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湖南省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语文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
试题预览
2024届新高考教学教研联盟高三第一次联考
语文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创造行为离不开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人脑最高层次的机能。创新思维与聚合思维、发散思维密切相关。聚合思维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简单说来,聚合思维是把解决问题的各种可能性都考虑到之后,再寻求一个最佳答案,而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聚合思维强调对已有信息的理解和运用,而发散思维则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聚合思维是一种有条理、有范围的收敛性思维,它具有方向性、判断性、稳定性、服从性和绝对性等特点。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它的这些特征被认为是创造力的主要组成部分。门捷列夫对元素周期律的总结,天文学家对海王星与冥王星的发现等,都是聚合思维带来创新与发明的佐证。而牛顿在苹果树下的奇思遐想引发对万有引力的研究,凯库勒受炉火“金蛇狂舞”的启发提出苯分子结构的设想等,则说明了发散思维在自然科学的创造活动中大有可为。可以说,没有聚合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条件和基础;没有发散思维,就没有创新和变革的想象基础和想象动机。
 
可惜的是,在不少国家的教育制度中,对学生聚合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要远远多于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的发展轨迹大体形成上图所示双曲线。儿童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被知识的经验性和规律性束缚,逐渐丧失了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
(摘编自岳晓东、龚放《创新思维的形成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材料二:
对于影响创造力的个体因素,一些研究者聚焦于思维过程、认知方式和智力水平,而另一些人则着重关注包括情绪、动机、人格、自我效能感等非认知因素的影响机制。
一般认为,积极情绪可能增强个体在不同观点间的转化、联系能力,促进思维的发散性和认知的灵活性,有助于创造力提升;消极情绪则不利于创造性表现。此外,研究表明,情绪的激活水平与创造力也有密切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出倒U型特点:从较低到中等水平的情绪激活能逐渐提高认知坚持性,带来越来越好的创造性表现;极端高的激活水平使得思维无序,极端低的情绪状态又无法达到促进创造力思维的基本阈限。在情绪激活状态下,个体可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这有助于提高个体在创造力任务中的认知加工水平。有学者认为,积极情绪可提高认知的灵活性和包容性,影响时间较短;消极情绪可提高坚持性,影响时间相对较长。
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外部动机对创造力的影响不一,指向创造本身的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而指向创造结果或任务完成度的外部动机会抑制创造力。
(摘编自李晓巍《非认知因素对个体创造力的影响》)
材料三:
人本主义创造观认为,创造力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充分认识和展开自我的本性时必然会达到的一种境界。但从系统演化的角度来看,我们应该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如果说,当下通过运用实证测评的手段研究人的创造力可能还在人类的控制范围之内,那么,未来人工智能的水平会不会超越人独有的创造力?会不会出现拥有创造力的新物种?会不会通过基因改造设计出在创造力方面更加发达的超级“人类”?这些问题都不得而知。
在一些科幻电影中,人们用无限的创造力尝试各种各样的创造,出现了新技术、新工具、新物种,给人类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但另一方面,创造也带来了新威胁和新挑战。现在的整个生态系统是自然界经过长期演变和进化形成的,是不同物种和环境经过长期自然选择和博弈达到的一种平衡状态,新物种的出现必然会打破这种平衡。正因如此,创造力应该是有规范和限制的,不能随意发挥和利用。创造力的培养从一开始就应贯穿伦理的考量,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摘编自郭佳楠《哲学视野下的创造力探析》)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不少国家,学校和家庭对发散思维的关注和培养远不及聚合思维,学生的发散思维发展不充分。
B. 积极情绪可能增强思维的发散性,助力提高个体创造力,但在极低情绪激活水平之下也很难见效。
C. 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D. 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需要谨慎地对待创造力的发展,创造力应该有规范和限制,不可滥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发散思维强调对未知信息的想象和假设,因此适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
B. 聚合思维强调理解和运用已知信息,对深入认识事物的规律具有重要作用。
C. 在影响创造力的诸多因素中,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
D. 创造力的培养需贯穿伦理的考量,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3. 下列选项,不能体现材料中创新思维的一项是(   )
A. 一家企业把温室技术、排烟技术、建筑技术等多种技术聚合起来,建成了新式发电厂——气流发电厂。
B. 田忌的三匹马整体实力不如齐威王的马,但在孙膑的指点下调换了马的出场顺序,最终赢得了比赛。
C. 诗人洛夫参观菲律宾的一座烈士陵园时深感震撼,以《白色墓园》为题,抒写了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
D.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时,杜甫无从获悉前线战况和妻儿消息,忧心如焚却又百无聊赖,用手在空中划着字。
4. 下列选项对材料一图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尽管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对创造行为的意义不同,但都可以引发创造活动。
B. 学龄前儿童发散思维的水平远远高于聚合思维的水平,说明儿童更具有独立思考和想象的能力。
C. 5~40岁,聚合思维的发展与年龄呈正相关,发散思维则呈负相关。
D. 40岁以后,聚合思维和发散思维均趋于平稳,但稳中有升。
5. 请结合材料观点,对下面这个测验的依据和结果进行分析。
在美国,曾有研究者做过这样一个与创新思维有关的测验:让被试者(中学生)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为测试被试者的创新思维,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测验的结果是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
【答案】1. C    2. B    
3. D    4. D    
5. ①测验的内容围绕发散思维进行考查:由一幅画写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②评价的标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征:故事按独特性、变化性、完整性等标准打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征。③测验的结果表明:多数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受限,学生创造力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制度对发散思维培养、关注少。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更能成为人们从事某项任务的动机”于文无据,原文为“几乎所有学者都承认内部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促进作用,当兴趣、愉悦感和挑战性成为人们从事一项任务的动力源泉时,表现会更具创造性”;“动机对创造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错,从材料二来看,动机分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促进创造力的主要是内部动机,而外部动机可提高创造力,也可以抑制创造力。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因此”因果关系不当,且发散思维也不是适合用于研究事物之间的关系,原文“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的是聚合思维。
C.“非认知因素对于创造力的影响更为显著”于文无据,材料二分析了非认知因素对创造力的影响,但并未说明是“更为显著”。
D.“需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表述绝对。根据材料三,创造力应该“既遵从人的理性而又超越理性的桎梏,确保人类所创造的未来适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不是要“打破理性的桎梏与一切平衡”。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体现了聚合思维,把多种技术聚合起来体现了聚合思维的收敛性、方向性。
B.体现了发散思维的变通性。
C.“抒写所见的几十种白的意象”,也是发散思维的体现。
D.“在空中划着字”是杜甫排遣愁绪的方式。与创新思维无关。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图表的能力。
D.观察图表可知,“40岁以后”聚合思维平稳中呈现微微下降的图形,可见聚合思维并没有“稳中有升”。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发散思维则是围绕着问题多方寻求不同答案”可知,测验的内容“先看一幅意图模糊的画,然后写出一个故事来”是围绕发散思维进行考查:由一幅画写出不同的故事,体现发散思维“以形象思维为基础,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
②由材料一“发散思维具有变通性、流畅性、独特性等三个特征”可知,评价的标准“每个故事都按鲜明性、独特性、变化性、直观性、想象性和完整性来打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特征:故事按独特性、变化性、完整性等标准打分,体现了发散思维的独特性、变通性、流畅性等特征。
③由材料一“学校和家庭过分强调聚合思维对认识事物规律的主导作用,最终造成学生发散思维被干扰抑制”可知,测验的结果“得低分的学生明显多于得高分的学生”表明:多数中学生发散思维水平受限,学生创造力有所欠缺;学校教育制度对发散思维培养、关注少。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不亡,有我!①
齐邦媛
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在南京虽曾有炉边幸福时日,但妹妹降生、父母欢颜,转眼都如昙花凋谢。我家随着流亡学生颠沛流离半个中国,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之后七年,轰炸宛如随着日升月落而至,不曾稍歇。但重庆是我们流亡的终点,中山中学走了五百里,在自流井大庙静宁寺安顿、复学,弦歌岂止未辍,流亡途中更收留一些新加入的湖南、广西、贵州学生和四川的本地生。
我父亲在重庆四德里祖屋恢复东北协会(负责训练东北地下抗日工作,由政府资助,一九四六年东北光复后解散),但落脚不久,房子即被炸毁。父亲托人在沙坪坝镇外找到两所平房,一所住家,一所作协会办公用,后来《时与潮》编辑部亦设于此。
在离开南京整整一年间,我们奔跑了半个中国的土地之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的一个早晨,爸爸带着我坐车由重庆上清寺出发,送我去上学。
我们沿着嘉陵江往上走,车行大约二十公里,过了小龙坎不久,在一片黄土坝子上,远远地出现一群红褐色大楼,在稀疏的树木中相当壮观——那就是沙坪坝的南开中学。在这里六年,我成长为一个健康的人,心智开展,奠立了一生积极向上的性格。
日本人占领东北后,以天津日租界为基地,积极地向华北伸展侵略的魔掌,数年间,天津的南开中学和大学透过游行呼喊自强,号召爱国抗日。校长张伯苓先生(1876年~1951年)深知局势危急,战争只是早晚的问题,因此早在一九三六年即到四川觅地建立分校,由沙坪坝乡绅捐地。
各界捐款盖校舍,第一年即招收了一百六十名学生。卢沟桥开战后,南开是第一所被日本人炸毁的学校,也是第一所在后方以长期抗战为信念重建的学校。一九三七年上海失守后,国民政府在十二月一日正式迁至战时首都重庆。南开中学在抗战最艰困的八年中,教育了数万青年,每个人几乎都是张伯苓精神的延长。
张校长创业立世全靠坚强的爱国精神,他就是校歌里“巍巍我南开精神”的化身。在我成长的六年中,留给我非常温暖的印象。他长得很高,约有一百八十几公分,体型又大又壮,不胖,肩膀很宽,长年穿着长袍,戴一副有颜色的眼镜,我们几乎每天都可以看到高大壮硕的他挺胸阔步地在校园行走。不论前线战报如何令人沮丧,日机轰炸多么猛烈,在张校长的带领下,我们都坚信中国不会亡。
想想在一百二十年前,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十三岁时,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当年清廷维新派的严复、伍光建等人和一些自英国留学归国的年轻军官,引进西方思想与新知,希望建立强大的现代海军,为国雪耻。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
张校长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年纪正是我在南开中学的年纪,我在校六年,听他在周会讲过多次的故事也成为我终生的记忆。
一八九四年,他由水师学堂毕业时,正逢中日甲午之战,北洋海军几乎全军覆没,连一艘可供学生实习的船都没有了。一年后,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竟是目睹甲午战场威海卫由战胜国日人手中移交给英国人占领的场面。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
他在晚年回忆当时,“悲愤填胸,深受刺激……念国家积弱至此,苟不自强,奚以图存?而自强之道端在教育。”(一九四四年《四十年南开学校之回顾》)他怒忆当年,“士兵上身穿一坎肩,前面写一‘兵’字,背后写‘勇’字,衣服非大必小,不称体,面黄肌瘦,精神萎靡,手持大刀,腰怀一枪(烟枪,抽鸦片用)慢吞吞地走出来,将黄龙旗(清朝)降下。旋英军整队出,步伐整齐。精神奕奕,相形之下,胜败可知。”
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更因为看到怠惰无知的一般民众,既无纪律和敬业精神也不知国难当头,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他毅然决然离开海军,一心办教育,一九O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特别是私立学校,当时不满三十岁的他,满腔热血,誓为教育新中国的子弟献身。
更令人意外的是,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很多人劝他,“你已功成名就,干嘛去和那些洋孩子同堂读书!”甚至说,“这个脸你丢得起,我们感到丢不起。”他还是去了,认真研究、见习,做了许多交流活动,实验主义思想大师杜威也是他的老师。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
抗日战争之初,日本人恨他发起爱国活动,炸毁南开。当时蒋委员长公开宣称,“南开为国牺牲,有中国就有南开。”将南开与北平的北大、清华合为西南联大,在昆明设校,成为抗战期间最好的大学。
抗日胜利后,一九四六年哥伦比亚大学授予张校长荣誉博士,一九四八年胡适和十一位美国学者合撰《There is Another China》一书贺他七十岁之成就。此书由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汇编,哥大Crown Press出版,中译为《另有表现的中国》,意指藉由南开精神看到在政治军事动乱不宁的年代,尚有另一个中国在日益进步,充满了高瞻远瞩的理想。
自一九O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的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那五十年间,中国的灾难有种种的新面貌。外侮与内煎并存。抗日胜利,从重庆回到故乡天津,老病缠身的他仍在国共之战中呼号和平合作建设中国。七十五岁那年去世,临终最大的安慰是看到南开中学和大学在天津原址复校。
张校长的身影永远留在学生心里。在沙坪坝那八年,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南开的学生都必须住校,在他想,这些孩子都是父母托给他的,必须好好照顾。他那时不知道,他奋斗的心血都没有白费,他说的话,我们数万学生散居世界各地都深深记得,在各自的领域传他的薪火,永恒不灭。
(节选自《巨流河》)
【注】①选自台湾著名翻译家、作家齐邦媛教授的自传性作品《巨流河》第三章。这部内容丰厚、思想沉重的作品在海峡两岸暨港澳地区、海外华文世界引起了巨大反响。
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文章标题即张伯苓半个世纪演讲的主题,体现其对教育救国的热情,更是民族大义精神的印证,鼓舞人心,影响深远。
B. 在南开中学因形势危急、辗转沙坪坝期间,张伯苓校长仍坚持办学,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此而来。
C. 张校长每天早晨挂杖出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珍爱这些孩子,在他们身上寄托着民族复兴的希望。
D. 这篇文章既可以看成作者个人的成长史,也可以看作家族史、国家史,大时代与小命运在这里得到了奇妙的碰撞与统一。
7.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如暑花凋谢”比喻贴切,写出种种微小幸福转瞬即逝,间接表现了家庭的颠沛流离,时局的动荡不安。
B. “温暖”一语双关,既指张伯苓校长对我们的照顾细致周到,也指张校长和他的故事给我勇气和力量,让“我”坚信中国不会亡。
C. “眼睁睁”描写细腻,表现了张伯苓看着国帜三易,国力衰微时内心的无奈、痛心和悲愤,体现了他对国家民族强烈的爱与责任感。
D. “丢得起”“丢不起”对比鲜明,展现了当时“很多人”的自私与狭隘,说明像张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
8. 张伯苓教育救国的理想是如何形成并一步步实现的?请加以梳理概括。
9. 学者王德威评价《巨流河》“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幼年跟随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便知晓教育的意义。②在北洋水师学堂时,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志气,影响了他一生。③“通济轮”见习时,目睹国帜三易,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振作民心。④先后出国参观、读书、交流,回国创设南开。⑤半个世纪激情演讲,宣扬教育救国理想,影响深远。    
9. 示例:悲伤:个人体弱多病,家庭颠沛流离,时局动荡不安,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愉悦:张伯苓校长对学生的无私关怀令人温暖,教育和精神薪火相传。独特:文字精确冷静、叙述平白和缓,时间跨度漫长,人称视角转换自然。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文章倒数第二段“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推断可知,“中国不亡,有我”的志气由来已久。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的能力。
D.“说明像张伯苓这样有教育情怀的人很少,表现其孤立无援”于文无据。文中“丢得起”“丢不起”是说很多人对他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不理解。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①由“幼年的他随着浪迹各地私塾教学的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生活是何等辛酸!因此,他从小知道教育的重要意义”可知,幼年跟随父亲到义学辗转读书,便知晓教育的意义。
②由“考取官费的北洋水师学堂,他听得懂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这种奋发图强的志气,影响了他一生”可知,在北洋水师学堂时,启蒙思想家创校的理想志气,影响了他一生。
③由“勉强派到‘通济轮’上见习……他在自己国家的领海上眼睁睁地看着国帜三易,先下清旗再升日旗,隔一日改悬英国旗”“这样的羞耻使他深受刺激……故思索唯一能振作民心的只有教育,教现代知识、教爱国”可知,“通济轮”见习时,目睹国帜三易,深知只有教育才能振作民心。
④由“一九O八年,由氏家馆扩大到天津南开(捐得校地在天津西南城角,名南开)中学。建校之前,他曾两度前往日本参观各类学校”“一九一七年他已四十一岁,竟决心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读书,研究西方教育理念”“回国后,他创设南开大学”可知,先后出国参观、读书、交流,回国创设南开。
⑤由“自一九O四年只有七十五个学生到他一九五一年逝世为止,张校长一直用强烈 激情到处演讲,鼓励‘国不亡,有我!’的志气,宣扬教育救国的理想,他足足说了半个世纪”可知,半个世纪激情演讲,宣扬教育救国理想,影响深远。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紧扣“如此悲伤,如此愉悦,如此独特”的评价分析。
悲伤:从个人看,“从幼年离开小西山故乡后,经常活在病痛、转学和灾难之中”“”个人体弱多病,家庭颠沛流离;从国家看,“从西南山路来到重庆,刚入市区,中山中学就有师生五人被日机炸死,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当时正是抗日战争时期,时局动荡不安,战争与死亡的威胁如影随形。
愉悦:结合“他住在校内宿舍,每天早上挂杖出来散步巡视,看到路旁读书的学生就过来拍一拍肩、摸一摸头,问衣服够不够,吃得饱不饱?”可知,张校长每天早晨挂杖出来巡视,看到路旁的学生便关切地问候冷暖起居,他对学生的无私关怀令人温暖,教育和精神薪火相传。
独特:这是一篇自传性作品,文章叙述了个人的一段成长史,其中重点写了校长张伯苓对自己的影响,文字精确冷静、叙述平白和缓;文章从自己幼年 写起,到沙坪坝的南开中学生活的六年,又写了张伯苓从幼年到办学的经历,时间跨度漫长,人称视角转换自然。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屈到嗜芰①,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②,宗老将荐芰,屈建③命去之。宗老曰:“夫子属之。”子木曰:“不然。夫子承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上之可以比先王,下之可以训后世,虽微楚国,诸侯莫不誉。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士有豚犬之奠,庶人有鱼炙之荐,筑豆、脯醯则上下共之。不羞珍异,不陈庶侈。夫子不以其私欲干国之典。”遂不用。
(节选自《国语》)
材料二:
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及祥,宗老将荐芰,屈建命去之。君子曰:“违而道。”唐柳宗元非之曰:“屈子以礼之末,忍绝其父将死之言。且《礼》有‘斋之日,思其所乐,思其所嗜。’子木去芰,安得为道?”甚矣,柳子之陋也。子木,楚卿之贤者也。夫岂不知为人子之道,事死如事生,况于将死丁宁之言,弃而不用,人情之所忍乎!是必有大不忍于此者而夺其情也。曾子有疾,称君子之所贵乎道者三;孟僖子卒,使其子学礼于仲尼;管仲病,劝桓公去三竖。夫数君子之言,或主社稷,或勤于道德,或训其子孙,虽所趣不同,然皆笃于大义,不私其躬也如是。今赫赫楚国,若敖氏④之贤,闻于诸侯,身为正卿,死不在民,而口腹是忧,其为陋亦甚矣。使子木行之,国人诵之,太史书之,天下后世不知夫子之贤,而唯陋是闻,子木其忍为此乎?故曰:是必有大不忍者而夺其情也。然《礼》之所谓“思其所乐,思其所嗜”,此言人子追思之道也。曾皙嗜羊枣,而曾子不忍食。父没而不能读父之书,母没而不能执母之器,皆人子之情自然也,岂待父母之命耶?今荐芰之事,若出于子则可,自其父命,则为陋耳。岂可以饮食之故而成父莫大之陋乎!曾子寝疾,曾元难于易箦。曾子曰:“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若以柳子之言为然是曾元为孝子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于病革之中为不仁之甚也。
(节选自苏轼《屈到嗜芰论》,有删改)
【注】①芰:菱角。②祥:丧祭名,此处指父母死后十三个月的祭祀。③屈建:字子木,屈到之子,春秋时楚国令尹。④若敖氏:春秋时楚国的芈姓家族,屈到和屈建都是该家族成员。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若以柳子之言A为然B是C曾元为孝子D而曾子顾礼之末易箦E于病革之中F为不仁之G甚也。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微,没有,与《烛之武退秦师》“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微”词义相同。
B. 庶,众多,与《陈情表》“庶刘侥幸,保卒余年”的“庶”词义不相同。
C. 训,教诲,教导,与成语“不足为训”“诗礼之训”的“训”词义相同。
D. 是,宾语前置句的标志,与《归去来兮辞并序》“觉今是而昨非”的“是”用法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屈建最终没有使用菱角祭祀自己的父亲,他认为这种做法有悖于祭祀的典礼。
B. 曾子、孟僖子、管仲这几位君子,虽然追求不同,但都重视大义,不偏爱自己。
C. 《礼记》中提到斋戒时要想着死者生前喜爱之物,苏轼认为这是说子女追思父母的方式。
D. 曾子卧病,他的儿子曾元对更换竹席感到为难,因此柳宗元认为曾元是孝顺的。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屈到嗜芰,有疾,召其宗老而属之,曰:“祭我必以芰。”
(2)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14. 柳宗元和苏轼对“屈建去芰”各有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文本加以解说。
【答案】10. BDF    11. C    12. D    
13. (1)屈到喜欢吃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湖北省七市州高三年级3月联合统一调研测试语文试卷(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