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福建省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命题时间:2023年10月24日总分:150分考试时长:150分钟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1.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譬(pì)如羞恶(è)文质彬彬克己复礼弘毅B.同裳(cháng)怵(chù)惕格物致知闻名暇迩要誉C.车毂(gǔ)赘(
试题预览
南平市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二年级语文科期中考试试题卷
命题时间:2023年10月24日
总分:150分 考试时长:150分钟
一、课内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18分)
1. 下列各组字音或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譬(pì)如         羞恶(è)            文质彬彬      克己复礼     弘毅
B. 同裳(cháng)      怵(chù)惕          格物致知      闻名暇迩     要誉
C. 车毂(gǔ)         赘(zhuì)行         慎终如始      功亏一篑     梳妆
D. 霰(xiàn)粒       鱼龙潜(qiǎn)跃      卖官鬻爵      贻笑大方     蓬心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的能力。
A.“羞恶”的“恶”应读(wù)。   
B.“闻名暇迩”的“暇”应为“遐”。  
D.“鱼龙潜跃”的“潜”应读(qián)。
故选C。
2. 下列对加点的文言词语的解释,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 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 贻:赠送)
恶得不禁恶而劝爱( 劝:劝说 )
自矜者不长 ( 矜:夸耀 )
B. 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 鬻:卖)
静而后能安  ( 安:性情安和)
复众人之所过 (复:恢复)
C. 吾为其无用而剖之 ( 剖:击破)
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 ( 或:或者 )
非恶其声而然也  ( 然:这样 )
D. 君子喻于义 ( 喻:明白,知晓)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 其:大概)
人而不仁,如礼何  ( 而:如果)
【答案】D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劝:鼓励。句意:怎么能不禁止互相仇恨而鼓励相爱呢。   
B.复:补救,弥补。句意:补救众人经常犯的过错。  
C.或:有的人。句意: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
故选D。
3.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全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在明明德             譬如平地
虽父之不慈子             见贤思齐焉
B. 则近道矣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就有道而正焉             先诚其意
C. 朝闻道,夕死可矣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请事斯语矣               与越人水战
D  足以保四海           先正其心 
故亏父而自利             不贵难得之货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明,形容词作动词,彰明。句意:在彰明美德。/平,形容词作动词,填平。句意:譬如填平洼地。/慈,形容词作动词,慈爱。句意:即使父亲不慈爱孩子。/齐,形容词作动词,看齐。句意:见到贤人就想和他看齐。
B.近,形容词作动词,接近,句意:就接近道了。/树,名词作动词,种植。句意:我把它种植起来,长大了结出的葫芦有五石的容量。/正,形容词作动词,匡正,改正。句意:到有道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诚,使动用法,使……真诚。句意:先使意念真诚。
C.朝,名词作状语,在早晨。句意:早上悟到了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内,名词作状语,在内心。句意:见到不贤德的人就在内心自我反省。/事,名词作动词,从事,实践。句意:请允许我遵从您说的话去做。/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与越人在水上作战。
D.保,使动用法,使……安定。句意:足以使国家安定。/正,使动用法,使……端正。句意:先使他的内心端正。/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失却使自己得利。/贵,意动用法,以……为贵。句意:不以难得之货为贵。
故选A。
4. 下列各项特殊句式类型相同的一组是(    )
A.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凿户牖以为室
B. 当察乱何自起                   主人何为言少钱
C.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浮乎江湖
D. 治之于未乱                     圣人以治天下为事者也
【答案】B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
A.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句意:有个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物的宋国人。/省略句,应为:凿户牖以(之)为室。句意:开凿门窗把它建成房屋。
B.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当察乱自何起。句意:尝试考察祸乱因何而起。/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主人为何言少钱。句意:主人为何说钱少。
C.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一个人如果没有恻隐之心,简直不是人。/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乎江湖浮。句意:在江湖中漂浮。
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于未乱治之。句意:要在祸乱没有产生以前就处理妥当。/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圣人是把治理天下作为(自己的)事务的人。
故选B。
5. 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高考指挥棒下,一些教师只忙于对课文“条分缕析”,长此以往,只会让学生目无全牛,不利于综合素养的提升。
②这场“经典诵读”比赛谁是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噤若寒蝉,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在四川省巴中市巴州区化成镇梁大湾村,远远地就能望见一座高崖上錾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亮白如新,蔚为壮观。
④尽管《百鸟朝凤》这部电影观众好评如潮,但是仍有人对它恶意攻击,演员们对此拍手称快,纷纷揭露攻击者的险恶用心。
⑤这次选举,本来他是最有希望当选的,但是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结果意外落选了。
⑥他的文章漏洞百出,并且用词多有不当,完全就是不刊之论,我们无法刊登。
A. ①②④ B. ①③⑤ C. ④⑤⑥ D. ②③⑥
【答案】A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①“目无全牛”,形容技艺已达到十分纯熟的地步。本处是说教师对课文的“条分缕析”会让学生对课文没有一个整体的把握,不合语境。
②“噤若寒蝉”,比喻因害怕有所顾虑而不敢说话,含贬意。本处是说作为评委的他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而不是因害怕而有所顾虑,不合语境。
③“蔚为壮观”,形容事物美好繁多,形成盛大壮丽的景象,给人一种盛大的印象。根据语境中的“一座高崖上錾刻着‘中国共产党万岁’7个大字,亮白如新”分析,此处强调在高崖上刻字的壮观,使用正确。
④拍手称快:拍掌叫好,多指正义得到伸张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此处是演员们对恶意攻击者愤怒,属于望文生义,故使用错误。
⑤“不孚众望”,与众人的期望不符,令人失望。本处是说应为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符合大家的期望,符合语境。
⑥“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用来形容文章或言辞的精准得当,无懈可击。本处是说他的文章漏洞百出,用词多有不当,是无法刊登的,不符合语境。
运用不正确的有:①②④⑥。
故选A。
6. 下列选项中,关于作家作品的叙述,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卫•科波菲尔》语言诙谐风趣,展示了19世纪中叶英国的广阔社会画面,反映了狄更斯希望人间充满善良正义的理想。
B. 《复活》是托尔斯泰代表作中最晚的一部,被认为是其创作的“最高的一峰”,作者以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国家机制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C.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 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其所著《孟子》一书,直到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五经”之一。
D. 老子与庄子并称“老庄”。老子在道教中被尊为始祖,称“太上老君”。其所著《老子》又称为《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它在经、史、子、集中属于“子”。
【答案】C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五经”错误。《孟子》被南宋朱熹列为“四书”之一,并且《孟子》的作者也不单是孟子,而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
故选C。
二、现代文阅读(29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橄榄油坛子
【意大利】皮兰德娄
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人们为他造了一只齐人胸高的坛子,肚子威风凛凛地挺起来,好像是其他五只的统领。
已经开始打橄榄两天了。唐•罗洛烦躁不安,因为农庄里既有打橄榄的农民,又有往山坡上准备种下一季蚕豆的地里送堆肥的赶骡人。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
到了第三天收工的时候,三位打橄榄的农民走进磨房放木梯和棍子,看见那只漂亮的新坛子开裂成两半,好像有人在坛子的大肚子上拦腰砍了一刀,眼前的裂缝十分刺眼。
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的亲人那样悲声号叫:
“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
农民们劝他冷静一些,能干的修补匠会把它修好,像新的一样。正好有一位迪马•里卡西大叔,发明了一种神奇的胶水。他牢牢地保守着胶水的秘密。用这种胶水粘好之后,斧头也砍不开。
第二天,迪马•里卡西大叔背着一筐工具准时来到首阳山。
他是一个跛腿老人,关节粗大畸形,活像一段古老的阿拉伯油橄榄树桩。傲气,或者说是悲哀扎根在他那变形的身躯里了。他认为世界上没有人能够理解和欣赏他这个未被正式承认的发明家的功劳。迪马•里卡西大叔要让事实说话。他左顾右盼,生怕别人窃取他的秘密。
“让我看看那种胶水。”唐•罗洛用怀疑的眼光打量他好一阵之后才说出这第一句话。迪马大叔严正地摇头拒绝。
“补的时候看吧。”
“能补好吗?”
迪马大叔郑重其事地检查已经搬到打谷场上的坛子。他说:“能修好。”
“可是光用胶水,”唐•罗洛开始讲条件,“我不放心。我还要求用钉子补。”
“那我走了!”迪马大叔二话不说,站起身,背起筐。
唐•罗洛拉住他的一只胳臂。
“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他用钻头沿着裂缝的边沿打眼,以便用铁丝穿过洞眼把坛子缝合起来,接着他用手指把胶水沿裂缝把裂开的边上涂了一圈;他拿起钳子和准备好的碎铁丝,钻进坛子敞开的肚子里,吩咐农民把坛子的裂缝对齐。
他一边干活一边抱怨自己命苦。
“现在你帮我出来吧。”最后迪马大叔说道。可是这只坛子的腹部虽然很宽,颈口却很窄。迪马大叔盛怒之下没有注意这一点。现在,他试了又试,还是爬不出来。那个农民站在那里笑弯了腰。他被囚禁在由他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了,为了让他出来,就得重新砸破坛子,并且永远无法修补了。
唐•罗洛在嬉笑声和叫喊声中赶来。
“这只坛子新的时候,我花了四个银币买来的。你认为它现在值多少钱?”唐•罗洛问。
迪马大叔说:“从前价值的三分之一。”
“那好,”唐•罗洛说,“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
“什么?”迪马大叔问道,好像没有听懂。
“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唐•罗洛回答,“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
“我,付钱?”迪马大叔取笑道,“阁下您开玩笑呀!我准备在这里面变成虫子。”
他费了些劲儿从衣袋里掏出一只镶嵌的小烟斗,点燃后抽起来,把烟雾从坛子的颈口里驱赶出来。
唐•罗洛气愤得冲动起来,抬起脚就要踢坛子,但是他缩回了脚,用双手抱住坛子,使劲提动它。
“您看多好的胶水!”迪马大叔对他说。
“该死的东西!”唐•罗洛怒吼起来,“谁干的坏事,是我还是你?我应当赔钱吗?你就饿死在里面吧!看谁胜谁负!”
他走了,迪马大叔却想到用工钱同农民们一起欢度这个夜晚。一个农民去附近的小酒店里去买酒。好像是特意安排好的,天上有一轮明月,照得大地如同白昼一般。
已经去睡觉的唐•罗洛,突然被乱哄哄的喧闹声吵醒。他从农舍的一个阳台上探出头来,看见谷场上,月光下有许多魔鬼:原来是喝醉了的农民手拉着手,围着坛子跳舞呢。迪马大叔在里面扯着嗓子唱歌。
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在醉汉们的笑声中往下滚动,撞在一棵橄榄树上,碎裂开来。
迪马大叔获胜了。
7.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迪马大叔听从唐•罗洛的修补方法,这一举动看似妥协,实际上是他反抗的开始。
B. 农民笑弯了腰,是因为迪马大叔被囚禁在自己修补好的坛子里,强化了故事的戏剧性。
C. 打橄榄两天时唐•罗洛烦躁不安,表面看是他无法分身,深层原因是他对别人的怀疑。
D. 唐•罗洛的坛子“打造”—“破裂”—“复原”—“再破裂”的过程是故事的重要内容。
8.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对坛子的描绘,表明它承载着唐•罗洛对于财富的幻想,它作为叙事线索,贯穿小说全文。
B. 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为下文他不经意间把自己封在坛子里、坚决同唐•罗洛分出胜负做了铺垫。
C. 小说善于运用细节表现人物,唐•罗洛对坛子改“踢”为“提”,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
D. 小说还描绘了醉酒跳舞的农民群体形象,以此烘托迪马大叔的乐观情绪,与唐•罗洛盛怒形成反差。
9. 请简要概括主人公唐•罗洛这一人物形象。
10. 小说运用多种手法取得了强烈的喜剧效果,请先说明手法,再从文中举出三处不同手法的例子,并简要分析。
【答案】7. A    8. C    
9. ①富有的农场主:有一个种植了一大圈油橄榄树的庄园。
②吝啬:看到坛子上有一道裂缝就开始悲号。
③脾气暴躁:监督农民干活时破口大骂。
④专横:必须要用胶水和钉子补裂缝。
⑤贪婪:补好坛子后反而要求迪马大叔赔钱。    
10. ①结尾富有戏剧效果。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唐•罗洛推倒坛子,一无所获,迪马大叔却因此脱困,获得胜利(或强烈的反差增加喜剧效果)。
②凸显人物形象。唐•罗洛气急败坏,将坛子推下山坡,是他暴躁易怒性格特点的表现。
③表现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主旨。批判、讽刺农庄主的自私自利、蛮横残暴,表达了作者对被压榨的迪马大叔等底层百姓的同情,及其反抗行为的赞许。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A.“反抗的开始”错误,由“迪马大叔胀满一肚子的怒气和怨气,开始干活”可以看出,这不是反抗,是生着气干活。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C.“表现出他怕伤害到迪马大叔的心理”错误,“改‘踢’为‘提’”主要是怕自己的坛子坏掉,从后文“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可知,他把坛子推倒,他并不在意迪马大叔的安危。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依据“唐•罗洛在首阳山的农庄的山坡上种了好大一圈油橄榄树。他预计地窖里的那五只旧的彩陶坛子盛不下新榨的油,因此及时地预订了第六只容量更大的坛子”“他苦于没有分身术,不知先监督谁好”可知,他有一个种植了一大圈油橄榄树的庄园,是一个富有的农场主。
依据“当唐•罗洛走上山来,看见裂缝时,简直要发疯了。他把帽子摔到地上,打自己耳光,跺脚,像哭死去 亲人那样悲声号叫:‘新坛子呀!四个银币的坛子!还没有用过呀!’”可知,他“吝啬”。
依据“唐•罗洛烦躁不安……最后,他破口大骂,要他们都别想偷懒。他戴着白帽子,挽起衣袖,挺着胸膛,涨红着脸,大汗淋漓,东奔西走,转动着一双狼似的眼睛,生气地搓自己刮过的脸颊,浓重的胡子像是剃刀刚过就钻了出来”可知,他脾气暴躁。
依据“去哪儿呀?就这么谈生意吗?那么长的裂缝,只用胶水吗?需要钉子。胶水和钉子。我做主”可知,他“专横”。
依据“依你的话,你给我一又三分之一个银币”“我打破坛子让你出来”“你呢,赔给我你估计的那个数目”可知,他在迪马大叔补好坛子后反而要求迪马大叔赔钱,可见他的贪婪。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从情节上看,“迪马大叔获胜了”,最后唐•罗洛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坛子碎裂,迪马大叔因此脱困,获得胜利,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强烈的反差增强了文章的喜剧效果,使结尾富有戏剧性,设计喜剧式结尾也让读者忍俊不禁,十分精彩。
从人物形象角度,“唐•罗洛这次再也按捺不住了:他像一头发疯的公牛冲过去,把坛子推得沿山坡滚了下去”,唐•罗洛把坛子推下了山坡,是他暴躁易怒性格特点的表现,符合他暴躁易怒的性格特点,凸显了人物形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
从主旨上看,唐•罗洛要求迪马大叔赔偿坛子的钱才帮他出来,最后他自己按捺不住,把坛子推下山坡,迪马大叔就这样获救、获胜,表达了作者对底层百姓的同情和反抗行为的赞许,对像唐•罗洛那样自私自利、蛮横残暴的农庄主的批判,表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揭示了文章主旨。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在《论语•雍也》中,我们能看到传世文献中最早关于“儒”的讲法。孔子告诫子夏:“女为君子儒,毋为小人儒。”君子求义,小人重利。孔子告诫子夏,做“儒”就要做成有君子品格的儒,以义为尚。可见这里的“儒”应该是表示一种职业身份。君子、小人是对从业者道德水平的评价。
那么儒是一种什么样的职业呢?《说文解字》中讲:“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许慎认为“儒”是术士。所谓术士是指法术之士,和鬼神相结交,类似于巫婆、神汉、萨满、道士、和尚等。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我们能看到的原始的儒字。甲骨文中的儒字,“ ”,从大从水,大指人,人身上有水。金文中的儒字,“ ”,水在人上,水变成了雨字,演变成“需”,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仪式,在与鬼神等结交前必须斋戒沐浴以示尊重。《礼记。儒行》中“儒有澡身而浴德”,《孟子•离娄》中也讲“斋戒沐浴则可以事上帝”。所以“儒”作为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孔子三十岁,以知礼而闻名,曾经从事这种工作。“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从未吃饱过。有人去世,作为襄礼的儒却大吃大喝,是无德的表现,孔子显然不会如此,并且他于当日不再唱歌。孔子是位音乐素养很高的人,弦乐不断,但当有人离世,身为襄礼,孔子心有戚戚焉,推已及人,不再歌咏。
殷商时期的甲骨卜辞中多次提到一位人物,名为“子需”,其主要职责是为王室主持宾祭典礼,祭祀人鬼,也就是祖先,是商王武丁重要的臣属。根据徐中舒先生的考证,“子需”,在其氏族中的名字为“父辛”,因为从事“儒”这个职业而位高权重,所以职业的称谓取代了原有的名字,被称为“子需”。可见当时的“儒”还是有很高的地位。但到了春秋时期,儒的地位已经下降了,《礼记•儒行》讲到“今众人之命儒也妄,常以儒相诟病”。人们对从事“儒”这个职业的人轻慢无礼,并讽刺挖苦,直到“孔子至舍,哀公馆之,不敢以儒为戏”。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可见,在孔子所处的时代,“儒”还是指处理丧葬等祭祀事务的神职人员,是术士之称。但至孔子始,儒的含义发生了变化,成为对孔子所开立学派的特称。我们现在使用“儒”字,已经不再将它与术士相关联,而更多意味着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摘编自史怀刚《人文的世界•说“儒”释义》)
材料二:
在周代社会中,“胥”是极其重要的乡族基层官吏。《周礼•地官司徒》论闾胥之职称:“闾胥各掌其闾之政令。以岁时,各数其闾之众寡,辨其施含。凡春秋之祭祀、役、政、丧、纪之数,聚众庶。既比则读法,书其勤敏任恤者。”由此可见,“胥”乃是在乡间主持礼乐、祭祀、行政、教育、文化的重要人物。
孔子年轻时,正是从“胥”出身。《史记》记孔子幼时“年少好礼”,“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及稍长,又尝为季氏族任小吏以及助祭和候相。这正是孔子出身于“胥”这个阶层的确切证据。又孔子一生,以博学多知、诲人不倦著称于当世,而这又符合“胥”的另一个语义:“胥,有才智之称也。”《论语•宪问》记孔子言论谓:“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孔子一生事业,所务在“克己复礼”,“唯礼乐之用所先”。儒家之学,独传在六经六艺,而重点则在礼乐。胥是商周时的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由此可见,孔子所创的儒家,所继承的其实正是古代“胥”的文化。所谓“儒”,实来自“胥”,亦即“需”。
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的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其特征是“逢衣浅带,解果其冠”。即宽大恢宏的衣袍与崔嵬高耸的礼帽。
同时,胥又是周代社会中广义的有才智之士,即知识分子的美称。所以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凡有道术者,皆可在这一意义上称为“儒”,即“术士”。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儒以道得民”,“儒,诸侯保氏有六艺以教民者”,“古之儒者,博学于六艺之文”,乃是正统意义上的“儒”。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
(摘编自何新《诸子的真相•儒的由来与演变》)
1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对子夏的告诫以及孔子帮助别人办理丧事时的表现,说明儒对从业者有道德要求。
B. 儒在殷商时地位崇高,春秋时却成为人们嘲弄的对象,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
C. 儒因为地位、职业特殊,商周以来,逐渐形成别具一格的装束:衣袍宽大恢宏,礼帽崔嵬高耸。
D. 儒也曾经是对知识分子的美称,春秋以后形成的诸子百家中的代表人物都可以称为儒。
1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通过古文字的字形推演以及前人考古成果的引用来考释“儒”的涵义。
B. 材料二从“近声假借”“文字变迁”的角度梳理了“需”“胥”与“儒”的关系。
C. “儒”为“术士之称”,然而,材料一、材料二对“术士”的理解并不相同。
D. 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
13. 下列孔子的言论中,最能体现“儒”职业特点的一项是(    )
A. 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B.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C.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 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14. 两则材料对“儒”内涵的演变有不同认识,请简要分析。
【答案】11. B    12. D    13. D    
14. 材料一、殷商时期,儒是一种术士职业,主要的任务是为人襄礼,祭祖事神,办理丧事。至孔子始,成为儒家学派的特称。现在的“儒”,意指诗书礼乐等人文传统。
材料二、“儒”,实来自“胥”“需”,是礼官、乐师,兼为传授六经六艺的教师。儒的本义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儒家,沿循着“儒”的本义发展而来。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直至孔子出现,才重新赢得人们的敬重”错误,原文是“也就是鲁哀公认可了孔子‘儒’的身份后,人们才改变了对儒者的态度”。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见古人在文字使用上有很大的灵活性”错误,根据“需在商代乃是一种礼官和祭师。而在周代则是礼官、乐官、祭师,又兼学师。在《周礼》中,需以近声字被假借作‘胥’。而在春秋以后的文字变迁中,需增‘人’旁,又书为儒。所以商代的需、周代的胥,就是春秋以后‘儒’与‘儒家’前身。他们在社会中有特殊的地位。其职业的特殊使他们沿袭有特殊的装束,亦即所谓‘儒冠、儒服’”可知,从“需”到“胥”再到“儒”的发展变化反映了儒家发展兴起的过程。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根据“但是儒的本义则始终是礼乐之师”“孔子所开创的以礼乐为教的儒家,正沿循着‘儒’”的这一语义发展而来”可知,“儒”这一职业强调礼乐。
A.意思是“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礼仪制度呢?做人如果没有仁德,怎么对待音乐呢?”强调仁。
B.意思是“君子懂得大义,小人只懂得小利”,强调义。
C.意思是“质朴多于文采就难免显得粗野,文采超过了质朴又难免流于虚浮,文采和质朴完美地结合在一起,这才能成为君子”,强调文、质双修。
D.意思是“不符合礼的不看,不符合礼的不听,不符合礼的不说,不符合礼的不做”,强调礼。
故选D。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根据“事实上‘儒’字在殷商时代就已出现……可以理解为沐浴濡身的样子。沐浴濡身为什么和儒有关系呢?沐浴濡身是敬鬼祭神的重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