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中牟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
试题预览
中牟县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
高二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请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
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署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
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
(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中华文明有着迥异的演进道路。
B. 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是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麦作文明。
C. 旱作和稻作是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共同催动中华文明的脚步。
D. 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因受汉文化的影响而完全失去了原有特质。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
B. 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
C. 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
D. 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
3.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
B. 文章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
C. 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
D. 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
4. 《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请从语言和修辞方面,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5. 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答案】1. D    2. C    3. B    
4. ①适当运用口语、俗语。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语言的使用,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②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如“像一头灰犀牛”“稻作就是一张文明的入场券”“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等等,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    
5. ①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②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③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D.“完全失去”错,文中只说“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没有提到“完全失去”,结合现实情况可知,应是与汉文化相近甚至相同。
故选D。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 能力。
A.“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错误,强加因果。原文为“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可见前后没有相关逻辑关系。
B.“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可知,稻作与旱作都是物资基础。
D.“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错误,曲解文意。原文为“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黄河泛滥成灾”与“游牧民族纵马南侵”是威胁中华文明的两大隐患,两者是并列关系。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深度思考和判断文本特色的能力。
B.“文章采取总—分—总结构”错误,分析不当。第一段总说中华文明与众不同,后三段具体分说与众不同的原因,文章是总分结构。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的文体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
语言上,运用如“一竿子捅到底”“怕是要惊掉下巴”等口语、俗语,使文章通俗易懂,使专业性内容易于理解。
修辞上,如“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像一头灰犀牛”“避风港”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文章运用多种修辞手法,生动又有趣地阐释了稻作对于文明延续的重要意义。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结合“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可概括出,同时掌控了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黄河旱作和长江稻作相互竞争、相互补充促进、相互融合,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
结合“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 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可概括出,中华农耕区的面积幅员辽阔。利于同化人口占少数的执政民族,利于抗灾和调剂优配资源,利于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
结合“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可概括出,东亚农耕区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所形成的文化根基稳固,不易改变。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看不见的珍藏
茨威格
这个故事是我从事艺术品买卖的这37个年头里所经历过的最不寻常的事情。自从我们钞票的价值就像逸散的煤气荡然无存以来,古玩交易市场那些暴发户们突然对古旧的版画及画像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所以你得源源不断地进新“货”。
我不由想到把过去的旧账本拿出来翻一翻,兴许能找出几个昔日的老主顾,从他们那儿弄回几件副本呢。我突然翻出一捆大概要算是我们最早的老主顾写来的信件。这位滑稽可笑、节约成癖的老兵,作为一位古代版画艺术的收藏家却表现出超乎寻常的聪明才智、极其丰富的专业知识和高雅不俗的艺术品味。我将其近60年的订单慢慢地加以整理,发现他的收藏品早就价值连城了。尽管如此,自从1914年以来,他再也没有寄来过订单了。
我毫不费劲地找到了他的住所——简陋的乡村楼房的三层楼上,告诉老人恰好路过这里,顺便拜访一下他——我们这个字号的多年老主顾、德国最大的收藏家之一,约定下午三点以后来看藏画。
午饭过后,一个衣着朴素的姑娘找到我,说是我的老主顾赫尔瓦特的女儿。她涨红着脸,显得十分局促与尴尬。她断断续续地告诉我来意:原来在大战过后,老人已经完全失明。当时物价飞涨,单凭老人微薄的退休金,根本无法应付一家人的日常开销,甚至温饱都不够。不得已,母女俩只好背着老人把他的藏品卖掉。而为了不被这可怜的失明老人知道,为了让他继续维持他那每天都要花费几小时的“看”画的乐趣,也为了老人能够不知晓真情继续快乐地活下去,她们只好用一些仿制品和空白页来填充画框,瞒过老人。老人女儿的话使我感动万分,我决定对老人守口如瓶,并尽力配合他。
我们于是一起到她家去。“赫尔瓦特今天一个中午根本睡不着,为了急于要把他的宝贝给您看。”老人的妻子微笑着对我说。她女儿的一个眼色已经使她明白我的态度,并让她放下心来了。桌上一大堆画夹已经摊开,等着人去看。
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一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
“怎么样?”他颇为得意地说道,“您曾看见过比这幅更加精美的复印画吗?每个细部的线条印得多么清晰,轮廓多么分明。再看看它的来历!瞧这儿”——他把画页翻了过来,用指甲极为精确地指着这张白纸的某些地方,使我不由自主地望了一眼,看那儿是不是真的还盖着图章——“您看,这儿是那格勒藏画的图章,这儿是收藏家雷米和艾斯代勒的图章。”
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图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
“简直叫人拍案叫绝!”我终于结结巴巴地说道。老人的脸上马上现出得意的神气,“不过,这还根本算不了什么。”他就这样滔滔不绝、洋洋得意地边说边让我看画夹,足足忙了两个小时。我和他一起共看这一百来张空白的废纸或蹩脚的仿制品,而这些在这个可悲的丝毫没起疑心的盲人的记忆里还是真实存在的,以至于他可以毫无差错、按照准确无误的顺序精确入微地夸奖并且描绘每一幅画。只有一次,他似乎觉察到什么,使他不能热情洋溢地说下去。他拿起一张《安提俄珀》,他那已经训练得十分敏感的触觉神经在这张陌生的纸上没有摸到那些凹纹,于是他突然皱起眉头,声音也慌乱了:“这不是……这不是《安提俄珀》吧?”他喃喃自语,神情有些狼狈。我马上采取行动,急忙从他手里把这幅画取过来,热情洋溢地大事描绘我也熟悉的这幅画刻画的一切可能有的细节。盲人的那张已经变得颇为尴尬的脸松弛了下来。“总算找到了一个识货的行家!”他洋洋得意地掉转脸去冲着他的妻女欢呼起来,“总算找到一个懂行的,你们也听听。”
他说着,用手指温柔地抚摩一下那些早已空空如也的画夹,就像抚摩一些有生命的东西似的。这是一个既可怕又动人的场面,因为在进行大战的这些年里,我还从来没有在一个德国人的脸上看到过这样纯净的幸福的表情。
我们开始握别的时候,他的声音变得非常柔和。“我终于又能和一个行家一起看一遍我心爱的藏画,这对我来说真是个幸福。我在这儿答应您,在我的遗嘱里加上一条,您应该得到管理这批不为人所知的宝藏的荣誉。请您答应我一件事:请您印个漂亮的藏画目录,这将成为我的墓碑。”我深受感动地答应他去办这件实际上我永远无法照办的事,老人死沉沉的瞳仁又为之一亮。
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像童话里的天使似的降临到一个穷人家里,使一个瞎子在一小时内重见光明,我用的办法是帮人进行了一次虔诚的欺骗,极为放肆地大撒其谎,而我自己实际上是作为一个卑鄙的商人跑来,想狡猾地从别人手里骗走几件珍贵的东西的。可是我得到的,远远不止这些:在这阴暗迟钝、郁郁寡欢的时代,我又一次生动地感觉到纯粹的热情,一种纯粹是对艺术而发的精神上的快感,这种感情我们这些人似乎早已忘怀了。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
我已走在大街上了,回头却看见一个令人难忘的情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由一片善意幻觉的白云托着,远远脱离了我们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我不觉又想起那句含有深意的老话——我记得好像是歌德说的——“收藏家是幸福的人!”
(有删改)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看不见的珍藏”,指藏品并不存在和失明老人看不见藏品,同时小说也表现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
B. 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
C. 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遇到知己的喜悦。
D. 失明老人发现《安提俄珀》画纸的异常这一情节展现了他敏感的艺术鉴赏力,暗示了老人内心的怀疑。
7.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语言、动作、神态等多种细节描写,生动地刻画出失明老人的形象,表现他对自己藏品的狂热喜爱。
B. 大战过后通货膨胀导致的物价飞涨和老人再没给“我”寄来过订单,为后文老人藏品的荡然无存埋下伏笔
C. 小说截取了一个小人物的生活片段,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控诉了战争,反映了战争给百姓带来的巨大苦难。
D. 结尾窗口老人“高高兴兴的笑脸”与大街上人群的“愁眉苦脸”形成对比,说明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
8. “我”的心理随着老人鉴赏名画的过程逐步发生变化,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我”不同阶段的心理表现。
9. 作者在文末引用了歌德说的一句话,“收藏家是幸福的人!”你认为老人是幸福的还是不幸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从不同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A    7. D    
8. ①惊讶。老人的热情,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使人吃惊。
②恐惧。因担心被老人识破真相而害怕、惊慌。
③感动和同情。老太太的恳求,老人的热情,让“我”感动,心生同情。
④羞愧与敬畏。“我”为企图骗取老人的藏品的最初想法而羞愧;为老人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热情而敬畏。    
9. 参考答案一:老人是幸福的。
①老人的妻子和女儿用无微不至的关怀和小心翼翼的呵护,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
参考答案二: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老人沉浸在自己的珍藏之中,幸福地活着,可是这幸福是用善意的谎言营造起来的,大大加深了老人的悲剧色彩。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A.“表现了‘我’人性中的纯粹与善良”错误。我的动机最初并不纯,也是为了自己的利益。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D.“说明对艺术的追求能消解现实的严酷”错误。“楼上的窗口露出一张白发老人的高高兴兴的笑脸,凌驾于大街上愁眉苦脸、熙熙攘攘忙忙碌碌的人群之上”,原文用的是“凌驾”,可知是精神高于现实,而非消解。对艺术的追求本身也并不能消解现实的严酷,本文表达的是老人在家人善意的谎言中,远离了严酷的现实社会,葆有对艺术的纯粹的痴迷与热爱,而没有受到现实的困扰,让这种热爱掺杂利益与功利。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心理的能力。
惊讶。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老人热情的举动、专注的神情,感受到老人完全失明的眼中闪着智慧的光芒,这让“我”觉得很惊讶。
恐惧。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看见他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才好”可知,看见老人用指甲毫厘不差地指着只在他的想象中存在的看不见的收藏家的国章,真叫人毛骨悚然,由于恐怖,我的嗓子眼堵得厉害。在老人的痴迷与画夹的空空如也前,我心生恐惧,有点慌乱。
感动和同情。结合“听到这位老人这样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我在慌乱中抬起眼睛看了看那两个女人,又看见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于是我振作了一下,开始扮演我的角色”可知,老人热情奔放地夸耀一张空空如也的白纸,老太太浑身哆嗦,十分激动地举起双手,向我恳求,我决定扮演好我的角色。一边是老太太的恳求,一边是老人的热情洋溢,“我”被老人精神感动的同时,心生同情,愿意帮助他们。
羞愧与敬畏。结合“两个女人送我到门口。她们一面望着我,一面流泪,她们的眼光是多么温暖,多么富有感激之情。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其实十分羞愧”我心里充满敬畏之情--我无法用别的方式来表达--虽然我不知为什么,又一直感到羞惭”可知,我恍恍惚惚地摸索着走下楼梯,心里十分羞愧,又充满了敬畏之情。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告别老人后,“我”的心里充满羞愧与敬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
老人是幸福的。
①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为了不毁掉老人的快乐,老人的女儿恳请我为她们保守“所有的藏品已卖掉”的秘密,“我”答应尽力帮忙。老人的妻子和女儿在战后一边艰难维持家庭的生计,一边依然小心翼翼、尽力地呵护着老人心中的艺术世界,圆合着老人的梦,为老人支撑起一个充满理想色彩的世界。
②老人终生为自己的艺术珍藏而骄傲,他热情地夸耀一张张根本不存在的画,还用手精准地指着画上的图章,并以此作为精神上的寄托,将自己的晚年完全沉浸在拥有这些稀世珍宝的幸福感里。
③在阴暗的通货膨胀时期,老人急切地期盼“我”的到来,得意地展示他的珍藏,这种兴奋源于倾吐自己艺术爱好的渴望,老人虽遭双目失明和日不饱食之苦,但他的精神世界却充实而美丽,远远脱离了这个严酷的现实世界。尽管现实严酷,只要有精神追求,就能够在荒芜的现实中看到希望,昭示着人性中的善良与高贵。
老人是不幸的。
①老人处于这样阴暗的时代,战后德国物价飞涨、货币贬值,老人家境每况愈下,他的妻女迫于生活的压力变卖了老人所有的藏品,战争给他们生活带来巨大的伤害,双目失明,通货膨胀,生活穷苦。
②收藏家的女儿在旅馆里找到了我,并讲述了他们一家的故事,现在画册里放的已经不是原来的艺术画,而是一些发黄的纸。老人对这些全然不知,依然每天抚摸欣赏着他那些珍贵的画册。老人半生的收藏为了要维持生计而不得已被变卖,而他每天用几个小时来欣赏抚摸的画作早已成了一堆劣质品和泛黄的白纸。
③结合“他轻轻地、小心翼翼地用指尖从画夹子里取出一个硬纸框,里面嵌着一张发黄的空白的纸。他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可是实际上什么也没看见,他那瞳仁僵死、目光发直的眼睛,不知道是由于纸上的反光,还是来自内心的喜悦——突然发亮,闪烁着一种智慧的光芒”可知,老人热情洋溢地把这张废纸举到面前,细细地看了几分钟之久,他的眼睛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河北省唐山市十县一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河南湿封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