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再别康桥》课堂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再别康桥》课堂作业【基础知识】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斑斓(lán)河畔(pàn)荡漾(yàng)浮藻(zǎo)B.青荇(xìng)长篙(gāo)笙箫(xiāo)溯源(sù)C.残羹(gēng)发酵(xiào)罗绮(qǐ)细腻(nì)D.榆阴(yīn)霉菌(jūn)粗糙(cāo)沉淀(diàn)2.下列
试题预览
《再别康桥》课堂作业
【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粗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斑斓(lán) 河畔(pàn) 荡漾(yàng) 浮藻(zǎo)
B.青荇(xìng) 长篙(gāo) 笙箫(xiāo) 溯源(sù)
C.残羹(gēng) 发酵(xiào) 罗绮(qǐ) 细腻(nì)
D.榆阴(yīn) 霉菌(jūn) 粗糙(cāo) 沉淀(diàn)
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徐志摩可以说是新诗的诗魂,茅盾说他既是中国的布尔乔亚的“开山诗人”,又是“末代诗人”,他以后的继承者未有能望其项背的。
B.说来很惭愧,我对国际问题一窍不通,写起国际问题文章来,只是信手拈来,哪里有什么真才实学?
C.他完全沉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临到他要离开的前夕,在一个美丽的黄昏,他漫步于康桥,举步维艰。
D.夕阳下流淌的康河,波光潋滟,栩栩如生,河畔的金柳姿态婀娜如妩媚的新娘,动人心弦。
3.下列各句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句不相同的一句是(   )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C.夏虫也为我沉默。
D.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4.下列各句中,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B.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C.走不尽的/山峦的/起伏,河流/和草原。
D.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5.下列横线上依次所填的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
《再别康桥》共有七节,几乎每一节都包含着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句,__________,如向西天的云彩轻轻招手作别,__________,康河水底的招摇的水草,榆阴下的长满浮藻的清潭等。而且通过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漫溯”“挥一挥”等,__________,给人以立体感。
①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         ②人们视觉上便有了美的享受
③康河里倒映的是河畔的金柳       ④河畔的金柳在康河里的倒影
⑤把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⑥使每一幅画变成了动态的画面
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再别康桥》,完成下面的题目。
1.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
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
 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2.下列各项中,对第二小节主旨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喜爱这美景                 B.对昔日恋人的思念
C.借美景表达对康桥的眷恋       D.对金柳、波光的赞美
3.对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歌声会破坏这宁静的氛围         B.“我”不擅长用唱歌的方式表达感情
C.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和希望
4.对《再别康桥)一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康桥”现在通译“剑桥”,即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是一个风景秀丽的地方,徐
志摩年轻时曾在此读书、生活过,结识过许多英国朋友,故对此怀有一种特殊感情。
B.诗篇首尾二段起呼应作用的,还有“云彩”这一意象。云彩本是无情物,这里早已诗
化了。“轻轻的招手”,似乎欲同它话别;然而,又“挥一挥衣袖”,决计“不带走一
片云彩”,两个细节,生动地说明诗人对康桥只有留恋,而无索取。
C.“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诗人似乎已忘记他要“再别康桥”,反
倒撑起长篙随意地要到更深的青草中寻梦。这种宕开笔来,不从正面写别情的写法,更
有一番情趣和魅力。
D.第五节的“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是回忆往昔夜晚在康河尽兴游览的情
景,抒发了诗人对往昔岁月的怀恋之情。
【拓展阅读】
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之一,受西方浪漫派和唯美派文学思潮的深刻影响,在诗歌创作上,他极力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并达到相当的高度。作为他的重要代表作,《再别康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徐志摩诗歌创作的审美精神,积淀了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极具审美价值。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抒情名作。徐志摩早年游学英美,受西方资产阶级“文明”“自由”“个性解放”的思想影响很深,初步形成了唯美主义的价值趋向;但后期回国后,国家的贫穷落后,社会的腐败黑暗,与他的理想相距甚远,现实的刺激,心理的失落乃致失衡使他的思想常处于失望、伤感、哀怨的状态,他的这一心灵轨迹,反映在诗歌创作里,就是大量的关于爱情和人生的玄想,他更多地把笔触伸向自然和人生,凭藉自然美景来阐释自己的主观情怀,寄托自己的理想,表达自己的忧郁烦闷,作为他后期思想的代表作品《再别康桥》自然地打上了这种种的烙印。但尽管如此,和其他一些作品如《落叶小唱》相比,《再别康桥》仍不失为一首自然健康、明朗清新、委婉含蓄、起伏有致、音律和谐、手法新颖、脍炙人口的好诗,极具审美价值。
    茅盾先生曾经说徐志摩诗的全部思想内容就是“在梦的轻波里依徊”。《再别康桥》审美意蕴首先表现出来的就是其对于性灵的抒写和表现。徐志摩主张诗应表现作者的“性灵”,表现“筋骨里迸出来,血液里激出来,性灵里跳出来,生命里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从整体上来看,这首诗是抒写离情别绪的,康桥是徐志摩心灵最重要的精神驿站。
    水乳交融、美妙深邃的意境美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二个重要方面。近代著名国学大师王国维曾经说过:“境,非独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在这首诗中,徐志摩对意境的领悟和运用可谓炉火纯青,已臻化境。云彩、金柳、艳彩、青荇、水草、彩虹、幽梦、长篇、笙箫,这些丝毫不相关的景物,经诗人妙手穿联,犹如珠玉一般熠熠生辉。康河的美景和诗人的情思融为了一体。徐志摩以一种最为得体的诗歌话语熔炼出了一种最为优美的意境。
    炉火纯青、行云流水的优美技巧是《再别康桥》审美内蕴的第三个重要方面。徐志摩是“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他刻意追求并力图体现“新月诗派”的“三美”主张,即“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创立了一种温柔清新、明丽晓畅的诗风。对此,陈梦家的评论可谓一语中的,他说:“志摩的诗是温柔的,多情的,自由奔放的。”《再别康桥》比较全面地体现出了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体现出了形式美、音乐美和绘画美。全诗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通俗易懂,极富流动感,修辞手法的精妙运用,使得全诗生动有致,客观景物人格化、主体化,无形之中增添了诗歌迷人的魅力。
                     摘编自张再良《<再别康桥>审美意蕴探析》,“改革与探索”)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是中国现代诗坛最具魅力的诗人,其后期代表作《再别康桥》极具审美价值。
B.《再别康桥》语言洗炼,清新优美,明白晓畅,优美的语言和朦胧的画面构成幽美
的意境。
B.徐志摩的诗歌创作中的关于理想、人生和爱情的玄想,与其当时的心灵轨迹相关。
D.作为“新月诗派”的重要成员,徐志摩提出并追求“建筑美”“ 音乐美” “绘
画美”主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门见山,直接提出了《再别康桥》具有较为丰富的审美意蕴的观点。
    B.文章将《落叶小唱》与《再别康桥》进行比较,旨在证明前者不够委婉含蓄。
    C.文章第四段引用王国维的观点,证明《再别康桥》极具美妙深邃的意境美。
    D.文章论证脉络清晰,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总论点,各分论点之间构成并列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作品中的唯美主义价值倾向与其早年游学英美和接受相关的思想有关。
    B.从徐志摩作品中可知,其所推崇的“性灵”,是指生命里所流出来的真纯的思想。
    C.透过《再别康桥》水草、金柳这些被人格化的景物,可感知诗人对康桥的深情依恋。
    D.茅盾和陈梦家两人都从修辞角度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特点进行了高度评价。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徐志摩的另一面
    1897年1月15日,徐志摩出生在浙江省海宁县硖石镇。徐志摩的父亲徐申如是硖石镇首富,对于儿子,徐老先生不仅给他丰厚的物质、无私的爱和呵护,更多的是给他优越的教育条件。徐志摩上的小学、中学,都是当地最好的学校。1914年,徐志摩中学毕业,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攻读法律专业。在北京求学期间,徐志摩最重要的收获是他在父亲的支持下,由内兄张君劢介绍,于1918年夏拜在了梁启超的门下。
    带着亲友的厚望,1918年8月14日,徐志摩赴美,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当时他的抱负是未来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改造中国社会,使之尽快走向民主、独立与富强。他选修了社会学、心理学、商业管理、19世纪欧洲社会政治学等课程,还参加了国防训练团,和同学一起携手并进,显示了中国留学生的气节。
    1919年底,徐志摩来到纽约,进入哥伦比亚大学攻读硕士学位,学习政治学。徐志摩对于社会主义抱有同情的看法,在纽约的这一年,他购买了相关书籍,并撰写了一系列论文和书评,宣传社会主义学说。他因此被叫作“鲍雪微克”,就是布尔什维克。值得一提的是,徐志摩是从人道主义出发的,他接受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与真正的马克思主义相距甚远。
    为了追随罗素,徐志摩于1920年9月去往伦敦,此行的代价是他放弃了即将拿到的哥伦比亚大学的博士学位。这是徐志摩的又一次转折,从此,“中国少了一个政治经济学家,多了一个诗人、文人”。在伦敦,徐志摩喜欢这里频繁的社交活动和自由的民主学术气氛,他和陈西滢、章士钊等留英中国学者混熟了,也结识了傅斯年、赵元任、刘半农等中国留学生,还认识了不少英国的作家、诗人。这对于徐志摩从事文学创作并加深对文学的认识,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1921年春,徐志摩进入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学习,从此开始了剑桥生活。他说:“我在康桥的日子,可真幸福,深怕这辈子再也得不到那样甜蜜的洗礼。”可以说,康桥的美唤起了徐志摩心中的灵性,让他苏醒。康桥的一切给了徐志摩新的洗礼—一生命的蓬勃、自然的和谐。在这里,他开始步入文学殿堂,情感的孤独与荑景的融合,个性的追求与现实的困顿,使徐志摩在康河的波光潋滟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学孕思。可以说,康桥情结贯穿在徐志摩一生的诗文中。
    1922年10月,徐志摩回国。在他回国之前,已经出现了两个颇具声势的文学社团,一个是1921年年初在北京成立的文学研究会,一个是同年7月在东京成立、很快移师上海的创造社。这两个文学社团可以说都是由五四运动精神催生的,都有不可抹杀的功绩。但赓续五四精神、影响广泛的还要数1923年徐志摩首倡成立的新月社。他是新月派的中坚分子,曾一度出任《新月》的主编。梁实秋晚年回忆说:“胡适先生当然是新月的领袖,事实上志摩是新月的灵魂。”
    领袖要的是德高望重,应者云从。而灵魂即生命,有他在,不管人多人少,这一轮新月升起落下、落下升起,运转自如;没了他,这轮新月只会落下,不复升起。事实上也确实如此,1931年11月,徐志摩遇难后,标志着新月派活力的《新月》月刊,虽经叶公超等人艰难支撑,终是气数已尽,不久便寿终正寝。
    徐志摩是这么悄悄地来,又这么悄悄地去了。他虽然不曾带走人间的一片云彩,却把永远的思念留给了中国诗坛。像徐志摩这样做一个诗人是幸运的,因为他被人们谈论。徐志摩以他短暂的一生而被人们谈论了这么久(相信今后仍将被谈论下去),而且人们的谈论中毁誉的“反差”是如此之大,这一切就说明了他的价值。不论是人们要弃置他,或是要历史忘掉他,也许他真的曾被湮没,但他却在人们抹不掉的记忆中顽强地存在着。
          (摘编自韩石山《揭秘徐志摩的另一面》、孙晓娅《读懂徐志摩》等)
(相关链接)
    ①我觉得在他所有努力过的文学体裁里,他最高的成就是在他的散文方面。
                                            (梁实秋《谈徐志摩的散文》
    ②徐志摩是一位说不清楚的复杂的人。他的思想驳杂这一事实,长期受到了忽视。一些评论家论及他的艺术,往往以漫不经心的方式进行概括,判之以“唯美”“为艺术而艺术”一类结论;论及他的思想倾向,则更为粗暴,大概总是“反动、消极、感伤”一类。在徐志摩那里,由于视野的开阔,培养了一个世界性的文化性格。
(谢冕《云游》)
1.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申如先生具有长远的教育眼光,徐志摩能成为现代中国著名的诗人与文化人,与他
的教育和支持是分不开的。
B.徐志摩在国外结交中西方贤达名流,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游学于西方名校,涉猎广泛,
在多个领域均有建树。
C.徐志摩对社会主义学说抱有同情,他购买相关书籍、撰写论文和书评、获称“鲍雪微
克”等都是很有力的证据。
D.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是20世纪20年代初国内很有影响的文学社团,但就文学创作的
实绩而言,二者远远不如新月社。
2.下列对材料的分析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徐志摩进入克拉克大学学习历史,立志在中国的政治经济舞台上大显身手,这是他人
生中的一次最重要的转折。
B.在康桥的学习经历,对徐志摩而言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创作灵感是康桥唤醒的,这一
时期是他的文学观和美学观形成的重要阶段。
C.徐志摩是一位具有世界性文化性格的著名诗人,同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其散文创作
获得同时代名家的高度评价。
D.徐志摩的思想性格复杂多变,对这样一位文化名人不应该只是简单的肯定或否定,而
应站在历史的高度作出全面评价。
3.徐志摩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眼里有你
徐志摩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捣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在无底的深潭里我叫——
上帝,我听不到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活泼,秀丽,褴楼的衣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他眼里有你!
十一月二日星家坡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的前两节表现了“我”上山入地“望不见”“上帝”、“听不见”“上帝”的迷惘与无奈。
B.本诗第二节前三句中的“掏”“捣毁”“叫”等词语的运用,生动地表现了“我”内心的极度压抑与愤懑。
C.“我”在追求美好的过程中产生了无尽的愤懑与困惑、无奈与痛苦,这仿佛一张沉重的网网住了“我”。
D.“我”在道旁见到一个小孩,发现只有这孩子的眼里“有你”,“我”最终还是一
 无所获。
2.下列对诗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中“我望不见你”“我听不到你”等采用了呼告的手法,表明“我”内心对美好的呼唤。
B.本诗采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仞的高冈”“无底的深潭”等有助于塑造“我”坚定执着的形象特点。
C.诗歌第一、二节中选择了“高冈”“荆棘”“地壳”“蛇龙们”“深潭”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压抑的叙事氛围。
D.“我攀登了”“我向”“我叫”“我在”既给人层次感、动态美,同时又具有音律节奏,体现出徐志摩清新温柔的诗风。
3.本诗主要采用了象征手法,请选一处谈谈你的理解。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我所知道的康桥
徐志摩
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河的名是葛兰大,也有叫康河的,许有上下流的区别,我不甚清楚,河身多的是曲折,上游是有名的拜伦潭,当年拜伦常在那里玩的;有一个老村子叫格兰骞斯德,有一个果子园,你可以躺在累累的桃李树荫下吃茶,花果会掉入你的茶杯,小雀子会到你桌上来啄食,那真是别有一番天地,这是上游,下游是从骞斯德顿下去,河面展开,那是春夏间竞舟的场所,上下河分界处有一个坝筑,水流急得很,在显光下听水声,听近村晚钟声,听河畔倦牛刍草声,是我康桥经验中最神秘的一种:大自然的优美,宁静,调谐在这里光与波光的默契中不期然的淹入了你的性灵。
但康河的精华是在它的中权,著名的“Backs”,这两岸是几个最蜚声的学院的建筑,最令人留连的一篇是克莱亚与王家学院的毗连处,克莱亚的秀丽紧邻着王家教堂的宏伟。别的地方尽有更美更庄严的建筑,例如巴黎赛因河的罗浮宫一带,威尼斯的利阿尔多大桥的两岸,翡冷翠维基乌大桥的周遭;但康桥的“Backs”自有它的特长,这不容易用一二个状词来概括,它那脱尽尘埃气的一种清澈秀逸的意境可说是超出了画图而化生了音乐的神味,再没有比这一群建筑更调谐更匀称的了!论画,可比的许只有柯罗的田野;论音乐,可比的许只有肖班的夜曲。就这也不能给你依稀的印象,它给你的美感简直是神灵性的一种。
假如你站在王家学院桥边的那棵大椈树荫下眺望,右侧面,隔着一大方浅草坪,是我们的校友居,那年代并不早,但它的妩媚也是不可掩的,它那苍白的石壁上春夏间满缀着艳色的蔷薇在和风中摇颤,更移左是那教堂,森林似的尖阁不可浼的永远直指着天空。
但这时你的注意早已叫克莱亚的三环洞桥魔术似的摄住,你见过西湖白堤上的西冷断桥不是?你忘不了那桥上斑驳的苍苦,木栅的古色,与那桥拱下泄露的湖光与山色不是?克莱亚并没有那样体面的衬托,它也不比庐山栖贤寺旁的观音桥,上瞰五老的奇峰,下临深潭与飞瀑;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它那桥洞间也只掩映着细纹的波粼与婆娑的树影,它那桥上栉比的小穿阑与阑节顶上双双的白石球,也只是村姑子头上不夸张的香草与野花一类的装饰;但你凝神的看着,更凝神的看着,你再反省你的心境,看还有一丝屑的俗念沾滞不?只要你审美的本能不曾泯灭时,这是你的机会实现纯粹美感的神奇!
河上的风流还不止两岸的秀丽,你得买船去玩,船不止一种:有普通的双桨划船,有轻快的薄皮舟,有最别致的长形撑篙船,最末的一种是别处不常有的:约莫有二丈长,三尺宽,你站直在船树上用长竿撑着走的,这撑是一种技术,我手脚太蠢,始终不曾学会。你初起手尝试时,容易把船身横住在河中,东颠西撞的狼狈,英国人是不轻易开口笑人的,但是小心他们不出声的皱眉!也不知有多少次河中本来优闲的秩序叫我这莽撞的外行给捣乱了。我真的始终不曾学会;每回我不服输跑去租船再试的时候,有一个白胡子的船家往往带讥讽的对我说:“先生,这撑船费劲,天热累人,还是拿个薄皮舟溜溜吧!”我哪里肯听话,长篙子一点就把船撑了开去,结果还是把河身一段段的腰斩了去。
你站在桥上去看人家撑,那多不费劲,多美!尤其在礼拜天有几个专家的女郎,穿一身缟素衣服,裙裾在风前悠悠的飘着,戴一顶宽边的薄纱帽,帽影在水草间颤动,你看她们出桥洞时的恣态,捻起一根竟像没有分量的长竿,只轻轻的,不经心的往波心里一点,身子微微的一蹲,这船身便波的转出了桥影,翠条鱼似的向前滑了去,她们那敏捷,那闲暇,那轻盈,真是值得歌咏的。
(有删改)
文本二:
再别康桥(节选)
徐志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说“康桥的灵性全在一条河上”,康桥的灵性主要表现在康河自然风光的优美、宁静、调谐等方面。
B.“康河,我敢说,是全世界最秀丽的一条水”,既道出康河之美,更道出作者对康河的痴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偏爱。
C.文本一第一段是对康河的总写,介绍了康河的地理、环境、历史等信息,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对康河的喜爱。
D.康桥附近有淡泊悠远、富有田园情调的康河坝筑,还有堂皇典丽、调谐匀称的学院建筑群。
2.下列对文本一和文本二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本一第一段写在星光下听水声、钟声和刍草声,渲染了静谧、调谐的气氛,让人进入物我合一、天人交感的浑然之境。
B.文本一第六段描写女郎轻盈地将船转出康桥,和自己的笨拙形成对比,既有对这样的美景的欣赏,也有懊悔自责之意。
C.文本二写“榆荫下的一潭”,选择虹与梦这组意象,写出了潭水的静美。这里“榆荫下的一潭”就是文本一提到的拜伦谭。
D.文本一和文本二的语言都是生动准确,富有美感的,但相较而言,文本二比文本一更有节奏感和旋律美,更具音乐性。
3.请对文本一画波浪线句子“它只是怯怜怜的一座三环洞的小桥”进行赏析。
                                                                              
                                                                              
4.文本一和文本二都描绘了康桥美丽的景色,流露出作者对康桥景色的喜爱之情。如果从描写和抒情的角度看,你更喜欢哪一个文本?为什么?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金柳”,该是垂柳吧,只是夕阳中的垂柳,才堪比“新娘”;(    )艳影倒映在康河的波光中,教人生出热烈纯真的爱恋。徐志摩爱恋康桥,就像爱恋自己梦里的新娘,情意缱绻。而康桥什么最像新娘呢?只有河畔夕阳下的垂柳。垂柳       ,枝条细长,一律下垂,迎风摆荡,顺光看去犹如新娘       的长发,逆光看则如新娘头上那块柔美的红盖头,这不就是传统中新娘出嫁的情景吗?如此天才的想象,只属于徐志摩。未名湖畔的垂柳,其实也       ,风情万种,不知哪位诗人能像徐志摩写得那样美。
我的家乡有一条清亮如练的淦河穿城而过,河畔的垂柳总是让人“相看两不厌”。虽然广场上有       的花草,身形妖娆的名木,但都不及河边的那些垂柳富有韵致。疏浚河道后,河水比以前更加清澈明亮,站在桥上,可以清楚地看到河底的水草在悠悠地飘荡,一如徐志摩笔下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岸边的垂柳羡慕起河里的水草了,也探着身子,和水亲近。走在淦河边,垂柳枝乖巧地拂过脸面,柔柔的,嫩嫩的,像婴孩的手,但又不忍伸手去撩开它。
1.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会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B.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新诗的美妙韵味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教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于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D.读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真正领略了美妙韵味的新诗和意境,特别陶醉那一句“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河畔的垂柳,像身着盛装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
B.河畔的新娘,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C.河畔的新娘,像身着垂柳的盛装,被夕阳染成金色,
D.河畔的垂柳,被夕阳染成金色,像身着盛装的新娘,
3.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蓊蓊郁郁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数不胜数
B.蓊蓊郁郁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数不胜数
C.葱郁浓密   飘逸秀美   风姿绰约   美不胜收
D.葱郁浓密   飘逸春秋   蒲柳之姿   美不胜收
二、下面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河南省新高考联盟2023-2024学年下学期高三4月教学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下一个『《秦腔》课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