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山西省吕梁市、孝义市2023-2024学年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吕梁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试题预览
吕梁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答案一律写在答题卡上)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3.考试作答时,请将答案正确地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美与“怪”相联系,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吃惊的怪事。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
17世纪的南欧和中欧,一种“怪怪的”艺术风格即我们现在所说的“巴洛克”(艺术风格的特点是复杂、奢侈与浮夸)出现后,一直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将近200年!因为在这期间,美的形态和法则被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垄断了!好在事物有它自己的法则,即作用与反作用,后来在浪漫主义兴起的时候,对古典主义发起有力反击的斗士,恰恰都来自法兰西,如美术界的德拉克洛瓦、音乐界的柏辽兹,特别是文学界的雨果。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的一句最有力的话是:你们所认定的美只有一种,而丑(没有被古典主义者划入美的范畴的审美对象)则有千百种!
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惊世骇俗。1888年,瑞士的艺术史家沃尔夫林经过对文艺复兴与巴洛克的深入研究,出版了一部重要论著《文艺复兴与巴洛克》,雄辩地论证了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这一观点。1896年,美学家桑塔亚那出版的论著《美感》也为“怪诞”正了名,指出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它“背离了自然的可能性,而不是背离了内在的可能性;然而,正是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因此“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这等于为怪诞从旁门左道走入美学殿堂开了通行证。这期间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都开始出现破常示异的作品,就激烈的程度而言,尤以建筑为甚,其最杰出的代表当推西班牙的高迪(1852-1926)。如果说,他设计的巴塞罗那圣家族教堂已是石破天惊,那么同样位于巴塞罗那的米拉公寓则更令人目瞪口呆!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仿佛是在一块巨大的海绵上雕刻出了许多的阳台、过道和天井,而它们中间没有一个是相同的,连每件室内陈设都不一样。不难想象,这个完全陌生的“天外来客”立即引起巨大的争议,而且遭到最难听的谩骂。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以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来不及等到它的百岁华诞,就于2005年将它连同包豪斯教学楼和悉尼歌剧院一起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从而使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
(摘编自叶廷芳《建筑的怪异美》)
材料二:
走在北京老城区的街头,即便没有踏足深宫大宅或胡同小院,也不难感受到,古都庄严华贵的稳重气息正扑面而来——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无论高矮胖瘦,都顶着个中式“大屋顶”!
数千年的中国建筑史,都被北京的钢筋混凝土楼房顶在了头上。这并非古老城市的普遍现象,在同为东亚古都的日本京都,新式建筑就很少会戴上仿古帽子,大屋顶属于真正的古建筑。
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的本土化,能减少西方文化进入中国社会的阻力。
中式“大屋顶”的发展经历了不同时期,其中不乏建筑专家的猛烈批判。
著名建筑学家梁思成认为,“大屋顶”建筑“所采用的四角翘起的中国式屋顶,勉强生硬地加在一座洋楼上”,破坏了中式建筑的真趣味,是最不聪明的借鉴手法。同时,梁思成还指出,给近现代西式建筑强行加“大屋顶”在经济上并不划算,“靡费侈大”,不适应当时中国贫弱的基本国情。
“大屋顶”在理论和设计建造方面也都不乏缺陷,但或许正因为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
(摘编自姚白莞《北京的建筑为什么总有个“大屋顶”》)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论文学艺术还是建筑领域,任何事物刚露头时若带有新的时代特征,总会经历一段不被接受的过程。
B. 以法国为中心的古典主义长时间对美的形态和法则的垄断致使“巴洛克”被艺术史家们冷落了近200年。
C. 无论是雨果还是罗森克兰茨,都为怪诞之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前者耕耘理论,后者反驳旧说。
D. 怪诞从旁门左道走人美学殿堂,是因为沃尔夫林论证了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艺术创造精神”的观点。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伴随着怪诞美的发展,建筑领域的作品在破常示异的程度上比文学艺术领域的作品表现得更激烈。
B. 高迪设计的米拉公寓颠覆了传统建筑遵循的一切要素,因此直到现在它还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
C. 北京许多重要的近现代建筑所戴的“仿古帽子”是时代的产物,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普遍存在于古老城市。
D. 外来传教士们认为西式建筑在外观上尽量中国化有利于西方文化的传播,因此给西式楼房加上了中式“大屋顶”。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法国朗香教堂设计者把它当作一个听觉器官似的东西来设计,与传统哥特式教堂的尖拱高耸相反,一般人很难解读它的哲学或宗教寓意。
B. 蓬皮杜艺术文化中心无数钢骨铁梁与数不清的水、气管道交错在一起,很像炼油厂或化工厂,冲击了许多人的审美口味,引来不少骂声。
C. 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由一系列的双曲面的体量组合而成,它的横空出世,使毕尔鲍鄂原本已沦为“破落户”的城市一下子又光鲜了起来。
D.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添加弓形承重结构“拱”和方形木块“斗”合称“斗拱”,是中国建筑中特有的结构,在中国木构架建筑的发展过程中起过重要作用。
4. 结合材料一画横线的句子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中式“大屋顶”存在的合理性。
5. “怪诞的美”要真正走入并长久地存在于美学殿堂中,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根据材料概括。
【答案】1. B    2. B    
3. D    4. ①中式“大屋顶”是一种“重新创造”,体现了怪诞美的价值。
②中式“大屋顶”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5. ①带有新时代的特征,能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精神。
②包含着智慧,能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
③能冲破固有的审美习惯,引导人们建立新的审美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任何事物”错误,原文为“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选项扩大了范围。
C.“前者耕耘理论,后者反驳旧说”张冠李戴,材料一第2段“雨果向古典主义发难的一句最有力的话是”提到雨果反驳旧说,材料一第3段“德国的美学家罗森克兰茨于1853年出版了一部论著,叫《丑的美学》,从理论上为怪诞的美鸣锣开道”提到罗森克兰茨出版论著,耕耘理论。
D.“是因为”以偏概全,是罗森克兰茨、沃尔夫林、桑塔亚等美学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因果关系不成立,原文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可见,真正的原因是包含天才智慧,且人们已经认同“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谈论的是建筑的怪异美。
D.选项只是强调了“斗拱”在中国木构架建筑中所起的作用,没有提到怪诞美。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题干要求,要把中式“大屋顶”的特点与划线句子内容联系起来进行分析。
结合“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最初给西式楼房加上中式‘大屋顶’的,并非中国人,而是不远万里来到中国的传教士”可分析出,中式“大屋顶”是一种“重新创造”,体现了怪诞美的价值。
结合“内在的可能性构成这些创造的真正魅力”“‘大屋顶’……或许正因为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长期以来也得到了北京市民的认可”可知,中式“大屋顶”具有其内在可能性,与老北京风貌较为贴合,得到了市民的认可。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题干要求概括“怪诞的美”要真正走入并长久地存在于美学殿堂的条件,找到答题区间筛选概括即可。
结合“巴洛克非但没有背叛文艺复兴的传统,相反,恰恰是巴洛克继承了文艺复兴的“艺术创造精神””“一种带有新的时代特征的美刚露头的时候,总要经历一段让人惊异、摇头甚至咒骂的过程……怪诞的价值在于它是一种‘重新创造’”“出色的怪诞也是新的美”可概括出,带有新时代的特征,能体现出艺术创造的精神。
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座包含着天才智慧的怪诞建筑,以经典的身份牢牢留在世界现代建筑史上,即使到了‘后后现代’的今天,它依然是经得起推敲的先锋之作”可概括出,包含着智慧,能经得起时代发展的考验。
结合“设计者以曲线手段颠覆了通常以几何造型为原理的欧洲建筑的一切要素,彻底打破了人们的审美习惯……它成为现代美学殿堂里的一座不朽的丰碑”可概括出,能冲破固有的审美习惯,引导人们建立新的审美观。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风把人刮歪
刘亮程
刮了一夜大风,我在半夜被风喊醒,风在草棚和麦垛上发出恐怖的怪叫,像女人不舒畅的哭喊。这些突兀地出现在荒野中的草棚麦垛,绊住了风的腿,扯住了风的衣裳,缠住了风的头发,让它追不上前面的风。她撕扯,哭喊。喊得满天地都是风声。
我把头伸出草棚,黑暗中隐约有几件东西在地上滚动,滚得极快,一晃就不见了。是风把麦垛刮走了。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我比一捆麦大不了多少,一出去可能就找不见自己了。风朝着村子那边刮。如果风不在中途拐弯,一捆一捆的麦子会在风中跑回村子。明早村人醒来,看见了一捆捆麦子躲在墙根,像回来的家畜一样。
每年都有几场大风经过村庄。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但它最终高大粗壮地立在土地上,无论南风北风都无力动摇。
我们村边就有几棵这样的大树,村里也有几个这样的人。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也不管你喜不喜欢,愿不愿意,风把你一扔就不见了。你没地方去找风的麻烦,刮风的时候满世界都是风,风一停就只剩下空气。天空若无其事,大地也像什么都没发生。只有你的命运被改变了,莫名其妙地落在另一个地方。你只好等另一场相反的风把自己刮回去。可能一等多年,再没有一场能刮起你的大风。你在等待飞翔的时间里不情愿地长大,变得沉重无比。
风是空气在跑。一场风一过,一个地方原有的空气便跑光了,有些气味再闻不到,有些东西再看不到——昨天弥漫村巷的谁家炒菜的肉香,下午晾在树上忘收的一块布,早上放在窗台上写着几句话的一张纸。风把一个村庄酝酿许久的,被一村人吸进呼出弄出特殊味道的一窝子空气,整个地搬运到百里千里外的另一个地方。
每一场风后,都会有几朵我们不认识的云,停留在村庄上头,模样怪怪的,颜色生生的,弄不清啥意思。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
风一过,人忙起来,很少有空看天。偶尔看几眼,也能看顺眼,把它认成我们村的云,天热了盼它遮遮阳,地旱了盼它下点雨。地果真就旱了,一两个月没水,庄稼一片片蔫了。头顶的几朵云,在村人苦苦的期盼中果真有了些雨意,颜色由雪白变铅灰再变墨黑。眼看要降雨了,突然一阵南风,这些饱含雨水的云跌跌撞撞,飞速地离开了村庄,在荒无人烟的南梁上,哗啦啦下了一夜雨。
我们望着头顶腾空的晴朗天空,骂着那些养不乖的野云。第二天全村人开会,做了一个严厉的决定:以后不管南来北往的云,一律不让它在我们村庄上头停,让云远远滚蛋。我们不再指望天上的水,我们要挖一条穿越戈壁的长渠。
各种各样的风经过了村庄。屋顶上的土,吹光几次,住在房子里的人也记不清楚。无论南墙北墙东墙西墙都被风吹旧,也都似乎为一户户的村人挡住了南来北往的风。有些人不见了更多的人留下来。
什么留住了他们?什么留住了我?什么留住了风中的麦垛?
如果所有粮食在风中跑光,所有的村人,会不会在风停之后远走他乡,留一座空荡荡的村庄。
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
这些一墩一墩,长在地边上的铃铛刺,多少次挡住我们的路,挂烂手和衣服,也曾多少次被我们愤怒的搬头连根挖除,堆在一起一火烧掉。可是第二年它们又出现在那里。
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
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
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
任何一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
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三段写人和树在风中的表现,意在表明人把自己扶直和树扎根土地,二者都在以各自的方式与风抗争。
B. “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一句意在引出深意: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阅历,强大自己,方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
C. 风见证了村庄的历史,见证了岁月的过往,有的人随风而去,寻觅新路,也有更多人留下来,坚守脚下的土地。
D. 文中虽然写风刮走了麦垛、扭曲了树、刮走了饱含雨水的云、吹旧了墙等,但作者对风的感情并非厌恶。。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标题一语双关,既是对自然界现象的形象描述,也隐喻着人在面对外界环境变化时的态度和反应。
B. 开篇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风的猛烈,让人足以相信这来势汹汹的风真会“把人刮歪”。
C. 写“麦垛”这一特定场景时,作者通过细节描写和神态描写,把一个在风中惊恐惶惑的“我”刻画得惟妙惟肖。
D. 蒋子丹评价刘亮程的文章“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这一评价在本文中可以得到充分印证。
8. 文中对铃铛刺的描写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9. 作家王必胜认为散文要有“活趣”,请结合本文谈谈你对“活趣”的理解。
【答案】6. B    7. C    
8. ①呼应上文点出是铃铛刺留住了风中的麦捆,表明作者对麦捆失而复得的庆幸心理。
②引出下文对周围许多东西与生活、生命的关系的议论。    
9. ①内容有趣味,本文描写了很多富有趣味的生活场景,如风把麦捆吹回墙根,村人开会决定不让云停留。
②情感有真趣,本文情感表达真切细腻,如我对风的惶恐、对铃铛刺的厌恶和感激。
③主旨有理趣,本文蕴含哲理,寄寓着对生命、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④语言有妙趣,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如以戏谑夸张的笔调写风把歪长的树刮直、把人吹走。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B.“人只有不断拓宽自己的阅历,强大自己,方可掌握住自己的命运”理解错误,这句话引出的深意是不论人身处何方,被刮向何处,都应当守住自己的根。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神态描写”错误,这一场景中有动作“我把头伸出草棚”和心理描写“我不清楚刮走了多少,也只能看着它刮走”,没有神态描写。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相关内容作用的能力。
原文相关内容为“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前文有“早晨我看见被风刮跑的麦捆,在半里外,被几棵铃铛刺拦住”,从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看,作者表达的是人们开始对铃铛刺的误解和敌视,到一场大风过后铃铛刺留住了人们需要的麦捆。对铃铛刺的描写,呼应上文点出是铃铛刺留住了风中的麦捆,表明作者对麦捆失而复得的庆幸心理。
为下文的议论做铺垫:“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我们周围的都已成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人即是自然,自然万物就是人,人与自然息息相关,休戚与共。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意蕴的能力。
“活趣”即各种意趣,可以是情趣、理趣或者其他妙趣,或者语言的幽默生动等。
内容有趣味。很多生活场景富有趣味,如写“风”是一个撕扯的女子,具有了形象;树叶能够回到它最初出生的地方;云模样怪怪的等,他总能够把物当作与自己平等的对象去体察,物都具有了生命的温度。还有入风把麦捆吹回墙根,村人开会决定不让云停留。
情感有真趣,“我太年轻,根扎得不深,躯干也不结实。担心自己会被一场大风刮跑,像一棵草一片树叶,随风千里,飘落到一个陌生地方”,“我们不清楚铃铛刺长在大地上有啥用处。它浑身的小小尖刺,让企图吃它的嘴,折它的手和践它的蹄远离之后,就闲闲地端扎着,刺天空,刺云,刺空气和风。现在它抱住了我们的麦捆,没让它在风中跑远。我第一次对铃铛刺深怀感激。”本文情感表达真切细腻,如我对风的惶恐、对铃铛刺的厌恶和感激。
主旨有理趣。“也许我们周围的许多东西,都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生命的一部分,关键时刻挽留住我们。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一只小虫……它替匆忙的我们在土中扎根,在空中驻足,在风中浅唱……任何一株草的死亡都是人的死亡。任何棵树的夭折都是人的夭折。任何一粒虫的鸣叫也是人的鸣叫”,人是和自然万物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的,当我们把“一株草,一棵树,一片云”都看作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我们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情怀。本文蕴含哲理,寄寓着对生命、对人类与自然关系的深刻思考。
语言有妙趣,本文语言幽默风趣,如“风把人刮歪,又把歪长的树刮直。风从不同方向来,人和草木往哪边斜不由自主。能做到的只是在每一场风后,把自己扶直。一棵树在各种各样的风中变得扭曲,古里古怪。你几乎可以看出它沧桑躯干上的哪个弯是南风吹的,哪个拐是北风刮的”,以戏谑夸张的笔调写风把歪长的树刮直、把人吹走。如“短期内如果没风,这几朵云就会一动不动赖在头顶,不管我们喜不喜欢。我们看顺眼的云,在风中跑得一朵都找不见”,以风趣的语言描写云来云往。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瑜至,谓权曰:“将军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据江东,地方数千里,兵精足用,英雄乐业,当横行天下,为汉家除残去秽;况操自送死,而可迎之邪?请为将军筹之。今北土未平,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而操舍鞍马,仗舟楫,与吴、越争衡。驱中国士众远涉江湖之间,不习水土,必生疾病。将军禽操,宜在今日。”权曰:“老贼欲废汉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吕布、刘表与孤耳;今数雄已灭,惟孤尚存。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君言当击,甚与孤合。”因拔刀斫前奏案,曰:“诸将吏敢复有言当迎操者,与此案同!”是夜,瑜复见权曰:“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今以实校之,彼所将中国人不过十五六万,且已久疲所得表众亦极七八万耳,尚怀狐疑。瑜得精兵五万,自足制之,愿将军勿虑!”权抚其背曰:“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
(节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
材料二:
赤壁之战,操之必败,瑜之必胜,非一端也。舍骑而舟,既弃长而争短矣。操之兵众,众则骄,瑜之兵寡,寡则奋,此其一也。操乘破袁绍之势以下荆、吴,操之破绍,非战而胜也,固守以老绍之师而乘其敝也,以此施之于吴则左矣;吴凭江而守,矢石不及,举全吴以馈一军,而粮运于虑之地,愈守则兵愈增、粮愈足,而人气愈壮,欲老吴而先自老,又其一也。北来之军二十万,刘表新降之众几半之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新附之志不坚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表之众又素未有远征之志者也,故黄盖之火一爇而人皆骇散,荆土思归之士先之矣,此又其一积此数败,而瑜之明足以见之;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刘表新降之众A几半之B而恃之以为水军C之用D新附之志不坚E而怀土思散F以各归其故地者G近而易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烈,指“功业”,与《过秦论》中“奋六世之余烈”的“烈”意思相同。
B. 徒,指“一类人、一伙人”,与前文中“徒忌二袁”的“徒”意思不同。
C. 端,指“原因、起因”,与成语“首鼠两端”中的“端”字意思不同。
D. 老,指“使困乏”,与后文“欲老吴而先自老”中的“老”意思都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瑜认为曹操来攻打东吴是自寻死路,孙权不应该投降曹操,而应该替汉王朝除去这个乱臣贼子。
B. 孙权非常认同周瑜对当前局势的分析,并借机向众人表明了自己与曹操势不两立的坚决态度。
C. 孙权觉得手下的将领和官吏很多人都和他的想法不一致,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
D. 王夫之认为曹操想趁着打败袁绍的形势攻下荆、吴,但如果他用对付袁绍的办法对付东吴则是错误的。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布、元表诸人各顾妻子,挟持私虑,深失所望。
(2)即微火攻,持之数月,而操亦为官渡之绍矣。
14. 周瑜和王夫之认为曹操必败的原因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BDE    
11. B    12. C    
13. (1)子布、元表那些人各自顾念妻子儿女,抱持着个人打算,非常令我失望。
(2)就算没有火攻,僵持几个月,那么曹操也就成了官渡之战中的袁绍了。    
14. ①曹军不善舟战,东吴占据江险。
②曹军久战疲敝,东吴军队精良。
③曹军人员复杂,军心不稳。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断句能力。
句意:刘表刚刚投降的士兵几乎占到一半,而(曹操)依仗他们把他们当做水军来用,刚刚依附的人意志不坚定,而且怀念本土一心想要分散而各自回到故土的人,因离故土很近,很容易逃回。
“刘表新降之众”作主语,“半”作谓语,“之”是代词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
“而恃之以为水军之用”是兼语句,“之”是代词,他们,“以为”是“以(之)为”的省略,“之”在句子中作兼语,“水军之用”作“为”的宾语,其后D处断开;
“而”是连词,表递进关系,连接“新附之志不坚”和“怀土思散以各归其故地者近而易”两种情况,E处断开。
故选BDE。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A.正确。句意:还继有父兄的功业。/发展六世遗留下来的功业。
B.错误。意思均为“只、只是”;句意:众人只见曹操信上说水军、步兵八十万而个个害怕。/只是顾忌袁绍、袁术、吕布、刘表与我罢了。
C.正确。原因、起因;头。句意:不只有一个原因。/进一步,退一步,又要顾这头,又要顾那头。形容犹豫不决、动摇不定。
D.正确。句意:是坚守来使袁绍的军队困乏从而趁其困乏而取胜的。/想要使吴国困乏反而使自己先困乏。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的分析和判断能力。
C.“只有周瑜和子敬是上天派来赞同他的意见的”的说法错误。原文“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此天以卿二人赞孤也”的意思是:只有您和子敬与我一致,这是苍天让你二人辅助我啊!即“赞”是辅助、辅佐的意思,而不是“赞同”。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语句的翻译能力。
(1)“诸”,等等;“妻子”,妻子儿女;“挟持”,夹杂。
(2)“微”,(即使)没有;“持”,僵持;“为”,成为。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涉及的相关问题的归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青海省西宁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山西省阳泉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