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中试卷
试题
名称
四川省彭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彭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语文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
试题预览
彭州市2023~2024学年度上期高三期中教学质量调研
语文
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在答题卡上将自己的姓名、座位号和考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考生考试条形码由监考老师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条形码粘贴处”。
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在答题卡上对应题目标号的位置上,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填涂其它答案;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的对应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答题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上、试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由监考老师将答题卡收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 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从历史发展脉络来看,官学下移是推进先秦儒家君子观念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私学并没有完全抛弃官学的教育理念、目的和方式,二者紧密相关,“君子”是联结二者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
这里所谓的官学,是指周王朝以法律形式颁布的教育制度。官学受教育的对象主体是贵族子弟,也包含平民百姓。官学主要以《诗》《书》《礼乐》为教授内容。官学的教授内容与孔子开创的私学之教并非没有关联,孔子传授七十二子之徒“礼乐之教”,都说明私学和官学的共通性。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周礼》)“选士”制度促进了人才培养,为周王朝的行政体系提供了人才保障,同时也促进了民间“兴贤”“兴能”良好风气的形成。但官学随着周室的东迁而逐渐没落,春秋时期官学已经严重失能。
至孔子时代,官学失能现象愈演愈烈,《左传•昭公十七年》记载:“孔子曰:‘吾闻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而私学的兴起延续了官学职能,先秦儒家君子观念正是在这一局势下,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的。孔子大力提倡私学,主张君子“文”“质”兼备,这一理念深刻影响了中华君子文化。不过,应该注意到,孔子的教育思想,特别是有关“君子”的培养理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紧密的传承关系。
首先,从培养目的来看,官学追求的“德行”“道艺”与孔子提倡的“文质彬彬,然后君子”相一致。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这从传授者必须是“里中之老有道德者”的师资要求上就能看到。重“道艺、孝悌、仁义”在官学失能后并没有彻底消失,儒家将其延续下来并使之成为自身学说的核心。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
其次,从教学内容来看,官学主张“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和“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史记•孔子世家》)相一致。《诗》学、《礼》学具有积极的社会作用,政治活动中的宴会饮酒、朝聘祭祀、诸侯盟会无不渗透着《诗》《礼》精神。
再次,从“兴贤”职能来看,官学通过“大比”之制,选贤举能使俊杰之士进入行政系统,为国家治理提供人才保障。官学下移后,士人的入仕往往借助师长的荐举得以完成,如在孔门,孔子“使漆雕开仕”(《论语•公冶长》)等。这些通过师长举荐的士人,需要得到来自师长对其“德行”与“道艺”的肯定。战国时代儒家对弟子“穗行”“道艺”要求更加严苛要求弟子言必称州“不悖师说”,否则绝无入仕之可能。
总之,周制官学注重“德行”“道艺”的培养,在周室衰微、官学下移后,这一理念并没有消失,孔子开创的私学继承了官学的核心理念。先泰儒家主张“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并非一味凸显作为道德楷模、人格典范的君子,而是集“德行”与“道艺”于一体的贤士。
(摘编自马爱菊《官学下移与君子“文质彬彬”》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私学是相对于官学而言的,二者联系紧密,官学后来严重失能,私学延续了官学职能。
B. 儒家所提倡的君子观念与周朝的官学有着传承关系,经由孔子的大力推动得以发展。
C. 在先秦儒家的理念中,君子要“文”“质”兼备,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达到的。
D. 士人在官学与私学中入仕的途径不一样,前者靠“大比”之制,后者靠师长的荐举。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阐述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关系,然后明确指出“君子”在其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B. 文章从培养目的、教学内容、“兴贤”职能三方面阐释孔子等儒家的理念与官学的关系。
C. 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论证了先秦时期官学与私学之间的共通性。
D. 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文末指出先秦儒家君子是集“德行”与“道艺”于一体的贤士。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一项是(   )
A. 周朝“选士”制度有利于周朝行政体系的人才保障和民间“兴贤”“兴能”风气的形成。
B. 文章从历史发展脉络这一维度,论述了君子自先秦到现在都具有同一内涵,没有变化。
C. 官学对师资有着非常严格的要求,而私学则没有此要求,在传授者的选取上比较随意。
D. 战国时代只有儒家才会对弟子的“德行”“道艺”有所要求,最后师长认可才会举荐。
【答案】1. C    2. C    3. A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只不过在现实生活中是不能达到的”错误,根据原文“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迹中皆有体现”可知,现实生活中是能达到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C.“文章第二段运用引用论证法、对比论证法”错误,没有“对比论证法”,“三年则大比,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为引用论证,证明官学的目的并非单纯的普及教育,更重要的是“选士”的观点。
故选C。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君子自先秦到现在都具有同一内涵,没有变化”错误。根据原文“后世往往将‘君子’视为抽象的道德概念,实则与先秦儒家理念不甚相符”的信息可知,古代的“君子”和后世的“君子”内涵并不相同。
C.“而私学则没有此要求,在传授者的选取上比较随意”错误。根据文中所举孔子事例可知,孔子对弟子的“道艺”有要求,私学对老师也会有相应的要求,因此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担当私学的传授者。
D.“只有儒家才会对弟子的‘德行’‘道艺’有所要求”错误,原文相关内容有“官学本身是‘兴贤’之举,是为了选拔出周王朝的行政人员,所以对德行和道艺有明确要求”“孔门对德行的重视毋庸置疑,对‘道艺’的重视在孔门七十二子行述中皆有体现”,没有说“只有儒家……”,选项于文无据。
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由于有机体的全部基因都遗传自祖先,而非祖先那些未能成功繁衍后代的同辈,因此所有有机体都倾向于拥有那些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有机体天生便拥有成为祖先的本事,也就是说,它们善于生存繁衍。这也是为什么有机体倾向于遗传的那些基因,都有能力构建出一部设计精良的“机器”——一具积极工作、不停努力成为后代祖先的躯体。这就是鸟儿如此善于飞翔,鱼儿如此善于游动,猴子如此善于攀爬,病毒如此善于散播的原因。这就是我们热爱生命、热爱孩子的原因。因为所有人继承的所有基因,都来自从未中断过的一连串的成功祖先,毫无例外。这个世界充满了有能力成为后代祖先的有机体。
关于上一段落,有一种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方式。有人认为,当祖先成功繁衍,它们传递给儿孙的基因便由此获得了升级,超越了它们从父母处获得的基因。它们的成功对基因发挥了某些作用,而这就是为什么它们的后代如此善于飞翔、遨游、求偶。错了。基因不会在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它们只是得到了继承,除了某些非常罕见的随机错误之外,基因根本不会发生变化。并不是成功塑造了优秀的基因,而是优秀的基因造就了成功。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丝毫的影响。生而具有优秀基因的个体,是最有可能成长为后代的成功祖先的。因此,优秀的基因更有可能被继承到未来。每一代都是一道过滤、一个筛子:优秀的基因容易穿过筛子,进入下一代;拙劣的基因容易留存在早年离世的个体身上,或是那些没有繁殖的个体身上。拙劣的基因也许会因为运气好,与优秀的基因共存于同一个躯体之内,闯过一两个世代的过滤。但是,若想成功闯过数千道连续不断的过滤,不能只靠运气。在数千个连续的世代之后,依然存在的基因大概率是优秀的基因。
《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条河在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信息经由躯体,对躯体产生影响,但在路过之时,却不会受到躯体的影响。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父系基因和母系基因不会融合,而会彼此独立地进行重组。你体内的某个基因要么来自父亲,要么来自母亲。同时,这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来自你8位曾祖辈中的一位且只有一位,以此类推。长期来看,一个繁殖种群的所有基因都是彼此的伙伴。短期来看,基因存在于个体之内,与共处一体的其他基因获得了暂时的亲密关系。基因只有善于构建优秀的躯体,令其善于以该物种选择的特定生活方式生息繁衍,才能穿越漫长的时间长河留存下来。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区别某一物种的依据就是,任一物种的所有成员体内都流淌着同一条基因之河,某一物种的全部基因要准备好成为彼此的好伙伴。当现有物种分裂成两个不同物种时,新的物种便出现了。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在物种分化之后,两套基因便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再也不会在同一具躯体之内相遇,也无须彼此合作。
物种为何会产生分化?是什么启动了基因的漫长告别?又是什么促使一条河流产生分支,形成渐行渐远、永不交汇的支流的?具体原因饱含争议,但无人质疑的一点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是偶然发生的地理分隔。基因之河随着时间不断流淌,而基因的重组发生在活生生的躯体之中。躯体会占用空间中的某个位置:北美灰松鼠如果有机会遇到英国灰松鼠,也许有能力与之交配繁衍,但它们相遇的可能性很小。北美灰松鼠的基因之河已经与相隔4800公里大洋之外的英国灰松鼠形成了分化。事实上,虽然在假设的条件下,两队基因仍然有能力在恰当的时机成为好伙伴,但事实上它们已经不再彼此为伴。它们已经告别了,虽然这次告别目前来看并非无可挽回。再经过数千年的分离,两条河流就可能过于疏远,就算两种松鼠相遇,它们也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这里所说的疏远,并非指空间上的疏远,而是指彼此相容能力上的疏远。这类事件,几乎可以肯定与灰松鼠和红松鼠的分离有一定的关联。后者之间无法实现异种交配。在欧洲的某些地方,灰松鼠和红松鼠的活动范围有重合,虽然它们会相遇,很可能有时还会因为抢夺坚果而彼此敌对,但它们已经无法交配,更无法产下拥有繁殖能力的后代。它们的基因之河彼此太过疏远,也就是说,它们的基因不再适合在同一具躯体之中彼此合作。许多世代之前,灰松鼠的祖先和红松鼠的祖先是同一个个体。但后来,它们在地理上产生了分隔,也许是隔了一条巨大的山脊,也许是一条宽阔的河流,最终则演变成了大西洋,而它们的基因组合也愈加不同。地理上的分隔致使往日的好伙伴变成了水火不容的敌对者。水火不容的局面进一步深化,此时的道别便是永远。两条河流分离开来,命中注定渐行渐远。同样的故事也发生在人类祖先和大象祖先在久远的过去互道的永别上,发生在鸵鸟祖先和蝎子祖先的永别上。基因之河是一条DNA之河,沿着时间之岸缓缓流淌。
(摘编自理查德•道金斯《基因之河》)
4.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机体倾向于从祖先身上继承自带成功特质的基因,这些基因后来也不会得到提升。
B. 有机体个体基因有优劣之分,拙劣的基因很难有与优秀的基因被后代继承的同等概率。
C. “这个基因也来自你4位祖辈中的一位”中的“这个基因”是指来自父亲或母亲的基因。
D. 作者认为,北美和英国灰松鼠的基因不能成为好伙伴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基因不会再融合。
5.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第2段的内容看,当事物的因果关系比较复杂时,有些人习惯性地依据结果进行推断,从而产生一些貌似合理、实则错误的理解。
B. 个体终其一生做过的所有事情都不会对其基因产生任何的影响,这是由于基因本身除随机错误之外,根本不会发生变化。
C. 分岔后的基因之河不会污染其他河流,主要是因为物种的基因在分化后彼此相容的能力已经疏远,再不会在同一个躯体内相遇。
D. 从物种的分化过程可以看出,偶然发生的空间分隔可能会引发基因重组,基因重组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
6. 文中“基因之河”这一比喻,体现了基因的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概括分析。
【答案】4. D    5. D    
6. ①基因具有继承性。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不会再融合”说法错误,文中说“基因本身不会融合,只有基因带来的影响会发生融合”,应该是“不会再合作”,即不再有能力交换基因。
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
D. “基因重组后就会无可挽回地形成永久的物种隔离”说法错误,条件过于绝对,还需要经过漫长时间的分离这一条件。
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①基因具有继承性。由“《基因之河》中谈到的‘河’,是一条DNA之河……这是一条信息之河,而非血肉之河,是一条充满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河流,而非由肉身构成的河流”“基因本身带有一种稳如磐石的完整性。当继承到下一代的时刻到来,某个基因要么进入后代的体内,要么不进入”可知,基因充满着关于躯体构造的抽象指示的DNA,如同河流一样,在世代间过滤继承。
②基因彼此独立又相互合作。由“为了生存,某一基因必须善于与同一物种(同一条河)的其他基因合作。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不同物种的基因不必合作,至少是不必紧密合作,因为它们无须共享同一具躯体”“随着时间的推移,基因之河会出现分岔。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物种形成(speciation)是‘一场漫长的告别’。经过短暂的分离,两条河流便会各自独立,各自流淌,直到逐渐干涸,渗入沙地。在河岸的限制之下,河水通过有性重组,不断混合再混合。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河流”可知,不同物种的基因存在于不同的河流之中,同一条河流的同一物种基因彼此合作,但河水绝不会涌出河岸,污染到其他物种的基因之河。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南亚餐厅的歌手
朱宏
第一次听见他唱歌就是在这家东南亚风格的餐厅。他坐在餐厅一角——那里并没有舞台——怀里抱着把吉他,悠悠地唱着歌。然而在喧闹的餐厅里,谁在认真听呢?我注意到他并不是因为歌唱得有多好。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我于是去找发出这个声音的人,看见他戴着眼镜,仍凑近了看乐谱,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
我以为可能是因为他不太熟悉这首歌,可是我错了,他可能根本就没有一首熟悉的歌。偏偏,他还唱了一晚上的英文歌曲。请他驻唱,不知道饭店老板是怎么想的。
但是那儿的饭菜太好吃了,我舍不得因为歌手的原因而抛弃它。每次我来的时候他都在,似乎他是这家饭店里唯一的歌手。时间一长,我也就习惯了,甚至产生了一个错觉——《加州旅馆》跑调的那几处本来就应该这样唱。
就这样,我听他唱歌听了将近五年。在这件事上,我最佩服三个人:①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另一个是饭店老板,容忍歌手五年,足见他胸怀有多宽广;最后一个是我自己,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有一天朋友组了个饭局,我被拉去作陪。大家都坐定后,我发现有个人很面熟,一时又想不起来在哪儿见过。朋友介绍后我才恍然大悟:这个熟面孔居然是东南亚餐厅的歌手。他姓卢,和他一起来的是东南亚餐厅的老板西西。
近距离打量,老卢略显沧桑;西西年轻,细皮嫩肉的。正是晚间就餐高峰的时候,“东南亚”那边的歌手跑这儿跟我们一道吃饭来了,我真替那边的顾客感到遗憾。老卢在餐桌上有些拘谨。西西叫他放松点儿,想吃什么就吃什么。西西见我在看他俩,尴尬地抬了一下手说:“没办法,我舅是个老实人。”老卢是西西的舅舅,那自然就是我们的舅舅。在餐桌上我们纷纷给舅舅敬酒,让他成了今天的核心人物。吃完饭我们去歌厅唱歌,老卢执意要先回家,被我们拽住了。大家说:“舅舅你不能走,平时唱歌那是工作,今天要你来唱歌休闲。”
老卢在大家的恭维下拿起了话筒,还是一如既往地跑调。好在我们都习惯了,西西也不以为意,专注地听他舅舅唱歌。一曲终了,接下来是一首民歌,有人把话筒递给西西。西西推托不掉,便接了。
什么是惊艳?②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有人喊道:“把原唱关掉!”西西唱了一首歌就说啥也不再唱了。我说:“西西你唱得这么好,是专业的吧?”西西叹息一声,给我们道出了成长往事。
西西的父母亲去世得早,他从小在舅舅家长大。舅舅老卢是个普通工人,但骨子里是个文艺青年,爱唱歌。他跟着磁带学,也学了不少外语歌,发音是用汉字注音的。他空怀成为歌唱家的理想,但却不是那块料,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而后就偃旗息鼓了。也许是因为耳濡目染吧,西西从小就对音乐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而且颇有天赋。老卢高兴坏了,发誓要把西西培养出来。
西西抽了一下鼻子说:“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而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没办法,那时候家里钱不够用。”
③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
后来西西终于如愿考上了音乐学院,毕业后进了某省的歌舞团。老卢的理想终于在外甥身上实现了。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
老卢哪儿懂经营?饭店有个请来的店长撑着呢。老卢最大的兴趣还是唱歌。④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
(选自《小小说选刊》2023.8)
7. 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①句“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这句话是正话反说,表面赞扬长年坚持的可贵,实际是在调侃歌手竟然总是唱不准调。
B. 第②句“西西一开口才叫惊艳”,既能正面体现出西西唱歌方面天赋极高,也能侧面体现出舅舅在外甥成才之路上付出的心血之多,令人回味。
C. 第③句“西西说到这里说不下去了”单独成段,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他不愿再回忆过去艰辛的生活经历,给读者留下思考空间。
D. 第④句“在自己的店里当驻唱歌手,谁还能剥夺他的尊严”,说明唱歌已不是舅舅谋生的手段,他现在可以有尊严地享受唱歌带来的自由快乐。
8. 讲述舅舅往事的内容,小说既有第三人称转叙,又有第一人称自叙,这样叙述的好处是什么?请结合小说内容加以分析。
9. 有人评价说,读完这篇小说让人感觉“笑中带泪”。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这样评价的理由。
【答案】7. C    8. ①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②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9. 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③“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④“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术的能力。
C.“突出西西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错,并不是体现想说又不能说的矛盾心理,而是因为说到这里,西西再次体会到舅舅曾经的不易,而难过地说不下去了。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叙事人称作用的能力。
①“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使用第三人称以旁观者视角客观冷静地转述舅舅年轻时的人生经历及外甥的报恩,行文简洁,详略得当。
②“我舅舅为了让我不再走他‘自学成才’的老路,在我上到高中后花钱请了声乐老师……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使用第一人称自叙舅舅不顾个人尊严挣钱培养外甥的内容,真实,感染力强。这样能突出舅舅的可敬形象,体现外甥的感恩之情,使后文为舅舅盘下饭店的情节显得顺理成章。
③两种叙述方式交织穿插,使小说行文灵活自由,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题。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①“笑”一是体现在小说的语言幽默风趣,语带调侃让人会心微笑。比如写驻场歌手唱歌跑调是“把一首好端端的歌唱得像醉汉骑车”,生动形象地写出他音调的飘忽不定。调侃自己五年来能够一直忍受跑调的歌曲,“五年不离不弃,愣是树立起了新的音乐审美标准”。
②“笑”还体现在唱歌常年跑调的老卢形象让人好笑。“那会儿他正在唱老鹰乐队的《加州旅馆》,中式英语从音箱里发出来,像一粒粒炒黄豆击中我的耳膜”“一个是歌手,坚持跑调五年不变,难能可贵”“在一次厂里的文艺会演上惹得全场哄堂大笑”作为驻唱歌手的他唱着中式英语的歌曲,常年跑调,年轻时的他因为跑调还引起厂里人的哄堂大笑。
③“舅舅每天晚上下班后匆匆扒几口饭就背上吉他跑出去了,后来我才知道他在沿着路边的饭店卖唱。除此之外他没有别的赚外快的手段。他挣的哪儿是唱歌的钱呀?每一块钱都是失去尊严的搞笑钱”“泪”一是体现在老卢为了培养外甥成才,自己宁肯放弃尊严,唱跑调的歌去挣搞笑钱,这种对外甥无私的大爱令人感动流泪。
④“为了报答含辛茹苦的舅舅,西西盘下一家饭店,改造成了东南亚风格。虽然他是出资人,但实际的经营和收益都交给了老卢”“泪”还体现了外甥西西在成才后为舅舅盘下饭店,既保证舅舅的生计,又能让他自由歌唱,对舅舅恩情的回馈和孝心令人感动流泪。
二、古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有尊卢沙者,善夸谈,居之不自疑。秦人笑之,尊卢沙曰:“勿予笑也,吾将说楚以王国之术。”翩翩然南行。
迨至楚境上,关吏絷之。尊卢沙曰:“慎毋絷我,我来为楚王师。”关吏送诸朝。大夫置馆之,问曰: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我楚邦,他不敢有请,姑闻师楚之意何如?”尊卢沙怒曰:“是非子所知!”大夫不得其情进于上卿瑕瑕客之问之如大夫尊卢沙愈怒,欲辞去。瑕恐获罪于王,亟言之。
王趣见,未至,使者四三往。及见,长揖不拜,呼楚王谓曰:“楚国东有吴越,西有秦,北有齐与晋,皆虎视不瞑。臣近道出晋郊,闻晋约诸侯图楚,刑白牲,列珠盘玉敦,歃血以盟曰:‘不祸楚国,无相见也!’且投璧祭河,欲渡。王尚得奠枕而寝耶?”楚王起问计。尊卢沙指天曰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中试卷


上一个『辽宁省沈阳市重点高中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江苏省无锡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教学质量调研测试语文试卷(扫描版)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