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新高三暑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3-2024学年新高三暑期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高二年级暑期(新高三)第一阶段质量检测语 文2023.07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
试题预览
2023高二年级暑期(新高三)第一阶段质量检测
语 文

2023.07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 I(本题共 5 小题,1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正是从《诗经》的许多具体作品中,后人归纳出了所谓“赋、比、兴”的美学原则,影响达两千余年之久。最著名、流行最广的是朱熹对这一原则的解释:“赋者,敷也,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古人和今人对此又有颇为繁多的说明。因为“赋”比较单纯和清楚,便大都集中在比兴问题的讨论上。因为所谓“比兴”与如何表现情感才能成为艺术这一根本问题有关。
中国文学(包括诗与散文)以抒情胜,然而并非情感的任何抒发表现都能成为艺术。主观情感必须客观化,必须与特定的想象、理解相结合统一,才能构成具有一定普遍必然性的艺术作品,产生相应的感染效果。所谓“比兴”正是这种使情感与想象、理解相结合而得到客观化的具体途径。
《文心雕龙》说:“比者,附也;兴者,起也”;“起情故兴体以立,附理故比例以生”。钟嵘《诗品》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兴也;因物喻志,比也。”实际上,“比”“兴”经常连在一起,很难绝对区分。“比兴”都是通过外物、景象而抒发、寄托、表现、传达情感和观念,这样才能使主观情感与想象、理解结合联系在一起,而得到客观化、对象化,构成既有理知不自觉地干预而又饱含情感的艺术形象。使外物景象不再是自在的事物自身,而染上一层情感色彩;情感也不再是个人主观的情绪自身,而成为融合了一定理解、想象后的客观形象。这样,也就使文学形象既不是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 更不是只诉诸概念的理性认识;相反,它成为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和文学语言。王夫之说:“《小雅•鹤鸣》之诗,全用比体,不道破一句。”(《姜斋诗话》)所谓“不道破一句”,一直是中国美学重要标准之一。司空图《诗品》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严羽《沧浪诗话》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等等,都是指的这种非概念所能穷尽、非认识所能囊括的艺术审美特征。这种特征正是通过“比兴”途径将主观情感与客观景物合而为一的产物。《诗经》在这方面作出了最早的范例,从而成为百代不祧之祖。明代李东阳说:“所谓比与兴者,皆托物寓情而为之者也。盖正言直述,则易于穷尽,而难于感发。惟有所寓托,形容摹写,反复讽咏以俟人之自得,言有尽而意无穷,则神爽飞动、手舞足蹈而不自觉,此诗之所以寄情思而壮实也(《怀麓堂诗话》)”。
这比较集中而清楚地说明了“比兴”对诗(艺术)的重要性所在,正在于它如上述是情感、想象、理解的综合统一体。“托物寓情”“神爽飞动”胜于“正言直述”,因为后者易流于概念性认识而言尽意尽。即使是对情感的“正言直述”,也常常可以成为一种概念认识而并不起感染作用,“啊,我多么悲哀哟”,并不成其为诗,反而只是概念。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能有审美效果。所以后代有所谓“以景结情”、所谓“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姜斋诗话》)等等理论,就都是沿着这条线索而来的。
 

材料二: 
 
(选自李泽厚《美的历程》)
 
中国古人讨论诗歌时常提及的“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比兴思维在审美想象的作用下实现物我交互,四时万物在激发人的情感的同时,又成为情感的寄托,物我相照, 贯通交融。比兴思维不同于理性判断,它遵循“类”的规律和原则,实现物与物、情与物的联结。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物象都可起兴,任何一物都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联系到他物,起兴之物象和所咏之物象两者间存在着广
 
泛的联系。但这样的联系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必须遵循“类”的原则,这一原则在比兴思维中有两方面的体现。
其一,主体基于对事物之间的相似性特征的感知,将此物与彼物联系在一起,此为以物喻物的基础。其二,两个事物虽然各不相同,甚至差异巨大,但是都具有能够与主体的某种情意产生共鸣的属性。这种属性是将物与情联系起来的关键,也是“取譬引类”与以类比逻辑为特征的理性思维之间的重要区别。如作为“岁寒三友”的松、竹、梅,在形貌上相去甚远,并没有相似性特征。但是,由于松树岁寒不凋、翠竹经冬不衰、梅花凌寒独放,三者共同拥有的耐寒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因此使其成为人们联类讴歌、表情达意的对象。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基于比兴思维展开的类比联想,是审美意象动态生成的一种表现。中国文化自古就有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体的认识传统,在这个浑然为一的系统之中,物与物、物与情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而是强调彼此间的互相感应、转换与影响。
(选自何琪琦《论审美意象生成的心理过程》)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朱熹从《诗经》中归纳出的“比兴”原则与诗歌抒情的根本问题密切相关,历来讨论颇多。B.中国文学能以抒情取胜,主要归功于“比兴”手法的恰当使用,“赋”的作用则微乎其微。
C.“岁寒三友”形貌上不相类,却因耐寒的共同属性与主体高洁坚韧的情志产生共鸣而被联类赞美。 D.在诗歌创作中遵循“类”的原则不是对事物之间相似性的感知,而是有情感共鸣的“取譬引类”。
2. 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 具有情感感染力量的艺术形象不是对外界事物的直接模拟,不是主观情感的任意发泄,也反对诉诸理性认识。
B. 对情感的“正言直述”是一种概念性的认知,言尽意尽,所以直接表达情感也需要在“比兴”中才有审美效果。
C. “以乐景写哀”的手法体现了“比兴”的理论,通过想象和反面理解使情感客观化,这体现了古诗贵情思而轻事实的特点。
D. 如果具有能与主体情感产生共鸣的某一属性,任何一物都能突破时空限制和与之有相似特征的事物联结。
3. 下列选项中的句子,不.宜.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 A.“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氓》)
B. “朝搴阰之木兰兮,夕揽洲之宿莽。”(《离骚》)
C.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望海潮》) D.“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蜀相》)
4. 材料一第三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作用。(4 分)
5. “‘比兴’不仅是诗歌的创作手法,也是对审美思维方式的一种表述”,请结合两则材料,分别从创作手法和思维方式的角度给“比兴”下定义。(6 分)
(二)现代文阅读 II(本题共 4 小题,16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怀石投江①
曹尧德
这一夜,对屈原来说是多么短暂,时光的流逝如闪电,似流星,若瞬目,不觉东方已经泛白,雄鸡已经啼鸣。
白马咴咴嘶鸣,并不断地用前蹄刨那栏厩,发出一阵阵单调而枯燥的“嘣嘣”声。这声音提醒了屈 原,该给白马添些草料了。然而当屈原来到马厩一看,槽里的草料满满的,昨夜所喂之草料竟然一点未 少。这情景使屈原大吃一惊,他认为白马突然患了什么重病,才一夜不饮不食。屈原并未掌灯,借着从木窗棂透进来的微弱晨曦,依稀可见那白马扇着两耳,喷着响鼻,双目半睁半闭,焦躁不安地拽着缰绳走来走去。屈原又在草中多撒了些麸皮,加少许水,用料杈搅拌均匀,亲切地拍着白马的黄脑袋说:“吃吧,我的老伙
 
计,吃饱了好有力气赶路……”白马摇摇头,嗅也不嗅、闻也不闻,伸出长舌舔着主人的手背, 两眼挂着混浊的泪水……
回到房中,屈原满脸泪痕地坐在窗前,整理着他那一大堆写满了诗文的简牍。响动将小媭从梦中惊醒,她迷迷糊糊地问道:“爹,天亮了吗?”
屈原信口答道:“早着呢,尚可睡一大觉。”
小媭低声催促道:“爹,您好几夜不曾合眼了,还是上床睡一会儿吧。”
“这就睡,这就睡。”屈原这样应着,重返马厩,深情地望一眼那耳断头低的白马,然后到角落的乱草堆里取出那对硕大的石锁,这是他请石匠毛老爹专门加工的,一个足有三十余斤重,已经在这里掩藏了多日。他将石锁装进了被套里,一头一个,不偏不倚,放在马的鞍背上。一切准备停当,屈原返回堂屋, 走到小床前。其时小媭睡得正香,她身体微胖,肌肉松弛,脸皮浮肿,嘴角挂着浅浅的微笑,大约正在做着什么美梦。见了女儿的这一美滋滋的睡态,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
此时,天光已经大亮,太阳快要出山了。屈原先吹熄了屋内的灯盏,然后走到外间舀一盆清水再次洗脸,为的是洗净满面泪痕,不让女儿生疑。盥洗之后,他又在正间静静地站了一会,想想还有些什么未尽之事或处理得不甚周到之处,然后返回西间,踱至女儿床前轻声唤道:“儿呀,快快起来,今天是端午
节,华夏大地处处皆祭图腾,爹应友人之邀,欲到遥远的地方去主祭。你给我缝的那件长袍置于何处?快些拿来我穿。”
小媭闻听爹爹喊她,一个骨碌爬了起来,翻身下床。她知道爹爹要穿着自己亲手缝的袍子过节,还要出远门去做客,主祭,甭提心里有多高兴啦,急忙打开木箱,将折叠得规规整整的长袍,双手捧着交给父亲。屈原接过长袍,抖开,穿好,又把切云高冠端端正正地戴在头上,然后将那柄陆离长剑挂在腰间,似欲出征的将军。
屈原打马跑了一段路程,然后缓缰而前,沿着汨罗江堤向西南方向走去。一路之上,百姓们看到屈原憔悴的面容,枯槁的形体,没有一个不感到痛心的,大家不断地和他打着招呼,询长问短,但今日屈原的话却特别少,很令众人吃惊纳闷儿。
一位渔翁手拿渔网,站在江边问道:“大夫,近日身体可好?您可千万莫太伤心了啊!”屈原点了点头。
一位中年妇女正在剜野菜,见了屈原,硬是要拉他进屋去歇一歇,屈原摇了摇手。
正在这时,曾经将屈原安置到桃花园去避暑养病的那位老渔父从湘江打鱼归来,见了屈原连忙迎上前去,心急火燎地说道:“听说秦军要过扬子江了,我们可往哪儿逃啊!…”
屈原望着老渔父满脸忧伤的表情,嘴唇动了几动,半天没说出一句话来。他咬了咬牙,猛然把缰绳一勒,在马屁股上狠狠地抽了一鞭,那马腾起四蹄,一眨眼就跑出了很远,很远……
屈原骑着马走了一阵,翻身下马,攀上悬崖的顶峰,面对巨谷深渊而立,上顶天,下柱地,岿然崛耸,似巨峰,若山崖,类石雕。
屈原踱至崖边,面向西北,仿佛见到秦兵已渡过扬子江,长驱直入,往南方奔来,遍地烽火,四处狼烟,尸骨狼藉,血迹斑斑;洞庭湖上浊浪排空,玉笥山头乌云滚滚,脚下则是山摇地动,泥沙软绵;举首环顾,天是昏濛濛的,地是黑沉沉的……
屈原依然是面向西北——那是郢都的方向,也是秭归与乐平里的方向,他伫立许久,然后行三拜九叩之大礼,这一切,他做得是那么从容不迫,那么恬然自如。
拜过之后,屈原用尽平生之力将被套从马背上掀了下来,从中取出石锁和麻绳,用麻绳系紧了石锁, 一头又系紧了自己的一只腿,然后抱起那对硕大而沉重的石锁,纵身跃入罗渊。这是何等惊心动魄的一跃啊!就在这纵身一跃的刹那间,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转瞬即逝,炸雷落地,只震得山崩地裂,峰峦坍塌。正当这风暴雨狂之际,一颗明星划破铅灰色的苍穹,流向西北—她陨落了!
(有删改)
【注】①节选自《屈原传》第 36 章,题目为临时所加。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白马不饮不食、焦躁不安甚至两眼含泪的表现,既折射出它与屈原的深厚感情,也暗示着屈原的一场悲剧即将到来。
B. 面对熟睡的女儿,屈原不觉一阵酸楚,热泪把抓般地涌出,滚落”,这一细节生动地展示了他刚强背后也有一片柔情。
C. 文中用“接”“抖”“戴”“挂”等一系列动词描述了屈原出行前的装扮过程,仪式感很强,表现其对过往政治生涯的眷恋。
D. 在屈原投江的刹那,“一道耀眼的闪电蜿蜒长空”“山崩地裂”,作者极尽浪漫的笔法,昭示了屈原投江的象征意义。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那对石锁在乱草堆里已掩藏多日,说明屈原早就萌生了以死明志的想法。B.屈原对女儿编织了自己已受友人之邀去远方做主祭的谎言,实属无奈之举。C.屈原攀上悬崖面对深渊而立,一个刚正不阿、顶天立地的形象跃然纸上。D.屈原最后的一跳,既是对当权者的警示,也是对其生命价值的完美诠释。
8. 文中两次写到屈原“面向西北”的内容,分别表现了屈原怎样的心理?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4 分)
9. 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在屈原投江之前,围绕屈原“何故而至此”的问题,重点描写了渔父和屈原的对话,突出了屈原刚正不阿、不愿与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但是,在本文中“渔翁”“老渔父”和屈原的表现却与之有很大不同,这样处理有何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 分)
二、古诗文阅读(35 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 5 小题,20 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10~14 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籴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

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已,入

也烦已,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
“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 “不若以归,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节选自《国语•晋语三》)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填上正确的字母。(3 分)

 
四 年 晋 饥
 
乞 E 籴 F 于
 
秦 缪 I 公
 
问 K 百 L 里 奚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徒,白白地,与《孔雀东南飞》中的“徒留无所施”的“徒”意思相同。 B.质,使……做人质,用诸侯的儿子做人质,是源于春秋时期的外交方式。, C.矜,指怜悯,与李密的《陈情表》中的“不矜名节”的“矜”意思不同。D.“置官司焉”的“官司”指的是官衙,现在是指在人民法院进行的诉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 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 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 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13. 把文中面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分)
(1)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4 分)

(2) 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4 分)

14. 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说说他能成为霸主的原因。(3 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明代诗歌,完成 15~16 题。
文士二首陶安
 
其一
文士甘藜藿,林栖阅岁华。一衾春自足,千驷我何加? 雨雪欺茅屋,乾坤任钓槎。今朝烟火晚,带露采松花。其二
文士经纶学,时来志或酬。 玉堂①清不夜,金鉴②照千秋。白发忧民瘼,丹心为国谋。 所期功业盛,富贵一浮沤③。
【注】①玉堂:官署名,此处指翰林院。②金鉴:指对人进行讽喻的文章与书籍。③浮沤:泡沫。
15. 下面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千驷我何加”“富贵一浮沤”虽修辞手法不同,但都表现出读书人对富贵生活的蔑视。 B.“雨雪欺茅屋”一句用拟人手法描写文士的居住环境,“欺”字有“欺负、欺侮”之意。 C.“丹心为国谋”指文士一心为国谋划,其中的“丹心”运用典故,表达了对国家的忠诚。 D.两首诗歌表明文人要努力坚守自身的志向,不能依赖外部条件,坚守志向才能实现抱负。
16. 两首诗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两种生活模式,每一种生活模式都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有其艰辛和不易,请选择其中一首诗歌并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 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 1 小题,6 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 分)
(1) 同样是写城市,柳永在《望海潮》中用  一句勾勒出西湖的概貌,展现出杭州的美;姜夔在《扬州慢》中则用  一句,表现扬州“城春草木深”的荒凉景象。
(2) 李白《蜀道难》中“  ,  ”两句,写急流飞瀑,冲击山崖,更显蜀道之艰险。
(3) 《蜀相》中  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 一句写出了诸葛亮的宏伟业绩和忠心报国。
三、语言文字运用(20 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 3 小题,11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8~20 题。
①中国航天备受世界关注。2023 年 5 月 30 日 9 时 31 分,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长征二号 F 遥十六运载火箭  A ,托举着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在万众嘱目中飞向太空。
②神舟十六号乘组有指令长景海鹏、航天飞行工程师朱杨柱、载荷专家桂海潮等 3 名航天员而组成。其中景海鹏是第四次执行飞行任务,航天飞行工程师和载荷专家是“首秀”,体现了我国航天事业 
B 、后继有人。新人才的涌现,为航天事业不断注入新动能。
载人航天事业被形容为“千人一枚箭,万人一杆枪”,发射只在一瞬,③背后则是规模宏大、高度集成的系统工程。我国逐梦太空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实现高水平科技   C   的过程。长征二号 F 运载火箭从 1992 年开始研制,④它经过几代人持续攻关,自主创新,以 100%的成功率圆满完成了所有载人航天任务,以高可靠性和高安全性打造出中国航天的亮丽名片。
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显示出中华儿女不畏技术封锁、自强自立的民族气节,⑤凝固着中国科学家协同攻关的智慧力量,蕴藏着中国航天人都越自我的精神密码。⑥丰富了中国航天精神的内涵。
18. 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 分)
19. 文中标有序号的画线语句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 分)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富有表现力,请分析其表达效果。(4 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II(本题共 2 小题,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21~22 题。
《红楼梦》人物的命名  ① 。它固然遵守了中国人命名的传统规范,但更彰显了作家艺术创作上的匠心,二者相辅和成,相得益彰。
《红楼梦》人物命名  ② ,这是《红楼梦》中人物命名的一大特色,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名字大多可以在诗词中找到出典。如,宝玉之名现于岑参诗“此乡多宝玉,慎莫厌清贫”句,林黛玉之名取义于晏几道词“楼中翠黛含春怨。闲倚阑干见。远弹双泪惜香红。暗恨玉颜光景、与花同”。宝钗之名取于李义山的“若但掩关劳独梦,宝钗何日不生尘”。贾府四位小姐之名也都取自诗词:“展礼肆乐,协此元春”“迎春且薄妆”“一枝两枝梅探春”“长安豪贵惜春残”。史湘云之名取自张籍的“湘云初起江沉沉”。李纨之名也是诗词中化出的,李白《拟古诗》中有“闺人理纨素”句,“理纨”恰谐李纨。
这些主要人物的命名,多隐寓人物的命运结局。如林黛玉之名与她的身世飘零、以泪洗面、命同落花相一致;宝钗之名与她婚后“独梦”,最终“金钗雪里埋”相关;  ③ ,为她们姐妹四人红颜薄命的预兆;湘云之名正是“水涸湘江,云散高唐”的暗示;李纨之名是她年轻寡居的写照。
若将《红楼梦》取名的种种巧思细加梳理,简直可以写出一部内容翔实的“中国人命名艺术大观”。
21. 下列句子中的“这”和文中加点的“这”,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 分)
A. 陈辰一会唱歌儿,一会跳舞,哄了半天,孩子这才不哭了。
B. 老李说话这快,跟开机关枪似的,我们大部分时间只有听的份儿。C.毕业二十年后再相聚,我们俩说这说那,聊了整整一个晚上。
D.这种长幼分划是中国亲属制度中最基本的原则,有时可以掩盖世代原则。
22.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6 分)
四、作文(60 分)
23. 仔细观察下面这幅石榴图,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这幅图画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和心灵成长有启示意义。请就此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观点和思考。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4年新高考课标I卷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  下一个『2024届新高三语文开学摸底考试卷(一)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