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相》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蜀相》课堂作业(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蜀相》课堂作业【基础知识】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2.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A.写景诗    B.怀古诗    C.哲理诗&#
试题预览
《蜀相》课堂作业
【基础知识】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律诗    B.绝句      C.古体诗     D.曲子词
2.从题材上看,本作品属于(  )
  A.写景诗    B.怀古诗    C.哲理诗     D.闲适诗
3.这首诗共有几个字押韵(   )
  A.三个     B.四个    C.五个    D.六个
4.以下评价适用于本诗的一项是(   )。(2分)
  A.慷慨激昂   B.沉郁顿挫   C.恬淡自然   D.刚劲凝练
5.用“/”划分下面四句诗的节拍。
(1)丞相祠堂何处寻      (2)锦官城外柏森森
(3)映阶碧草自春色      (4)出师未捷身先死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人运用带有咏叹情调的自问自答句式,追思缅怀,奠定了全诗悲凉的感情基调。
(2)《蜀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乐景写哀情,写出了蜀相祠堂徒有春色、无人欣赏的景象。
(3)《蜀相》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以高度凝练的语言概括了诸
葛亮一生的功绩和才德。  
(4)《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成的千古
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蜀相》《书愤》同是歌咏诸葛亮,《蜀相》“                ,                 ”,
表现出杜甫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陆游借诸葛亮忠君爱
国的精神品质来表明自己的爱国热情至老不移,他在《书愤》中写下:
“           ,           ”渴望效法诸葛亮,施展抱负。
【课文阅读】
阅读课文《蜀相》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1.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蜀相”是蜀汉丞相诸葛亮。“锦官城”是成都的别名。“柏森森”即柏树茂盛繁密的样子。首联以
设问引起,开门见山。一个“寻”字表达了诗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向往之意。
B.“映阶”二句是说祠堂内碧草空有春色,黄鹂徒有好音,却没有多少人去欣赏。
C.颈联高度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行事。“频烦”犹频繁,多次。“天下计”指统一中国、兴复汉室的计
策。“两朝”指东汉和蜀汉。“开”指开创,“济”是扶助。
D.诗的前四句写祠堂之景,后四句写丞相之事。全诗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和赞颂,寄托了诗人忧民忧
国、痛感济世无人的哀伤。
2.下列对《蜀相》一诗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诗歌以“蜀相”而非“武侯祠”为题,表明诗人写祠堂的目的是为了写诸葛丞相。
  B. 首联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点明丞相祠堂的位置,一个“寻”字表明祠堂位置难找。
C.颈联写诸葛亮的一生功业,赞颂其雄才大略和忠心报国,具有非凡的概括力。
D.尾联的“英雄”指包括诗人自己在内的具有报国雄心、追怀诸葛亮的有志之士。
3.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参考此说,说说颔联里哪两个字跟境界的关系最为密切,并简要分析。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恨 别
杜甫
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急为破幽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首联用“四千里”“五六年”这些数量词将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草木变衰”与下句“老”相呼应,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坐卧不宁,表现了无限情思。
D. 整首诗写了个人的遭际,也写了国家的命运,侧重表现个人遭遇。言近旨远,辞约情丰。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 分)
                                                                               
                                                                                

二、阅读下面的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江 上①
杜甫
江上日多雨,萧萧荆楚秋。
高风下木叶,永夜揽貂裘②。
勋业频看镜,行藏独倚楼。
时危思报主,衰谢不能休。
[注]① 这首诗为杜甫五十五岁滞留夔州时所作。②据《战园策.秦策》载,苏秦游说秦王“书十上而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了时令,突出风雨妻冷,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荆楚”二字暗含飘零之 意。
  B.颔联“永夜”表明了深秋时节白天、黑夜的时长变化,“揽貂裘”则表现了天气的寒冷。
  C.“频看镜”“独倚楼”等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作者对自己年事巳高,却功业未成的无奈。
  D.时局危急的背景下,诗人年老体衰,漂泊江上,但报效国家的信念却没有因此而改变。
2.“高风下木叶”一句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问题。
赠别郑炼赴襄阳
杜甫
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
把①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
地阔峨眉晚,天高岘首春②。
为于耆旧内③,试觅姓庞人④。
【注】①把:握,执。②岘首山,在襄阳。③耆旧:年高望重的人。④姓庞人:指庞德公,汉末襄阳高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的首联简单交代了兵荒马乱的时代背景和诗人年老多病的艰难境况。
  B.虽然日后仍有朋友的诗篇陪伴,但面对离别,诗人还是感到心惊神伤。
  C.诗人请郑炼在襄阳寻访庞德公那样的高士,表达了对先贤的仰慕之意。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2.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院中晚晴怀西郭茅舍①
杜甫
幕府秋风日夜清,澹云疏雨过高城。
叶心朱实看时落,阶面青苔先自生。
复有楼台衔暮景,不劳钟鼓报新晴。
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②吾兼吏隐③名。
【注】:①本诗写于广德二年(764)。严武在担任剑南节度使时,保举杜甫为节度使参谋,在幕府当值。②肯信:肯否相信。③吏隐:郑钦吏隐于蚁陂之阳,杨德周曰:“晋山涛,吏非吏,隐非隐。公在幕府为吏,归草堂为隐,兼有其名也。”(《汝南先贤传》)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A.首联紧扣住诗题“院中晚晴”,写锦官城内秋雨初霁,幕府院中风清气爽,渲染了清新自然而又雅静的气氛。
B.颔联写院内晴后的景象,秋风吹,朱实落,青苔在疏落的秋雨过后更加青绿。看似纯为写景,实则借景抒情。
C.颈联为远眺之景,楼台地势高耸而暮色渐起,响亮的钟鼓之声从远处传来。采用了动静结合和远近结合的艺术手法。
D.“复有楼台衔暮景”中的“衔”字,精确地描摹出暮景初上、夜色并未全部笼罩山城时的情景,其妙处令人赞叹。
E.尾联写因见楼台而思草堂,在暮色苍茫中倚门想象,用古人“吏隐”典故抒发情感,体现了清新含蓄的诗风。
2.古人评价“此诗举束缚蹉跎,无可奈何意,一痕不露,只轻轻结语云‘浣花溪里花饶笑,肯信吾兼吏隐名’”。请结合尾联含义简要分析作者的心境。
                                                                               
                                                                                

五、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
    时先主屯新野,闻亮名,凡三往,乃见。曹公来征,先主率其众南行,为曹公所追破。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观望成败,亮说权曰:“将军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权曰:“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权即遣周瑜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
    建兴六年春,亮身率诸军攻祁山。魏明帝西镇长安,命张郃拒亮。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大为张郃所破。亮还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不能训章明法,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景耀六年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节选自《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
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 破操军必矣
B.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
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
C.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
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 破操军必矣
D.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
/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 破操军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父,即叔父。在古代,以“从”称堂房亲属,意为宗族中次于至亲的亲属。
B.牧,指州郡长官。文中刘备曾被封为豫州牧,所以孙权称刘备为刘豫州。
C.中国,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泛指中原地区。
D.表,封建时代称臣子给君主的奏章,以抒发至诚之情为主,一般不用于陈述事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诸葛亮明于时局,有雄辩之才。在向孙权求救时,他先激将孙权,再深入分析敌我双方
形势,最终劝动孙权放弃观望,合力抗曹。
B.诸葛亮公正无私,不回避错误。街亭战败,诸葛亮主动承担过失,认为是自己任人无方,
虑事不周所致,上疏请求自贬三等。
C.诸葛亮才能出众,赢得对手敬重。他去世之后,司马懿巡行其营垒处所,对他赞叹有加;
钟会征蜀,命令士兵不得在他坟墓左右放牧打柴。
D.诸葛亮廉洁自律,不谋求财利。诸葛亮上表说有八百株桑树,十五顷田地,可以养活家
人,此外不谋求多余财物,在他去世后,果真如此。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谡违亮节度,大为张郃所破。亮还汉中,戮谡以谢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曾经在成都最为大众化的茶馆,也有百姓自发地写诗的热情。有好事者将自己写好的诗拿到茶馆里张贴,第二天再去一看,应对者已经如云。和诗者,在茶馆里彼此打擂台。茶客们,则在观看中肆意地评点优劣。诗让人们____________,再没有哪里可以找到如成都茶馆里这样对诗的热闹场景了,想象那劲头赶得上《红楼梦》大观园里的赛诗会吧。
   一座平民化的城市,才能够将诗从高雅的殿堂上拉下来,让诗和自己_____________。而一座有诗的传统的城市,才能够花开一般,处处都可以绽放出诗来。
   成都的诗的传统,得益于杜甫和他的草堂。如果当年杜甫没有来成都,而是在别的地方盖了一间草堂,那也许就____________了,就像蒲公英的种子,飞落在哪里,就在哪里生根发芽。(    )。它靠的不是_________,而是长久岁月的积淀和打磨,才化为这座城市的血脉和基因。如今,草堂的工部祠前还悬挂着何绍基题写的楹联:“锦水春风公占却,草堂人日我归来。”
安史之乱后,杜甫投奔到严武门下,在浣花溪旁搭建一间茅草屋,即我们现在所说的草堂,写下《堂成》一诗,其中一联“暂止飞乌将数子,频来语燕定新巢”道出了草堂建成时的情景和心情。以后才有了我们见到的“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秋水才深四五尺,野航恰受两三人”“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这些“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的诗句。
 我一直这样认为,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其诗歌的人民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悠然自得    平分秋色     另当别论     晨钟暮鼓 
B.自得其乐     平起平坐    另当别论    一朝一夕
C.悠然自得   平起平坐    另眼相看    晨钟暮鼓 
D.自得其乐   平分秋色    另眼相看    一朝一夕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文化的底蕴,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B.有底蕴的文化,其实就是诗的传统
C.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有底蕴的文化     D.诗的传统,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底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创造了其诗歌的人
民性,也才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
B.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造就了
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C.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造就了其诗歌的人民性,也才造就了成都这座城市诗
歌传统的平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D.正是杜甫自身这样的平民性,创造了成都这座城市诗歌传统的平民性,也才创造了
其诗歌的人民性,让诗和这座城市的人们心心相通。
二、下列对联颂扬的人物,对应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王业不偏安,两表于今悬日月;臣言当尽瘁,六军长此驻风云。
  ②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
  ③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
    A.诸葛亮 杜甫 范仲淹        B.岳飞 李白 范仲淹
    C.岳飞 杜甫 孟子            D.诸葛亮 李白 孟子
三、下面的文段有四处语病,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
     ①《蜀道难》着力描绘了蜀道的艰辛恐怖,②但我们读完之后,不但不感到害怕,为诗的夸张的描写所激动、所感染。③这是为什么呢?④从描写对象来说,⑤蜀道虽然具备艰难万状,使人害怕,⑥但又具有雄壮美的特点,在诗人笔下,⑦跟美丽的神话传说结合起来,更呈现出一种诱人的魅力。
                                                                               
                                                                                
【片段写作】
一、在《蜀相》中,杜甫称赞诸葛亮的功业,那你最佩服和崇敬诸葛亮的哪一方面?
                                                                               
                                                                                

二、“英雄”一词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如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呼唤英雄成了那个时代的声音。而今,时代变迁,有人说,这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还有人说,这是一个没有英雄只有偶像的时代。
    对此,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要求:写一个主题论证段,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2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蜀道难》课后练习』  下一个『《望海潮》课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