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等高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河北省石家庄市二中等高三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石家庄二中高三四校联考考试试题语文(2月26日)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
试题预览
石家庄二中高三四校联考考试试题
语文
(2月26日)
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埃德蒙在《社会人类学》一书里评论包括我在内的中国几个人类学者的著作时,提出了两个问题:一是像中国人类学者那样,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二是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埃德蒙对这两个问题都抱否定的态度。
先以第一个问题说,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这些“成见”有其文化根源,也就是说产生于埃德蒙所说的公众的经验。他所谓公众经验,在我的理解中,就是指民族的历史传统和当前处境。
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如果真如埃德蒙所说中国人研究中国社会是不足取的,就是说,学了人类学也不能使我了解中国的话,我就不会投入人类学这门学科了。
埃德蒙第二个问题的矛头则直指我的要害。如果我学人类学的志愿是了解中国,最终目的是改造中国,那么我们采取在个别小社区里进行深入的微型观察和调查的方法,果真能达到这个目的么?个别入手果真能获得概括性的了解么?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
我也同意,解剖一个农村本身是有意义的。但我的旨趣并不仅限于了解这个农村。我确有了解中国全部农民生活,甚至整个中国人民生活的雄心。调查江村这个小村子只是我整个旅程的开端。
我这样想:把一个农村看作是全国农村的典型,用它来代表所有的中国农村,那是错误的。但是把一个农村看成是一切都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也是不对的。
我对客观事物存有类型的概念。一切事物都在一定条件下存在的,如果条件相同就会发生相同的事物。相同条件形成的相同事物就是一个类型。同一个类型里的个别事物并不是完全一样的,类型不是个别的众多重复,因为条件不可能完全一致的。我所说的类型只是指主要条件相同所形成基本相同的各种个体。
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但同时应当承认:它是个农村而不是牧业社区,它是中国农村,而不是别国的农村。我们这样说时,其实已经出现了类型的概念了。所以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
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
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
(摘编自费孝通《人的研究在中国》)
材料二:
英国社会人类学界的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他认为林耀华运用的不是人类学的描述手法;杨懋春对山东村落的研究则采用落后的早期民族学方法;许烺光的研究,类似于社区调查,但因声称“代表整个中国”,因此是失败的例子。在这四部作品中,最成功的是费孝通的《江村经济》,因为它与别的描述方法形成明显的对照,避免了早期民族学的方法论缺陷,而且不声称是中国社会的“典型”。埃德蒙说:
与社会人类学者的所有优秀作品一样,费著的核心内容是关于关系网络如何在一个单一的小型社区运作的细致研究。这种研究没有,或者不应自称代表任何意义上的典型。它们也不是为了阐明某种一般的论点和预设的。它们的意义在于它们本身。虽然这种作品以小范围的人类活动为焦点,但是它们所能告诉我们的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其内容远比称为“文化人类学导论”的普通教材丰富博大。
埃德蒙的批评,强调的是中国人类学缺乏异文化眼光的问题。他认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在于通过异文化的民族志考察来体现人的通性,因而他虽主张人类学描述不应有任何“一般预设”,但是在本质上却主张在差异中洞见“普同性”,主张人类学社区调查的意义与“中国社会”的特征无关,而仅仅是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的通论。这一看法,与费孝通的本意显然是背道而驰的。
(摘编自李培林等著《20世纪的中国:学术与社会》)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回应埃德蒙的第二个问题,也承认中国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确实不能概括中国国情。
B. 费孝通认为江村并不是与众不同、自成一格的独秀,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
C. 埃德蒙认为,《江村经济》的价值在于通过小范围研究,反映有关人类社会行为的一般特点。
D. 埃德蒙批评中国人类学者缺乏异文化眼光,他认为应该通过研究其他民族来了解人的共性。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费孝通在面对西方学者的质疑时,进行了深刻反思,并借此阐明了自己的研究主张。
B. 费孝通试图运用类型比较法,描述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进而了解中国农村的整体。
C. 埃德蒙用三位中国学者和费孝通进行对比,肯定了《江村经济》的研究方法和意义。
D. 材料二中,作者先概述埃德蒙的观点,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的主张。
3. 下列关于《乡土中国》的表述,不能印证材料一作者观点的一项是(   )
A. 《乡土中国》的作者通过观察和调查,形成了对中国农村的概括性了解,指出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
B. 《乡土中国》运用人类学方法分析乡村的时空特点,提出“文字下乡”的前提条件,体现学以致用的学术态度。
C. 《乡土中国》通过中西方对比,揭示出“差序格局”这一中国乡土社会特点,表明作者具有跨文化视域的优势。
D. 《乡土中国》中作者虽以自己的籍贯为例说明地缘与血缘的关系,但他的研究旨趣并没有局限于这种个案研究。
4. 费孝通认为他与埃德蒙在学术上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
5. 南粤中学组织同学们分组合作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诸根据材料一,借鉴费孝通先生的研究方法,完成以下表格。
步骤 主要做法
第一步:制定方案 ①
第二步:开展调查 深入地,开展观察和调查
第三步:整理分析 描述所研究对象的特征
第四步:交流比较 ②
第五步:展示成果 以调查报告等形式展现岭南文化风貌

【答案】1. B    2. D    3. C    
4. ①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②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③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5. ①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②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解剖江村能够了解各种类型的中国农村”错,材料一“我确是没想把江村作为整个中国所有千千万万的农村的典型;也没有表示过,研究了这个农村就能全面了解中国国情”,可见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继而系统阐述了对社会人类学研究 主张”错,材料二主要是写埃德蒙对四位中国人类学家的英文著述加以评判,在最后一段指出社会人类学的目标及主张,并未“系统阐述”。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是费孝通针对埃德蒙提出的两个问题进行回答,探讨“以自己的社会为研究对象是否可取?”“在中国这样广大的国家,个别社区的微型研究能否概括中国国情?”
A.材料一“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B.材料一“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的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C.“中西方对比”“跨文化视域的优势”不是材料一的内容,不能印证作者的观点;
D.材料一“我在这里和埃德蒙辩论的焦点并不是江村能不能代表中国所有农村,而是江村能不能在某些方面代表一些中国的农村。那就是说形成江村的条件是否还形成了其他一些农村,这些农村能不能构成一个类型?”可知此项表述能够印证作者的观点。
故选C。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由“我们的分歧归根到底是各自的文化传统带来了‘偏见’,或更正确些应说是‘成见’”“我认真地想一想,我这种在埃德蒙看来也许是过于天真庸俗的性格并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我个人的特点,其中不可能不存在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烙印。我随手可举出两条:一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二是‘学以致用’。这两条很可以总结我自己为学的根本态度”,可概括出:文化传统不同,费孝通有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责任和担当;
由“我的选择是出于一种价值判断,个人的价值判断离不开他所属的文化和所属的时代。我是出生于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人,正逢社会剧变、国家危急之际”可概括出:当时处境不同,费孝通面临的是剧变中的中国社会;
由“我学人类学,是想学习到一些认识中国社会 观点和方法,用我所得到的知识去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所以是有所为而为的”可概括出:研究目的不同,费孝通的目的是了解中国社会、用自己的知识推动中国社会进步。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材料一中费孝通选取了“江村”作为一个典型代表来研究,因为他认为江村是一个“类型”“以江村来说,它是一个具有一定条件的中国农村”“如果我们用比较方法把中国农村的各种类型一个一个地描述出来,那就不需要把千千万万个农村一一地加以观察而接近于了解中国所有的农村了。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由此可知开展岭南文化调查研究活动,在制定方案之后应当“选取岭南文化的典型作为研究对象”;
材料一中费孝通认为“中国各地的农村在地理和人文各方面的条件是不同的,所以江村不能作为中国农村的典型,也就是说,不能用江村看到的社会体系等情况硬套到其他中国的农村去”“如果承认中国存在着江村这种农村类型,接着可问,还有其他哪些类型?”“通过类型比较法是有可能从个别逐步接近整体的”,可见应当“比较不同类型,概括岭南文化的特征”。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各题。
山地马
日隆是四姑娘山下的一个小镇。
在小饭馆里喝酥油茶的时候,我从窗口看见了山的顶峰,在一道站满了金黄色桦树的山脊背后,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那样洁净的光芒,那样不可思议地明亮着。我知道,那就是山的主峰了。相信此时此地,只有我一个人在注视着它。而那座雪峰也已渡过蓝空,到我胸中来了。顷刻后,我们站在山前,远远看到将要驮我们上山的马,我的心跳一下就加快了。
马,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跨上过马背了。那种强健动物才有的腥膻味,蹄声在寂静中震荡,波浪一般起伏,和大地一起扑面而来的风,这一切就是马。
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
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对马,我们是计较的:骨架、步态、毛色,甚至头脸是否方正都不会有一点马虎。如果不中意,那就宁愿没有。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
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马和牲口,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的。“马”,低沉,庄重,有尊敬的意味;“牲口”,天哪!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从一种可以忽略的存在上一掠而过。不过带着一点失望的心情在路上实在是件好事。如果胯下是一匹好马,会叫我只享受马,从而忽略了眼前的风景。而现在,我可以好好看风景,因为是在一头牲口的背上。
吃过干粮再上路,我没有再骑牲口。寒气从溪边,从石缝里泛起,步行三四个小时,人也很累了。听到那些牲口脖子上的铜铃在前面的林中回荡,这时,不管是牲口还是马,都想坐在它的背上了。
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在云杉的衣冠下拉上睡袋拉链时,牲口们已经不在了。我什么也来不及想,就酣然入睡。半夜里醒来,先是看见星星,然后是流到高崖上突然断裂的一道冰川,那齐齐的断口在那里闪着幽幽的寒光。月光照在地上,那些马一匹匹站在月光下。因为我是躺着的,所以,它们的身躯在我眼里显得很高大。月光恰好掩去了眼前物体上容易叫人挑剔的细节,只剩下一个粗略的轮廓。牲口重新成了法国人布封在书中赞誉过的,符合我们的经验与期望的马了。布封说:“它们只是豪迈而狂野。”
在这样一个寒夜里,它们的行走是那么轻捷,轻轻一跃,就上了春天的融雪水冲刷出的那些堤岸,而林子里任何一点细小的响动,都会立即叫它们的耳朵和尾巴陡然一下竖立起来。我的那匹马向着我走了过来。它的鼻子喷着热气,咻咻地在睡袋外面寻找。我把手从被子里拿出来,说,可是我没有盐巴。它也并没有走开,仍然咻咻地把温暖的鼻息喷在我的手上。它内在的禀性仍然是一匹马:渴望和自己的驭手建立情感。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
看来,这次登山将要扩展我关于马的概念。过去我所知的马是黄河上游草原上的河曲名马。那些马总是引起我歌唱的欲望。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
第二天骑涉过一个海子,同行的朋友把这个过程完整地拍了下来。休息的时候,我从监视器里看那个长长的镜头。一到画面里,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跑到这个下午的深处去了。
一场大雪下来,不要说再继续上山,就是下山的路也完全看不见了。
顶着刺眼的阳光,我们给马备上鞍子,再在鞍子上捆好带来的东西。这一来,它又不像是马,而像是牲口了。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我说,这么深的雪,它怕是不行吧。主人说,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我说,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他说,是,山地马。
这些马,在这样的路上走得多么快啊,雪越来越薄,最后雪没有了,道路又变成了深深的泥泞。这时已经到了我们上山第一天过夜的地方,马队的主人要在这里跟我们分手,他说,到了山下只要卸下鞍具寄放在镇子上,牲口们会自己回家的。到这个时候,他才露出一点感情说,牲口们累了大半年,该过一个安闲的冬天了。他扬起手,对着他的牲口叫一声“走”,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
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
(取材于阿来的同名散文)
6.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庄重地升起一个银白色的塔尖
——以动写静,表达作者看到圣洁明亮的雪峰时油然而生的庄严肃穆之感。
B. 你念念看,是多么轻描淡写
——以第二人称引发关注,提醒读者体味“牲口”称谓中蕴含的淡漠态度。
C. 那马在外形上就成为一匹真正的马了
——在镜头中,山地马善于奔跑腾跃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完整地显现出来。
D. 跑到这个下午 深处去了
——写山地马轻捷灵敏地奔跑 景象,突出它脚力轻健、奔跑有力的特点。
7.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从山地马非常熟练地吃方便面等食物可以看出,它已经习惯了机器制造的食物。
B. 作者对山地马的认识发生变化,来自寒夜里的朦胧月色和视角变化造成的错觉。
C. 文中山地马以胸膛推开积雪的细节,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
D. 结尾段写到作者再次眺望雪山之巅,说明作者对于未能登顶雪峰依然心存遗憾。
8. 作者对山地马的情感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
9. 作者曾说文学创作“来源于对人类自身的质疑”。这篇散文表达了作者对人类自身怎样的质疑?其中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6. D    7. A    
8. ①山地马外形不佳,作者感到失望,心生嫌弃。
②山地马成为作者登山的重要助手,作者与其渐渐熟络,产生依赖。
③山地马在自然中展现出自然天性、生命活力,让作者亲近、喜爱、尊重。
④山地马在严酷环境中表现出坚忍的品性,让作者认同、感佩。    
9. 质疑:
①对漠视平凡生命的傲慢态度的质疑:生命的价值应当如何判定?
②对人类把自然工具化的质疑:人应如何看待、处理与自然的关系?
态度:每一个生命都拥有尊严与灵性,都值得尊重;人类应重新思考、界定与自然的关系,与自然合作共生,和谐相处。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D.“……突出它脚力轻健、奔跑有力的特点”错误。结合“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轻轻一提缰绳,它就从一丛小叶杜鹃或一团伏地柏上飞跃而过:两腿在肋上轻轻一压,它就甩开四蹄……”可知,这句话是要突出马通晓人意这一特点。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B.“来自寒夜里的朦胧月色和视角变化造成的错觉”错误。认识的变化不是因为“错觉”,而是山地马展现出的天性和活力。
C.“为后文马主人对其表达关爱之情埋下伏笔”错误。由“马队的主人说,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可知,马主人认为这些是山地马该做的事情,并无“关爱”,且前后不存在关联。
D.“说明作者对于未能登顶雪峰依然心存遗憾”错误。结合文中“风吹着它们的脖子,铜铃声在黄昏中回荡。寒气四起,我抬起头,看到晚霞又一次燃红了雪山之巅”可知,应是对生命尊严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
故选A。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情感变化的能力。
由“可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在我的经验里,马不是这样的”“而眼前是些什么样的马呀:矮小,毛色驳杂,了无生气,叫人担心它们的骨头随时会刺破皮子”“我问马队主人刚才把马叫作什么?他说,牲口。这个回答使我高兴。在我胯下的不是马,而是牲口”可知,刚看到山地马的时候,“我”对它的外形是不满意的,是失望嫌弃的,觉得马不应该是这个样子,并为马队主人称呼“马”为“牲口”而高兴。
由“我的那一匹,伸出舌头来,就从我手上把一包方便面、一个夹肉面包卷到口里去了”“晚饭的时候,我的那头牲口得到了比别的牲口多一倍的赏赐,我甚至想给它喝一口酒”“它舔我的左手,又去舔右手。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可知,在一路同行的过程中“我”和山地马开始熟悉,并产生依赖。
由“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我看见它驮着我涉入湖水,越来越深,最后在水中浮起来,慢慢地到了对岸。然后扬起前蹄,身子一纵,上了半人高的湖岸。……但我还是禁不住身子颤动一下,听到了蹄子叩在岩石上的声音。我看见自己用缰绳抽了它一下,于是,它就驮着我在弯曲的湖岸上飞跑起来。它从一段枯木上跃过时,是那么轻捷;而当其急速转弯避开前面突兀的岩石时,又是那么灵敏。于是,我在它的背上所有的感觉都复活了。这匹马这样懂得来自骑手的暗示……”可知,山地马展现出的活力让“我”喜爱、亲近它。
由“它们短小的四肢都深深地没入雪里,它们窄窄的胸膛推开积雪,开出了一条道路”“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可知,山地马在雪地的坚忍让“我”心生感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的观点态度、个性化解读的能力。
首先分析作者对“人类自身”的质疑。从文中来看,主要应把握“我”和“马队主人”对山地马的态度。
如“我”刚看到山地马的时候,“那是一群什么样的马呀”,“我”计较马的形态,一开始“我”是以外形评定这些山地马,认为它们不符合自己对“马”的认知,否定山地马的价值;而后文就是这些矮小的山地马载着我们在雪地前行,用自己的胸膛推开雪堆,它们的坚忍让“我”认识到山地马的价值,所以第一个质疑是对平凡生命的漠视,即该如何判定生命的价值。
如马队主人把“马”喊为“牲口”,在极难行走的雪地上,认为“没什么,牲口就是叫人骑的”“它们又不是金贵的马,那些马在这样的大雪里,不是跌残就是摔死了;而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在马队主人的眼中,他只是把山地马当作工具,所以第二个质疑是对该如何看待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
然后分析作者隐含其中的态度。由“我抚摸着它那张长脸上的额头中央。这样的抚摸会使一匹好马懂得,它的骑手不是冷漠的家伙”“今天,一匹山地马和它的一群同伴也引起了我的这种欲望”,“我”的举动展现出“我”对千里马的温情;当马主人说“这些牲口,命贱,像是使不坏的东西”;“我”说“其实就是另一种马嘛”,“我”用“马”称之,展现出“我”对山地马的尊重;“这些矮小、坚忍的山地马,又摇响了脖子上的铃铛,驮着我们上路了”以“坚忍”表达对山地马的赞美。通过这些文字可以看出作者是以尊重的态度来看待自然中的生灵,在作者眼中,这些生灵都有自己的尊严和灵性,在作者的心中,人类应该把自然当作平等的对象,和其和谐共生,而非仅仅把其当作工具。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
元始九年,正月,朔,王莽,去汉号建立新朝。
莽意以为天下太平,但公卿旦入暮出,论议连年不决,不暇省狱讼冤结,民之急务。莽自见前颛权以得汉政,故务自揽众事,有司受成苟免。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谷籴常贵,代郡尤被其毒,起为盗贼,稍群聚为赤眉、青犊军,拥刘玄为更始帝,欲匡扶汉室。天风三年,地震,大雨雪。大司空王邑上书,以地震乞骸骨。莽不许,曰:“夫地有动有震,无害,动静辟翕,万物生焉。”其好自诬饰,皆此类也。地皇二年,葬既轻私铸钱之法,犯者愈众,相坐。
更始将都洛阳,以刘秀行司隶校尉,使前整修宫府。时洛阳官吏出迎更始,见诸将过,皆冠帻而服妇人衣,莫不笑之。及见司隶僚属,老吏或垂涕曰:“不图今日复见汉官威仪!”由是识者皆属心焉。
秀至河北,考察官吏,黜陟能否,平讼囚徒,除王莽苛政,复汉官名。吏民喜悦,争持牛酒迎劳,秀皆不受。南阳邓禹杖策追秀,及于邺。秀曰:“生远来,宁欲仕乎?”禹曰:“不愿也。但愿明公威德加于四海,禹得效其尺寸,垂功名于竹帛耳!”秀笑,禹进说曰:“今赤眉、青犊之属动以万数。更始常才而不自听断,诸将皆庸人,志在财币。朝夕自快而已,非欲尊主安民者也。观古圣人之兴,天时。与人事也。今以天时观之,更始既立而灾变方兴;以人事观之,帝王大业非凡夫所任。且明公素有盛德大功,为天下所向服,军政齐肃,赏罚明信。为今之计,莫如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秀大悦,因令禹常宿止于中,与定计议。
(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光武中兴》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B. 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之/吏民上封事/左右/开发尚书/不得知/其畏备臣下如此/又好变改制度/政令烦多/
C. 诸宝物/帑藏/钱谷皆宦者领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赣州市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下一个『百师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