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杭州市淳安县汾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学年第二学期汾口中学3月月考高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4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
试题预览
2023学年第二学期汾口中学3月月考
高一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小题,4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中国式盘问”如何不再纠结
春节期间,网友编了两副诙谐的对联。一副描述回乡时亲朋长辈的盘问,上联“考了几分什么工作能挣多少呢”,下联“有对象没买房了吧准备结婚吗”,横批“呵呵呵呵”。另一副则是对这些盘问的“神回复”,上联“这个嘛呵呵呵呵”,下联“那什么哈哈哈哈”,横批“阿姨吃菜”。
虽是寥寥数语,但返乡年轻一代遭遇“中国式盘问”的窘迫,跃然纸上。年前恐归中的纠结,年后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不过,换个角度看,这些提问不也是亲友们对外面世界、不同生活的一种想象和好奇吗?正是在这个层面上,单刀直入的盘问和虚与委蛇的回答,折射出价值观念的碰撞、认知方式的不同。而这背后,则是城镇化过程中文化转型的大课题。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故乡,绝不仅是舌尖的眷恋,更是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不过,城镇化的过程,也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变动不居中,文化难免会逝者如斯。作家托马斯•哈代曾感叹英国的城镇化毁掉了乡镇的静谧和乡民的单纯,强硬的现代化支持者印度著名导演雷伊也在后期电影中反思乡村文化的衰败。当前,走向城市的亿万国人,也正处身这样一个文化的十字路口。
有人汇集了近60位网友的春节回乡见闻,一个共同点是,物质丰富了,精神文化生活却仍显单调。在微博上,也有网友感叹: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而“中国式盘问”也正显示出,大城市与小城镇间、城市与乡村间的文化鸿沟,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
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如若失去了这样的文化根基,我们的城镇化必将徒留空虚的躯壳。故乡不可能总是老模样,那只是一种原教旨的乡愁。不过,“中国式盘问”也让人审思,如何让我们的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这些不正是新型城镇化的文化蓝图吗?新一轮城镇化浪潮中,中小城市需要抓住超越自我的发展契机,但更要思考的是,在这样的历程中,如何尊重文化记忆、承续历史、滋养心灵、形塑认同,让上演着文化变形记的人们,不再是永恒的漂泊者、异乡人。                                                        (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式盘问”使返乡年轻一代年前有恐归中的纠结,年后有压力下的逃离,故乡在很多人心中成了“想回去、回不去”的痛楚。
B.城镇化的过程,是以农耕文化为主导的乡村文明,向以工业化为主导的城市文明演进的过程,在不断变化中,乡村文化有可能会逐渐消逝。
C.文化情趣的偏差、文化价值的溃散,让哪怕最亲近的人也难以彼此心灵拢聚,表现为回家后与亲友甚至父母都无话可说,只能“举头看电视,低头玩手机”。
D.那些要用放大镜才能在地图上找到名字的众多城镇、广袤乡村,正是我们的精神原乡,而城镇化必然让我们失去这样的“精神原乡”。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第一段两副对联可以看出,面对亲朋长辈的盘问,年轻人采用了虚与委蛇的回答,其根本原因是年轻人畏惧提问内容所带来的压力。
B.“文化的十字路口”指的是:一方面是城镇化过程中乡村文化的消逝;一方面是保留乡村文化,乡村还能成为精神的栖居、心灵的归宿。
C.文化落差让很多人的乡愁无处安放,这是城镇化不能承载之重。加强乡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设,能够一定程度减小这种落差。
D.城镇化过程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是保留乡村“文化根基”的有效措施。
3.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观点的是一项是(    )
A.某地建造大型电子商务园,将两村合并,整合土地,标准化统一布局。
B.某地重引导村民保护古村村貌,村民修整翻新老屋,房屋与周围古屋融为一体。
C.某地强力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拆迁,大面积圈地划块,建单元楼。
D.某地党员群众修缮革命旧址,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4.材料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目的?请简要分析。(6分)
5.阅读整篇材料,分条概括“中国式盘问”产生的原因。(6分)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4小题,24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6-9小题。
晓风杨柳
唐 弢
陶渊明在院子里来回踱步。
他垂着头,显得非常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那件过分宽大的外衣,和他身体很不相称,脚也似乎有点病,大概是湿气搔破了的缘故。那只黑狗站在院子尽头的篱笆边,目光随着渊明的脚步移动,摇着尾巴。它好像猜不透主人的心思,又似乎正在猜着。风吹动宅边的柳树,时时落下一瓣两瓣枯叶来。
渊明的脚尖触着枯叶,低头沉思。猛的———
“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他一面问,一面回过头来,这才发现身边并没有人,颊肉牵动了一下,仿佛是想笑,但立刻又转成严肃了。“阿舒!”
院子静悄悄的,石板地偶然有飞鸟的影子掠过,他踱到板门边,继续喊:
“阿舒!”
廊屋里走出一个二十几岁的青年来,瘦长个子,被太阳炎黑了的脸孔,带着幽郁的表情,他垂着手,很恭敬地问:
“爹有什么吩咐?”
渊明望了他一眼。真的,有什么吩咐呢?挖空肚皮想了一回,觉得也实在没有什么话要说。挥了挥手说:
“没有什么。”院子里依旧是一片静。
“赵家伯父昨天差人来说,请你今天去喝酒。”
阿舒望着渊明的鼻子,好像是等待着回答,但那鼻子却什么动静都没有。他站了会儿,就回转身,仍旧向着廊屋里走去。渊明可又叫住他。
“早稻每亩能收多少,计算了没有?”
“还有十几箩潮谷没有扬晒,依眼前估计,大约有三袋零。”
渊明不作声,阿舒接着说:“去年半粒都没有哩,年成的确还不错!”
饥饿的回忆带来感伤的情调,在阿舒的声音里跳动,他忘不了一年来艰苦的挣扎,“乐天安贫”的庭训,再也不能弥补他心上的罅隙———被穷困灰暗的生活蛀蚀的罅隙。
初秋的太阳异常明亮、畅炎,微风带来田野的气息,小麦、桂子、野草,尽量发出清幽的香气。一带疏疏落落的桑林,南山悠然地现了出来。
“变了!变了!县里出了告示啦!”阿宣满头大汗地跑了进来,喘息着说。
“什么?”
“唉!”阿宣学着渊明的样子,长长地叹了口气,接着说:“县里出了告示,说是宋王①登了大宝,大赦天下。现在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了。”
他说着回过头来,向着渊明:“是永久的永,起初的初。”
已经交了亥时了,陶宅里还没有熄灯。渊明坐在床沿上,疲乏而又幽郁,眼睛深深地陷了进去。身边放着一只竹篮,他好像在整理什么,脸色是那么枯黄、刻板,仿佛病酒的样子,使人看不出一点活气来。
菜油灯点了半夜,那一点黄豆似的火焰,寂寞地泛出了幽绿的颜色。“唉!”渊明长叹一声。
窗外的月光晶莹地照着,院子里像是洒了水。阿雍和阿通走进来,后面跟着阿舒。
“我们现在都是遗民了。”过了一会,渊明放下手里的诗稿,叹气说。
“怎样啦,遗民?我们不再照旧活下去了吗?”阿通问。“活是总得活下去的。”阿雍参加了意见。
“不过,”渊明说,声音似乎有点嘶哑,“要是我当年不曾辞官……要是我现在还年青……唉!唉!”
“吱!吱!吱!”床底下老鼠在打架。
“你看见告示上还说些什么?”渊明看着刚进来的第二个儿子问。
“这个,”阿宣想了想说,“我记不清楚了,但现在就得叫做大宋永初元年七月,却是千真万确,一点也不会镨的。”
“吱!吱吱!吱吱!”
“亡了国,我们不食宋粟,我们到南山采薇去,大家做伯夷,做叔齐。”阿端跑进来说。
“唉!你的话说得活像爸爸。”阿通批评。
“我们要淡泊,要清静无为,不要去管这些俗事,我们得学老出聃。”这回是阿雍的意见。
“唉!你的还要像。”阿宣说,“不过,顶好是去请和尚拜几天忏,或者来一个什么法会,祈祷祈祷,救救国家。可惜慧远法师涅槃了。”
“畜生!”渊明厉声喝道,“不要胡说。”
阿宣吃了一惊。床底下打架的老鼠吱过了最后一通,逃跑了。
“年青人应该有血气,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留得身后的名声。”渊明解释着。
“留名声的事情,”阿宣说,“得让大哥去干,我不该抢先。兄弟要友爱,谦让,爹说过的。”
“但是,”阿舒嗫嚅着,“我的身体不行,不及二弟结实。近来还有点神经衰弱。”
“唉!你们都去睡觉吧!”渊明说。
大家一哄而散以后,房间里又开始沉寂了。灯光更加暗下去,蚊虫唱着歌,蝎子偷偷地爬出来,在泥壁上布好阱。
渊明搔着脚趾,默默地,兀自生着气。他觉得人类是没有理智,没有情感,蠢过于一切生物的东西。他悲愤,愧悔。他定定神,在案头坐下了,摊开诗稿,心里一片乱麻。
但终于动起笔来,这一晚,他写了不少诗。写了《述酒》②,写了《咏荆轲》③,一直写到寅时尽头,还不曾停笔,呵欠已经打了几十回,然而他想:“我还得写下去,我得留一点教训,我要写到天明。”
柳枝叶里萧萧地吹起了一阵晓风。     (有删改)
【注】①宋王,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②《述酒》反映了晋恭帝被刘裕杀害的事件,表达了诗人对刘裕篡权丑行的极大愤慨,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与当权者同流合污的抗争精神。③《咏荆轲》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荆轲刺秦王的壮举,充分地表现了诗人对黑暗政治、强暴势力的憎恶和铲强除暴的愿望。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刘寄奴不会做皇帝的吧”写出陶渊明对刘寄奴的关切,以及对当时社会变革局面的忧虑。
B.陶渊明叫来阿舒却又什么吩咐也没说出来,从侧面展现出陶渊明隐居后因无事可做而内心空虚的状况。
C.陶渊明告诫儿子“应该做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但却不曾想到自己“乐天安贫”的思想已对他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D.阿舒对陶渊明十分恭顺,阿宣认为“留名声的事情”应该“让大哥去干”,突出了他们都遵从儒家的忠君孝悌之大义的品质。
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写陶渊明“颓唐、瘦弱,肚子是瘪瘪的”,以肖像描写来展现其归隐后的物质生活情况,为后文的“愧悔”作了铺垫。
B.本文以全知视角,写了陶渊明与儿子们的对话,看似散漫,实则展现了他们的人生价值观,使本文的主题更加深刻。
C.在陶渊明与儿子们交谈的过程中,多次提到老鼠“吱吱”叫,使本文的语言庄重之余不乏活泼,生动而饶有趣味。
D.小说截取了陶渊明归隐后的日常生活场景,淡化了故事情节和矛盾,场景看似独立却又前后勾连,引人入胜。
8.小说开篇和结尾画波浪线的景物描写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9分)
9.陶测明作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其“种豆南山”“采菊东篱”的隐居生活,千百年来一直为文人士大夫所向往,但本文却另辟蹊径,赋予这一形象以崭新的意义,这样安排带来怎样的文学效果?请结合本文谈谈你的理解。(9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7小题,36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小题。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10.对划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B.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C.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D.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11.下列对文中有关的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千乘之国,指有一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在春秋后期,千乘之国是中等国家。
B.会同,古代诸侯朝见天子的通称。会,指诸侯在非规定时间朝见天子。同,指诸侯一起朝见天子。
C.相,指诸侯祭祀、会盟或朝见天子时,主持赞礼的司仪官。
D.冠者,指成年人。古代男子在三十岁时行加冠礼,表示成年。
1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始交代了谈话的内容和方式,四位弟子陪坐在孔子身旁,孔子最先发话,启发大家各言其志,起到了打消顾虑、缓和紧张气氛的作用,既符合孔子作为师长的身份,又表现了孔子随和的性格特征。
B.在孔子的启发下,子路不假思索,抢先回答,反映了子路急躁、坦率、爽快的性格。这种毫不谦让的积极态度与他那充满自信的回答内容相一致。他志向远大,声称能将困于战争和饥荒的大国治理成勇而知义的礼仪之邦。
C.子路谦虚不够、自信有余的态度引起了孔子的微笑。这微笑中有善意的理解和宽容,也有不以为然的轻微批评,表现了孔子的豁达态度。
D.公西华的回答显得彬彬有礼,他可能意识到孔子对子路不够谦让的批评,说起话来谨慎得多。他愿意治理一个纵横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小国,并将礼乐方面的治理让诸君子。
13.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4分)
(2)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 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句写诗人在想象中登上西岳华山的最高峰莲花峰,经过千里跋涉,终于见到了明星仙女。
B.第三至六句描绘了一幅优雅缥缈的神女飞天图。玉女纤纤素手拈着芙蓉,凌空飞舞,仙袂飘飘。
C.第七至十句是诗人想象被邀请来到云台峰,与仙人卫叔卿长揖见礼,并一同遨游于太空。
D.后四句为实写,胡兵占据洛阳,人民惨遭屠戮,血流遍野,而逆臣安禄山及其部属却封爵簪缨。
15.这首诗与《梦游天姥吟留别》写的仙境有什么区别?(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10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出君子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
(2)孔子认为“礼”在国家治理中尤为重要,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中,他哂笑子路是因为:“            ,            。”
(3)在《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的志向是暮春时节,换上春天的衣服,和五六个成人、六七个孩子“            ,            ”,然后唱着歌回来。
(4)杜甫的《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            。”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表现诗人不向人生屈服,不跟权臣贵戚同流合污,对上层统治者蔑视和反抗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小题。
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玉石之国”的美名,古医书称“玉乃石之美者,味甘性平无毒”,并称玉是人体蓄养元气最充沛的物质。因而玉石不仅作为首饰、摆饰、装饰之用,还用于养生健体。自古各朝各代帝王嫔妃养生不离玉,如宋徽宗嗜玉成癖,杨贵妃含玉镇暑。
大自然将玉作为漂亮珍宝赠与人类。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它表里如一,瑕不掩瑜;光泽滋润,刚柔相济;宁折不弯,不为瓦全;断口锋利,却不伤人;声音清越,却不张扬。
中华民族是一个爱玉、尚玉的民族,在使用玉石的悠久的历史中,形成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玉石文化。古代文人甚爱风雅,巧妙地将“玉”运用于诗文之中。诸如屈原的“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李白的“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等借玉石寄托思想与感情。
17.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B.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
C.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D.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18.下列选项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玉石之国”引号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黄河近2000年的“表现”令人大吃一惊。
B.他看上去更像一个地道的湖南农民,这使我想起了农民送给他的“泥腿子专家”“泥腿子院士”的称谓。
C.中国在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岁月里,都将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D.人,不能低下高贵的头,只有怕死鬼才乞求“自由”;毒刑拷打算得了什么?死亡也无法叫我开口!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发扬和传承
B.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
C.自中国有历史起,玉石深得国人喜欢,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
D.中国自有历史起,玉石文明不断传承和发扬,玉石深得国人喜欢。
四、写作(60分)
20.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常常因天赋、能力不足而感到懊恼和不甘。对此,有人提出“与自己和解”,追求“满意的自己”;也有人主张突破、改造自己,追求“完美的自己”;也有人兼而采之。但无论哪种选择,最终都是为了成为“合适的自己”。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潍坊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年级下学期3月考语文试卷』  下一个『山西省大同市浑源县第七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