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北京市怀柔区青苗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二选择性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班级姓名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
试题预览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二语文
班 级 姓 名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朱光潜说:“诗教就是美育。”这说法正如林语堂所说:“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虽然他所讲的“中国的诗”是指古典诗歌,并且中国诗歌经过现代性的洗礼之后,其样态及其在社会文化中的地位已经发生巨变,仅有百年历史的现代诗歌被认为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和魅力,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由此,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
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诗教提倡“纯诗”,极度强调形式、技艺的自足性,以抵制长期附加于诗歌之上的种种“外在”要求。其为人所津津乐道的“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也不是用于粉饰生活的缀物。实际上,“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正如朱光潜所言:“善与美不但不相冲突,而且到最高境界,根本是一回事,它们的必有条件同是和谐与秩序。从伦理观点看,美是一种善;从美感观点看,善也是一种美。”
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
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不只提供赏鉴、实现“净化”、弥合“人心”,更具有超越性的“拯救的力量”,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
(摘编自张桃洲《现代美育,诗教何为》)
材料二:
音乐是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语言穷尽之处,音乐可以表达,思维无法触及之处,音乐能够揭示心灵深处的情感。经典音乐是美的艺术,是对自然、宇宙、生命美的赞叹,是人类灵魂深处智慧和人格的流露,它蕴含着人性的柔美和天地的宽阔。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音乐是高贵的,这高贵来自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它能给人增加自然散发的光辉。
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热爱音乐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孔子至彼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故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非独以自正也,又以正人,于此乐者,不图为乐至于此。”说的就是孔子在齐国听到了舜帝时代的《韶乐》,三个月的时间不知道肉味的诱惑,没想到演奏和欣赏音乐能达到这个程度。音乐不仅仅是用来让自己快乐的,它还可以让别人一起快乐。它不仅仅是让一个人自己品行端正,也能起到正人的作用。《礼记•乐记》中有“礼者,序也”“乐者,和也”。音乐和精神应该是和谐平衡。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我们精神的食粮,是我们生活的必需,是美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崇美、尚美的国家,中华文化始终呈现出美的创造,彰显出美的品格。我们应当从孩子们音乐抓起,弘扬中华美育精神。
(摘编自刘力扬《经典音乐,为孩子绘就生命底色》)
材料三:
对于中国教育的发展来说,王国维最大的学术贡献就是“完全之人物”思想的构建,即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完全之人物”。王国维从人的身体及精神两部分协调发展的视角,明确提出教育虽然要注重道德教育的重要性,“然他部分亦人之所以为人之一成分,故不可不加之于目的中也”。因此,教育要以培养多方面发展的人为目的。“故教育者即体育、智育、情育、意育也。”
同时,他把知、情、意三者的理想境界理解为真善美的体现,提出了教育必须注重德、智、体、美的有机结合,实现知、情、意的相得益彰,协调发展,培养“完全之人物”。
王国维还旗帜鲜明地对德、智、体、美“四育”进行了功能定位。他认为“德育”是教育的最高目的,“智育”是促进认知发展的教育,“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关于“美育”,他认为美育是人高尚之快乐。
王国维堪称中国美育第一人。在他看来,美育与智育同样重要,且具有独立的功能,其价值在于培养人们的“美情”。人对美好的事物产生愉快之感,对于丑恶者有一种不快之感,“而此快不快之感情,非以供何等之利用,而对美丑自身而起者也。如此对美丑之快不快之感,名之曰美情。”美情是培养个人高尚情操的必然要求,其实质是“与人一种高尚之快乐;抑卑下之快乐;预防举动之粗野、罪恶之不洁等,故为人生之必要之感情也”。他提倡通过清洁、有序和文明举止所营造的环境之美,大自然所具有的天然之美,绘画、诗歌、音乐所具有的视听之美,道德的行为之美,来唤起人们的审美意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达到美育的目的。
(摘编自胡德海高闰青《王国维的早期教育思想》)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诗教之美育作用中的诗歌,主要指古典诗歌,现代诗歌已失去了古典诗歌的辉煌与魅力,在美育上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了。
B. 本身的内涵与张力,让音乐不仅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也成了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提升人低劣的本能和欲望的途径。
C. 材料一提到的古典诗歌,材料二援引的孔子听《韶乐》,这二者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中华民族有崇美尚美的悠久历史与优良传统。
D. 材料三中,王国维的“完全之人物”指的是在四育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的人,材料一中的“完人”指的是全方位完善自我,二者有相同之处。
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材料一告诉我们诗教在“无功利” 主张上与“完人”的最终目标上都具有了美育的意义与作用。
B. 显示独特创造能力的“诗性”与体现美与善协调的“诗意地栖居”并不能反映诗歌的“无功利”性。
C. 通过弹奏或者欣赏音乐,能够使人达到精神的和谐平衡,求得心灵的平和,所以音乐是美育的一部分。
D. 材料二从音乐的特性和能带来快乐、校正品行的作用上说明了它的美育性及学习它的必要性。
3. 下列各项中,属于古典诗歌美育教育的一项是
A. 《经典咏流传》以演艺圈人士或普通人为代表的经典传唱人,用流行歌曲的演唱方法重新演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
B. 《中国诗词大会》以中华优秀诗词为内容,为营造出具有视觉冲击力的比赛场面,节目还运用了舞蹈、动画、音乐等视听手段,来增加诗词的感染效果。
C. 《朗读者》这个节目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通过朗读经典,实现了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
D. 在当代生活中,有的活动是需要古典诗歌来增加点典雅的文化仪式感的。如北方一大学图书馆馆庆,就组织人员发起了律诗唱和集会。
4. 材料一是怎样论证“诗教就是美育”的?请简要说明。
5. 王国维的“四育”里,现在的“五育”里,都有“美育”,请结合材料谈谈美育的重要性。
【答案】1. C    2. B    3. D    
4. 首先用朱光潜的话亮出观点,接着引用林语堂的名言予以证明,还分别简析了古今诗歌发挥作用时面临的问题,后面通过具体分析“无功利性”与“最终目标”这两个侧面有力证明了观点。选段多引用名言并进行理论分析。    
5. 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的和谐的联系方式,求得与自然的合一。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人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创造力,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从人与自己的关系来看,首先美育能够提升人的低劣本能与欲望,让人成为“完人”、高贵的人;其次美育能够让人放弃世俗的烦恼,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总之,美育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能力。做好这类题,考生除了要审清题目要求,明确所问,还要具备筛选并提取、整合信息的能力,筛选信息时一定要全面迅速,提取对照时一定要敏感、细致、准确。要做好此类型,平时应该积累易错类型及常见问题,比如判断绝对,时态有误,杂糅、遗漏、多余信息,偷换概念等等。
A项,错在“在美育上也就发挥不了多少作用”。材料一中提到了“但是诗歌本身仍然具有相当的感召力,对人类的精神生活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B项,错在将音乐本身的内涵与张力,归结为音乐成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需要的原因,人生最大的快乐与提升人低劣的本能和欲望的途径。根据材料二的表述,本身的内涵与张力成就了音乐的高贵。
D项,错在“材料一中的‘完人’指的是全方位完善自我,二者有相同之处”。根据材料一的表述“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在中国古代,诗歌之于‘修身’绝非一般意义的怡情养性,而是全方位完善自我的绝佳途径。而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完人”是现代美育塑造的最终目标。而“全方位完善自我”是古代诗歌对于“修身”的意义,二者不可混为一谈。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项,错在“并不能反映诗歌的‘无功利’性”。材料一的表述是“诗性诗意,都不是诗歌‘无功利’的浅表的代名词”,指的是表面,非根本。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中相关内容的概括分析能力。做这种题,通常是先整体把握文意,获取作者的观点或态度;然后对照选项在文中提取相关信息,加以细致比对后判断正误即可。常见错误点和设题类型做到心中有数,表述不一致的未必就是错的,一定要深入细致分析比较,灵活理解变通思考。总之要静下心来耐心地仔细地推敲和琢磨。
A、B两项提到的节目涉及的内容不全是古典诗歌,也有现当代诗歌,如毛泽东、鲁迅、汪国真的。
C项提到的节目中用的多是文章,非古典诗歌。
D项,用古典诗歌的形式反映了当下的生活,所以这项正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等。
材料一首先用朱光潜的话亮出观点——“诗教就是美育”,接着引用林语堂的名言“中国的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予以证明,还分别简析了古今诗歌发挥作用时面临的问题,“在现代美育观念影响下的诗教,实际上包含两个问题向度:一是传统诗教的适应性,即传统诗教通过调整、转换,寻求合乎现代人生存状态、审美趣味和心理需求的路径;一是根据现代诗歌的特性,找到诗歌与社会文化的连接点,探索诗教的现代意义和方式”。后面通过具体分析“至于现代美育主张的‘审美无功利’,也与现代诗教曾强烈表达过的‘无功利’的诉求一样……”“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这两个侧面有力证明了观点。综上所述,材料一多引用名言并进行了理论分析。
【5题详解】
本题考查提取、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信息筛选类题目解答时一定要善于追本溯源寻依据,抓因求果找理由,此类题目的有效信息往往是隐蔽的、分散的。根据要求非常谨慎地从原文中寻找辨识有效信息,并将有效信息进行剪辑组合,形成全面的符合要求的答案。
从材料一“‘诗性’显示了一种独特的创造能力,是人类与自然万物建立联系的方式;‘诗意地栖居’并不表明某种独善其身、超然于尘世之外的态度,也不应被当作遁入‘世外桃源’的托词,它体现的是美与善的协调”材料二“中国是一个拥有灿烂文化的民族,中华美育精神深远流长……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可知,要从人与自然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让人类建立起与自然的和谐的联系方式,求得与自然的合一;从材料一“现代美育塑造‘完人’的最终目标,也与现代诗教的基本理念是一致的……现代诗教对人的诲示就不限于心智上,而更在于一种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之中所产生的创造力。在社会文化日渐多元化的当下,诗歌之美育是立体的……将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可知,从人与社会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启迪人的心智,激发人在社会关系之中的创造力,重塑人在技术时代的命运和位置;从材料二“音乐还能‘体现更高的理想、视角和意志,能够提升我们低劣的本能和欲望,启悟我们回归更高贵的自己’”可知,从人与自己的关系来看,美育能够提升人的低劣本能与欲望,让人成为“完人”、高贵的人;从“弹奏或者欣赏音乐,可以使我们放弃心灵的烦恼,世俗的欲望,放弃一切不平等的念头,而求与自然合一,求得心灵的平和”可知,美育能够让人放弃世俗的烦恼,求得心灵的平和与宁静。总之,美育能够唤起人的审美意识,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点睛】解答实用类文本阅读可以从如下几个步骤进行:首先是阅读,注意整体阅读,注意抓三个方面:一是要有文体特征意识(如新闻、传记);二是要有思路分析意识(边读边概括各段落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关系);三是要有寻找中心句意识(每段的中心句、特别是文章的开头、结尾、过渡句以及标题)。其次是审题:从题干中求启示,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题干具有以下作用:暗示答题区域,暗示答题思路,暗示答题方法,暗示答案本身。审题时注意:是否选准题眼(答题重点),是否选全要点(要答几个方面),是否选准角度(以谁为陈述主体),是否选好恰当的句式(要与设问的句式一致)。组织语言时,注意“问”与“答”要照应好。最后是答题,“规范作答”不能忘记的三个原则:⑴答案在文中(直接来源于文中或或从文中提炼);⑵选择并重组文中关键词句(注意原文表述角度与设问角度是否一致);(3)分点分条作答(高考阅卷采点给分)。即问什么答什么,怎么问怎么答;就近找答案,尽量抄原文;抓住关键词,短语答题目,分条来排列;要用肯定句,原文中找依据。
二、(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近日播出的节目《黑鹰少年》在网络平台上收获9.5分的观众好评;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也       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比赛不仅仅是为了追求胜负,也在于奋勇拼搏的精神,“激活”观众心中的热血。单元剧《我们这十年——热爱》中,刚来到学校任教的中学教师张雷,开始还       的,但看着他带领的校足球队在训练有素的对手面前溃不成军,眼眶泛红却只能躲闪着孩子们求助的哭喊,屏幕前观众的内心也被那种深深的无力感和挫折感击中。但正因如此,随着校足球队知耻而后勇的进步,观众也深切体会到那种艰苦训练所带来的澎湃向上的激情和力量。
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不仅体现在人物塑造,也体现在对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的       。例如大凉山交通不便,如果没有现代化传播手段的普及,一群打篮球的孩子也很难被外界关注到。瓦尔阿木不仅是孩子们的教练,同时也是球队的“运营经理”,他通过拍摄短视频以及手机直播的形式把孩子们训练和比赛的镜头分享到网络上,引发了大众的兴趣,在某短视频平台上拥有超过37万粉丝。网络传播和热度让这群孩子有机会从大凉山深处走出来,一步步走到       的现代化体育场馆——今年10月,凉山黑鹰队的这群孩子甚至受邀在2022-2023赛季CBA常规赛揭幕战上亮相,也让雏鹰振翅越飞越高。
6.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 引发   三翻四覆   呈现   举世闻名 B. 生发   三心二意   浮现   举世闻名
C. 引发   三心二意   呈现   万众瞩目 D. 生发   三翻四覆   浮现   万众瞩目
7.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
B. 这些作品通过热血的故事,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C.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D. 通过热血的故事,这些作品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
【答案】6. C    7. B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第一空,“引发”,引起,触发。“生发”,指“滋生,发展”或“生利”。本处是说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中的单元剧《热爱》引起大众对发展青少年足球的讨论,所以用“引发”。
第二空,“三翻四覆”,比喻做事有顾忌,不敢放手干。“三心二意”,常指不安心,不专一。本处是说中学教师张雷刚来到学校任教时并不专心,所以用“三心二意”。
第三空,“呈现”,显现,展示出。“浮现”,再次在脑子里显现。本处是说体育类影视作品的真实性展现出当下体育运动新风貌。
第四空,“举世闻名”,指吸引全世界人的注意力。“万众瞩目”,大家十分关注,目不转睛地注视。本处是形容现代化的体育场馆,是说能引起很多人注视的体育馆,所以用“万众瞩目”。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本语句有两处语病:
一是“……体育精神”与“传扬”搭配不当,应与“传递”搭配;
二是“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扬给观众”语序不当,应该为“将激昂、鼓舞、团结、超越的体育精神传递给观众,展现了当下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新风貌”;
“通过热血的故事”作状语,提前与否,不影响句意。
修改正确的只有B项。
故选B。
三、(25分)
阅读《五石之瓠》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五石之瓠
《庄子》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光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光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8.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栽种
B. 能不龟手一也    一:一样
C.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当:当作
D.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埴:黏土
9.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自矜者不长    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
B.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 凿户牖以为室    不赂者以赂者丧
D. 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    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10.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与越人水战 B. 义不赂秦
C. 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 左右欲刃相如
11.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B.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C.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D. 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
12.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开创了儒家学说,老子开创了道家学说。庄子和惠子都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B. 石:古代的容量单位,十斗等于一石。“五石”是指数量。“瓠(hù)”是葫芦的一种。“五石之瓠”指可容五石的大葫芦。作者只是借“五石之瓠”来说明道理。
C. 越人:是百越地区古越人的简称,百越之地诸部落常统称为越人。
D. 吴:周朝诸侯国名,在今江苏南部和浙江、安徽一部分地区,后被“越”所灭。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
(2)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
(3)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答案】8. C    9. D    
10. A    11. C    
12. A    13. (1)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住水的压力。
(2)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
(3)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
【解析】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当:在(某处、某方面)。
句意: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
故选C。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者”,代词,……的人;/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句意:自我炫耀的人不会有长进。/宋国有一个擅长制作让手不皲裂的药的人。
B.“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代词,它。
句意:人们从事事业,经常在即将成功时却失败了。/我是因为它没有用处就把它打碎了。
C.“以”,介词,把;/介词,因为。
句意:开凿门窗把它建成房屋。/不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因为割地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D.“而”,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句意:打败越人,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故选D。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
A.“水”,名词作状语,在水上。句意:跟越国在水上交战。
B.“义”,名词活用为动词,坚持正义。句意: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
C.“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水。句意:不善于游泳,却可以横渡长江黄河。
D.“刃”,名词活用作动词,杀。句意:秦王的侍从们想要杀蔺相如。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
“龟”作谓语,“手”作宾语,故“不龟手”中间不能停顿,排除AB;
“或……或……”表明的是两种情况,译为“有的……有的……”,应分别单独成句,排除D。
“也”为句末停顿,表判断语气,故在“也”后断开,排除AD;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A.“庄子和惠子都是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错,惠子是名家学派的开山鼻祖和主要代表人物。
故选A。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以”,用;“坚”,坚固程度;“举”,承受。
(2)“宋人有善 不龟手之药者”,定语后置句,应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宋人”;“以……为”,把……作为;“洴澼絖”,漂洗丝絮;“事”,职业。
(3)“虑”,考虑;“浮”,浮游、飘浮;“容”,容纳。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它太坚固而无法举起来。把它剖开做瓢,却因太大而没有适于它容纳的东西。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善于使用大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有客得到药方,来取悦吴王。越国发兵入侵吴国,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
四、古诗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谪官后却归故村,将过虎丘,怅然有作
刘长卿
万事依然在,无如岁月何。邑人怜白发,庭树长新柯。
故老相逢少,同官不见多。唯馀旧山路,惆怅枉帆过。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万事依然如旧,反衬岁月流逝之多,蕴含着强烈的伤感与无奈之情。
B. “邑人”句通过写乡人对诗人头发已白的慨叹,表现诗人对年老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二 选择性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杭州市高桥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九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试卷(含答案)』  下一个『北京市中关村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