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浙工大附属德清高级中学命题老师:姚敏娟审卷老师:汤敏英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一、现代文阅读(
试题预览
浙东北联盟(ZDB)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语文试卷
命题学校:浙工大附属德清高级中学   命题老师:姚敏娟   审卷老师:汤敏英
考生须知:
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填涂);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马克思说:“人民历来就是作家‘够资格’和“不够资格”的唯一判断者。”以为人民不懂得文艺,以为大众是“下里巴人”,以为面向群众创作不上档次,这些观念都是不正确的。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的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
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话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
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
典型人物所达到的高度,就是文艺作品的高度,也是时代的艺术高度。只有创作出典型人物,文艺作品才能有吸引力、感染力、生命力。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
(选自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
材料二:
自从天宝晚期以后,杜甫十几年内写了大量的时事诗和政治诗,不管是陈述政见,或是揭发统治者的荒淫和残暴,或是比喻和寓意,或是对于穷苦的人民的关怀和同情,也都是个人的情感和实事相结合的。还有不少长篇,有的记载国家十几年来的大事,有的叙述地方变乱,有的回忆往事,更是像浦起龙所说的“慨世还是慨身”(《读杜心解•读杜提纲》)。
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
杜甫诗集里并不都是时事诗和政治诗,还有占有很大比重的写景兼抒情的诗。杜甫写过许多歌咏自然的名篇和名句,无论是山河、草木、虫鱼,他都能根据地点和时序的不同,观察它们在此地此时的形态,予以刻划,无一雷同。这些描绘自然的诗,也同样浸透了作者的思想感情,并且经常联系着时事。在这上边,是和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迥然不同的。历代的诗话、诗评对于杜诗里高度的“情景交融”作过许多精透的阐述。我们却认为,杜诗里不只有高度的情景交融,而且有情、景与时事的交融。作者在写景和抒情时,很少离开现实,随时随地都想到他所处的干戈扰攘、国困民疲的时代。王夫之在《姜斋诗话》卷二说:
无论诗歌与长行文字,俱以意为主。意犹帅也。无帅之兵,谓之乌合。李、杜所以称大家者,无意之诗,十不得一二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若齐梁绮语,宋人抟合成句之出处(宋人论诗,字字求出处),役心向彼掇索,而不恤已情之所自发,此之谓小家数,总在圈绩中求活计也。
这里所说的“意”,对于杜甫来说,就是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这种执著和热爱,作者在写诗时,无论歌咏的对象是什么,都迫切地要求表达出来。不像一些留连风景的诗人,掇拾描绘自然的诗句,而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像是人们评论谢灵运的诗那样,常常是“有句无篇”。
总的说来,杜甫的诗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政治军事和社会现实,但是像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他的诗,尤其是长篇的古体诗,“多纪当时事”,里边却含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同时他的写景兼抒情的诗(多半是近体诗)也经常联系时事。这两大类诗是他的诗集中最主要的部分,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占有很大的比重;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
(选自冯至《论杜诗和它的遭遇》,有删改)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艺术需要人民,既是因为优秀的艺术需要反映人民的生活和情感,也是因为人民才是作家价值的唯一判断者。
B. 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只有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
C. 南北朝以来一般的山水诗在描绘自然的时候往往没有联系时事,一些诗人雕琢词句,却缺乏热情和中心思想。
D. 王夫之说“意犹帅也”,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木兰诗》局限于纯然叙事,就都缺乏了“意”。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积极拥抱时代,反映人民生活的文艺作品才能为大众所喜爱,才有可能成为传世的经典之作。
B. 杜甫作品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不限于客观叙述,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C. 有些诗作有佳词丽句却缺乏“意”,被人们称为“有句无篇”,它们往往缺乏感动人心的巨大力量。
D. 杜甫诗歌无论时事政治诗还是写景抒怀诗,都饱含对生活的执著,对国与民的热爱,能感动历代读者。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班固《答宾戏》评述孔子孟子:“仲尼抗浮云之志,孟轲养浩然之气。”
B. 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C. 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论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
D. 蒲松龄《聊斋志异》被郭沫若赞为“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4. 茹志鹃的《百合花》是反映革命年代生活的小说,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成为经典的原因。
5. 在诗歌史上有崇高地位的诗人,其创作通常应具备哪些特点?请综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D    2. B    
3. A    4. ①取材于革命年代,反映伟大的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与大道;②塑造和刻画了一系列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手法高超,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 ①诗作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②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著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③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而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和《木兰诗》局限于纯然叙事,就都缺乏了‘意’”错。根据材料二原文“汉乐府、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木兰诗》,以及白居易的《新乐府》那样纯然叙事的诗并不多”,可知,原文没有提到它们缺乏“意”。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所以他难以像白居易一样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错。根据材料二原文“白居易的《秦中吟》和《新乐府》反映社会现实,指责社会中不合理的现象,同情人民疾苦,多是优秀的诗篇,在中国诗歌史上起着很大的进步作用,但大抵只限于客观的叙述,使人感到其中缺乏杜诗里那种深刻而炽烈的思想感情。这是现实主义的白居易和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的杜甫的不同之点。杜甫的时事诗和政治诗大都含有强烈的抒情成分”,可知,杜甫是“不能以现实主义来局限”,并不是说他难以被称为现实主义作家。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A.根据材料一原文“文艺创作方法有一百条、一千条,但最根本 方法是扎根人民。只有永远同人民在一起,艺术之树才能常青”,可知,材料一的观点为文艺作品要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此项只是在评价孔子与孟子。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我们的文学艺术,既要反映人民生产生活的伟大实践,也要反映人民喜怒哀乐的真情实感,从而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人间真情和真谛,感受到世间大爱和大道。关在象牙塔里不会有持久的文艺灵感和创作激情。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一切有抱负、有追求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该追随人民脚步,走出方寸天地,阅尽大千世界,让自己的心永远随着人民的心而跳动”,可知,茹志鹃的《百合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它反映的是革命战争生活,能让人民从身边的人和事中体会到战争年代的人间真情,感受到那个年代的大爱。
②根据原文“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和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可知,茹志鹃的《百合花》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反映了普通人也是英雄人民创造历史的主题,让作品充满了吸引力、感染力和生命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根据原文“文艺要服务人民,就必须积极反映人民生活。今天,在我国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大地上,13亿多人民正上演着波澜壮阔的话剧,国家蓬勃发展,家庭酸甜苦辣,百姓欢乐忧伤,构成了气象万千的生活景象,充满着感人肺腑的故事,洋溢着激昂跳动的乐章,展现出色彩斑斓的画面。广大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也必将大有作为”可知,他们的诗作能反映个人命运和时代生活,反映人民的真情实感。
②根据原文“杜甫个人不幸的遭遇与种种感触和国家的危机与人民的痛苦永远是胶漆般地密切结合,难以分割,这就使他大部分的诗篇充溢着个人的和时代的血泪,产生巨大的感人力量”可知,他们的诗作有对于生活的执着和对于国家与人民的热爱。
③根据原文“也就是这些诗千古传诵,感动无数后代的读者,使杜诗得到了诗史的称号,给杜甫在中国诗歌史上奠定了一个崇高的地位”可知,他们的诗作质量普遍上乘,能感动不同时代的读者。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棉袄
孙犁
①风把山坡上的荒草,吹得俯到地面上、沙石上。云并不厚,可沉重得怕人,树叶子为昨夜初霜的侵凌而焦枯了,正一片片地坠落。
我同小鬼顾林从滚龙沟的大山顶上爬下来,在强登那峻峭的山顶时,身上发了暖,但一到山顶,被逆风一吹,就觉得难以支持了。顾林在我眼前,连打了三个寒噤。
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
虽说有病,这孩子是很矜持的。十五岁的一个人,已经有从吉林到边区这一段长的、而大半是一个人流浪的旅程。在故乡的草原里拉走了两匹敌人放牧的马,偷偷卖掉了,跑到天津,做了一家制皮工厂的学徒。事变了他投到冀中区的游击队里……
“身子一弱就到了这样!”
像是怨恨自己。但我从那发白的而又有些颤抖的薄嘴唇,便觉得他这久病的身子是不能支持了。我希望到一个村庄,在那里休息一下,暖暖身子。
②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花吧?天突然的暗了。
远远的在前面的高坡上出现一片白色的墙壁,我尽可能加快了脚步,顾林也勉强跟着。这时,远处山坡上,已经有牧羊人的吆喝声,我知道天气该不早了,应是拦羊下山入圈的时分。
爬上那个小山庄的高坡,白墙壁上的一个小方窗就透出了灯火。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问她这里有没有村长,她用很流利的地方话回答说,这里只是一个小庄子,总共只有三户人家,过往的军队有事都是找她家的,因为她的哥哥是自卫队的一个班长。随后她就踌躇了!今天家里只有她一个人,妈妈去外婆家了,哥哥还没回来。
她转眼望一望顾林,对我说:“他病得很重吗?”
我说:“是。”
她把我让到她家里,一盏高座的油灯放在窗台上。浮在黑色油脂里的灯芯,挑着一个不停跳动的灯花,细碎地爆炸着。
③姑娘有十六岁,穿一件红色的棉袄,头发梳得很平,动作敏捷,和人说话的时候眼睛便盯住人。我想,屋里要是没有那灯光和灶下的柴禾的光,机灵的两只大眼也会把这间屋子照亮的吧?她挽起两只袖子,正在烧她一个人的晚饭。
我一时觉得我们休息在这里,有些不适当。但顾林躺在那只铺了一张破席子的炕上了,显然他已是精疲力尽。我摸摸他的额头,又热到灼手的程度。
“你的病不会又犯了吧?”
顾林没有说话,我只听到他的牙齿的“得得”声,他又发起冷来。我有些发慌,我们没有一件盖的东西。炕的一角好像有一条棉被,我问那正在低头烧火的姑娘,是不是可以拿来盖一下,她低着头没听完我的话,便跳起来,爬到炕上,把它拉过来替顾林盖上去,嘴里一边说,她家是有两条棉被的,哥哥今天背一条出操去了。把被紧紧的盖住了顾林的蜷曲的身体,她才跳下来,临离开,把手按住顾林的头,对我蹙眉说:
“一定是打摆子!”
她回去吹那因为潮湿而熄灭的木柴了,我坐在顾林的旁边,从门口向外望着那昏暗的天。我听见风还在刮,隔壁有一只驴子在叫。我想起顾林明天是不是能走,有些愁闷起来。
姑娘对我慢慢地讲起话来。灶膛里的火旺了,火光照得她脸发红,那件深红的棉袄,便像蔓延着的火焰一般。
她对我讲,今年打摆子的人很多,并问我顾林的病用什么法子治过。她说有一个好方法,用白纸剪一个打秋千的小人形,晚上睡觉放在身下,第二天用黄表纸卷起来,向东南走出三十六步,用火焚化便好了。她小时便害过这样的病,就是用这样的方法治好的,说完便笑起来:“这样是不是迷信呢?”
夜晚静得很,顾林有时发出呻吟声,身体缩拢起来,我知道他冷,我摸摸那条棉被,不只破烂,简直像纸一样薄,我已经恢复了温暖,就脱下我的军服的上身,只留下里面的一件衬衫,把军服盖在顾林的头上。
这时锅里的饭已煮好。姑娘盛了一碗米汤放在炕沿上,她看见我把军服盖上去,就沉吟着说:
“那不抵事。”她又机灵地盯视着我。我只是干笑了一下,表示这不抵事怎么办呢?我看见她右手触着自己棉袄的偏在左边的纽扣,最下的一个,已经应手而开了。她后退一步,对我说:
“盖上我这件棉袄好不好?”
没等我回答,她便转身去断然地脱下来,我看见她的脸飞红了一下,但马上平复了。她把棉袄递给了我,自己退到角落里把内衣整理了一下,便又坐到灶前了,末了还笑着讲:
“我也是今天早上才穿上的。”
她身上只留了一件皱折的花条布的小衫。对这个举动,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
我凝视着那暗红的棉袄,姑娘凝视着那灶膛里一燃一燃的余烬。④一时,她又讲话了,她问我从哪里来,走过什么地方,哪里的妇女自卫队好,又问我什么时候妇女自卫队再一次检阅。一会儿我才知道,在去年,平山县妇女自卫队检阅的时候,打靶,她是第三名!
(选自孙犁《白洋淀纪事•女人们》,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写“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一个小山村里与“姑娘”邂逅的过程,展示了“姑娘”对生病的“小战士”的深切关爱,表现了女性政治意识的觉醒。
B. 小说与茹志鹃的《百合花》都以“我”的视角展开叙述,两篇小说中的“我”,不仅都是文本的叙事主体,同时也是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
C. 小说中的“姑娘”是淳朴、善良、乐于奉献的群众代表,写她一开始的“踌躇”神情以及她介绍治“打摆子”的迷信方法,使得人物形象更加真实而丰满。
D. “红棉袄”是小说中的关键物件,以“红棉袄”为题,含义隽永,“红色”象征生命活力和革命精神,而“棉袄”则象征保护与关爱,象征火热心肠。
7. 对文中画线部分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处小说开篇写风吹草倒、云的沉重以及树叶的焦枯坠落,突出了环境的荒凉、压抑,为下文故事人物的出场做了铺垫。
B. ②处以天气之“劣”表现人物内心之“忧”,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其中“凌”字充分表现了云的力度,给人以威逼感。
C. ③处写姑娘眼睛“盯住人”,表现她机警、聪慧和善观察,一个问句,更突出了姑娘眼睛的明亮,展现了姑娘的美好形象。
D. ④处以转述方式集中再现姑娘的讲话内容,并非闲笔,而是主要情节之外的必要补充,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
8. 本文在叙述时主要采用了第一人称,请赏析文中这种叙述视角的表达效果。
9. 茹志鹃的《百合花》与本文有诸多相似之处,请从故事框架和主题立意中选取一个角度探究两者的相似之处。
【答案】6. B    7. D    
8. ①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和亲历感。②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或直接抒发情感,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③“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我拉着顾林走到村子,让他在门前休息,我对姑娘说明来意等。    
9. 参考角度:①故事构架相似。出场人物都为三人——两个相对年长的军人“我”、两个小战士和两个热情朴实的年轻女性群众。《红棉袄》讲的是深秋“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山村里与“小姑娘”邂逅,进而在此背景下,生动展示“小姑娘”对于“小战士”的深切关爱;《百合花》讲的是中秋时节“我”和“小通讯员”结伴而行,在解放区的一个村庄里邂逅了“小媳妇”。由于两人之间的小小误会,进而演绎了一段“小媳妇”对于“小通讯员”的纯洁情谊。②立意与主题相似,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美。《红棉袄》通过“小姑娘”细心照料“小战士”的故事情节,既反映了抗日军民的亲密关系,也歌颂了人性之美;《百合花》围绕着一床“百合花”棉被,描写“小通讯员”与“小媳妇”之间的误会产生与矛盾化解,同样是反映军民鱼水情和纯洁美好的人性。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同时也是故事主体,即故事中的主要角色之一”错。本文中的“我”是旁观者,而非故事主体,更非主要角色。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意在突出她直率、爽朗的性格特点”错,主要是补充人物身份,塑造人物形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述视角“我”产生的表达效果的能力。
①结合“顾林害了两个月的疟疾,现在刚休养得有了些力气,我送他回原部队。我们还都穿着单军服,谁知一两天天气变得这样剧烈”可知,以第一人称“我”为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感、亲历感和真切感人的效果。
②结合“风还是吹着,云,凌人地往下垂,我想要下雨了,下的一定是雪花吧?天突然的暗了”“我来不及惊异。只是把那满留着姑娘体温的棉袄替顾林盖上,我只是觉得身边这女人的动作,是自己幼年病了时,服侍自己的妈妈和姐姐有过的”可知,由于“我”身处故事过程,因此作者可以自由描述,随机表达自我内心感受或直接抒情,如写对天气的感受;对姑娘为顾林盖上红棉袄的感受等。
③“我”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如“我拉他赶紧走下来,在那容易迷失的牧羊人的路上一步一步走下,在乱石中开拔着脚步”“我叫顾林坐在门前的一块方石上休息,自己上前打门。门很快地开了,一个姑娘走了出来。我对她说明来意”,我拉着顾林走到村子,让他在门前休息,我对姑娘说明来意等。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①故事构架相似。两篇小说在时间、人物、事件等方面的设置很相似。从出场人物而言,主要出场人物都为三人,两个相对年长的军人“我”、两个小战士和两个热情朴实的年轻女性群众。从故事情节而言,《红棉袄》讲的是深秋时节“我”与“小战士”结伴而行,在抗日根据地的一个山村里与“小姑娘”邂逅;进而在此背景下,去生动展示“小姑娘”对于“小战士”的深切关爱。《百合花》所讲的故事是中秋时节“我”和“小通讯员”结伴而行,同样是在解放区的一个村庄里邂逅了“小媳妇”;小说通过借被两人之间的小小误会,演绎了一段“小媳妇”对于“小通讯员”的纯洁情谊,进而塑造了通讯员、新媳妇两个人物形象,讴歌了为了崇高的信念可以献出一切的人,赞美了严酷环境下年轻战士的革命精神和军民鱼水情。
②立意与主题相似。两篇小说都表现了残酷战争中的人性之美。《红棉袄》通过“小姑娘”细心照料“小战士”的故事情节,如为我们煮饭、为小战士盖上自己的红棉袄等,既反映了抗日军民的亲密关系,也歌颂了人性之美。《百合花》围绕着一床“百合花”棉被,描写“小通讯员”与“小媳妇”之间的误会产生与矛盾化解,表现了战争年代里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也表现了战争年代人与人之间纯洁美好的关系,歌颂了人性美与人情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节选自荀子《劝学》)
材料二: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①,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学犹饰也,器不饰则无以为美观,人不学则无以有懿德。有懿德,故可以经人伦;为美观,故可以供神明。
夫听黄钟之声,然后知击缶之细;视衮龙之文,然后知被褐之陋;涉庠序之教,然后知不学之困。故学者如登山焉,动而益高;如寤寐焉,久而愈足。顾所由来则杳然其远以其难而懈之误且非矣。
倚立而思远,不如速行之必至也;矫首而徇飞,不如修翼之必获也;孤居而愿智,不如务学之必达也。故君子心不苟愿,必以求学;身不苟动,必以从师;言不苟出,必以博闻。
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②,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而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帅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
(节选自徐幹《治学》)
【注】①玄室:暗室。②亹亹(wěiwěi):勤勉不倦的样子。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所由来 A 则杳 B 然 C 其远 D 以其难 E 而懈之 F 误 G 且非矣。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跬步,古代“跬”相当于现在的一步,即跨出一脚,“步”相当于现在的两步,即跨出两脚。
B. 金石,在古代既指金属和石头,又指用来镌刻文字、颂功记事的钟鼎碑碣等,文中指的是前者。
C. 学者,古今异义,在文中是指“求学的人”,和“古之学者必有师”中的“学者”意思一样。
D. 神明,在文中可以理解为“神的总称”,和“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的“神明”并不相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荀子善于把深奥的道理寄寓于大量的浅显贴切的比喻,以此来阐述道理,像材料一第一段,使用大量事物设喻,反复强调了“善假于物也”的观点。
B. 荀子在材料一第二段中除了设喻,还使用了对比论证,比如“骐骥”“驽马”的对比,说明主观条件的好坏,不是学习的决定因素,坚持不懈才是学好的关键。
C. 徐幹以宝物在暗室让人难以发现来比喻人不学而处于蒙昧的状态,以太阳能够照亮暗室让人发现宝物来比喻学习能够消除人的蒙昧,把抽象道理形象化。
D. 材料二第五段整散结合,整齐和谐,节奏感强,富有气势,有力地论述了治学要付诸行动的道理,告诉我们,与其内心幻想,不如去学习,去从师。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青蒿素:人类征服疾病的一小步》课后练习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