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版)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版)(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01语文一积累运用10分1.按要求填空。(5分)(1)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作者:_________《六国论》)(2)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3)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
试题预览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01
语      文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按要求填空。(5分)
(1)____________,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作者:_________《六国论》)
(2)___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3)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课文《<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和“知己”关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按要求选择。(5分)
(1)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空白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3分)
老字号具有很高的经济、文化价值,是弥足珍贵的自主品牌。前不久,商务部等5部门联合印发了《中华老字号示范创建管理办法》,释放出推动老字号创新发展、促进品牌消费的积极信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加快创新发展,不断提升老字号经营效率、管理水平
②出路在于守正创新
③老字号的优势在于“老”
④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⑤才能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A.③②①⑤④ B.④③②①⑤ C.④①⑤③② D.③①④⑤②
(2)下列选项中用语得体的一项是(2分)
A.好友从千里之外捎来家乡特产,却之不恭,最后只好笑纳。
B.家父大人是否安康?多年不见,甚为牵挂,改日定登门看望。
C.拙作《易经补正》初成,惶恐投稿,望付梓,以就正于读者。
D.大作已拜读,收获颇多,惟几处有疑,特致函垂询,望赐教!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到底谁有理,问问第三方
徐贲
①有一位资深的美国国会议员曾说,他在国会里作过无数次辩论演说,但只说服过一个人,那就是他自己。这位国会议员能这样自我调侃,是因为他很明白辩论自身的局限。
②在论辩说理中,很少有人能直接说服对立一方。这并不表示他论证乏力,而是因为,一般来说,论辩式说理起到的是强化自己一方、而非软化对立一方的作用。因此,对立的双方就有可能在辩论中越说越僵。从微博叫骂发展到约架,便是辩论越说越僵的极端表现。
③极端的越说越僵,这种情况在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中较少发生。这是因为,辩论者知道,在辩论中,理是说给“第三者”而不是说给对立方听的,论理不需要以压倒对立方为目的。
④以第三者为说服对象,并由此来确定说理的主要构成要素,这便是英国哲学家和教育家图尔敏对公共说理的一大贡献。在图尔敏之前,对说理结构的理解和分析是以形式逻辑为着眼点的。
⑤然而,图尔敏提出的说理分析模式却着眼于听众。具体而言,是那些立场中立,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第三者听众。例如,在法庭上,有争执的双方各自陈述自己的立场和理由,同时还就对方陈述中的具体环节和细节提出质疑。各方在这么做的时候,是为了说服中立的法官或陪审员。
⑥听众是谁,这是说理首先需要确定的,因为这会影响到实际的说理策略、方式,并使得说理具有说服或宣传的不同性质。例如,20世纪60年代曾经有过一场大张旗鼓的中苏两党论战,其实双方都不是为了说服对方(那是不可能的),而是为了争取第三者的同情和支持。然而,并没有多少国际的第三者对这种恶狠狠的论战感兴趣,因此,论战实际上是用来作为一种对内宣传的手段。这样的争论根本不可能达成任何共识或妥协,最后定然会以争论者们相互交恶,彼此变成势不两立的仇敌而告终。
⑦图尔敏论证模式所关注的是那种能够达成某种共识,至少是达成某种妥协的争论。它需要在争论的过程中充分考虑到对方的主张和理由。简略而言,图尔敏论证模式包括六个要素:主张(claim)、前提(warrant)、依据(grounds)、支持(backing)、语气(modality)和反驳(rebuttal)(见图1)。它具有两个基本的认知特征,第一,说理中所有的主张、依据、前提、支持等,都是可以由对方诘问和质疑的。第二,决定说理一方是否有理的是中立的第三者(法官和陪审员),不是自己一方或反对一方的“粉丝”。在这两点上,图尔敏模式都不相同于形式逻辑论证。
 
图 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
⑧形式逻辑论证是以它本身的说理结构为准的,对谁是说理的具体听众,那些听众会提出什么质疑等并不关心。例如,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张三打篮球,所以他个子一定很高。从形式逻辑的论证来看,这个说法是可靠的。但是,实际上张三个子不一定很高。为什么呢?因为这个论证的大前提(打篮球的人个子都很高)本身并不可靠。这样的说理有它的理性(它自己说得通),但却没有公共理性(别人无法接受它的前提)。形式逻辑,只是公共说理的最表层部分。
⑨图尔敏论证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要求辩论者站在第三者的立场仔细检查自己论证的每一个部分,并尽量事先估计到对立一方可能提出的反对理由。法官和陪审员是典型的第三者听众,但是,在公共说理中,第三者是公众。公众往往并不像法官和陪审员那样拥有裁决的权威,公众所起的第三者作用是形成舆论,公众越是具备理性思考的素养,他们的舆论机制就会对争论说理的双方提出越高的文明礼仪要求。谁在争论中穷凶极恶、出口伤人,不管他说得多么头头是道,都已经先在第三者眼里成了不值得尊敬、不值得信任的人。
⑩总之,在公共辩论和争论中,避免对立双方越说越僵的机制是普遍具有教养的公众所发出的舆论,他们以理性、客观和冷静的第三者身份来进行仲裁,而不是如情绪化的“粉丝”那样狂热地崇拜和偏袒一方。“粉丝”以“哄客”的面目出现在网络的公共空间,他们习惯于用暴力的酷语、色语和秽语来武断地表现自己的立场。在哄客成群的地方,论争者失去了必不可少的第三者听众,双方直接顶牛,越说越僵,最终变成仇寇。
(有删改,1561字)
3.根据文意,以下情况最符合“公共说理”特征的一项是(2分)
A.贾谊总结了秦国“仁义不施”的历史教训,以提供汉文帝改革政治的借鉴。
B.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即将成立的背景下,毛泽东向全世界宣告“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C.苏格拉底用自己坚守的“正义”理念,说服格黎东放弃劝说自己越狱。
D.卫律劝说苏武投降匈奴,反被苏武骂退。
4.下列关于原文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论辩说理者常常强化自己一方而忽略软化对方,容易导致双方越说越僵。
B.公共说理的一方,应陈述立场和理由并质疑对方,以获得更多民众支持。
C.比较法庭上的法官与作为第三方的公众,目的在于强调后者同等重要的地位。
D.中苏两党论战的例子可以用“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根据听众的期待采取了吸引听众的说理策略,最终达到了良好的说理效果”这一例子来替代。
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学会从对方和第三方的角度完善自己的论证,可以大大提高公共说理的效果。
B.公共说理的结果是否公正取决于第三方是否具有中立立场、不偏袒任何一方。
C.在好的公共说理中,说理双方在陈述观点、质疑对方方面应拥有均等的权利。
D.建设说理文化良好的社会,有赖于培养具有教养、积极参与公共事务的国民。
6.若将以下段落插入原文中,穿插在哪两段之间最恰当?为什么?(4分)
单纯的形式逻辑的论证,无论它本身如何严密,都不能保证能说服第三方,更不要说对方了。在充满分歧的政治世界中,公民简单说出自己觉得有说服力的论据并不足够,而是要找出其他人也能够共享的理由。群体内部说理的“公共理性”不是一套寻找真理的哲学,而是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罗尔斯视之为“公民相互合作,才能成就的共同事业”。然而,即便如此,由于各方不愿或无法放弃各自的利益,仍然会无法说服对方。由于说服或争论不可能无限继续下去,说理需要有“到此为止,做一了结”(或暂时做一了结)的机制,法庭判决或委员会表决便是这一机制中最为典型的。
穿插在:_____
a.④和⑤段之间   b. ⑥和⑦段之间  c.⑦和⑧段之间  d. ⑧和⑨段之间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以下是部分网友对2022年上海疫情的“公共说理”,请一一比对“图尔敏论证模式分析操作图”中的六个要素,任选一则进行评析。(5分)
说法一:上海选择“动态清零”坏处太大,无限期封城肯定要使经济发展停滞,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更何况封城不讲人权、不讲民主。
说法二:上海疫情防控应当坚持“动态清零”。从2020年至今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只有第一时间统筹调配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力量,快速、精准切断传播链,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防控成效。虽说短期来看,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难免会让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但是不及时控制疫情,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只会更大。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那时我是弟弟
①那年书店的阿姨叫我弟弟,还在橱架的角落里给我留下了一套《月亮和六便士》。
②我是在下乡前两天买下《静静的顿河》的。那四本一套的书,放在书店右面那个蛮高的橱架上,我原因不明地看了它整整五年,原因不明地,总是目光就停在它那儿。整整五年,它在那个位置上没有动过,它的左边是《月亮和六便士》,所以我既记住了肖洛霍夫,也记住了毛姆。站在那个位置,看着那蛮高处的名字,再忘记非常难!
③这是个永远安静的小书店,在我上中学路上,它的旁边是粮店,每个月我都会跟着外祖母到这儿来买米,我背回去。
④我上了三年中学,可是却在中学待了五年。后面的两年不毕业,也不上课,有的同学待在家里,有的在学校和马路上闲逛。我是属于闲逛的,这个很小的书店也是我闲逛的地方。加上上课的那三年,我也是常常逛进去,虽然并不总是买书,但是成为了习惯。这些年,我经常讲那本法国的《星期三书店》给儿童们听,讲的时候,我会想起自己走进这个小书店。那本书里的小女孩,每个星期三的下午都走进巴黎的一个小书店,坐在沙发上看漫画,对面的沙发上也总是有一个老先生坐在那儿读一本厚厚的历史书。读厚厚的历史书的老人成为她童年的星期三情景。
⑤我们那个时候的书店不开架,也没有地方坐,我们是站在柜台的外面看橱架上的书。
⑥我很想请营业员把《静静的顿河》拿下来给我看看,可是不好意思。因为我只是想翻一翻,没有准备买。买这一套书要好几块钱,不是想买就可以买的。
⑦让别人拿下来给我看,可是又不买,我的性格里没有这样的脸皮厚。我的脸皮一直不厚。
⑧我一直到现在都是这样。看见卖糖炒栗子的,很想买,但不知道是不是好吃,就问,可以吃一颗吗?还要问,如果觉得不好吃,可以不买吗?如果卖的人说,怎么可能不好吃呢?那么我就不吃一颗了,因为如果吃了,不好吃,不买,就会不好意思。如果他说,一颗栗子算啥,你吃吧,那我就吃一颗试试。不过,只要吃了一颗,就算不好吃,我基本上也会买的,至少让他称半斤,否则还是会不好意思。否则,离开的时候,会觉得背后有不高兴的眼睛瞪着我。何必让人家瞪呢?
⑨有一次,我还是看着橱架上的《静静的顿河》的时候,女营业员突然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然后退后一步靠着橱,看着我,虽然没有什么笑容,但是目光和气。她一定是记得我,看见我总是远远地看它。一个人,目光和气地看着别人,可能比笑容满面更令人安定。
⑩我很意外,就急急忙忙地翻了一下书,记住了一个叫格里高利的人物名字,记住了哥萨克和文字里的一点儿词句感觉,那词句感觉和家里有的苏联小说《安娜•卡列尼娜》《复活》不一样,那时,都叫苏联小说,不叫俄罗斯小说。
⑪可是我没有买,不好意思地把书放回原处,说了声“谢谢阿姨”,就赶紧走了。
⑫《星期三书店》中的老先生每个星期三下午来,到书架前取下那本历史书看,看得很缓慢。他已经很老了,没有把书买下来,但是又希望读完,这情景,不但看漫画的小女孩看见,年轻的女营业员也看得清清楚楚。
⑬再过两天我就要下乡了。妈妈给了我钱,让我买所需要的日用品,还剩了一些钱,所以就又逛到这儿来了。
⑭她正坐在那儿打毛衣。我说:“阿姨,我要买《静静的顿河》。”她立刻放下毛衣,站起来,把四本一起取下来,掸了掸书上的灰,放到我面前。我没有翻看就付了钱,她用印着“新华书店”几个字的纸拦腰把书包了一圈,递给我,好像是对我,也好像是对站在另一边的男营业员说,放在这里几年了,放也放老了,总算卖掉了。
⑮男营业员说,正好你明天退休,你欢送它,它也欢送你。
⑯他们就哈哈笑起来。
⑰我看看她,心想,以后来就看不见她了。
⑱我对她说,过两天我就要去农场了。她问,是去黑龙江吗?我说,是去郊区农场。
⑲她“哦”地出了一口气,说,那很近,小孩子跑得很远会苦的。
⑳其实我是想跑得很远的,可是因为出身不好,只能到郊区农场去。
㉑我从书店走出来,回家去。听见她在后面喊我:“弟弟!”上海的大人,尤其是女性的大人,喜欢喊男小孩“弟弟”。
㉒我停下来,转过身。她说:“弟弟,旁边那本书,我帮你放在下面橱里了,在角落里,你如果以后要买,就对他说,我也会跟他说的,只有一本,卖掉了就没有了。”
㉓“《静静的顿河》也没有了,是吗?”“没有了,只有一套。”
㉔放在下面橱里角落的就是《月亮和六便士》。
㉕《星期三书店》里,到了圣诞节前一天,老人又来看书,可是那书不在架子上了。他问年轻的女营业员:“是卖掉了,是吗?”
㉖营业员说:“是卖掉了。被人当作圣诞节礼物买走了。”然后她从下面的橱里取出一个包扎好的漂亮礼物,递给老人,说:“爷爷,圣诞节快乐!
㉗她买下了那本历史书送给老人。
㉘阿姨是以另一种方式为我包扎好,藏在一个角落里,心意都暖和,因为我在看《静静的顿河》的时候,也一直都看《月亮和六便士》。她看见了我的看。
㉙下乡的十年里,度过着另外的生活感觉,竟然没有想去买那本被藏在角落里的书,后来等我想起这事,书店已经不在了。粮店也不在了。只有我的想起还在。
㉚我一直纳闷的是,在我们不上学的那个年代,苏联小说、英国小说,其实是不可以出现在书店的,但是它们怎么一直在那儿呢?我搞不大懂。
8.赏析第22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9.分析第⑧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10.本文叙事中多次穿插了《星期三书店》这本书,请对这一构思特点加以评析。(4分)
11.有人认为第30段可以删去,以29段结尾更好。对此,你有怎样的看法,请结合文本具体分析。(4分)
(三)阅读下面作品,完成第12-14题。(8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刘长卿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刘长卿有一朋友侯令仪,时任浙西节度使,人称侯中丞。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令仪。侯令仪因此被除名,远地流放岭南康州。
12.根据注释及诗意,适合做本诗题目的一项是(1分)
A.送侯中丞流康州 B.庆赠侯中丞流康州
C.饯别侯中丞 D.与中丞辕门怀古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凄清孤寂的氛围,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友人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真挚深厚的情谊。
14.诗的尾联提及屈原与湘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四)阅读下文,完成第15-20题。(20分)
①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
②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
③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中流,击楫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④大兴三年,逖镇雍丘,数遣兵邀击后赵兵,后赵镇戍归逖者甚多,境渐蹙。秋七月,诏加逖镇西将军。逖在军,与将士同甘苦,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练兵积谷,为取河北之计。后赵王勒患之,乃下幽州为逖修祖、父墓,置守冢二家,因与逖书,求通使及互市。逖不报书,而听其互市,收利十倍。禁诸将不使侵暴后赵之民。边境之间,稍得休息。
⑤四年秋七月,以尚书仆射戴渊为西将军,镇合肥,逖以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渊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又闻王敦与刘刁构隙,将有内难。知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九月,卒于雍丘。
⑥祖逖既卒,后赵屡寇河南,取陈留,梁、郑之间复骚然矣。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1)今遗民既遭残贼(    ) (2)感激发病(    )
16.为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一项。(2分)
(1)境渐蹙(    )A急促    B.困窘    C.不安    D.狭小
(2)逖不报书(    )A.传达    B.回复    C.申报    D.报复
17.第②段画线部分有两处需加句读,用“/”标出来。(2分)
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
18.把第④段画线部分译成现代汉语。(6分)
约己务施,劝课农桑,抚纳附,虽疏贱者皆结以恩礼。
19.分析祖逖镇雍州时边境暂得安宁的具体原因。(4分)
20.学校准备办场以历史人物为主题讲座。在整理祖逖资料时,发现《通鉴纪事本末》与《晋书•祖逖传》记载不同,文字上有所删减。你认为这样的删改对祖逖形象的表现是否会有影响,请结合下面的引文与第⑤段的内容加以分析。(5分)
逖以若思(即戴渊)是吴人,虽有才望,无弘致远识,且已翦荆棘,收河南地,而若思雍容,一旦来统之,意甚怏怏。且闻王敦与刘隗等构隙,虑有内难,大功不遂。感激发病,乃致妻孥汝南大木山下。逖虽内怀忧愤,而图进取不辍,营缮武牢城,城北临黄河,西接成皋,四望甚远。逖恐南无坚垒,必为贼所袭,乃使从子汝南太守济率汝阳太守张敞、新蔡内史周闳率众筑垒。未成,而逖病甚。俄卒于雍丘。
(节选自《晋书•祖逖传》)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4题。(11分)
山来阁记
(明)王弘撰①
①桃叶渡之侧,有园一区,广数十弓。宋君以伟之所营也。花药林竹,可以娱目;蓄古今人字画,可以澄怀;积书千卷,可以求圣贤之道,知人论世;有阁高三层,可以远眺。
②癸卯春,予来金陵,曾登其上,望钟山焉。以伟负意气,不屑流俗,每招四方士为高会,赋诗饮酒不辍;予固心壮之。然以伟魏国之女夫也,遘世之变,魏国故第废置,东园阑榭,荡为寒烟;中山之遗烈,不可问矣。而以伟尚有此以优游卒岁,俯仰之间,□能无今昔之感乎哉?
③予去几三十年,庚午秋重来,下榻其中,虽风景如故,而书画散佚,阁已杀其最高一层,不得如昔之所望,以伟亦皤然老矣。阁故颜“容安”,以伟喜予之来,易之曰“山来”。乃举觞属记,援文忠铭苏程菴为说②。予不敢承,则告之曰:今天下何曾有山水哉?予生长西方,天府之国,为荒墟久矣。比出潼关,城郭人民,皆已非旧。过郏鄏之野,观当年战场,燐火夜青,殇魂昼号,祖宗之泽,日以灭没,有不胜其戚者。而此邦烟景华丽,士大夫犹得以管弦歌舞,饰其游宴之乐,乃市井嚣竞之习,相寻未息,有道者之所惧也。且人生梦幻,来去之迹,亦何常之有?予之居此,寄尔。即子之有此,亦寄尔。纵浪大化,身名翳如,苟适目前,何多求焉!岂敢窃前贤之美谈以自侈为?
④以伟不答,予亦就寝,恍惚窈窕,宛如昔之所望,郁郁葱葱,直临牕牖。予不觉其肃然而恐,悄然而悲,憬然而寤也。遂披衣书之,以为《山来阁记》。
【注】①王弘撰,字无异,号山史。明亡后隐居,持反清复明之志。②苏轼的表弟程德孺,有一菴,名为“程公菴”,因苏轼来访,更名为“苏程菴”,并请苏轼写《苏程菴序》。
21.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1分)
A.其 B.孰 C.亦 D.盖
22.下列对文章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来阁藏有名人字画和圣贤典籍,宋以伟于此地招待各地的贤士。
B.宋以伟曾意气风发,却遭家国变故,此阁废弃,故感怀今盛昔衰。
C.宋以伟因重逢而乐,故改阁名为“山来”,并请作者为阁写“记”。
D.作者故地重游虽风景相似,但是阁已破败,书画散失,令人唏嘘。
23.第③段画线部分的语言很有特点,请对此加以赏析。(3分)
24.宋以伟邀请作者写“记”,作者却说“予不敢承”,请分析其原因。(5分)
三  写作  70分
25.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有人说,科学研究本不可一蹴而就,人类进步也非一日之功,一辈子能做好一件事,已不容易,何故强调效率,弃了纯粹?
你是否认同这一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和思考。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 
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试卷(上海专用)01
语      文
一  积累运用  10分
1.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苏洵     三顾频烦天下计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2.(1)B  (2)C
二  阅读  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16分)
3.B    4.D    5.B    
6. d  理由:该段落主要论证了公共说理背后的“公共理性”是一种处理不同意见的对话模式。当各方无法说服对方时,能够有让各方达成共识或妥协的机制。该段的第一句和对“公共理性”的理解,承接第8段形式逻辑只强调逻辑推理,不强调“公共理性”的论述;该段的最后一句“到此为止,做一了结”的机制引出第9段图尔敏说理分析模式“着眼于权威的第三方”的特征,且法庭或委员会判决的例子呼应了第9段法官和陪审员裁决的例子。因此选D最合适。(选择1分,理由3分)
7.【答案示例一】说法一不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图尔敏论证模式包含主张、前提、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六个部分。说法一主张上海不该动态清零。论据是“无限期封城使经济发展停滞、影响生活生产且不讲人权”。(2分)
“经济发展停滞”并没有具体的数据作为前提进行佐证,而“影响生活生产”“不讲人权”的前提可能是根据慢性病患者看病难等一些极为特殊的情况,用“身边统计学”或是“特例”作为前提缺乏支持的;再者论据的“语气”所表达的“肯定要”过于绝对化的;最后该说法通过“反驳”排除掉的不是小部分,而是真正的大多数,比如不“动态清零”之后生命权、健康权没法保障,病毒残害病人的情况等。没有人民生存何谈人民民主等。说法二通过夸大舆论,夹带私货,进而去反对“动态清零”科学政策,并非“公共说理”。(3分)
【答案示例二】说法二符合本文的“图尔敏论证模式”要求。图尔敏论证模式包含主张、前提、论据、支持、语气和反驳六个部分。说法二主张上海要动态清零。论据是“只有第一时间统筹调配检测、流调、转运、隔离、收治等力量,快速、精准切断传播链,才能以最低的社会成本、在最短的时间内取得最大的防控成效”;支持是“从2020年至今两年多的疫情防控实践证明”;反驳是“虽说短期来看,采取严格的防控措施难免会让一地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受到影响”;语气上有“不及时控制,影响更大”等比较的语气。说法有理有据、客观到位,符合“图尔敏论证模式”的“公共说理”。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15分)
8.划线句为语言描写,“弟弟”这个称谓,传递了阿姨对于“我”长辈般的关爱;(1分)“我帮你放在下面的橱柜里”,体现了阿姨的细心,(1分)“在角落里”的补充,更加表现了阿姨希望为我留下那本书的诚恳。“他”是指男店员,“我也会跟他说的”反映了她与同事的默契,阿姨的语言亲切质朴,多用短句。(1分)
9.第⑧段运用插叙的方式,写了现在的“我”买糖炒栗子时的纠结,突出了“我”脸皮很薄的个性。(1分)结构上,承接了前文“我”不好意思请书店阿姨帮我把《静静的顿河》从橱架上取下来,下启了后文因没钱买书而赶紧离开的叙述。(1分)内容上,突出了“我”对阿姨“一句话也没有说,就取下了一本放在我面前”的感激之情。(2分)
10.构思巧妙独特。“我”和《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一样,一直看书却不买书,书店阿姨和年轻女店员一样,给与顾客以关爱;《星期三书店》的故事多次穿插,两个故事虚实结合,使叙事更加充实。(1分)第④段引发回忆,使叙事流畅;第28段写阿姨用自己的方式为我包书、留书,虽然没有法国店员那样漂亮精致,具有节日的仪式感,却传递了那个特殊年代特有的质朴温情。《星期三书店》是“我”现在常给儿童讲的故事,表现出阿姨的温情关怀对“我”的影响深远,丰富了文章的主旨。(1分)
构思虽然独特,但是将《星期三书店》的故事穿插在“我”的回忆中则较为生硬刻意。(1分)比如第12段、25段的穿插,在叙事推进上比较突兀,影响了叙事的流畅性;
《星期三书店》中的老人得到了书店营业员的馈赠和关怀,与我得到书店阿姨关怀的经历相类似,两个故事内容上比较雷同,文章的内涵没有得到扩展提升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版)』  下一个『2024届新高三开学摸底考语文试卷(三)九省新高考通用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