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B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B卷)(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机密★考试结束前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B卷)考生须知: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
试题预览
机密★考试结束前
2023学年第一学期温州市高二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
语文试题(B卷)
考生须知:
1.本试卷分四部分,全卷共10页。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
2.考生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或钢笔填写在答题卷上。
 
一、 现代文阅读(35分)
(一) 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 5 小题, 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园林是关于空间处理的艺术,中国人独特的空间观念影响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规划与设计。 中国古代园林不仅仅是主人休闲娱乐之地,还承担了古人对宇宙空间的认识与感悟。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内虚实相生,正如老子说的那样:“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   “室”之所以为 “室” ,就是因为其内部“无”  (空间)的存在。所以,在老子那里,“无”并不是没有,而是另外一种存在的状态。老子的观点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古典园林设计。老子认为“道”是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因此对道的体悟需要借助某种媒介,而山水就有该种作用。所以南朝文人宗炳说游山玩水的作用在于“澄怀味象”   “以形媚道”,而在城市化进程加剧之时,园林便充当了自然山水 “悟道” 的功能。
园林的每个房间本来是与户外相隔离的,但通过窗户又与户外相联系,正如明人的小诗写的那样:“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这种“望”可以把周围的景色都纳入眼底。  中国古人对“望”有着特殊的情怀。顾随教授说:“千古英雄志士,定是登高望远不得; 一旦登了望了,那满腔经济学问、 见识抱负,便要一起  ‘发作’  ,弄得不可开交。 ” 因此,古典园林中,不但走廊、 窗子与 “望”有关, 而且一切亭台楼阁在设计时必是为了“望”  。这些园林中的建筑不必像民宅那样循序建造,也不需讲究方向次第,而是“按时景为精”   “方向随宜”  ,空间开阔通透而不求封闭屏障。古典园林中的“借景”  即是为了达到园林“可望” 的效果。
“隔”是与  “望”相辅相成的中国古典园林的另外一个特点。“隔”也是为了更好地“观望”,而不是单纯划分出封闭的空间。正如由“望”形成的“借景”,“隔”则形成了“分景”之妙。  园林中的“分景”一方面可以有效防止视觉上的审美疲劳,另一方面则达到了移步换景的效果。“隔” 与 “望”都建立在虚实相关的空间观念之上,在中国人的概念里没有绝对的封闭与开放,古典园林规划上的曲折、婉转回旋之美便建立在这种“有无相生”的空间观念之上。
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设计不仅体现了中国人对“道”的感悟,也营造了独特的诗画般的意境,“借景”与“分景”等造园手法实现了虚实相生的空间感,使得有限的空间得到无限的扩大,静止的景色依物而变。
(摘编自徐成浩、孙晓昕《中国古典园林的空间艺术》)
材料二
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源远流长的哲学与文化艺术底蕴,其审美特点随着文化艺术的发展而不断改变。
中国古典园林虽然为人工建造,但其中体现出崇尚自然的美学观念。 中国古典园林建造时,往往借助天然形成的山水构成园林的主基调。不管是山水还是植物,都赋予了古典园林自然的生命力,并尽量贴近自然,融入自然,展示出自然之美。
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和谐”思想源远流长,和谐美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造园思想。 中国古典园林通过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有机和谐统一,使得园林内部的各组成要素之间呈现出和谐共生之美。人文艺术景观与自然景观的和谐统一,不仅包括形式的和谐,还包括园林与人的美善统一,也包括有若自然、 胜似自然的和谐统一,表现出  “天、  地、人” 和谐统一的境界。
情境交融是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情意的一种手法。很多文人墨客喜欢将对人生的态度、情怀和感悟及对山水事物的理解,通过园林中的文字、  图画、雕刻、植物等充满个性和诗情画意的元素表达出来,由此激发游赏者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索,即园林意境的体现。为了达到情境交融的艺术审美效果,中国古典园林在设计建造过程中,力求使游赏者在有限的层次空间内,仿佛置身于变幻的仙境中,忽而浓翠蔽日、 古木参天,忽而山高水阔、别有洞天,尽量避免形成一览无余、 尽收眼底的视觉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变幻莫测的空间布局,蕴含着中国礼乐文化与山水自然情境交融的审美效果。
中国古典园林的建造原则是顺应自然、升华自然。在选址布局上,我国历代造园者喜欢按照“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布局,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保存自然的审美风格。在建筑手法上,其除了方便供游人观赏园景外,还要满足人文精神与审美及园居享乐的需求。在造园技法上,中国古典园林的历代造园者们大多喜欢自然山水式园林。  即使在没有自然山水的地方,造园者们也会通过叠山理水、 配植花草树木来模仿自然山水环境,使园林富有天然之趣。 园林中原有的自然山水、花鸟虫鱼,融入人工建造的亭台楼阁,形成诗情画意的自然环境,这一自然是比现实自然界的自然更高层次的理想自然。所以, 园林建造中的选址布局、 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以遵循自然、升华自然为原则,以达到 “虽由人作, 宛自天开”的最高审美境界。
(摘编自马玛骞、林海《中国古典园林艺术审美意蕴探析》)
1. 下列对材料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虚实相生”观念和“和谐”思想都对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产生了重要影响,“隔”与 “望”就是虚实观念在中国古典园林设计中的体现。
B.“道”具有只可意会而不可言说的特点,需借助一定媒介才可体悟,南朝文人宗炳认为,自然山水的 “悟道”功能需借助园林来实现。
C.“隔”与“望”均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特点,两者相辅相成,并分别形成了古典园林的“分景”和“借景”之妙。
D.“虽由人作,宛自天开”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最高审美境界,古典园林的选址布局、建筑手法、造园技法均能体现对这一理想境界的追求。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由“‘隔’是为了更好地‘观望’”可知,中国古典园林中的“隔”既可以创造独特的景观效果,又可以增添园林的观赏性。
B.中国古典园林富有天然之趣,这和历代造园者们大多追求将园林与自然山水相结合以及园林建造有意模仿自然山水有着密切关系。
C.材料一中“按时景为精”与材料二中“依照原有的山形地势和植物分布突出各自的景色特征”,体现出的古典园林造园原则没有相同之处。
D.中国古典园林虽是人工创造的艺术,但并非完全由人工建造,因其往往以天然形成的山水为主基调,所以仍需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归园田居记》中记载苏州拙政园的建造:“地可池则池之; 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
B.观赏者登上苏州留园的冠云楼,可远眺西北方向的虎丘塔,在视觉上扩大了留园的空间感,使留园获得无限的 “景外之景” 。
C.苏州网师园常利用黄石、太湖石等堆筑假山,位于小山丛桂轩背面的云岗假山即利用黄石堆叠而成,以表现崇山峻岭之景。
D. 北京颐和园内“知春亭”取“见柳而知春”之说命名,亭畔遍植垂柳,春来柳丝吐绿,让人有“春江水暖鸭先知”之感。
4.材料一引用老子和顾随的话,各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分)

5.大观园是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一座理想化“纸上园林” ,展现了极高的审美价值。大观园既利用了原址宁国府会芳园旧有的树木、 山石、流水等景观,又建有精致的亭台楼阁; 潇湘馆等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馆内的清幽翠竹与林黛玉的孤高性格相契合; 园内匾额楹联满目,碑刻书法全具,蔚然成景; 大观园采用多种造园手法,实现了步移景异的空间变化。
上面对大观园的介绍体现了中国古典园林的哪些艺术审美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进行简要分析。(6分)
                                                                                 

(二) 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父亲这辈子
陈年喜
父亲是塬上唯一的木匠。
塬上是个小到不能再小的村子。记得通点儿风水的大伯有一年对我说,塬上这地方半坡半平的,不聚气,人口不敢超过六十,过六十,就有灾,待死过几个人,灾就过去了。 开始不信,后来细数人丁往事,还真是的。
父亲十六岁独立干活儿,到死那年,行艺整整五十七年。再精湛的手艺,也有过气的时候,人所谓时也势也,犟也犟不过。 死前的十年,父亲已基本无活儿可干了。要说有活儿,那就是给人打棺材。
村里人一直有在矿山做工的传统。
大牙和朝海第一次去朱阳王峪金矿打工的时候,父亲也在,他是看着这些孩子长大的。
大牙轰一声发动了车子。 父亲看着,已经忘记了这是第几次送年轻人离开村子了,但他记得这些年,多少人离开,多少人回来。
过了几天,我离家去天水。 父亲洗了手脸,在祖先牌位前燃一炷香, 一阵咕哝。 送我的路上,他问,啥时候回来?我说, 不知道。  走 一段他又说,不干这个不行?我说,不行,不会别的。
的确,不是没有想过改行,想改,需要多少年的铺垫?这些年里, 亲眼见过了多少生死?不是不怕,是怕也没用。
最后,他说,钱是小事,命是大事。  我说, 是。
从山下的乡公路到村里是一段坡路,我从这条路走,又从这条路回。等我从天水回来时,拉着大牙和朝海尸骨的依维柯也到了。
①大牙和朝海死于矿难。  去矿上谈判赔偿的人还在艰难谈判中,但人总得入土为安。
一切都茫无头绪,棺材的事自然落在了父亲肩上。父亲指挥年轻人放树,解板,打棺材。 两天后,棺材打出来了,女人们看着它们,又哭成了一片。②父亲退到了一边,默默点起烟卷。
这些年,城镇化快速发展,年轻人进城,进厂,进矿,村子的人也少了,因此父亲连棺材也不用打了。
那几年,我在另一座矿山打工,在一个叫马鬃山的北陲边地,我接到初中侄儿打来的电话,说父亲天天在东梁上打石头,背石头,吃饭都喊不回去,让我劝一劝他。我打电话过去,问父亲在山上干什么。他说:“盖庙啊,娘娘庙都毁多少年了,人烟没个庙护,怎么行?”
父亲打庙基的大半年里,恰是我最劳碌的时候,我无力也没有时间帮到父亲。所说的无力顾及,也就是无声的反对。
我唯一帮过他一次,就是用两只塑料桶从沟里往梁上担水和泥。 父亲专职砌石头,石头在他手里,像魔方一样,跳跳转转。 泥浆干得慢,不能砌太急,我们坐下来吃干粮。 吃完了三张卷饼,我去树林里方便,③一缕颤巍巍的唱给亡灵的旋律从庙台基上飘起来:
 一张桌子四四方,
张郎截来鲁班装。
四角镶嵌云燕子,
中间燃起一缕香。
玉帝差我进歌场啊!
……
二○一○年春天,娘娘庙的墙基终于打好了,正好可以安放下一个小小神龛,一只供桌,几条供香客休息的长凳。对一个打了一辈子屋梁房架的人来说,这样的设计施工实在是小菜一
碟。可父亲实在是老了。 翌年春节到来的前几天,他大病一场。  医生说,是脑梗了。  虽然后来有些恢复,却再也没有了力气。
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是父亲的七十岁生日。 他的娘娘庙工程马上就要完成了,他真高兴啊。 他对我母亲说:“你看,娘娘真是有灵呢,好几年了吧,咱村子多平安呀!  孩子们挣回好多钱,孙子也考上大学了,塬上运势要回来了! ”
那天,父亲再一次给我讲述家人迁来塬上的事。
一九五五年酷夏,爷爷带着奶奶、 大伯、 姑姑、 我十二岁的父亲,牵着唯一的家当——头黑色的牯牛,从桃坪乌龟岭, 汗流浃背地来到塬上。 塬上这时只有一户居民,老两口,无儿无女。老两口别提多高兴了:再没人来,这里就要绝人迹了。
塬上分为前塬、  中塬、 后塬,形成三级高山台地,每个台地都有三十亩以上面积。 这么好的地方能养活多少人啊!  父亲他们死心塌地住下来了……父亲的一双眼睛,看着土地家园,由一到百,又由盛到衰。
那天,讲过故事,吃过母亲打了荷包蛋的一大碗长面,父亲收拾泥铲,准备去东梁。庙的主梁已经架好,毡也铺上了,今天的活儿是抹泥,抹了泥, 洒了瓦,就算彻底成功了。天气预报说这几天有大雨。 昨天回来时,虽然盖上了彩条雨布,四角压了石头,他还是不放心。脚刚要跨出门槛,一声炸雷从天上劈下来,释放出千道光亮。  紧接着,大雨哗地泼下来了。雨挟着风,不眨眼地,下满了整个中午。  门前的老核桃树,咔的一声被风折成了两段,指头大的青桃,冰雹一样泼下来。
其实, 已经不用再去梁上看了,父亲还是上了东梁。只一眼,父亲就像泥浆一样从梁上滑了下来。
娘娘庙被冲垮后不久的一天,父亲犯了病。 脑梗的最佳抢救时间是八小时内,父亲错过了时间,从此只能依靠拐杖行动。  此后,父亲再也不用去修娘娘庙了,或者说,再也无法去了。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父亲走完了他在这个世界摇摆如风中草稞的一生。前一天,弟弟为他最后一次理了发。④白发如雪纷落, 掩盖了此后我所有的星辰。
(选自《微尘》,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娘娘庙”的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建娘娘庙的起因是父亲希望通过重建庙宇为村庄祈福,这也是因时代变迁而无事可干的父亲生命最后的余响。
B.从开始的无声反抗,到后来唯一的一次帮忙时,其实我就已经读懂了父亲,理解了他在修庙中享受到的生命欢欣。
C.娘娘庙将要完成时,父亲对母亲激动诉说,这说明父亲深信神灵的护佑,也表现了父亲对故土的敬重。
D.因一场暴雨,娘娘庙被冲垮,这既是父亲信仰的崩塌,也是家园守望者的悲哀,推动父亲的生命走向终结。
7.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句子①中,大牙和朝海的死亡是无数矿工悲剧命运的缩影,他们为生计而被迫外出打工,生命之无奈不言而喻。
B. 句子②中,父亲的“退”  “点烟” ,是父亲在掩藏对青壮年生命陨落的刺痛,也是父亲对矿工结局的提前预知。
C.句子③中,这一段孝歌旋律的引入,看似与前文割裂,实则唱出了父亲对村庄亡灵的抚慰,对传统孝道的坚守。
D. 句子④中,作者巧用“雪”和“星辰”之意,以含蓄来书写深情,背后潜藏着他对父亲撒手人寰的悲痛之情。
8.与 “二○一○年春天”“一九五五年酷夏” 相比,“二○一三年四月二十三日”  “二○一五年六月二十六日”的时间表达为何如此精确?请简要分析。(4分)

9.陈年喜曾说:“我尽可能表现得冷静一些,试图用冷静抵达客观。”请结合文本,从语言、叙述、情感三个角度谈谈你对“冷静”的理解。(6分)

二、 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 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 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 题。
胜请降。 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  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  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 畔主背亲, 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南越杀汉使者,屠为九郡。宛王杀汉使者,头县北阙。朝鲜杀汉使者, 即时诛灭。独匈奴未耳。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律知武终不可胁。
    ……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待。 终不得归汉, 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棫阳宫,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而死。  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 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 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 且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云! ”
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 常愿肝脑涂地。 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镬,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子为父死,亡所恨。 愿勿复再言!”
(节选自《汉书•李广苏建传》 )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 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3分)
且陛下春秋A高B法C令亡常D大臣亡罪E夷灭者F数十家G安危H不可知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与“举匏樽以相属”“单于召会武官属”中的“属”词义均不同。
B. 膏,滋润,与“头县北阙”的“县”字用法相同,皆名词活用为动词。
C.因,与《过秦论》“因遗策”“因利乘便”句中的“因”词义均不同。
D.汤镬,这里代指烹刑,“汤”与“固若金汤”中的“汤”字本义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3分)
A.苏武责骂卫律不仅缺失为人臣子的恩德道义,而且有意引发汉朝与匈奴的战争,又援引历史上杀害使者的国家没好下场的事例来警示匈奴。
B.李陵与苏武向来交往甚厚,李陵投降后的第二年,一直不敢访求苏武。又过了好多年,单于才派他到北海,去劝说苏武投降。
C.李陵刚投降匈奴之时,终日精神恍惚,像发了疯,自认为辜负了汉朝,心里有愧,当时其母还被关押着,投降又可说是不孝的。
D.苏武认为自己父子四人没有功劳恩德,所有的官爵都靠皇帝恩赐给予,本来就想以死效忠,现有机会以身殉节,是心甘情愿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 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4分)
                                                                                 
(2) 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4分)
                                                                                 
14.简析卫律和李陵劝降策略的不同之处。  (3分)

(二)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①。
[注]①短松冈:苏轼亡妻王氏之墓所在地。
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题目为 “记梦” ,作者在记梦的同时,融入了对亡妻的深沉哀思及词人的身世感慨,使人读后无不为之动容。
B. “尘满面,鬓如霜”二句运用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将词人因饱受痛苦煎熬而憔悴的形象呈现在读者眼前。
C.“小轩窗”二句饱含着词人对亡妻的怀念,“相顾”二句与柳永的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有异曲同工之妙。
D.“明月夜,短松冈” 与“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相照应,浓墨重彩,抒写亡妻的孤独落寞,使全词更加蕴藉,耐人寻味。
16.这首词字里行间蕴含着多重的 “隔” ,如“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写的是“难以辨识的容貌之隔”。  除此之外,诗中还蕴含着哪些“隔”?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6分)
                                                                              
(三) 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唐太宗李世民曾说“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 ,由这句话,我们可以联想到《论语•里仁》 中孔子所说的 “                    ,                     。
(2)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用“                    ,                     ”这两句,针见血地指出了当时朝廷小人当道、正直之人遭到排挤的黑暗现实。
(3)李贺《李凭箜引》中,“                 ”一句运用比喻修辞,以声写声,着重表现乐声的清脆动听及起伏多变;“                 ”一句则运用拟人、通感的修辞,以形写声,着重渲染乐声的优美动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 一) 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 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熊孩子”喧哗打闹、“熊大人”外放音频视频,车厢噪音问题日益受到关注。高铁“静音车厢”的适时推出体现了铁路部门在服务中的人性化关怀,满足了不同群体在公共交通空间中的差异化诉求。
不过,      ①        。 一些网友在搭乘体验后反映,有的静音车厢只能约束到遵守规则的人,对于不遵守规定、故意发出噪音的乘客怎样形成真正的约束力?即便乘客都有“保持安静”的主观意愿,        ②          。 比如,有人在宁静的车厢内安然入睡后鼾声大作该如何处理?
静音车厢虽有规则,但没有违规处罚。乘客的出行需求参差多样,“静音车厢”要想真正实现静音,不仅要求铁路部门进一步提升管理服务水平,更有赖于每一名乘客文明意识的提高。选择静音车厢的乘客要认识到,自己不仅是“静音”环境的享有者,更应该是      ③      。
高铁静音车厢的设置,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这需要广大乘客文明素养的广泛提升,也需要铁路部门做好静音服务和静音监督。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  (6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B.是从追求出行质量到追求出行速度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C.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更是为满足不同出行人群的需求提供的多元选择
D. 是从追求出行速度到追求出行质量的转变,是为满足不同出行需求的人群提供的多元选择,更是对文明出行新风尚的积极倡导
(二) 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
我们那里还有一种可以救急的食品,叫做“焦屑” 。糊锅巴磨成碎末,就是焦屑。我们那里,餐餐吃米饭,顿顿有锅巴。把饭铲出来,锅巴用小火烘焦,起出来,卷成一卷,存着。锅巴是不会坏的,不发馊,不长霉。攒够一定的数量,就用一具小石磨磨碎,放起来。焦屑调匀后成糊状,有点像北方的炒面,但比炒面爽口。
我们那里的人家预备焦屑,除了方便,原来还有一层意思,是应急。在不能正常煮饭时,可以用来充饥。这很有点像古代行军用的“精”。有一年,记不得是哪一年,总之是我们还小,党军和联军在县境内开了仗,我们一家带了一点行李进了炼阳观。祖母指挥着,特别关照,把一坛炒米和一坛焦屑带了去。我对这种打破常规的生活极感兴趣。晚上,爬到吕祖楼上去,看双方军队枪炮的火光在东北面不知什么地方一阵一阵地亮着,觉得有点紧张,也觉得好玩。很多人家住在一起,不能煮饭,这一晚上, 我们是冲炒米、泡焦屑度过的。没有床铺,我们把几个道士诵经用的蒲团拼起来,在上面睡了一夜。这实在是我小时候度过的 一个浪漫主义的夜晚。
(节选自汪曾祺《故乡的食物》)
20. 下列各句中的引号,和文中 “精” 的引号,作用相同的 一项是(3分)
A.古语说“听其言而观其行” ,听一个人的言论还要看他的行为是否符合他的言论。
B.但段政府就有令,说她们是“暴徒”!但接着就有流言,说她们是受人利用的。
C.在那个七尺阔、 十二尺深的工房楼下面,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十六七个“猪” 。
D.包身工的身体的属于带工老板的, 她们根本就没有 “做”或者 “不做” 的自由。
21.请分析文中画横线的短句是如何增强表现力的。(4分)
                                                                                 
22.文中使用了“我们”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 二者的表达效果有何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现代文阅读Ⅱ《父亲这辈子》的作者陈年喜说过:“读懂上一代人残缺又丰富的人生,才是下一代人最基础的课程。”
下一代人常常难以理解,甚至否定上一代人的“残缺人生”。其实,上一代人的“残缺”,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常常蕴含着丰富的“精神营养”。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中 期末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温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统一检测语文试题(A卷)』  下一个『浙江省宁波市九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