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师范大学附中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上海市师范大学附中闵行分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毛泽东《___________•长沙》)(2)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曹操《短歌行》)(3)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试题预览
2023学年第一学期上师大附中闵行分校期中考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一、积累运用(10分)
1. 按要求填空。
(1)恰同学少年,____________。(毛泽东《___________•长沙》)
(2)______,食野之苹。我有嘉宾,________。(曹操《短歌行》)
(3)__________,谈笑间,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5)《梦游天姥吟留别》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对天姥山上天气和环境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凝重的气氛。
【答案】    ①  风华正茂    ②. 沁园春    ③. 呦呦鹿鸣    ④. 鼓瑟吹笙    ⑤. 羽扇纶巾    ⑥. 樯橹灰飞烟灭    ⑦. 艰难苦恨繁霜鬓     ⑧. 潦倒新停浊酒杯     ⑨. 云青青兮欲雨     ⑩. 水澹澹兮生烟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易错字词:呦、瑟、笙、纶、樯橹、鬓、澹。
二、阅读(70分)
(一)(16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到乡村去找生活和灵魂
熊培云
①这些年,南北西东,颠沛流离,因为学习、工作或旅行的缘故,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除了在两地度过的难忘时光,想来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而这种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或多或少,它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②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梭罗把清晨的散步当作是对一天的祝福,然而失去森林的我们,散步却总是在失眠的夜晚,在自己的床上,从左侧到右侧,再从右侧到左侧,辗转反侧。及至白天,也很少享受散步的乐趣。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他们抱怨平时锻炼得太少,然后打车去健身房,在跑步机上挥汗如雨。
③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几代人建设一幢房屋的耐心没有了,“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谁需要大树,谁就花钱到别处去挖;谁需要乘凉,谁就买个电扇回家。在巴黎,我看到法国人会花几年时间为巴黎圣母院修葺外墙,若在中国,以中国人的“拆挪”本性,恨不得把它拆了重盖一个新的。
④农村本是最有条件慢条斯理地建设的。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你行走于田野,这里上接天,下接地,中间是与你共生的万物。你不会因为老牛走得缓慢而焦急,也不必非得撵上一只奔跑的野狗以证明自己的速度与价值。走自己的路,让万物生长吧。当你把种子埋进地里,除了浇水施肥,你只需安心等待,而不必心急如焚地蹲在地里等待“第一桶金”。只要时间到了,它自会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
⑤然而,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出在“你不要自由,我强迫你自由”,现在农村有一半问题则出在“你不要城市化,我强迫你城市化”。种种逼迫的背后,显然是人们控制了社会生长的速度,而不是由社会本身决定自己的生长。
⑥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据说,当年罗马军队带着葡萄种子到达位于高卢的博纳时,发现这里充沛的阳光与肥沃的砾石土地特别适合葡萄的种植,于是他们便和当地农民一样,边种植葡萄边酿酒。谁知三年后,当军队要开拔时,有近半的士兵都留了下来,因为这里的葡萄美酒俘获了他们的心,他们宁可留下来当酒农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拓展帝国的疆土了。为此,查理曼大帝后来还不得不颁布法令,禁止军队经过博纳。甚至,在临终前,他还说过这样的话:“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
⑦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在那样的年代,不跟随国王打仗算是“政治不正确”了。然而,这才是历史最真实的面貌——所有帝国终究会灰飞烟灭,只有生活亘古常新。
⑧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它们与所谓的主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不甘心卷入狂飙突进的时代游戏。人在天地间,既不被物化,也不被概念化,不被异化为我们制造的工具的工具。
⑨是时候回答这些问题了:为什么农民战士盼望解甲归田?为什么华盛顿不愿当国王而愿意回到故乡的葡萄架下?为什么欧洲市民希望在乡下有第二住所?为什么美国总统愿意在休息日回到自家农场喂马?因为那里有一片可以让他们回归自由自在的土地、安宁生活的空间。如果说城市是躁动不安的婴儿,那么乡村就是一个可以供人类憩息的巨大摇篮。
⑩就像写在电影《云上的日子》里的古老寓言:如果你走得太快,灵魂跟不上了,你就要停下来,等一等自己的灵魂。悲哀的是,过去百年间,从革命到建设,从出乡村到城市化,急于赶路的我们,一次次走丢了自己的灵魂。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
(有删改)
2. 第③段加点词语“单向度”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 。
3. 对第⑩段画线句在文中含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市发展过程中应多一份安闲洒脱,少一点急功近利。
B. 仅仅为了实现城市现代化的发展而疲于奔命,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
C. 城市生活的真正意义在于过程,有时应停下脚步,享受沿途的风景。
D. 重视物质与精神的同步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
4. 近年来,乡村旅游刮起了“民宿风”。现代社会很多从乡村走出去的人,在回到家乡的时候,将城市化理念带回了乡村,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受到了越来越多都市游客的青睐。用本文中的观点来解释这一现象,以下选项中不适合的一项是(   )
A. 乡村主义,恰恰是现代化、城市化不可或缺的部分。
B. 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
C. 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
D. 乡村主义可以医治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
5. 文章第⑥段叙写了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故事,分析这个故事有何作用。
6. 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
【答案】2. (在城市化过程中)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    3. B    4. B    
5. 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    
6. 首先,作者从自身经历出发,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其次,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阐释了乡村主义的核心在于耐心、诗意和责任心;接着,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乡村一点点沦陷;然后,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最后,得出观点“必须保卫乡村”,并指出应从有没有乡村主义来看中国的未来与幸福。
【解析】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重点词语的含义的理解能力。
首先找到词语所在的语境,在第3段段首“总而言之,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是总结上文的句子,可见“单向度”的理解应该结合第2段的内容,分析可知,第2段主要是说“游戏者不舍得放弃已经得到的,还要为新的奖励不断过关,任凭工作劳心劳力,永无闲暇,谁还有心思像梭罗那样去做一个林间流浪汉”“人们似乎只能通过消费机器来安排自己的生活”,阐释了“由消费主义与成功学等催生的现代病与城市病”。可见,“单向度”指的是在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只注重现代化与城市化这一个发展方向,而忽略了生活的本身的诗意与乐趣。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重点语句的含义的分析理解能力。
B.“就会陷入精神的困境”曲解文意。“走得太快”说的是城市化的发展、物质的追求;“灵魂”指的是精神的追求、安闲洒脱的生活本真。
故选B。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首先理解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反对急功近利的城市化,提倡“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根据题干“设计打造了兼顾民俗特点和乡村特色的民宿客栈”信息可知,乡村刮起的“民宿风”符合作者的观点。
B.“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不符合“民宿风”的现象。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内容上,“罗马帝国靠葡萄酒而昌盛,又因葡萄酒而毁于一旦”点明查理曼大帝手下士兵们宁可留下来当博讷酒农享受葡萄美酒,也不愿意再去南征北战,从而导致了罗马帝国最终毁灭的史实;“难怪莎士比亚会借李尔王之口说出‘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是莎士比亚借这一事例指出平民生活的闲适安逸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此处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历史故事,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
结构上,前文“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下文“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准确地说是平民的生活愿望征服了帝王的政治野心”“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引用这一历史故事与前文“急功近利的城市化”形成对照,突出悠闲生活的魅力,引出了下文“我们要保卫乡村、回归乡村精神”的观点。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文章可分为五层:第1段为第一层,“我到过一些地方。然而能让我有望乡之痛的却只有两个地方:一个是我在中国的乡村老家,另一个则是法国巴黎……即它们都流淌着一种从容、悠闲的乡村主义”引出本文的主要论述对象“乡村主义”;
第2-3段为第二层,“城市,对于许多人来说,就像是一个巨大的过关游戏场”“在顾此失彼的现代化与城市化的单向度推进下,中国人是活得越来越不耐烦了”“诗意没有了,责任心也没有了”将乡村生活与当下物质化、快节奏的城市生活形成对比,阐释了乡村主义的核心在于耐心、诗意和责任心;
第4-5段为第三层,“相较城里的快节奏,我所体会到的乡村生活原是另一番景象……”“当前急功近利的现代化与城市化,使乡村一点点沦陷”指出单向度的城市化过程中所带来的危害;
第6-7段为第四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发生在欧洲的一个意味深长的故事”“罗马帝国征服世界,博纳征服罗马帝国”“应该看到,在这里征服罗马帝国的,不是博纳,而是生活”引用乡村主义征服了罗马这一史实,突出乡村主义的重要作用;
第8-10段为第五层,“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我在这里强调的需要保卫的乡村,并非地理意义上的乡村,而是一种乡村主义与乡镇精神”总结出“必须保卫乡村,正如必须保卫社会”的观点;文章最后总结“而我,宁愿从中国有没有乡村来看我们有没有幸福,中国有没有未来”,指出应从有没有乡村主义来看中国的未来与幸福。
(二) (16分)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十三不靠
冯骥才
①汪无奇自小跟着爹学手艺,长大随着爹干活。他天生好书画,人有悟性,无师自通。但他不在文人圈里,是好是坏,谁也不知;说好说坏,他也不在意。他有个性,自己随爹造笔卖笔,活得开心,并不求在书画上出人头地。父亲过世之后,他照旧这样干活养家,书画自娱。他挺喜欢这么活着,轻松又自我。
②汪无奇造的笔是徽州笔,羊毫、狼毫、兼毫三种。自己写字作画用的却是自制的鸡毫笔。鸡毛是从家里养的公鸡屁股上拔下来的。他画画走石涛八大一路,写字偏爱南北朝的游僧安道一的隶书。人不受拘束,画也随心所欲。
③可是他没想到,外边虽然没几个人见过他的字和画,却不少人说他的字和画好,渐渐竟还有奇才怪才鬼才之说。偶然听到了,一笑而已,只当人家拿他打趣。可是他不明白,那些人念叨他干嘛?写写画画,只是为了自己一乐,只要自己高兴就得了。
④一个晚上,孟解元领着一位中年人来串门。汪无奇不喜欢和生人交往,因与孟解元熟识,不好谢绝,让进屋来。这位来客是位中年人,说话京腔,文雅和善,不叫人讨厌。孟解元说,这位来客是京城人,会画画,尤精泼墨山水,想叫汪无奇见识一下京城的画艺。孟解元说:“反正他是京城人,天津这边只认得我,再没熟人。明天一早人家就回去了。”
⑤这句话叫汪无奇放下了素常的戒心,领他们去到后院的书斋,铺纸研墨。京都来客一挽袖子,抓一支羊毫大笔,连水带墨挥上去,很快就浓浓淡淡,山重水复,满纸云烟。画得虽不算好,却勾起汪无奇的画兴。画画的人来了画兴,刀枪拦不住。
⑥他待来客画完,把画撤去,为自己铺上一张白宣。他用自造的鸡毫笔来画。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手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
⑦从没人见过汪无奇作画,孟解元也是头一次看,又惊奇又兴奋,连连叫好,像是看戏;汪无奇被鼓动得画兴只增不减,浑身发热,脑袋冒汗。他脱掉长衫,一身单裤单褂,信手又画了一幅风竹。京城来客就势说:“用这鸡毫写字如何?怕不如画画好使吧。”汪无奇听了,二话没说,又铺一张纸,换一支两尺多长的粗杆鸡毫大笔蘸了浓墨,写了八个大字:“风生水起,逸兴真情。”
⑧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尤其这个‘真’字,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
⑨汪无奇听了高兴之极,以为遇到知己。谁知这时京城来客忽从怀中摸出一包死重的东西,递给汪无奇。汪无奇不知是嘛意思,京城来客解释说:“这是三根金条,我买下您这两幅画一幅字了。您给我盖上印章吧。”
⑩汪无奇更觉奇怪,心想你没问我卖不卖,怎么就叫我盖图章?他说:“我是卖笔的,从来不卖字画。再说,你干嘛给我这么多钱?”
⑪京城来客说:“你的字画明天会更值钱!老实跟您说,我是在京城琉璃厂开画店的。今儿看到您作画,比听的厉害。我来帮您卖画吧!咱们成交之后,您的画和字只能叫我卖,一幅不能再给旁人,送人字画也得叫我点头才行。等您的画价在京域卖起来,我保您在天津称王!京城来客说到这里,满脸堆笑,再没有刚才那种文雅劲了。
⑫孟解元在一旁说:“等您功成名就,我给您研墨!”
⑬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那两人出去之后走了半天,仍然一脸惊愕与不解。
⑭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孟解元把他经过的这怪事到处去说,无人能解。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
⑮汪无奇的街坊却说,他一如往常,忙时造笔卖笔,闲时耍耍笔墨。个人的快乐,只有自己明白。一次,汪无奇的老婆在邻家打牌,他去找老婆。人问他会不会打牌,他说:“小时候会打,但只打一种牌——十三不靠。一四七、二五八、三六九,还有东西南北中发白,哪张也不靠着哪张,我只会这一种,也只喜欢这一种。”他还说:“这种牌难打,不靠旁人,全要自摸,这才好玩!”说到这里,他眼睛一亮,似有所得,回家便用鸡毫笔写了“十三不靠”的横幅,挂在书斋迎面墙上,成了他的斋号。
⑯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吾所不靠乃权贵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威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
⑰对于他,最要紧还是最后三样。
⑱这人活到民国十一年才死掉,死前七天,似乎已知自己大限将至,把书斋中所有字画,还有他用了一辈子的鸡毫笔一把火烧掉。
(有删改)
7. 作者借鉴传统传奇小说写法,在小说开头介绍了人物基本情况,请分析这些信息在文中的作用。
8. 第⑬段划线句运用生动的描写来展现人物形象,请对此加以赏析。
9. 小说以“十三不靠”为标题,请分析其妙处。
10. 本文是冯骥才小说集《俗世奇人》中的一篇,本书多以清末天津市井生活为背景,每篇讲述一个传奇人物的生平事迹。小明同学想在班级公众号上以“俗世”与“奇人”为题,向同学介绍《十三不靠》这篇小说,请帮其写一段简短的推荐词。
【答案】7. 作者借鉴传统传奇小说写法,在小说开头介绍了汪无奇的出身、职业、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勾勒出他的成长环境及个性,为下文作铺垫。
    
8. ①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汪无奇与孟解元、京城来客在对待书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矛盾导致了汪无奇从此不再与人交往,并引出后面“十三不靠”的情节。②塑造人物形象:拒绝金条、撕毁书画表现出汪无奇的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不随流俗。③揭示主旨:这段文字意在通过人物的生命态度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9. ①内容上,交代文章写作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②人物上,体现了汪无奇文人风骨。③主旨上,赞扬汪无奇文人风骨,不追求名利。
    
10. ①“俗世”指小说展示的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其间生活着孟解元、街坊邻居等一群俗世之人。②“奇人”指小说的主人公汪无奇,他是制笔行家、书画奇才,但是其情趣追求异于俗世之人。汪无奇在俗世中活出了自我,他拥有俗世之人眼中的超凡技艺,却没有俗世之人的名利追求。③《十三不靠》是“俗世”衬托“奇人”,同时也是成就“奇人”的土壤。通过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们通过他们的议论、追捧,传播了汪无奇的“奇人奇事”,使本无意留名的汪无奇在俗世中声名远播。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汪无奇自小跟着爹学手艺,长大随着爹干活。他天生好书画,人有悟性,无师自通。但他不在文人圈里,是好是坏,谁也不知;说好说坏,他也不在意。他有个性,自己随爹造笔卖笔,活得开心,并不求在书画上出人头地。父亲过世之后,他照旧这样干活养家,书画自娱。他挺喜欢这么活着,轻松又自我”可知,在小说开头介绍了汪无奇的出身、职业、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勾勒出他的成长环境及个性,为下文作铺垫。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结合原文“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从此,汪无奇再不与任何人交往”可知,引起下文(推动故事情节发展):汪无奇与孟解元、京城来客在对待书画上有着本质的区别,他们的矛盾导致了汪无奇从此不再与人交往,并引出后面“十三不靠”的情节。
结合原文“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可知,拒绝金条、撕毁书画表现出汪无奇的坚持自我、淡泊名利、不随流俗。
结合原文“谁料汪无奇听了……谁料汪无奇听了”可知,这段文字意在通过人物的生命态度来揭示小说的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曾有人问他的不靠是哪十三个?他指指横幅左边,有一行指甲大小的字写的边款:吾所不靠乃权贵名人大户混混家产亲威朋友女人小恩小惠坑人骗人送字迷画卖字卖画以及拼命是也”可知,内容上,交代文章写作对象,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结合原文“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他非但没接过金条,反而像被人羞辱似的,一脸怒气。他扭身把自己刚刚画的画、写的字抓起来,‘刷刷’撕成碎片”可知,人物上,体现了汪无奇文人风骨。
结合原文“谁料汪无奇听了,立时变了一个人……又将京城来客那幅泼墨山水塞给孟解元,不再说话,送客出门”主旨上,赞扬汪无奇文人风骨,不追求名利。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
本文主要有三个人物,主人公是汪无奇,他制笔卖笔,以此为生,把写字、画画当做自己的兴趣爱好,不以挣钱得名为目的,通过鸡毛特别,有细有粗,有软有硬,手上有油,水墨一抹,异趣横生,处处都有意外,时时闪出灵光。结合原文“京城来客惊呼:‘好一片墨荷,当世的石涛八大!我头一次见用鸡毛扎笔作画,胜过凤羽啊!’”等句可以看出他绘画技艺高超,通过“京城来客说:这几个字一尤其这个‘真'字, 放在今天这儿再好没有了!”可以看出他写字技艺之高,但是他却拒绝了京城来客的金条,撕碎了画作,认为他们侮辱了自己,可见其“奇人”之处:制笔行家,书画奇才,没有俗世之人的名利追求。
京城来客、孟解元、街坊邻居,一个要专卖他的字画,一个作为中介想要从中获利,一邻居们“有人骂汪无奇傻蛋,有人骂他天生穷命,到头穷死”,这些人代表了天津市井里巷的社会生活,汲汲于金钱名声。这些人的行为,恰恰衬托了汪无奇的奇特之处,同时,生活在俗世中的人们通过他们的议论、追捧,传播了汪无奇的“奇人奇事”,使本无意留名的汪无奇在俗世中声名远播。
(三) (8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____•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陈与义①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十余年②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选自《陈与义集》)
[注]①陈与义:北宋末南宋初著名诗人。这首词作于南宋高宗绍兴五年或六年,是时南宋首都已经迁至杭州。作者此时也退居到了青墩镇(今盐城市东北部)僧舍。②二十余年:指二十多年前的时候,北宋宋徽宗政和年间,国家尚且太平无事,后来金兵南下,作者流离逃难。
11. 根据形式判断,本词的词牌名是(   )
A. 沁园春 B. 临江仙 C. 念奴娇 D. 永遇乐
12. 对本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本词虚实结合,作者登上小阁眺望夜景,追忆当年与豪英饮酒的难忘场景。
B. 本词风格疏快明亮,浑然天成,不见刀削斧凿之迹,极具自然而然之妙处。
C.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包含对国事日颓的沧桑、无奈与恓惶。
D. 本词以渔唱结尾,委婉表达词人对现实的不满情绪及归隐志向,以景结情。
13. 画线句颇受后人赞美,请从情景关系加以赏析。
【答案】11. B    12. D    
13. 画线句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描绘了词人在春天与友人在明月清辉照映的稀疏花影里吹笛的画面,充满淡雅别致的情调(氛围/意境)和对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常识的能力。
词牌名是词的一种制式曲调的名称,有固定的格式与声律,决定着词的节奏与音律。判断词牌要根据它的格式和声律特点,如字数、句数和押韵。考生要从自己熟悉的词作中找到某个词牌,分析其格式特点即可。本词分上下两阕,每阕五句,字数是7、5、7、5、5,符合“临江仙”的特点。
故选B。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归隐志向”错,把渔樵晚唱作为全诗的尾声余韵,用这一意象表达自己内心寂寞悲凉的情绪和对家国人生的感慨。
故选D。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对着杏花疏落 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这句是说,白天和朋友们在午桥畅饮,晚上围坐在杏树底下尽情地吹着悠扬的笛子,一直玩到天明。选择杏花、笛声两个意象,写景叙事,优美自然。“杏花”点明在春天的夜晚,豪杰们抚琴弄笛,那情致高雅的笛声此起彼伏。作者以初春的树林为背景,利用明月的清辉照射在杏花枝上所撒落下来的稀疏花影,与花影下吹奏出来的悠扬笛声,组成一幅富有空间感的恬静、清婉、奇丽的画面,将其那种充满闲情雅兴的生活情景真实地反映了出来,表达对往事的无限怀念之情。
(四)(19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崔琰字季珪,清河东武城人也。少朴讷,好击剑,尚武事。至年二十九,乃结公孙方等就郑玄受学。学未期,徐州黄巾贼攻破北海,于是周旋青、徐、兖、豫之郊,东下寿春,南望江、湖。自去年四年乃归,以琴书自娱。
②大将军衰绍闻而辟之。后绍治兵黎阳,次于延津,琰复谏曰:“天子在许民望助顺不如守境述职以宁区宇。”绍不听,遂败于官渡。及绍卒,二子交争,争欲得琰,琰称疾固辞,由是获罪,幽于囹圄,赖阴夔、陈琳营救得免。
③太祖破袁氏,领冀州牧,辟琰为别驾从事,谓琰曰:“昨案户籍,可得三十万众,故为大州也。”琰对曰:“今天下分崩,九州幅裂,二袁兄弟亲寻干戈,冀方蒸庶暴骨原野。未闻王师仁声先路,存问风俗,救其涂炭,而校计甲兵,惟此为先,斯岂鄙州士女所望于明公哉!”太祖改容谢之。于时宾客皆伏失色。
④始琰与司马朗善,晋宣王方壮,琰渭朗曰:“子之弟,聪哲明允,刚断英跱,殆非子之所及也。”朗以为不然,而琰每秉此论。及琰友人公孙方、宋阶早卒,琰抚其遗孤,恩若己子。其鉴识笃义,类皆如此。
(《三国志•魏书•崔琰传》有删改)
14. 解释下面的加点词。
(1)学未期(     )
(2)大将军袁绍闻而辟之(     )
15. 下列句中加点词语释义正确的一项是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上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