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高二选择性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年春高河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一)现代文阅读文本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
试题预览
2024年春高河中学高二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共35分)
(一)现代文阅读文本一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9分)
材料一
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难以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
“五色体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
“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
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
(摘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
材料二  
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
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斑斓绚烂的“纯粹”美,追求各色颜色配合相宜,这一点尤其体现在文人山水画审美倾向上。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小说《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郭靖于江上“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
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如红色表示忠勇,金色表示神秘威武,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等等。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
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
《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
(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
1.(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关于“五色”的文字较早记录在《尚书》中,“五色”虽然表达颜色的词语与今天有所不同,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
C.儒家色彩观的形成,与孔子主张由“礼”达“仁”,极力维护周朝典章制度有关,也与孔子提倡中庸哲学思想密切相关。
D.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显现深邃荒寒淡远之境,与确立墨的正统地位有关。
2.(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儒家将五原色定为“正色”,将其他色定为“间色”,说明儒家既主张色彩有尊卑,使用有等级,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
B.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五色(黄、红、紫、白、黑)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
C.天色为玄色,即幽冥之色,故玄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天”也就成了道家思想中产生万物的本源。
D.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体现了仅用水墨传神写意,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
3.(3分)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支撑“比德”色彩观的一项是(    )
A.按中国戏剧脸谱颜色传统,赵高、严嵩扮演者宜用白脸,如来佛、二郎神宜用金脸。
B.于谦《石灰吟》“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以石灰之洁白表明自己的节操。
C.中国文人画作者大都偏爱黑色,意在用黑色表达逃避现实、避居山林、超然物外的意愿。
D.《醒世姻缘传》善用服饰色彩表现人物,如嫡母刚去世的素姐着一身艳服外出烧香。
4.(4分)结合材料一梳理我国各时期的色彩观念。
5.(6分)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
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
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淼,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
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                                  (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

(二)现代文阅读文本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围  墙
陆文夫
昨夜一场风雨,建筑设计所的围墙倒塌了。
这围墙要倒,在人们的意料之中:它至少百年了,几经倒塌,几经修补。历次的修补都不彻底,三十多米长的围墙高低不平,弯腰凸肚,随时都有倒塌的可能,何况一场风雨!
早晨,开碰头会。“现在我们研究一下围墙的问题。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吴所长用圆珠笔敲敲桌面,“原来的围墙和我们单位的性质不协调,新围墙一定要新颖别致,达到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古典派”黄达泉接茬儿了:“围墙不但有实用价值,而且富有装饰意味,它对形成建筑群落的风格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现代派”朱舟把茶杯一放:“我们考虑问题要从实际出发,要造得高大牢固。”两派之外的何如锦开口了:“最合理的办法就是把塌下来的再垒上去,这在围墙的历史上是有例可循的。”“我想问一下,这围墙到底怎么修啊!”这是行政科的马而立。
这个三十七岁、非常干练的办事员,却有着一张不那么令人放心的娃娃脸。某些人见到他就疑虑:整天衣冠楚楚,活儿没有少干,身上却不见泥污,这就形迹可疑。如果整天穿工作服、劳动鞋在人前走来走去,那就另有一种效果:“这人老成持重,艰苦朴素。”稳妥往往是缓慢的同义语,这马而立却灵活得像自行车的轮盘,一拨便能飞转。
“到底怎么修嘛,我提出了原则,同志们也提供了许多很好的意见,这就看你的了。”吴所长拍拍马而立的肩膀,“好好干!”
一支烟还没有抽完,马而立已蹬起自行车直奔房屋修建站……
星期六晚上,设计所门前拉起了临时电线,四只两百支光的灯泡把马路照得灼亮。砖瓦、石灰、琉璃砖装过来;垃圾、碎砖运出去。星期天清早开始砌墙。马而立忙得飞起,还拉住看门的洪老头做帮手。泡茶,敬烟,寻找各色小物件,有时还飞车直奔杂货店。电灯直亮到夜间十一点。
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白墙,黑瓦,宝蓝色的漏窗泛出晶莹的光辉。树枝摇曳,灯光闪烁,好像童话般的世界深藏在围墙的里面。抬起头来,可以看到主建筑的黑色屋顶翘在夜空里,围墙带着和主建筑相似的风格进入了整体结构。附近的马路也变样了,好像是到了什么风景区的入口。
马而立觉得这是他有生以来办得最完美的一件大事!他在会议室的长沙发上睡了下去。这一觉睡得很沉。
星期一早晨,上班的人们被突兀而起的围墙惊呆了,虽然人人都希望围墙赶快修好,如今却快得叫人毫无思想准备。如果工程是在人们的眼皮子底下进行,今天加一尺,明天高五寸,人来人往,满地乱砖泥水,工程结束时人们会跟着舒口气。如今是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不习惯,太扎眼。谁都看得出,这围墙比原来的好,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吴所长始终不发表意见,他觉得这围墙似乎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又像在想象之外。他轻轻地说了一声:“哎,没想到马而立的手脚这么快!”
被征求过意见的人很不满,觉得这围墙吸收正确的意见太少!他们指指点点:“这围墙不中不西,穿西装戴瓜皮帽,缠绿围巾,这打扮是哪个朝代的?”“是呀,围墙是墙,造个大屋顶干什么呢?”“太单调啦,应当在中间造两个方如意!”“两头应该造尖角,翘翘的。”所有感到有点“那个”的人都把围墙的缺点找了出来,他们批判能力总是大于创造能力。
“马而立——”吴所长叫人了。“洪老头,你看见马而立上班没?”有人嚷嚷着帮忙找了,要对这个罪魁祸首当场质疑。
看门的洪老头火气很大:“别鬼叫鬼喊的啦,人家两天两夜没有休息,像你!”洪老头对那些轻巧话儿很反感,“人家马不停蹄,衣服都和上泥水和汗了,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来来往往的路人都说这围墙很好看。”
马而立揉着眼睛爬起来了,朦朦胧胧挨了一顿批……
冬天,设计所召开建筑学年会,几位专家一进门便被这堵围墙吸引住了,左看右看,都赞不绝口。会议上专家们以围墙为话题:这围墙回答了城市建筑中的一个重大问题;既有民族风格,又不盲目复古;经济实用,和原有建筑物的风格统一。
设计所的到会者喜出望外,想不到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吴所长说:“这主要是指导思想明确,同时发动群众进行充分的讨论。”各派代表人物也沾沾自喜地夸耀自己的贡献。
马而立没权参会,只是在围墙门口进进出出,忙得飞起。不知道他又从什么地方弄来四只熊熊的炭火盆,使得房间里温暖如春,人人舒展。
(有删改)
6.(3分)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所长把确定围墙设计方案和修建围墙的重任交给马而立,表现了他对这个年轻人能力的信赖和赏识,而马而立的表现也超出了他的期望。
B.围墙获得了建筑专家众口一词的赞誉,各派代表人物马上转为夸耀自己的贡献,这生动地刻画出这些人见风使舵、无劳而抢功的丑态。
C.熊熊的炭火盆带来春天般的温暖,令人舒适,可读者的心却舒展不起来,小说的结尾也有讽刺意味,引发我们对社会现状的思考。
D.小说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叙述了一个生活中的典型事件,折射出现实生活中一些人的畸形心理,揭示了一些人们习以为常的社会弊端。
7.(3分)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夜色中看这堵修好的围墙,颇有诗意”这段文字营造了优美和谐的意境,与前文中的各派相持不下的争议、马而立与工人们抢修围墙等场景形成对照,改变了叙述节奏。
B.“可有些人左看右看,总觉得有点‘那个’。”写出了一些人虽然觉得围墙修得又快又好,但是下意识地想找出其中的缺点,一时又找不出来的丑陋心理。
C.“眼睛一眨,老母鸡变鸭”写修好的围墙给人们带来的直观感受,“金凤凰出在鸡窝里”写围墙受到专家高度评价时一些人的喜出望外,谚语的使用增添了小说的可读性。
D.洪老头的一句“那不是每个人都能做的”,称赞了马而立修围墙水平高、效果好,充分肯定了马而立劳动,与其他人的指指点点、说轻巧话形成对比,丰富了小说的含义。
8.(4分)有着一张娃娃脸的办事员马而立,是作者着力刻画的人物,请概括其形象特征。
9.(6分)小说发表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作者在《砌墙与拆墙——关于<围墙>的创作》中说:“我造墙的目的在于拆墙;造一堵有形墙,拆一堵无形的墙。”请结合这句话,简要概括小说内容,分析表现手法。
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20分)
材料一:
符彦卿,字冠侯,宛丘人。开运二年,契丹十余万众围晋师于阳城,城中无水,人马多渴死。会大风扬尘,彦卿遂与张彦泽、皇甫遇谋,乘势决战,虏败,戎主乘索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及德光[注]入汴,召而责之。彦卿曰:“臣事晋主,不敢爱死,今日惟命。”德光笑而释之,即遣归镇武宁。虏自阳城之败,畏不敢呼其名。马不饮龁,则叱之曰:“此岂有符王耶?”戎主北归,其母问人曰:“符王安在?”对曰:“镇彭门。”曰:“符王不来,何其失策之甚!”其为契丹所惮如此。
(节选自《隆平集•武臣》)
材料二:
凡与敌战,若遇风顺,致势而击之;若遇风逆,出不意而捣之,则无有不胜。法曰:“风顺,致势而从之;风逆,坚阵以待之。”《五代史》:晋北面行营都招讨使杜重威等,与契丹战于阳城为房所围而军中无水穿井辄崩。又东北风大起,虏顺风纵火,扬尘以助其势。军士皆愤怒,大呼曰:“都招讨何以用兵,令士卒枉死!”诸将请战,杜重威曰:“候风少缓,徐观可否。”马步都监李守贞曰:“风沙之内,彼众我寡,莫测多少,惟力战者胜,此风力助我也。”即呼曰:“诸军齐击贼!”马军左厢都排阵使张彦泽召诸将问计,或曰:“虏得风势,宜待风回。”彦泽亦以为然。马军右厢副阵使药元福谓曰:“今军饥渴已甚,待风回,吾属皆为虏矣!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马步左右厢都排阵使符彦卿等乃将精骑,奋力击之,逐北二十余里。契丹主奚车走十余里,追兵击之,得一橐驼,乘之遁去。晋军乃退保定州。
(节选自《百战奇略•风战》)
[注]德光,即耶律德光,是契丹国的第二个皇帝,文中的“戎主”指的就是他。
10.(3分)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与契丹战A于阳城B为虏C所D围E而军中F无水G穿井H辄崩。
11.(3分)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爱,指吝惜,与《齐桓晋文之事》“吾何爱一牛”中的“爱”词义相同。
B.安,指哪里、哪儿,与《鸿门宴》“沛公安在”中的“安”词义不相同。
C.莫测,指不能揣测、估量,与成语“变幻莫测”中的“莫测”意思相同。
D.逐北,追击战败军队,与《过秦论》“追亡逐北”中“逐北”意思相同。
12.(3分)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契丹十余万大军包围了后晋军队,碰上大风扬起沙尘,后晋军队面临绝境,符彦卿与其他将领商量决定乘风势与契丹决战,并最终大败契丹军队。
B.契丹人在阳城被符彦卿打败之后,对他十分害怕,甚至不敢直呼其名;契丹败退后,契丹主的母亲认为没有把符彦卿带回北方是极大的失策。
C.在战场上大风对战争的结局有影响,如果遇到顺风,就要利用风势发动进攻;遇到逆风,就要坚守阵地以防敌人袭击,也可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D.在后晋与契丹的阳城之战中,契丹人顺着风放火助攻,后晋将领都认为应趁着将士们愤怒的士气逆风发动进攻,符彦卿等率军奋击,并大获全胜。
13.(8分)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虏败,戎主乘橐驼而遁,车帐兵械悉为彦卿所获。
(2)且敌谓我不能逆风以战,宜出其不意急击之。此诡道也。
14.(3分)材料二中,符彦卿敢于攻打契丹军的原因有哪些?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9分)
龙阳县歌①
刘禹锡
县门白日无尘土,百姓县前挽鱼罟。
主人引客登大堤,小儿纵观黄犬怒。
鹧鸪惊鸣绕篱落②,橘柚垂芳③照窗户。
沙平草绿见吏稀,寂历斜阳照县鼓。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朗州任职期间,巡察龙阳县后所作。②篱落:篱笆。③《襄阳记》:李衡于武陵龙阳泛洲上作宅,种甘橘千株。临死敕儿曰:“吾州里有千头木奴,不责汝衣食,岁上一匹绢,亦可足用矣。”
15.(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写了县衙门前的祥和场景,地面洁净,百姓正在整理渔网。可见龙阳县政宽事简,人民各安其业。
B.颔联表现主人的热情好客,主人把客人引到大堤上观赏美景。孩子围观、黄犬怒吠与主人的热情好客形成反衬。
C.尾联与开头遥相呼应,上句说吏不扰民,下句说民无讼事。全诗无一句赞颂,而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D.全诗叙写作者巡察的所见所闻,写景叙事形象生动,富有生活气息。
16.(6分)颈联“鹧鸪惊鸣绕篱落,橘柚垂芳照窗户”两句颇有特色,请简要赏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用比喻的手法,写出自己才能优秀却遭到嫉妒和造谣中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视觉、听觉两方面入手,写山之高峻,水之湍急咆哮,使人心惊胆战。
(3)“酒”是古代文人笔下常见的意象之一,但有些文人在诗文中不爱直说“酒”,喜欢用酒的别称雅号或与酒有关的器皿来指代“酒”,借此抒发丰富的情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11分)
近160年前,发明地铁的英国人查尔斯•皮尔逊恐怕很难想到,一个解决交通难题的“脑洞”,竟能推广到全球。在那个工商业急速发展的年代,大量人口涌入伦敦市中心,满街的马车将城市围得 ①    ,于是地铁作为一个大胆的建议被提了出来。历经多年的论证,政府终于批准了世界上第一条地铁的建设。地铁通车当天就有4万多名乘客 ②    ,来体验这种新奇的交通方式。在此之后,地铁更是以 ③    的速度推进城市化的进程,重塑城市的面貌和市民的生活。
对中国人而言,四通八达的地铁更是现代化的重要标志。20世纪60年代,中国第一条地铁在北京通车,轰隆向前的不仅是新技术产生的美好生活,还寓意着穿行首都地下的仪式感。几十年后,当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承建他国城市的地铁,当制造、使用盾构机成为中国人的“看家本领”,当中国制造成为高品质地铁设备的代名词,作为一种新技术想象的地铁持续散发着无穷的魅力。
18.(3分)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4分)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0.(4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它的表达效果。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9分)
常有学生让我帮着开书单, ① 。因为,让人开书单,一般都带着某种想在读书上“走捷径”的诉求,绕过“浪费时间的无用之书”。这不是读书应有的态度,读书是一件需要绕远路的事,偷不了懒。书单是私人读书的结果,是困惑、寻找、遇见的过程,不是可以绕过这个博览过程而直接享受的结果。一个能开书单的人,读了千本书也许才能开出十几本书,你照书单只读这十几本,捷径就是巨大的“知识折扣”,吃了大亏啊!
读书需要在笨办法、笨功夫、笨投入中去积累,才能在饱满的内存支撑中成就作品。绕远路,需要克服很多枯燥,克服那种变现的功利,才能享受“绕”的过程。
学生问我某个问题, ② ,但我一般不会直接告诉他,那叫“喂养”,而是让其自己读书检索。这么绕一下,答案才会属于他。讲座之后,我一般也拒绝给学生课程PPT,那似乎是知识的捷径,可是课堂包含着论证和展开的过程,没有这个过程支撑的“PPT知识点”一点儿用都没有,那只是“点”,无法连成“线”并形成“面”。 ③ ,才能智慧地输出。
21.(3分)下列句子中的“啊”和文中画波浪线处的“啊”,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啊?怎么会有这种事! B.啊?你明天到底去不去呀?
C.这话说得是啊!我也没说你全错了! D.啊,原来是你,怪不得看着面熟哇!
22.(6分)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六、作文(共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近日,《咬文嚼字》编辑部公布了“2023年十大流行语”,“显眼包”在入选之列。“显眼”指明显而容易被看到,因而引人注目;“显眼包”即外在形象或性格特征引人注目的人。称某人为“显眼包”,不仅在于其表面“爱出风头”,更在于其内在的活力外溢。当下的“显眼包”因与众不同而大受欢迎。而且,“显眼包”除了指人,还可以指那些在同类中脱颖而出的事物。比如博物馆里形态生动、富有喜感的馆藏文物,也被称为“显眼包”。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D    3.C    4.(1)西周时期:形成了五色体系,并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五原色是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红色为五色之首。(2)春秋时期:“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齐相公以紫色为章服,公然挑战五色礼制;孔子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3)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将“阴阳五行”与色彩对应配属。(4)秦朝黑色最尊贵,为皇家专用。(5)汉唐以后:紫色变得尊贵,“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6)宋朝以后:黄色象征皇权,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    5.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与现代色彩理论中的原色相对应”以偏概全。原文“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相对应的只有蓝、黄、红,现代色彩理论中只有蓝、黄、红三原色,并没有白和黑。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又追求色彩混合形成的斑斓绚烂”表述错误。文中(色彩)“斑斓绚烂”并非指色彩混合,而是指各种原色(“纯粹”色)配合适宜。
B.“五色(黄、红、紫、白、黑)”错误,根据原文,五色应指五原色,不包括紫。
C.因果倒置,“天色为玄”的原因在于“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对应材料二末段,中国文人画偏爱黑色,是因为人生失意而选择超然物外,表达的是淡远无为的心灵世界,体现的是道家色彩观。而“比德”体现的是儒家色彩观。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安徽省六安市叶集皖西当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福建省泉州市泉港区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