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至》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客至》课堂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客至》课堂作业【基础阅读】一、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①在《客至》中,作者通过描写春水与鸥鸟来写出环境的清幽,衬托作者落寞心情的两句是:         ,        。②在《客至》中,一个“皆”字写出了春江涨溢
试题预览
《客至》课堂作业
【基础阅读】
一、情景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①在《客至》中,作者通过描写春水与鸥鸟来写出环境的清幽,衬托作者落寞心情的两句
是:         ,        。
②在《客至》中,一个“皆”字写出了春江涨溢的一句是:       。
③在《客至》中,写出客人不常来,主人也不轻易延请客人的两句是:    ,     。
④在《客至》中,酒菜虽然不丰盛,却能体现作者竭尽诚心招待客人和招待不周的歉意的
两句是:       ,        。
⑤在《客至》中,写出了作者邀邻饮酒,突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人情味的两句
是:    ,     。
二、阅读《客至》,完成下面题目。
1.选出对这首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    )
A.首联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至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皆”
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但见”,表现了他
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B.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
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为”
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C.颈联由颔联虚写客至转入实写待客。诗中的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
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疚,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
情谊。 
D.全诗风格看似安闲恬静,其实充满悲意。诗人通过描写客至,旨在突出内心的苦闷寂
寞。
2.颈联表现了主人怎样的生活状况?(3分)
                               
3.全诗主要写“客至”,尾联又写邀请邻翁对饮,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回答问题。
《客至》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宾至》
幽栖地僻经过少,老病人扶再拜难。
岂有文章惊海内?漫劳车马驻江千。
竟日淹留佳客坐,百年粗粝腐儒餐。
不嫌野外无借给,乘兴还来看药栏。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客至》篇首以“群鸥”引兴,篇尾以“邻翁”陪结。在结构上,作者兼顾空间顺序
和时间顺序。从空间上看,从外到内;从时间上看,则写了迎客、待客的全过程。
B.《客至》颔联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
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浓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C.《宾至》“老病人扶再拜难”写自己老病,需人搀扶,不能尽礼,在致歉中隐含着诗
人有老友来访的万分喜悦。
D.《宾至》诗题虽突出“宾”字,但在写法上,却处处以宾主对举,实际上突出的是诗
人自己。
2.主人对“客”和“宾”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态度?试分别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
(唐)杜甫
         力疾①坐清晓,来诗②悲早春。
转添愁伴客,更㿿老随人。
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
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③。
【注】①力疾:病中用力起身。②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应和之作③风尘:指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
1.“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止
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青惜峰峦过,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
B.红浸珊瑚短,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C.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
D.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
2.首联“悲早春”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全诗是怎样表现“悲”情的?请简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经杜甫旧宅
雍陶
浣花溪里花多处,为忆先生在蜀时。
万古只应留旧宅,千金无复换新诗。
沙崩水槛鸥飞尽,树压村桥马过迟。
山月不知人事变,夜来江上与谁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途经浣花溪畔,不禁触景生情,“忆”字直接点出对杜甫的追忆之情。
B.斯人已去,而今徒见旧宅却不再有新诗,“千金无复”突出对杜甫的推崇。
C.颈联中“迟”字内涵丰富,既有马行迟缓之意,又暗含着作者的主观情感。
D.山月不知人事变迁,夜晚依旧徘徊江上,作者借月之有情反衬人之无情。
2.诗中“沙崩水槛鸥飞尽”一句,是由杜甫《客至》中“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
来”一联化用而来,请简要赏析这样写的妙处。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新诗的诗体建设是诗歌界长久以来都在探讨的问题。从字面意思来看,“诗体”侧重于诗歌的形式方面,因此很多观点也是从这一维度提出的。比如国学大家季羡林就曾不无忧伤地说:“新诗至今没有找到它的表现形式。”但我却认为,新诗没有自己统一的表现形式,却是新诗不幸中的万幸。假若刚刚获得解放的新诗即刚刚从格律诗中解放出来的新诗,找到了统一的表现形式,岂不是又要给自由了近百年的新诗重新戴上手铐脚镣?正像刚刚废除妇女缠足的恶习之后,再给妇女缠起三寸金莲。因此,新诗即自由诗,没有统一的形式,这完全符合提倡写自由诗的人的初衷,是合乎自由诗的客观发展规律的,谁违背这个“自由”的规律,谁想找一个统一的新诗的表现形式,可以说,此路不通。若不然,为什么从闻一多提倡新诗的建筑美、绘画美、音乐美,到现在的一些理论家所提出的新诗要改革,时间已跨80多年,争来争去,至今没有形成一个令人信服的共识呢?
    在这里,我不是要完全否定新诗格律化的必要性。实际上,在新诗的创作实践中,各种诗歌探索,只要是出于促进诗歌发展的初心,都非常有必要。但是,如果我们在探讨新诗的诗体建设时,只是一味地单独强调形式的问题,可能会舍本逐末。我认为,新诗体的建设,核心的核心、关键的关键、根本的根本,就是追求诗的意境美。舍此而不谈,奢谈诗的形式美、绘画美、诙谐美等等,均是舍本求末的侈谈,必然导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何谓诗的意境?有的学者认为,“意”就是情意,就是主观的思想感情;“境”就是境界,就是立体感的艺术图画。在文学作品中,“意”不能赤裸裸地说出,需借物来表现;“境”不能是纯客观的物象,需由意触发。因此,所谓“意境”,可以说就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是诗人强烈的感情和生动的客观事物的交融。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情景交融是意境的基本特点,追求感情的真挚、形象的真实和语言的真切是意境的核心。
    朱光潜关于诗的境界说,已经把诗的意境及其作用说得极其透彻。我根据自己的创作实践得出的经验,认为符合朱光潜诗的境界说的意境,应该具备如下三个方面,即三化——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具有这三化的诗,就是具有意境美的诗。氛围化就是指诗中的气氛,是欢乐还是忧伤,是悲壮还是愤怒,是凄凉还是温馨,总之诗人的情绪都在氛围中呈现。它具有诱人的魅力,能抓住读者的心,让读者跟着诗人情绪,步步深入到诗的境界中去。情节化就是指诗的故事性、戏剧性。诗人的思想、意念、志向都体现在情节的顺序里,是诗人引领读者进入境界的巧妙构思。而意象化就是指一首诗的形象,意境的画面感全靠意象的鲜明、准确、到位,没有意象的诗,味同嚼蜡。因此氛围化、情节化、意象化,是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的不可或缺的条件。这三位一体的完美结合就构成一首诗的意境美,有了意境美的诗,就能抓住读者的心,使其走进诗人创造的意境里。
诗的意境就是诗的灵魂。诗的意境美是奠定一首诗成功的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其他的诗美会应运而生。只要稍加打磨,便纷纷呈现。但是,如果没有诗的意境,等于丢掉诗的灵魂。那么,你以上的打磨或雕刻都是徒劳的。没有意境美的诗,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再好的形象、再好的音韵、再好的形式,都是空的,都不是诗。
                                         (摘编自董培伦《新诗的诗体建设》)
材料二:
杜甫为新诗准备了丰富而珍贵的藏品,百年来鲜有用者,殊为可惜。在我看来,百年中国新诗史上有些问题反复出现,或许杜甫的诗歌能给予启发。
     周作人在《中国新文学的源流》中将中国文学的传统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新诗似乎有这样一个怪圈:载道就不可能言志,言志就会抵触载道。讲政治,艺术就会受影响;重艺术,政治就会退居一旁。杜甫则超越了这个怪圈,他的实践证明,对优秀诗人来说,载道并不必然影响言志抒情。载道是他骨子里的东西,与生俱来,每一首诗自然都是载道,所谓“每饭不忘君”“致君尧舜上”“虽乏谏诤姿,恐君有遗失”,并非咸吃萝卜淡操心,也并非故意而为,而是自然而然。
     杜甫诗歌的实践说明,载道是一种政治情怀。当诗人真正拥有了这种政治情怀,与言志的冲突自然就得到解决。只不过载道的难度要远远大于言志的难度,因为它要求思想更丰富,视野更开阔,思考和关心的问题更复杂,面对和处理的经验也更深广。处理一个时代的复杂心理远比处理一己之感受要困难复杂得多。
     在一些人眼中,诗歌散文化似乎是新诗的一大“罪状”。然而,从唐诗的历史来看,杜甫可谓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开启了宋诗以议论为诗的先河。在杜甫的古风中,“有些句子简直就和散文的结构一般无二。尤其是在那些有连接词或‘其、之、所、者’等字的地方”。
    百年新诗争论最大的就是自由与格律问题。我对杜诗和新诗研读的体会是,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决不能重回格律的老路。新诗一定是自由诗,好的自由诗一定要注重音乐性,音乐性绝不限于格律。
                 (摘编自师力斌《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诗歌对新诗的启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新诗是刚从旧体诗的格律中解放出来的,如果新诗有统一的表现形式反而不利于新诗
的发展。
B.从闻一多倡导新诗的建筑美等表现形式,直到现在,关于新诗的表现形式,理论家没
有一个共识。
C.在杜甫之前,中国文学的传统可以分为载道派与言志派,两派之间难以融合且互相不
认可。
D.杜甫的诗歌创作敢于打破前人的窠臼,他是诗歌散文化的先行者和倡导者,影响很大。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国维认为,情与景是意境的两个基本要素,其中,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是意境的核
心。
B.无论是旧体诗还是自由诗,要有好的形象和音韵,这些因素综合起来才能产生意境美。
C.诗人有载道的政治情怀,可以解决载道与言志的矛盾,难就难在载道要比言志复杂得
多。
D.自由与格律问题是新诗百年最大的争论,新诗一定要走自由的道路,好的新诗拒绝格
律。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的观点的一项是(     )
A.杜甫的“三吏三别”,深刻写出了民间疾苦,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巨大不幸
和困苦。
B.诗歌忌重字,杜诗故意用重字。“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
《客至》)
C.杜甫的诗歌以体贴入微,精雕细刻,以小见大,以近求远的方法来表现壮阔的境
界。
D.杜甫的用韵极其灵活自由,可以一韵到底,可以转韵,也可以宽松地用通韵。
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
                                                                               
                                                                               

5.依据材料一第4段作者和朱光潜关于意境美的看法,分析下面一首短诗的意境美。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杜甫是一位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真正踏上政治舞台的日子________。但无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杜甫都始终保持着渴望君臣遇合的君子理想。在杜诗中出现最多的古人形象是诸葛亮,在《蜀相》《咏怀古迹五首》《武侯庙》《八阵图》《古柏行》等诗作中出现了30多次,并且很多诗都是单独为他写的。诸葛亮以智慧著称于世,( ),对他的反复吟咏寄托了杜甫致君尧舜、窃比稷契的君子理想,既是托古抒怀,也是自我激励。 杜甫有仁者情怀,使杜甫对人民的遭遇感同身受,体察入微。杜甫客居夔州时,曾写下《又呈吴郎》:“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诗人甚至注意到,那无助的老妇人来打枣时,其实是充满无奈、惭愧和恐惧的。正是这种君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________的细腻与体贴,使杜甫的诗歌总是与百姓的日常生活________。新婚即别的夫妇,老无所依的征夫,颠沛流离的百姓,________的亲人,面对普通人的命运,杜甫的君子之心是那么柔软;而对那些泡着温泉品着驼羹的权贵,杜甫的君子之心则是无比的激愤:“边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的君子之心不是小人儒的为己,不是乡愿儒的附势,而是君子儒的大庇天下苍生。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不可胜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B.不可胜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C.屈指可数 将心比心 息息相关 杳无音信
  D.屈指可数 设身处地 利害相关 遥遥无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
自居
B.杜甫是把以天下为己任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一位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
自居
C.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所以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

D.杜甫是一位把胸怀天下作为自己人生使命的伟大诗人,却一生都只能以“野老”自居
3.下列在文章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A.但杜甫所称道的却不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是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B.杜甫所称道的除了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还包括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C.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没有在文中多次出现,他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躬尽
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为杜甫所认同
D.但杜甫所称道的只是他的智慧与巧算机谋,而非其与刘备君臣遇合的幸运机遇和鞠
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守臣德行
二、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
如果没有杜甫,我们对于安史之乱所能够知道的可能就是历史书上那些简单的、冷冰冰的东西,但有了杜甫,他的诗记录了十几年的漂泊和奔波,在路上所见的人和情景,他的病痛、他的思念、他的忧虑、他的极其复杂的所有情感。       ,       ,       ,       ,       。
  ①杜甫打开了我们中国人感觉系统里的那个盲区
  ②杜甫的伟大在于现在的人习以为常的东西是从杜甫开始的
  ③他第一次把中国人的人生完整地放进了诗里
  ④在杜甫之前人的生活世界里有很大一部分是不会被写到诗里的
  ⑤或者说他第一次照亮了中国人的人生。
    A.①③②⑤④    B.①④②⑤③    C.④②①③⑤    D.④①⑤②③
三、下面是一位年轻导游为某中学“巴蜀名人研究团”的同学准备的解说词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指出并作修改。
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莅临杜甫草堂游览!今天我作为大家的导游深感荣幸。在游览过程中,大家有任何疑问,我都会不吝赐教。杜甫草堂是我国唐代大诗人杜甫在成都的故居,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因为杜甫在成都创作的诗歌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学财富,所以杜甫草堂被誉为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拜谒。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杜甫草堂,瞧一瞧杜甫的风采吧!
                                                                                
                                                                               
【微写作】
我们从杜甫的诗篇中可以清楚的看到,这位诚实的、富于正义感和同情心的诗人,如何辗转挣扎于漂泊的旅途,饥寒困危,备尝忧患。个人的命运,同时代的苦难纠结在一起,富于同情心和社会责任感的杜甫,常常从自身的遭遇联想到更多的人,更普遍的社会问题。
请选取一个角度,谈谈你对杜甫的认识。要求:题目自拟;观点明确;有理有据;不少于15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登快阁》课堂作业』  下一个『《临安春雨初霁》课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