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6-10 章课堂作业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课文同步练习
试题
名称
《乡土中国》6-10 章课堂作业(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乡土中国》阅读检验(第二阶段:六到十章)一、请阐释下列概念:(请从原文筛选提取信息填写,不一定在同一段,要学会筛选)(18分)概念 解释中国乡土社会的“小家族”的定义《家族》 西洋家庭团体《家族》 礼《礼治秩序》 刀笔吏《无讼》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即以刀削之,宋元之后,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现在是指文笔犀
试题预览
《乡土中国》阅读检验(第二阶段:六到十章)
一、请阐释下列概念:(请从原文筛选提取信息填写,不一定在同一段,要学会筛选) (18分)
概念 解释
中国乡土社会的“小家族”的定义《家族》
西洋家庭团体《家族》


礼《礼治秩序》


刀笔吏《无讼》 古人用简牍时,如有错即以刀削之,宋元之后,讼师幕僚称作刀笔吏。现在是指文笔犀利用笔如刀,深谙法律之规则(2分)P78
横暴权力《无为政治》

同意权力《无为政治》


二、回答下列问题:
1、为什么乡土社会中,夫妻之间感情淡漠是日常可见现象?(6分) 《家》




2、乡土社会要求的男女关系应该是怎样的?(4分)《男女有别》



3、礼治为什么可以发生在中国乡土社会?(3分)《礼治社会》


4、为什么称乡土社会是无讼?(5分)《无讼》



5、乡土社会的权力结构是怎样的?(2分)《无为政治》


                  

六到十章课堂作业
【判断、选择】
一、下面各项中,正确的在后面的括号中画“√”,错误的画“×”。
1.乡土社会中每个人以自己为圈子中心,与圈子波及的人发生厚薄不一的联系。(  )
2.“家”在西洋社会中是界限分明的团体,而在我们的传统社会中则是界限不明的概念。
      (  )
3.依人类学上的说法,氏族是一个事业组织,再扩大就可以成为一个部落。氏族和部落赋有政治、经济、宗教等复杂的功能。我们的家也正是这样。(  )
4..乡土社会家庭关系的主轴在纵向的父子、婆媳之间,而不是在横向的夫妇之间。(  )
5.不论是对朋友忠信还是忠君,中国传统道德中的“忠”都超出了私人间的关系。(  )
6.乡土社会中阻碍着共同生活的人充分了解的却是个人生理上的差别,永远划分着人的生理差别的是男女两性。(  )
    7. 在乡土社会中,传统的重要性比现代社会更甚。那是因为在乡土社会里传统的效力更大。
    8.乡土社会过于“礼治”,而忽视了“法治”,很容易使社会陷入“无政府”的混乱状态。(   )
  9.礼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违背了礼,比违背道德的后果更严重。
 10.如果所应付的问题需要团体合作,就一定要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这个力量只能是法律。
 11.所谓礼治也许就是普通所谓人治,但是礼治一词不会像人治一词那样容易引起误解,以致有人觉得社会秩序是可以由个人好恶来维持的了。
12.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说明“礼治”可以很“野蛮”。
   13.《镜花缘》里描绘的君子国,“士庶人等,无论富贵贫贱,举止言谈,莫不恭而有礼”。这正体现了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文质彬彬,文明慈善。

二、下列关于《家族》《男女有别》两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在乡土社会中,事业的需要是家庭存在的唯一原因,因而家庭讲究纪律与效率,家有家法,排斥私情,所以男女有别,夫妻之间相敬如宾。
B.我们普通所谓大家庭和小家庭的差别是在结构上,而费孝通称中国乡土社会的基本社群为“小家族”,也是想从结构的原则上去说明中西社会里“家”的区别。
C.西洋社会中,家庭的主要功能是生育儿女,因此其主轴在夫妇之间,两性之间的感情是凝和的力量。
D.中国乡土社会男女有别的原则,使得男女间不仅在生活上加以隔离,如男女授受不亲,而且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三、费孝通认为“中国的家扩大的路线是单系的,就是只包括父系这一方面;除了少数例外,家并不能同时包括媳妇和女婿”,以下哪一项可以支撑这一观点 (  )
A.古人的绝艺或独门秘方素有“传男不传女”“传里不传外”之说。
B.古人用“举案齐眉”“相敬如宾”来赞美夫妻间平等和睦的关系。
C.《红楼梦》中贾府这样的大家族,不仅有田产,还有私塾、祠庙。
D.《白鹿原》中,族长白嘉轩能以祖宗家法为由,对族人动用私刑。

【文本阅读】
一、阅读下面《家族》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不但在大户人家,书香门第,男女有着阃内阃外的隔离,就是在乡村里,夫妇之间感情的淡漠也是日常可见的现象。我在乡间调查时特别注意过这问题,后来我又因疏散下乡,和农家住在一所房子里很久,更使我认识了这事实。我所知道的乡下夫妇大多是“用不着多说话的”,“实在没有什么话可说的”。一早起各人忙着各人的事,没有工夫说闲话。出了门,各做各的。妇人家如果不下田,留在家里带孩子。工做完了,男子们也不常留在家里,男子汉如果守着老婆,没出息。有事在外,没事也在外。茶馆、烟铺,甚至街头巷口,是男子们找感情上安慰的消遣场所。在那些地方,大家有说有笑,热热闹闹的。回到家,夫妇间合作顺利,各人好好地按着应做的事各做各的。做得好,没事,也没话;合作得不对劲,闹一场,动手动脚,说不上亲热。这些观察使我觉得西洋的家和我们乡下的家,在感情生活上实在不能并论。乡下,有说有笑,有情有意的是在同性和同年龄的集中,男的和男的在一起,女的和女的在一起,孩子们又在一起,除了工作和生育事务上,性别和年龄组间保持着很大的距离。这决不是偶然的,在我看来,这是把生育之外的许多功能拉入了这社群中去之后所引起的结果。中国人在感情上,尤其是在两性间的矜持和保留,不肯像西洋人一般的在表面上流露,也是在这种社会圜局中养成的性格。
上述文字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列举几例并简析作者通过这些对比想要表达什么观点。

                                                                                        
                                                                                                           
二、阅读以下两则文字,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我们中国人对亲戚的称谓远比西方复杂。我们称呼父亲的姐妹为姑姑,称呼母亲的姐妹为姨妈,称呼父亲兄弟的妻子为伯母、婶母,称呼母亲兄弟的妻子为舅母;而英语中,这些人统称为Aunt。同理,中国人称呼父亲的兄弟为伯伯、叔叔,称呼母亲的兄弟为舅舅,称呼父亲姐妹的丈夫为姑父,称呼母亲姐妹的丈夫为姨夫;而在英语中则统称Uncle。
材料二 《红楼梦》第20回有这样的情节:黛玉知宝玉和宝钗在一处玩,赌气回房,临窗生气流泪;最后贾宝玉用“亲不间疏,先不僭后”的道理宽慰黛玉:“头一件,咱们是姑舅姊妹,宝姐姐是两姨姊妹,论亲戚,他比你疏。第二件,你先来,咱们两个一桌吃,一床睡,长的这么大了,他是才来的,岂有个为他疏你的?”此情节一般被认为是宝黛爱情的开始。
请结合《乡土中国》中的相关知识,回答以下两个问题。
(1)西方对亲戚的称呼为何可以如此简单?

                                                                                                            
                                       
(2)宝黛两人的“姑舅姊妹”为何比宝玉和宝钗的“两姨姊妹”论亲戚更亲近?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每小题3分,共9分)
普通常有以“人治”和“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很清楚。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现代论法理的学者中有些极重视人的因素。他们注意到在应用法律于实际情形时,必须经过法官对于法律条文的解释。
人治和法治有什么区别呢?如果人治是法治的对面,意思应当是“不依法律的统治”了。统治如果是指社会秩序的维持,我们很难想象一个社会的秩序可以不必靠什么力量就可以维持,人和人的关系可以不根据什么规定而自行配合的。如果不根据法律,根据什么呢?望文生义地说来,人治好像是指有权力的人任凭一己的好恶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的意思。我很怀疑这种“人治”是可能发生的。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人”和“法”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当然,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的确有些人这样想过。返璞回真的老子觉得只要把社区的范围缩小,在鸡犬相闻而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社会里,社会秩序无需外力来维持,单凭每个人的本能或良知,就能相安无事了。这种想法也并不限于老子。就是现在,全世界的经济已密切相关到成为一体时,美国还有大多数人信奉着古典经济学里的自由竞争的理想,认为在自由竞争下,冥冥之中,自有一双看不见的手,会为人们理出一个合于道德的经济秩序来的。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而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累积的经验。乡土社会安土重迁,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前辈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治在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于成规罢了。孔子一再地用“克”字,用“约”字来形容礼的养成,可见礼治并不是离开社会,由于本能或天意所构成的秩序了。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有删改)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治是以法律作为维持社会秩序的力量,因而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自行配合的依据。
B. 人治是统治者仅以个人的好恶作为社会公认的行为准则进行统治的一种治理方式。
C. 礼治是按照历史累积形成的社会公认合适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D. 礼和法律本来没有什么区别,它们都只是一种行为规范,用来规定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三段是文章的引论,通过对“人治”和“法治”概念的辨析,指出了它们的区别所在,为下文分析乡土中国的秩序打下基础。
B.第四段以老子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和美国人自由竞争的理想作对比,证明了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同的。
C.文章后四段作者提出了乡土中国是“礼治”社会的观点,并从维持社会秩序依据的规范和所用的力量两个方面作了具体的阐释。
D.全文采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作者批驳了乡土中国是“人治”社会和乡土社会秩序无需外力维持等观点,进而确立自己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关系。
B.不管什么社会都是一个“有法”的社会,只不过“法”并不限于国家权力所维持的法律,而是指人的行为规范。
C.社会累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时,礼治也就难以成为可能。
D.人们能够主动服从于礼,是因为人的本能和良知让人们对礼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无讼”概念源自孔子在《论语·颜渊》中的一句话:“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意思是我审判案件和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但是我的目标在于使人们不争讼。这体现了孔子对理想社会关系的追求。在以儒家文化为主流意识形态的两千多年的中国农业文明时代,“无讼”观念是调剂社会关系的美好愿景。在当今中国,尤其在广大的乡村社会,这种观念依然普遍存在,即在发生纠纷时通常愿意用传统的伦理道德等观念来调解,而非直接诉诸法律。
在孔子看来,“仁”是社会的基础。每个人都做到“克己复礼”,约束私利,天下就“归仁”了,个人也就成为“不忧不惧”的君子,从而构成“君子”社会。君子“既明且远”,因而可以从政来治理社会。如何调解社会纠纷矛盾?诉讼必不可少,但诉讼的目的是止讼以至无讼,消除诉讼的社会根源。孔子反对以力服人的强暴统治,强调道德模范的引领,认为这是实现无讼的关键。以道德和榜样的力量来影响社会,“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从而达到“仁者”爱人、识人、容人而无诉讼纷争的理想社会境界。
虽然孔子的“无讼”理想没能成为当时现实的社会场景,但这种社会治理理念贯穿于中华文明始终。
中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用“乡土社会”来概括中国社会的总体特征,称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在乡土社会的礼治秩序中做人,如果不知道“礼”,就成了撒野,没有规矩,简直是个道德问题,不是个好人。一个负责地方秩序的父母官,维持礼治秩序的理想手段是教化,而不是折狱。如果有非要打的官司不可,那必然是因为有人破坏了传统的规矩。费孝通称所谓“礼治”就是对传统规则的服膺。生活各方面,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在的习惯。维持礼俗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是在身内的良心。所以这种秩序注重修身,注重克己。理想的礼治是每个人都自动地守规矩,不必有外在的监督。知礼是每个人的责任,社会假定每个人是知礼的,至少社会有责任要使每个人知礼。所以“子不教”成了“父之过”。这也是乡土社会中通行“连坐”的根据。打官司也成了一种可羞之事,表示教化不够。
近代以来从欲望到需求的文明转换,使乡土中国进入乡土重建。在乡间,普通人还是怕打官司的,但是新的司法制度却已推行下乡了。尽管当时中国已处在从乡土社会蜕变的过程中,但原有对诉讼的观念还是很牢固地存留在广大的民间,使现代的司法不能彻底推行。况且,依照现行法律去判决,时常会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费孝通认为,法治秩序的建立不能单靠制定若干法律条文和设立若干法庭,要进一步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如果在这些方面不加以改革,不但法治秩序效果不好,而且破坏礼治秩序的弊病就会先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城乡分割背景下的基层社会构建中,如何化解发生在人民内部的社会矛盾?20世纪60年代初,浙江省诸暨市枫桥镇干部群众创造了“发动和依靠群众,坚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决”的“枫桥经验”,其实质是对无讼的追求。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枫桥经验”创造了依靠发动群众、进行说服教育、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社会管理方式,达到了“捕人少、治安好”的良好效果。
改革开放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社会运转方式发生相应变化。在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成略。城乡全面融合,乡村全面振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逐步实现,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无疑在此过程中得到了空前的提升。
在新时代,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许多地区发挥其主动性与创造性,开展了许多卓有成效的探索,取得了许多成功经验。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以“无讼社区”建设为抓手,以“诉调对接”为核心,以“息争止讼”为目标,针对快速城镇化、市场化、工业化带来的社会矛盾剧增的情况,运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公证调解、仲裁调解等方式,打造综合性调解平台,节约了诉讼资源;在平台上预约服务,将各个职能部门的工作制度化下沉社区,根据群众需要定时定点到社区办公服务,将绝大多数矛盾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
“无讼社区”建设就是以自治增活力、以法治立规矩、以德治扬正气,最大限度地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倡导“和为贵”理念,主要针对民商事纠纷,本着当事人自愿的原则,人民调解前端介入,运用“诉调对接”方式,对调解结果进行司法确认,增加调解的权威性,达到“息争止讼”的目的。大邑县通过政治、法治、自治、德治、智治“五治”综合发力,打造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通过“无讼社区”建设,在基层社区进行社会主义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积极探索,是成功的,是可资借鉴的。
(摘编自徐平《建设“无讼社区”实现
有效基层治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克己复礼,君子应发挥道德模范的引领作用,从而达到“无讼”的理想社会境界。
B.乡土社会是礼治社会,注重把传统规则内化成修身的习惯,重视教化的作用,而有些传统与现代法治不合。
C.“枫桥经验”和“无讼社区”建设,都本着“息争止讼”的理念,重视调解的作用,是基层社会治理的有益实践。
D.从古至今,“无讼”的时代内涵始终如一,反映了中国人民内心的美好愿望,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的“无讼”理想在当时没成为现实场景,其原因在于每一个社会成员并不都是“克己复礼”的君子。
B.在乡土社会蜕变过程中,要缓解法治秩序和礼治秩序的矛盾,就必须在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上进行改革。
C.改革开放后,社会发展从城乡分割走向城乡一体,这一转变使社区治理的“无讼”思想得到了空前提升。
D.当代社会是法治社会,法治手段应该贯穿于“无讼社区”建设的各个环节,以此来增强调解的权威性。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属于“无讼”范畴的一项是(3分)(  )
A.某地区派出所在宣传栏内张贴家训家规内容,悬挂“有理让三分,冤家也成亲”等宣传条幅,以传统文化助力平安治理。
B.某镇居民自发成立“和事佬”协会,招募热心公益的退休人员,组成志愿调解员队伍,及时为群众提供公益调解服务。
C.某电视台《生活帮》栏目与相关行政、执法部门建立联系,直面百姓生活中的盲点、疑点和难点,全力为百姓排忧解难。
D.某市整合司法、行政、公证等多种资源,搭建综合性调解平台,通过线上、线下多种方式受理群众诉求,化解各类纠纷。
4.请综合材料内容,为“无讼”下一个简要定义。(4分)

                                                                              
                                               

5.“无讼”理念在乡土社会和新时代所发挥的作用有何异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语言运用】
一、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个人在生活中一味地强调自我便利,不推己及人,最终会被身边的人孤立,被排挤出社会圈子。
B.乡土社会是一个遵守传统的社会,传统的教化有教无类,处于这种社会中的个人最终都会服膺传统。
C.在乡土社会强行推行法治,让作恶者有机会利用法律漏洞行违背道德之事,只会让乡民们感到执法部门和作恶者有阿党相为的嫌疑。
D.中国的家庭是一个事业组织,家庭成员须要相互包容、合作,维持好血浓于水的感情,才能劲往一处使,使家庭事业兴旺发达。
二、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中国的家是一个事业组织,        ①        。如果事业小,夫妇两人的合作已够应付,这个家也可以小得等于家庭;如果事业大,
      ②      ,兄弟伯叔全可以集合在一个大家里。这说明了我们乡土社会中家的大小变异可以很甚。      ③      ,结构原则上却是一贯的、单系的差序格局。
①                                                                                                                                 
②                                                                                                                                 
③                                                                                                                                 
   
三、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乡土社会中这种精神是不容存在的。            。
①这隔离非但有形的,所谓男女授受不亲,而且是在心理上的。
②男女只在行为上按着一定的规则经营分工合作的经济和生育的事业,他们不向对方希望心理上的契洽。
③它不需要创造新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是生下来就决定的,它更害怕社会关系的破坏,因为乡土社会所求的是稳定。
④“男女有别”是认定男女间不必求同,在生活上加以隔离。
⑤那就是男女有别的原则。
⑥它是亚普罗式的。男女间的关系必须有一种安排,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情。
A.⑥④①②⑤③   B.③⑥⑤④①②   C.③①②④⑤⑥   D.⑥②⑤④①③
四、下面是《乡土中国》中《礼治秩序》一章有关秩序维持的思维导图,请把这个图转写成一段文字。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不超过90个字。


                                                                              
                                                                                        

五、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白鹿原》第六章讲到,白鹿原上的“圣人”朱先生为白鹿村人拟出了“一个过日子的章法”,曰《乡约》,族长白嘉轩把它带回去后贴在祠堂门楼外的墙壁上,后来又将条文刻在青石板碑上,镶在祠堂正门的两边,召集族人十六岁以上男子每日诵读学习。《乡约》以族人“德业相劝,过失相规,礼俗相交,患难相恤”为宗旨,号召族人见善必行,闻过必改,克己修身,齐平其家,和睦乡里。白鹿村《乡约》还规定,“凡是违犯《乡约》条文的事,由徐先生(注:学堂先生)记载下来;犯过三回者,按其情节轻重处罚”。处罚的方式包括罚跪、罚款、罚粮以及鞭抽板打。
请运用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礼治秩序”的相关内容,简要分析上述材料反映出的“礼治”特征。

                                                                              
                                       
                                                                              
【微写作】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1:2017年3月5日,东莞中堂大桥一辆大众轿车为超越前方货车越实线变道时,旁边的比亚迪轿车故意加速阻拦;在多次尝试变道未果后,大众轿车强行变道,被比亚迪轿车故意加速撞翻。本是一场严肃的交通事故,然而舆论纷纷就此展开。
一派认为,比亚迪车主不讲人情,明明看到大众轿车想要超越货车,却两次都阻挡,最终引发悲剧。且悲剧发生后不予救援,更是可恨!
更多的群众则认为,大众轿车在没有条件超车的情况下(依道路交通法,实线禁止变道),依旧自我地强插到大货车与比亚迪中间,不拿自己的生命当回事,活该!
材料2:现代都市社会中讲个人权利,权利是不能侵犯的。国家保护这些权利,所以定下了许多法律。一个法官并不考虑道德问题、伦理观念,他并不在教化人……
在中国传统的差序格局中,原本不承认有可以施行于一切人的统一规则,而现行法却是采用个人平等主义的。这一套已经使普通老百姓不明白,在司法制度的程序上又是隔膜到不知怎样利用……依着现行法去判决(且把贪污那一套除外),时常可以和地方传统不合。乡间认为坏的行为却正可以是合法的行为,于是司法处在乡下人的眼光中成了一个包庇作恶的机构了。
(节选自费孝通《乡土中国·无讼》,有删改)
人们对这个事件的议论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课文同步练习


上一个『《乡土中国》1-5章课堂作业』  下一个『《乡土中国》11-14章课堂作业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