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课后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基础演练】1.填空。 (1)鲁迅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和历史小说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2)鲁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的意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可
试题预览
《拿来主义》课后练习
【基础演练】
1.填空。
  (1)鲁迅著有小说集《_______》《_______》和历史小说集《_______》,散文集《_______》,散文诗集《_______》,杂文集《_______》《_______》。
   (2)鲁迅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示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的意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各句中加粗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目前,木材专家用数据指出,中国的红木进口量相对于世界林产品贸易总量来说不过是“九牛一毛”,中国掠夺全球红木资源的说法是故弄玄虚。
②古往今来,好客的中国人极重礼尚往来,但这个“礼”字真未必就是现在的民间通解,非得与金钱或实物挂钩。
③一位父亲在训斥他16岁的儿子时勃然大怒,掏出手机报警:“我儿子偷拿家中东西卖钱,希望你们来处理。”
④深圳国税局利用职权坐拥16栋海滨别墅,并圈起海岸线,让民众无法进入游玩,还企图以“用来培训干部”这一冠冕堂皇的借口来堵住众人之口。
⑤只要两个人在一起,彼此相伴,残羹冷炙也是最好的食物,不是吗?平平淡淡、简简单单才是最幸福的。
⑥在《楚乔传》的拍摄过程中,有工作人员表示,赵丽颖几乎不用替身。在拍摄和狼群搏斗的场景时,她身体多处受伤,人们对此不吝溢美之词。
A.②④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①⑤⑥
3.对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捧”表示郑重,几张画却郑重地挂过去显得寒磣可怜)
B.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用“催进”讽刺“送去主义”的卖力媚态)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不知后事如何”可理解为展品下落不明)
D.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进步”是运用反语进行讽刺,实为“堕落”之意)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几百年之后,我们竟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B.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取得,不想给与。
C.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所以见其彻底革命。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下列各句中的标点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B.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
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
C.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D.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
就会成为新宅子。
6.下面各句中,没有运用比喻论证的一项是(    )
A.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
B.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
C.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
D.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
7.对下列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迅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的作品是《狂人日记》,它被看作是我国现代文学
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B.鲁迅的小说《狂人日记》《孔乙己》《祝福》《一件小事》《故乡》《社戏》《阿Q
正传》均收录在《呐喊》中。
C.象征主义的基本特征是:重视主观表现而轻客观描写;暗示多于解释;大量运用通感、
自由联想、暗示等手法;神秘主义、唯美主义和形式主义明显。
D.杂文,一般以议论为主,以短小、活泼、锋利、隽永为特点,是一种直接而迅速地反
映社会事变的文艺性论文,它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具有极强的战斗力。
【课文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别的且不说罢,单是学艺上的东西,近来就先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但终“不知后事如何”;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此后是顺便到欧洲传道。我在这里不想讨论梅博士演艺和象征主义的关系,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
当然,能够只是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尼采就自诩过他是太阳,光热无穷,只是给与,不想取得。然而尼采究竟不是太阳,他发了疯。中国也不是,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要不然,则当佳节大典之际,他们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
这种奖赏,不要误解为“抛来”的东西,这是“抛给”的,说得冠冕些,可以称之为“送来”,我在这里不想举出实例。
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
但我们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于是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其实,这正是因为那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段着重揭露“送去主义”在学艺上的表现及其鼓吹者的媚外行径,目的是引出下文的“拿来主义”。
B.“抛给”与“抛来”有着本质的不同:“抛给”是没有目的的。不会有附加条件;同“抛来”是有目的的,定会有附加条件。
C.在文中“送去”的是古董和艺术家,这是一种媚态;“送来”的是残羹冷炙,让“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而不要“送来”。
D.节选部分若重揭露“送去”的本质和“送来”的面目,划清“拿来”与“送来”的界限,提出要“拿来”,而且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2.文中画线的“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一句的含意是什么?
                                                                              
                                                                              
3.结合上下文,说说“抛给”“送来”“拿来”的本质是什么。
                                                                              
                                                                              

4.综观上面选段,作者是怎样提出“拿来主义”主张的?采用这样的方式提出“拿来主义”主张有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下列小题。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譬如罢,我们之中的一个穷青年,因为祖上的阴功(姑且让我这么说说罢),得了一所大宅子,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或合法继承的,或是做了女婿换来的。那么,怎么办呢?我想,首先是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但是,如果反对这宅子的旧主人,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徘徊不敢走进门,是孱头;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烧光,算是保存自己的清白,则是昏蛋。不过因为原是羡慕这宅子的旧主人的,而这回接受一切,欣欣然的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当然更是废物。“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剌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1.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先把中外文化遗产比作一所大宅子,强调了“拿来”的态度,要果敢,要坚决;然后反
 面设喻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
B.对待文化遗产,作者用“孱头”“昏蛋”“废物”来批判三种错误观点;用“鱼翅”“鸦
片”“烟灯和烟枪”来比喻三个组成部分;用“占有”“挑选”、创新来说明批判继承
的三个步骤。
C.鲁迅既批判了在旧的遗产面前畏首畏尾的“孱头”,也批判了那种为了表示自己的“革
命性”而故意毁灭遗产的“昏蛋”,但对前者的批判明显强于后者。
D.运用比喻说理,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变枯燥为风趣,变陌生为熟悉,从而增强杂
文的形象性和感染力,是这几段文字的突出特点。
2.“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一句话,在内容和结构上各起什么作用?
                                                                              
                                                                              

3.如何理解“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这句 话的内涵?
                                                                              
                                                                              
 
三、阅读课文《拿来主义》,回答各小题。
1.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对比的鲜明和反衬的强烈,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重要特点,比如开头大谈“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好像绕了一个大圈子,其实正好和“拿来主义”形成鲜明的对照。它
们的弊端越多,毛病越大,越可反衬出“拿来主义”的必要和可贵。
B.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的比喻来阐明抽象的道理,是本文写作上突出的特点。
比如将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将文化遗产中的糟粕比作“鸦片”,既能给人以深
刻的启示,又能使人得到艺术的愉悦。
C.本文虽然是一篇专谈批判继承问题的文章,但作者卓越的 幽默和讽刺能力也力透纸
背地一再表现出来。
D.本文全面而形象地阐明了对待外来文化的问题,批判了种种错误态度,指出正确的继
承和借鉴是建设新文化、塑造新人的必要条件。
2.下列对本文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作者巧妙地叙述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帝国主义入侵,之后清政府又签订了许多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史实。
B.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指出了“送去主义”的实质是媚外求荣。
C.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三个短语,层层推进,写出了“拿来”必须独立思考,鉴别精华和糟粕,独立自主地选择。
D.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目的是造就新人和新文艺,这句话强调了继承的重要性。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鲁迅先生给我们留下了太多太多,600多万字的著述使他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近现代以来最具社会影响力的作家、思想家和精神启蒙者。近年来,“去鲁迅化”的声潮始终甚嚣尘上,从鲁迅教材“撤退”,到炮轰鲁迅的“戾气”,再到“鲁迅过时了”的声调。这实在令人心疼!
  鲁迅被脸谱化,大家都不陌生,鲁迅是战士,横眉冷对,一个都不宽恕……这是绝大多数人眼中的鲁迅。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鲁迅被贴上了各种令人不解的标签。身为鲁迅之子的周海婴更能体会到鲁迅被标签化的无奈、酸涩,甚至苦痛。其实,鲁迅是多性情的,是丰富的,这可从周海婴的记述中找到佐证。
  先生曾说过:“中国大约太老了,社会上事无大小,都恶劣不堪,像一只黑色的染缸,无论加进甚么新东西去,都变成漆黑。可是除了再想法子来改革之外,也再没有别的路。”我们现在已经在不断改革,不断前进了。先生去世久矣,他的精神已经在时代的发展中体现!未来还会…… 
  对于“去鲁迅化”的声潮,我们应该抱什么态度?请结合上文,用简短的语言概括。
                                                                             
二、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鲁迅作品包含着深刻的人生体验,反映了丰富的历史内容,的确可以从其与政治的关系中来进行读解。但这样的读解一旦过了适当的度,就会割裂其内在的意义关系,成为一种实用主义的东西。“鲁迅”的意义到了20世纪80年代,重新回归“五四”,强调其启蒙的意义。这是由鲁迅前期小说的启蒙主义性质决定的,但更是出于反思和克服极“左”路线所造成的人格扭曲、思想异化的严重后果的历史需要。通过对鲁迅作品的重新评价,突出其批判封建蒙昧主义文化的本来意义,提倡独立思考的精神,为思想解放开辟道路。这实际上意味着鲁迅研究已经成了打破现代迷信、推动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一环,深刻地影响了新时期的历史进程。
    人们对鲁迅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有所不同,甚至是尖锐对立的,但“鲁学”始终占据着显学的位置。这种情形到21世纪初,发生了微妙而重要的变化。鲁迅从政治的符码、文化的符码,到一个活生生的人,人们可以更真切地深入他的内心,去体味他在历史最黑暗的时刻,在面对无路可走的绝望时,心里如何挣扎,如何反抗这绝望,要在没有路的地方走出一条路来。喜爱和崇敬鲁迅的读者,可以从记录他心路历程的作品中吸取精神力量去追求光眀和真理,哪怕要经历鲁迅式的艰难也罢。这样的“鲁迅”就成了一座人格的丰碑。
                              (选自陈国恩《“鲁迅”的意义及当下价值》,有删改)
1.结合全文,说明人们对鲁迅作品的读解经历了哪些阶段。
                                                                              
                                                                              
2.20世纪80年代“鲁迅”的意义回归的原因是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的本质精神是他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只有理解了中国社会才能读懂鲁迅,而只有读懂了鲁迅才能理解中国社会。鲁迅与中国就是这样一种解不开的纠葛。他一生批判和挑战的不是哪一个个人,而是中国的一种文化传统、一种民族根性、一种社会状态。局限于鲁迅与周边人际关系和具体事件的纠葛,是不能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的。鲁迅是常读常新的,他已经成为一个世纪性的话题。我们这个民族花费了半个多世纪的时光也尚未真正读懂鲁迅,理解鲁迅。留在民族记忆里的鲁迅是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是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毫无疑问,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人们都认同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但是我们很少能细想为什么鲁迅能至死坚守这一性格?归根结底,就是鲁迅的人格所致,性格特征大多源自人格特征。
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在当代中国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中国当代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夜深人静,我读到鲁迅的一些句子,总是惊出一身汗水来。这不只是为鲁迅的深刻而惊叹,也是面对鲁迅的深刻和挑战而自愧不如的结果。鲁迅的伟大在于其思想的深刻,而鲁迅的痛苦也在于其思想的深刻。我们心中不忘鲁迅,然而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而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最后的底线就是不能参与对于鲁迅本质精神的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鲁迅确立的现代人的思想人格境界,就是呼唤“真人”而揭露“伪士”。在人性的道德上,鲁迅始终是“复古”的——复归于人间的原点。鲁迅在担负起政治救亡、思想启蒙重任的同时,又担负起道德救赎的重任。鲁迅的真实让恶人作恶变得困难,特别是让伪善者暴露出恶的本质。他一生树敌过多,除了思想立场和政治倾向的差异之外,很大程度上是性格所致。而这性格也就是人格——不说假话和揭穿虚伪。这造成了他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
鲁迅的真诚与真实是当下中国最值得珍惜的精神资源,思想意识上的“独出”与道德人格上的“率真”,是鲁迅“致人性于全”的主要思考内容。鲁迅一生都在“力抗时俗”“力抗强者”。而今日之民众,在思想意识和道德人格上则往往表现为两重性:思想意识的觉醒与道德人格的滑落。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逐渐疏离于僵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正是这觉醒之后时现实所产生的失望,使人们丧失了理想主义和共同伦理精神,退而求其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结果带来了道德心的淡化,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
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他的存在,使我们不敢自我夸耀,使我们不敢轻易自称为“战士”,也不敢轻易把某人称为“伟人”。我们只要一直努力坚守这样一个底线:可以平凡,但是不能平庸;可以不崇高,但是不可以堕落。然而,这个人生底线的坚守是痛苦的,也可能是孤独的。最后,我想说:“我爱鲁迅,鲁迅害我。”
(摘编自张福贵《远离鲁迅让我们变得平庸》)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鲁迅的本质精神是对于中国社会、文化和中国人的深刻理解,表现为对中国的旧文化传统、民族劣根性和畸形社会状态的批判和挑战。
B.鲁迅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为“知识分子”这一概念进行了界定。鲁迅精神的最大的价值,就是对于知识分子思想立场和人格境界的启示意义。
C.由于历史的发展,一般民众具有了被“唤醒”后的思想状态。但是对现实的失望,使人们转而追求个人物质生活的发展,造成政治意识的弱化与道德人格的滑落,导致整个社会逐渐丧失道德底线。
D.鲁迅的存在,为我们确立了一种人生境界和一面反省的镜子,这种人生境界就是让我们强化政治意识,提升道德人格。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作者指出不要纠结于鲁迅与其周边某一个人的关系,否则,会阻碍我们真正理解鲁迅的价值和意义。
B.作者写中小学教科书中的鲁迅、每逢某个重大政治节日便被装饰出来的鲁迅,是举例论证鲁迅已经远离了我们这个时代和我们自己。
C.文章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详细阐述了鲁迅精神对于当今社会知识分子和普通人的意义。
D.原文标题便是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作者结合社会现状提出的观点,具有启发性,极具现实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虽然鲁迅让我们活得很累很沉重,但作为真正的鲁迅学人,绝不能对鲁迅的本质精神进行改造,因为曲解鲁迅就是背叛鲁迅。
B.鲁迅人际关系中最大的悲剧就是自己不虚伪也不允许别人虚伪,这由他不说假话和揭露虚伪的性格所致。
C.鲁迅性格的本质是挑战强者并反抗,这是鲁迅的人格所致,人格特征大多源自性格特征。
D.作者说“鲁迅害我”,是因为当代知识分子要坚守鲁迅确立的人格境界,会活得很累、很沉重、很孤独,这是深爱鲁迅的正话反说。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鲁迅先生记
萧红
鲁迅先生家里的花瓶,好像画上所见的西洋女子用以取水的瓶子,灰蓝色,有点儿瓷釉自然堆起的纹痕,瓶口的两边,还有两个瓶耳,瓶里种的是几棵万年青。 
    我第一次看到这花的时候,我就问过: 
   “这叫什么名字?屋里不生火炉,也不冻死?” 
    第一次,走进鲁迅先生家里去,那是快接近黄昏的时节,而且是个冬天,所以那室内稍微有一点儿暗,同时鲁迅先生的纸烟,当它离开嘴边而停在桌角的地方,那烟纹的卷痕一直升腾到他有一些白丝的发梢那么高,而且再升腾就看不见了。 
    “这花,叫‘万年青’,永久这样!”他在花瓶旁边的烟灰盒中,抖掉了纸烟上的灰烬,那红的烟火,就越红了,好像一朵小花似的,和他的袖口相距离着。 
    “这花不怕冻?”以后,我又问过,记不得是在什么时候了。 
    许先生说:“不怕的,最耐久!”而且她还拿着瓶口给我摇着。 
    我还看到了那花瓶的底边是一些圆石子。以后,因为熟识了的緣故,我就自己动手看过一两次,又加上这花瓶是常常摆在客厅的黑色长桌上;又加上自己是来自寒带的北方,对于这在四季里都不凋谢的植物,总带有一点儿惊奇。 
    而现在这“万年青”依旧活着,每次到许先生家去,看到那花,有时仍站在那黑色的长桌子上,有时站在鲁迅先生遗像的前面。 
    花瓶是换了,用一个玻璃瓶装着,看得到淡黄色的须根,站在瓶底。 
    有时候许先生一面和我们谈论着,一面检查着房中所有的花草。看一看叶子是不是黄了,该剪掉的剪掉,该洒水的洒水,因为不停地动作是她的习惯。有时候就检查这“万年青”,有时候就谈着鲁迅先生,就在他的遗像前面谈着,但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 
至于那花瓶呢?站在墓地的青草上面去了,而且瓶底已经丢失,虽然丢失了也就让它空空地站在墓边。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它一直站到邻旁墓头的石榴树开了花而后站成了石榴。 
    从开炮以后,只有许先生绕道去过一次,别人就没有去过。当然那墓草是长得很高了。而且荒了,还说什么花瓶,恐怕鲁迅先生的瓷半身像也要被荒了的草埋没到他的胸口。 
我们在这边,只能写纪念鲁迅先生的文章,而谁去努力剪齐墓上的荒草?我们是越去越远了,但无论多么远,那荒草是总要记在心上的。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一自然段重点写瓶子,这个花瓶能种活植物万年青,作者看到它,睹物思人,表
 现其对鲁迅先生的怀念之情。
B.写许先生在鲁迅的遗像前谈着鲁迅先生,“那感觉,却像谈着古人那么悠远了”,将巨
大的悲痛化为轻描淡写的文字,更见感情深沉。
C.“我所看到的是从春天一直站到秋天”,表明作者站在鲁迅先生墓前的时间很长,表达
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景仰。
D.一瓶万年青、一句“永久这样”、一缕轻烟、一丛墓草的细节描写,勾勒出了鲁迅朴实、
坚忍、勤奋、崇高的形象。
2.文章命题很大,但切入点却很小。作者主要选择了何种事物来描写?这样描写的意图是什么?
                                                                              
                                                                              

3.找出作者描写鲁迅抽烟这一细节的句子,揣摩一下这些描写具有怎样的象征意味。
                                                                              
                                                                              
                                                                              
                                                                              

4.文章题目是“鲁迅先生记”,行文却没有过多记叙鲁迅先生的事情,这样写是否偏离题意?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拿去主义
“拿来主义”是鲁迅的一篇杂文的题目,现在已成为引进、吸收外来文化的一个专用名词,同样重要的是“拿去主义”,虽然未经鲁迅述及,却也值得一提。
在“文化热”中;加强对外文化交流的呼声越来越高。可是在有些同志的心目中,所谓“交流”,就是指“拿来”,至于“拿去”,对不起,意识不强,也许还没有考虑。这实际上是单向流程,而不是双向流程。“来而不往,非礼也。”中国是礼仪之邦,总不能光拿人家的啊!
有些同志认为我国的民族文化落后陈旧,对是否有输出价值和竞争能力心存疑虑。其实,这些同志未必熟谙西方的心理和行情。须知东西方文化各有所长,各有所短,互为补充,不可代替,从而构成世界文化整体。中国文化,诸如长城、秦始皇兵马俑、汉代墓葬中的金缕玉衣、唐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反对党八股》课后练习』  下一个『《故都的秋》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