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2023.11.30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
试题预览
广东省2024届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
语  文 
2023.11.30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 Ⅰ (本题共5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古往今来,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我们的先人早就认识到“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的道理。阐释中华民族禀赋、中华民族特点、中华民族精神,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在我国发展史上,包括文艺在内的文化发展同样与中华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先秦时期,我国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兴盛局面,开创了我国古代文化的一个鼎盛期。20世纪初,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全民族思想解放运动的重要引擎。为什么中华民族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传、顽强发展呢?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
(摘编自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求美派则在继承“诗缘情”“诗有别趣”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借鉴新批评和其他形式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超越现实的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的张力(“无功利”)。这两种文学批评标准之争持续了二十余年,直到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以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以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这一论争才告一段落。
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恩格斯当年提出的“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由于其包容性为日后研究者留下了充裕的阐释空间,也使其在今天依然被普遍视为中国文学批评的最高标准。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这不仅是基于中国文艺创作实际对“美学的和历史的”标准的全新阐释,同时也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提供了指导思想。
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具体路径包括但不限于邀请国外学者长期来华访问讲学,中国学者出国访学并与西方学界直接交流、发表外文论文与西方学者进行直接的理论对话等,在此过程中积极对外展示来自中国学界的最新思考和成果,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
历史已反复证明,拿西方的理论话语直接“剪裁”中国文学实践是行不通的。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对这一问题的思考显然需要考虑到文化、读者、市场与媒介等诸多因素,而非“市场标准”或“文化标准”能够简单概括。
任何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与建构都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相信文学批评标准的建构这一“老生常谈”的问题能够在今天焕发新的生机,成为“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以此为契机,为促进世界人文学科的发展作出贡献。
(摘编自陈新儒《文学批评标准的西学之鉴与本土启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华文化从古至今所具有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有助于提升我国在世界上的地位,扩大我国的国际影响力。
B. 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并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推动了民族思想解放。
C. 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真”与“美”的争论,在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之后才暂时停止。
D. “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形式和内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应当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传统文化,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
B. 求真派与求美派二者的文学批评理论都有对新的文学批评形式的借鉴与发展。
C. 恩格斯所提出的文学批评标准时至今日依然发挥较大的作用与其包容性有关。
D. 对于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不能直接拿西方的理论话语“剪裁”中国文学实践。
3. 下列选项中,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 宋代诗人黄庭坚说:“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
B. 清代学者赵翼在《论诗》中提出“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
C. 唐太宗《帝范》中说到:“取法于上,仅得为中;取法于中,故为其下。”
D. 清代诗人郑板桥写道:“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4. 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一文化现象。
5. 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体现了文学批评标准的提出和建构与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息息相关。
②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5. ①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②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
③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④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B.“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发端于五四新文化运动”错误,原文材料一第二段为“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发端于文艺领域的创新风潮对社会变革产生了重大影响”,“创新风潮”与“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概念内涵上有本质区别。同时,根据“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等表述可知“中华民族强大的文化创造力”在历史上很早就已经产生并发挥着影响。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但二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有所不同”理解错误,两则材料都认为要继承和发扬优秀文化传统,对传统文化的态度立场相同。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的核心观点是“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不应脱离具体的社会历史语境”。
A.意思是跟着别人走,最终只能落在别人后面,只有自成一家才能接近真实美妙的境界;
B.意思是诗歌和文章要紧随时代盛衰治乱的变化,没有一天不在趋时更新,与材料二的观点契合;
C.意思是只有放宽视野,定高目标,才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果;
D.意思是要有以民为本、民生至上的情怀。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第一点重在结合材料二内容解析“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的含义。结合材料二第一段内容“中国学界在五四时期关于文学批评标准的讨论,主要集中于文学中的‘美’(艺术标准)与‘真’(现实标准)究竟何者占据主导地位的问题”,第五段的内容“在当下中国的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可知“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句话中,“文变”“兴废”具体是指“文学批评标准的发展变化”,“世情”“时序”指的是时代、社会历史语境。
第二点重在结合材料二内容以及“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谈当今时代(世情、时序),建构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文变、兴废)的重要性。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时至今日,文学批评所面对的作品和现象均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这对于文学批评而言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今天应如何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可知在全球化、大众化和新媒介化成为文学发展的新趋势下,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已成为新时代文艺面对的重要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求真派在继承‘诗言志’‘文以载道’等传统文论资源的基础上,吸收经俄苏现实主义改造后的马克思主义文论,更重视文学对社会的反映与批判作用,故在建构文学批评标准时更强调文学介入现实(‘为人生’)的程度”,可得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批评标准为指导,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文学创作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可得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根据材料二第三段“优秀的文艺作品‘最好是既能在思想上、艺术上取得成功,又能在市场上受到欢迎’,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可得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要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中汲取创造力,发挥“中国智慧”;
根据材料二第四段“在媒介融合和全球化已成为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西对话不应像过去一样仅仅是对国外学术观点的翻译介绍或简单解释,而是应转变为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双向交流”“真正做到‘请进来’和‘走出去’”,可得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要开展更加广泛且富有深度的中西对话,将“请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根据材料二第五段“在当下中国 文化语境中,文学需要新的批评标准进行体系化的评价,且针对不同类型文学的批评标准应有不同的侧重。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网络文学,其不仅在本土飞速发展,而且已通过翻译初步产生了国际影响。因此,建构中国网络文学的批评标准已迫在眉睫”,可得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要立足本土的文学实践,探索建构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学批评标准体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歌天上来(节选)
韩少功
当年的老寅背有点儿弯,在椅子里坐久了,背上挤出几轮布的皱折,使上衣变得前长后短,一起身,后片像幕布一样向上拉吊。
当年的老寅在汽车站等了片刻,打了个长长的哈欠,看天色已晚,扛着他的竹椅四处找人问路,最后找到了县文化馆。①现在,他已经面对我们,让我们略略感到挑选词语的困难。比如他的脑袋小,不好说一个,更像是一粒;眉毛粗,不好说两条,更像是两把;耳朵倒很大,说两扇或者两页,可能更合适。文化馆的柳老师肯定是不大习惯这个一粒,挥挥手,说出去出去,这里没有人买椅子。
听对方申明自己是来报到的学员,柳老师才有些吃惊:你说你就是毛三寅?
“唔呵……”
“你就是边山峒的那个毛三寅?”
“唔呵……”
“慢点,你们那里没有另外一个毛三寅吧?”
②“村里的伙计把我家老大叫宽老倌,把我家老二叫宜老倌,把我就叫成寅老倌。我不喜欢这个名字,没有办法呵。”
小脑袋一脸的无辜。
柳老师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大学毕业生之一,小县城里的大牌艺术家,经常在剧院舞台一侧指挥乐队。柳老师理论水平也高,经常哗哗哗地甩着扇子,把任何曲子都分析得头头是道,比如分析出一个主题两个形象三个发展四个特点五个什么什么,用有些学员的话来说,③随便捡根草都打得出一锅理论汤。
学习班的内容不光是培训,更重要的是创作:四天之内,每个学员都要交出一首歌曲,优胜之作将参加地区和省里的大赛。柳老师有些着急,但着急的时候居然偏偏少了一个人,走到老寅的房间里,只见床上一个大花被子隆起来,罩住了一个人形。
柳老师气得差点要晕过去,想把这只假鸡婆从鸡窝里揪出来,让他该去哪里就去哪里。他气冲冲找到馆长,强烈要求领导出面严肃纪律,把那个来混饭吃的小脑袋赶快轰走。馆长想了想,说边山峒的人你最好莫惹。柳胖子不明白这话的意思。馆长见柳老师还不明白民情,就说起当年边山峒剿匪,说那时各乡的土匪都降了,只有边山峒不降。他们情愿受火刑,皮子都烧炸了,也没有半句求饶。有的受剐刑,剐上一整天,死也不吭一声。馆长这话把柳老师吓得脸色灰白匆匆告辞,再也不敢提小脑袋。
柳老师没有料到的是,四天过去以后,老寅倒是真在床上孵出了鸡,一只金鸡。八个学员的作品之中,他的《犁田山歌》首屈一指。凭正统科班的见识,柳老师得承认,如果遮去作者姓名,他完全有可能会把它误当大师的杰作搬到课堂上去。
田里犁田是何人?
犁田硬要犁得深。
莫云古曰犁无三寸土,
如今犁田啰——
四寸浅了,五寸浅了,六寸浅了,
犁下七寸是黄金,
深耕才有好收成……
不过就是这么几句普通甚至浅白和零乱的词,如何可以谱得这样动人心魄?这真是奇了,怪了,邪了!
肯定是抄袭。柳老师恨恨地想着。不过,曲调中明明伏有本地山歌的素材,看上去不大可能来自外地的大师。他定定神,决定去找老寅查问个清楚。
柳老师付出了好茶、好烟,还有一顿饭,却听得云里雾里。他太不了解老寅。那一天老寅没有喝酒。照理说,人喝酒才醉,他这个人恰恰是不喝酒便昏,便乱,便野,便语无伦次信口开河。被烈日晒得晕头晕脑,就是老寅无酒时的思想。把舌头割去一截,就是老寅无酒时的语言。老寅嗜酒是从壮族山寨里开始的。当时他从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读到学院本科,是特招的农民学员,去广西参加社教和体验生活。他那时崇拜广西的米酒,崇拜广西的刘三姐,梦想着写出一部《刘三姐》那样的歌剧。太多梦想灌醉了他,使他在社教结束的时候,擅自离队而去,沿着壮乡歌声的余音去了云南,又糊糊涂涂去了什么缅甸以及印度,直到两年后戴着手拷满身虱子被押解回国。
回到家乡以后,他的酒瘾越来越大,宁可无饭,不可无酒,碰到衣袋里布贴布,也三天两头要去酒坊,深深地嗅几下,好歹让鼻子止瘾。在喝醉的时候,他不但写得好音乐,还能清醒判断很多复杂的问题。若碰上音乐爱好者,他还说得清歌剧《刘三姐》的一切细节,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不要看他的发声有点尖削,甚至有点娘娘腔,但这个时候的他随口唱出一个音,就是准确无误的中央C,或者是铁板钉钉的降B,根本用不着什么定音叉和定音笛,让行内人不得不服。他随手抄起一件乐器,无论胡琴、琵琶、笛子、芦笙还是唢呐,不说玩得天花乱坠,至少也耍得中规中矩。还有手里的石头,脚下的水,嘴里的一片树叶,桌上的筷子和碗钵,都常常被他折腾出声音,准确地说,是折腾出音乐。
多少年后,有一个记者想写篇民乐奇才的文章,到边山峒去访他,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如此吓人的景观却被人们视而不见,从不瞥上一眼。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他说,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
记者后来没有访到老寅,据说是遭遇到了瘴气,两腿立即肿大和奇痒;又据说是糊糊涂涂迷失了方向,只好搭乘一辆运木头的汽车出山。
④这些说法,也没有得到过证实。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部分先描写了毛三寅的后背,再转向正面,寥寥几笔将人物出场刻画得活灵活现。
B. “奇了,怪了,邪了”简短有力,体现出柳老师对于《犁田山歌》既欣赏又不敢相信的心理。
C. “灌醉”生动形象写出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的忘我状态,使他被押解回国的情节变得合理。
D. 文中多次提到“边山峒”,表现了边山峒人民的坚韧与倔强,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中“现在”“面对我们”打破了叙述者、故事人物与读者间的时空壁垒,呈现出多重叙事层次。
B. 句子②中“老倌”称呼的表达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这体现了韩少功在方言运用上的探索。
C. 句子③中“随便”与“都”突出了柳老师的理论水平之高,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
D. 句子④与上段记者的奇遇相照应,为老寅的故事增添了神秘色彩,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8. 选文倒数第三段颇有《百年孤独》的风格特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9. 作为二十世纪文学“寻根”的代表人物,鲁迅、沈从文、韩少功的侧重点各不相同。有学者评价认为: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而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请结合选文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这一评价的理解。
【答案】6. D    7. C    
8. ①“老鼠”“老猫”“南瓜”“燕子”本是乡村常见的景象,但“老鼠追猫”“桌面大的南瓜”等奇幻场景给文章增添了鲜明的魔幻色彩,体现出魔幻现实主义的特征。②这场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以魔幻表现现实,暗示老寅的曲子既是醉后生发,又深受边山峒的影响。③这种诡异的景象突出了边山峒原始的生命状态,具有浓郁的地方与民族特色。    
9. ①鲁迅寻的“国民劣根”指的是旧中国人民愚昧而不自知的状态,如《阿Q正传》中阿Q可悲可笑的“精神胜利法”、《祝福》中困住祥林嫂和鲁镇众人的贞洁观与鬼神观。②沈从文寻的“生命之根”指的是一种健康、自然、优美的生命意识与生活方式,如《边城》中人与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活方式。③韩少功寻的“传统文化之根”指的是对传统文化的挖掘与展现,如《山歌天上来》中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以及老寅这个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创作的音乐家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D.“突出了毛三寅与他们不同”错误,作为“边山峒”的一员,毛三寅身上同样具有坚韧与倔强的特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与鉴赏句子的能力。
C.“此句表达了作者对这类知识分子的肯定”错误,表达的是作者对柳老师这样脱离实际空谈理论的知识分子的讽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
《百年孤独》遵从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巧妙的构思和想象,把触目惊心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说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彩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陌生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须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妨碍它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
根据“一只老鼠居然把老猫追得四处乱窜,不知是来自噩梦还是来自现实。有时南瓜地里有一个瓜出奇地巨大,整整有桌面大,但其他南瓜该小的小,该死的死,它们各行其是从不引起人们的在意。有时还有一大片燕子不知从何而来,栖在几面粗糙的墙上,使白墙突然变成全黑”可知,这些奇幻场景带有魔幻现实主义特征;
根据“他已经知道老寅是怎么回事了,知道老寅的曲子是怎么回事了”可知,记者在边山峒见到的情景与老寅醉后的创作状态相符,表明魔幻是与现实相结合的。
根据“一进山就有各种离奇的景象竞相入目,让人晕眩和踉跄”以及“记者一路上心惊肉跳,发现山里的很多事物不是憨头憨脑随心所欲,就是胆大包天胡作非为,都是醉翻了一般,只能使人们的脑子跟着生乱”可知,边山峒保持着原始的生命状态,民族特色典型。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鲁迅寻的是“国民劣根”,国人麻木愚昧,没有觉醒意识。比如:《阿Q正传》中阿Q能够自己贬低自己,而且在自轻自贱了之后,还能够认为这种轻贱使自己的“地位”更加上上。比如,在被人揪住辫子往墙上撞头的时候,阿Q就自己说自己是“虫豸”,将自己贬低为“虫豸”希望别人放了自己;《祝福》中祥林嫂在改嫁问题上进行了“出格”的挣扎,受到了“女子不失身,不改嫁”等封建观念的束缚。捐门槛的行为也是在迷信思想的影响下,希望通过某种方式赎罪。尽管她在临终时对灵魂的存在产生矛盾,但这种矛盾也反映了封建迷信对她的深刻影响。
沈从文寻的是“生命之根”,追求人性美,人情美。如《边城》中描写的湘西,自然风光秀丽、民风纯朴,人们不讲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真诚相待,相互友爱。外公对孙女的爱、翠翠对傩送纯真的爱、天保兄弟对翠翠真挚的爱以及兄弟间诚挚的手足之爱,这些都代表着未受污染的农业文明的传统美德。
韩少功寻的是“传统文化之根”,挖掘与展现传统文化。《犁田山歌》富有特色的方言与民歌要素,毛三寅沉醉于音乐梦想,写得好音乐,对中外音乐大师的作品如数家珍信手拈来,学过现代理论却回归传统民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将使荆,荆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子,贤人也,今方来,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于是荆王与晏子立语,有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王曰:“齐人固盗乎?”晏子反顾之曰:“江南有橘,齐王使人取之而树之于江北,生不为橘乃为枳。所以然者何?其土地使之然也。今齐人居齐不盗,来之荆而盗,得无土地使之然乎?”荆王曰:“吾欲伤子,而反自中也。”景公有马其圉人杀之公怒援戈将自击之。晏子曰:“此不知其罪而死,臣请为君数之,令知其罪而杀之。”公曰:“诺。”晏子举戈而临之曰:“汝为吾君养马而杀之,而罪当死;汝使吾君以马之故杀圉人,而罪又当死;汝使吾君以马故杀人,闻于四邻诸侯,汝罪又当死。”公曰:“夫子释之!夫子释之!勿伤吾仁也。”晏子朝,乘敝车,驾驽马。景公见之曰:“嘻!夫子之禄寡耶!何乘不任之甚也?”晏子对曰:“赖君之赐,臣得暖衣饱食,敝车驽马,于臣足矣。”晏子出,公使梁丘据遗之辂车乘马,三返不受。公不悦,趣召晏子。晏子至,公曰:“夫子不受,寡人亦不乘。”晏子对曰:“君使臣临百官之吏,臣节其衣服饮食之养,以先齐国之人,然犹恐其侈靡而不顾其行也。今辂车乘马,君乘之上,臣亦乘之下,民之无义,侈其衣食而不顾其行者,臣无以禁之。”遂让不受也。齐景公游于菑,闻晏子卒公乘舆素服,驿而驱之,自以为迟,下车而趋,知不若车之速,则又乘,比至于国者四下而趋。行哭而往矣,至伏尸而号曰:“今天降祸于齐国,不加寡人而加夫子,齐国之社稷危矣,百姓将谁告矣?”
(选自刘向《说苑》)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景公A有马B其C圉人D杀之E公F怒G援H戈I将自J击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何坐,犯了什么罪?“坐”与《蜀道难》中“以手抚膺坐长叹”的“坐”意思不同。
B. 得无,莫不是,该不会,与《促织》中“得无教我猎虫所耶”的“得无”意思不同。
C. 寡人,诸侯王谦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是寡人之过也”的“寡人”意思相同。
D. 社稷,国家,与《三国演义》第二回中“社稷立见崩摧矣”中的“社稷”意思一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将“何为者也”理解为“干什么的?”,虽“精心设计”却答非所问,更显楚国君臣无德无能。
B. 晏子擅长外交辞令,出使楚国时注意分寸,寓刚于柔,绵里藏针,其丰富的潜台词值得我们仔细玩味。
C. 圉人杀马,景公大怒,晏子也很生气,举戈站到杀马人面前,一口气怒斥了他当处死罪的三条罪状。
D. 景公关心晏子出行,送他四匹马拉的大车,但晏子重视自己言行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广东省深圳市高三一模模拟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