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红桥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语文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2页。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第I卷注意事项:1.每个小题选出答
试题预览
高 三 语 文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 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2页。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的无效。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上交。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 I 卷
注意事项:
1.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2. 本卷共 11 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进程还可以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 到任何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叱咤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所有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的寂寞的身影。
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                              )。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灵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           他们所着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           地瞭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          的精神之天。



高三语文  第1页 共12页 
1.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A. 融入  爱护着  警戒  超世绝伦
B. 投身  珍藏着  警惕 超凡脱俗
C. 融入  爱护着  警惕 超世绝伦
D. 投身  珍藏着  警戒 超凡脱俗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如果心神难定,意识不明,就绝无幸福可言
B.无论是精神流于平庸,还是灵魂变得空虚,都绝无幸福可言
C 无论是心神难定,还是意识不明,都绝无幸福可言
D.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选项中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B.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
C.在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D.土地和天空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怀着忧虑之心他们守卫土地,仰望天空


二、(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非遗法》的加持下,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已经从物质文化遗产拓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即从对物的保护上升到对人的保护,从对物件的保护过渡潮对物件制作技艺的保护。对物质文化遗产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成对”保护已经成为共识。这种共识有效地阻止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断流。
但在《非遗法》的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是混淆非遗概念的问题。有人误将刚创造出来的“现产”当成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误将被改编、改造过的,甚至被西化、被娱乐化的东西当成遗产。其次是保护理念的问题.《非遗法》重点强调了“原真性”保护原则。所谓“原真性”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原汁原味”, 目的是确保每个项目的真实。如果经过我们的保护已经不再是原来的东西,保护也就失去了其应有的历史价值。

高三语文 第2页 共12页 
传承人的底线就是不能传递“假情报”。要严把传承人“入口关”,并将那些伪传承人及早“踢”出传承队伍,不能因为他们影响有序传承。活态传承是非遗的最大特点,但活态传承的本义并不是让非遗改变,而是让非遗通过一个个泥人的制作、一首首山歌的演唱以活态的形式传承下去。活态传承理念的提出也是在告诫人们要礼敬传统,而不是对传承人所传文明随意改造,只有这样才能确保非遗的“原真性”。
随着非遗保护理念的不断深入,未来修订《非遗法》时还会涉及知识产权等一系列问题。从理论上讲,真正的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遗产,而不是留给某个人的私人遗产,这一点与文创产品不同。但从传承规律上讲,其知识产权的界定比较复杂,比如一些以家族为传承线的项目,其本身就有不外传的规定;比如经过再次创作的具体作品,因为作品中表现出了独特的个性,创作者应该拥有知识产权,如传承者翻唱的非遗民歌具有个人声音。
(摘编自刘海红《有法可依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进入新时代》,《中国文化报》2021年5月)
材料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导致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不断流失,这给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带来的一个最大困扰就是原本乡村属地的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者缺乏稳定性,导致非遗传承后继乏人。
提升非遗在城市的共享度,实际上就是扩大非遗传播的范围,让城市居民能够感知、共享乡村非遗的魅力。如果从保护非遗本真性的角度看,似乎这样的共享并不适宜,但要破解传承的困局,通过提高共享度,进而扩大非遗的受众范围,受众的增加可能潜在地提高其中少教人成为传承人的可能性,从而营造非遗传承的条件与环境。如今的城市人口结构中,属于第一代进城的人群占据了相当的比例。在这一群体中,大多数人无论在情感上、记忆上,还是文化认同上仍然与乡土社会保持着高频度、深层次的联系,因此,涵盖了民俗在内的诸多非遗成为连接城乡、沟通新市民和乡村社会的纽带,而他们作为乡村文化承上启下的一代人,既了解乡村文化的过去,又肩负着将其传递给下一代的使命,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乡土文化的承载者和传递者。我们也知道,随着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的推进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城乡文化的交流融合将成为一种趋势。乡村非遗的城市共享既可以丰富公共文化一体化的内容,又可能为非遗的传承保护带来机遇。
从这个意义上说,非遗的适度进城,不仅是一种文化上的共享,而且与政府的“送文化下乡”,共同构成了城乡文化双向互动的景观,改变了以往从城到乡的单向文化输入模式,客观上也拓展了非遗未来可能的传承发展空间。
(摘编自杨旭东《提升共享度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要求》)
材料三
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这两部文化遗产基本法,到有关遗产保护利用创新的一系列特定领域的专项发展条例、指见、管理办

高三语文 第3页 共12页 
法我国形成了各种专项政策和法律法规互补兼容、相互推进的制度化网络,构建了文物保护利用、非遗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发展创新三条主线的保障体系,为高效率、高质量的遗产保护发展事业提供了制度支撑。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实践表现出积极进取的开拓性和创新性,对遗产的概念、范畴和价值的理解日益开放包容,遗产的内涵和外延不断丰富亢实。我们所理解的文化遗产已经超越“架子上的文物”和静态的遗址、建筑的传统范畴,走向更宽泛意义上的包括景观空间、生活方式在内的“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不断深化, “大遗产”发展思维更加成熟稳健。
我国的遗产保护发展并非局限于单一的专业领域实践探索,而是融入国家和民族的总体性、时代性的战略部署。国家宏观设计越来越突显遗产保护与发展的地位,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进一步强化与遗产领域的交集和互动。多重国家政策的交织共力、相互呼应,体现了遗产保护发展的“大战略”理念。
(摘编自林秀琴《文化遗产保护的中国智慧》)
4. 下列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相互依存、密不可分,随着我国《非遗法》的施行,“成对”保护已成共识。
B. 文化的历史价值基于真实基础,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只有完全不改造非遗文化,才保有其“原真性”,才是真正的活态传承。
C. 非遗传承需要知识产权制度保驾护航,但由于非遗传承规律的复杂和特殊,在非遗保护过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的界定也会变得复杂。
D. 城乡文化共享或许不适宜保护非遗本真性,但却能扩大非遗受众范围,增加传承的可能性,营造传承条件和环境,从而打破传承困境。
5.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离不开传承者的代代相传,因此在非遗传承过程中能否吸纳优秀传承人进行传承至关重要。
B. 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和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造成非遗传承主体流失或不稳定,势必影响非遗传承乃至城市化进程。
C. 文化遗产基本法的颁布、各项条例法规的出台,为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提供了切实有力的制度保障。
D. 我国在文化遗产保护中,对遗产内涵和外延的认识不断丰富和充实,“动态遗产”和“活态遗产”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高三语文 第4页  共12页 
6. 下列不属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或保护的一项是
A.“薄施淡染:陈扬龙釉下五彩瓷艺术形成与发展”文化展览在株洲博物馆隆重举办,展览引人入胜。
B. 国家级非遗苗族银饰锻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吴水根参加北京文博会,进行银饰加工现场演示等活动。
C. 湖南皮影戏省级传承人吴升平,纸影戏影偶制作技艺传承人吴渊进入校园宣传皮影戏的表演艺术。                               
D. 赫赫有名的岳麓书院,作为世界上最古老的学府之一,其古代传统的书院建筑至今被完整保存下来。
三、(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7~11题。

冬十月甲申, 民部尚书裴矩奏“民遭突厥暴践者,请户给绢一匹”。上(唐太宗)曰:“朕以诚信御下,不欲虚有存恤之名而无其实。户有大小,岂得雷同给赐乎?”于是计口为率。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微入卧内,访以得失。微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 ‘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上悦,乃不点中男。
上与侍臣论周、秦修短。萧瑀对曰: “纣为不道,武王征之;周及六国无罪,始皇灭之。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盖取之或可以逆得,而守之不可以不顺故也。”
太宗贞观元年春正月丁亥,上宴群臣,奏《秦王破陈乐》。上曰:“朕昔受委专征,民间遂有此曲,虽非文德之雍容,然功业由兹而成,不敢忘本。”封德彝曰:“陛下以神武平


高三语文  第5页  共12页 
海内, 岂文德之足比。”上曰: “践乱以武,守成以文,文武之用,各随其时。卿谓文不及武,斯言过矣。”德彝顿首谢。
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慢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7.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于是计口为率                      率:率领
    B. 以道御之                          御:统率
    C. 德彝顿首谢                        谢:谢罪
D. 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          资:借助
8.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朕以诚信御下 / 陛下以神武平海内

    B. 上悦,乃不点中男 / 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 得天下虽同,人心则异 /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D. 君欲自知其过 /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
9.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B. 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C. 魏徵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D. 魏微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日/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
高三语文  第6页  共12页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甲申,前一位是癸未,后一位是乙酉,文中是以干支相配来记日。甲申日是干支纪日中的第二十一天。
B. 中男,未成丁的男子。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年。唐初时中男的年龄段为十六岁以上,二十岁以下。
C.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时的年号。年号纪年法,是从汉武帝开始按照帝王出.生的时间来纪年。
D. 海内,古代传说我国疆土四面环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常用“海内、六合、八荒”泛指天下。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正确的一项是
A. 裴矩奏请皇上给受到突厥侵略的家庭每户赏赐一匹绢,唐太宗认为按人口多少给予赏赐才符合实情。
B.魏徵反对封德彝征召中男入伍的建议,多次拒绝在皇帝的敕令上签字,他的意见始终不被唐太宗采纳。
C. 萧瑀认为周武王伐纣、秦灭周朝和六国,他们虽然取得了天下,但都不得入心。唐太宗不同意他的观点。
D. 封德彝在宴会上特意安排奏《秦王破陈乐》以歌颂唐太宗英明神武,被唐太宗批评后,他才叩头以示谢罪。





高三语文 第7页  共 12页 
第 Ⅱ 卷
注意事项:
1.  用黑色墨水的钢笔或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2.  本卷共 12小题,共 117分。


四、(25分)                                          
12.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周得天下,增修仁义,秦得天下,益尚诈力,此修短之所以殊也。(4分)
(2)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4分)
13.“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唐太宗李世民这句话对我们有什么启示?(3分)
14.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按要求作答。(8分)

                                  溪  上  谣        
林希逸①
溪上行吟山里应,山边闲步溪间影。
每应人语识山声,却向溪光见人性。
溪流自漱溪不喧,山鸟相呼山愈静。
野鸡伏卵似养丹②,睡鸭栖芦如入定。
人生何必学瞿仙,我行自乐如散圣。
无人独赋溪山谣,山能远和溪能听。
【注】①林希逸,是南宋有名的山水画家。②养丹,道士静候金丹炼成。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作者既是诗人,又是画家,写作本诗时能把诗情和画意结合起来,在选景和构图上有独到之处。
B. 诗人行吟溪山,认为自己沉浸在美丽山水之中,获得了心灵的满足,乐在其中,不必求仙求圣。
高三语文 第8页 共12页 
C. 诗人在畅游山水时无人陪伴,但他并不孤独,因为有远山静静地相对而坐,又有潺潺流水相随。
D. 诗人采用歌谣体式,随意而吟, 自然闲散,如行云流水,这与诗人抒写闲逸恬静之情是很合拍的。
(2)你认为作者在诗中描绘的场景,具有怎样的特点?简要说明。(2分)
(3)《宋诗鉴赏辞典》评价这首诗“创造静的意境颇得王维‘鸟鸣山更幽’:之妙。”诗人是如何实现这一艺术效果的?请简要分析。(3 分)

15. 补写出下列句中的空缺部分(6分)
       (1)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2)                       势拔五岳掩赤城。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3)无边落木萧萧下,                  。           (杜甫《登高》)
       (4)大江东去, 浪淘尽,             。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                     ,                    。”

五、(22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
主 角(节选)
陈  彦
苟老师把第三遍妆化完的时候,还是不满意,但时间已不允许再画了。他就提了眉,包了大头,穿了行头。要不是知道他性别的人,还真看不出这是男扮女装呢。
易青娥知道,苟老师为演这两折戏,几个月瘦下来几十斤,不仅天天演练,而且还节制了饮食,甚至还用吃大黄拉肚子的方式,把腹部朝下拉,直减到现在二尺二的腰身。他脸上,过去是紧绷油光水滑的, 自打瘦起腰身来,皮肤就慢慢塌陷了,所以在化妆时他要那么不满意自己了。他一直在叹息:这老脸,对不起李慧娘,对不起观众,尤其是对不起当年看过他戏的老观众了。
正式开演前,不停地有一些老汉老婆子,到后台化妆室来,要看苟存忠;说他当年的。李慧娘,可是把好多观众弄得“三天不沾一粒粮,也要买票看慧娘”的。但苟老师有交代,说在他没演完以前,任何人都是不见的。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
演出终于开始了,曷青娥到门口看,观众特别多,连过道都站满了人。都在说, 当年

高三语文 第9页 共12页 
住在五福戏楼,连演了三个月李慧娘的苟存忠,今晚又披挂上阵,唱慧娘来了。易青娥也为她师父骄傲着。这么多年过去了,竟然还有这些老观众深深记着师父。
在一声长长的鬼的叹息声中,她师父终于出场了。
师父穿着一身白衣服,披着一件长长的白斗篷,飘飘荡荡地来到了人间。他在哀怨,在痛斥,在诉说,在寻找。突然间,易青娥甚至模糊了师父与李慧娘之间的界限,也不知他是他还是她了。一个年近花甲的老人,硬是在飘飘欲仙的身段中,全然掩藏住了性别、年龄的隔膜,将一个充满了仇恨与爱怜的鬼魂,演得上天不得入地不能地可悲可怜了。就在慧娘面对凄凄寒风、无依无靠地瑟瑟发抖着,一点点蜷缩着身子时,苟老师使用了一个“卧鱼”动作。这个动作要求演员必须有很好的控制力,是从腿部开始一点点朝下卧的。易青娥练这个动作整整三年,才能用三分钟完成。而一般没有功夫的,几十秒钟都坚持不下来。苟老师平常是能用两分钟朝下卧的,可今天,也许是太累,在易青娥心里数到110时,他终于撑不住,全卧下去了,并且在最后一刻,双腿是散了架的。好在灯光处理得及时,立即切暗了。尽管如此,剧场里还是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易青娥明显感到,师父今晚的力气,是有些不够用了。但他一直控制得很好。她知道,他是要把最好的力道,用在最后那36口“连珠火”上的。今晚,师父特意要求她在侧台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的每一个动作。每一口火吐出来,她都要认真研究师父的气息、力量,以及浑身的起伏变化。她觉得她比平常任何时候学的东西都要多,并且更具有茅塞顿开、点石成金的效用。也就在师父一步步将演出推向高潮时,她似乎也完成了一次演戏的启蒙。她甚至突然觉得, 自己是能成一个好演员,成一个大演员的。
终于师傅开始吐最后一道火了,也就是那36口“连珠火”。师父依旧控制着气力,一口, 两口, 三口, 四口……由慢到快, 由弱到强, 直到“连珠火”,将贾似道和贾府全部变成一片火海!
     继而,天地澄静,红梅绽开。                          
观众的掌声已经将乐队的音乐声全都淹没了。鼓师几乎使出浑身解数,将大鼓、大锣全都用上了,可观众的掌声,还是如浪涛一般,滚滚拥上了舞台。
就在台上贾府人相互于火海中挣扎时,苟老师被人搀扶下来了。易青娥发现,师父已经使完了人生最后一点力气,奄奄一息了。剧团团长急忙过来,帮忙把他平放在一排道具箱子上. 苟老师浑身颤抖着在呼唤:
青娥,青娥……
“师父,师父,我在这里,我在这里.”易青娥紧紧抓着师父的手。
苟老师抖抖索索地摸着她的手说:
“娃,娃,师父……可能不行了。记住……吹火的松香,每次……要自己磨……自己拌。记住比例……”
在说比例的时候,苟老师向她示意了一下,易青娥明白,是要她把耳朵附上去。她就把耳朵贴上去。苟老师轻声给她说: “十斤松香粉……拌……拌二两半……锯末灰。锯末灰要……柏木的。炒干……磨细……再拌……”
勉强说完这些话, 苟老师就吐出一口血来。
舞台监督喊:“咋办?底下观众喊叫要苟老师谢幕呢。”
团长说: “谢不成了, 快关幕。”

高三语文 第10页 共 12页 
“都不走,在下面喊呢。”
只见苟老师身子动了动,意思是要起来,但又起不来了。
团长就紧急决定说:“青娥,你跟舞台监督一起把你师父抬上去。”
易青娥跟舞台监督把“李慧娘”抬了上去。易青娥看见,观众热浪一般,在朝舞台上狂喊着。被他们抬上去的苟老师,静静靠在太师椅上,一动不动。
那一刹那间,她反应过来: 苟老师, 已经不在人世了。
(《人民文学》2017年第11期,有删改)
16. 下列是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 小说以易青娥的视角描写苟老师的表演过程,运用了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和细节描写等手法,表现出苟老师技艺精湛,对演出竭尽全力。
B. “化完妆穿好行头,苟老师就一个人面对墙壁,安静下来,一句话不说了。”这是苟老师在默默地对角色进行内心体验,体现出他的敬业精神。
C. 年近花甲,苟老师重新登台担任主角,他常对徒弟说的“唱戏是个苦活儿……”那番话,充分表达出他向往清闲生活,但是身不由己的无奈。
D. 苟老师表演的三十六口“连珠火”,“天地澄静,红梅绽开”,这是演出的高潮,也是他艺术生命的极致绽放,极具震撼力和感染力。
E. 小说采用补叙的手法,介绍了“秦腔吹火”这门绝活,补充交代了苟老师的从艺经历和感受,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饱满。
17. 小说中苟老师这一形象具有哪些特点?请简要分析。(3分)
18. 从全文看,哪些情节为苟老师的死亡做了铺垫或暗示?请简要分析。(4分)
19. 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
20. 苟老师在生命最后一刻将松香粉的配方比例轻声告诉易青娥。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探究。(6分)
六、(10分)
2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6分)
从高职院校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的“90后”女教师邢小颖火了。
2014年,在实习中已获得清华认可的邢小颖,以专业综合排名第一的成绩从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毕业,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高职毕业也能去清华当老师,教比自己学历高的学生,本身就能说明很多道理,名不见经传的学校可以飞出德才兼备的“金凤凰”,而声名赫赫的名校也可能出现不堪重用的庸才。
古往今来,“学历”不高但能力超高的例子   ①   。人们对于这样的人生样本,往往心存敬意。因为“出身名门”者毕竟是少数,众多平凡的人,都面对着残酷的现实。
邢小颖在清华实习阶段只争朝夕抓实操、对着空气讲课的刻苦,让我特别感慨。多年

高三语文 第11页 共 12页 
前,20岁的我在中原地区一家地级日报社的编辑部实习,那时作为部队选派的战士报道员、一年前的梦碎高考者,我并没受到太多重视。但我深信   ②   ,除了   ③   地苦读,我还经常一个人骑辆破自行车到处找新闻、采访,在编辑部老师悉心指导下,其中一篇文章获得了报社征文三等奖。10多年之后,我转业了,在仅有高中文凭的情况下,参加该报招聘,被破格录取。
(1)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请你写一段话表达你对邢小颖入职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任教这一事件的看法。要求:观点明确,条理分明,不超过60个字。(3分)
22.请对下列有关曹雪芹《红楼梦》的说法,做出“正确”或“错误”的判断。  (4分)
(1)王熙凤是《红楼梦》中塑造的非常成功的形象,她贪禁、凶狠、狡诈,  “毒设相思局”中她设计害死试图调戏她的贾瑞;她还假意笼络尤二姐,最后借刀杀人。在这个人物身上,寄予了作者对她的谴责之意。
(2)在《红楼梦》中,除了主要人物外,作者还塑造了众多具有独特、鲜明个性的人物形象,例如:温顺世故的袭人,怯懦的迎春,忍辱吞声的尤二姐,敢于反抗的尤三姐和晴雯, 以及泼辣能干的探春等。
(3)  《红楼梦》中写元春省亲,  “处处灯光相映,时时细乐声喧,说不尽这太平气象富贵风流。”写出了贾府上下的欢欣和忙碌,特别是元春一手搀着贾母,一手接着王夫人,心中充满了喜悦。                                   
(4) 《红楼梦》中宝玉挨打后,林黛玉“早听人一句话,也不至今日。别说老太太,太太心疼,就是我们看着,心里也疼”的一席话,表达了对宝玉的无比爱怜与关心。
七、(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夏季的天气,变幻无常。突如其来的狂风夹杂骤雨,常常使得城市部分路段的行道树变得一片狼藉。行道树上粗细不一的树枝,从与树干的连接处,彻底的撕裂开来,倒卧在不宽的人行道上。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倒伏的树枝虽然粗细不一,但是,其上生长的枝条数目却都极为可观。另外,个别较粗大的树枝根部有被虫蛀的鲜明痕迹。雨过天晴,园林管护人员会迅速出动,彻底锯掉这些垂落的树枝,而其在树干上留下的疤痕,也会得到及时修复。经过一段时间的风吹日晒,这些疤痕也将不再显得那么刺眼了,有的甚至还会有新的枝条生出来。
要求:①自选角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天津市河西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4届安徽省江淮十校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