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广东省茂名市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语文试题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签题卡上对应
试题预览
广东省茂名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
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签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扫码消费如何不“扫兴”?前不久,一项关于二维码生活场景应用情况的调查,引发关注和思考。调查显示,扫码消费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服务效率,也为餐饮、文旅等产业的提质增效带来新契机。但同时,有些问题让消费者深受困扰。比如,有消费者驾驶车辆离场前,停车系统已识别并显示费用,但扫码后的界面仍要求手动输入车牌号等才能支付;又如,有消费者到店扫码下单时,广告推送让其不胜其扰;再如,个别文旅景点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消费群体需求,完全依赖线上预订。破解这些问题,亟待加强监管、协同施策。
2023年年初发布的《2022年移动支付安全大调查研究报告》显示,77.5%的手机用户每天都会使用移动支付,受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 86.1% 由移动支付完成。而在移动支付满足消费者数字生活基本需要的过程中,欺诈、受骗事件屡有发生。对此,北京市消协发文劝导相关经营者,“不得强制消费者关注公众号或使用手机APP进行购物、缴费”,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针对餐饮经营者收集、使用、保管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首先需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
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比如,扫码支付中过度收集性别、生日等与消费服务无关的数据,涉嫌违反个人信息保护的法律法规;又如“诱导精准定位”“关注公众号才能开发票”等不合理限制,违反了《互联网用户公众账号信息服务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要杜绝扫码乱象,必须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治观念,以更强有力的监管举措,将法律法规落实落细。
把恢复和扩大消费摆在优先位置,就要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也要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初制,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未来,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更丰富的消费选择,这既是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机遇,也是消费者保护的新挑战。无论是引导扫码服务提供者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还是监管部门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
消费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巩固居民消费稳步扩大的态势,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都要求不断提升消费体验,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从阶段性治标到中长期治本,从强化权益保护到促进科技向善,使居民有稳定收入能消费、没有后顾之忧敢消费、消费环境优获得感强愿消费,我们就能够更好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从而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摘编自周人杰《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2023年10月9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二维码扫一扫看起来便利,可稍一疏忽就会出麻烦。尤其是,二维码也可能成为一些人非法敛财的渠道。“二维码技术最初是一种识别访问技术,并不是专门用于电子商务,因此在交易过程中缺乏一种能够评估和鉴别二维码信息来保护消费者安全的机制。”对消费者而言,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因为每一张二维码图像看似普通,实则包含了复杂的信息。
二维码的码制有国家标准,目前我们使用的QR码,在技术上虽然已经有了标准,但在应用上还没有相应的规范。公开的二维码无人监管,且支付前的二维码管理缺失,而监管缺位的原因在于缺少技术手段。而且,QR二维码的码型是开放的,二维码制作准入门槛低。如果有人制作了恶意二维码。用户扫码后接入隐藏在二维码背后的假链接、假网站,就可能被非法骗取资金、盗取身份信息等。目前二维码市场缺少安全技术手段对手机扫码进行管控,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
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播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目前二维码支付的发案率高,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
(摘编自王观《扫码支付存隐患》,2018年5月11日《人民日报》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破解这些问题”中的“这些”,指的是操作繁琐、夹杂广告、线上预订等问题。
B. 调查显示,近八成手机用户用移动支付,受访者超八成的消费支出由移动支付完成
C. 只要加强监管,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就能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
D. 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将带来机遇和挑战,营造安全的消费环境,既要治标更要治本。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材料一的一、二段内容可以看出,虽然移动支付满足了消费者数字生活的基本需要,但扫码消费在当下仍是一把双刃剑。
B. 为消费者创造安心、清朗的消费环境,可以更好地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不断推动经济运行持续好转。
C. 消费者鉴别二维码难度大,二维码码制缺少国际标准,二维码应用缺少相应规范,是二维码支付发案率高的重要原因。
D. 材料二认为,用户在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可通过弄清责任归属来提出投诉,也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来维护自身权益。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   )
A. 消费者到店就餐时,被餐厅服务员告知可以扫码下单。
B. 消费者购买甜品时,被告知关注公众号后可获得优惠。
C. 消费者索要报销的发票时,被告知扫码填写开票信息。
D  消费者购物后用手机扫码支付时,被告知提供身份证号
4. 监管部门应如何提升消费者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请结合材料一作简要概括。
5. 请运用材料的相关观点,分析下面二维码支付的案例。
家住湖北武汉的王先生曾在地铁口看到扫二维码送湿巾的广告,手机扫描后自动跳转到一个软件下载页面并开始下载。当晚他的手机突然收到银行短信,称有一笔近4000元的支出。王先生说,找客服投诉后,支付机构只说后台会进行审核,如果对方账户存在风险,会采取冻结账户的手段,但现在几个月过去了,不仅对方账户没有冻结,被骗的钱款也没能要回来。
【答案】1. D    2. C    
3. D    4. ①加大对消费者保护好个人信息的宣传,筑牢安全屏障;②对经营者及相关企业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③强化监管力度,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机制;④秉持法律准绳,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⑤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    
5. ①消费者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王先生因不能正确识码而蒙受损失;②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所以地铁口的广告没有被监管,王先生的扫码没有被保护;③电子证据保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王先生投诉未果主要是因为责任承担主体难以锁定;④只有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律观念,采取更有力的监管举措,才能减少此类案例。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指的是操作繁琐、夹杂广告、线上预订等问题”错误。结合上下文“比如,有消费者驾驶车辆离场前,停车系统已识别并显示费用,但扫码后的界面仍要求手动输入车牌号等才能支付;又如,有消费者到店扫码下单时,广告推送让其不胜其扰;再如,个别文旅景点忽视老年人、残障人士等特殊消费群体需求,完全依赖线上预订”可知作者只是进行了举例,不完全是选项中概括的几种情形。
B.“受访者超八成的消费支出由移动支付完成”错误。原文是“访者月均消费总支出的86.1%由移动支付完成”,即不是受访的人数中超八成,而是月均消费总支出中超八成。
C.“只要加强监管,保护好个人信息……就能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表示太绝对。原文是“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也要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初制,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即需要多方面齐抓共管,而不是单靠某一些方面。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内容进行分析和推断的能力。
C.“消费者鉴别二维码难度大,二维码码制缺少国际标准……是二维码支付发案率高的重要原因”错误。原文是“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播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这才是目前二维码支付的发案率高的重要原因。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论点论据和论证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题干要求选择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材料一第三段的主要观点是“扫码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不仅影响消费体验,而且涉嫌违反相关法律法规”,也就是非法采集、获取用户信息这个方面。
D.“消费者购物后用手机扫码支付时,被告知提供身份证号”,这是最容易非法获取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方式或手段,完全符合材料一第三段的观点。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
阅读筛选的范围是材料一,概括的对象是监管部门的职能。
从原文“北京市消协发文劝导相关经营者……上海市有关部门也针对餐饮经营者收集、使用、保管消费者个人信息等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各地实践启示我们,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首先需要保护好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可概括出第一点:监管部门应想方设法保护好消费者的个人信息,筑牢安全屏障;同时,对经营者及相关企业提出具体合规要求和操作准则。
从原文“提升扫码消费的服务体验,既需要市场监管部门强化对相关企业的监管力度,也要建立联合执法和监督机制,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可概括出:在管理机制方面,要加大管理力度,建立和健全相关的监督机制;同时,要完善投诉渠道和线上、线下调解机制。
从原文“无论是引导扫码服务提供者收集个人信息时遵循最小必要原则,还是监管部门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都需要秉持法律这个准绳、用好法治这个方式”等语句可以概括出:监管部门要秉持法律准绳,用好法治的方式,打好抽查、暗访、约谈、罚没、整改等“组合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材料的相关观点,进行个性化探究和解读文本能力。
题干要求运用材料的相关观点,分析王先生扫地铁口的广告二维码,被转走四千元,而维权无果的案例。
“对消费者而言,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因为每一张二维码图像看似普通,实则包含了复杂的信息”,从王先生自身来看,他为了得到湿巾纸,却不加分析的盲目扫码,最终酿成大损失。究其根源,还是普通消费者正确鉴别和验证二维码可靠性的难度大。
“公开的二维码无人监管,且支付前的二维码管理缺失,而监管缺位的原因在于缺少技术手段。而且,QR二维码的码型是开放的,二维码制作准入门槛低……QR码在应用层面处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从王先生扫码的场合地铁口来看,人流如织,设局者瞅准此处没有相应的监管部门的约束,而诱使不明真相的消费者上当受骗。
“二维码犯罪隐蔽性强、传播性快,但电子证据获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从王先生的消费方式来看,扫码支付,存在的较大隐患就是电子证据保存困难,制作和发布的实施主体和责任承担主体难以明确锁定,王先生投诉未果主要是因为责任承担主体难以锁定。
“目前二维码支付的发案率高,当用户遭遇二维码支付安全问题时,应该先确认在支付的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明确责任归属;其次,确定相应漏洞环节的负责人或负责机构,向其提出投诉或举报,由相关方进行专门处理;若遭遇‘非法二维码’,无有关方负责则可向有关部门报案或控告,根据其行为侵犯自身权益的性质与程度决定处理方式”,防范这种现象需要从消费者、法律法规、监管部门等多方面思考,只有坚持法治思维、增强法律观念,采取更有力的监管举措,才能减少此类案例。
(二)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清歌①
韦君宜
我第一次看到陈秀秀,听到她唱歌,是在玉泉村一个露天晚会上。那晚,月光像一潭清水,果树林和场院都像水洗了似的干干净净,地下雪白,树丛黑光油绿。大伙就趁着月光看节目。她唱着,没有伴奏,声音不是很高,但是亮极了,没有一点儿杂质,简直可以看得见是透明的。我凝神听着歌,又看着这个歌者,多美的歌声啊!她是个怎样的人?
原来,她是这村前二年的高小毕业生,爹是个农村医生,她本人在社里干活。人聪明水灵又有一副好嗓子,跟另外两个姑娘被叫成玉泉村的“三枝花”。我们这批下放干部②一来,开始辅导村里的群众文化生活,没多久就发现了她,她很快就成了我们下放干部里的常客。村里的人们光知道从外表看事,就见秀秀的头发样式、头巾颜色等,慢慢都有点变了,这点琐事引起了村里人的议论。对此,老李带着庄重而神秘的表情说:“在这里面,包含着一个新旧变革的重要问题哩。①真实意义恐怕很深远……”
老李他们要把陈秀秀保送到北京去上音乐专科学校的专修班。已经通知过她本人了,还没有回话。正赶巧我要去天津,他们就拜托我把秀秀带到北京去。
第二天晚上,我们在大队部等秀秀。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老李他们也倒不嫌她来得迟,就跟她谈起道理来。他们这个说完一段,那个再说一段。②我见她老是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任姐一听这话,一挺身从炕上跳起来,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他们又开始教育秀秀。谈了一阵,秀秀的脸色就渐渐缓过来了,现出了比较自然的喜色。手也不再摆弄胸前那根线,而搭在她身旁坐着的任姐肩上。听他们讲起了那远方城市的灿烂景象,学校里丰富得没边没沿的文化海洋。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次早我抽了个空到她家去,门口的孩子却说她上村北果园地里去了。我只得跟寻到果园里。一抬头忽然看见前面一个拿长杆姑娘的身影。她脑后梳着双环,可不正是秀秀!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那碍手碍脚的长杆拈在她手里就像一根软软的柳枝一样,简直没有什么分量,她仿佛随意地一会儿指到东,一会儿指到西,管子里喷出的药珠,就成为一片闪光的雾网,密密匀匀地都喷在绿叶上,连最高的大树顶上也全无遗漏。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一看马上就叫人感觉到:只有她那干活的姿态和这片明丽的果园才相配呢。
队长吹哨子,宣布歇歇子③了。果园里马上热闹起来,姑娘们全围成一圈,却把秀秀围在中间,要她唱歌。她这天却唱得很活泼,很轻快,声音简直像在跳着的,像是在这园里的绿树顶上跳,从这片叶子跳到那片叶子。她好像情绪很好,看不出一点儿那晚在大队部表现的那种黏糊糊,也并不见有什么离别情绪。这是怎么的哩?我已经感到,她走的事情大概有点“悬”了。果然,在中午吃饭时见到老李,他就告诉我:秀秀对出去学习的事已经变了卦了——恋人小黄在反对。我问:“那怎么办?”
“还是要说服!”老李镇静而坚决地回答。
到了晚上,老李、任姐和我三个人,打叠起精神就远山近水地绕着弯子对小黄开起讲来。到我们几个每人都说完了一段,喘气的功夫,小黄才忽然把那一双小灯似的眼睛向我们很快地扫了一眼,声音重重地说了一句话:“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倒还知道!”这话的用意当然是很显明的。说完,小黄“咚咚咚”地脚板打地就走了。
这时,秀秀和她娘也来了。先是秀秀娘向我们哭诉:“你们别逼她了。她心里实在舍不了他,也舍不了这村庄。照这样,到了那大地方也成不了什么人才的。我不指望她有那个光采,只指望她快活,高高兴兴过光景就行。”而秀秀则直奔任姐,紧靠在任姐身边,依然用手搭着任姐的肩头,轻声说:“任姐,我可真对不起你,你们对我好,真补报不过来……”又抬起头来,微笑着向我们望了一遍,笑容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
后来我在机关里又一次遇到老李,他提起陈秀秀没能出来的事,口气里还有些惋惜。当然,他的意见也并不是没有道理。
一年之后,我们早已回到原来的机关里了。这年中秋节,我们几个应公社的邀约回到村里去“探亲”。当天晚上,参加了玉泉村的中秋晚会。在这晚会上,又一次听到陈秀秀唱歌。
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秀秀唱歌时还是没有伴奏。她的声音贯注到了歌曲中间每一个细微曲折的地方。如果说歌声可以分刚柔的话,那么她如今的歌声似比先前更多了些刚音,更强劲有力,却也更婉转。听着听着,忽然一个感觉浮上脑际——这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
我一下子思前想后联想定好多事情来,想到秀秀当时如果离开小黄和三泉行走了,知今会怎么样呢?当然,秀秀当时就是走了,也不会没有前途,不过,我总觉得值得高兴约是秀秀终于留下来没有走,这一次又让我们听到了她这充满幸福和骄傲的歌声!
(选自(中国新文艺大系》,有删改)
[注]①本文写于十七年文学时期(1949-1966),被誉为“十七年小说中绝少的对个体生命的优美赞歌”。②下放干部:从1957年5月开始,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干部参加劳动的决定,全国有百万干部下放到农村和工矿企业参加劳动。③歇歇子:田间休息。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别的我不清楚,要说什么才是咱农村的需要,我还知道!”小黄的回答,说明下放干部们对秀秀的人生设计可能不适合她。
B. 秀秀在果园里的表现,以及秀秀的歌“不是别的歌,是果树的歌、月夜的歌、田野的歌啊”表明乡村生活对于秀秀更有意义。
C. 小说中多次写到“月光”和“歌声”,其中“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歌声”则显示了秀秀的“幸福和骄傲”。
D. 作者对下放干部们动员秀秀去北京学习 努力与秀秀最终的拒绝,都采取了肯定的态度,但最终的价值指向仍然倾向于后者。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的一项是(   )
A. 传统白话小说常以留白的笔法使故事意蕴无穷,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①就用了这种笔法,写下放干部劝说秀秀去北京学习的重要意义。
B.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②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对林冲刚进入山神庙暂宿的描写一样,都是运用细节描写来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
C. 小黄反对秀秀去北京学习,和《祝福》中祥林嫂的丈夫意外“断送在伤寒上”一样都属于小说中的突发事件,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 小说充满着矛盾与张力:从表层看,歌颂了秀秀的心灵之美,乡村民众的生活之美;从深层看,反映出乡村的封闭落后,个人选择的合情合理。
8. 关于是去城市还是留在农村,秀秀的内心是不断变化的。请结合文本分析秀秀的心理变化过程。
9. 《荷花淀》中的水生嫂、《月夜清歌》中的陈秀秀,都是美好的女性形象,但两篇小说在人物塑造方式方面存在异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B    
8. ①开始,秀秀对于是否去北京,内心不是很积极(犹豫不决)。从文中“她说的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等处可以看出。
②经过我们的劝说之后,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从文中“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等处可以看出。
③最后,秀秀内心坚定,坚决不去北京了。从文中“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等处可以看出。    
9. ①同:典型 细节描写。比如,《荷花淀》中水生嫂答应丈夫誓死不做俘虏,“不要叫敌人汉奸捉活的……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体现了水生嫂的勇敢(不怕牺牲);《月夜清歌》中对秀秀在果园里打药的描写,“只见她使用这长杆的姿势极其轻巧……她干这活儿真是毫不费力似的轻便夭娇”,体现了秀秀的勤劳,等等。
②异:《荷花淀》是通过淡化矛盾冲突(战争场面)、虚化人物(群像描写)的方式来塑造平民化的英雄人物(水生嫂)。《月夜清歌》则是以强化矛盾冲突、人物个性鲜明的方式来塑造陈秀秀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妇女的形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 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月光’喻指秀秀外表的清秀纯洁”错误。前面两处“月光”出现在第一段,这里的“月光”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秀秀是在玉泉村的一个“露天晚会”上唱歌的,因为是“露天晚会”,有月光(月光比较明亮),所以大家就可以“趁着月光看节目”,这里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后面1处“月光”则出现在倒数第2段,这里的“月光”和前面的“月光”是一样的(“依然是一轮皎洁的明月”),也只是秀秀唱歌的一个背景,并不涉及人物的外表形象特征。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 分析鉴赏能力。
B.“烘托了环境气氛,刻画了人物性格”错误。选项关联的是统编教材(必修下册第六单元)《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写林冲去山神庙暂宿,“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只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处细节描写,主要是烘托风雪的大,同时为下文差拨、陆虞候、富安三人放火之后想进庙却不得进埋下伏笔;而《月夜清歌》中的画线部分这处细节描写,确实展现出了陈秀秀的性格——她并不是一个刚强泼辣的农村姑娘,但并没有烘托环境气氛。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心理描写的能力。
《月夜清歌》这篇小说,面对陈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对她的心理活动进行了细致地描写:
①一开始,老李他们先是通知陈秀秀要保送她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但陈秀秀没有回话。于是,就在第二天晚上等陈秀秀的回话。结果,“等了很久,秀秀才步子很慢地走进来”,于是下放干部们便开始“谈起道理来”。但是,陈秀秀还是犹豫不决。对此,小说对她的言行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低着头,手指摆弄衣襟上的那根线,轻轻地说:“我乐意是乐意的。可是……可是,现在村俱乐部也缺人,……再说……再说我妈也许不放心……”“她说得非常迟缓,一句一顿,有些吞吞吐吐”。可以看出,陈秀秀对于去北京学习,内心是犹豫不决的,并不是很坚定。
②接下来,下放干部们又开始劝说秀秀,特别是任姐:直走到秀秀身边,伸手揽住她的肩膀,把自己的头偎到她头边着急地说:“怎么,你难道就没想到这事关系着你一辈子的前途?”说完这句,仿佛想起什么,又转口道:“你有才能,总得把你的才能贡献给人民啊……”在大家的劝说下,秀秀开始动心了,答应去北京,“她的眼睛也渐渐亮了。凝神听着,终于轻轻地点着头”。
③最后又因为恋人小黄和母亲的反对,以及自己“也舍不了这村庄”,秀秀又决定不去了。不过,这次秀秀的内心是坚定的,“笑容依然有点忸怩,但是那射来的眼光却是很明彻,很开朗。她的眼光是会说话的,那明明是在说:‘我的主意早已拿定了。’”至此,有关秀秀是否去北京音乐专科学校学习的事情算是划上了一个句号。
学生在回答本题时,首先要从文中找出秀秀心理变化的内容,然后抓住文本对秀秀心理、语言、动作、神态等的描写,概括归纳出秀秀的心理状况。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人物形象塑造手法的能力。
题目问《荷花淀》和《月夜清歌》两篇小说在塑造水生嫂和陈秀秀这两个女性人物的方式有何异同。
①首先我们看相同之处。“典型的细节描写”是小说描写人物形象的重要表达手法,我们的教材也先后在必修上、下两册的两个单元学习任务中涉及这一重要内容。《荷花淀》是教材中的名家名篇,自然少不了细节描写,例如,有一处写“话别”的情节。水生嫂的丈夫接到上级通知第二天集合出发应战,当时她正在编芦苇,听到丈夫说“明天我就要到大队上去”时,“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这里“手指震动”“吮”都是非常细微的动作,但孙犁通过这两个动作的细节描写,将水生嫂关心丈夫、不舍得其离开,但又顾全大局、隐忍自己儿女情长的性情表达了出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4届广东省江门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广东省普通高中毕业班第二次调研考试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