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铜梁一中等三校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6届)语文试题卷出题人:明国娟姚高云审题人:廖其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3.考
试题预览
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三校联合考试(高2026届)
语文试题卷
出题人:明国娟 姚高云   审题人:廖其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学校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回,试卷自行保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怎样处理读书和实践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主张“一切学习都不是为学而学,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任职浙江省委书记期间,在《浙江日报》“之江新语”专栏发表了232篇短论,这些短论就是他长期读书积累起的理论功底与实践的深度融合。同时,他还认为要读好“实践”这一“无字之书”,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引用毛泽东“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并且是更重要的学习”的话告诫全党,强调学习的根本出发点是“研究和解决重大现实问题”,强调要“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这体现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和优良学风。
(摘编自王复兴《学习感悟习近平总书记的读书之道》)
材料二:
学问有两个部分,一个是“学”,一个是“问”。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思考其实就是问。我们中国人擅长考试,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目前,我们虽然不断地获得奥数比赛金牌,但是尚未出现一大批解决伟大数学问题的学者。因此,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这是清华大学求真书院的院训。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假如我们不了解、不欣赏大自然的奥秘与乐趣,学问是始终做不好的,这就是“寻天人乐处”。“拓万古心胸”则是说:做学问不只是为了拿奖、做院士,还是希望所做的学问能够在科学史上留下重要的轨迹。《诗经》《楚辞》以及李白、杜甫的诗歌,过了上千年,还是饶有意趣,这是因为作品对大自然的美、对人世喜怒哀乐的描述,让人们至今都觉得亲切自然,这就是“天人乐处”。我们做的学问也要能引起后代的共鸣,让他们晓得我们今天开创的方向、发现的规律有怎样的重要意义。
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大学问家常常会提出很多原创问题,如果不提出自己原创的问题,更多的是解答别人的问题,这不见得是数学乃至科学的真髓。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礼记•学记》说:“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这里撞的“钟”,就是大自然和万物运行的规律。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
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思考一个好的问题,能生发出一系列的想法,催生出一系列文章。无论最终是否解决了问题,仅仅推敲、研究问题的过程就很重要。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就像在长江里面有一块巨石,将巨石挪开,水流就会顿时变得顺畅。
(摘编自丘成桐《一流人才,始自学“问”》)
材料三:
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从2022年1月1日起在全网推出首个基于社交平台的核心报道常态化栏目“学而时习之”。这一创新栏目,以“短视频日历”方式精彩再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出席的重要活动、作出的重要论述,围绕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世界日等重要节点推出特别节目,借助移动社交平台的特点,推动核心报道覆盖更广大的网民群体,特别是青少年网民。在设立的100天时间里,栏目共推出产品240期,全平台累计播放量近30亿、转发量超450万、评论量近60万、点赞量近1.5亿,相关账号合计增加粉丝订阅量近200万。栏目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成为社交平台核心报道的“拳头”之作。
(摘编自周红军等《在“社交圈”打造“学习场”》)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有学以致用和用以促学,才能真正发挥学习的积极作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
B. 学习别人的方法技巧,可能对考试答题有帮助,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
C. 《诗经》千年后仍有意趣,在于它对自然美、人之情的描述,能引起后代的共鸣。
D. 移动社交平台的覆盖面广等特点,有助于推动核心报道覆盖到更广大的网民群体。
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例举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刊上发表短论的事例,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
B. 材料二借孔子的话将学习与提问有机地联系起来,从而引出下文关于提问的相关阐述。
C. 材料三列举大量的数据,表明“学而时习之”栏目在“社交圈”成功打造了“学习场”。
D. 三则材料围绕“学习之道”展开,在阐述学习的目的、方式,介绍学习资源上各有侧重。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荀子《劝学》:“吾尝终日而思也,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B. 陆游《冬夜读书示子聿》:“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C. 颜真卿《劝学诗》:“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D. 吕坤《呻吟语》:“善学者如闹市求前,摩肩踵足,得一步便紧一步。”
4. 李四光小时候玩捉迷藏,经常躲在一块大石头后,久而久之便产生了疑问:“这块大石头,是从哪儿来的呢?”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他心里,直到他在英国学习了地质学后,才明白这和冰川的移动有关。回国后,他不断地考察,其考察结果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
请结合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对上面李四光的经历加以分析。
5. 孙中山在《孙文学说》中提出“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请结合三则材料谈谈如何做到“以行而求知”。
【答案】1. B    2. A    3. B    
4. ①李四光的经历,首先是“捉”到了问题,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②其次,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有价值的问题;③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问题,帮助他找到了自己的研究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思考;④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引导其所在的领域的更多问题得到了解决。    
5. ①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②要善于从实际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原创性的问题,然后思考问题、解决问题;③在实践中开拓更加广阔的学习路径,促进并满足学习需求。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但对科学的发展及贡献没有价值”错,原文表述是“学习别人提出来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可以磨炼得很熟。但如果仅仅是善于答题,那么对科学的发展、贡献并不多”,可见原文说的是对科学的发展、贡献不多,并不是没有价值。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以此来强调实践运用比读书重要”错,根据原文表述“他强调不能读死书,认为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见引用习近平发表短论的事例是为了论证读书要结合实际工作,并未体现实践运用比读书更重要。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的观点是“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要“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
A. 强调的是学习的重要性;
B. 强调的是学习中实践的重要性,符合材料一观点; 
C. 强调的是“勤学”;
D. 强调的是学习不要松懈。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可知,李四光的经历,首先是“捉”到了问题,对大石头产生了疑问;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我们要在追寻大自然奥秘的过程中,找到它最有意义、最有乐趣之处”可知,根据李四光后来的成就,其对大石头产生的疑问无疑是有价值的好问题;
根据原文“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原创问题能帮助学问家找到自己的研究方向,顺着此方向可以进行深入思考”可知,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原创性的问题,这一个问题让他寻找到了自己研究的方向,并顺着此方向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根据原文“深入的问题能够指向大自然奥秘的深处,很快帮助我们引出其他有意义的相关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问题一旦解决了,其所在领域里的许多问题可能都会随之解决”“为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奠定了基础”可知,李四光的问题是一个好问题,这个问题引导其所在的领域的更多问题得到了解决。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以行而求知”,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要把实践和读书学习(理论)结合起来。
根据材料一原文“要在处理现实问题中充分运用理论分析,真正发挥读书学习的积极作用。他高度重视读书结合实际工作”可知,“以行而求知”通过各类实践,逐步积累人生经验和社会知识,把自己的阅读收获同国家和人民的需要紧密结合;
根据材料二“想要做好学问,做一流的学问,就得先学会捉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往往是有价值的问题”“一个好的问题常常是原创问题”“一个好的问题能让人豁然开朗”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善于从实际生活中捕捉有价值的好问题,并对问题进行思考,然后解决问题;
根据材料三“当前,抖音、快手、微信视频号等移动社交平台覆盖面广、互动性强、活跃度高,再加上人们“学习”需求大,如何与时俱进地做好核心报道,带动网上学习,成了摆在媒体人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此,新华网大力开辟核心报道新路径”可知,“以行而求知”要做到从实践中开拓新的学习路径,做到与时俱进。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静物
池莉
塔克拉玛干沙漠是美丽而安详的,下午三点的阳光光线已经比较柔和,微风中的沙漠以一种流线型的柔弱无骨的姿态静静躺在阳光下,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疑地接受它。于是,在这个美丽而安详的下午,在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车队没有停下。九辆大卡车一辆接一辆地从江安身边开了过去。江安吹着愉快的口哨钻进车厢底下修理他出了一点小毛病的大卡车。
江安一直都吹着愉快的口哨。江安以擅长吹口哨讲故事射击而闻名。在愉快的口哨声中,江安没用多少时间就把车修好了。
在踩着油门一气追赶了两个小时之后,富有经验的江安悚然一惊,他误入歧途了。
江安环顾四周:茫茫沙漠。茫茫沙漠上只有一滴缓缓下坠的如血夕阳和一辆大卡车。江安顿时感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
人的视野是有限的,就在江安的视野边缘,有一片茂密的胡杨林,这里栖息着一群正处在动荡时期的狼。
狼也许来,也许不来。狼是另一个世界,就像树木、花鸟、虫鱼一样,与人不在同一个语境。在江安误入歧途的最初一刻,狼就知道了。
第一个决定是头狼王做出的。年迈的王只稳健的说了一句话:不宜出击!
如果这群狼里头没有出类拔萃的芎,江安这次的误入歧途将有惊无险。芎是一只到了该做头狼的年纪而没得到机会的空怀壮志的狼。当王话音一落,芎就大声说:为什么不出击?
王依然沉默着,大家都以为君命难收,却不料王突然说话了。王说:好,芎讲得好,现在我命令你带领十八头身强力壮的狼立刻出击!整个胡杨林欢声雷动。
江安结束了几分钟的犹豫,发动了车,掉了头,踏上了归途。如果他像来的时候一样两个小时开足马力奔驰,那么他的命运将不会因为这次误入歧途而有所改变,但是又一个对于司机来说不算什么意外的意外发生了:车突然熄了火。江安一看是没油了,他做梦也没有想到这有什么不得了的。江安拎起一只油桶就要下车去汲油。
就在这一刻,狼群赶到了。
江安一开车门,芎身先士卒猛扑上去。江安急退,但芎已经撕下了江安的半只裤腿。狼!江安跌坐在驾驶室里。江安驾驶的是性能优良的军用大卡车,宽敞的驾驶室里有一支“七九”步枪,有一百发子弹,有一箱干粮,有够喝三天的水,作为男子汉的江安有三大特长闻名车队:吹口哨、讲故事、射击。江安可是当过兵见过血的人。
一场人与狼的战争开始了。这时夕阳已经坠落,晚霞红了大半个沙漠。
枪响了,连着两响。随着划破沙漠寂静的突兀而尖厉的枪声,两只威风赫赫的老狼倒下了。狼群在一瞬间惊慌失措,四下逃窜。
第一个回合,江安赢了。
狼群消失后,江安发现月亮正在升起。月光很亮,它使沙漠像湖水一样平坦和波光粼粼,也使两只死狼的毛皮看上去油光水滑。江安笑了,他又有一个人生故事可讲了,江安点燃一支香烟,慢慢地吸着。
他打算抽完这支烟就去加油。
烟只抽了一半,狼就回来了,这一次江安认出了芎,芎神色悲壮地走在狼群最前面。江安以人类的思维方式推断芎是炮灰,而真正的当权者一定是他身后的肥狼,俗话说“擒贼先擒王”,江安决定先解决肥胖的老狼。枪响了,狼群踌躇,老狼的死无人过问,狼们都跟着芎前进。江安这才恍然大悟:原来芎是狼们的头!
江安悔之晚矣,他找不到芎了。
芎已经通过一批老狼的死观察到江安的射击是有死角的,所以它冲到了驾驶室的踏板下面。芎在这里指挥狼群一次又一次地冲撞两边的车门。老狼们的遇难使芎万分高兴,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头狼王波被剪除羽翼之后的孤独和衰弱。
狼们在一个一个地倒下去,可它们又成群结队地涌现出来。
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的时候,江安惊呆了。这一夜他打死了五十只狼,现在五十只死狼只剩下一堆残尸败骨,而活狼却差不多有上百只。上百只狼错错落落蹲在卡车周围,它们看上去几乎是文质彬彬的。江安好半晌才想过来:狼们在利用他!
战斗了一整夜的江安放下了枪。
江安开始记日记,江安开始把食物分成小块小块的,很珍惜地吃。江安开始把尿液存留起来以备后用。江安开始做一系列进行持久战的准备工作,他的脸上再也没有一丝笑容。
第三天,狼群有增无减。
第四天,狼群有增无减,达到两百五十多头。江安的子弹只剩十发了,他困顿不堪,饥渴交加。
芎钻出他的藏身之处,在不远的沙丘上蹲着,与江安遥遥相对。这场战斗洗礼了它,它没有想到自己的智慧会在与王和人的较量中被发挥得如此辉煌。
这无边无际的神秘莫测的大沙漠,哪里是人逞强的地方?
江安只想打死芎,江安已经明白所有的狼都是乌合之众,唯有芎是精英。是芎在和他斗智。如果他死,必死于芎之口,江安想:我一定要留颗子弹给芎!
一再撞击车门的几只猖狂的狼消耗掉了江安的最后几颗子弹,它们已经撞松了车门。
这是第九天呢还是第十天?江安举起了电工刀。江安渴极了也困极了,但江安还是举起了电工刀。雪亮的刀锋在阳光下像宝石一样光芒四射,芎看见了,站立起来,抖了抖身上的毛,从容不迫地向江安走过来。江安笑了。
这也是一个晚霞漫天的黄昏,狼藉满地的战场突然十分静寂。
芎和江安是在长久的对视之后猛然扑向对方的。紧接着,那柄雪亮的电工刀闪电一样划破了沙漠红色的天空。
【说明】这篇小说取材四十多年前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次事故。事故是在半年之后被另一辆迷途的车发现的。驾驶室里有一小堆人骨和一本日记,日记里把一只狼称作芎。
(原载《长城》1994年第6期,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茫茫大漠与视野极限处的一滴红日,这样一个经典组合本身就蕴藏了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在这样的时空下主人公产生的渺小无力感必然导致他的失败。
B. 小说采用江安和芎的双向视角,表现人和自然万物不在一个语境,人自视为万物之主,称狼为狼。而在狼的语境中,狼才是万物之主。
C. 小说表现了狼的世界的权力斗争,塑造了芎的鲜明形象,它借狼压人,又借人杀狼,可谓一箭双雕。芎也在追逐它的野心和梦想。
D. 从第一回合江安志得意满的胜利,到第二回合江安误判导致的失败,直到最后江安与芎的殊死搏斗,作者将狼与人的战斗表现得跌宕起伏。
7.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狼也许来,也许不来”可见故事发生不发生是偶然的,但是偶然的发生了就变成必然的无法逆转的历史。
B. 阳光下五十只死狼只剩下一堆堆残尸败骨,场景触目惊心,可见在狼的世界通行的是“弱肉强食”的自然生存法则。
C. 即使历史的发生现场是激烈的战场,只要时间流逝,一切斗争都变成静止的残骸。这些静物向人们提示着历史的结果。
D. 作者站在人的立场想象狼生活的自然世界,表现狼与以江安为代表的人类的斗争,但作者的这种努力也只能是徒然的“一家之言”。
8. 小说的奇幻之处在于表现狼群时的拟人化手法,但最后的说明又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你如何理解这种矛盾?
9. 小说标题“静物”有多重意蕴,试简要分析。
【答案】6. A    7. D    
8. ①表现狼群时的拟人化手法突破狼与人的界限,表现了狼内部的斗争;凸显了芎的凶狠和狡猾;强化了人与狼之间的矛盾冲突,丰富情节内容。②小说的真实性是对狼与人斗争的结果的尊重,这种真实凸显斗争的残酷性,从中仍然可见主人公的顽强斗争的生存意志,不失人的尊严。③合理安排“奇幻”和“真实”,可以艺术地再现人与自然丰富复杂的关系,摆脱人类对世界的自我中心式的认识方式,使读者从中受到启示。    
9. 标题的表层义:①“静物”指最后被发现的遗留在沙漠上的军用卡车、人骨和日记本;标题的深层义,象征义;②“静物”象征历史结果呈现出来的静止状态;反衬/主题;③与“静物”一样的历史结果形成反差的是真实历史背后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及人艰苦的生存斗争。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鉴赏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A.“在这样的时空下主人公产生的渺小无力感必然导致他的失败”说法错误,主人公始终保持着战斗的状态,不失人的尊严。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站在人的立场”“徒然的”错误。作者努力摆脱人的单一立场,可以让人们正视人与自然关系的更多面向,所以不是徒然的。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小说中的“奇幻”体现在对于狼群的描写。首先,最为突出的便是作者为狼取了名字,比如“芎”“头狼王波”,使狼具有了人一样的身份。其次,“年迈的王只稳健的说了一句话:不宜出击!”“当王话音一落,芎就大声说:为什么不出击?”“王说:好,芎讲得好,现在我命令你带领十八头身强力壮的狼立刻出击!”用语言描写展现狼群决定出征,使狼具有了人的意志。此外,“芎神色悲壮地走在狼群最前面”“这场战斗洗礼了它,它没有想到自己的智慧会在与王和人的较量中被发挥得如此辉煌”“从容不迫地向江安走过来”还赋予狼“芎”以人类的神态、心理与动作,体现了狼的情感。这一切,都不是真实可见的,而更多的是出于作者的想象,将狼抬到与人一样的地位,也充分强化了人与狼之间的矛盾冲突,展现了这充分体现了小说的奇幻性,并凸显了对狼的赞美。
小说的真实性主要是体现在文末的“【说明】这篇小说取材四十多年前发生在塔克拉玛干沙漠的一次事故。事故是在半年之后被另一辆迷途的车发现的。驾驶室里有一小堆人骨和一本日记,日记里把一只狼称作芎”。从中我们看到了“芎”的来源,这说明日记的作者虽然命丧狼口,但仍然充分尊重这只充满智慧与勇气的狼,对于这只使自己丧失生命的狼,仍愿意尽情展现“他”的英勇风姿,这一方面是对狼与人斗争的结果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烘托了日记主人的形象,说明他在斗争的残酷中仍然可见主人公的顽强斗争的生存意志,不失人的尊严。
小说合理安排“奇幻”和“真实”,既没有完全以人类俯视动物的角度看待“狼”,也没有以失败者的角度看待“人”,而是艺术地再现人与自然丰富复杂的关系:摆脱人类对世界的自我中心式的认识方式,使读者从中受到启示。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标题的含义,多角度探究文章的深层意蕴的能力。
首先,从“静物”一词的本意来理解,就要先找到文中能体现“静”这一状态的物体,结合原文“塔克拉玛干沙溪是美丽而安详的”“事故是在半年之后被另一辆迷途的车发现的。驾驶室里有一小堆人骨和一本日记”可以看出,这里的“静物”首先指最后被发现的遗留在沙漠上的军用卡车、人骨和日记本。
其次,从原文“这就是历史有时候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某种状态。它容易使人们在无意之中深信不疑地接受它”可以看出,“静物”象征历史结果呈现出来的静止状态。
结合全文,从“江安顿时感到了由沙漠的美丽安详中渗透出来的恐怖”开始,一直到“狼藉满地的战场突然十分静寂”,作者所描写的,完全是与“静”截然相反的“动”的状态。这里的“动”,是江安与芎以及狼群的战斗的动,更是人类与自然界的战斗的动的象征。人的缺陷、人的死都无损于人的尊严,生存斗争恢复了人与自然的“本来面目”,也彰显了人的力量。摆脱人的自大也不必然是渺小的。可见,作者在这里以“静物”为标题,其实是想反衬“动”,说明与“静物”一样的历史结果形成反差的是真实历史背后人与自然的复杂关系以及人艰苦的生存斗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日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然刻深寡恩,特以强服之耳。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商君,辞不受。惠王莅政,有顷,人说惠王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危。今秦妇人婴儿皆言商君之法,莫言大王之法。是商君反为主,大王更为臣也。且夫商君,固大王仇雠也,愿大王图之。”惠王车裂之,而秦人不怜。
赵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曰:“王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念简、襄之迹,计胡、狄之利乎?”王曰:“今吾欲继襄主之业,启胡、翟之乡,而卒世不见也。敌弱者用力少而功多可以无尽百姓之劳而享往古之勋。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疑事无功,疑行无名。今王既定负遗俗之虑,殆毋顾天下之议矣。昔舜舞有苗,而禹袒入裸国,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欲以论德而要功也。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王之公叔成家,自请之。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蛮夷之所义行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离中国,臣愿大王图之。”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故寡人变服骑射,近可以备上党之形,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也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而忘国事之耻,非寡人所望于子!”公子成再拜稽首曰:“臣愚,不达于王之议,敢道世俗之间。今欲继简、襄之意,以顺先王之志,臣敢不听令。”再拜。乃赐胡服。
(节选自刘向《战国策。秦策/赵策》)
10. 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
敌A弱者B用力少C而功多D可以E无尽F百姓之G劳H而享I往古之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黥劓,古代的两种肉刑;黥,即墨刑,以刀刻凿人面(体)并染墨,使其永不褪色;劓,割鼻。
B. “固大王仇雠也”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固”意义不同。
C. “虑世事之变,权甲兵之用”与“权,然后知轻重”《孟子•梁惠王》中的“权”意义相同。
D. 公子,中国古代对别人的敬称,所指因时有变,多用于男性;先秦称诸侯的儿子为公子,女儿亦称女公子。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为一个从魏国逃来秦国的卫国人,商鞅被秦孝公任为相国,受封商地,秦孝公力行其法八年,且欲传位于他,这种知遇之恩古来罕有。
B.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改革设想得到大臣肥义的支持;他劝告心有疑虑的赵武灵王:想做大事,不要顾虑世俗偏见和天下人的非议。
C. 为了推行胡服骑射,在大臣肥义和太子的陪同下,赵武灵王亲自前往叔父公子成的家中,向他说明“变服骑射”的好处。
D. 针对公子成认为改穿胡服是“变古之教,易古之道,逆人之心”的指责,赵武灵王尖锐地指出其因循旧俗,忘记国耻,有悖期望。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有高世之功者,必负遗俗之累;有独知之虑者,必被庶人之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浙江省温州市环大罗山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1-2022学年浙江省杭州十三中教育集团九年级(上)期中语文试卷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