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江苏省前黄高级中学高三一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省前中2024届高三第二学期一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①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
试题预览
省前中2024届高三第二学期一模适应性考试
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自钟嵘推渊明为“隐逸诗人之宗”,一般人都着重渊明的隐逸一方面;自颜真卿作诗表白渊明眷恋晋室的心迹以后,一般人又看重渊明的忠贞一方面。渊明是隐士,却不是一般人所想象的孤高自赏、不食人间烟火气,像《红楼梦》里妙玉性格的那种隐士;渊明是忠臣,却也不是他自己所景仰的荆轲、张良那种忠臣。在隐与侠以外,渊明还有极实际极平常的方面。法国小说家福楼拜认为人生理想在“和寻常市民一样过生活,和半神人一样用心思”,渊明算是达到了这个理想。他的高妙处我们不可仰攀,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
②他从幼到老,都以种田为恒业。种田不能过活,他不惜出去做小官,他坦白地自供做官是“为饥所驱”“倾身营一饱”,也不像一般求官者有治国平天下的大抱负。种田做官都不能过活,他索性便求邻乞食,以为施既是美德,受也就不是丑事。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
③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他的父亲早弃世,他在《命子》诗中有“瞻望弗及”之叹。他的母亲年老,据颜延之的诛文,他的出仕原为养母。他出去没有多久,就回家省亲,从《阻风于规林》那两首诗看,他对于老母时常眷念,离家后致叹于“久游恋所生”,回家时“计日望旧居”,到家后“一欣侍温颜”,语言虽简,情致却极深挚。
④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大欢惟稚子”“弱女虽非男,慰情聊胜无”“稚子戏我侧,学语未成音,此事真复乐,聊用忘华簪”,随便拈几个例子,就可以令人想象到渊明怎样了解而且享受家庭子女团聚的乐趣。渊明的长子初生时,他自述心事说“厉夜生子,遽而求火,凡百有心,奚特于我?既见其生,实欲其可”,可见其属望之般。他做了官,特别遣一个工人给儿子,写信告诉他说:“汝旦夕之费,自给为难,今遣此力,助汝薪水之劳。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此亦人子也,可善遇之”,这是何等心肠!它与“落地成兄弟,何必骨肉亲”那两句诗都可以摆在释迦或耶稣的口里。
⑤总之,渊明不是一个简单的人,这就是说,他的精神生活很丰富。他的《时运》诗序中最后一句话是“欣慨交心”,这句话可以总结他的精神生活。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他的隐与侠都与这方面性格有关。
⑥我们解释了渊明的人格,就已经解释了他的诗。他的诗正和他的人格一致,也不很单纯。我们姑择一点来说,就是它的风格。一般人公认渊明的诗平淡。陈后山嫌它“不文”,颇为说诗者所惊怪。杜工部赞美“陶谢不枝梧”,却又说,“观其著诗篇,颇亦恨枯槁”。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苏东坡说它“质而实绮,瘫而实腴”,刘后村说它“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说它“散而庄,淡而腴”,释惠港引东坡说,它“初视若散缓,熟视有奇趣”,都是对陶诗作深一层的看法。
⑦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
⑧渊明在中国诗人中的地位是很崇高的。可以和他比拟的,前只有屈原,后只有杜甫。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渊明如秋潭月影,激底澄莹,具有古典艺术的和谐静穆;渊明是自然本色,天衣无缝,到艺术极境而使人忘其为艺术。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
(选自朱光潜《陶渊明的人格与风格》,有删改)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陶渊明不是具有妙玉那样性格的隐士,也不像荆轲、张良那样的忠臣,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
B. 陶渊明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为人简练,性格大体冲和。
C. 陶渊明写信告诫其子,所派遣的助其薪水之劳的工人,亦人之子,应善遇之。从中可看出陶渊明具有深广的同情心。
D. 陶渊明的“欣慨交心”是指感慨欣喜交集于心,那种感慨使得欣喜不止于浅薄的嬉笑,那种欣喜可以给感慨适当的调剂。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后山嫌陶诗“不文”,杜工部虽有赞美,却又“颇亦恨枯槁”。可见,陈、杜二人均认为陶诗有不足之处。
B. 从“读此如嚼枯木”的评价中,可见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而阅历较深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枯也不平淡。
C. 刘后村“外枯中膏,似淡而实美”、姜白石“散而庄,淡而腴”的评价,与作者对陶诗“恰到好处”的评价基本一致。
D. 作者认为陶渊明不如屈原沉郁,也不如杜甫阔大,但陶渊明在中国诗人中地位很崇高,很少有人能和他比拟。
3. 下列诗句,与陶诗“适得其中”风格最接近的一项是(   )
A.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
B.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C.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暝》)
D.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杜甫《登岳阳楼》)
4. 请简要梳理第七段的行文脉络。
5. 年级将举行“陶渊明•人格”读书交流会,作为学生代表,请根据文本写出你的发言要点。
【答案】1. A    2. B    
3. C    4. ①首先,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②然后,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③最后,总体评价陶渊明做人做诗都做到简练高妙。    
5. ①隐(冲和平淡);②侠(刚毅果敢);③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④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由原文“他让我们觉得亲切,是‘我辈中人’”可知,由原文“他的平常处我们却特别觉得亲切,他尽管是隐士,尽管有侠气,在大体上还是‘我辈中人’”可知,让我们觉得亲切的是陶渊明的平常处,并且是大体上是“我辈中人”。
故选A。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错误。由原文“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在陶诗中找不着雕绘锻炼的痕迹,总不免如黄山谷所说的‘血气方刚时,读此如嚼枯木’。阅历较深,对陶诗咀嚼较勤的人们会觉得陶诗不但不枯,而且不尽平淡”可知,文中说“大约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者”,所以不能得出黄山谷是一个欢喜雕绘声色锻炼字句的人结论。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由原文“屈原比他更沉郁、杜甫比他更阔大多变化,但是都没有他那么淳、那么练”“后来诗人苏东坡最爱陶,在性情与风趣上两人确有许多类似,但是苏爱逞巧智,缺乏洗练,在陶公面前终是小巫见大巫”可知,排除ABD三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由原文“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其实根于一种错误的理论,仿佛说这两种之中有一个中和点,没有到这一点就是平、枯、质;超过了这一点便是奇、腴、绮。诗文实在不能有这种分别,它有一种情感思想,表现于恰到好处的意象语言,这恰到好处便是‘中’,有过或不及便是毛病。平、枯、淡固是‘不文’,奇、腴、绮也还是失当”可知,指出“把诗文风格分为平与奇、枯与腴、质与绮两种”是不恰当的,并阐释原因。
由原文“陶诗的特色正在不平不奇、不枯不腴、不质不绮,因为它恰到好处,适得其中;也正因为这个缘故,它一眼看去,却是亦平亦奇、亦枯亦腴、亦质亦绮。这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可以说是‘化境’”可知,本处论述陶诗的风格正是恰到好处、适得其中,可以说是达到“化境”。
由原文“渊明的思想和情感都是蒸馏过、洗练过的。所以在做人方面和在做诗方面,都做到简练高妙四个字。工部说他‘不枝梧’,这三个字却下得极有分寸,意思正是说他简练高妙”可知,总体评价陶渊明做人做诗都做到简练高妙。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由原文“他并非不重视廉洁与操守,可是不像一般隐者矫情立异、沾沾自喜那样讲廉洁与操守。他只求行吾心之所安,适可而止,不过激,也不声张。他很有儒家的精神”可知,陶渊明求心之所安,适可而止,有儒家精神。
由原文“他有感慨,也有欣喜:惟其有感慨,那种欣喜是由冲突调和而彻悟人生世相的欣喜,不只是浅薄的嬉笑;惟其有欣喜,那种感慨有适当的调剂,不只是奋激佯狂,或是神经质的感伤。他对于人生悲喜剧两方面都能领悟。他的性格大体上很冲和平淡”可知,陶渊明性格中有冲和平淡的一面,也就是隐的一面。
由原文“但是也有它的刚毅果敢的一方面,从不肯束带见督邮、听莲社的议论攒眉而去、却退檀道济的礼物诸事可以想见”可知,陶渊明性格中有刚毅果敢的一面,也就是侠的一面。
由原文“不过渊明最能使我们平常人契合的还是在他对人的热情。他对于平生故旧,每因‘语默殊势’而有不同调之感,可是他觉得‘故者无失其为故’,赠诗送行,仍依依不舍,一片忠厚笃实之情溢于言表。在家人父子兄弟中,他尤其显得是一个富于热情的人”“渊明在诗中表现最多的是对于子女的慈爱”“寥寥数语,既可以见出做父母的仔细,尤可见出人道主义者的深广的同情”可知,陶渊明对人热情,对子女慈爱,有人道主义精神。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小题。
三天大风
海明威
那条路出了果园,直达山顶。山顶有小屋,门廊空荡荡的,烟囱里冒着烟。屋后是车库,鸡棚,二茬树像堵树篱,挨着后面的林子。①他放眼望去,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
尼克走过果园上面那块空地时,小屋的门打开了,比尔出来了。
“哎呀,威米奇。”他说。
“嗨,比尔。”尼克说着走上台阶。
屋里,壁炉生着堆熊熊烈火。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比尔关上门。
“喝一杯?”他说。他到厨房里,拿来两个玻璃杯和一壶水。
尼克伸手到壁炉架上去拿瓶威士忌。“行吗?”他说。
“行。”比尔说。
他们坐在火堆前,喝着兑水的爱尔兰威士忌。尼克伸出腿,搁在炉边,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
“最好把你的鞋脱了。”比尔说。
“我没穿袜子。”
“把鞋脱了,烤烤干,我去给你找找看。”比尔说。他上阁楼去了,尼克听见头顶上有他的走动声。楼上房间敞开,就在屋顶下,比尔父子和他,尼克,有时就在楼上睡觉。后面是一间梳妆室。
比尔拿了一双厚羊毛袜下来。“天晚了,不穿袜子不能到处走动。”他说。
“我真不愿再穿上。”尼克说。他套上袜子,又倒在椅子里,把腿搁在炉火前的屏风上。
“你要把屏风搁坏了。”比尔说。
尼克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卡斯队打得怎么样?”他问。
“一天连续两场比赛都输给巨人队。”比尔站起身,去拿威士忌酒瓶。他的大手伸出老远去斟酒,把威士忌倒在尼克端在手里的酒杯里。
“这辈子休想看到了。”比尔说。
“哎呀,他们要气疯了。”尼克说。
比尔伸出手去拿那本扣在窗下桌上的书,刚才他到门口时顺手就放在那儿了。他一手端着酒杯,一手拿着书,背靠着尼克的椅子。
“你还有什么我没看过的书?”尼克问。
“你看过《坚忍不拔》吗?”
“好书,”尼克说,“那书里写他老爹一直在找他。你还有沃尔波尔的作品吗?”
“《黑森林》,”比尔说,“写俄国的。”
“他对俄国懂得什么啊?”尼克问。
“我不知道。那些家伙可说不清。也许他小时候在那儿。”
“我倒想见见他。”尼克说。
“我倒想见见切斯特顿。”比尔说。
“我真希望他眼下就在这儿,”尼克说,“咱们明天就可以带他上夏勒伏瓦去钓鱼了。”
“不知他想不想去钓鱼。”比尔说。
“当然去,”尼克说,“他一定是钓鱼老手。你还记得《短暂的客栈》吗?”
“‘天使下凡尘,赐你一杯羹,受宠先谢恩,倒进污水盆。’”
“一点不错,”尼克说,“我看他这人比沃尔波尔强。”
“哦,没错儿,他是强一些。”比尔说。
“不过沃尔波尔写文章比他强。”
“我不知道,”尼克说,“切斯特顿是个文豪。”
“沃尔波尔也是个文豪。”比尔坚持道。
他从地板上站起身,伸手去拿那瓶威士忌。尼克将酒杯伸过来。②比尔斟酒时,他两眼直盯着。
“我现在就有点醉了。”尼克说。
“你没醉。”比尔在杯里斟了半杯威士忌。
“还有酒吗?”尼克问。
“酒可多的是,可爹只肯让我喝已经启封的。”
“那当然。”尼克说。
“他说喝新启封的酒会成为酒鬼。”比尔解释说。
“一点不错。”尼克说。他听了印象很深。他以前倒从没想到这点。他一向总是认为只有独自喝闷酒才会成为酒鬼呢。
他们坐着,一边望着炉火里边。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我想柜子里还有一瓶已经启封的。”比尔说。
他在墙角柜前跪下,取出一瓶廉价烈酒。
“这是苏格兰威士忌。”他说。
“我会多兑些水。”尼克说,他又出去,走到厨房里。他用勺子从桶里舀出阴凉的泉水,灌满水壶,回起居室时,走过饭厅里一面镜子,照了照。他的脸看上去真怪。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他对着那脸眨眨眼睛就往前走了。③这不是他的脸,不过这没多大关系。
比尔把杯子斟满。他们在炉火前两张大椅子里坐下。
“你非常聪明,威米奇。”比尔说。
“你什么意思?”尼克问。
“同玛吉那档子事吹了。”比尔说。
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他只知道自己从前有过玛乔丽,又失去了她。她走了,他打发她走的。那是关键。他没准儿再也见不到她了。大概永远不会见到她了。一切全过去了,全完了。
“咱们再喝一杯。”尼克说。
比尔斟酒,尼克泼了一点水进去。
“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尼克说,“我不知道这是什么道理。我没法子。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
“得了,都结束了。不必多说了。”比尔说。
“这是我的错。”尼克说。
“是谁的错都没关系。”比尔说。
“不,我认为不是这样。”尼克说。
玛乔丽走了,大概他永远也不会再见到她了,那才是大事。他跟她谈过他们一起到意大利去,两个人该有多开心。谈过他们一起要去的地方。如今全过去了。
“咱们拿枪到岬角那儿找你爹去吧。”尼克说。
“好吧。”
比尔从墙壁架上取下两支猎枪。他打开子弹匣。尼克穿上厚呢短大衣和鞋子。他的鞋烤得硬邦邦的。④他还醉熏熏的,可是头脑清楚。
“你感觉怎么样?”尼克问。
“不赖。我只是刚有点儿醉意罢了。”比尔正扣上毛衣的纽扣。
“喝醉了也没好处。”
“是啊,咱们该上户外去。”
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比尔怕尼克把炉火前的屏风搁坏了,表明其对尼克不爱惜自己家的财物感到不满,而从尼克的反应可以看出,他并不以为意。
B. 比尔和尼克都喜欢读书,他们也都有着自己喜欢和支持的作家,尽管意见有分歧,但二人对对方的喜好还是给予一定的理解。
C. 比尔的父亲担心儿子变成酒鬼,只肯让他喝已经启封的酒,既尊重儿子喝酒的意愿,又加以适当约束,体现一种有节制的自由。
D. 文中反复提及“全过去了”,这恰恰表明尼克对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过不去”,体现他内心的伤痛和想摆脱而不得的心理。
7. 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他放眼望去”交代小说从尼克的视角进行叙述,“大风”贯穿始终。
B. 句子②中“他两眼直盯着”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
C. 句子③中“这不是他的脸”暗示尼克深受感情问题的折磨,只是表面云淡风轻。
D. 句子④中“可是头脑清楚”突出尼克经过与比尔的交谈后,情感已经有所变化。
8. 比尔与尼克交谈,直到最后才提及尼克的情感状况,这种谈话方式有什么好处,请根据文本具体分析。
9. 环境是小说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小说中承担着多重功能,请分析本文中描写“大风”的作用。
【答案】6. A    7. B    
8. 
①增加故事的内涵和神秘性。从尼克走进小屋与比尔聊天喝酒,始终没有显露一点点情绪低落;当整篇读完,才知道他是因失恋来找朋友排解的。表面的闲聊蕴藏着很深的内涵,增加故事的神秘性。
②突出主人公隐忍 情绪。作者非常克制地描述着一个真实平淡的场景,不去碰触那些坏情绪,直到他们喝到七成醉意,比尔才提起,体现了对失恋的情绪隐忍到了极点。  
③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故事在闲聊中,有大量的生活的真实与琐碎细节的描写,这些细腻的描写吸引读者往下读。    
9. 
①风之大,渲染外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尼克情绪的低落; 
②推动情节发展。因风很大,所以比尔才“关上门”,引出他们在屋内谈话的情节;
③“风”含义丰富,既指来自自然的大风,也指年轻人的爱引发的心灵风暴,象征尼克三天失恋的情绪; 
④“风”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⑤结尾部分结构上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严谨。暗示主旨,大风一定是会刮跑一些什么,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他并不以为意”错误。结合原句,比尔说“你要把屏风搁坏了”,尼克便“把两腿一翘,搁到炉边”,说明尼克并不是不以为意。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关键句子的能力。
B.“表明尼克此时想要适可而止,不想继续喝太多的酒”错误。结合前句“尼克将酒杯伸过来”,动作描写,写出他看到比尔拿起威士忌,便主动伸出酒杯,可见他是想继续喝,没有想要适可而止。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结构的能力。
结构上,从尼克转往果园的空地,走进小屋与比尔聊天喝酒,始终没有显露一点点情绪低落;当整篇读完,才知道他是因失恋来找朋友的。读完整篇才会明白尼克的失落;
作者非常克制地描述着一个真实平淡的场景,不去碰触那些坏情绪,直到他们喝到七成醉意,比尔才提起,先是对婚姻的诋毁,然后似无意却有意谈论关于尼克的失恋。作者先让尼克不接话,“尼克一言不发,酒意全消”,体现了尼克失恋的情绪隐忍到了极点;
整个故事在闲聊中有对一些生活的真实与琐碎细节的描写,如尼克没穿袜子,朋友比尔为他找袜子,让他把鞋烤干,又写到“鞋子在火堆前冒起水汽来了”;两人商量着要喝什么酒,而且要兑“一壶水”;谈论共同感兴趣的关于文学的话题;他“对着镜中的脸笑笑,镜中的脸也咧嘴回他一笑”。这些情节生动真实细腻,其过程会让读者难解其目的,可是依然会吸引人往下读;
关于尼克的忧伤,是通篇读完以后,读者才懂得,整篇有忧伤埋藏在里面。所以表面的闲聊蕴藏着很深的内涵,增加了故事的神秘性。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一段,“上空的树给风刮得远远倒向一边。今年秋天还是头一遭刮大风呢”,写出风之大,渲染外界环境的恶劣,烘托了尼克情绪的低落;
推动情节发展。因“风刮得炉火呼啦啦响”,体现风很大,所以比尔才“关上门”;
“忽然一下子,一切都结束了”中“一切”指尼克因失恋带来的不良情绪;接着又说“正像眼下连刮三天大风,把树叶全都刮光一样”意味着大风一定会刮跑一些什么,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这里的风既指来自自然的大风,也指年轻人的爱引发的心灵风暴,象征尼克三天失恋的情绪;
自始至终,“风”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结尾部分,“他们走出门,正在刮大风”,结构上呼应开头,暗示主旨。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涂宗浚尝四为县令,并著贤声。后召拜御史,风裁凛然,所至急民疾苦。万历二十九年,升大理寺侍丞,继擢大理寺右少卿、左右少卿。三十四年,升都察院佥都御史,巡抚延绥①,屡立边功。修学宫,创书院,建文塔,改武庠。又创镇志,俱称不朽。修“万里长城第一台”镇北台,并撰《镇北台记》。寻擢兵部尚书。
当是时也,鞑虏先是虏王撦力克死,素囊与卜失兔争立,忠顺夫人三娘子又与五路台吉等构兵,大同巡抚汪可受遂告急,奉旨促宗浚赴任。宗浚闻,特疏起用大将军王威。三十九年,至镇定营,制练火器。擢副将戴延春、贺世贤、张总等官,虏谍探而畏之。四十年,三娘子数遣使邀求分外增赏,宗浚不之答,故传演火器示之。虏惧,奉命受封。四十二年,加宗浚太子太保。特疏辞不许辞本兵疏凡十一上,四十三年,乃得请以病归籍。天启元年六月,东事急,言者交章言宗浚熟边事,可大用。至新城,病大作,饬家人办衣棉等物为殡具携之以行。抵京师,病剧。时命侍儿进所佩剑,摩挲之,叹曰:病至此,负国多矣!陛见日已不能成礼,受事未几卒。
(节选自《山西提学副使南居益为沈藩王重刻涂宗浚<续韦斋易义虚裁>做叙》,有删改)
材料二:
涂宗浚家世贫,父某,攻木为神像以自活。宗浚习其业,尝随父居僧寺,日雕镂,夜读书,无膏油,乃执书坐佛膝上,就神灯吟哦,误触琉璃堕地碎,僧怒詈之。宗浚拂衣归,就其里蔡氏学,蔡氏辄衣食之。及宗浚为大司马予告归,亲扫蔡氏之墓,岁时致祭,必恸哭,每过读书之鸭湖庙,必欷歔不忍去。先是,其祖苦贫,尝拾遗金约重十五镒,待之道左。数日无至者,乃密藏之。越三岁,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久之,乃生宗浚焉。当宗浚为御史时,朝鲜为关白②侵暴,来乞师,朝议不允。乃抗疏曰:“朝鲜我属国也,急而求救不应,失远人心,且非春秋教灾恤患之义。”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节选自[清]蒋士铨《涂宗浚轶事》,有删改)
[注]①延绥:军镇名,明九边之一。②关白:日本古代职官,太政大臣,这里指日本。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特疏A辞B不许C辞D本兵E疏F凡十一G上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寻,指不久,与《桃花源记》中“寻向所志”的“寻”意思不同。
B. 具,指用具,与《鸿门宴》中“具告沛公”的“具”意思相同。
C. 去,指离开,与《苏武传》中“与武决去”的“去”意思相同。
D. 越,指经过,与《登泰山记》中“越长城之限”的“越”意思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涂宗浚有心报国,抱病进京。到京城时,病情加重,仍然抚摩佩剑,感叹自己辜负国家,到觐见皇帝时已不能完成礼仪。接受职务不久就去世了。
B. 涂宗浚曾随父在寺院学习雕刻,白天雕刻,晚上读书,没有灯油,就拿书坐在佛像膝上,靠近油灯诵读,后来因不慎将油灯碰碎在地上而被赶回家。
C. 涂宗浚跟随蔡氏学习,蔡氏给他衣服穿,给他饭吃。涂宗浚告老回乡后,每年到蔡氏坟墓祭奠,一定痛哭,每次经过读书的鸭湖庙时,便长叹不止。
D. 朝鲜在被侵犯时,向大明求援,没有得到允许。涂宗浚上书力争,认为作为藩属国的朝鲜遇到危急时向我们求救,朝廷不答应将会失去远人之心。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偶于肆中闻客谈遗金事,就问之,信,遂举以还客。
(2)大学士张文端韪其议,赞从之,朝鲜以安。
14. 大同告急,涂宗浚采取了哪些措施安定边境,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答案】10. BCE    
11  B    12. B    
13. (1)(他)偶然在店铺里听到客人谈论丢失金子的事情,靠过去问客人,相信了,于是拿出金子归还给客人。
(2)大学士张文端认为他的说法是对的,(皇帝)称赞、听从了(他的建议),朝鲜因此安定。    
14. ①起用、提拔将领;②制练火器备战;③演示火器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江苏省宿迁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