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材料一: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
试题预览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
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小题。
材料一:
文字是间接的说话,而且是个不太完善的工具。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是“愚”的表现。面对面的往来是直接接触,为什么舍此比较完善的语言而采取文字呢?
推进一步说,在面对面社群里,连语言本身都是不得已而采取的工具。语言本是用声音来表达的象征体系。象征是附着意义的事物或动作。我说“附着”是因为“意义”是靠联想作用加上去的,并不是事物或动作本身具有的性质。这是社会的产物,因为只有在人和人需要配合行为的时候,个人才需要有所表达;而且表达的结果必须使对方明白所要表达的意义。所以象征是包括多数人共认的意义,也就是这一事物或动作会在多数人中引起相同的反应。要使多数人能对同一象征具有同一意义,他们必须有着相同的经历,就是说在相似的环境中接触和使用同一象征,因而在象征上附着了同一意义。
语言只能在一个社群所有的相同经验的一层上发生。群体愈大,包括的人所有的经验愈繁杂,发生语言的一层共同基础也必然愈有限,于是语言也就愈趋于简单化。可是从另一方面说,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发生许多少数人之间的特殊语言,即所谓“行话”。行话是同行人中的话,外行人因为没有这种经验,是不会懂的。在每个学校里,甚至每个寝室里,都有他们特殊的语言。
“特殊语言”是亲密社群中所使用的象征体系的一部分,用声音来作象征的那一部分。在亲密社群中可用来作象征体系的原料比较多。表情、动作,在面对面的情境中,有时比声音更容易传情达意。即使用语言时,也总是密切配合于其他象征原料的。譬如:我可以和一位熟人说:“真是那个!”同时眉毛一皱,嘴角向下一斜,用手指在头发里一插,对方也就明白“那个”是“没有办法”“失望”的意思了。如果同样的两个字用在另一表情的配合里,意义可以完全不同。
“特殊语言”常常特别有效,因为它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语言像是个社会定下的筛子,如果我们有一种情意和这筛子的格子不同也就漏不过去。其实这个筛子虽则帮助了人和人间的了解,而同时也使人和人间的情意公式化了,使每一人、每一刻的实际情意都走了一点样。我们永远在削足适履,这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于是在熟人中。我们话也少了,我们“眉目传情”,我们“指石相证”,我们抛开了比较间接的象征原料。而求更直接的会意了。所以在乡土柱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
材料二:
“梗”是网络用语,最初含有“滑稽有趣”之意,后来它被当作某个特定圈子的专属用语,围绕它所产生的文化现象便是“梗”文化。“梗”语言则是“梗”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梗”语言形式丰富,不仅有语言、文字,还有图像、动作等。作为“网络原住民”,青年群体通过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方式,对现有词句进行再加工,创造出了大量的“梗”语言。具体表现为:文字图像化,如“表情包”:使用拼音缩略语,如“YYDS”表达称赞、惊叹:数字代替文字,如一连串“999999”字符寓意祝福对方天长地久:增设语义,如“呵呵”作为语气助词被赋予“冷笑”“嘲讽”的词义。可见“梗”文化承载了青年群体的自我认知,反映了他们独具个性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
“梗”文化是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它使圈层里的青年产生了广义上的情感共鸣。懂“梗”意味着心意相通,可以增进彼此的认同感。“梗”文化犹如一条坚固的文化纽带,为不同的图层建立起无形的边界,形成一个个相对封闭的集合体,将在现实生活里毫无交集的个体联结起来,实现了青年在彩显个性和寻求共性间的平衡。
互联网虽然提供了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却没有提供思维外化和主观体验的“多维化”。年轻人沉溺在“梗”语言里,不断创造模板化、趋同化的语言符号,这无疑会助长思维的惰性,使他们丧失对优美文字的感知力。比如,面对壮丽的山河美景只会大喊“绝绝子”,经典古文诗句平已被抛之脑后;与人交往只剩下“jrm”(意为“家人们”),把真诚与坦荡隐藏在字母缩写背后。规范的语言文字逐渐被“梗”语言反噬,这会给汉语生态系统带来一定程度的冲击,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笔者以为,由于“梗”文化具有天然的时代感,一味地抵制并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在数字化生态环境下,需正视以“梗”语言为代表的青年亚文化的影响力,在主流话语体系与“梗”语言的互动演化过程中,既要满足不同文化形式间的价值沟通需求,也要强化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推崇正能量的“梗”文化,比如“赶考”“上新”“中国制造yyds”等,要鼓励学生积极阅读,将“梗”语言的发展同社会的进步相结合,以传播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摘编自周子星《青年网络交往“標”文化的特征及其引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社群的相同经验是产生共同语言的前提,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
B.字句有固定意义,这会影响实际情意的表达,于是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为直接的会意。
C.“梗”文化能给青年提供情感表达的“便利感”,同时也推动了线下社交向网络世界的延伸。
D.“梗”语言是对主流话语体系的一种丰富,它的兴起演变与当代数字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和类比论证等论证方法来论证观点。
B.语言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并附着某些共认的意义,这种观点在两则材料中都有体现。
C.材料一剖析了乡土社会中人们使用特殊语言进行交流的原因,具有较强的逻辑性。
D.材料二以“相对”“一定程度”“笔者以为”等语对论述作出限制,体现语言的严谨性。
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主要观点的一项是(8分)
A.“咏叹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礼记》
B.“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诗经•卫风》
C.“夸而有节,饰而不诬。”——刘勰《文心雕龙》
D.“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
4.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乡土社会中特殊语言的在要特点

5.学校组织学生调查大学生使用“梗”语言的情况,下面是某回学拟写的调查报告大纲的部分内容,请根据材料二,完成空缺处。(6分)
标题 大学生“梗”语言使用的调查研究
调查背景 信息化网络时代,“梗”语言发展迅速,流行面广。
调查摘要 “梗”语言构成方式有缩略字词、谐音替换等。
①“梗”语音受到大学生追捧的原因有:               
②存在问题                 
③改进建议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6-9题。
戏之骨
张中杰
他打小是个没见过爹娘的孤儿。村里人可怜他,给他几件旧衣服。时不时给他送碗粥。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好多厨师见他机灵透钻,想收他为徒。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惊得看戏人都忘词了,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大家都以为他魔怔了。
“当大厨多好,一辈子好吃好喝,起码混个肚儿圆!”班头说。他冲戏台班头说想学唱戏。班头叼个烟袋锅吧嗒吧嗒吸。不正眼瞧他。
“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他说得一板一眼,像念道白,尾字音拖起了长腔。说毕,他恭敬地跪拜作揖,比台上的主角还有范儿。班头被他这一腔惊呆了,又见他心诚,知道感恩,说得在理,让他跟了戏班子。他除了为戏班子做饭,剩下的时间就跑龙套。奇怪的是,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原来的演员心中直怨他抢人饭碗。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扮青衣袅娜依人,扮净角叱咤风云。扮文丑出场,插科打诨,台上台下笑声不断;当武丑更见真功夫,连台下力气蛮的大汉也惧他三分。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
要是唱苦戏,他念及从前孤儿之难,悲悲切切,幽幽怨怨,让台下观众喉咙跟着发堵:又忽然声声苦句句泪高亢起来,观众眼泪便唰唰直流,台下哭声大作。要是唱笑戏,他眉飞色舞,自豪感溢满于胸。声音朗朗从喉间有节奏地往高处走,台下也跟着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自然是连成一片。
好多大班子慕名用重金来挖,私下允以代厚待遇,均被他拒绝。他说:“我从一而终。”一拨拨来人说客悻悻而归。
剧团八个大戏箱之外。是他那只大小适中的“百宝箱”,香樟木。磨得黑明光亮。看不清颜色,到哪儿都背身上,寸步不离。打开箱子,有擦脸毛巾、小镜子、胭脂膏,也有针线包、纱布,还有跌打丸。大家戏称之“神秘九号”。
他什么人都敢顶。有个村医是戏迷,老死以后送殡。村民们凑钱想让他出台戏,正巧与保长的爹八十大寿时间冲突。班头想给保长的爹演,他断然拒演。
“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班主无奈,又联系其他戏班子,给保长好说歹说,才救了场。他不找女人,说戏就是女人,常常私下里一个人扮演自己的女人,咿咿呀呀,呢呢哝哝。他见剩饭抢着吃,每次吃过的碗像舔过似的光,说什么“剩饭姓张,越吃越香”。夏天饭都馊了,他也不舍得倒掉。好在他身体好像铜墙铁壁,从未犯过胃病。
后来,他成了班主。再后来,日本鬼子进了中国。戏班子流离四方,枪炮声起,马上转移。不管转到哪里,看戏的也没几个,一年挣不了几个钱。一天,皇帝的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人倒是没事,可衣服却置换不起。他搬开随身的百宝箱,从里面拿出针线包。一愣眼工夫,蟒袍上的破洞已被缝得严丝合缝。他放下补好的戏装,怔怔地发呆。19路军从抗日前线撤下来。他找到队伍说要义演。台下坐满士兵,有的衣服上还有血痕。他正演《铡美案》里的包公怒斥陈世美,高潮处,掌声、喝彩声四起。忽地狂风刮过来.头顶搭起的头柱倒下。拉二胡的二大爷和边上昏睡的小孙子来不及反应。但见他边唱边飞身而起,扑向二人,被柱上的灯砸中脑门儿,瞬间血流如注。他硬生生面不改色,唱完最后一句,猛然直挺挺倒地。
大家把他翻过身来,“速拿我九号箱来!”血污满面的他,京腔京韵大声念白。“毛巾?”他摆手,“急救包?”他摇头,食指下探示意下翻。箱子最下边哗哗啦啦,有五角、一块、两块的纸币和硬币,也有闪亮的银元。
“这些一半给19路军,一半送我走……”言毕,气绝而去。19路军最终还是收下了钱。几千当兵的向他行军礼告别。风很大。大家把他葬了。一老戏迷,民间雕刻家,在他坟丘的碑上刻上“戏之骨”。字迹风流,劲直有力。
(有删改)
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多厨师想收“他”为徒“他”没去,没见“他”学戏“他”却样样在行,一人能演所有角色,这些情节都表现了“他”对戏的痴迷。
B.“他”非要学戏,不愿当一辈子好吃好喝的厨师,是因为对戏的痴爱和报答父老乡亲的恩情,班头最后同意收“他”入班。
C.“他”放下蟒袍“怔怔地发呆”,表明“他”有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也表现了对鬼子的愤恨。
D.我从一而终”“速拿我九号箱来”等语言描写,一定程度上带着戏剧舞台的语言特色,也凸显了人物鲜明的身份和性格特征。
7.下列对本文艺术手法和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说“他”是孤儿、接受村里人接济长大,为写“他”知恩披恩,不怕得罪保长给村医送殡唱戏以及给抗日的19路军义演做铺垫。
B.“他”看戏入境的表现,“惊得看戏人忘了戏词,回过头看他,拿眼戳他”,甚至以为“他”魔怔了,运用了比喻和夸张手法,反映了“他”对戏的痴迷。
C.小说叙写了一个孤儿由爱看戏到学戏、演戏,最后演戏时为救人而死的故事,表现出热爱以戏剧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主题。
D.小说中写观众喉咙“发堵”、眼泪“唰唰直流”、“哭声大作”、“大笑不止”、鼓掌声叫好声“连成一片”等直接表现了“他”唱戏的艺术魅力。
8.文章结尾老戏迷在“他”坟丘的碑上所刻的“戏之骨”三个字,表明“他”是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4分)

9.文中的“他”没有名字,产生了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结合内容简要赏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圣人贤者未有不尊师者也。今尊不至于帝智不至于圣而欲无尊师奚由至哉?此五帝之所以绝,三代之所以灭。
故子贡问孔子曰:“后世将何以称夫子?”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惟此邪!”天子入太学祭先圣,则齿尝为师者弗臣,所以见敬学与尊师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
材料二:
上自为太子,受《尚书》于桓荣,及即帝位。犹尊荣以师礼。尝幸太常府,令荣坐东面.设几杖.会百官及荣门生数百人,上亲自执业;诸生或避位发难,上谦曰:“太师在是。”既罢,悉以太官供具赐太常家。荣每疾病。帝辄遣使者存问,太官、太医相望于道。及笃,上疏谢思,让还爵士。帝幸其家问起居,入街,下车,拥经而前,抚荣垂涕,赐以床菌、帷帐、刀剑、衣被,良久乃去。自是诸侯、将军、大夫问疾者,不敢复乘车到门,皆拜床下。荣卒,帝亲自变服临丧送葬,赐冢茔于首山之阳。子郁当嗣,让其兄子泛;帝不许,郁乃受封,而悉以租入与之。帝以郁为侍中。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明帝永平二年》)
材料三:
贞观三年,太子少师李纲有脚疾,不堪践履。太宗特赐步舆,令三卫举入东宫,诏皇太子引上殿,亲拜之,大见崇重。纲为太子陈君臣父子之道,问寝视膳之方,理顺辞直,听者忘倦。太子尝商略古来君臣名教,竭忠尽节之事,纲惊然曰:“托六尺之孤,寄百里之命,古人以为难,纲以为易。”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太子未尝不耸然礼敬。贞观十一年,以礼部尚书王珪兼为魏王师。太宗谓尚书左仆射房玄龄曰:“古来帝子,生于深宫,及其成人,无不骄逸,是以倾覆相踵,少能自济。我今严教子弟,欲皆得安全。王珪,我久驱使,甚知刚直,志存忠孝,选为子师。卿宜语泰,每对王珪,如见我面。宜加尊敬,不得懈息。”珪亦以师道自处,时议善之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今A尊B不C至D于E帝F智G不H至I于J圣K而L欲M无N尊O师P奚Q由R至S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成,指满足,与《烛之武退秦师》“夫晋,何厌之有?”中的“厌”词义相同。
B.臣,动词,当作臣子看待,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的用法相同。
C.执业,指捧书求教,犹言受业,与现在所说的“执业医师”中的“执业”意思不同。
D.贞观三年,帝王年号纪年法,古人也常用干支纪年、如“是月工未”中的“丁未”。
2.参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吕氏春秋》认为圣人贤士无不尊敬老师,天子进入太学祭祀先圣,与曾经当自己老师的人并排站立,用以显示敬学与尊师。
B.汉明帝曾到太常府探望,让桓荣坐在东面主位,并召集百官和桓荣弟子数百人拜见,众位学生中有的让位,有的提出疑问。
C.太子少师李纲讲学理顺辞直,让听者不知疲倦。李纲也认为自己堪当大任,可以把幼小的君主和国家的命运托付给他。
D.王珪个性刚直、心存忠孝,太宗选择他来担任魏王李泰的老师。王珪也用为师之道来要求真己,深得当时舆论的好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及笃,上疏谢恩,让还爵士。(4分)

(2)每吐论发言,皆辞色慷慨,有不可夺之志。(4分)

14.材料二和材料三能否作为事实论据证明材料一的观点?请联系材料分析。(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15-16题。
读李白集
齐已
竭云涛,刳巨鳌,搜括造化空牢牢。
冥心入海海神怖,骊龙不敢为珠主。
人间物象不供取,饱饮游神向悬圆【注】
锵金铿玉千馀篇,脍吞炙嚼人口传。
须知一一丈夫气,不是绮罗儿女言。
【注】悬圃:传说在昆仑山顶,有金台、玉楼,为神仙所居,后泛指仙境。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三句用“云涛”“巨鳌”等意象夸张地表现李白创作时上天入海、在辽阔深远的自然界搜寻素材的做法,想象合理。
B.四、五两句分别以海神“怖”、骊龙“不敢”的心理活动,(直接表现了李白诗情豪迈壮阔、神奇脱俗。
C.八、九两句写了李白作品的特点及其影响,音乐响亮、词句优美,脍炙人口、广为流传。
D.全诗围绕作者读李白诗集展开,对李白诗歌的题材内容、风格特点及流传度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16.诗歌最后两句是仕么含意?并结合李自《梦游天姥吟留别》的意象和措感,谈谈你对“夹、夫气”的理解。(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南北朝时的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        ”之雄心,也只怕会是“        ”的结局。
(2)儒道两家都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老子说:“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与荀子《劝学》中“        ,        。”表达的意思是相回的。
(3)今年是龙年。中国神话传说中的蛟或龙,常被引入古诗文中来表情达意,例如:“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文化体系中有两大类作品很典型,一类是文人的诗词歌赋,绚丽多姿、美不胜收;另一类则是农谚,可以说是极其半富多彩、活色生香的民间文学。
每个节令的农谚都很多,信手拈来,不胜枚举,“        ”“人勤地不懒,秋后粮仓满”“小满前后,安瓜点豆”……
从这些农谚中,我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了“天地人”中的那个“人”,那个勤劳的中国人,他看着天时,守护着田地,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
在从春到冬每个日子的辛勤劳作中,他给了生活以浓浓烟火气的诗意。在所有的农谚中,王蒙以为这两句最有代表性“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读书不离案头,种田不离田头”。
这就是天地之间矗立的那个中国人,耕读传家、勤俭持家。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中华文化里最优秀的人生观、价值观之一。
18.将下列谚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
C.好话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B.长虫过道,大雨要到
D.豆子一条根,只要犁得深
 
19.标点非小事,对于追求精细化表达的文学作品来说,更是如此。文段中划线处作者为什么没有写成“盘算着每一季、每一月、每一天甚至每一时的耕种。”请说说你的理解。(4分)

20.选段以口语为主,夹杂了“绚丽多彩”“美不胜收”“丰富多彩”“活色生香”“信手拈来”“不胜枚举”等四字成语,请分析这样写的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记者:  ①  ?
王亚平:针对空间站任务的每项训练,都十分具有挑战性。以模拟失重水槽训练为例。我们每次水下训练都会持续四到六个小时,体能消耗巨大。曾经我们有过一个很形象的比喻,每次水下训练的体能消耗相当于跑一次“全马”。在水下训练时,航天员所穿服装会有四十千帕的余压,这就需要我们先用一部分力去和服装对抗,然后再做动作,所以这是一个很大的力量消耗。记得我刚来航天员大队时,听师兄们讲,每次水下训练完成后,手会抖得连筷子都拿不稳。
记者:  ②  ?
王亚平:每次练完都会很高兴。因为在我心里,会觉得自己又练了一次,离梦想就又近了一步。在我们航天员眼中,本次的空间站任务迫在眉睫,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在刻苦地训练。你看,我这胳膊上的肌肉块练得“杠杠的”,也是在为空间站任务不断提升自我。
记者:  ③  ?
王亚平:我想对他们说,(   )——看似遥不可及,但只要你努力,总有一天你能触摸到它。作为年轻人,一定要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勤于圆梦。
21.下列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梦想是彼岸盛开的鲜花以
C.梦想就像夜空中的灯塔
B.梦想就是沙漠中的甘泉
D.梦想就像宇宙中的星辰
 
22.新华社记者在神舟十三号发射前,专访了航天员王亚平。请根据王亚平的回答,分别在横线处补写出记者的问题,每处不超过2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景天,万物复苏,草和树是一样的绿色。短时间看,草的生长速度要比树快,但时间一长就知道草永远长不高,而且“一岁一枯荣”;而树别耐得住风吹雨打,逐渐粗壮、茂盛,乃至“亭亭如盖”。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自己成长的感悟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河南省信阳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期03月月考(一)
语文答案
1.D
(A.曲解文意,“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多。”根据文意,应该是“共同语言越简单,意味着群体的共同经验越有限”。B.扩大范围,“人们交流时常会选择更直接的会意”错误,只有熟人之间才会这样。C.张冠李戴,情感表达的“便利感”是互联网提供的)
2,A(没有类比论证)
3.C
(材料一的观点是“乡土社会里,语言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一象征体系”,C项引用论证文句的是关于文章创作的原则,是指诗文要给读者以美感,运用夸饰必须有节制,合乎情理。)
4,①特殊语言是乡土社会里亲密社群所使用的语言。
②特殊语言包含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象征原料,并且要彼此配合使用。
③特殊语言可以摆脱字句的固定意义,表达情意更直接、更丰富。(答出一点给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5.①受捧原因:“梗”语言增加了语言交流的趣味性,表达简单便利且浅显易懂,增进了圈层里青年彼此的认同感。
②存在问题:“梗”语言属于特定圈层,过度使用会导致沟通相对封闭:“梗”语言会造成思维惰性,冲击汉语生态系统,不利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③使用建议:大学生要注意“梗”语言使用的分寸和语境,要使用蕴含正能量的“梗”语言。
(每点2分,共6分)
6.C
C项,表明“他”有因为“蟒袍被鬼子的三八大盖穿个碗大的洞”而无钱再买感到惭愧,理解有误,此处有对戏班的活路和一生挚爱的戏的出路的忧虑,对日本鬼子的愤恨,还可能有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7.A
B项,修辞手法理解错,此处比喻错,拿眼“戳他”,应该是比拟中的拟物。(比拟的修辞手法,分为拟人和拟物,详情见《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手册》第124页。)
C项,主题理解错,应该是“义”,一方面是重义轻财,知恩图报;另一方面是讲民族大义,为抗战出力。
D项,手法错,这里是侧面描写,借助观众的反应表现他技艺高超,这属于侧面描写的手法。可以和教材《琵琶行》的知识点对接。
8.①他痴迷于戏,有戏剧天赋。看戏入迷,演啥像啥。
②他重义轻财,为人硬气。做饭、唱戏,报答村里人的恩情;拒绝重金礼聘,拒绝给保长的爹唱戏:舍己救人,为救二大爷和小孙子被门柱砸死。
③他支持抗日大业,彰显民族大义。主动为19路军义演,把自己一半的积蓄捐给19路军。
(答出任意两条,即可得4分)
9.①表现了主人公出身的卑微,以此反衬“他”的性格和精神,彰显了人物的人格魅力。
②以“他”称之,使之成为一类人的代表,增强了人物的典型性、代表性,使作品更有普遍意义。
③使作品显得含蓄蕴藉,在娓娓道来中引起读者的兴趣。
(每点2分,答出三条6分)
解析: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十二岁时他迷上了戏。七里八乡逢会赶集唱大戏,一定要去看,眼瞪得溜儿圆,支棱着俩招风耳听得入了迷,连草台班子的戏也一场不落。有时听到入境处,一会儿哭得一把鼻涕一把泪,一会儿又自顾自地哈哈大笑,手舞足蹈”,他痴迷于戏,看戏入迷。
“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扮老生显尽沧桑,扮小生俊逸风流……至于扮旦角,花旦、刀马旦、武旦、老旦、彩旦等扮相各展风流”“没见他跟谁学过,却唱念做打样样在行。他一个人能演所有角色,缺啥就能补啥;要是唱全场,谁看谁呆,连台上人都能被瞒过”,他有戏剧天赋,生旦净末丑,他学啥像啥,唱啥是啥。
“有红白大事的时候,他就去帮厨,一来解决吃的问题,二来也算是对大家的报答”“人不能光为了吃,我得学戏。唱好了,报父老乡亲对我的恩”“‘一辈子救过多少人命,又是咱的铁杆票友,我得用戏送他一程。你们不去我一个人去’他说得斩钉截铁,掷地有声”,他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月考试卷


上一个『江苏省扬州市广陵区红桥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下一个『内蒙古巴彦淖尔市临河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模拟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