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重庆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语文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试题预览
202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高三第二次联合诊断检测
语文
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
在看到病毒之前,科学家心目中的病原体和其他的一般细胞都是湿润柔软的脆弱球体。虽然形状规则,但个体之间有一定的差异。可病毒呢?病毒好似埃舍尔笔下的图形,充满了“几何美”。有的是像正二十面体一般的正多面体,有的像蚕茧一样呈螺旋状重叠在一起,有的则像无人火星探测器一样,颇有些机械感。同一种类型的病毒都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无论是大小还是个性,都没有丝毫偏差。这到底是为什么?因为病毒是种无限接近于物质的东西。
病毒无法摄入营养,也不会呼吸,自然不会排出二氧化碳和其他废弃物。换句话说,病毒是没有新陈代谢的。如果把病毒提炼到不含任何杂质的状态,在特殊的条件下进行浓缩,就能使病毒“结晶化”。湿润柔软、形状不规则的细胞绝不可能出现这种状态,只有结构完全相同的单位整齐排列,才可能形成结晶。病毒在这方面与矿物有异曲同工之妙,是如假包换的物质。病毒的“几何性”,就来源于蛋白质规则排列而成的外壳。我们甚至可以说,病毒是来自机械世界的微型模型。
然而,病毒和单纯的物质之间有一个本质区别。这也是病毒最显著的特性——病毒能自我复制,自我增殖。这种能力是靠蛋白质外壳内部的单一分子核酸(DNA或RNA)来实现的。
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好似紧急着陆在小行星上的宇宙飞船。然后再通过接触点,将自己的DNA注入细胞内部。DNA中包含了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还以为外来的DNA也是自己的一部分,并根据病毒的DNA信息不停地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很快,新病毒就会冲破细胞膜,冲向新世界。
病毒游走于生物与非生物之间。如果我们将生命定义为“能自我复制的东西”,那么病毒必然也是生命体的一种。占领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这过程和寄生虫又有什么区别?可是病毒粒子本身毫无生气,无异于机械部件,没有任何生命的律动。
(摘编自福冈伸一《生物与非生物之间》)
材料二:
从前人们认为病毒只不过是一些游离的遗传物质,因为恰好也组合了一些合适的化学成分,因而能在细胞内自我复制。2000年,国际病毒分类委员会也正式表态支持这个说法,他们宣称:“病毒不是活的生物。”但没过多少年,病毒学家就纷纷对这种陈述提出质疑,其中也不乏公开反对者。新发现层出不穷,很多旧的规则不再适用。比如,很长时间以来人们一直无视巨型病毒的存在,部分原因是它们太大了,比大多数已知病毒都起码大一百倍。它们的基因也数量庞大,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另外,巨型病毒入侵变形虫时,并不会融入宿主的无数分子团中,相反,它们会组织形成大量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工厂”。病毒工厂通过一个入口吸收原料,然后通过另外两个出口输出新的DNA和蛋白质大分子。巨型病毒起码能用自己的病毒基因开展这个过程中部分的生物化学工作。
给自然界中的成员划出分界线在科学研究的时候是有用的,但当我们想要了解生命本身,这些分界线就成了人为设置的障碍。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还不如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人类作为一种哺乳动物,已经和病毒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移除了身上的病毒基因,我们可能根本无法活着从子宫里生出来。而人在日常生活中抵御感染可能也是借助了病毒DNA的帮助。就连我们每日呼吸的氧气中的一部分,也是海洋中的病毒和细菌共同产生的。海洋是基因的流动库,众多基因不停在宿主和病毒之间交换,
严格区分生命和非生命的做法不仅让病毒变得更难理解,也让生命的起源更匪夷所思。生命起源的过程还没有完全明朗,但有一点是明确的:生命并不是由宇宙中什么伟大力量在一瞬之间变出来的,而是随着糖类和磷酸盐等原料在早期地球上聚合并发生越来越复杂的反应,慢慢演变出来的。例如,有可能是单链RNA分子逐渐生长,又获得了自我复制的能力。在RNA世界,所谓的“生命”可能只是一些稍纵即逝的基因组合,抓住机会就拼命生长,有时则被像寄生者一样的另一些基因破坏殆尽。这些原始“寄生者”中的一些可能演化成了第一批病毒,不断复制繁衍至今。法国病毒学家帕特里克•福泰尔(Patrick Forterre)提出假说:双链DNA分子有可能就是RNA病毒“发明”出来的,双链有不同的结构,能保护基因免受攻击。最终,这些病毒的宿主反而接管了DNA分子,接着接管了整个世界。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
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创造和毁灭又一次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摘编自卡尔•齐默《病毒星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病毒的形状极具几何性,同一类型的病毒又拥有完全相同的外观,所以很有机械感。
B. 病毒没有新陈代谢,特殊条件下能够如矿物般形成结晶,极易被人视作单纯的物质。
C. 病毒能够占领宿主细胞,掠夺细胞的组织体系,进行自我复制,和寄生虫毫无二致。
D. 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在演变过程中和病毒形成了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福冈伸一对生命的定义是“能自我复制的东西”,因此他更倾向于认为病毒是一种生命体。
B. 巨型病毒之所以长时间被人无视,是因为它体积大,基因数量多,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
C. 人类和病毒已经组成了难以分割的混合体,说明搞清楚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无助于了解生命本身。
D. 原始“寄生者”会将另一些基因组合而成的“生命”破坏殆尽,可能是病毒具有毁灭性的根源。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关于病毒研究的主张的一项是(   )
A. 伦敦帝国学院的病毒学家在人体内发现了一种名为ERV-L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同时他们也在许多其他物种中发现了同样的病毒,科学家画出的病毒演化树同它们宿主的演化树完美重合。
B. 1976年,埃博拉病毒出现在苏丹,夺走了284人的生命。3年后它在苏丹卷土重来,造成34人死亡。然后它销声匿迹15年,1994年又在加蓬发起了攻击,杀死了52人。
C. 2008年,拉斯科拉和他的同事发现,巨型病毒甚至可能被同类的其他病毒感染。这种入侵的新病毒被命名为噬病毒体,它们潜入病毒工厂,欺骗本应复制巨型病毒的工厂制造出更多噬病毒体。
D. 1990年,疫苗专家开发出一种廉价且化学性质较为稳定的牛瘟疫苗。1994年,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就借助这种新疫苗发起了全球牛瘟根除规划。2011年,FAO正式宣布,牛瘟病毒已经从地球上消失。
4. 根据材料一、二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示意图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巨型病毒感染首先是通过吞噬作用进入宿主细胞内部,而不是附着在细胞表面注入DNA.
B. 巨型病毒开启星门,目的是将平时处于密封状态的蛋白质外壳打开,暴露里面的遗传物质。
C. 巨型病毒DNA在宿主细胞质中释放出构筑病毒需要的所有信息,宿主细胞对此一无所知。
D. 病毒工厂指根据病毒的DNA信息复制构筑病毒的“零件”并进行组合的宿主细胞分子团。
5. 当下开展病毒研究,可以获得哪些意义?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 C    2. D    
3. A    4. D    
5. ①从病毒学层面,可以增进对病毒本身的认识和了解:②从医学层面,可以寻找防御病毒“致命”的方法;③从生命科学层面,可以更好地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 能力。
C.“和寄生虫毫无二致”错,原文“这过程和寄生虫又有什么区别?”是说过程非常相似,并非毫无二致。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从材料一最后一段中“如果……那么……”可知,将生命定义为“能自我复制的东西”,只是作者讨论的一种前提,并不一定是作者的观点,所以也不能从中推导出他的主张。
B.“是因为它体积大,基因数量多,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以偏概全,原文“部分原因是它们太大了,比大多数已知病毒都起码大一百倍。它们的基因也数量庞大,完全不符合之前病毒的定义”,材料明确说那只是“部分原因”。
C.材料二第三段中“与其……不如……”是选择关系,有价值大小之别,“无助于”太绝对。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该选项叙述 ERVL病毒与宿主演化树完美重合的事例,能够证明材料二主要观点——“与其试图搞清楚病毒怎么区别于其他生物,还不如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
B.选项讲述埃博拉病毒的致命性,材料二结尾说“病毒在某种意义上的确是致命的,但它们也赋予了这个世界必不可少的创造力”,更强调病毒的创造力,故观点相左。
C.选项说明巨型病毒的特殊属性,不能直接证明“研究研究病毒是怎么和其他生物形成一个连续的演化谱”的主张。
D.选项叙述的是人类消除致病病毒的努力,与材料二讨论的话题无关。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
D.由“另外,巨型病毒入侵变形虫时,并不会融入宿主的无数分子团中,相反,它们会组织形成大量复杂的结构,这种结构被称为‘病毒工厂’”可知,“病毒工厂”不是宿主细胞分子团,是巨型病毒在宿主细胞内组织形成的复杂的结构。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病毒到底是不是生物?学界为此争论不休,至今没有定论”可知,从病毒学层面,可以增进对病毒本身的认识和了解;
②由“病毒没法单独存在,寄生在宿主的细胞上,才能开始复制。首先,它将充满动力的粒子附着在宿主细胞的表面……当‘零件’在细胞内部组合起来时,新的病毒便诞生了。很快,新病毒就会冲破细胞膜,冲向新世界”可知,从医学层面,可以寻找防御病毒“致命”的方法;
③由“也就是说,现在所知的生命可能全起源于病毒”可知,从生命科学层面,可以更好地探寻生命起源的奥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难于解决的事
霍亭
中秋节前一天的黄昏,农家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忙碌着预备明天过节的事了。自从异国军队霸据了这地方,差不多这样的节日已经没有了三年了。如今重新回复到太平的岁月里了,农民们一点也没有迟疑地就好好的预备起他们的节日来。
月亮升起来了,圆滚滚的一轮搁在村前一株楝树的枝梢上,没有事的农民全在坪场上乘凉。这时,有一个女人的声音唱起歌来,我听出这是张根林家的大女儿唱的。这是一个眼睛里有些白障的半盲的少妇。她还有一个妹妹,叫做小翠翠,十四岁了。
农村里很少人识字,东路教育委员会的普及识字运动还没有举办,她们姐妹俩虽然很有识字的欲望,可是现在她们还只能从一位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那儿口传地学会了许多歌。她们的颖悟的程度是值得教人惊讶的,一支歌只要同在一起唱了几遍,她们就自己会唱了,而且,还大都能猜度得出歌句的意义。现在,那位瞎大姊正在提高了声音唱:
前面有“江抗”的义勇军,
后面有抗日的老百姓
大家携手进攻敌人,
把他消灭!把他消灭!
她的声音是自然而纯和的,一点没有都市女性的那种刺耳讨厌的压榨出来的怪声怪调;我觉得这里有一种可爱的清婉的女性的音色,使人觉得那真正是一个女人在唱的歌。围听着的农人们学着队伍里的同志们一样疏疏落落的拍起手来,有一个老农民叫道:
“小翠翠也唱一个新歌给大家听听!”
小翠翠站起来假做倔强的抗辩说:“为什么不请那边的霍同志唱呢?”这样,小翠翠她自己脱了壳,而我却被邀进他们的乘凉集团去了。
我说:“好的,我和瞎大姊、小翠翠来合唱一个《秋风起》。”
小翠翠仍旧脱不了身,于是我们合上了音,一起开始唱起来:
秋风起,秋风凉;
“江抗”“民抗”打东洋,
“江抗”“民抗”保家乡;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常,
帮助俚笃打胜仗……
我们唱完了四支,又由小翠翠唱了一个《军民合作》,这热闹的晚会一样的乘凉才渐渐的散开了。一个中年的农民把他的竹凳移到我的旁边,和我说起话来,一股酒气直喷到我脸上。
“同志,小翠翠的歌唱的真好,”他说,带着一种感触的叹喟,“将来打胜了仗,人总可以有好日子过了。”
“是的,”我应他。
他搓了搓手,忽然问我道:“你今天看见一个女人么?她烫了头发的,穿一件黑香云纱旗袍的?”
我记了起来,我今天是看见这样一个女人的,她还有两个金牙齿。
“她是我的老婆的女儿,我这个人人穷命又坏,这个老婆是第三个了,本来是一个寡妇,跟我的时候,就带了一个女儿来。”
“她的命也不好。把她养大了,给她嫁了一份人家。但是,偏偏嫁到了一个不昌盛的丈夫,没有两年,赌得连老婆也卖掉了,就是卖给现在的我的女婿的。他是在上海做外国铜匠的,所以她一直就在上海过活。那外国铜匠原来还有一个老婆,所以我的那女儿只能算是小,懂么?那个外国钢匠喜欢我的那个女儿,不喜欢他的大,所以他带了小到上海去,把大留在乡下。大有三个孩子,他有七亩田给他们种。这几年年头乱糟糟的,丈夫不回来,大在家里另外找了一个男人,隔年里又生了个孩子。”
“乡下太平了,我的女婿三年不回来,现在也回来了,这一回来,他的老婆的事情就麻烦了呀!”
 “麻烦什么?”我说。
“我的女婿一回来,他的老婆托了他们那边村上的王二叔叔来带一个信,说不愿意回来了。”
“总要了一了呀!两面都愿意了一了,但是后来还是了不了。那边的女人的男人答应把田归还过来,还送三百块钱过来,大家请中人言明画个花字,以后不得翻悔生出是非。我的女婿答应了,不过他一定不要那三百块钱,他说现在在‘江抗’地面上,样样都要讲道理的呀,男女平权,女人便不能像东西那样买来买去了。但是,那边的那个女人和她的男人,却一定要送钱过来,他们说:‘他不收钱是什么道理呀,他预备日后无中无证好赖掉,重新生出是非来么?’这事情到现在大家僵住了!”
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这旧事件的新枝节却引起了我的兴趣,我望望他,提醒他向村自卫会去求解决。
他摇摇头,“他们有什么方子,我们已经提出过了,他们也没有办法。”
“为什么?”我说。
“没法解决,”他还是摇头,“一个要给钱,一个硬不肯收钱!世上也少有这样的事!”
“不要紧的。”我为他解释,“村自卫会是你们大家推选产生出来的。你们首先就应该信相自己的自卫会是有能力的,一定有好法子想得出来的。”
一月以后我又有事经过这个村上,我看见好多人围在坪场上听小翠翠她们唱歌,那位上海来的金牙齿女人也和在里面唱:
秋风起,秋风凉,
秋风吹过雪飞扬,
战士身上少衣裳;
我俚在后方,
多做几件棉衣裳……
那位中年的农民扯扯我的袖子。我立刻问他:“事情怎样了呀!”
他笑嘻嘻的告诉我:“了结得很好,村自卫会判定那女人的男人仍旧把三百块钱拿了出来,而我的女婿则并不拿进这笔钱,由村自卫会的人做中保,而把这笔钱,捐给部队里做寒衣了。”
1941.2.1
(有删改)
[注]“江抗”,指江南抗日义勇军,是新四军江南指挥部领导的主力部队之一。“民抗”,指常熟人民抗日自卫队,是由共产党领导的江苏常熟地区的人民抗日武装。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江抗”“民抗”赶走了异国军队,让“这地方”又恢复太平,所以农民们都喜悦地为中秋节做准备。
B. 小翠翠称呼“我”为霍同志,乘凉的农民邀请“我”加入,体现了“我”与当地百姓之间的关系亲密。
C. 铜匠原大老婆现在的男人非要送三百块钱给铜匠,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着把女人像东西一样买卖的思想。
D. 村自卫会巧妙地解决了难于解决的事情,既化解了两家之间的纠纷,又支持了军队建设,一举两得。
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前半部分,作者以大量笔墨写了与“难于解决的事”看似无关的内容,在交待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同时,又围绕唱歌自然引出了小说的主要故事。
B. 小说以小翠翠姐妹、金牙齿女人等为主要对象,构成了抗战背景下的女性群像,通过对她们生活状态的叙写,反映了“江抗”“民抗”带来的社会变化。
C. 小说以第一人称讲述故事,不紧不慢,娓娓道来,同时在故事之中套进了“中年农民”讲述 故事,叙事别具匠心,也让故事带给读者更强的真实感。
D. 小说善于通过细节刻画人物形象,“一股酒气”“搓了搓手”“摇摇头”表现出中年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与后文的“笑嘻嘻”形成鲜明对比。
8. 文中说“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小说写到了哪些“不同的气流”?
9. 小说三次写到唱歌,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安稳幸福的生活:提前兴致勃勃地预备节日。②积极上进的追求:希望识字,学习唱歌,积极拥军。③文明的行为习惯:学队伍的同志拍手鼓掌。④男女平等的思想:女性不再是可以买卖的东西。    
9. ①表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女性过上了幸福生活的喜悦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②歌词内容相互呼应,共同表现了军爱民、民拥军的鱼水之情和同仇敌忾的团结精神。③三次唱歌巧妙串联不同人物,并逐层递进,使小说主题逐步深化。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主要是因为还存在着把女人像东西一样买卖的思想”错误。根据文中“那边的女人的男人答应把田归还过来,还送三百块钱过来,大家请中人言明画个花字,以后不得翻悔生出是非”可知,主要是怕铜匠日后反悔, 再搬弄是非。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搓了搓手”“表现出中年农民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错误。“搓了搓手”表现的是中年农民要与“我”聊起难于解决的事情前的拘束紧张,并不是因问题得不到解决的愁苦。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鉴赏作品主题的能力。
首先需要理解“不同的气候可以形成不同的气流”在文中的含义。这句话原来指气候知识,这里指不同时代,人们形成不同的认知,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追求。
根据文中“中秋节前一天的黄昏,农家们都兴致勃勃的在忙碌着预备明天过节的事了。自从异国军队霸据了这地方,差不多这样的节日已经没有了三年了。如今重新回复到太平的岁月里了,农民们一点也没有迟疑地就好好的预备起他们的节日来”可知,这里的“不同的气流”指的是,随着外国侵略者被从这里赶走,百姓们重新过上了太平安稳的日子,兴致勃勃地、一点儿也不迟疑地准备自己的节日。
根据文中“农村里很少人识字,东路教育委员会的普及识字运动还没有举办,她们姐妹俩虽然很有识字的欲望,可是现在她们还只能从一位做民运工作的女同志那儿口传地学会了许多歌”“前面有‘江抗’的义勇军,后面有抗日的老百姓,大家携手进攻敌人,把他消灭!把他消灭”等歌曲,“我看见好多人围在坪场上听小翠翠她们唱歌,那位上海来的金牙齿女人也和在里面唱”“我的女婿则并不拿进这笔钱,由村自卫会的人做中保,而把这笔钱,捐给部队里做寒衣了”可知,以姐妹俩为代表的村里人有识字的欲望,跟从民运工作人员学习唱歌,歌曲的内容是军民携手共同打击敌人,人们把意外之财支持军队建设,这里的“不同的气流”是百姓追求知识,积极上进,支持拥护军队在前线打敌人的良好民风。
根据文中“围听着的农人们学着队伍里的同志们一样疏疏落落的拍起手来”可知,“不同的气流”是指在演唱结束时,围着听的村民也对演唱者报以掌声,尽管是“疏疏落落”,但也能感受到村民们文明习惯的养成。
根据文中“他说现在在‘江抗’地面上,样样都要讲道理的呀,男女平权,女人便不能像东西那样买来买去了”可知,在抗日根据地,“不同的气流”是指事事要讲道理,男女平等思想已经深入人心,女人不能被买来买去的新思想。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小说中某一情节有怎样的艺术效果,可以从人物形象、情节、主旨等角度分析。
从人物形象上,三次唱歌的主人分别是瞎大姊,“我”和瞎大姊、小翠翠,小翠翠她们和上海来的金牙齿女人,她们都是当地的普通农村女性,在赶走侵略者后,在农运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她们积极学习,学唱歌、识字进步,她们的生活状态是幸福充实的,她们的精神状态是积极向上的。
从结构上,作者特意将三首歌曲的歌词写下来,使得文章结构因歌词的反复出现有了前后结构上的呼应,使文章结构紧凑集中。
从主旨上,三首歌曲的内容都写到了战士们在前线打东洋、群众在后面通过做棉衣等方式积极支持军队,表现了群众对军队物质上、精神上的支持,军队在前线守卫后方的军民团结、同仇敌忾、一致对外、鱼水情深、胜似亲人的军民关系。同时,通过唱歌也将不同人物如大姊、小翠翠、金牙齿女人、听唱歌的村民、中年的农民、“我”等不同身份的人物联系起来,表面根据地建设过程中干部真心为民、群众积极进步的和谐的干群关系,更加深化了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 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经】夏,五月,宋人及楚人平。
【传】外平不书,此何以书?大其平乎己也。何大平其平平已?庄王围宋,军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于是使司马子反乘堙而窥宋城。宋华元亦乘堙而出见之。司马子反曰:“子之国何如?”华元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司马子反曰:“嘻,甚矣惫!虽然,吾闻之也围者钳马而秣之使肥者应客是何子之情也?”华元曰:“吾闻之:君子见人之厄则矜之,小人见人之厄则幸之。吾见子之君子也,是以告情于子也。”司马子反曰:“诺,勉之矣!吾军亦有七日之粮尔,尽此不胜,将去而归尔。”揖而去之,反于庄王。庄王曰:“何如?”司马子反曰:“惫矣!”曰:“何如?”曰:“易子而食之,析骸而炊之。”庄王曰:“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司马子反曰:“不可。臣已告之矣,军有七日之粮尔。”庄王怒曰:“吾使子往视之,子曷为告之?”司马子反曰:“以区区之宋,犹有不欺人之臣,可以楚而无乎?是以告之也。”庄王曰:“诺。舍而止。虽然,吾犹取此然后归尔。”司马子反曰:“然则君请处于此,臣请归尔。”庄王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引师而去之。故君子大其平乎己也。
(节选自《公羊传•宣公》)
材料二:
“司马子反为君使,废君命,与敌情,从其所请,与宋平,是内专政,而外擅名也。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曰:“为其有惨怛之恩,不忍饿一国之民,使之相食。推恩者远之为大,为仁者自然为美。今子反出己之心,矜宋之民,无计其闲,故大之也。”
(节选自《春秋繁露•竹林第三》)
[注]平乎己:指大夫通过自己私下和解。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吾闻之A也B围者C钳马而秣之D使E肥者应客F是何G子之情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平,鲁国之外的和解。《春秋》是鲁国史书,故这里称其他国家为“外”。
B. 矜,夸耀,与《道德经》“自矜者不长”中的“矜”意义和用法相同。
C. 舍,建筑房舍,与成语“退避三舍”中 “舍”意义和用法不同。
D. 推恩,即广施仁爱、恩惠于他人,是孟子提出的一项对执政者的要求。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可知,《公羊传》不仅为《春秋》简略的叙事补充了具体的史实,还阐释了《春秋》经文的微言大义。
B. 宋国大夫华元出城见司马子反,将城内情形如实相告,既是迫于形势的无奈之举,也体现了“知己知彼”的智慧。
C. 司马子反在和楚庄王的对话中采用欲擒故纵的劝说技巧,成功让对方接受了他的仁义主张,选择了从宋国撤军。
D. 材料二在剖析司马子反的行为时,肯定其“不忍饿一国之民”“矜宋之民”,表明作者和孟子一样具有民本思想。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嘻,甚矣惫!虽然,吾今取此,然后而归尔。
(2)专政则轻君,擅名则不臣,而春秋大之,奚由哉?
14. 从材料二看,《春秋》褒扬司马子反与宋人私下议和一事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0. BDF    
11. B    12. C    
13. (1)唉,太困顿了!即使是这样,我现在也要打败这个国家,然后再回去。
(2)独自主政就是轻视国君,独自占有好名声就是没有尽到人臣的责任,可是《春秋》却褒扬他,为什么呢?    
14. ①推恩至敌国百姓,胸怀博大:②仁爱发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浙江省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联考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离骚》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