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考生须知: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
试题预览
2023学年第一学期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返校联考
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试题
考生须知:
1.本试题卷共8页,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
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世界名城北京,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文脉悠悠、绵延不绝,它不仅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源远流长,更彰显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文脉绵延  弦歌不辍
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
诗人杨载笔下元大都的海子桥就是今天坐落于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那时节,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挤满了南来漕船,船工号子十里闻声,桥畔人声鼎沸、行人往来如织。在来自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这里无疑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全城地面规划如棋盘,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正是元大都“前宫后市”的规划格局为今日北京的城市面貌奠定了基础——布局宏伟庄严、空间合理有序。从高空俯瞰,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与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这条中轴线随城市发展不断向外延展。北延线上,中国国家版本馆大气恢弘,彰显中华文化神韵;南延线上,大兴机场形似凤凰展翅,欢迎八方宾客;联通东西的长安街沿线则与新中国历史进程同步:新首钢见证无与伦比的冬奥盛会、城市副中心发展蹄疾步稳……
这里的每一方街市、每一处山水、每一道天际轮廓线,都在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浸润着生长于斯的人民。中轴沿线,正阳门南,在此居住30多年的丁淑凤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都意蕴,就能听到京腔京韵在有400年历史颜料会馆里绕梁不绝。
“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不断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马炳坚说。
开放包容  美美与共
6月3日,夜幕降临,雄壮的《红旗颂》交响乐响彻八达岭长城上空。这是俄罗斯指挥家捷杰耶夫率马林斯基交响乐团为热情的听众们倾情演绎。古长城、交响乐、红旗颂……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共同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北京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
置身北京城,这类因文化交融碰撞而迸发的“光彩”随处可见。在亮马河“国际风情水岸”,美丽的滨河夜景廊道已是夜游北京的“打卡地”;曾是老北京市井烟火代表性区域的隆福寺地区焕新重生,中外文化交融的创意艺术体验空间成为新增的一抹亮色……
融汇古今,联通中外。北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让“中国节”变成“世界节”,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上,从极具诗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到倾泻而下的“黄河之水”,从“迎客松”焰火的升腾绽放,到折柳寄情的依依惜别,每一个创意无不蕴含中华文化精髓;可爱的“冰墩墩”完美融合“国宝”大熊猫、冰雪运动与中国文化美感元素,成为全球追捧的文化“顶流”,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
守正创新  谱写华章
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让历史文化“会说话”,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齐头并进。
随着清华园车站旧址、颐和园益寿堂面向公众开放,加上此前开放的香山革命纪念地,“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的全貌已完整呈现。近年来,北京通过全面系统挖掘、保护利用“红色文化宝藏”,加大革命旧址修缮保护力度,大力推进“红色+”创新发展,依托建党、抗战、新中国成立三大红色文化主题片区,打造红色精品展览、创作红色文化作品,推动首都红色文化资源活起来。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在东城区的会馆老戏台上,京剧、相声、民乐、话剧等艺术形式开启了老会馆活化利用的焕新之旅,持续充盈着群众精神文化高品质供给。
文化创新赋能城市发展同样离不开制度创新探索。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近年来大力推动文化和金融融合、文化和科技融合、文化和旅游融合等“文化+”战略,有力释放北京科技资源、人力资源、创新创造活力,不断为文化发展赋能。
燃灯古塔熏书香,五河交汇通碧州。北京新“两翼”之一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正由蓝图变为实景,形成“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6月3日,一场以探访城市空间、探索历史文化为主题的“文化探访路”系列活动中,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中心分院副院长于润东指着不远处即将竣工的“三大文化设施”——博物馆、剧院、图书馆,与同行者立下约定:几年后故地重游,感受通州大运河文化带的全新变化……
从历史中走来,在继承中创新。北京,这座既有传统文化底蕴又彰显现代文化魅力的大国首都,正在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征程上绽放华彩。
(摘编自新华网《文脉千秋铸京华--解码首都北京的文化自信样本》)
1. 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日北京布局宏伟庄严、空间合理有序,城市面貌是在元大都“前宫后市”的规划格局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B. 北京“中”字中轴线东西方向上的城市副中心、南延线上的大兴机场是新中国发展历程的具体体现。
C. 中华文化神韵在北京不仅体现在宏伟建筑上,也体现在富有诗情画意的“水穿街巷、庭院人家”之中。
D. “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在八达岭长城演奏《红旗颂》,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彰显出北京开放包容的形象。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北京冬奥会充分证明,只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明白、用精彩,就能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
B. 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博物馆、剧院、图书馆的竣工,标志着北京“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的形成。
C. “冰墩墩”之所以成为全球追捧的文化“顶流”,是因为它富含中国文化美感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
D. 由文意可知,中共中央的“进京赶考之路”北京段应包含旧清华园车站、颐和园益寿堂、香山等几部分。
3. 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部分观点的一项是(    )
A. 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故宫学研究所所长王军认为,作为东方城市的杰出代表和伟大结晶,北京城直溯中华文明渊源,展现了惊人的文化连续性。
B. 北京通过中轴线申遗推动老城整体保护与复兴,依托大运河、长城、西山永定河三条文化带构建历史文脉和生态环境交融的整体空间结构。
C. 位于宣西大街原顺承门内的繁星戏剧村院里,汤显祖和莎士比亚两位戏剧大师的铜像相向而立,似乎在交流着各自对文化与艺术的理解。
D. 北京坊、798艺术区、首创•郎园Station……各具特色的文化产业园区正在成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地、文化科技融合的创新地。
4. 文章第一部分多次运用“引用”的手法,请分别简要分析其作用。
5. 首都北京是文化自信的样本,请简要分析文本是如何体现的。
【答案】1. B    2. D    3. D    
4. (1)引用杨载的诗句突出北京当年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2)引用马可波罗的话语,既体现当时北京的繁华,更凸显北京的影响力;(3)引用马炳坚的话,突出北京历史文化饱满深厚,并不断为北京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4)三人的话语和文章写北京的文化自信高度吻合,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5. (1)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在传承中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2)北京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展现出我国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3)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齐头并进,让北京成为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北京‘中’字中轴线”错误,原文“北京中轴线穿越故宫,形成一个‘中’字;而它与北京城市的另一轴长安街,形成了一个‘十’字”。可见,“新首钢、城市副中心”在另一轴“长安街”上。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A.“只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明白、用精彩,就能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错,“只要……就……”代表了充分条件,也就是说,如果满足了,那么后面的分句就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从文中“北京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得更明白、用得更精彩,让‘中国节’变成‘世界节’,让中国元素在世界舞台焕发光彩”推不出这样的充分条件。
B.“标志着北京‘以副辅主、主副共兴’之势的形成”错,文中没有依据,选项无中生有。
C.“是因为它富含中国文化美感元素,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错误,原文“‘冰墩墩’完美融合‘国宝’大熊猫、冰雪运动与中国文化美感元素,成为全球追捧的文化‘顶流’”,选项以偏概全。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侧重说明的是北京文脉的延续。可用于第一部分,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部分观点。
B.侧重的仍然是北京文化的传承,可用于材料一,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部分观点。
C.重点说明的中西文化的交流以及北京文化的包容性,可用于文章的第二部分,所以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三部分观点。
D.侧重文化的创新,用于文章第三部分突出北京的“守正创新”最合适。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的能力。
题干中给出“引用”的方法,答题时找到文中的三处引用:杨载的诗句、马可波罗和马炳坚,然后结合文章的内容、主题以及“引用”本身的作用等角度分析其作用即可。
(1)根据“金沟河上始通流,海子桥边系客舟。却到江南春水涨,拍天波浪泛轻鸥。诗人杨载笔下元大都的海子桥就是今天坐落于地安门外大街的万宁桥。那时节,京杭大运河漕运码头挤满了南来漕船,船工号子十里闻声,桥畔人声鼎沸、行人往来如织”分析,引用杨载的诗句突出北京当年的繁荣以及历史的悠久,使文章更具文化气息;
(2)根据“在来自欧洲的旅行家马可波罗眼中,这里无疑就是世界上最繁华的大都市,‘全城地面规划如棋盘,其美善至极,未可宣言’”分析,引用马可波罗的话语,既体现当时北京的繁华,更凸显北京的影响力;
(3)根据“‘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不断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马炳坚说”分析,引用马炳坚的话,突出北京历史文化饱满深厚,并不断为北京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三人的话语和文章写北京的文化自信高度吻合,具有权威性,增强说服力。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要求分析首都北京是文化自信的样本,文章的结构非常清晰,答题时从三个小标题列出的角度加以分析即可,但绝对不能只答小标题,要在小标题的基础上做充分的解释和说明。
(1)根据“这里的每一方街市、每一处山水、每一道天际轮廓线,都在延续着城市的历史记忆,浸润着生长于斯的人民。中轴沿线,正阳门南,在此居住30多年的丁淑凤走出家门就能感受到“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古都意蕴,就能听到京腔京韵在有400年历史颜料会馆里绕梁不绝”“‘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不断为这里的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北京市古代建筑设计研究所原所长马炳坚说”概括:北京的历史文化饱满深厚,在传承中发展,不断为人民提供丰富的文化滋养;
(2)根据“古长城、交响乐、红旗颂……各具特色的文化符号共同呈现出文化交融的独特魅力,彰显出北京开放包容的文化形象”“北京冬奥会开闭幕式……让世界感受到新时代中国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概括:北京向世界展现出独特的中国魅力,展现出我国从容自信、开放包容的大国风范;
(3)根据“擦亮历史文化‘金名片’, 让历史文化‘会说话’, 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齐头并进”概括:北京立足新舞台、抓住新契机,古都文化、红色文化、京味文化、创新文化建设齐头并进,让北京成为历史文化的“金名片”。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开河
梁衡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学毕业生必须先到农村劳动锻炼。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想不到,我还没有打开行李,就受命带民工到黄河岸边去防凌汛。
“凌汛”是北方河流解冻时的专用名词——我是第一次听到——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冰封一冬之后在春的回暖中慢慢苏醒,冰块开裂,漂流为凌,谓之开河。开河又分“文开”“武开”两种。慢慢融化,顺畅而下者谓之“文开”;河冰骤然开裂,翻江倒海者谓之“武开”,这时流动的冰块如同一场地震或山洪引发的泥石流,你推我搡,挤挤擦擦,滚滚而下。如果前面的冰块走得慢一点,或者冰面还未化开,后面的冰急急赶来叠压上去,就会陡立起一座冰坝,横立河面,形成类似电视上说的堰塞湖。冰河泛滥,人或为鱼鳖,那时就要调飞机炸冰排险了。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击河堤,危及两岸,所以每年春天都要组织防凌汛。我就是踏着黄河开裂的轰鸣声走向社会的。
我这一年在河套平原生活劳作,虽未与黄河谋面,却一直饱吸着黄河母亲的乳汁。每当我早晨到井台上去担水时,知道这清凉的井水是黄河从地下悄悄送过来的;当夏夜的晚上我们借着月光浇地时,田野里一片“噼噼啪啪”庄稼的生长拔节声,我知道这是玉米正畅快地喝着黄河水。在河套,无论人还是庄稼都是喝着黄河水长大,片刻不曾脱离。生活于斯,你才真切地体会到为什么黄河叫“母亲河”,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沿黄河一带的农民说:“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
我受命之后,匆匆奔向黄河。一辆毛驴车,拉着我和我的行李,在长长的大堤上,如一只小蚂蚁般缓缓地爬行。堤外是一条凝固了的亮晶晶的冰河,直至天际;堤内是一条灌木林带,灰蒙蒙的,连着远处的炊烟。最后,我被丢在堤内一个守林人的小屋里,将要在这里等待开河,等待春天的到来。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如三门峡那样湍急,如壶口瀑布那样震耳欲聋。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
我白天在河堤上和民工们厮混在一起,晚上就回到自己住的林间小屋里,静悄悄地好像退回到另一个世界。后半夜一钩弯月挂在天边,四周静极了,风起沙扬,打在窗户纸上沙沙作响,大黄狗不时地汪汪几声。微风抚过林梢掀起隐隐的波涛,我这个小屋就像大海里的一只小船。我怎么也睡不着了,突然想到这是我平生第一次一个人过夜,而且还是在万里黄河边的旷野上。
我辗转难眠,就去想那些类似今夜光景的诗篇。苏东坡有一首《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不好,太凄苦了。我虽分配塞外,但还不似苏轼发配黄州。又想起辛弃疾的《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现时大漠孤烟,河堤上吃肉,倒有几分身在沙场的味道。你看,堤外漠漠层林,堤上车马工棚;千万里大河东去,枕戈静待凌汛。那么,凌汛过后的我又将漂向何处呢?
一天,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
不知何时,河滩上跑来了一群马儿,有红有白,四蹄翻腾,仰天长鸣,如徐悲鸿笔下的奔马。在农机还不普及的时代,同为耕畜,南方用水牛,中原多黄牛,而河套地区则基本用马。那马儿不干活时一律褪去笼头,放开缰绳,天高地阔,任它去吃草追风。尤其冬春之际,地里还没有什么农活,更是无拘无束。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我一时被眼前的情景所感染,心底暗暗涌出一首小诗:
河边马
俯饮千里水,仰嘶万里云。
鬃红风吹火,蹄轻翻细尘。
时间过去半个世纪,我还清楚地记着这首小诗。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
我激动得甩掉老羊皮袄,双手掬起一捧黄河水泼在自己脸上,一丝丝的凉意,一阵阵的温馨。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
(有删节)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主要写作者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带领民工在黄河边防凌汛的一些事情,这是作者正式参加工作后做的第一件事情。
B.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比喻和拟人的手法,同时运用叠音词,生动形象地写出黄河“武开”时河冰骤然开裂后翻江倒海的磅礴气势。
C. 文中引用农民的话“枣树一听不到黄河的流水声就不结枣了”,采用夸张、拟人的手法,写出这里的人对黄河的高度依赖及感激之情。
D. 作者夜晚独处,浮想联翩,认为自己的处境和苏东坡《卜算子》的某些意境不太相符,和辛弃疾的《破阵子》中的某些意境相合。
7. 下列关于文中作者写的第一首古体诗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诗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河滩奔跑的骏马,可见优秀的作品总是和生活息息相关。
B. 这首诗歌承接前文“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画面,使文章更具有诗情画意之美。
C. 诗中的“河边马”飞驰的状态正是作者的一种追求,在即将开始的工作中扬鞭奋蹄。
D. 半个世纪过去,作者仍对此诗印象深刻,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
8. 本文的主要描写对象是“黄河”,请简要分析作者笔下的黄河有哪些特征。
9. 梁衡先生说过:“散文之美可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叙述之美,即写景、状物、描述要准确、干净;第二个层次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第三个层次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请简析本文是如何体现散文之美的。
【答案】6. A    7. D    
8. (1)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2)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9. (1)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2)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3)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A.“大学毕业后到农村劳动锻炼期间”错误,原文“我从北京毕业后到内蒙古临河县劳动一年,就地分配到县里工作”,应是劳动锻炼结束,到县里工作之时。
故选A。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中诗歌内容的能力。
D.“是因为他对诗歌所含的场景之美难以忘怀”,原文“那是我第一次感知春的味道,也是我会写字以来写的第一首古体诗”,原因应该是“两个第一次”。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物象特征的能力。
此题的答案集中于文章的二、三、四段。
根据“特别是气势磅礴的黄河”“其实她在河套这一段面阔如海,是极其安详平和、雍容大度的”“一般人对黄河的印象是飞流直下、奔腾万里”概括为:黄河既气势磅礴,又安详平和、雍容大度。
根据“无论‘文开’还是‘武开’都可能有冰凌冲击河堤,危及两岸”“是她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概括为:黄河哺育了我们这个古老的农耕民族。
【9题详解】
本题考查探究文本特征 能力。
要求探究梁衡散文的“三美”,“三美”的含义在题干中已经给出,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相应的内容即可。
(1)关于叙述之美
根据“当我照例巡河时,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用手扒开去看,枯叶下边已露出羞涩的草芽。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又过了几天,当我迎着早晨的太阳爬上河堤时,突然发现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一架值勤的飞机正压低高度,轻轻地掠过河面”分析,文章写黄河“开河”之景,作者“巡河”之事,文笔简洁、凝练;
(2)关于意境之美
根据“发现靠岸边的河冰已经悄悄消融,退出一条灰色的曲线,宽阔的河滩上也渗出一片一片的湿地。枯黄的草滩隐约间有了一层茸茸的绿意……风吹在脸上也不那么硬了,太阳愈发地温暖,晒得人身上痒痒的。再看远处的河面,亮晶晶的冰床上撑开了纵横的裂缝,而中心的主河道上已有小的冰块在浮动……满河都是大大小小的浮冰,浩浩荡荡,从天际涌来,犹如一支出海的舰队。阳光从云缝里射下来,银光闪闪,冰块互相撞击着,发出隆隆的响声,碎冰和着白色的浪花炸开在黄色的水面上,开河了”“眼前这群撒欢的骏马,有的仰起脖子甩动着鬃毛,有的低头去饮黄河水,有的悠闲地亲吻着湿软的土地,啃食着刚刚出土的草芽。忽然它们又会莫名地激动起来,在河滩上掀起一阵旋风,仿佛在放飞郁闷了一冬的心情,蹄声叩响大地如节日的鼓点”分析,文中写“开河”的场景、骏马奔腾的场面相互映衬,使文章富有意境之美;
(3)关于哲理之美
根据文中最后的语句“开河了,新一年的春天来到了,我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一步,明天将要正式到县里去上班”分析,文章写自己“正式工作”,迈出人生的第一步,正如“开河”,含有哲理之美。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二世时,项梁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西破秦军濮阳东,秦收兵入濮阳。沛公、项羽乃攻定陶,因西略地至雍丘大破秦军斩李由还攻外黄。项梁益轻秦,有骄色。宋义进谏于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兵少惰矣,而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梁弗听。而使宋义使于齐。道遇齐使者高陵君显,曰:“公将见武信君乎?”曰:“然。”曰:“今武信君必败,公徐行即免死,疾行则及祸。”秦果悉兵益章邯击楚军,大败之,项梁死。
(节选自《百战奇略•胜战》)
材料二:
晋末,河间王颙①在关中,遣张方讨长沙王乂②,方率众自函谷入屯河南。惠帝遣左将军皇甫商拒之,方潜军破商,遂入洛阳。乂奉帝命讨方于城内,方军望见乘舆,于是少却,方止之不可得,众遂大败,杀伤满衢巷。方退壁于十三里桥,人情挫衄,无复固志,多劝方夜遁。方曰:“兵之利钝是常事,贵因败以为成耳。我更前作垒,出其不意,此兵法之奇也。”乃夜潜进逼洛阳城七里。乂既新捷,不以为意,忽闻方垒成,乃出战,遂大败而还。
(节选自《百战奇略•败战》)
【注】①②颙、乂:参与西晋八王之乱的河间王司马颙和长沙王司马乂。八王之乱,是西晋时期的一场皇族为争夺中央政权而引发的内乱。
材料三:
后汉,羌胡反,寇武都。邓太后以虞诩有将帅之略,迁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即停军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当发。羌闻之,乃分抄傍县。诩因其兵散,日夜倍道兼行,日行百余里。令吏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日行不过三十里,而今日且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多,吾今兵少。吾之增灶,使敌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有不同故也。”
(节选自《百战奇略•弱战》)
10. 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因A西B略地C至雍丘D大破E秦军F斩G李由H还I攻J外黄。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疾,指快速,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的“疾”词义不相同。
B. 悉,指全部,与《桃花源记》“悉如外人”中的“悉”词义相同。
C. 壁,指军营的围墙,与成语“作壁上观”中的“壁”词义相同。
D. 傍,同“旁”,与《木兰诗》中的“双兔傍地走”中的“傍”不同。
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刘邦、项羽先后攻占城阳、濮阳东、定陶,项梁更加轻视秦军,宋义此时规劝项梁,让他不要骄傲。
B. 宋义规劝项梁,项梁不听,宋义认为项梁必败,因此在出使齐国途中劝高陵君慢点去见项梁。
C. 张方与司马乂对垒,见惠帝乘坐的车子,让军队稍微后退,可一退不可收拾,被打得大败。
D. 羌族举兵反叛,邓太后因虞诩有将帅才,令其率兵平叛,但在陈仓、崤谷一带遭羌人阻截。
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成都市树德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