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基础演练】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苟活 黯然 阴谋鬼计 殚精竭虑B.编缉 惩创 肆无忌惮 惊心动魄C.桀骜 薇漠 不屈不挠 惨淡经营D.洗涤 砥砺 流言蜚语 广有羽翼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后面括号中的词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A.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借)屋授课
试题预览
《记念刘和珍君》课后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
A.苟活 黯然 阴谋鬼计 殚精竭虑
B.编缉 惩创 肆无忌惮 惊心动魄
C.桀骜 薇漠 不屈不挠 惨淡经营
D.洗涤 砥砺 流言蜚语 广有羽翼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和后面括号中的词意义完全不同的一项是( )
A.待到偏安于宗帽胡同,赁(借)屋授课之后,她才始来听我的讲义。
B.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惩罚)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C.至少,也当浸渍(渗透)了亲族,师友,爱人的心……
D.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模糊)看见微茫的希望……
3.下面各句中最能表现激愤语气的一组是( )
①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②但是现在却只能如此而已。③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④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长歌当哭,痛悼折翼蓝天的金孔雀余旭。我们知道你化作了天空那片云彩,在以后的日子里,你会在那片蔚蓝的天空中伴我们自由飞翔。
B.鲁迅先生的杂文写得深刻而犀利,常常把敌人的反动论点驳得淋漓尽致。
C.新西兰南岛中部发生地震,距离震中较近的小镇凯伊库拉主要道路出现塌方、滑坡及道路裂缝等情况,场面令人惊心动魄。
D.文天祥就义已7个世纪有余,但他为国家社稷殒身不恤的品德、毁家纾难九死不悔的精神,足以使他名垂万古、俎豆千秋!
5.下列标点符号有误的一项是 ( )
A.“苟活”,苟且偷生的意思,贬义,“苟活者”是作者自指。
B.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C.就在鲁迅写下《记念刘和珍君》之后的第五天,他又写了《如此“讨赤”》的杂文。
D.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且句意明确的—项是( )
A.1926年3月18日的爱国请愿,是群众的—种毫无疑义爱国运动;向政府去请愿,提出人民的要求,也毫无疑义是群众的斗争方式之一。
B.鲁迅先生在《空谈》一文中这样说:“那样的惨杀,我实在没有梦想到,我虽然向来常以‘刀笔吏’的意思来窥测我们中国人。”
C.从表面上看来,段祺瑞政府与帝国主义者之间似乎没有连裆瓜葛;但是,从实质上看,帝国主义与段祺瑞政府是合谋的。
D.路,还没有开始就走到了尽头;梦,还来不及做就永远不再醒来。刘和珍,这位年仅22岁的女大学生就这样倒在了反动派的枪弹之下。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
通感,将无法看到的东西,用“浓黑”一词视觉化,突出悲凉之深。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
设问,表现了作者对反动派虐杀青年学生的愤怒。
C.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反复,突出了对反动派罪行的愤怒控诉。
D.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反语,“伟绩”“武功”正话反说,揭露了杀人者的罪恶行径,表达了作者的万分悲痛。
8.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鲁迅有几百万字的遗著,其中很大一部分必将永远受到读者的喜爱,后世读者将以一种赞叹和欣赏的态度阅读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他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这形象,这精神,必将永世长存。
②比起文章来,更重要的是鲁迅这个人,他的入世的态度,他的爱国心和正义感。
③更有若千篇在写作的当时就并不正确,就只能作为一种研究资料保留下去了。
④他对强暴的反抗和对弱者的同情,他为了中国进步不懈的努力。
⑤还有一部分时过境迁,不再使人感兴趣。
⑥他身上那种中国优秀知识分子传统的骨气,用他的话说,“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A.④⑥①②⑤③ B.④①⑥⑤③② C.⑤③②④⑥① D.⑤③①⑥②④
【课文阅读】
一、阅读课文四节,完成下面的题目。
1. 在第一段中,作者连用了“居然”“竟”“不料”“不信”“何至于”等词,这些词说明了什么?
2.“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一句的含意是什么?其中的“中国人”指什么人?
3.“衰亡民族”“默无声息的缘由”是什么?
4.“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含意?
二、阅读课文四、五、六节,完成下面的题目。
1.下列对文段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了”中的“惨象”指的是刘和珍、杨德群等死难者被虐杀的情形。
B.“流言”指的是段政府污蔑请愿学生是暴徒,反动文人造谣说学生请愿是受人利用。
C.作者认为“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是反动统治者极其凶残地用武力屠杀人民,导致人民敢怒不敢言,默无声息,衰弱不振。
D.“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不在……就在……”这一选择复句,既有对反对派的警告,又有对生者的呼唤、激励和鼓舞。
2.下列对文段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居然”(“说卫队居然开枪”)“竟”(“竟至于颇为怀疑”“不信竟会下劣凶残到这地步”)等副词,这两个副词都表示出乎意料,大大加强了语气,更加突出了反动派的下劣凶残。
B.文段以铁的事实揭露反动派虐杀爱国青年的罪行,刘和珍被杀害了,杨德群也被杀害了,作者把二人分开谈,是为了加重文章分量。
C.“目不忍视、耳不忍闻”,概括了作者对“惨象”和“流言”的具体感受;“已使我”和“尤使我”,一层进一层地写出作者的愤慨心情。
D.文段引用了陶潜的诗句,目的是说明爱国青年白白牺牲了,当亲人们、师友们还在痛哭悼念的时候,别人都已经忘却了她们。
3.解释下面两句话在文中的含意。
(1)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2)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4.从文中可以知道,鲁迅对刘和珍等人的请愿活动的态度如何?透视出作者写作此文的用意是什么?
【拓展阅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关于三月十八日的死者
周作人
一
我是极缺少热狂的人,但同时也颇缺少冷静,这大约因为神经衰弱的缘故,一遇见什么刺激,便心思纷乱,不能思索,更不必说要写东西了。三月十八日下午我往燕大上课,到了第四院时知道因外交请愿停课,正想回家,就碰见许家鹏君受了伤逃回来,听他报告执政府卫兵枪击民众的情形,自此以后,每天从记载谈话中听到的悲惨事实逐日增加,堆积在心上再也摆脱不开,简直什么事都不能做。到了现在已是残杀后的第五日,大家切责段祺瑞贾德耀,期望国民军的话都已说尽,且已觉得都是无用的了,这倒使我能够把心思收束一下,认定这五十多个被害的人都是白死,这在所谓国家主义流行的时代或许是当然的,所以我可以把彻底查办这句梦话拋开,单独关于这回遭难的死者说几句感想到的话。——在首都大残杀的后五日,能够说这样平心静气的话了,可见我的冷静也还有一点哩。
二
我们对于死者的感想第一件自然是哀悼。对于无论什么死者我们都应当如此,何况是无辜被戕的青年男女,有的还是我教过的学生。我的哀感是从这三点出来,熟识与否还在其外,即一是死者之惨苦与恐怖,二是未完成的生活之破坏,三是遗族之哀痛与损失。这回的死者在这三点上都可以说是极重的,所以我们哀悼之意也特别重于平常的吊唁。第二件则是惋惜。凡青年夭折无不是可惜的,不过这回特别可惜,因为现在的戕害乃是人功。我常常独自心里这样痴想:“倘若他们不死……”我实在几次感到对于奇迹的希望与要求,但是不幸在这个明亮的世界里我们早知道奇迹是不会出来的了。
三
这回执政府的大残杀,不幸女师大的学生有两个当场被害。一位杨德群女士的尸首是在医院里,所以就搬回了;刘和珍女士是在执政府门口往外逃走的时候被卫兵从后面用枪打死的,所以尸首是在执政府,而执政府不知怎地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轻易不肯给人拿去,女师大的职教员用了九牛二虎之力,到十九日晚才算好容易运回校里,安放在大礼堂中。第二天上午十时棺殓,我也去一看;真真万幸我没有见到伤痕或血衣,我只见用衾包裹好了的两个人,只余脸上用一层薄纱蒙着,隐约可以望见面貌,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我见了她们两位并排睡着,不禁觉得十分可哀,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不,我的妹子如活着已是四十岁了,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虽然她们没有真的姊姊。当封棺的时候,在女同学出声哭泣之中,我陡然觉得空气非常沉重,使大家呼吸有点困难……
四
二十五日女师大开追悼会,我胡乱做了一副挽联送去,文曰:
死了倒也罢了,若不想到二位有老母倚闾,亲朋盼信。
活着又怎么着,无非多经几番的枪声惊耳,弹雨淋头。
殉难者全体追悼会是在二十三日,我在傍晚才知道,也做了一联:
赤化赤化,有些学界名流和新闻记者还在那里诬陷。
白死白死,所谓革命政府与帝国主义原是一样东西。
惭愧我总是“文字之国”的国民,只会以文字来纪念死者。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思想内容的分析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我”之所以冷静,是因为相信政府能够彻底查办凶手。
B.“我”对政府的凶残并没有深刻的认识,常常有“倘若他们不死……”的痴想。
C.“似乎都很安闲而庄严地沉睡着”一句写出了烈士英勇抗争、视死如归的精神。
D.作者在文章结尾重点阐述对自己只是“文字之国”的国民的惭愧之情,表达了不能以武力反抗反动者的无奈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开篇写自己“极缺少热狂”“颇缺少冷静”,连用两个表程度的副词“极”“颇”,突出了“三一八”惨案带给作者的心理震撼之强烈。
B.“把这二三十个亲手打死的尸体当作宝贝”中的“宝贝”运用了反讽的修辞手法,写出了作者对执政府试图掩藏自己卑劣行径的嘲讽。
C.“好像是看见我的妹子”“好像是我的现在的两个女儿的姊姊死了似的”两句皆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两个女师大学生的哀怜。
D.在作者二十三日做的挽联中,上联的“赤化赤化”、下联的“白死白死”皆将词语重叠使用,既使上下联和谐对称,又使作者的愤怒之情以口语化的形式表达了出来。
3.文章结尾作者写了两副挽联,有什么作用?
4. 这篇文章和《记念刘和珍君》在语言风格上有什么不同?请举例探究。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痛 哭 和 珍
石评梅[注]
惨淡庄严的礼堂,供满了鲜花,挂满了素联,这里面也充满了冷森,充满了凄伤,充满了同情,充满了激昂!多少不相识的朋友们都掬着眼泪,来到这里吊你,哭你!看那渗透了鲜血的血衣。
和珍!我们永不能忘记你红面庞上深深的一双酒靥,也永不能忘记你模糊的血迹,心肺的洞穿!站在你灵前,抬起头,香烟缭绕中,你依然微笑地望着我们。
多少红绿的花圈,多少赞扬你哀伤你的挽联,这不是你遗给我们的,最令我们触目惊心的便是你的血尸,你的血衣!你的血虽然冷了,温暖了的是我们的热血,你的尸虽然僵了,铸坚了的是我们的铁志。
最懦弱最可怜的是这些只能流泪,而不敢流血的人们。此后一定有许多人踏向革命的途程,预备好了一切去轰击敌人!指示我们吧,和珍,我也愿将这残余的生命,追随你的英魂!
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烛光照着你的遗容,使渺小的我不敢抬起头来。和珍!谁都称你作烈士,谁都赞扬你死的光荣,然而我只痛恨,只伤心,这黑暗崎岖的旅途谁来导领?多少伟大的工程凭谁来完成?况且家中尚有未终养的老母、未成年的弱弟,待你孝养,等你培植。
不幸,这些愿望都毁灭在砰然一声的卫士手中!
当偕行社同学公祭你时,她们的哀号,更令我心碎!你怎忍便这样轻易撒手离开了她们,在这虎威抖擞、豺狼得意的时候。自杨荫榆带军警入校,至章士钊雇老妈拖出,一直是同患难,同甘苦,同受惊恐,同遭摧残,同到宗帽胡同,同回石驸马大街。三月十八那天也是同去请愿,同在枪林弹雨中扎挣,同在血泊尸堆上逃命;然而她们都负伤生还,只有你,只有你是惨被屠杀!她们跟着活泼微笑的你出校,她们迎着血迹模糊的你归来,她们怎能不痛哭战线上倒毙的勇士,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
一年来你们的毅力,你们的精神,你们的意志,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你们不仅和豺狼虎豹战,狗鼠虫豸战,还有绅士式的文妖作敌,贵族式的小姐忌恨。你们都是一条战线上的勇士!
和珍!我不愿意你想起我,我只是万千朋友中一个认识的朋友,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自从你血尸返校,我天天抽空去看你,看见你封棺,漆材,和今天万人同哀的追悼会。今天在你灵前,站了一天,但是和珍,我不敢想到明天!
现在夜已深了,你的灵前大概也绿灯惨惨,阴气沉沉的静寂无人,这是你的尸骸在女师大最后一夜的停留了,你安静地睡吧!不要再听了她们的哭声而伤心!明天她们送灵到善果寺时,我不去执绋了,我怕那悲凉的军乐,我怕那荒郊外的古刹,我更怕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他们比什么都蠢,他们比什么都可怜,他们比什么都残忍,他们整个都充满了奴气。当你的棺材,你的血衣,经过他们面前,触入他们眼帘时,他们一面瞧着热闹,一面悄悄地低声咒骂你“活该!”他们说:“本来女学生起什么哄,请什么愿,亡国有什么相干?”
虽然我们不要求人们的同情,不过这些寒心冷骨的话,我终于不敢听,不敢闻。自你死后,自这大屠杀闭幕后,我早已丢失了,吓跑了,自己终于不知道究竟去了哪里。
和珍!你明天出了校门走到石驸马大街时,你记得不要回头。假如回头,一定不忍离开你自己纤手铁肩、惨淡缔造的女师大;假如回头,一定不忍舍弃同患难、同甘苦的偕行诸友。你一直向前去吧,披着你的散发,滴着你的鲜血,忍痛离开这充满残杀、充满恐怖、充满豺狼的人间吧!
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
和珍,梦!噩梦!想不到最短时期中,匆匆草草了结了你的一生!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连这都不能得到,依然供豺狼虫豸残杀,还不知死在何日,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
三月廿五赴和珍追悼会归来之夜中写
【注】 石评梅(1902-1928),山西省平定县人。中国近现代女作家、革命活动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 原名汝壁,因爱慕梅花之俏丽坚贞,自取笔名石评梅。
1.下列对散文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和珍是在和形形色色的各种恶势力斗争的,她的勇敢坚毅、任劳任怨、乐观热情深深地感动了作者。
B.“她们怎能不痛哭战斗正殷中失去了首领”“然而我永远敬佩你做事的毅力和任劳任怨的精神,尤其是你那微笑中给与我的热力和温情”,这些句子有力地表现出刘和珍的人物形象。
C.本文是作者赴刘和珍追悼会归来的当日连夜写成的,凄婉哀怨,而又蕴含着钢铁般的意志和无穷的力量,因而读来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D.最后一段“然而我们不幸的生存者……又有谁来痛哭凭吊齿残下的我们!”深刻地揭示出时局的险恶、反动派的凶残以及作者对未来的担忧。
2.下列对散文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追悼会惨淡庄严的礼堂写起,连用六个“满”字,以鲜花和素联将冷森、凄伤、同情、激昂的气氛烘托出来,这虽然是作者抒发情感的引子,但读来仍会使人潸然泪下。
B.“四围都是哀声,似乎有万斤重闸压着不能呼吸”,这一句子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表达出自己内心的伤痛。
C.对“街市上灰尘中那些蠕动的东西”的一段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当时中国老百姓的愚蠢、可怜、残忍和充满奴性,入木三分,极富批判性。
D.文章主要以第二人称来写,便于抒发感情,既拉近了作者与刘和珍的距离,也拉近了读者和刘和珍的距离,自然实现了生者和逝者的对话。
3.作者一方面赞扬刘和珍“一直是和恶势力奋斗抵抗”的“勇士”,一方面也写到自己。她是怎样写自己的?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 鲁迅先生在《记念刘和珍君》中写道:“沉默呵,沉默呵!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而本文写道:“沉默是最深的悲哀,此后你便赠给我永久的沉默。”试比较这两段话的含意。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很多时候,许多年轻作家在文学中的血气方刚不是才华的体现,而是______、急于求成的轻率和傲慢;那种所谓“高产”,其实是主观急躁的任性产物,与触动灵魂的文学完全是______的两码事。在文学创作过程中,作家更需要饱含深意的沉着淡定与执着坚守。对潜藏在生活深处的文学宝藏的开掘,更需要平静与坚守,以使其在不急不缓中默默地延续。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绝不是猎奇,更不是狂欢。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当然,置身于“坐地日行八万里”的新时代,作家、艺术家面对______、不断变化的时代,如果依然稳坐书斋、不出斗室、不问世事,也是与时代和人民的殷切期待相龃龉的。换言之,新时代的文学,需要的是快速反应的速度,热火般充沛的激情。撇开浮躁和急于求成的心境,让自己的心沉入文学创作中,把生活中的体验和自我的心境结合起来,让情感激越起来、涌动起来、亢奋起来,才能______创作的前沿,抒发一腔豪情,写出传世之作。不同于其他人,( ),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后者对于风云激荡的社会现实更能快速做出反应,其内容更有针对性和时代性。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初露锋芒 南辕北辙 翻天覆地 献身
B.初出茅庐 风马牛不相及 日新月异 跻身
C.初露锋芒 风马牛不相及 翻天覆地 跻身
D.初出茅庐 南辕北辙 日新月异 献身
2.文中画框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如果作品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B.那种脱离文化品格的作品,就算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难以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C.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就算个性再突出,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很难表现出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
D.作品如果脱离文化品格,个性再突兀,风格再独特,也只能成为搞笑的“三俗产品”,国家和民族的本质需求很难表现出来。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长篇小说不被鲁迅先生喜爱而短篇小说和杂文却被他青睐
B.短篇小说和杂文被鲁迅先生热衷而长篇小说却不被他看好
C.鲁迅先生当年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而不写长篇小说
D.鲁迅先生当年不写长篇小说而热衷于短篇小说和杂文写作
二、以“刘和珍”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要求:不得改变原意,可以适当增删词语。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三、在下面语句的横线上补写两句话,修辞、句式必须和所给的句子相同。
思想家的鲁迅,是大海上的灯塔,灯光划破中国社会的黑暗。
①文学家的鲁迅,是, 。
②革命家的鲁迅,是, 。
四、下面的挽联是当年刘和珍的未婚夫方其道写的,请从备选项中选择最恰当的句子,将序号填到横线上。
上联:生未同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外抗强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备选:①疆场空有约 ②死难同穴 ③劳燕惜分飞
④六载订婚成一梦 ⑤白宫溅血泣黄泉 ⑥内除国贼
五、下面是清明节祭拜缅怀烈士的活动构思框架,请把这个构思写成一段话,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75个字。
【微写作】
一、下面是某网友摘录的网易论坛上一些网友在读了《记念刘和珍君》一文后发的帖子。如今,我们也学了这篇课文,请你在后面跟个帖吧。(200字左右。内容切题,语言简明连贯得体,请勿用网络语言)
网友1:历史在不断重复,只是鲁迅先生再也不可重现了。先生即使没有其他建树,只凭此一篇文章也可传世不朽,因为文章里有人性的光辉与尊严,有爱的沉痛和恨的切骨,而这些是某些知识分子所缺少的。
网友2:时隔20年,重读《记念刘和珍君》,仍心灵震撼。为刘和珍泣,为鲁迅叹,苟活在血色中的我们要更奋然而前行!
网友3:这位伟大的女性是为中国而死,为你我而死的,有心的国人会永远记得她的英名——刘和珍。
网友4:我在高中时,知道了刘和珍,为她的事迹所感动。她是一个为了中国、为了中国人而英勇就义的英雄,向她致敬,给她献花!深深鞠躬,向她学习!
跟帖:__________________
二、仔细观察下面这幅题为“鲁迅作品大撤退”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结合漫画标题和画面内容,谈谈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社会事件。
2.对于“鲁迅作品大撤退”的现象,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简要表述出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
浙江省温州市新力量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  下一个『
《为了忘却的记念》课堂作业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