完成题目。
1.下列对《故都的秋》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体现了作者对北国之秋倾注的深情,作者愿以生命留住北国之秋,可见其情之深,其爱之切。
B.“有些批评家说,中国的文人学士,尤其是诗人,都带着很浓厚的颓废色彩,所以中国的诗文里,颂赞秋的文字特别的多。”作者认为秋的“悲凉”容易引发文人的颓废情绪,中国诗文中颂赞秋的文字特别多就是证明。
C.“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通过对不同的饮食物产的口感、风味进行比较,说明南国之秋和北国之秋各有特色,各具风味。
D.“这嘶叫的秋蝉,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把秋蝉比喻为蟋蟀、耗子,一方面说明秋蝉在北平数量极多,极为常见,另一方面说明秋蝉的嘶叫不被人们喜爱。
2.《故都的秋》文中,两次写到声音:一是“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一是“秋蝉的衰弱的残声”。对这样写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两种声音的描写,巧妙地告诉读者,北国的秋天有“清、静、悲凉”的一面,也有生机勃勃的一面。
B.两种声音的描写,其实没有什么可探究的,就是写实而已,这两种声音那时那地确实有。
C.两种声音的描写,很好地写出了北国秋天景色的多样性,不然,就显得单调而乏味。
D.两种声音的描写,以声写静,更能让读者感受到了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
3.下列选项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写出了北国之秋的“清”“静”“悲凉”的特点,并用江南之秋的“慢”“润”“淡”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B.作者将故都的秋和个人心中的悲凉巧妙融合,不仅写出了对自然之秋的感受,也写出了对人生之秋的体味。
C.作者用悲凉同情的笔调描写了都市闲人凄凉无奈的生活片段,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怜悯之情。
D.《故都的秋》全文的基调是忧伤的、悲凉的,因此可以说是一曲悲凉的秋的颂歌。
4.下列对《故都的秋》一课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为了表现“故都的秋”,作者重点抓住秋槐 、秋蝉、秋雨、秋枣等景物进行细腻的
描写,写出了“清”“静”“悲凉”的特点。
B. 文章表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颂和内心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秋色、秋味便都呈
现出清、静、迷人的情调,散乱的秋景统一在这感情的基调之下。
C.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
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这句话运用了“绘声绘色”和“以情取景”的
描写方法。
D. 作者不选择北平秋天的那些著名风景,如“陶然亭的芦花”之类,是因为这些著名风
景是古往今来骚人墨客吟咏北京秋天常用的题材,难以写出新意来。
5.在作者眼中故都的秋有何特点?找出全文的文眼,并分析其作用。(4分)
                                                                               
                                                                               
 6.鉴赏下面语段的描写技巧(4分)
“在北平即使不出门去吧,就是在皇城人海之中,租人家一椽破屋来住着,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7.鉴赏文章最后两段的表达技巧。(4分)
南国之秋,当然也是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碧云寺的秋色
钟敬文
碧云寺是一个大寺院,又是一个大林子。在那些大小不等的院子里,都有树木或花草。那些树木,种类繁多,其中不少还是活了几百岁的参天老树。寺的附近,那些高地和山岭上,树木也相当繁密。
我是中秋节那天搬到寺里来的,在那些繁茂的树丛中,还很少看到黄色的或红色的叶子。半个月过去了,寺里有些树木渐渐开始变换颜色。石塔前的几株柿子树,院子里那些沿着石桥和假山生长的爬山虎,好像先得秋意似的,叶子慢慢地黄的黄、赤的赤了。可是,绿色的统治基本上还没有动摇。
近日,情景突然改变了。黄的、赤的颜色触目都是,来得那么神速,我模糊的季节感被惊醒过来了。
爬山虎,不论这里那里的,都急速地换上了新装。它们大都由绿变黄,变红,变丹,变赤……我们要找出整片的绿叶已经不很容易了。罗汉堂前院子里靠北墙的那株缠绕着大槐树的爬山虎,平常的时候,我们没有注意到它跟槐树叶子的差别。几天来,可大不同了。槐树的叶子,有一些也渐渐变成黄色,可全树还是绿沉沉的。而那株爬山虎的无数叶子,却由绿变黄,变赤,在树干上、树枝上非常鲜明地显示出自己的艳丽。特别是在阳光的照射下,那些深红的、浅红的、金黄的、橘黄的叶子都闪着亮光,把大槐树也反衬得美丽可爱了。
释迦牟尼佛殿前的两株梧桐,弥勒佛殿前的那些高耸的白果树,泉水院前院石桥边的那株黑枣树……它们全都披上黄袍了。中山纪念堂一株婆罗树的大部分叶子镶了黄边,堂阶下那株沿着老柏上升到高处的凌霄花树的许多叶子也都变成咖啡色的了……
自然,寺内外那些高耸的老柏和松树之类,是比较保守的。尽管有很少的叶子已经变成了刀锈色,可是,它们身上那件墨绿袍子是不肯轻易褪下的。许多槐树的叶子,也改变得不踊跃。但是,不管怎样,现在,碧云寺的景色却成为多彩的了。这种景象自然地叫我们想起那春夏之间群花盛开的花园来。可是,彩色的秋林,到底有它自己特别的情调和风格。花园的美不能代替它,也不能概括它。
我们古代的诗人,多喜欢把秋天看作悲伤的季节。过去许多“悲秋”的诗篇或诗句,多半是提到“草木黄落”的景象的。其实,引起人们的伤感,并不一定是秋天固有的特性。从许多方面看,它倒可以说是叫人感到愉快的一个时节。古人所谓“春秋佳日”,绝不是没有根据的一句赞语。
在夏天,草木的叶子都是绿油油的,这固然象征着生长,象征着繁荣。但是,从审美的眼光上说,它到底不免单调些。到了秋天,尤其是到了深秋,许多树木的叶子变色了,柿红的、朱红的、金黄的、古铜色的、猪色的,还有那半黄半绿或半黄半赤的……五颜六色,把山野打扮得像个盛装的姑娘。加以这时节天色是澄明的,气候是清爽的。你想想,它应该怎样唤起人们那种欢快的感情啊!
自然,我们晓得古代诗人所以对秋风感喟,见黄叶伤情,是有一定的社会生活的原因的。诗人们或因为同情人民的苦难,或因为伤悼个人遭逢的不幸……那种悲哀的心情,往往容易由某些自然现象的感触而发泄出来。即便如此,也并不是所有的诗人面对那些变了色的叶子都是唉声叹气的。“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明白地颂扬红叶的美丽;“扁舟一样归何处?家在江南黄叶村”,诗人对于江南秋色分明艳羡不已。此外,“红树青山好放船”“半江红树卖鲈鱼”……这些美丽的诗句,都不像“满山红叶,尽是离人眼中血”那样饱含着哀伤情调。大家知道,“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因此,即使是生活在旧时代里的诗人,对于某些事物也可以具有一定的正常感情。我们没有权力判定,过去一切诗人对于红叶和黄叶的美,都必然是色盲的。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对秋叶的描写有详有略,着重描绘了得秋意之先的爬山虎的叶子,而对其他树木的叶子则点到即止。
B.作者对急速换上新装的爬山虎倾注了热烈的赞美之情,对“保守的老柏和松树表达了不满与批评。
C.古代诗人写下了许多“悲秋”之作,从“满山红叶”中见出“离人眼中血,这与诗人的人生经历有一定关联。
D.本文表现了作者对秋色之美的发现与赞叹,并结合古人的创作,传达出作者对审美体验与社会生活关系的理解。
2.文章第三段中画线的句子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作者使用了“惊醒一词,好在哪里?
                                                                               
                                                                               
3.文章尾段说:“现在,跟‘过去’是对立的。但是,在历史的长河中,它们又有着一脉相联的源流。”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江南的冬景
郁达夫
凡在北国过过冬天的人,大都知道围炉煮茗,或吃涮羊肉,剥花生米,饮白干的滋味。而有地炉、暖炕等设备的人家,不管它门外面是雪深几尺,或风大若雷,躲在屋里的两三个月的生活,却是一年之中最有劲的一段蛰居异境;老年人不必说,就是顶喜欢活动的小孩子们,总也是个个在怀恋的,因为这中间,有的是萝卜、雅儿梨等水果的闲食,还有大年夜、正月初一、元宵等热闹的节期。
但在江南。可又不同。我生长在江南,儿时所受的江南冬日的印象,铭刻特深;虽则渐入中年,又爱上了晚秋,以为秋天正是读读书、写写字的人的最惠季节,但对于江南的冬景,总觉得有可以抵得过北方夏夜的一种特殊情调,说得摩登些,便是一种明朗的情调。
我也曾到过闽粤,在那里过冬天,和暖原极和暖,有时候到了阴历的年边,说不定还不得不拿出纱衫来穿;走过野人的篱落,更还看得见许多杂七杂八的秋花!一番阵雨雷鸣过后,凉冷一点,至多也只换上一件夹衣,在闽粤之间,皮袍棉袄是绝对用不着的。这一种极南的气候异状,并不是我所说的江南的冬景,只能叫它作南国的长春,是春或秋的延长。
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所以含得住热气,养得住植物;因而长江一带,芦花可以到冬至而不败,红叶亦有时候会保持三个月以上的生命。像钱塘江两岸的乌柏树,红叶落后,还有雪白的柏子着在枝头,一点一丛。草色顶多成了赭色,根边总带点绿意,非但野火烧不尽,就是寒风也吹不倒的。若遇到风和日暖的午后,你一个人肯上冬郊去走走,则青天碧落之下,你不但不感到岁时的肃杀,而且还可以饱觉着一种莫名其妙的含蓄在那里的生气;“若是冬天来了,春天也总马,上会来”的诗人的名句,只有在江南的山野里,最容易体会得到。
江南河港交流,且又地濒大海,湖沼特多,故空气里时含水分;到得冬天,不时也会下着微雨,而这微雨寒村里的冬霖景象,又是一种说不出的悠闲境界。你试想想,秋收过后,河流边三五人家会聚在一个小村子里,门对长桥,窗临远阜,这中间又多是树枝槎桠的杂木树林;在这一幅冬日农村的图上,再洒上一层细得同粉也似的白雨,加上一层淡得几不成墨的背景,你说够不够悠闲?若再要点些景致进去,则门前可以泊一只乌篷小船,茅屋里可以添几个喧哗的酒客;天垂暮了,还可以加一味红黄,在茅屋窗中画上一圈暗示着灯光的月晕。人到了这一境界,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终至于得失俱亡,死生不问了。我们总该还记得唐朝那位诗人做的“暮雨潇潇江上村”的一首绝句罢?诗人到此,连对绿林豪客都客气起来了,这不是江南冬景的迷人又是什么?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的要想到雪。“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又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和狗一样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做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窗外的天气晴朗得像晚秋一样;晴空的高爽,日光的洋溢,引诱得使你在房间里坐不住。空言不如实践,这一种无聊的杂文,我也不再想写下去了,还是拿起手杖,搁下纸笔,去湖上散散步罢!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四段中写芦花冬至不败红叶三月不落、乌柏子着在枝头、草色仍带绿意,表现江南的地质丰腴而润泽,形成了江南独特的冬景。
B.第五段中“人到了这一境界, 自然会胸襟洒脱起来”是说自然迷人,使人旷达洒脱,不计荣辱得失。
C.作者在描写微雨寒村的冬霖景象时,借助想象,为读者描绘了一幅悠闲情调的水墨画,表达自己“相见恨晚”的情感。
D.作者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将“酒”比作“姑娘”,“调戏”词又赋予“雪月梅”以人的思想情感与意识,写出江南冬雪的美丽。
2.下列对这篇文章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篇散文从不同角度描写江南的冬天,作者觉得江南冬景抵得过北方夏夜,是很可爱的,对北方的冬天生活也是很欣赏的。
B.芦花、红叶、柏子、草汇合成江南冬景的底色,在青天碧落之下泛出生气,到处可见充满生机的绿意,有一种明朗的情调。
C.江南的冬天,天气不冷,芦花不败,树叶难凋,草色不枯,因而在江南既感不到岁末的肃杀,似乎也缺少一点悠闲的景致。
D.全文语调舒缓,恰似江南冬天的悠闲;语言清新淳朴,和江南的冬景相得益彰,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一幅江南暖冬的水墨画。
3.作者写“江南雪景图”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引用了大量的古诗文,结合文本看作者是怎样组合这些诗文的?引用这些诗文有什么好处?
                                                                               
                                                                               

4.文章描写江南的冬景,都从北国的冬天写起,还穿插了许多其他地方的景物。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材料?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十月,一场秋雨过后,天空像是打了蜡,蔚蓝而明亮。在群山怀抱之中的桂林兴安,更加明朗开阔了。秋风的水袖把尘世的浮华、喧嚣静静扬弃。山舒缓,(     );水清冽,像秋日醉人的醇酒;云柔软,如儿时记忆中的手绢。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读一册山,念一卷水,随风飘然,与云嬉戏。站在山水之侧,尝试舒展心灵的翅膀,去品味秋天的空旷、寂寥。来到山裙水袂之间的灵渠,一带碧水,怎么看都像一部             的素书。她婉约,曼妙,             ,不愠不喜,用             的故事,引你进入一种             的境界。静立水畔,听任心灵被潺潺流水牵系,在绿草萋萋的水湄着陆。突然想起白居易“米泉之精的诗句。“米泉”,指的是酒。用“米泉”称酒,该是多么洒脱而陶醉!酒不醉人人自醉。看到灵渠,心底突然冒出两个字:地泉!在历史的土壤中,万斛泉源,潺潺流淌。这是多么厚重而飘逸的精灵啊!
1.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仿佛水墨画卷中清淡的留白       B.仿佛水墨画卷的清淡
C.似清淡的水墨画卷中的留白       D.似清淡的水墨画卷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从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B.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C.筑就的钢筋水泥城市到达山水之间,使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D.从钢筋水泥筑就的城市到达山水之间,我们放下所有的牵绊,如同赴一场约会。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手不释卷  不卑不亢  波澜起伏  百折千回
B.百读不厌  不骄不躁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C.手不释卷  不骄不躁  波澜起伏  百折千回
D.百读不厌  不卑不亢  柳暗花明  百转千回
二、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就不但在情调上,而且在语言上把雅趣和俗趣统一起来了。       。
 ①但是,郁达夫却在这里构成了和谐的、统一的情调。
 ②前面就有茅房、耗子,这里又有稀饭、馍馍、黄犬、大蟹等。
 ③这是因为他的情感亮点就是把大雅和大俗融为一体。
 ④这些话语本来就是缺乏诗意的,用在这充满古典的、高雅趣味的文章中,是要冒不和谐的风险的。
 ⑤郁达夫把秋天写得这么有诗意,赋予它一系列诗意的、高雅的话语,然而不时又穿插一些平常的俗语进去。
 A.②①⑤④③  B.⑤②④①③     C.②⑤①④③   D.③⑤②④①
三、压缩下列语段,字数在40左右。
一到秋天,森林里又换了一番景色。落叶松和各种阔叶树的叶子变成深浅不同的黄色。有些树的叶子都变得火一样红。不落叶的树显得更苍翠了。秋风摆动树林,哗哗的声音好像海边的浪涛。各种山果子都熟了:榛子、野枣、山里红、山葡萄,说也说不完。松鼠忙起来了,它不停地把山果子搬进树洞里去。东北的森林,十月就飞雪了,松鼠不得不早做准备,好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天。
                                                                              
四、下面是郁达夫的散文《故都的秋》中一段景物描写,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不超过40字。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像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五、仿照下面语段的描写手法,以“春天”为描写对象写一段话。要求:调动听觉和视觉,句式与例句大体一致。
例句:早晨起来,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你也能看得到很高很高的碧绿的天色,听得到青天下驯鸽的飞声。从槐树叶底,朝东细数着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或在破壁腰中,静对着像喇叭似的牵牛花(朝荣)的蓝朵,自然而然地也能够感觉到十分的秋意。
                                                                               
                                                                               

【微写作】
一、根据要求写两段话,每段话要包括下面四个词语,不少于40字。
秋风   树叶   种子   果实
(1)描绘一种情景。
                                                                               
                                                                               
(2)请以秋风为主要描写对象来写一段文字。要求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二、请以“夜深静坐,时闻雨点敲窗”为开头,写一段情文并茂的文字。
要求:(1)侧重听觉描写;(2)运用比喻、拟人两种修辞手法;(3)结构相对完整,语言简明、连贯、得体;(4)不超过35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拿来主义》课后练习』  下一个『《我与地坛》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