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甘肃省兰州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期中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高三语文说明: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
试题预览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说明:1.本试卷满分 150分,考试时间 150分钟;2.所有答案填在答题卡上,考试结束后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于今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部集中阐
述我国对外工作大政方针、原则立场和制度体系,对我国发展对外关系作出总体规定的基础性涉外法律。而且中国是目前第一个有对外关系法的国家,因此这个立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既是在新的形势和国际环境下的自我完善,更是对旧范式的超越。
通过一整部完整法律,确定了中国发展、中国外交的和平性质,反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性质,以及开放性质,以往还没有其他哪个国家这么做过。这是对美西方渲染的“中国威胁论”最强有力的驳斥。打破了“国强必霸”逻辑的中国,开创出了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具有世界性意义。中国越强大,对世界和平与稳定的贡献就越大。只要是跟中国正常打交道的国家,都不难从对外关系法中感受到中国作为一个大国的善意和担当。
与此同时,这部法律还给当下受逆全球化浪潮和地区热点冲突影响的全球治理体系提供了
难能可贵的稳定性。比如,对外关系法明确了国家善意履行有关国际条约和协定规定的义务,还明确了国家采取措施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根据《联合国宪章》第七章作出的具有约束力的制裁决议和相关措施。对外关系法旗帜鲜明地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坚定地捍卫国际公平正义。
一些美西方舆论对中国的对外关系法感到紧张,甚至试图在第一时间抹黑它,这也是不奇
怪的。这首先是美国长期滥用法律行为的自我投射。数十年来,华盛顿无数次以所谓国内法对 他国搞“长臂管辖”,将国际法和国际准则踩在脚下,对其他国家大搞非法单边制裁或者恐吓
胁迫,许多国家深受其害。现在他们看到中国出台了这么一部法律,自然会下意识地担心中国
会不会用同样的手段“报复”美国。
当然,中国的对外关系法出台的确有一个背景,那就是美国对中国的无理打压越来越过分。
现在对外关系法以法律的形式进一步表明了中国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的决心。从这个意义上说,对外关系法是有牙齿的,谁要带着恶意跟中国打交道,试图侵犯中国正当权益,谁 就一定会感受到痛,这一点也是十分明确的。
(摘编自《对外关系法,中国把态度摆到了桌面上》,《环球时报》2023年06月30日)
材料二:
“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中国古代十分重视“和而不同”的“和合”外交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并立,国家纷 争。面对各国的差异,营造和谐相处的关系是重要的外交问题之一。正如孟子所说的“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和合”外交就是要承认彼此差异、不求完全一致。在晏子的故事中就体现出了“和而不同”的外交思想。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1页 共 8页 
有一次,齐景公从打猎的地方回来,晏子在遄台随侍,梁丘据也驾着车赶来。齐景公说: “只有梁丘据与我和谐啊!”晏子回答说:“梁丘据只不过是相同而已,怎么能说是和谐呢?” 然后,晏子打比喻说:“如果用清水来给清水增加味道,谁能喝得下去?如果只是一琴或一瑟, 谁能听得下去?”并得出结论:“同之不可也如是。”[注]“和”与“同”,看起来很相似,实际
上大不相同。
中国人自古就主张“和而不同”,《论语》中讲:“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国与国
之间、不同文明之间应当平等交流、相互借鉴、共同进步。在外交关系中也是如此,“一花独 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和平友好”的外交关系
中国古代崇尚“和平友好”的“和合”外交关系。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和平友好”的思想深深嵌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到今天依然是中国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
理念。
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亲仁善邻”是中国古代“和合”外交思想在诸侯国关系方
面的运用。当下,中国有很多好邻居。中国坚持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就是“与邻为善、以邻为伴”。
正如日本著名学者池田大作所讲的:“与其说中国人是有对外推行征服主义野心的民族,
不如说是在本质上希望本国和平与安泰的稳健主义者。实际上,只要不首先侵犯中国,中国是从不先发制人的。近代以来,鸦片战争、中日战争、朝鲜战争以及迄今和中国有关的战争,无论哪一次都可以叫做自卫战争。”
“国虽大,好战必亡。”所以,一个国家如果不希望战争的阴霾笼罩在自己头上,也不要
对其他任何国家发动战争。希望自己的国家繁荣富强,也希望别人的国家繁荣富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朋友一样、像同胞一样。就像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
也要怎样待人”。世界需要和平,就像人需要空气一样,只有创造“和平友好”的“和合”外
交关系,才是人间正道。
“合作共赢”的外交目标
中国历来追求“合作共赢”的“和合”外交。只是自己发展,不如大家一起发展,加强互
利合作,才能产生“1+1>2”的积极效应。作为中国海洋历史上的一大创举,郑和下西洋既
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也是中国与他国“合作共赢”的外交典范,创造了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和合”外交。
最重要的是,尽管郑和有着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队,但是在郑和七下西洋的过程中,没有
发生过任何侵略和掠夺他国的事情,更没有充当“海上霸主”,留下的只有中国同沿途各国交 流互鉴、合作共赢的历史佳话并传诵至今。
(摘编自潘志宏《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注】出自《左传•昭公二十年》中记载“晏子论和同”的相关故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目前是世界上第一部对外关系法,以鲜明中国特色开创出
新的对外交往模式,展示出中国对全世界的善意。
B.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具有世界性意义,如:有力驳斥“中国威胁论”;提出“处理国家与
国际法关系”的中国答案利于全球治理体系稳定。
C.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句中,“一花”“百花”分别喻指世界文明的“同”
与“和”;“春满园”说明世界因文明“和合”而丰富多彩。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2页 共 8页 
D.中国古代各诸侯国吸纳了孔子关于“德”的思考,形成了“亲仁善邻”的外交思想,当今
中国与周边国家外交的基本方针也是这一思想的运用。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颁布对外关系法,集中阐述对外工作原则等,以法律形式确定发展、外交的和平性质,
由此打破“国强必霸”的逻辑。
B.与美国将国内法凌驾于国际法,对他国搞“长臂管辖”的做法不同,中国颁布的对外关系
法是遵从国际法的,是正义的。
C.晋国攻虢,虞国借道将战火引至邻国虢国,结果虞国亦被晋国所灭。“唇亡齿寒”的故事
可以从反面论证要“亲仁善邻”。
D.西方所说的“你们愿意人怎样待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待人”与孔子《论语》中“己欲立而
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思想有相通性。
3.下列对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从外交思想、外交关系、外交目标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古代的“和合”外交。
B.文章以晏子的故事告诉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和而不同”,才能“和合”共生。
C.文章第六段引用日本学者的话,既能突出中国崇尚“和平友好”,又使论述更客观。
D.文章结尾句式多变,“尽管……但是……”先抑后扬,“没有……只有……”反差强烈。
4.语文老师强调“在学习中要注重从典型素材中领悟写作的独特方法,并自觉运用于写作实践”。
请你梳理材料二的相关内容,归纳出该文对我们的论述文写作有哪些启示?(6分)
5.材料一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法》是“和平”“善意”的,也是有“牙齿”的。请
结合两则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6~9 题。
白釉黑花罐
迟子建
退休这五年,我在黑龙江各地寻古探幽,也发挥专业优长,免费给人鉴宝,渐渐地在民间
有了些名气。
爱好收藏的,最痛心的就是逢着心爱之物却无力纳为己有。比如我曾在阿城乡下一户人家,
见到一个盛黄烟叶的罐子竟是金代的白釉黑花罐,其器型端庄古朴,色彩典雅高贵,釉面似有
月光隐隐浮动,就像个穿着丝绒旗袍的气质美女,在勾人魂魄地望着你。见我要出高价收购这 个罐子,老乡顿悟此非浊物,不卖了。几个月后我再去,房屋还在,但主人已不知所踪。
我已是第三次来依兰了。因为北宋的赵佶、赵桓二帝曾被囚于此,这里流传着很多关于他
们的传奇故事,我便想去转转。
当爬到半山坡时,我意外地发现了一条船。这条黑黢黢的船,再次点燃了我漂流巴兰河的
热望,而我有数的几次漂流,都是在日光里。想想太阳落了山,悄悄推船入水,来一个月夜漂
流,独享一条河,听水声、风声和落叶声,该多享受啊。
先前漂流时,我还嫌夜晚太过恬静,波澜不惊,少了刺激。但山里的天气就是这样,几分
钟前还云淡风轻,转瞬却是狂风暴雨。暴雨如注,河面雨雾蒸腾,波涛翻卷,我立刻兴奋起来。
然而持续的暴雨倾入,使得船中的积水已没过我脚踝,船开始渐渐下沉。当我意识到不妙
时,也不管身处什么样的河段,赶紧朝着岸边划去。可是风越来越大,船剧烈摇摆,只两三分
钟,就把我抛入冰冷刺骨的巴兰河。
救我上岸的是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他对我说的第一句话是,来了。
我躺在一堆干草上,问坐在火堆旁的他,这是哪里?距离巴兰河景区,还有多远?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3页 共 8页 
至于景区,他从未听说过。他告诉我他是个窑工,祖上就是干这个的。
我说,依兰这地方还有烧窑的吗,我怎么没听说过?那你是给建筑工地烧红砖的了?
他用看待俗物的眼神,同情而又失望地扫了我一眼,说他是烧瓷器的。
我问他有手机吗,我想借用一下,给家人报个平安。
窑工惊讶地看了我一眼,说,啥是手机,你到这儿,还用报平安吗?
他双手合十,说他曾祖的高祖,高祖的高祖,再高祖的高祖,都是相州很有名的窑工。
他这连环套似的高祖和曾祖,简直是迷魂阵,立刻把我绕迷糊了,我说,相州不是古地名
吗?
他没理我,说他远祖是给宋徽宗烧瓷器的,你总该知道这个喜欢写字画画的皇帝吧?我说
黑龙江人谁不知道徽钦二帝——赵佶和赵桓呢?那你祖上烧的瓷器,徽钦二帝能用上吗?
窑工说他祖上是窑工的头领,北俘之后,每年总会有那么一两次机会见到徽宗,金人都知道这个亡国之君懂艺术,所以对他也算宽待。
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而汉人窑工炼制的白釉黑花器物,
在保持金人瓷器古朴粗犷的基础上,施以温润的釉色和细腻灵动的纹饰,所以巴兰河窑烧制的瓷器,那时很为人们所喜爱。
徽宗在筹谋后事时,悄悄给祖上一把掉落的牙齿,这些都是他来五国城后掉的。严寒的冬
季少见果蔬,再加上心情沉郁,未老先衰,牙掉得很厉害,这是他唯一能牢牢在握的骨肉啊。他请祖上研磨这些牙齿,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釉黑花罐,还特别叮嘱,这只罐子不能落
入金人之手,有朝一日这只罐子回到汴京,也算归乡了。
白釉黑花罐进窑后,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横跨窑上,就像给这泥壶似的窑加
了一条七彩的提梁。七天之后,这只罐子出窑了,白釉润泽,釉色均匀,泛着微光,似乎能照
亮黑夜;黑花枝繁叶茂,细腻油亮,每朵花蓬勃得似乎带着响声要从罐子中飞出来,实乃绝品。
窑工慨叹徽宗圣明,他的灵骨就像他的字画一样,最终还是以艺术的形式流传。
我问那只白釉黑花罐去了哪里?
窑工沉默片刻,问你真想看?他说这话时,带着颤音。
窑工起身示意我坐下,让我闭目片刻,说如果我擅自睁开眼,非但看不到白釉黑花罐,很 可能失明,他这话可把我吓得不轻。
我坐下后紧闭着眼,雕塑似的一动不动。我感觉身前的火更旺了,有炙烤的感觉。大约一
刻钟后,我的耳畔传来窑工的声音,说,睁开眼吧,只许看,不许问。
我是个胆小鬼,怕眼睛瞎了,窑工说完这句话,我又等了十几秒,才缓缓睁开眼。
那个罐子第一眼就有眼熟的感觉,无论器型还是花朵和枝叶的纹路,都像刻在记忆中似的,
可一时又想不起在哪儿见过。罐身的白釉仿佛巴兰河水在如歌流淌,梦幻般的黑花牡丹则如振
翅的蝴蝶,真是摄人心魄。什么叫一眼千年?你看了这只罐子就懂了。我不敢发声,目不转睛
地看,可最后我越看越朦胧,原来泪水已盈满眼眶。
窑工可能察觉到我无声地哭了,轻声说,你闭上眼,闻闻它吧。
我再次合上眼,闻到了罐子泛出的一股淡淡的黄烟味,这味道立刻唤醒了记忆,怎么与我
在阿城乡下看到的农人家的白釉黑花罐一个味道啊。我很少为美打寒战,因为世上让人惊悚的
美罕见,但这次我打寒战了,而且一发不可收。
等我再睁开眼时,白釉黑花罐不见了,窑工也不见了。
我听到“哗哗”的雨声,看来外面雨下得很大,还闻到来苏水的气味,证明我此刻在医院,
接着听见一个女人的声音:“大夫,大夫,他醒了……”
(有删改)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4页 共 8页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个文物爱好者和鉴赏行家,“我”常痛心无法将心爱之物纳为己有,也渴望在有历
史故事的地方探寻其中的传奇。
B.本文写宋徽宗在筹谋后事时,要求窑工将自己牙齿研磨成粉,施釉时兑进去,烧制一只白
釉黑花罐,意在突出他懂艺术。
C.“窑工说这话时,带着颤音”这一细节表明窑工遇知音时的欣喜,而“但这次我打寒战了”
则是出于对瓷器的敬畏和激动。
D.“几乎每天一场雨,雨后必现彩虹,横跨窑上”,这一细节的描述给白釉黑花罐的烧制蒙
上了一层神秘梦幻的色彩。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总共三次描写了瓷器,其中开头对白釉黑花罐的描写着意突出其高贵神秘的色彩,很
好地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我”喜欢在巴兰河漂流,既呼应了开头介绍“我”有“寻古探幽”的兴趣,也为下文历
险埋下伏笔,体现小说构思的精巧。
C.本文的“我”虽然是虚构的,但无论是语言、动作还是内心的感受,都细腻入微,形象地
突出“我”对瓷器的虔诚和向往。
D.文中写金人崇尚黑白色,但无论材质还是纹饰,都不够精美,是为了对比出汉人窑工在烧
制瓷器方面技艺的高超。
8.迟子建在谈到这篇小说的创作时说:“宋徽宗是个才华盖世的皇帝,所以我在小说中,试图
从白釉黑花罐身上接近他。”说说作者在白釉黑花罐身上寄寓了宋徽宗怎样的思想情感。(6
分)
9.小说使用了时空交织的叙述方式,请结合情节作简要分析。(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其年(建兴十二年)八月,(诸葛)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亮遗命葬汉中定军山,
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
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景耀六年春,诏为亮立庙于沔阳①。秋,魏镇西将军钟会征蜀,至汉川,祭亮之庙,令军 士不得于亮墓所左右刍牧樵采。
(节选自陈寿撰《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材料二:
《襄阳记》②曰:亮初亡,所在各求为立庙,朝议以礼秩不听.,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之于道
陌上。言事者或以为可听立庙于成都者,后主不从。步兵校尉习隆、中书郎向充等共上表曰: “臣闻周人怀召伯之德,甘棠③为之不伐;越王思范蠡之功,铸金以存其像。自汉兴以来,小
善小德而图形立庙者多矣。况亮德范遐迩,勋盖季世,王室之不坏,实斯人是赖.,而蒸尝止于
私门庙像阙而莫立使百姓巷祭戎夷野祀,非所以存德念功,述追在昔者也。今若尽顺民心,则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5页 共 8页 
渎而无典,建之京师,又逼宗庙,此圣怀所以惟疑也。臣愚以为宜因近其墓,立之于沔阳,使 所亲属以时赐祭,凡其臣故吏欲奉祠者,皆限至庙。断其私祀,以崇正礼。”于是始从之。
《袁子》④曰:或问:“诸葛亮何如人也?”袁子曰:“张飞、关羽与刘备俱起,爪牙腹心
之臣,而武人也。晚得诸葛亮,因以为佐相,而群臣悦服,刘备足信、亮足重故也。及其受六尺之孤,摄一国之政,事凡庸之君,专权而不失礼,行君事而国人不疑,如此即以为君臣百姓
之心欣戴之矣。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节选自《三国志》裴松之注)
【注】①沔阳:今陕西省汉中市勉县。②《襄阳记》:又称《襄阳耆旧记》,东晋史学家习
凿齿编写的地方人物志。③甘棠:《史记•燕召公世家》中记载:“召公之治西方,甚得兆民和。召公巡行乡邑,有棠树,决狱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无失职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怀棠树,不敢伐,歌咏之,作《甘棠》之诗。”④《袁子》:魏晋之际学者袁准
的著作《袁子正书》。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而蒸尝止 A 于 B 私门 C 庙像 D 阙 E 而莫立 F 使百姓 G 巷祭 H 戎夷 I 野祀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听,指准许、应许,与李密《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词义和用法相同。
B.实斯人是赖,与成语“唯利是图”“唯命是从”“惟德是依”是同一种特殊句式。
C.爪牙,指帮手,有贬义,与荀子《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的“爪牙”词义不同。
D.南面,指君王见臣子或卿大夫见僚属时坐北朝南的尊位,借指居君王、卿大夫之位。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诸葛亮生前曾上表后主,自言淡泊清廉的人生追求;去世时留有遗嘱,死后葬在定军山,
力求薄葬,生前身后淡泊如一。
B.习隆和向充等人以周人不伐召伯理政处的甘棠、越王为范蠡铸金像等故事为论据,陈说应
当为诸葛亮立庙奉祀的观点。
C.习隆等人指出应尽力顺应民心为诸葛亮建立祠庙,但在成都为其立庙有不妥之处,应当在
其墓附近立庙,规范祭祀事宜。
D.诸葛亮生前深受百姓爱戴,他承刘备托孤之重,代行君主之权而国人没有疑虑;出兵时天
下广泛关注但并不为此忧虑。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
(2)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
14.诸葛亮除生前深受百姓爱戴外,死后更是广受追念,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述其体现。
(3分)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6页 共 8页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 15~16 题。
题胡逸老致虚庵
黄庭坚
藏书万卷可教子,遗金满籝①常作灾。能与贫人共年谷,必有明月生蚌胎②。
山随宴坐图画出,水作夜窗风雨来。
观水观山皆得妙,更将何物污灵台。
【注】①籝:筐笼一类的盛物竹器。②《三国志》中孔融赞韦端的两个儿子“不意双珠,近出老蚌,甚珍贵之”,比喻子孙有才德。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首联劈空而来,用鲜明的对比方式先发议论,夺人眼球,发人深思。
B.颔联承上,诗人借典故表达了美好祝愿,也借此提醒后人安贫乐道。
C.颈联一个“出”字,化静为动,手法巧妙,与“两山排闼送青来”异曲同工。
D.尾联总收全诗,闲逸中观山水,山水之气涤荡心灵,使人灵魂澄清无滓。
16.“天下之本在家”,中华民族历来注重家教、家风。你从诗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李白的长篇乐府歌行富有极强的感染力,他在这些诗歌中或表达高度的自信,或表
达蔑视权贵的傲岸人格,例如“ , ”。
(2)地理课上,李老师介绍说洞庭湖在古代曾是长江流域最大的湖泊,洞庭湖的这一特
点在古代诗文中多有印证,例如“ , ”。
(3)电视剧《三国演义》中,曹操在赤壁大战前夕,于战船之上手执长矛,饮酒作诗,吟唱
了千古名篇《短歌行》。苏轼的《赤壁赋》中对这一场景以“ , ”
八个字进行了高度概括。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 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巧克力、薯片、奶油蛋糕,① 总会让人一吃上便欲罢不能。 A ?研究显示:高脂、
高糖饮食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的大脑。②即使少量,也会大大增强大脑对高脂和高糖食物的反应。每天摄入高脂、高糖食物会改变大脑的奖励回路,大脑会更偏好这种食物,从而导致人们
戒不掉这类食品。
为了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在正常饮食的基础上,给一组志愿者每天吃一小块高脂肪高
糖含量的布丁,为期8周;③ 另一组吃的布丁虽含有相同数量的卡路里, B 。研究人员在试验开始前以及8周后,对志愿者的大脑活动进行了测量。结果发现,在8周后,食用高脂
高糖布丁的那组人中,其大脑对高脂高糖食物的反应大大增强,尤其激活了多巴胺系统,④ 大
脑中负责动机和奖励的区域。
对大脑活动的测量表明,当人们摄入薯片和可乐后,大脑会重新建立连接,下意识地学会
兰州一中2023-2024-1学期期中考试题 高三语文 第 7页 共 8页 
偏爱这些食物。而且,大脑中一旦形成了新的连接,就不会那么快消失。就像学习一样, C ,你就不会那么快忘记它。
18.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
不超过12个字。(6分)
19.下列各处标点符号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的逗号可改为省略号 B.②处的句号应改为逗号
C.③处的分号应改为逗号 D.④处的逗号应改为破折号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 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 题。
穿上半臂,就是唐代的“弄潮儿”。半臂又称半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从魏晋的上襦
发展而来。它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可套在裙子外面或搭配穿在衣服里面。当初唐女子参加蹴鞠、马球等运动时, ▲ 。它还从宫廷传入民间,成为常服的一种, ▲ 。
这件半臂,充满了中西合“臂”的元素,所用的织物,黄色的一半是中国的蜀锦,红色的
一半是西方的粟特锦。另外,它的花纹也是“中西合璧”,唐太宗时期,窦师伦(陵阳公)在传统蜀锦制造工艺的基础上,融合吸收波斯、粟特等纹饰特点,穿插组合祥禽瑞兽、宝相花鸟,创制了一批蜀锦纹样,即“陵阳公样”。“陵阳公样”常见对雉、斗羊、翔凤、游麟等图样。红地团花对鸟纹锦,为典型的“陵阳公样”。拥有“陵阳公样”的蜀锦,在唐朝是身份地位的象 征。身着一件这样的锦衣出游,就是姐妹间妥妥的“C位”了。
20.下列填入文中空白处的语句,最合适的一组是(3分)
A.首选这种半臂作为方便的服饰 直到唐晚期其他“时装”才逐渐取代半臂
B.首选这种半臂作为方便的服饰 直到唐晚期才逐渐被其他“时装”取代
C.半臂这种方便的服饰成为首选 直到唐晚期其他“时装”才逐渐取代半臂
D.半臂这种方便的服饰成为首选 直到唐晚期才逐渐被其他“时装”取代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三个“或”字连用,有什么效果?(4分)
22.文段画横线的句子在语言表达上很有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四、写作(60 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 分)
本试卷文言文阅读中提到的诸葛亮,青年时曾以管仲、乐毅为偶像,但从他去世后所受
的追念和评价来看,他的成就已远超他青年时的偶像。类似的例子还有不少,孔子曾以周公为偶像,但后来他的影响力超越了周公,李白曾以谢灵运、谢朓为偶像,但后来他的成就远在这二人之上……
时至今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
不摧的前进动力。
以上材料对尚未确立志向以及已经树立理想的新时代青年都富有启示。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与感悟。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2024年北京市普通高中语文学考模拟卷(一)(逐题解析)』  下一个『福建省部分达标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质量监测语文试题PDF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