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及答案(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选择题组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这是一场()的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
试题预览
天津市南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一、选择题组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2023年9月23日,钱塘江畔。杭州用一场以“潮起亚细亚”为总主题的盛大开幕式,为第19届亚洲运动会( )。这是一场( )的文化盛宴。采集于良渚古城遗址的火种,历经一路传递,最终点燃主火炬,恰似中华五千年文明( )、生生不息;文艺演出上篇《国风雅韵》尽展钱塘繁华、江南风韵,又巧妙地与“亚运”谐音,透出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开幕式上播放的短片《相约杭州》诗情画意,纵贯古今,勾勒出古都杭州的隽美、活力与现代。        ,这是杭州人的浪漫,是今日中国的自信与从容。以体育促和平,以体育促团结,以体育促包容,杭州亚运会必将成为推动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生动实践。
(取材于新华社官方账号,“新华社体育”相关报道)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
A.启航 意味深长 薪火相传 B.启航 意蕴悠长 薪火相传
C.起航 意蕴悠长 一脉相承 D.起航 意味深长 一脉相承
2.下列填入文中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A.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诗画江南”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B.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活力浙江”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
C.开幕式用“活力浙江”之秀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又以“诗画江南”之新向亚洲发出邀约。
D.开幕式用“诗画江南”之秀向亚洲发出邀约,又以“活力浙江”之新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3.下列与文段相关的文学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州,古称临安、钱塘,是三吴地区的大都会,自古繁华。柳永的词作《望海潮》主要表现的就是杭州的富庶与美丽。
B.六艺经传,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经书,其中《乐》久已失传。经,指先秦两汉时期的散文,与骈文相对。传,指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
C.旧时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7点至19点,二更是19点至21点……依次类推。
D.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星宿是中国古代天文学家为观测日、月、五星运行而划分的二十八个星区,是中国本土天文学创作,由东方青龙、南方朱雀、西方白虎、北方玄武各七宿组成。
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明被称为礼乐文明,文化被称为礼乐文化,政治被称为礼乐政治。就中国古人对诗、礼、乐的理解看,我们很难分清它到底是属于美学还是伦理学的问题。“礼”主要涉及道德伦理问题,“乐”却指向伦理性的至善理想。也就是说,虽然按照现代学科划分,美与善或者美学与道德之间存在分界,但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论述中,两者却是混融的,其一体性要远远大于分离性。
但是,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美与善之间仍然存在差异。比如在《论语•八佾》中,孔子评价上古乐舞《武》“尽美矣,未尽善也”,《韶》则“尽美矣,又尽善也”。这一方面说明美与善不可相互取代,另一方面则说明善必然是从美出发的善,美对于道德之善而言具有奠基性和先发性。正是因此,自孔子以降,中国儒家向未主张以审美教育涵养道德教育,即以美储善。所谓以美储善,就是通过美对善的渗透和包容,使美成为道德的容器和存在境域。春秋时代,孔子对西周政治推崇备至,一段时间梦不见周公就心怀惶恐。但他在讲西周政治的特色时并没有讲到善或道心问题,而是说“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这说明人文性的美并不仅仅是为善的到来铺陈前奏,而是对至善之境具有整体的涵盖和弥漫性。中国传统儒家强调美对善的生成和涵养作用,同时也强调善向美的二次生成。人们相信,人的内在道德品质与外在形貌具有一体关系。孟子认为涵养内在的“浩然之气”是培育君子之德的要务,被这种道德化的浩然之气充盈的状态就是美的状态,由此显现的形象的光辉就是崇高。
在中国古代,美一方面涵养道德,另一方面引领道德;它在个体层面涉及“以美立人”问题,在国家层面涉及“以美立国”问题,一种美德共济、美善相乐的雅化国风正是借此得以形成。在美与德的关系上,中国传统思想者之所以以美和艺术作为国家道德建设的重要手段,原因无非在于美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在中国历史上,儒家思想者之所以持之以恒地对其人民进行诗教和乐教,“根本原因在于看到了美和艺术对人性之善的发蒙、滋养和化育作用。从中国历史看,由儒家确立的社会道德原则和伦理秩序之所以具有纵贯数千年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它借助美和艺术深化了道德的人性基础,活化了社会伦理秩序,软化了诸多人伦规则的机械和僵硬,使其更合乎人性和人情。
认清这一点,有助于更深刻地体认美育之于中国当代学校乃至国民教育的重要性,同时也有助于为国家道德建设开启出一条更趋行稳致远的道路。
(摘编自刘成纪《中国古典美学中的“美”与“德”》)
材料二:
所谓“乐诗之教”,指的是儒家以歌辞演唱、音乐伴奏、舞蹈扮演等文艺方式来推行公共教化,以实现其社会伦理与政治意图的一种教育形式。
在“乐”与“诗”有机融合的和谐氛围里,通过耳目器官的闻见感知,来进行心灵反思以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进而达到感化他人与教化社会的效果。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所谓“仁言”,就是一种将某种道理告之于人的理性说教;所谓“仁声”,则相当于通过人们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将某种道理演绎出来,让人在感官感知的基础上去体认这种道理。为什么“乐诗”能达到教化的效果?儒家认为,“乐诗”能够“治心”,也就是“乐诗”能激发道德心。而道德心是一切社会良好秩序的前提。这也就是儒家所强调的君子要“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儒家认为,霸道是凭借武力或暴力等强制力量来推行其政治目的的,而王道则是通过征服人们的内在心灵来实现其政治目的的。故在推行王道的过程中,类似于“乐诗”之类平和人心的怀柔之术是不可或缺的。当然,乐诗之教要与礼、刑、政等手段相互配合,以便在奉行王道的过程中达到刚柔并济的社会功效。“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礼记•乐记》),故“乐诗”以柔性来教化政治,自然可以与礼、政、刑等治理手段一起来实现王道。
儒家认为,音乐与政治相通,可以作为判断为政得失的一项指标。《诗经》里的诗歌,不仅“雅诗”与“颂诗”里有很多诗篇直接与政治相联系,就连“风诗”里也有很多诗篇与类政治事件密切相关,或者可以从政治视角予以解读。春秋后期吴公子季札赴鲁观心时,从鲁国人为其演唱与表演的《诗经》不同歌诗内容和乐舞形式之中,发现了政治与德性的差异,由此对政治事务进行社会评述。
(摘编自朱承《乐诗之教》)。
材料三:
儒家学说的哲学基础是中庸之道,中庸之道既是儒家的思维方式,也是儒家学说区别于墨家学说和法家学说的根本依据。
孔子说:“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中行”是中庸之道的另一种表述,即走道路中间。不然,不是极端冒进,就是不思进取。孔子回答别人的问题,“叩其两端而竭焉”,把利弊得失都说清楚,全面地看问题。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与人和气相处,但坚持自己的原则立场。墨家主张舍己为人,法家宣扬人人为已,儒家主张既为自己也为别人。
《孟子•离娄》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荀子•王制》说:“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无论是把君与臣比喻成腹心与手足的关系,还是把君与民比喻为舟与水的关系,都是强调双方相互依存、相互理解。这是从两个相反立场看问题,不是为一方献计献策。在中国思想史上,为强势阶层摇旗呐喊的是法家,为弱势群体奔走呼号的是墨家,儒家居中。
仲弓请教为政之道,孔子答“举贤才”。贤才就是德才兼备之人。孟子说:“不信仁贤,则国空虚。”荀子则主张:“无德不贵,无能不官。”儒家对政府官员的要求,既与墨家偏重于道德不同,也与法家仅仅强调能力不同,而是二者兼顾。
对社会成员的管理,儒家主张教罚并用。儒家重视教育与学习,《论语》开篇是《学而》,《荀子》开篇是《劝学》和《修身》,都把培养社会化的人作为政治的核心任务之一。儒家也重视法律,《荀子》把法律比作水尺,指出人们涉水而行需要看水尺,人们的社会活动则需要看法律。儒家既强调教育,也重视刑罚,但以前者为先导。这既与墨家偏重于仿效楷模不同,也与法家单纯强调法律有异。
由上可见,儒家凡事站在相反的立场看问题,平衡双方的利益。这是儒家的思维方式和处事逻辑,是贯穿于儒家全部学说的一条看不见的脉络。中庸之道是儒学的灵魂。不明乎此,就事论事,看到的儒家学说只能是一堆碎片。
(摘编自张荣明《中庸之道是儒学的哲学基础》)
4.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八佾》中,孔子对于《武》和《韶》的不同评价,说明了美的未必就是善的。
B.在现代人看来,古人美与善、美与德不分,是因为现代学科划分的标准过于精细。
C.西周政治没有善或道德的内容,“吾从周”说明是孔子后来对西周政治进行了完善。
D.儒家的礼乐制度把美、德审美化和艺术化,以人性化和人情化为手段来治理百姓。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道”与“霸道”是对立的两种治国理念,但在实行王道的过程中也不排除采用霸道常用的刑、政等硬性手段。
B.相对于强硬刚性的“霸道”,儒家所推崇的是柔和的“王道”,而“乐诗之教”是儒家推行王道的有力辅助手段。
C.今天,我们也注重音乐的教育功能,如在重要场合奏唱国歌、用励志歌曲鼓舞士气,与“乐诗之教”本质相通。
D.“乐诗”能使人受到艺术熏陶,从而激发其道德心,这样一切良好的社会秩序就会形成,这是儒家理想中的社会。
6.结合材料三相关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中庸思想的一项是( )
A.圣人之道,去智去巧。智巧不去,难以为常。
B.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
C.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D.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蚊对
方孝孺
天台生困暑,夜卧絺帷中,童子持翣①飏于前,适甚就睡。久之;童子亦睡,投矍倚床,其音如雷。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抱膝而坐,俄而耳旁闻有飞鸣声,如歌如诉,如怨如慕,拂肱刺肉,扑股搢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两手交拍,掌湿如汗。引而嗅之,赤血腥然也。大愕,不知所为。蹴童子,呼曰:“吾为物所苦,亟起索烛照。”烛至,絺帷尽张。蚊数千,皆集帷旁,见烛乱散,如蚁如蝇,利嘴饫腹,充赤圆红。生骂童子曰:“此非吾血者耶?尔不谨,蹇帷而放之入。且彼异类也,防之苟至,乌能为人害?”童子拔蒿束之,置火于端,其烟勃郁,左麾右旋,绕床数匝,逐蚊出门,复于生曰:“可以寝矣,蚊已去矣。”
生乃拂席将寝,呼天而叹曰:“天胡产此微物而毒人乎?”
童子闻之,哑而笑曰:“子何待己之太厚,而尤天之太固也!夫覆载之间,二气絪縕,赋形受质,人物是分。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自我而观之,则人贵而物贱,自天地而观之,果孰贵而孰贱耶?今人乃自贵其贵,号为长雄。水陆之物,有生之类,莫不高罗而卑网,山贡而海供,蛙黾莫逃其命,鸿雁莫匿其踪,其食乎物者,可谓泰矣,而物独不可食于人耶?兹夕,蚊一举喙, 即号天而诉之;使物为人所食者,亦皆呼号告于天,则天之罚人,又当何如耶?且物之食于人,人之食于物,异类也,犹可言也。而蚊且犹畏谨恐惧,白昼不敢露其形,瞰人之不见,乘人之困怠,而后有求焉。今有同类者,啜粟而饮汤,同也;畜妻而育子,同也;衣冠仪貌,无不同者。白昼俨然,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吮其膏而盬其脑,使其饿踣于草野,流离于道路,呼天之声相接也, 而且无恤之者。今子一为蚊所噆②,而寝辄不安;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天台生于是投枕于地,叩心太息,披衣出户,坐以终夕。
(《逊志斋集》卷六)
[注]①翣(shà): 扇子。 ②噆(zǎn): 咬,叮。
(二)
白鸟,蚊也。齐桓公卧于柏寝,谓仲父曰:“吾国富民殷,无余忧矣。一物失所,寡人犹为之悒悒。今日白鸟营营,饥而未饱,寡人忧之。”因开翠纱之帱,进蚊子焉。其蚊有知礼者,不食公之肉而退;其蚊有知足者,觜公而退;其蚊有不知足者,遂长嘘短吸而食之,及其饱也,肠腹为之破溃。公曰:“嗟乎!民生亦犹是。乃宣下齐国修止足之鉴,节民玉食,节民锦衣,齐国大化。”
(《金楼子•立言篇》)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尤天之太固也 怨恨,责怪 B.莫不高罗而卑网 卑鄙的
C.乘其同类之间而陵之 欺凌 D.觜公而退 咬, 叮。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生惊寤,以为风雨且至也 若属皆且为所虏
B.人贵而物贱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C.今人乃自贵其贵 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
D.因开翠纱之帱 因击沛公于坐
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B.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C.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D.大之为犀象怪之/为蛟龙暴之/为虎豹驯之/为麋鹿与庸狨羽毛/而为禽为兽裸身/而为人为虫莫不/皆有所养
10.下列句子中,直接表现蚊子吸食人血的一项是( )
①如歌如诉,如怨如慕 ②拂肱刺肉,扑股撍面 ③毛发尽竖,肌肉欲颤
④引而嗅之,赤血腥然 ⑤利嘴饫腹,充赤圆红 ⑥ 长嘘短吸而食之
A.①②⑥ B.③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蚊对》由生活小事入笔,从闻蚊、拍蚊写到照蚊、驱蚊,然后引发议论,逐步推进,最后以天台生“叩心太息”、“坐以终夕”作结,收束全文,引人深思。
B.齐桓公在以身饲蚊的过程中,根据蚊子的不同表现得出应该节制欲望,避免奢侈生活的道理,并在齐国推广。
C.《蚊对》全文,描写细致生动颇富情趣;议论鞭辟入里,启人深思;句式长短交错,整散结合,加之韵脚的巧妙运用,读来淋漓酣畅,令人击节赞叹。
D.《蚊对》借童子与天台生的对话,主要批判了人类忽视异类生存权利的错误认识,阐发了万物平等、物我为一的主题。
12.翻译
(1)虽巨细修短之不同,然寓形于其中则一也。
(2)闻同类之相噆,而若无闻,岂君子先人后身之道耶?
13.这两段文字可以看出古人对付蚊子的方法都有哪些?请各用两个字概括。
四、古代诗歌阅读
14.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始闻秋风
[唐]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①。
五夜飕飗②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③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 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刘禹锡在被贬二十三年后,于宝历二年应召回到洛阳,其时他已是鬓毛花白的老翁了。②飕飗:形容风声。③边,指边塞。拳毛,指马身上卷曲的毛。
(1)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中的“始”字,点明是初秋的第一阵风,而“闻”则告诉读者,本诗主要是从听觉的角度来写秋风的。
B.诗歌前四句,主要是扣题而写。前两句是整体写秋的到来,后两句则具体写夜中秋风,既有泛写又有特写,二者相互配合,把秋天写得有声有色。
C.诗歌最后两句,笔锋一收,又回到秋天的景观上来,把秋天独有的美景展现在读者眼前,有景有情,景烘托出情,情寓于景。
D.“秋日”、“登高”都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很多不同时期的诗歌常常表现出异曲同工之妙。此诗尾联中的“扶病上高台”就和杜甫《登高》中的“百年多病独登台”中所表现的情感一致。
(2)诗歌立意新颖,手法别致,请指出本诗都用了哪些艺术手法来表达情感?
(3)请概括本诗所蕴含的诗人情感。
五、情景默写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将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表述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荀子在《劝学》中,也有两句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这两句是:“ , 。”
(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以“ , ”感叹欢乐的短暂和人生的虚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则以“ ”的行为消解人生如梦的感慨。
(3)《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对于子路的回答,孔子没有直接表态,而是用神态去暗示“ ”,这既是暗示性的批评,又不伤其自尊。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秦淮河上寻浆声
龚文瑞
①最早对秦淮河的认识,缘于唐代杜牧的诗《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雾霭如烟,酒肆飞歌,人家热闹,商女如花……从此,在我的印象中,秦淮河与风月,与商女、人家、诗人是裹挟在一块儿的。
②当时的我没有能力走近秦淮河,只能是心生些无端的遐想。想什么呢?想秦淮河的风月,历经六朝摞下来是不是可以摞成一摞诗册了?想有谁可以测知秦淮河里究竟溶了商女胭脂红多还是溶了商女相思泪多?想秦淮人家是谁?是酒家、船家、商家、女人家?是酒家的花雕芬芳,是船家的轻舟载月,是商家的挥金如土,是女人家的袅袅婷婷?想是秦淮河风流还是来到秦淮河的诗人风流?是秦淮河的风流诱发了诗人的风流,还是诗人的风流赋予了秦淮河风流?到过秦淮河的人说,在秦淮河,诗境与环境曼妙无比——诗歌中可以读出秦淮河,秦淮河可以流出诗歌。
③我想象的秦淮河,两岸的酒家肯定是要有的,软软的吴歌也肯定是要有的,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是可以有的,而每个酒家门前肯定也飘逸着一方旌旗或是几枚灯笼,打着诱人的“秦淮人家”字样,吸引着天下来客;临河的窗边最好有一扇窗开着,窗台上吊一盏小灯,供着一盆兰花或茶花,或倚着一个婉约的江南女子,如果没有女子倚窗,则要有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迷得游船的才子、公子们船舱探头,引颈项觅美人。而秦淮河的水呢,必定是清澈见底,甚至可见鱼虾追逐,船从如镜的水面划过,划出一道清波,清波在逶迤的灯光下闪烁着片片粼光;天上有一轮孤月随着船走,船窗里有三两个知己男女,或抚琴或轻歌,或饮酒或品茗,或叙情或抒怀,尽说些风花雪月的事。如果是冬天则要有一炉暖炭煮着黄酒,如果是夏天则要有一把绢丝的扇摇着凉风,如果是春天就遐想“无风自婀娜”的王献之诗中的桃叶姑娘,如果是秋天就戏说来江南贡院考试的才子唐伯虎的风流韵事……
④后来,我读大学时,读到了朱自清、俞平伯两位散文大师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对秦淮河有了新的感悟。两位大师因为生活经历和对事物感悟的角度不同,写出来的文章或重于抒情或偏于状景,伯仲难分,均是千秋文章。这时的秦淮河,已然没了六朝的历史味的古韵,但仍有商女的歌声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朱、俞是性情中人,更是道德中人,显然不适应这种缺乏情韵的歌声,他们宁愿在灯与月交融的秦淮河静静的一隅“静听那汩——汩的桨声”……于是,秦淮河的风月在我心中演变成了“汩——汩的桨声”。
⑤2005年农历大雪的一天,我走近秦淮河。时值寒冬,却人流如织。秦淮河窄窄的,不过百米,两岸灯火如炬,迷离闪烁,旧唐诗流淌的风韵被放大得有些变形,感觉上更似一位珠光宝气的女子。这热烈的场景令我一时竟不能适应。我心想:秦淮河可以有商女有人家,但秦淮河不应该是如许艳俗的呀。
⑥显然,我要失望了。把秦淮河定格于美好想象的诗歌与传说中,只会是如同朱自清一样的感觉了——“心里充满了幻灭的情思”。21世纪的市场经济,商业运作古文化,秦淮河的商味浓郁得像黏稠的蜜,现代、时尚的霓虹灯五光十色,加之行色匆匆的人群、南腔北调的人语,蛊惑得秦淮河的清韵全然了无踪影。或许,秦淮河的唐诗宋词的妙韵全部回到诗卷中去,回到历史中去了。这日,天寒地冻,我四处寻觅也没有寻觅到曾经载过朱、俞的那种带桨的“七板子”船,因此,我放弃了游船的想法,我预见上了船去必定也感受不到杜牧的诗韵,感受不到朱,俞笔下的那感动人心的“汩——汩的桨声”。
⑦其实,浮躁的是人心。秦淮河始终是厚重的,她沉淀了层层叠叠的历史,流逝了年年岁岁的时光,而且,还将继续把历史沉淀,把时光溶解,直到永远。秦淮河始终是静谧的,她历经千秋岁月,早已看惯了风花雪月、刀光剑影,看惯了朝野更迭、聚合离散,看惯了春风杨柳、冰霜残梅,也早就习惯了商女们的歌舞升平,习惯了商女们的爱恨情仇。秦淮河始终是自然的,她为城市承载了过多的奢侈,包容了过多的繁华,可这奢侈与繁华是人类给予她的呀,应该返朴的是人类,是搅了秦淮河清韵的人类。历史一页一页翻过,时光一年一年走过,世事变迁,世事缤纷,灵魂属于自己,本就是走马观花的我们又何必向秦淮河寻求些什么呢?
⑧对秦淮河有了这样的理解,我的心蓦地清明起来。身临繁华却心如静水。而这心的静水中,一支灵魂之桨在游弋,发出“汩——汩的桨声”……
(选自2006年第9期《散文选刊》)
1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A.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词句“归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化用了杜牧的诗《泊秦淮》,所以文章也可以引用这些词句去替代文中的《泊秦淮》。
B.自古以来,秦淮河和诗歌互相成就着彼此,第②段画波浪线的语句就运用了顶真修辞,强化了两者之间的紧密关系。
C.作者想象中的秦淮河,即便是艳俗的女子也可以有的,即便她们不倚临河的窗,也要有轻轻的吴歌从窗里飘逸出来。
D.秦淮河自始至终都是厚重的、静谧的、自然的,基于此,作者对秦淮河有了更新的理解。
E.题目是《秦淮河上寻桨声》,作者寻觅得很辛苦,当下秦淮河商业味特别浓,他听到的桨声全无秦淮河的清韵,可最终灵魂之桨声在心灵的静水中响起了。
17.文章引用杜牧的诗《泊秦淮》,朱自清、俞平伯的同题美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这有何作用?
18.联系上下文,赏析第③段中划直线的句子。
19.结合全文,请简述作者的思想情感。
七、名著阅读
20.鲁迅对于《红楼梦》的人物塑造,也是非常欣赏的。他是这样评价的:“其要点在敢于如实描写,并无讳饰,和从前的小说叙好人完全是好人,坏人完全是坏的,大不相同,所以其中的所叙的人物,都是真的人物。”请从《红楼梦》选取一个符合鲁迅评价的人物,写出这个人物的“真”。字数不超过120字
八、语言表达
21.请在文中划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第19届亚运会已于2023年9月23日在浙江杭州拉开帷幕,这不仅是一次重大的体育赛事,也是展示中华文明形象的重要窗口。无论是“大莲花”“小莲花”“大玉琮”“杭州伞”等场馆造型,还是取材自钱江潮的“潮涌”会徽、融入良渚玉琮元素的“薪火”火炬、呈现杭州湖山景观的“湖山”奖牌和“青花瓷”礼服,在杭州亚运会诠释出的诸多设计理念中          。杭州亚运会已经展现出文化盛会的风采。
钱塘江南岸,一朵绽放的“白色莲花”与杭州老城区隔江相望。这就是杭州亚运会的标志性场馆建筑——杭州奥体中心主体育场,人们称其为“大莲花”。让“大莲花”声名远播的,         ,还有它那匠心独具的场内设计。走进能容纳8万多人的“大莲花”,人们会发现不少观众席选用了淡蓝、深蓝、紫色等5种颜色,从下到上穿插渐变,看起来轻盈灵动;体育场内的灯光系统采取了特制变光模式,春天秋天一个模式,夏天冬天一个模式,节庆、赛事各两个模式。
杭州亚运会不仅是运动员的盛会,               。亚组委秉持“还馆于民”的理念,例如杭州亚运会56个竞赛场馆、31个训练场馆陆续向社会惠民开放,目前,海报、会徽和吉祥物等各类亚运元素已经“铺满”浙江各地,处处涌动着全民运动热潮。我们相信,在“亚运惠”的加持下,“全民健身”运动定将跃上新台阶,掀起新高潮!
参考答案
1.B 2.D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启航:开船。整装待发,马上准备出发。一般用来比喻一个人为了事业上的成功而开始着手准备一切的意思。起航:表示轮船、飞机等开始航行。这里指开幕式表示亚运会一切准备就绪,马上开始,应选“启航”;
意味深长:含蓄深远,耐人寻味。意蕴悠长:事物的内容或意义耐人寻味。这里指文化盛宴内容丰富,值得人们品味,应选“意蕴悠长”。
薪火相传: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一脉相承:从同一血统、派别世代相承流传下来。比喻某种思想、行为或学说之间有继承关系。语境指中华五千年文明的传承,不强调承继关系,应选“薪火相传”。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语句复位的能力。
“诗画江南”应对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涉江采芙蓉》课堂作业』  下一个『2024届全国高考模拟新课标卷复习检测试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