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月考试卷
试题
名称
重庆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月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秘密★启用前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2月月考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
试题预览
秘密★启用前
2022年重庆一中高2023届12月月考
语文试题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务必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及草稿纸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文化强国也成为中国的文化战略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现在国际舆论格局总体是西强我弱,别人就是信口雌黄,我们也往往有理说不出,或者说了传不开,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话语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不少方面还没有话语权,甚至处于‘无语’或‘失语’状态,我国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还没有转化为话语优势。”
长期以来,不少从事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学者认为,有了法国学派所提出的影响研究和美国学派所倡导的平行研究,整个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体系就是一座完满的大厦。事实是否真的如此?通常,没有学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比较文学是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种直觉,实际上是正确的。但是,在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
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而对异质性与变异性的重视,也正是比较文学变异学超越前人学科理论的创新之处。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与中外各领域交流的不断深化,比较文学“中国话语”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目前中国学者正在倡导建设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创建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在建构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前,首先亟须解决的问题在于是否承认“异质性”,即跨文明文学间的可比性是否能够成立。在西方话语体系建构下的比较文学理论,一直是以西方求同式比较为框架,东西方不同文明之间文学比较的合法性是受到怀疑的。西方学者认为:如果没有“同源性”和“类同性”,那就不构成可比性。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因此,西方学者仅仅强调“同”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
(摘编自曹顺庆《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
材料二:
随着叙事学研究对结构主义的突破,探究叙事文本及叙事行为的伦理意蕴已成为叙事研究关注的内容。在叙事转向的背景下,伦理学研究也从叙事中寻找帮助。叙事伦理离不开叙事主体的伦理意图,无论是所叙述的故事还是故事的叙述形式,都是叙事主体(包括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有意为之的结果。隐含作者这一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按照布斯的说法,隐含作者是隐含在文本中的作者,这样的作者是真实作者的“第二自我”。说白了,通常所说的某部作品的作者,一般就是指隐含作者,这个作者是通过文本建构起来的,离开文本,这个作者的形象就不存在。
就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来看,中国古典小说一般是用社会的伦理规范来衡量人物。用伦理规范给人物贴标签,人物不仅有善、恶这样的道德品性,还有忠、奸这样的伦理认知,人物的善、恶和忠、奸联系在一起,有时忠、奸代替了善、恶,这体现出古典小说深入骨髓的历史意识。善恶虽然有公认的标准,但不排除境遇伦理情况下的个性化感受,忠奸则是以儒家的规范伦理为标准,一般是经过时间检验后的对人物的历史评判。另一种表现则是用人物的伦理定位来统率人物行为。古典小说强调人物的道德姿态,隐含作者习惯于对人物进行伦理定位,人物行为基本上被纳入到伦理定位之中。即使在宣扬个性情感的才子佳人小说中也不乏其例。
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有所不同,不重视伦理规范,而是重视人物性格。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是用伦理来规范人物,西方小说则是通过人物来显示伦理。小说中人物虽然难以完全逃离伦理规范的约束,但有时候人物个性还是冲破了这一约束,“冲破”过程既显示出约束人物的伦理规范,也显示出人物新的伦理诉求。如果说中国古典小说用人物的伦理定位来统率人物行为,人物行为被纳入到伦理定位之中,西方小说总体上看则重视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千差万别,性格可以有道德寓意,但难以有伦理定位。西方小说对人物性格的重视,与叙事理论对人物性格的关注不无关系。小说重视人物性格,是为了显示该人物的与众不同的个性,而不是为了该人物与其他人物共有的某种伦理品格。
(摘编自江守义《中西小说隐含作者意图伦理之比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立中国自己的话语体系,并拥有话语权,是避免在国际舆论中处于被动地位的重要前提之一。
B. 欧美比较文学缺乏“求异”的理论,比较文学中国学派则重视异质性与变异性,明显优于前者。
C. 如果只求“同”,不辨“异”,势必会忽略不同文化的独特个性,忽略文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D. 中国古典小说将忠奸善恶交织在一起,显示了隐含作者的意图,有用伦理规范衡量人物的意味。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并且采用了相同的论证结构。
B. 如果按照西方原有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东西方文学的可比性是存疑的。
C. 隐含作者依托文本而存在,而真实作者可以表现出不同的隐含作者面貌。
D. 西方小说对人物性格的关注,导致了对人物的伦理定位难以有共同结论。
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中的观点的一项是(   )
A. 《大宋中兴通俗演义》中将岳飞之忠和秦桧之奸进行了对照,鲜明地表达出对岳飞人格魅力的推崇。
B. 《好逑传叙》中评价主人公,“爱伦常甚于爱美色,重廉耻过于重婚姻”“尽人伦之乐而无愧者也”。
C. 弗吉尼亚•伍尔芙认为:“所有的小说都是写人物的,同时也正是为了表现性格……才发展起来的。”
D. 《复活》中的众多人物都可从道德方面加以解读,所有这些解读最终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
4. 材料一和材料二之间有怎样的内在联系?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5. 费孝通先生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理念,这对比较文学的学科建设有怎样的启示?请结合材料一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 B    2. A    3. D    
4. ①理论与实践,材料一从理论上提出“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则是具体的实践。②观点与论据,材料一提出比较文学要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材料二正是从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隐含作者意图伦理的差异上展开论述的,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③两则材料有共性,都是在比较文学范畴内展开的论述。    
5. ①“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存异的意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求同之意。②材料一中,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是求同的表现,强调承认“异质性”是存异的表现。③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求同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差异性、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前提,进行平等对话。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B.“明显优于前者”无中生有,文中并没有比较欧美比较文学和中国比较文学的优劣。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和论证结构及论证方法的能力。
A.“并且采用了相同的论证结构”错。材料一是层递结构,材料二是总分结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和论据的能力。
D.“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错。“可以形成一个统一的道德认知”与材料二中观点“不是为了该人物与其他人物共有的某种伦理品格”相矛盾,所以不能作为论据。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①结合材料一“近年来,‘中国学术话语体系’的建构已经成为学术研究的重要议题,文化强国也成为中国的文化战略目标”和材料二“随着叙事学研究对结构主义的突破,探究叙事文本及叙事行为的伦理意蕴已成为叙事研究关注的内容”可知,二者是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材料一从理论上提出“建构比较文学的中国话语”,材料二则是具体的实践。
②结合材料一“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和材料二“叙事伦理离不开叙事主体的伦理意图,无论是所叙述的故事还是故事的叙述形式,都是叙事主体(包括真实作者、隐含作者和叙述者)有意为之的结果”可知,观点与论据,材料一提出比较文学要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材料二正是从中国古典小说和西方小说在隐含作者意图伦理的差异上展开论述的,可以证明材料一的观点。
③结合材料一“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和材料二“与中国古典小说相比,西方小说的隐含作者对人物与伦理关系的把握有所不同,不重视伦理规范,而是重视人物性格”可知,两则材料有共性,都是在比较文学范畴内展开的论述。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①结合“通常,没有学过比较文学学科理论的人,在比较文学研究中都会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比较文学是既求同又求异的,比较就是求同中之异,异中之同。这种直觉,实际上是正确的”可知,“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是存异的意思,“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是求同之意。
②结合“但是,在欧美比较文学学科理论中,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求同的,而不是求异的”“事实上,不承认异质性与变异性的比较文学,不可能是真正的全球性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话语”可知,材料一中,欧美比较文学的学科特点是求同的表现,强调承认“异质性”是存异的表现。
③结合“在全球化的文化语境中,如果不承认不同文明间的可比性,比较文学就不可能是真正全球性的理论学科。因此,西方学者仅仅强调‘同’是远远不够的,不同文化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可通约性,这是一个不容否认的客观事实”可知,比较文学研究应该在求同的基础上,以相互尊重差异性、保持各自文化个性与特质(建立自己的学术话语体系)为前提,进行平等对话。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比较
丰子恺
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
朋友的孩子,今年照西洋说法十三岁半,照中国说法十五岁了。这种不大不小的人,乘火车最感困难。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朋友就给他买半票。
他携着这大孩子走出轧票处,轧票的轧着半票时,看看这孩子,说:“这孩子太大了,下回要买全票啊!”回程时,又给孩子买了半票,因为朋友手里提的东西太多,是我携着这孩子上车的。回忆我携着他走出轧票处时,轧票的并没有说话。
难道他们和我特别要好,就“马马虎虎”不索补票吗?不会的。出车站后我找寻这理由,苦思不得。这孩子却找寻出了,他说是他爸爸身体短小而我身体高大的缘故。不错!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只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前回他和这矮小的父亲携着走,并着坐,相形之下,便见“孩子太大”。这回他和我携着走,并着坐。我虽然并不魁梧颀伟,但是一个中等身材的人,穿的衣服又宽,看起来比他高大得多。相形之下,只见孩子很小,仅有买半票的资格了。
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一切人生的不满足也都是由于比较而生。今天比较之力使我们省进半张火车票的价钱,真不过是“小试其技”而已。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人行道上,中国人傍着了西洋人走路看似格外矮小;西洋人傍着了中国人走路看似格外高大。
这几天盛暑,我谈起了“比较”,便想到日本某画家的一套连环漫画。大意是这样:一、小资产阶级的青年夫妇二人到避暑的名胜地找寻旅馆,因避暑人多,旅馆处处客满,夫妇二人手携皮箧和行杖,在途中彷徨,叹息:“唉!自己有别庄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要临时找寻旅馆的,真是不便!”二、都市里的公司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在室内办公;从窗中望见这对青年夫妇相偕乘专车赴避暑地去,叹息着说:“唉,有闲避暑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被职务所羁,每天坐在这里看电风扇摇头,真是没趣!”三、公司对面烟纸店里的老板摇着芭蕉扇坐在柜内,望见公司里的职员开着电风扇办公,叹息着说:“唉!有电风扇的人多么写意!像我们,不绝地摇这把破蒲扇,手腕几乎摇脱,汗水还是直流,真是晦气!”四、马路上拉黄包车的经过烟纸店门前,望见老板坐在柜内挥扇,叹息着说:“唉!坐在屋里摇扇子多么舒服!像我们,拉了这辆车子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真是苦恼!”五、黄包车夫经过打铁店门口,铁匠司务看见了,叹息着说:“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
我又想了自己过去的经验:从前有一次住在山间,日用物品须得隔夜预先开好单子,托工人一早赴十余里外的小市镇去购办。那时候我住在山中,虽然以为清静也好,但不免羡慕市镇。我想,若得住在市镇里,要买什么,转瞬可以办到,岂不痛快。后来我住在一个小镇上了。出门就是市场,只要有钱,这些商店里陈列着的无论什么东西,都有在五分钟或十分钟以内送到我手里的可能,以前住在山中时所感到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譬如夏天要些天然冰,没有办法;有了臭豆腐干要些辣酱油,没有办法;想到一本书立刻要买来读,没有办法。因为那小镇上没有冰厂,辣酱油,和专门的书店,那时候我又羡慕城市的生活。设想住在大城市中,这些要求都能立刻满足,多么痛快。后来我又移居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了。那里有对小市镇的商店做批发生意的种种专门的商店,也有天然冰厂。以前住在小市镇上时所感的不满,一时都满足了。然而不久我又感到其他的不满……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
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由此类推,则所谓退步者,无地不有,无人不有。想至退步,乐境自生。
“谁谓荼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反转来说,“谁谓荠甘?”在“比较”之下“其苦如荼”。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
1934年8月9日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作者从与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乘火车的日常经历讲起,以生活化的细节,引出论说的主题。
B. 作者拿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与租界的洋房作比较,批评中国的落后,讽刺了社会不合理的现象。
C. 作者描述一套连环漫画的内容,意在表达人们常常拿自己的不足和别人的好处作比较,因而不满足。
D. 作者回忆在不同地方的生活经历,发现无论在哪里生活,即使最初满足,之后往往感到其他的不满。
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由自己的乘车经历推想到了人世间的普遍规律,其中引用《论语》中“回也闻一以知十”的语句,幽默有趣。
B. “而且‘比较’之力伟大得极”,这里“伟大”一词运用反语,似褒实贬,因为人生的诸多不满足都由比较而生。
C. 文章语言平白如话却生动形象,如“手腕几乎摇脱”“在大毒日头底下跑路”“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
D. “‘谁谓荼苦?’在‘比较’之下‘其甘如荠’”,化用《诗经•邶风•谷风》中的句子,说明“比较”的巨大作用。
8. 文末引用李笠翁的话,有何作用?
9. 丰子恺曾说:“我作漫画,感觉同写随笔一样,不过或用线条,或用文字,表现工具不同而已。”试结合本文与丰子恺的两幅漫画作品,谈谈丰子恺作漫画、写随笔的共同点。
 
【答案】6  B    7. C    
8. ①内容上:这段话说的是同样的境况,用不同的情况做比较,苦乐感受大相径庭。②结构上:自然引出结尾“等差导致比较,比较导致苦乐”的结论。③语言上:使文章文白夹杂,富有韵味。④效果上:由今及古,丰富文章内容。    
9. ①取材生活,细处着笔,亲切近人。②思想深刻,微妙隽永,耐人寻味。③白描为主,用笔简练。④生动幽默,富有意趣。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批评中国的落后”错误,结合原文“我确信了这理由之后,就像‘回也闻一以知十’一般,推想到世间大小,高低,长短,厚薄,广狭,肥瘦,以至贫富,贵贱,苦乐,劳逸,美丑,贤愚,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怪不得,华租交界之处,华界的草棚傍着了租界的洋房看似格外低小,而租界的洋房傍着了华界的草棚看似格外高大”可知,原文是说“都不是绝对的,都是由‘比较’而来的”,选项“批评中国的落后”属于过度解读。
故选B。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文章语言平白如话却生动形象……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错误,结合原文“唉,这几天在路上拉车子多么爽快!像我们,天天在煤炉旁边被烤,这才受罪”可知,这是如实概写铁匠的日常,谈不上生动形象。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情节或段落作用的能力。
结合原文“譬如夏月苦炎,明知为室庐卑小所致。偏向骄阳之下往来片时,然后步入室中。则觉暑气渐消,不似从前酷烈。若畏其湫溢而投宽处纳凉,及至归来,炎蒸又加了十倍矣”可知,这段话说的是同样的境况,用不同的情况做比较,苦乐感受大相径庭。
结合原文“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可知,自然引出结尾“等差导致比较,比较导致苦乐”的结论。
结合原文“冬月苦冷,明知为墙垣单薄所致。故向风雪中行走一次,然后归庐返舍。则觉寒威顿减,不复凛冽如初。若避此荒凉而深居就燠,及其再入,战栗又作何状矣”可知,使文章文白夹杂,富有韵味。
结合原文“科学的企图,艺术的理想,文明的要求,人生的欲望,在世间绝没有完全实现的地方。人世间一切的满足都由于‘比较’而来,一切的不满足也都由‘比较’而生。最后我想起了李笠翁的话”可知,由今及古,丰富文章内容。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评价文章价值判断的能力。
所给图画取材生活,以简单勾勒为主,画面生动幽默,但却富有意趣,耐人寻味。

结合原文“有一次,我同了一位朋友和他的孩子一同乘火车”可知,取材生活,细处着笔,亲切近人。
结合原文“人的生活,有了‘等差’,便有‘比较’,有了‘比较’,便有‘苦乐’,有了‘苦乐’,便有‘问题’”可知,思想深刻,微妙隽永,耐人寻味。
结合原文“原来他的父亲身躯短小精干,名为大人,其实比他儿子只高得半个头,而且粗得很有限”可知,白描为主,用笔简练。
结合原文“给他买半票,违背了铁路局的定章,被查问时,只得撒谎;给他买全票呢,其实这孩子并不比别的十一二岁的孩子高大,似乎太吃亏了”可知,生动幽默,富有意趣。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建隆元年正月甲辰,太祖即位。四年,江南国主煜去唐号,改印文为“江南国印”,赐诏乞呼名,从之。先是,国主以银五万两遗宰相赵普,普告于上。上曰:“此不可不受,但以书答谢可也。”普叩头辞让,上曰:“大国之体,不可自为削弱。当使之勿测。”及国主弟李从善入觐,赏赐白金如遗普之数。江南君臣闻之,皆震骇,服上伟度如此。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五年二月,上既平广南,渐欲经理江南。使从善致书风国主入朝,国主不从,但增岁贡而已。
八年十月己亥,徐铉及周惟简赴阙。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上笑曰:“第去,非尔所知也!”既而铉朝于庭,仰而言曰:“李煜无罪,陛下师出无名。煜以小事大,如子事父,未有过失,奈何见伐?”其说累数百言。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铉及惟简对于便殿,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乞缓兵,以全一方之命。其言甚切至。上与反复数四,铉声气愈厉。上怒,因按剑谓铉曰:“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它人鼾睡乎?”铉惶恐而退。上复诘责惟简,惟简益惧,乃言:“臣本居山野,非有仕进意,李煜强遣臣来耳。臣素闻终南山多灵药,它日愿栖隐。”上怜而许之,仍各厚赐遣还。
十二月己亥朔,江南捷书至,凡得州十九、军三、县一百有八、户六十五万五千六十有五。群臣皆称贺。上泣谓左右曰:“宇县分割,民受其祸,思布声教以抚养之。攻城之际,必有横罹锋刃者,此实可哀也。”即诏出米十万石赈城中饥民,赦江南管内州县常赦所不原者。九年正月,以李煜为右千牛卫上将军,封违命侯,其子弟皆授诸卫大将军。十月,太宗即位,煜封陇西郡公,去违命之号。
(选自《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B. 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C. 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D. 铉居江南以名臣/自负其来也/将以口舌驰说存其国/大臣亦先白/于上言/铉博学有才辩/宜有以待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国主,可指国君,也可作小国之君的代称。李煜自称国主,是向宋朝皇帝表示臣服的态度。
B. 经理,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现在主要做名词使用,意为“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C. 岁贡,文中指诸侯或属国每年向朝廷进献的礼品。也用以指诸侯郡国每年向朝廷推荐人才。
D. 抚养,文中指朝廷对百姓的安抚保护和教化引导,现在一般表示长辈对晚辈的爱护与教养。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煜用白银笼络宰相,宋太祖认为,不接受银两会折损大国的威严,让赵普收下了,并让他以书信致谢。
B. 李煜与宋国打交道的时候谦卑谨慎,但始终没有入朝觐见宋太祖,成为宋国出兵征讨江南国的一个借口。
C. 面对徐铉的反复陈说,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后又凭借君王的威严恫吓他,使他最终无功而返。
D. 江南平定之后,宋太祖并不以功业自负,他怜惜百姓久遭战争之苦,下诏赈济饥民,还赦免了很多罪犯。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国主虽外示畏服,修藩臣之礼,而内实缮甲募兵,阴为战守计。
(2)言李煜事大之礼甚恭,徒以被病,未任朝见,非敢距诏也。
14. 叶梦得用“英武大度”来称赞宋太祖气度宽宏,请简要概述。
【答案】10. A    11. B    12. C    
13. (1)国主虽然表面上表示害怕和服从,践行藩臣的礼节,实际上却在国内修缮铠甲招募士兵,悄悄地为武力防守做准备。
(2)说李煜侍奉大国的礼节非常恭谨,只是因为遭受疾病,没有能够前来朝见,并不是敢于抗拒诏令。    
14. ①允许宰相赵普接受了江南国主的馈赠,又把相应价值的白金赏赐给了国主的弟弟李从善。②优待了江南国的辩士徐铉和周惟简。③平定江南之后,怜惜江南百姓,赈济灾民,赦免囚犯。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句意:徐铉住在江南,自傲于名臣的身份。他这次来,是要用言谈游说来保全自己的国家。大臣们也先禀告太祖,说徐铉博学有辩才,应该做好预案等待他。
“江南”为“居”的宾语,其后断句,排除CD;
“于上”表示“白”的对象,中间不断开,排除B;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在句中的含义的能力。
A.“文中是‘照顾,料理’的意思”错误,结合原文“渐欲经理江南”可知,“经理”在文中是“治理”的意思,可引申为“平定”。
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宋太祖先以父子的亲情感动他”错误,结合原文“上曰:‘尔谓父子者为两家,可乎?’铉不能对”可知,太祖此言是威吓徐铉,而非动之以情。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月考试卷


上一个『山东省潍坊市潍坊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返校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