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之道》课后练习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基础演练】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①道:道理②明:美好的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①亲:亲近爱抚②止:停止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①静:心不妄动②安:平安D.物格而后知至①格:推究②知:知道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试题预览
《大学之道》课后练习
【基础演练】
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①道:道理   ②明:美好的
B.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①亲:亲近爱抚  ②止:停止
C.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   ①静:心不妄动  ②安:平安
D.物格而后知至             ①格:推究  ②知:知道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            不以其道得之
B.在止于至善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C.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D.欲治其国者            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词类活用现象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②在止于至善     ③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④先正其心    ⑤先诚其意     ⑥必先苦其心       ⑦南征北战
A.①④/②③/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⑤⑥⑦
C.①/②/③④⑤⑥/⑦ D.①④⑤⑥/②/③/⑦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B.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C.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D.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
5.下列对《大学之道》这篇课文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课文着重阐述了提高个人修养、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与治国平天下之间的重要关系。中心思想可以概括为“修己以安百姓”。
B.课文提出的人生观要求注重个人修养,怀抱积极的奋斗目标,这一修养和要求与儒家的关于“入世与出世”的观点是相悖的。
C.朱熹把“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称为“大学之纲领”,把“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称为“大学之条目”,简称“三纲八目”。
D.本文虽然充满主观唯心主义的哲学思想,却有重要的朴素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论述,如提出的“物有本末,事有终始”,就认知到事物发展的先和后。
6.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与《周礼》《礼书》合称“三礼”。
B.儒家所称道的礼,可谓包罗万象,其内容涵盖政治制度、宗教仪式和社会风俗习惯等。
C.中国古代礼乐并称,乐其实是礼的一部分,附属于礼,用来补充仪文(礼仪形式)的不足,以助教化。
D.孔子教导学生“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周朝时,礼、乐皆为贵族社会专有。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大学之道》中,“                ,               ”两句从“三纲”出发,表明要想彰明美德于天下,应该先治理好自己的国家。
(2)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同事家庭也是社会的细胞。《大学之道》中强调对待国家与家庭关系我们应“                 ,                ”。
(3)《大学之道》中,齐家的前提条件是“           ”,修身的前提条件是“            ”。
(4)《大学之道》中,作者认为德行修养离不开对事物的正确认知,“            ,     ”道出了认识事物的智慧。
(5)《大学之道》中的“                 ”说明获得知识的途径,在于推究事物的原理;而“                  ”是说推究事物的原理后,才能对外物之理认识充分。
(6) 《大学之道》中的“             ,            ”认为,品性修养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国家。
(7)《大学之道》中,用“                  ,                   ”两句强调家庭经营有序与国家治理上轨道的重要性。(8)《大学之道》中,提出普天之下,不论身份高低,都应将加强个人品性修养作为根本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大学之道》课文原文
(二)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恶恶臭,如好好色,此之谓自谦。故君子必慎其独也。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则何益矣?此谓诚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所谓齐其家在修其身者: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之其所贱恶而辟焉,之其所敬畏而辟焉,之其所哀矜而辟焉,之其所教惰而辟焉。故好而知其恶,恶而知其美者,天下鲜矣。故谚有之口:“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
(节选自《礼记·大学》)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明明德             彰明           B.先齐其家             使……整齐有序
C.如恶恶臭             厌恶           D.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偏爱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B.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夫晋,何厌之有
C.食而不知其味                     人而不仁,如礼何
D.此谓诚于中,形于外            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3.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B.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C.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D.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富润屋/德润身心/广体胖/故君子必诚其意
4.下列有关文章内容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儿童八岁上“小学”,主要学习“洒扫、应对、进退”和“礼、乐、射、御、书、数”等基本礼节和知识技能。十五岁后可进入“大学”,学习“穷理、正心、修身、治人”的学问。
B.《礼记》与《周礼》《仪礼》合称为“三礼”,《周礼》在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
C.“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中的“天子”是古代的最高统治者。“庶人”原意是指众多的人,后来用以称谓“平民”。
D.“大学之道”的“三纲”指“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八目”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其中,“八目”以“修身”为根本。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2)小人闲居为不善,无所不至,见君子而后厌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
                                                                                   
                                                                               
二、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师冕见,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
(《论语·卫灵公》)
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
(《礼记·少仪》)
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
(《礼记·坊记》)
1. 这几段文字讲的是一个“________”字,其核心归之于一个“__________”字。
2. 请就第一则材料,简要分析“孔子相师”一事所反映出的“仁”和“礼”的关系。
                                                                                 
                                                                               

3. 有人说,这三则语录的实质是讲为人处世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扩而大之,就是治理的原则。你同意吗?为什么?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比音而乐之,及干戚羽旄谓之乐。
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①;其乐心感者,其声啴②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郑、卫之音,乱世之音也,比于慢矣。桑间濮上之音,亡国之音也,其政散,其民流,诬上行私而不可止也。
凡音者,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不知声者不可与言音,不知音者不可与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是故乐之隆,非极音也;食飨之礼③,非致味也。《清庙》之瑟,朱弦而疏越,一倡而三叹,有遗音者矣。大飨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味者矣。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选自《礼记·乐记》,有删改)
[注] ①噍以杀:噍(jiāo),急促。杀(shài),衰微。②啴(chǎn):宽舒。③食(sì)飨之礼:食礼和飨礼,古代招待宾客及宗庙祭祀之礼。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B.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C.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D.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动/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干戚羽旄:干戚,盾和斧,跳武舞时所执的道具;羽旄,雉羽和旄牛尾,跳文舞时所执的道具。
B.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以礼、乐追求享乐,并以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
    定。
C.郑、卫之音:春秋战国时郑、卫两国的民间音乐,因不同于正统的雅乐,被斥为乱世之音。
D.玄酒:水。水为玄色,即黑色。上古无酒,以水代之,所以称祭祀用的水为玄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人心有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感受,发出的声音就有急、缓、散、厉、直、柔等之别。
B.声的产生是由于人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变动,人的思想感情发生变动是外界事物影响的结果。
C.桑间濮上之音属于亡国之音,它反映了国家政治混乱、百姓不受约束、统治者自私自利的现象。
D.审声才能知音,审音才能知乐,审乐才能懂得政事,因此审声就能懂得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
                                                                                 
                                                                               
(2)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
                                                                                 
                                                                               
5.文中是怎样具体论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的?论述这个道理的目的何在?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华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文化之心。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有三部礼学经典,习称“三礼”,一部是《仪礼》,记述周代冠、婚、丧、祭诸礼的仪式;另一部是《周礼》,记载理想国的官制体系;还有一部就是《礼记》,是孔门七十子后学阐发礼义的文集,凡四十九篇,虽以思想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亦不乏细节描述。《礼记》全书主要有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文字相对浅近。
今人读《礼记》,至少可以收获礼仪规范。礼在社会生活层面属于行为规范,因而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的特点。《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尽管时代不同了,但其中不少内容依然可以继承。例如《礼记》提到礼仪场合中的仪容仪态时说,“足容重”,步履要稳重;“手容恭’’,拱手要高而端正;“目容端”,目光不可睇视;“口容止”,嘴形静止不妄动;“声容静”,不咳嗽、打喷嚏;“头容直”,头部正直,不左右倾斜;“气容肃”,不喘大气;“色容庄”,神色庄重。《礼记》还提及各种礼仪禁忌,如”毋嗷应”,不要用号呼之声回应对方的呼唤;“毋怠荒”,体态要整肃,不可懈怠;“坐毋箕”,坐着,不可将双腿向两侧张开;“暑毋褰裳”,即使是暑天,也不要将裳的下摆向上撩起。这些都是文明时代民众必备的知识。
如何得体地拜访他人、与尊长相处,也是《礼记》多次谈到的内容。《礼记》说:“将上堂,声必扬。户外有二屦,言闻则入,言不闻则不入。”拜访他人,即将上堂时,要抬高说话声,旨在使室内的主人知道客人已到,而有所准备。如果房门口有两双鞋,房内的说话声清晰可闻,就可以进去;如果说话声听不到,说明他们的谈论比较私密,此时不可贸然进入。《礼记》还说“毋侧听”,就是不要耳朵贴墙偷听别人谈话,这样做很不道德,可见古人把尊重他人隐私作为做人的原则。
《礼记》还屡屡谈及在尊长身旁陪坐时的注意事项,如:“长者不及,毋傀言”,如果是长者还没有谈及的话题,不要插嘴提及;“正尔容,听必恭”,听长者说话,要端正容貌,虚心恭听;“毋剿说,毋雷同”,自己发言时,要表达主见,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礼记》还说,在先生身旁陪坐,“先生问焉,终则对”,先生有所询问,要等先生说完后再回话,抢答是失礼的行为。“请业则起,请益则起”,向先生请教学业,或者没听懂,希望先生再说一遍(请益),都要起身,不能坐着,以示尊师重道。
《礼记》中有许多格言,立意深刻,堪称人生准则,是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的指南,而又朗朗上口,读之令人眼睛一亮,足以铭之左右,终身拳拳服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是内涵最大的概念,与西方人所说的“文化”类似,体系相当庞大,许多人对此不能理解,如果你读过《礼记》,就不会再有疑虑。若逐篇细读,如网在纲,有条不紊,有助于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礼记》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礼记》是流传至今的儒家“十三经”中的三部礼学经典之一,另外两部,分别是记载周代诸礼仪式的《仪礼》和记载理想国官制体系的《周礼》。
B.《礼记》是一部阐发礼义的文集,总共有四十九篇,是孔门七十子后学的集体创作,细读之就能从源头上把握中国文化体系。
C.《礼记》一书以思想内容隽永、说理宏通见长,但不都是抽象枯燥空洞的议论,其中亦不乏具体的细节描述。
D.《礼记》全书都主要采用语录、条记、议论等形式,内容贴近生活,语言相对浅近,有助于读者理解传统文化中的“礼”。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礼记》记载了许多言谈举止方面的细节,对人们的手、足、目、口、头、声等各方面的仪容仪态都有相应的要求。
B.按《礼记》的要求,拜访他人要有礼貌,不能贸然进屋,不能偷听别人的谈话,要尊重他人的隐私,这些做人的原则在当今仍有指导意义。
C.《礼记》要求对尊长要谦恭尊重,听师长讲话要虚心恭听,一定不能插嘴,先生有所询问,不可抢答,请教尊长问题要起身,以示尊师重道。
D.《礼记》鼓励人们发言要有主见,“毋剿说,毋雷同”,意即不要总是袭用别人的说法,处处与人雷同,提倡独立思考。
3.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尽管时代不同了,我们读《礼记》仍可继承一些社会生活中基本的行为规范,这些行为规范具有鲜明的可操作性。
B.《礼记》教导我们许多为人处世之道,以及待人接物应注意的事项,例如怎样与尊长相处,如何得体拜访他人等。
C.读《礼记》可以学到许多堪称人生准则的格言,这些格言立意深刻,可以引领人们修身进德,勉为君子,让人受益终生。
D.读过《礼记》,就会发现“礼”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内涵最大的概念,就能够从源
  头上把握庞大的中国文化体系。
  【语言运用】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礼乐文化的传承载体,除了社会习俗、礼器文物之外,主要是“三礼”经籍。涉及“三礼”的经籍有古文经学、今文经学、文本真伪、经师家法、传承谱系等。而极为复杂的经学问题,更增添了解经的难度。尤其自清末民初始,中国封建专制制度      ,儒学花果飘零,“      ”。当时救国成燃眉之急,时人为救国危,对礼教大加挞伐。“五四”新文化运动,更将批判的锋芒直指封建礼教,(    ),因而      实现传统“创造性转化”的诸位知名学者,亦不得不在推行“儒家伦理”的同时,特别声明首先要排除其封建意识形态。可见,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于是,对礼学的平心静气的研究,也就难上加难了。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土崩瓦解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办
B.土崩瓦解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言
C.分崩离析        覆巢之下,安有完卵        倡言
D.分崩离析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倡办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B.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C.以致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礼乐传统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D.况且礼乐传统在相当广泛的社会层面上被等同于封建糟粕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B.礼是否曾因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C.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就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思维屏障。
D.礼是否因曾作为封建传统阻碍中国文化健康发展,才完全丧失了现代转化的文化生机,仍然是当代礼学研究无法绕过的思维屏障。
二、请筛选、整合下面这段文字中的主要信息,为“慎独”下定义。要求不超过100字。
“慎独”是中国儒家创造出来的修身方法,最早载于《中庸》:“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所谓“慎独”或“慎其独”,可通俗地解释为:小心翼翼地固守本性,无怨无悔地遵循,矢志不移地追求。其实说到底就是“慎心”,靠强大的“精神防线”来抵挡形形色色的诱惑。
                                                                                 
                                                                               

【微写作】
按要求作文。
《大学》开篇告诉我们,“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完善的境界)。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知道我要达到的目标才能够志向坚定;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详;思虑周详才能够有所收获。)
了解自己想要什么,想达到怎样的境界,认识自己的本心,这些话语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素人生,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每个人天赋不同,兴趣各异,如果我们能尽早地认清自己,明白自己内在生命的愿景,能顺着自己的天性,充分发挥自己的天赋,找到自己的人生真谛,实现人生价值,就更能享受这美好的一生。
    我校近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活动,语文老师也计划在课堂上举行“找到自己的人生路,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提纲,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2024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阅读二轮复习:荒诞派与象征主义小说专题阅读』  下一个『《论语》十二章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