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
试题预览
2023学年第一学期宁波五校联盟期中联考
高一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新青年》杂志,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力赞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是与整个“五四”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大,其余李大钊29岁,钱玄同31岁,刘半农27岁,沈尹默35岁,胡适27岁,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陶晶孙、冯沅君、庐隐等冲上“五四”文坛时大多只20出头。他们给现代文坛带来一股青春风,一扫中国文坛的暮年气。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不得不说,“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梁氏文章“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流》《少年中国》《猛进》《创造》《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其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其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贯穿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孩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让正确的道德观念在孩子心中扎根。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
B. “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不是空穴来风,梁启超、李大钊、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中几乎都洋溢着青春气息。
C. 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育学生,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可见人们很早就认识到了审美教育的重要性。
D. 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
2. 根据上述各材料,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而“五四”文学则是青春性的文学。
B. “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标志着两种不同文化的嬗变,而“五四”文学运动与之是息息相关的。
C. 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D. 社会审美教育只要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就能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支撑第二则材料观点的一项是(   )
A. 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消费各种“奇葩”“怪咖”,为博眼球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散发着猎奇、拜金、颓废的气息!
B. 孔子盛赞《韶》乐尽善尽美,“尽善”指内容上达到一种最高的道德境界,“尽美”指艺术上达到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
C. 在西方,古希腊雅典的教育分为体操教育和缪斯教育,都包含着审美教育。
D. 苏武、岳飞、文天祥等历史上英雄人物光辉的形象被艺术作品所表现,成为了审美艺术形象。
4. 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 当下应如何有效地对青少年进行审美教育?请综合以上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C    2. B    3. A    
4. ①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②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 ①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青少年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青少年的心灵深处。②通过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青少年心中落地生根。③借助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青少年审美水平和人文素养。④充分运用社会审美教育,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C.“通过‘诗’和‘乐’进行审美教育”错,材料二第 1 段说的是“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这里将“书”偷换成“诗”。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他们写作常常从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错,在材料一第3段指出“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不是“建功立业”的角度出发,张冠李戴。
C.“‘青春教’成为‘五四’作家的宗教信仰,体现了朱光潜‘美育代宗教’的主张”错,在材料二第1段中说的是“‘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与欢乐、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可见“青春教”只是表达一种文学创作上的追求,并非“宗教信仰”,更不能体现“美育代宗教”的主张,该选项属曲解文意。
D.“只要……就能……”表述绝对。在材料二第3段最后一句“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选项表述过于绝对化。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指出“审美教育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A.选项中一些影视作品、综艺节目、网络平台刻意迎合低俗口味甚至不惜挑战社会公序良俗显然不能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也不能推进公民道德教育建设。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①由原文“一句话,‘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可知,开头总起,开门见山地提出中心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②由“‘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可知,主体部分从“五四”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进行青春文化建设、青年是文学创作主体、作品中洋溢着青春气息等角度并列展开论述了“五四”文学的青春型审美心理特征。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中某些问题,提出自己见解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第二自然段“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可知应该寓教于乐,通过英雄模范人物激发人们见贤思齐的内在动力,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感染力量,触及心灵。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广大家长应更新家庭教育观念,善于以生动活泼的审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引导子逐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注重通过审美教育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倡导现代家庭文明观念,让美德在家庭中生根”,可以概括出,从家庭的角度来说,家庭审美教育以生动活泼的宙美形式和艺术形式弘扬中华传统家庭美德,让美德在孩子心中扎根。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 教育体系”,可以概括出,从学校的角度说,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
根据材料二第三自然段“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可以概括出,从社会的角度看,社会审美教育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青少年在审美愉悦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子李三
冯骥才
光绪末年,天津卫出了一个奇人,叫燕子李三。他是个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每偷走一物,必在就近画下一只燕子做记号,表示东西是他大名鼎鼎的燕子李三偷的。此贼牵涉到富贵人家,官府必然下力缉拿,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
燕子李三的事闹了半年,府县的捕快使了不少计谋逮他,却连李三的影儿也没见过。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于是一时间,留小胡子的人走在街上总会招人多看两眼。后来又有人说,什么时迁、杨香武,都是戏迷瞎诌的。此人肯定长相平平,不惹眼,白天睡觉,半夜出行,像蝙蝠。
这李三怎么突然冒出来的?为嘛以前从没人说过?肯定是新近打外地窜来的。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县太爷是河北人,人瘦如猴,能文善武,还爱财。甭管是不是他,反正说来挺好玩,愈说愈有乐子。天津人就好过嘴瘾,往里是吃,往外是说;说美了和吃美了一样痛快。
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听说最有机会看到李三长相的是蹲在城门口讨饭的裴十一。李三把一纸包钱亲手撂在他手心里,可裴十一是个瞎子,只捏到李三的手,这手不大却挺硬;虽然脸对脸,嘛也瞧不见。
这一来,李三在人们口里就更神奇了。
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
这天,荣禄的老婆早晨起来梳妆,发现梳妆匣子里的一个珍珠的别针不见了。这是她顶喜欢的一件宝贝,珠子大小跟葡萄差不多,亮得照眼,这么大的珍珠在海蚌里得五百年才能养成,当年荣禄想拿它孝敬老佛爷,她都死活不肯。丢了这东西跟她丢条命差不多。最气人的是在放别针那块衬绸上画了一只燕子,这纯粹是和荣禄老爷叫板!气得荣禄一狠劲咬碎一颗后槽牙。
荣禄也不是凡辈,他使个法儿:在大堂中间放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摆了总督的官印,上边罩一个玻璃罩子,然后放出话去,说当夜他要关上大堂门,堂内不设兵弁护卫,只他一人坐在堂上守候着官印。他要从天黑守到天亮,燕子李三有胆量有本事就来把官印取走!
这话一出,算和李三较上劲了,而且总督大人保准能赢。想想看,虽然大堂内没有一兵一卒,可是堂外必然布满兵力。大堂的门关着,官印在玻璃罩子里边扣着,总督又坐在堂上瞪圆眼守着,李三能耐再大,怎么取法?再说,门窗全都紧紧关着,怎么进去?钻老鼠洞?
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
从天黑到天亮,总督大人只在近五更时,困倦难熬时略打一个盹儿,但眨眼间就醒了。整整一夜没听到一点儿动静。天亮后,打开门窗,阳光射入,仆役们也都进来了,只见那方官印还好好摆在那里,纹丝没动。总督大人笑了,说道:“燕子李三只是徒有虚名罢了。”
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嘴,喷在地上,准备回房休息。
这时,收拾官印的仆人掀开玻璃罩子时,忽然发现官印朝南一面趴一个虫子似的东西,再仔细一看,竟然是一只毛笔画的又小又黑的小燕子!燕子李三画的!
总督大人登时目瞪口呆,他怎么进来怎么出去的?衙门里上上下下没人能猜得出来。
真人能人全在民间,很快民间就有了说法。说李三是在大堂还没关门窗时飞身进来,躲在了大堂正中那块“清正光明”大匾的后边,待到总督大人困极打盹儿时,下来把事干了,然后重回匾后藏身,天亮门窗一开,趁人不备,飘然而去。
这说法合情合理。可是总督大人纳闷,李三当时为什么不拿走官印,只在上边画个小燕?
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
(选自冯骥才《俗世奇人》,有删改)
6. 下列关于短文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李三“每偷走一物”必就近画只燕子以示自己所为,交代了绰号“燕子”的由来。
B. 李三在大家口中神秘莫测,说法虽多,谁也没见过,但是大家知道李三是个小偷,什么人家他都偷。
C. 第十一、二段“总督大人笑了”,“然后举起双手伸个懒腰,喝口茶漱漱口,喷在地上”“笑、举手、伸懒腰、喷”这些动词中,体现了荣禄内心的想法。
D. “穿房越脊梁,如走平地,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中可见李三武艺高强。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结尾官印上留下的燕子记号与前文李三盗窃必作“燕子”记号,以及标题形成照应。
B. 小说第三、四段以市井小民视角带领读者试图揭开李三的传奇面纱,对读者形成强大的吸引力。
C. 文中叙述语言多用短句,干净利落,“愈哏”“为嘛”“嘛也瞧不见”等天津方言融入其中,展现了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D. 小说巧借民间说法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人们的“笑”既是对荣禄的嘲讽,也是对李三的赞许,如此结尾,耐人寻味。
8. 小说中的燕子李三大名鼎鼎却无人亲见,请谈谈本文是如何从侧面塑造这个形象的。
9. 《燕子李三》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请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你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
【答案】6. B    7. D    
8. ①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②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③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④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9. ①“俗世”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小说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或答: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嘴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②“奇人”指的是小说的人物。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③“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写了一方水土一方人,在人物传奇故事的叙述中,传递出此天津卫的性情与精神。作品具有独特的文化视角和价值取向。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什么人家他都偷”错,根据“他是天下少见的飞贼,专偷富豪大户”“天津卫有钱的人多,有钱的人宝贝多,就把李三这种人招来了”可知李三只偷富豪大户。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解开了李三如何进出总督大堂的悬念”错误,“说法”只是民间猜测,悬念始终还在。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描写手法的能力。
①结合“有的说模样像时迁,一身紧身皂衣,长筒软靴,深夜出来行盗,人混在夜色里,绝对看不出来。有的说他长相和杨香武一样,嘴唇上留一撮儿两头向上翘的小黑胡,更是‘燕子’的来历”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对其外貌的猜测——像戏中人物时迁、杨香武,烘托出李三身手敏捷的神偷形象,行侠仗义的好汉形象。
②结合“传说这个李三是河北人,燕赵之地的人身上都有功夫,还有说得更有鼻子有眼——是吴桥人。吴桥人善杂技,爬杆走绳,如履平地。说法虽然多,谁也没见过。愈见不着愈瞎猜,愈猜愈玄愈神愈哏,甚至有人说这李三就是几个月前刚打外地调任天津的县太爷”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对其来历、身份的猜测,烘托出李三的神秘莫测。
③结合“不过这飞贼李三在人们嘴里口碑不坏。东门内一家穷人欠着房租还不上,被房主逼得无奈,晚上在屋里哭哭啼啼,忽然打后窗扔进一包东西,打开一瞧,竟是不少银子。令这家人更惊奇的是,包袱一角画着一只小燕。这家人急忙出去谢恩人,跑到门外一片漆黑,早没了人影”分析可知,小说借众人的口碑,讲述李三帮助穷人的故事,表现李三劫富济贫、扶危济困的侠义精神。
④结合“当夜总督大人就这么干了。桌子摆在大堂上,官印放在桌面中央,罩了玻璃罩子,然后叫衙役退出大堂,所有门窗关得严严实实。总督大人自己坐在公案前,燃烛读书,静候飞贼”分析可知,小说借荣禄严防死守、静候飞贼的表现,衬托出李三有勇有谋,胆大艺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概括以及对作品进行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本题中,题干要求结合本篇小说内容谈谈对“俗世”与“奇人”的理解。由文题可知,本文关键有二:一写“俗世”中人,二写“俗世”之中的“奇人”,一“俗”一“奇”,就是文章的方法。
所谓“俗世”自然指的是小说的环境,即燕子李三公然为盗的时代背景、社会环境。文中的故事以清末民初天津卫的市井生活为背景,在讲述故事中巧妙穿插了对清末年间天津卫民风民俗、历史渊源及民生百态的描摹,如天津卫有钱人多,官府偏护富贵人家,燕赵之地的人有功夫,吴桥人善杂技,天津人好过嘴瘾,穷人生活艰难,县太爷贪财总督大人宝贝官印等,具有浓郁的旧时代气息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
所谓“奇人”,指 是小说的人物。结合“但李三的功夫奇高,穿房越脊,如走平地。遇到河面还能用脚尖点着水波而行,这一手叫‘蜻蜓点水’,轻功不到绝顶,绝对学不会”“一天,燕子李三在天津卫把偷窃一事做到了头——他偷到天津最大的官直隶总督荣禄老爷的家”“人们笑道,官印?李三爷能拿却不拿,就是告诉你,那破东西只有你当宝贝,谁要那个”分析可知,小说主人公李三“奇”在身怀绝技,经历传奇,胸怀侠义。小说运用虚实相生、情节反转、结尾留白等手法使人物充满神秘感和奇异色彩,给读者留下极大想象空间。
“奇人”出自“俗世”,写“奇人”意在写“俗世”。小说中的材料均搜集于长时间撒播津门的民间传说,人物之共同闻所未闻,故事之精妙赞不绝口。民国时社会动荡,底层小人物大多生活艰难,个中艰辛不足与外人道,但冯骥才偏偏反其道而行,描写小人物身上的奇闻异事,显得妙趣横生,生命的热闹,灵魂的有趣一一展现在我们眼前。或许,生命的厚重不是只有严肃、悲观才能体现,洒脱可爱、人生如戏同样是大智慧。燕子李三等人是一等一的高手,但又不是世外之人;他们有才干、有特性,喜怒哀乐样样齐全,但行事言语又高于常人,所以,用“俗世奇人”称之最为恰当不过。
二、古代诗文阅读(共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节选自韩愈《师说》)
文本二:
辱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尝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炫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节选自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注】本文是柳宗元被贬永州期间给韦中立的一封回信。韦中立曾写信要求拜柳宗元为师,并不辞道远,从长安到永州去访求教。后来柳宗元不断地对他进行帮助。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顾吠者A犬耳B度今天下C不吠者D几人E而谁F敢炫怪于G群目H以召闹取怒乎
11. 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
A.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今之世不闻有师。
B. 是故圣益圣                  人益不事师
C. 不耻相师                  伯乐学相马
D.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12. 下列对有关内容 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韩愈批判耻师风气。连用三组对比分层论证,通过“嗟乎”“呜呼”的点染,叹、反问的语气,批判之意直接而鲜明。
B. 柳宗元说理严谨。他以韩愈抗颜为师受诋毁的例子为鉴,引用孟子、屈子之言,事理相融,说明了师道衰落而不敢为师的原因。
C. 柳宗元很有自知。韦中立不辞劳苦,专程从京城到永州拜他为师,他深知自身学识浅薄,没有资格当老师,便直言拒绝了韦中立。
D. 柳宗元提倡师道。他对反对师道的人,把他们比作吠日蜀犬、吠雪越犬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宁波市五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金华十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