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高一年级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试题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
试题预览
辽宁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度上学期期中阶段测试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题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人类社会迈入了移动互联网时代。智能手机作为人体感官的延伸,愈发紧密地嵌入到人们的生活之中。它一方面具有传统纸质媒体难以比拟的信息存储密度,其自身重量并不会因信息量的增长而增加;另一方面,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两厢耦合的结果是手机贴身性和便携性优势的获取。不仅如此,借助移动客户端,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这些传播类型并非一成不变、相互孤立,相反,它们相互交织,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视频由此成为一种类似文字的言说方式。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知沟”理论是由美国学者蒂诺奇提出的,依据该理论,社会经济地位低的人在接收信息速度方面比社会经济地位高的人慢,大众传播媒介输送的信息越多,两者间的知识差距越大。蒂诺奇分析了造成“知沟”扩大的五个变量:传播技能上的差异,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如若对五个变量做进一步抽象提炼,“知沟”在相当程度上是下述两大因素合力的结果:人们能否快速获取信息(包括传播技能上的差异,社交范围的差异,信息的选择性接触、理解和记忆的因素三个变量)以及能否理解信息(包括已有知识存储量的差异和大众传播媒介的性质两个变量)。
在以印刷媒介为主的大众传播时代,由于媒介使用门槛较高(使用者必须具备一定的读写能力)和不同圈层间信息交流的相对固化,存在于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的弥合难度颇高。伴随短视频的出现,影响“知沟”的变量值开始发生变化。任何人(不论识字与否)只要有一台能上网的手机,就可以加入到短视频生产、传播的行列之中;借助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视频的传播穿透了阶层的壁垒,在扩大个体/群体社交圈层的同时,延展了社会共享的意义空间;由于视频与生活场景的近似性,其在理解上的难度亦比抽象的文字低——其结果是一向在媒介使用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传播的权利,并经由对自身娱乐诉求的满足,为各大短视频平台提供了足够的下沉市场空间。
(摘编自王长潇、刘瑞一《网络短视频的走红机理及其双面效应》)
材料二:
美妆行业主要为渴望美丽的女性受众服务。由此可知,以推荐美妆产品、介绍时尚趋势为主要业务的美妆网红的受众也极大可能以女性为主。在女性受众通过美妆网红的短视频寻求消遣或是搜寻美妆信息时,她们很可能在无意识中加速了女性审美文化与消费主义的深度结合。有人指出,虽然时尚品牌、公关公司时常宣称“关心、尊重女性对外貌的自由追求”,但实际上只是在“假装宣传女性主义和性别平等”。由于美妆网红的主要收入来源在于为化妆品牌做广告、带货,他们所谓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追求自主、自由决定身体状态的女性主义意识在消费主义大潮中面临着被消费文化收编、利用的风险。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或许会使得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审美观逐渐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由于商业逻辑逐渐深入女性审美文化的建构,女性决定外貌形象的选择权被时尚品牌、商业公司左右,女性审美文化也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受众们看上去只是在网络上寻求消遣,但是他们在社交媒体、直播平台上的点赞、评论、转发、互动都在某种程度上担当了网红们的数字劳工,此类“个体劳动”都被打包贩卖给了品牌商或是直接转换成了网红的店铺购买力以及带货能力,受众的肉体以及精神本质都被异化。此外,受众看上去是在自主选择想消费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红们及其背后的资本对粉丝量、互动量无穷尽的追求,网红们不断通过营业、发福利、炒作的方式来圈粉、涨粉,实际上,受众的内容选择很大程度被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所引导。有观点认为,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在实践中体现的一种自觉能动性,从哲学意义上看,女性主体性“是女性对自身力量和能力的一种肯定”。综合来看,美妆网红的女性粉丝们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愉悦,但是由于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被社交媒体模糊、审美观被商业资本引导,女性受众的主体性也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甚至丧失。
(摘编自匡文波《美妆网红与消费文化的批判性解读》)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与传统纸质媒体相比,智能手机具有更高的信息存储密度和更好的贴身性、便携性,它已经转型为一种复合型媒介。
B. 现今,人们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视频,并且即时分享,这种场景传播方式可能有助于弥合不同社会阶层间的“知沟”。
C. 时尚品牌与美妆网红对女性追求外貌美丽的关心,促成了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其实是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
D. 女性对自身的外貌形象拥有自主选择权,但是该权利逐渐受到消费主义的侵蚀,个人的审美观常常受到商业的影响。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网络短视频的影响,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相同。
B.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手机将越发智能化、小型化,而传统纸媒前景黯淡,很可能走向终结。
C. 一般而言,视频的理解难度低于抽象的文字,这有助于农村居民获得比从前更多的信息传播权利。
D. 美妆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常引导着受众对消费内容的选择,受众往往并不具有真正的自主选择权。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
A. 某小学进行了关于“理想”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将近80%的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
B. 从美妆护肤保养到医美减肥整形,很多女性为了追求“白瘦幼”,不惜牺牲个人健康。
C. “口红一哥”曾在专访中谈到:“有女粉丝在直播间居然买了两百多支口红,太感动了!”
D. 据调查,近半数的美妆用户在“小红书”站内看到美妆博主推荐的产品不超过3次,就希望购买。
4. 近十年,网络短视频越来越“火”。请结合材料一对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加以分析。
5. 如果你有一位姐姐,她沉迷于美妆网红的直播和短视频,你该如何奉劝她?请结合材料二列出劝说的要点。
【答案】1. C    2. B    3. A    
4. ①智能手机制作、传播网络短视频比从前更便捷。
②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有助于网络短视频的传播。
③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网络短视频的理解难度一般较低。    
5. ①美是多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②别被有的网红和商业营销带偏了,审美上得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审美观。
③分清真实生活与社交媒体的界限,别让社交媒体控制自己的生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C.“促成了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其实是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过于绝对,依据材料二第一段“……很可能是另一种形式上对女性的利用与剥削”可知,原文说的是“很可能”。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B.“手机将越发智能化、小型化”不正确,材料一第一段“媒介技术的进步促使手机向智能化、小型化的方向发展”,但“小型化”未必是手机的终极追求,“越发”一词不准确。另外,认为传统纸媒“很可能走向终结”是无中生有。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二说的是女性审美文化受到商业逻辑的影响,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女性受众的主体性极可能被削弱,甚至丧失。
A.“小学生”并不特指“女性受众”;一些小学生希望长大后成为网红,不能证明其缺少主体性。
B.“不惜牺牲个人健康”表明部分女性已经无法理性对待美妆护肤或医美减肥整形。
C.“居然买了两百多支口红”表明女粉丝在直播中无法理性消费,丧失了自己的主体性。
D.“不超过3次,就希望购买”盲目决定购买的行为是不理性的,也是主体性丧失的表现。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由材料一“2011年以来,伴随4G技术的发展和上网资费的下调,……手机摆脱了单一的通讯工具的定位,已转型为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组织传播和大众传播于一体的复合型媒介”可知,智能手机制作、传播网络短视频比从前更便捷。
由材料一“人们不仅能够随时随地拍摄,还能即时分享——互联网传播跨过WEB1.0时代的聚合传播和WEB2.0时代的社交传播,进入场景传播的新时代,这一嬗变的背后蕴含的是城乡间‘知沟’弥合的可能”“借助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视频的传播穿透了阶层的壁垒,在扩大个体/群体社交圈层的同时,延展了社会共享的意义空间”可知,互联网扁平化的传播结构,有助于网络短视频的传播。
由材料一“由于视频与生活场景的近似性,其在理解上的难度亦比抽象的文字低——其结果是一向在媒介使用上处于弱势的农村居民获得了与城市居民同等的信息传播的权利,并经由对自身娱乐诉求的满足,为各大短视频平台提供了足够的下沉市场空间”可知,与传统的纸质媒体相比,网络短视频的理解难度一般较低。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问题,提出见解的能力。
由材料二“女性审美与消费主义的结合,或许会使得原本属于私人领域的审美观逐渐成为商业的一部分。而由于商业逻辑逐渐深入女性审美文化的建构,女性决定外貌形象的选择权被时尚品牌、商业公司左右,女性审美文化也容易陷入标准化、刻板化的怪圈”可知,美是多元的,适合自己的才是好的。
由材料二“受众看上去是在自主选择想消费的内容,但是由于网红们及其背后的资本对粉丝量、互动量无穷尽的追求,网红们不断通过营业、发福利、炒作的方式来圈粉、涨粉,实际上,受众的内容选择很大程度被网红及其背后的资本所引导”可知别被有的网红和商业营销带偏了,审美上得独立自主,有自己的审美观。
由材料二“美妆网红的女性粉丝们虽然能获得短暂的心理愉悦,但是由于劳动与休闲的界限被社交媒体模糊、审美观被商业资本引导,女性受众的主体性也极可能在不知不觉中被削弱,甚至丧失”可知,分清真实生活与社交媒体的界限,别让社交媒体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丢失自己的主体性。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地名进入古诗
彭程

在我个人的经验中,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
目光摩掌过一个个地名,旁边那些或大或小的圆圈或圆点,在幻觉中次第打开。①仿佛是岩溶地带大山峭壁之上的洞穴,外部看去并不大,一旦进入,却会发现溶洞宽阔,石笋奇诡,暗河幽深。而与这种感觉几乎同步,此时耳畔也总是会响起古诗词铿锵或婉转的音调,在眼前幻化成为一幅幅画面。
譬如此刻,目光所及之处,是甘肃武威。霍去病大破匈奴,为彰显大汉的“武功军威”而命名此地。不过在漫长岁月中,它更为人知的名字是凉州。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白石黄沙古战场,边风吹冷旅人裳”……
献愁供恨,本来就是传统文人的拿手戏。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
因为这些诗句,一个原本抽象单调的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有了色彩、声音和气息。一行诗句便是一条通道,让我得以穿越时光的漫漫长廊,进入彼时的天空和大地,道路和庭院,欣赏四时风光,八方习俗。
如果一个地方是一只瓷器,诗词便是表面上闪亮的釉彩;是一株苍劲虬曲的古藤,诗词便是纷披摇曳的枝叶;是一个窗口,诗词便是自里向外望见的天光云影,四时变幻,任意舒卷。

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②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
青春时代,梦想的栖息地是江南吴越。感官的筵席一场场排开,声音和色彩交融无间:“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以诗为舟楫,我划入了那一片湖面。在苇荡、乌柏和桑树之间,波光滟滟,莲叶田田。
时光悄然流逝。从某一时刻起,浪漫绮丽的少年轻愁遁隐了,内心开始向往北地的雄浑和寥廓,苍凉和悲怆。“为嫌诗少幽燕气,故作冰天跃马行”,清代黄仲则这两句诗,成为一种新的美学召唤。向北,向西,一种迥异的境界在面前展开,是“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是“蝉鸣空桑林,八月萧关道”……
就这样,经由诗句的陶冶,一处地点便不再是单纯的外在客体,还内化为精神世界的某个元件;它又仿佛是一帖试纸,能够检测出灵魂中存在的元素。大千世界的复杂性,美的不同风格和范式,内化成为一幅经纬交织、花纹斑斓的彩色织锦。

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
暂且收拢目光,只向水边泽畔,寻觅有关的诗句。汨罗江,屈原于此怀石自沉。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只能赴身清流,以身殉国。“独余湘水上,千载闻离骚”。后世文人的景仰凭吊,也如同江水一样奔流不竭。
古诗词中,还时常借助自然形胜,提供一种启示。这样的地名,有关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这一次,不妨将目光改换方向,自滔滔滚滚,移向莽莽苍苍。大山无语,峰峦悄然,把深沉的蕴涵,留给那些睿智的灵魂,来破译和解读。《题西林壁》是苏轼游览庐山的发现:“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感性上升为智性,形象转化为哲理,倚仗的是深刻的功夫修为。
③当一些地名被再三引用,被反复言说,它就上升为一种意象,具备了符号的功能。金谷园是奢靡的狂欢,乌衣巷是繁华的落幕。首阳山,不食周粟的伯夷叔齐于此隐居,喻示着操守高洁;烂柯山,樵夫看童子下棋,一局未终斧柄已烂,比况了沧桑巨变。
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没有对母语的热爱,缺乏对历史和传统的沉浸,就难以窥见字面背后的精微和玄奥,难以感知到那些不尽之意,言外之旨。

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
今天生活的每一种状态,人们情感的每一次波动,大自然的每一幅表情,都可以从丰富浩瀚的古代诗歌中,获得印证,找见共鸣,听到回声。
认识到这一点,便会从眼前望到遥远,自此刻看见过去。④今天和昨天之间,被一条无形而坚韧的纽带牢固地绾结。写字楼里两情相悦的青年男女,眼神里闪动的,分明是《诗经》里桑中淇上的炽热;机场海关入口处,送多年故交远赴域外,也难免会念及唐诗里的渭城相送。
“谁谓古今殊?异代可同调。”古诗词以历时性的方式,展现了共时性的内容。一首首诗词,正是一个个的接引者,引领读者步入人生与社会的广阔庭院,在今与昔、恒常与变易的对话中,加深对于世界和生活的理解。
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想象一番,那些被以不同音调吟诵的诗句,岂不正仿佛泉水的汩汩滔滔之声?
泉水不竭地涌流,诗歌也一代代地传诵。吟唱着山河苍茫,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句子①表明,地名看似单调寻常,但一旦进入古诗,如果深入挖掘,我们就能发现其容量巨大、景象奇美、内蕴丰富。
B. 句子②表明,作为客体的地点和人的生命时段产生同频共振,能够共育出某类气质、风度,而诗句是二者结合的体现。
C. 句子③表明,并非所有的地名都能成为一种意象,但一旦上升为意象,比如首阳山、金谷园等,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
D. 句子④表明,古诗词能够连接当下与过去,当下的生活能在古诗词中找到印证,古诗词又能拓宽对当下生活的理解。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这既是文章内容的写作需要,也能增添文化色彩,使其更具文化散文的特质。
B. 文章第一节最后一段,作者从多个角度设喻,形象生动地表达了“诗句让地名变得具体而生动”的观点。
C. 文章语言形式多变,比如整句之中兼有散句,长句之中间杂四字短语;使文章具有典雅之美,又摇曳生姿。
D. 文章视角独特,以诗词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着力表达对古典诗词、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
8. 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看似相对独立,却又浑然一体,这种效果是如何实现的?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9. 《光明日报》评价彭程散文“善于发现寻常事物背后的生命意蕴”,这一特点在本文中有哪些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内容主题: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必答)②章节结构:每一节结构相似,布局相近。每一节的基本形式:观点开篇,然后引用诗词加以分析,最后以观点收束。③文章结构: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切入,然后展开联想议论,最后再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照应。④语言风格:全文语言典雅,风格一致。每一节大量引用诗词,大量运用整句,语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    
9. ①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②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③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展现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能力。
C.“便会引发人们的情感共鸣”错误。由原文“在这样的场合,对这些地名的理解程度,又直接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可知,地名上升为意象,未必就能引发人的情感共鸣,这还要取决于阅读者精神文化的蕴积。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以诗词为写作起点,以地名为写作重心”错误。文章是以地名为写作起点,以诗词为写作重心。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 把握能力。
第一节写到“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第二节写到“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可知,第二节写到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仍然在说地名与诗词的关系。第三节写到“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仍然是在说地名和古诗词的关系。第四节写到“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仍然在写地名和诗词的关系,所以这四节的主题是一致的,每一节内容相连,主题相同。都在写地名与诗词的关系,都表达对古典诗词的无限热爱。
每一节中,第一段点出每一部分的观点,因为四节的主题是一致的,都是在说地名和诗词的关系,所以后文论证过程总都引用了诗词加以分析,最后进行总结,以观点收束全篇,所以每一节结构相似。
本篇文章开篇说到“面对地图时,也总是古诗词最能够以生动的姿态呈现的时刻”,所以文章以作者察看地图上的地名切入。然后说到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作者展开联想议论。最后写到“仔细盯着地图上的一个个地名,时间久了,那些圆圈圆点就会幻化成一个个泉眼”,即以注视地图上的地名收尾。所以全文全文以主线贯穿,首尾照应,通过关注地图地名贯穿全文,首尾照应。
文章的每一节都引用了大量的古诗词,并且大量运用排比的手法,即运用了大量的整句,所以全文言典雅,文化色彩浓厚,风格一致。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原文“凉州,地名二字中已经有了凛冽的寒意,入诗,更是漫溢出边地的荒凉,戍人的哀愁”“但真实的生活并没有那样可怕,这里有迷人的边地风景:‘山开地关结雄州,万派寒泉日夜流’;有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火热的生活:‘市廛人语殊方杂,道路车声百货稠’。市场繁华,物品丰饶,交织着四面八方的口音,穿梭着不同民族的身影”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体现了生命形态的多样。比如地名可以展现一个地方的气候特征、自然风貌、市井生活等。
由原文“向往某一个地方,反映出的其实是一个人的情感维度和美学嗜好。总有一些地方,最能够与处于某个生命时段的你,产生同频共振,时间和空间的‘共谋’,孕育出了某一类文化的气质、精神的风度,而诗句,这时便扮演了有力的证人角色”“古诗词中,不少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对作者是自勉自励,更向读者标举了立身处世的姿态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的质量与高度。比如地名寄寓了道德的力量、价值的指向;可以关乎人的气度和胸怀,视野和境界。
由原文“古诗词是一棵大树,根系深扎在过去,纷披的枝叶却一直伸展到今天”可知,诗歌中寻常的地名展现了生命力的旺盛强大。比如地名可以跨越时空、连接古今,展现岁月沧桑,生命浩荡。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子鱼①生于战国之世,长于兵戎之间,然独乐先王之道,讲习不倦。季则谓子鱼曰:“丈夫不生则已,生则有云为于世者也。今先生淡泊世务,修无用之业,当身不蒙其荣,百姓不获其利,窃为先生不取也。”子鱼曰:“不如子之言也。武者可以进取,文者可以守成。今天下将扰扰焉,终必有所定。子修武以助之取,吾修文以助之守,不亦可乎?”
秦始皇东并,子鱼谓其徒叔孙通曰:“子之学可矣!盍仕乎?”对曰:“臣所学于先生者,不用于今,不可仕也。”子鱼曰:“子之材能见时变,今为不用之学,殆非子情也。”叔孙通遂辞去,以法仕秦。
(节选自《孔丛子•独治》)
材料二:
叔孙通之降汉,从儒生弟子百馀人,然通无所言进,专言诸故群盗壮士进之。弟子皆窃骂曰:“事先生数岁,幸得从降汉,今不能进臣等,专言大猾,何也?”叔孙通闻之,乃谓曰:“汉王方蒙矢石争天下,诸生宁能斗乎?故先言斩将搴旗之士。诸生且待我,我不忘矣。”汉王拜叔孙通为博士。
汉五年,已并天下。高帝悉去秦苛仪法,为简易。群臣饮酒争功醉或妄呼拔剑击柱高帝患之。叔孙通知上益厌之也,说上曰:“夫儒者难与进取,可与守成。臣愿征鲁诸生,与臣弟子共起朝仪。”高帝曰:“得无难乎?”叔孙通曰:“五帝异乐,三王不同礼。礼者,因时世人情为之节文者也。臣愿颇采古礼与秦仪杂就之。”上曰:“可试为之,令易知,度吾所能行为之。”于是叔孙通使征鲁诸生三十馀人。鲁有两生不肯行,曰:“公所为不合古,吾不行。公往矣,无污我!”叔孙通笑曰:“若真鄙儒也,不知时变。”遂与所征三十人西,及上左右为学者与其弟子百馀人为绵蕞野外。习之月馀,叔孙通曰:“上可试观。”上既观,使行礼,曰:“吾能为此。”汉七年,长乐宫成,诸侯群臣皆朝十月。竟朝置酒,无敢讙哗失礼者。于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乃拜叔孙通为太常,赐金五百斤。
(节选自《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第三十九》)
[注]①子鱼:孔鲋(前264年?一前208年),字子鱼,鲁国曲阜人。秦末儒生,孔子八世孙。②绵蕞:拉起绳子表示施礼的处所,立上茅草代表位次的尊卑。
10. 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对应字母填入括号。
群臣A饮酒B争功C醉D或妄呼E拔剑F击柱G高帝H患之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乐,以……为乐,与“渔人甚异之”的“异”用法相同。
B. 进取,指进攻、夺取,不同于现在的“积极进取,有所作为”。
C. 易,指容易,与成语“易如反掌”中的“易”词义不同。
D. 左右,皇帝的侍从,他们在叔孙通的指导下协同进行新礼仪演练。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季则认为子鱼修习于世无用的学业对自己、对百姓都无益,子鱼却认为天下最终会趋于安定,自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期中试卷


上一个『宁夏青铜峡市宁朔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宁夏银川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