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山东省淄博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淄博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试题预览
参照秘密级管理★启用前
淄博市2023-2024学年度高三模拟考试
语    文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85年,英国南极科考队的约瑟夫•法曼等在《自然》上发表文章,揭示南极哈雷湾观察站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严重臭氧损耗,从而使南极臭氧洞这一严重的环境危机走入全球视野。臭氧洞的发现引发了全球的极大震动和担忧,围绕臭氧层保护的各项工作被迅速推进。为了制定具有实质性控制措施的新协议。1987年9月16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五项氟氯碳化物和三项哈龙的生产标准、使用控制基准、淘汰时间表、贸易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南极臭氧洞几乎每年都会季节性地发生,且面积越来越大。1992年和1993年,臭氧损耗非常严重,平流层部分区域臭氧浓度下降了99%。1998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观测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连续100天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同年9月的空洞最大面积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790万平方千米。南极臭氧洞最大面积出现在2000年9月9日。面积达到创纪录的2990万平方千米。如此大规模的臭氧洞已经能危及到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和阿根廷圣克鲁斯的南部地区。不仅是在南极上空,臭氧洞事件也出现在北极,只是出现的频率比较低。历史上,北极在1997年和2011年都出现了较大规模的臭氧洞。2020年3月,北极地区再次形成了更大的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几乎达到3个格陵兰岛的大小。其中,符合臭氧洞标准(臭氧总量数值低于220DU)的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千米。
目前,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曾盛赞《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在协议签署后的十余年间,共有超过85%的消耗臭氧层物质被淘汰。时至今日,氯氟烃的使用已经减少了99%,其他消耗臭氧层物质的使用也都在减少。直到2000年,随着人类对臭氧层破坏的减轻,大气层自我修复功能开始发挥作用,臭氧层“健康状况”开始停止恶化。2016年6月30日,气候学家苏珊所罗门教授等人在《科学》上发表文章,向全世界报告了一个好消息:南极臭氧洞正在修复。这被看作南极臭氧洞“治愈”之路上的第一缕曙光。
不过,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来形容南极臭氧洞的恢复再合适不过。尽管为了应对臭氧层损害带来的环境危机,国际社会在《蒙特利尔议定书》签署之后已经努力了35年,但根据臭氧监测数据,2022年10月5日,南极臭氧洞面积依然达到2600万平方千米。由此可见,南极臭氧损耗依然严重,人类恢复臭氧层的努力仍处于“行百里者半九十”的艰难阶段。
2022年10月发布的臭氧评估报告显示,臭氧的恢复之途不仅与大气中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持续减少有关,而且与全球变暖相互交织。这主要因为温室气体飙升造成的全球气候变化,在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的同时,还会引起全球环流调整,尤其是会引发布鲁尔-多布森环流的加强。布鲁尔-多布森环流是一个自热带上升、到两极下沉的全球环流图。这一环流圈的增强,会将热带地区富含臭氧的空气输送到两极,并通过向下输送,将臭氧层中损耗臭氧的物质输送到低层大气,最终有助于臭氧损耗物质的清除。
因此,如果未来全球保持高碳排放,全球变暖继续加速,反倒有助于臭氧层中臭氧损耗物质的清除,全球臭氧层的恢复时间有望提前。在2019年,南极上空出现了一次罕见的“突发性平流层变暖事件”,导致臭氧洞迅速缩小到40年来最小。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利用卫星、探测器、模型等手段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根据预测模型,在中等排放情境下,北极到2045年,南极到2066年,臭氧层能恢复到1980年的水平。实际上,在1980年之前,南极臭氧层已经出现了损耗,这意味着若要恢复到臭氧洞出现之前的1960年的水平,则需要更长时间。按照这次评估报告,南极的臭氧层起码要等到2100年才能恢复。
通过观测和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臭氧洞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未来更有效地保护臭氧层提供科学依据。但是,臭氧层的恢复涉及大气中很多物理运动和化学变化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科学问题。臭氧洞的大小还受到火山喷发、厄尔尼诺现象等因素的影响,恢复过程还会出现反复。因此,我们只能基于已知的科学认知推测其恢复的进程,具体恢复时间还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摘编自魏科《臭氧层在“自愈”》)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B.  
C.  
D.  
2.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 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20世纪80年代后期至2000年,南极臭氧洞面积持续扩大,已经危及到火地岛和圣克鲁斯的南部地区。
B. 《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此协议在臭氧洞修复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C. 布鲁尔-多布森环流圈的增强实现了臭氧和臭氧损耗物质在热带与两极之间的输送,加快了臭氧洞的修复。
D. 臭氧层恢复时间还存在不确定性,这与我们科学认知的局限性和影响臭氧洞大小的因素众多都有关系。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原因解释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自1990年以来,全球平流层的臭氧浓度已经增加了约4%,臭氧层将在本世纪中叶基本恢复到工业化前的状态。
B. 尽管全球已经极少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但大气中还存在这类物质且浓度远高于臭氧层出现明显损耗之前。
C. 臭氧洞常常会在8月至12月之间形成,导致紫外线辐射强度增加,对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造成危害。
D. 在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类大量排放损耗臭氧层物质,对臭氧层的破坏日益严重,臭氧洞逐渐形成。
4. 文中在介绍臭氧洞面积时为什么大量使用数字?请简要分析。
5. 从文本来看,人类应该如何应对重大环境问题?请结合臭氧洞修复的过程进行分析。
【答案】1. D    2. D    
3. B    4. ①体现了文章科学、严谨的语言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②直观具体地呈现臭氧洞的面积之大,更易引发关注。    
5. ①加强国际协作。各国签署议定书形成合力共同保护臭氧层让臭氧洞的修复产生了希望。
②借助科技力量。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分析臭氧洞的成因、变化等增强了修复措施的有效性。
③坚定打好持久战。持之以恒地关注臭氧洞的修复工作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臭氧洞的修复进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臭氧洞面积最高记录约600万平方千米”错误。由原文“2020年3月,北极地区再次形成了更大的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可知,约600万平方千米是2020年3月北极地区形成的臭氧洞臭氧低值区域面积,而不是最高记录。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已经危及到火地岛和圣克鲁斯的南部地区”错误,过于绝对。由原文“南极臭氧洞最大面积出现在2000年9月9日。面积达到创纪录的2990万平方千米。如此大规模的臭氧洞已经能危及到南美洲大陆最南端的火地岛和阿根廷圣克鲁斯的南部地区”可知,能产生这种危害的是一个时间点而不是时间段。
B.“《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错误,于文不符。由原文“联合国第七任秘书长科菲•安南曾盛赞《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可知,《蒙特利尔议定书》是“迄今为止唯一最成功的国际协议”是安南的观点。
C.“……在热带与两极之间输送”错误。由原文“这一环流圈的增强,会将热带地区富含臭氧的空气输送到两极,并通过向下输送,将臭氧层中损耗臭氧的物质输送到低层大气,最终有助于臭氧损耗物质的清除”可知,是将臭氧和臭氧损耗物质从热带输送到两极。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第四段的观点是为了应对臭氧层损害带来的环境危机国际社会已经做出了很多努力,但是南极臭氧损耗依然严重,人类恢复臭氧层的努力仍处于艰难阶段。
B.选项是说全球已经极少使用消耗臭氧层物质,但是臭氧层仍然没有恢复到以前的状态,人类还需要做出更多地努力。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证方法的把握能力。
本文是一篇学术论文,讲究科学性和严谨性,本文在介绍臭氧洞面积时列举了大量的数字,体现了文章科学、严谨的语言特点,更具有说服力。
本文在介绍臭氧洞面积时说到“1992年和1993年,臭氧损耗非常严重,平流层部分区域臭氧浓度下降了99%。1998年12月,世界气象组织观测发现,南极上空的臭氧洞连续100天面积超过1000万平方千米,同年9月的空洞最大面积更是创纪录地达到了2790万平方千米”“2020年3月,北极地区再次形成了更大的臭氧洞,此次臭氧低值区域面积约600万平方千米,几乎达到3个格陵兰岛的大小。其中,符合臭氧洞标准(臭氧总量数值低于220DU)的面积超过了100万平方千米”,采用了列数字的形式,直观具体地呈现臭氧洞的面积之大,更易引发人们关注。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为了制定具有实质性控制措施的新协议。1987年9月16日,包括中国在内的24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对五项氟氯碳化物和三项哈龙的生产标准、使用控制基准、淘汰时间表、贸易做了严格的管制规定”“目前,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都已加入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可知,各国签署议定书形成合力共同保护臭氧层让臭氧洞的修复产生了希望,所以,应对重大环境问题应加强国际协作。
由原文“这一现象引起了科学家们的高度关注,他们利用卫星、探测器、模型等手段来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可知,运用有效的科技手段分析臭氧洞的成因、变化等增强了修复措施的有效性,所以,应对重大环境问题应借助科技力量。
由原文“通过观测和研究,人类可以更好地了解臭氧洞的形成机制和演化规律,为未来更有效地保护臭氧层提供科学依据”可知,持之以恒地关注臭氧洞的修复工作一定程度上推进了臭氧洞的修复进程,所以,应对重大环境问题应坚定打好持久战。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野葫芦引(节选)
宗璞
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不巧丁医生不在。她又回到资料室。一时无事,便拿着抹布到处擦拭,在病案架后面,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第一页上写着:“我不知道谁能看到这些文字,却知道你们读它时,世上已经没有了我。”
①字很大,很不工整,有的两个字重叠在一起,像是用尽力气写的。孟嵋好奇地看下去。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
我是一个孤儿,在长沙孤儿院里长大。后来上了护士学校,毕业后在一所医院里工作。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我常在溪边站站,看溪水向远方流去。
我从没有想到自己会像溪水那样,流得那么远。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战火逐渐逼近,部队在我们这个县招募护士,我很舍不得安定的生活,可是我知道安定维持不了多久,日本鬼子随时会打来。②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我和几位同伴一起参加了部队,在几处野战医院工作过。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
一九四二年,战争越来越激烈,伤亡也越来越严重,我所在的部队也接到了上级的命令,开赴了前线。
在休整的几天里,又有几名护士加入。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父母都被敌机炸死了。她参加部队的态度很坚决。有人说:“你这样小,走不了那样远。”她说:“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医院收留了她,我们叫她小木。我们经过了大山大水,许多人水土不服,最厉害的是吐泻不止。
水姐从当地老百姓那里得到了偏方,那是野地里的一种草。这种草和一种毒草很相像。一次,在检查药草时,水姐怀疑其中一束不是正品,扔了又觉可惜。小木说:“我来试试。”立刻拿了一片叶子嚼着,随即叫了一声:“好麻!”忙不迭把草吐出,可下半个脸都肿起来了。水姐怜惜地拍拍她,让大家仔细分辨这些草。采的药草每天都经过水姐认真的检查,这偏方加上我们的治疗总算有效。我们全体护士受到表彰,师部来人说,这个战役打得漂亮。水姐还受到特殊嘉奖,师部的人要她讲几句话。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
后来,我们一边撤退,一边作战。为了摆脱敌人,我们走进了一座大森林。我和水姐、小木,还有几个伤员在一起。
这里有些零散的敌人,他们在森林边缘地带活动。我们走过时,他们从大树后面打枪,我们急忙从肩上取下枪来还击。小木本来没有枪,这时,迅速地从一个失去右臂的伤员身上取得了枪,向树林中射击。水姐说这样不行,我们都会死的。小木忽然说:“你们赶快走,我往那边去。”说着,向另一个方向钻进草丛。过了一会儿,一个稚嫩的声音在大声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同时响起了枪声。敌人向那边打枪。枪声随着喊声渐渐远去。
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
天,我在草丛里发现了一种暗红色的果实,招呼水姐来看。水姐先自己尝址,然后采了分给伤员,可是它们不能疗伤。伤员一个个倒下,后来只剩我和水姐两个人,再后来水姐也死了。
那天下着大雨。我们走进一个小窝棚避雨,水姐先弯腰进去,立刻叫了一声:“什么东西!”她踉跄地退出来,迅速地从自己衣服上撕下一条布,扎在右腿膝盖下,防止毒液扩散。“这里不能呆。”她说。我们急急向前,没有多久,水姐的腿已肿得碗口粗细。可能是蛇咬的,也可能是一种很大的毒蝎,也可能是别的毒物。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说完,她的手放开了,她和小木去做伴。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
当时我没有死,我站起来,又倒下,好像是被雨打倒了。我向前爬,爬了不知多久,迷糊中听见后面有人问:“前面是谁?”我挣扎着报了部队番号。有一小队人走过来,他们扶起我,随即讨论该怎么办。我说:“你们走吧,不要管我。”他们不听,迅速地砍了几棵小树,做了一个担架。③只听一个声音说:“你躺好了,你很轻,你这样小。”我昏沉地在担架上,被这些不认识的弟兄们抬着。渐渐地我能走路了,我指出那些能吃的野果,大家都很高兴。
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一个说:“我们管不了她了。”另一个说:“扔下她?做得出来吗?”我想我简直是一个祸害,我会拖垮这些好弟兄。怎么办呢?
以后又经历了多少艰险,我来不及写了。有人要甩掉我,但总有人救助我。我感谢救助我的弟兄,也不责怪要甩掉我的同伴。实在是太艰难了。
我们终于走上了一个山坡,在不远的平地上有许多五颜六色的帐篷,那是部队接应的地方。我立刻扑倒在地,躺了很久。我尽可能报告了牺牲伤员的名字,也报告了水姐和小木已一去不复返。
④我又想起那条小溪。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
“孟嵋,”是丁医生的声音,“你找我吗?”
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丁医生停顿了,他不想说这间小屋曾经做过她的病房,也是她去世的地方。
“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孟嵋在资料室的病案架后发现小册子,又引述第一页上的文字,让读者隐约感到此时小册子的写作者已去世。
B. 文中先写水姐死去,然后详细交代她死亡的过程和原因,这样的叙述方式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增强了文本的可读性。
C. “我”对救助“我”的人充满感激之情,而对那些想要甩掉“我”的人也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
D. 水姐、小木都具有勇敢坚定、无私无畏 形象特点,但细细品味,两人的性格又存在差异,这样写避免了人物的同质化。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呈现的书写样貌,暗示“我”当时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简单的书写对“我”来说已经变成了艰难的挑战。
B. 句子②是“我”的内心独白,交代了“我”参加抗日队伍的原因,反问的形式也强化了“我”朴素的爱国情怀。
C. 句子③既是路过 战友对“我”的安慰,意在消除“我”的心理负担,也反映出战争与恶劣环境对“我”的折磨。
D. 句子④“我”想起小溪是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也是经历人生艰辛后对安定生活的渴望,语言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8. 本文节选自《野葫芦引》第三卷,原文没有标题。请你从“中国女兵”“为正义而战”中选择一个作为标题,并说明理由。
9. 当一个故事包含在另一个故事之中时,小说就产生了多个叙事层次,如《红楼梦》《石门阵》等。请分析本文的叙事层次及这样叙事的效果。
【答案】6. C    7. D    
8. 示例一:选择“中国女兵”理由:①“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②本文写了三个中国女兵,但通过这个标题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
示例二:选择“为正义而战” 理由:①“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突出了水姐的形象。②“为正义而战”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9. (1)三个叙事层次:①孟嵋、丁医生发现、谈论小册子的故事。②“我”讲述的自己的故事。③“我”讲述的水姐和小木的故事。
(2)效果:①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②多视角叙述故事、表现人物,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③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小说的立体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的能力。
C.“没有过多埋怨,因为他们也是勇敢的战士”理解不当,原文有“实在是太艰难了”,不埋怨是因为“我”能理解当时的情况太过艰难,想要甩掉“我”实是出于无奈。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的能力。
D.“对童年生活的回忆”分析不当,原文有“医院前面有一条小溪”,此时“我”已经护士学校毕业,参加工作不是童年了。应是对过往的护士工作的回忆。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题目意蕴和作用的能力。
文章题目分析题,首先可考虑题目本身的意义,是否运用了技巧,再考虑和内容、人物、主旨的关系等。
选择“中国女兵”。内容上,文中主人公“我”是一名护士,也是一名女战士,涉及的孟嵋、水姐、小木也都是“中国女兵”,这个标题点明了本文的主人公,情节也围绕女兵的抗日事迹展开;
本文提到“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具体写了“我”“水姐”“小木”三个中国女兵,这个标题既呼应文中的“中国女兵”,又有利于引导读者联想到中国女兵的群像,升华主题。
选择“为正义而战”。“水姐平时就话少,当时只平静地说了一句:‘我们为正义而战’”“水姐渐渐呼吸困难,抓住我的手,一字一字地对我说:“你要让人知道,我们都是爱国青年,我们为正义而战”,“为正义而战”是主人公水姐的话,文中两词提到这句话,再以之为题目,可以突出水姐这一人物形象;
“抗日战争爆发……本来就没有家,难道还要失去国吗”“不抗日还活着干什么?”,“为正义而战”对应抗日战争,因为是保家卫国的战争,所以爱国的女兵们能无惧牺牲,这一题目突出了抗日战争的正义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小说叙述层次及效果的能力。
分析小说叙述层次要把握情节,缕清结构。分析效果可从充实内容、人物塑造、生动情节、阅读感受等方面考虑。
(1)三个叙事层次:“这一天,孟嵋到病房给丁医生送材料……她发现一本薄薄的小册子……孟嵋开门,默然把手中的小册子递给丁医生……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孟嵋、丁医生发现、谈论小册子的故事;
“我是一个女兵,一个中国女兵,我就要死了……我又想起那条小溪”,“我”讲述的自己的故事;
“一直和我在一起的是水姐,她比我大两岁,文化水平比我高,她的父母都是小学教师,她是一个出色的护士”“有一个很小的女孩,又黄又瘦……我们叫她小木”“小木没有回来,她永远消失在大森林里……再后来水姐也死了……水姐是二十二岁,小木是十八岁”,“我”讲述的水姐和小木的故事。
(2)效果:孟嵋发现小册子,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和别人的故事,构思巧妙,增强了叙事的艺术性、真实性、复杂性;
“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丁医生很快看完那几页文字,说:‘她是我到这里最初接触的病员’”,以孟嵋及丁医生的第三人称呈现故事;“我走得很慢,拖住他们的脚步,真是一个累赘。我恍惚中听见他们谈话”,以“我”的第一人称叙述故事,多视角叙述故事,多侧面塑造人物,使人物更生动形象,增强了小说的表现力;
“我”叙述故事,对战友及救助自己的人有相关的感受和评价;“文字到这儿忽然断了。孟嵋勉强忍住泪水,不让自己哭出声来”“‘她的病很重,每天还要拼命写字。我们劝她不要写了。她断断续续地说……丁医生抬头望着窗外,‘她是一个女兵,我竟不知道她的名字’”,孟嵋和丁医生也有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多层叙事,呈现多元感受与多元评价,增强小说的立体性。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是曰】管子曰:“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古语曰:“与死人同病者,不可生也;与亡国同行者,不可存也。”
【非曰】《吕氏春秋》曰:“夫人以食死者,欲禁天下之食,悖矣;有以乘舟死者,欲禁天下之船,悖矣;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材料二:
【是曰】韩宣王谓掺留曰:“吾欲两用公仲、公叔,其可乎?”对曰:“不可。简公两用田成、阙止而简公弑,魏两用犀首、张仪而西河之外亡。今王两用之,其多力者,内树其党;其力寡者,又藉于外权。群臣或内树其党,以擅主命;或外为势交,以裂其地,则王之国危矣。”又曰:“公孙衍为魏将,与魏相田需不善。季文子为衍说魏王曰:‘独不见夫服牛骖骥乎?不可百步。今王以衍为可使将固用之也而听相之计是服牛骖骥之道。牛马俱死而不成其功,则王之国伤矣。愿王察之。’”
【非曰】傅子曰:“天地至神,不能同道而生万物;圣人至明,不能一检而治百姓。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既得其道,虽有相害之物,不伤乎治体关。水火之性,相灭也,善用之者,陈鼎釜乎其间,爨之煮之,而能两尽其用,不相害也。天下之物,为水火者多矣。何忧乎相害?何患乎不尽其用也?”
材料三:
班固云:“昔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诸家之术,蜂起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能相生也。”《易》曰:“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此之谓也。
(以上材料均节选自《正反经•是非》)
[注]服牛骖骥:指牛和马共同拉一辆车,其中牛居中驾辕,马在车辕两旁拉车。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A王以衍为B可C使将D固用之也E而听相之F计G是H服牛骖骥之道。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藉,指借助,与《谏逐客书》中“藉寇兵而赍盗粮”的“藉”意思相同。
B. 相,指互相,与《孔雀东南飞》中“会不相从许”的“相”意思不相同。
C. 驰,是传播、传扬的意思,与成语“驰名中外”中的“驰”意思相同。
D. 此之谓,与《鱼我所欲也》“此之谓失其本心”中的“此之谓”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管子认为,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它既有助于帮助人们解决现实生活中的疑惑,也利于人们走出对未来的迷茫。
B. 掺留认为,同时重用两人,不仅不能收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反而会导致两人相互掣时、相互斗争,危害国家安全。
C. 傅子认为,天地不能用一个规则去孕育万物,圣人不能用一种方法去治理百姓,各种规则、方法同时使用不会伤害大局。
D. 班固认为,君主的好恶不同是各种学说同时出现的重要原因,这些学说有时候看似水火不容,其实是能够相辅相成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以用兵丧其国者,欲偃天下之兵,悖矣。
(2)故以异致同者,天地之道也;因物制宜者,圣人之治也。
14. 掺留是如何一步步证明自己的观点的?请简要概括。
【答案】10. DEG    
11. A    12. C    
13. (1)有人因使用武力而使国家灭亡,就想取消全天下的军队,荒谬啊。
(2)所以,从不同达到相同,是大自然的普遍规律;依据事物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措施,是圣人治理天下的共同原则。    
14. ①首先,列举史实(运用举例论证);②然后,运用假设论证;③最后,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届四川省南充市高三一诊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四川省资阳市高中高三第一次诊断性考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