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云南省部分地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分类汇编:古代诗歌阅读(高一必修上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古代诗歌阅读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梓州李使君①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
试题预览
古代诗歌阅读
云南省玉溪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梓州李使君①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②,巴人讼芋田③。
文翁翻教授④,不敢倚先贤。
(注)①本诗为送李使君入蜀赴任而作。梓州: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李使君:李叔明,先任东川节度使、遂州刺史,后移镇梓州。②输橦布:织布纳税。橦木花织成的布,为梓州特产。③芋田,蜀中产芋,当时为主粮之一。④文翁:汉景帝时为蜀郡太守,政尚宽宏,见蜀地僻陋,乃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教授:此处指教化百姓。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互文见义,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想象雄奇壮阔,令人耳目应接不暇。
B. 颔联描绘了深山夜雨及山间飞泉悬空而下的景象,远远望去,远处泉瀑就如同从树梢上倾泻下来似的,境界幽深秀丽。
C. 颈联写蜀中民俗民情,“汉女”“巴人”“橦布”“芋田”,紧扣蜀地特点和李使君要掌管的职事,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
D. 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格调明快,境界高远,是唐诗中的送别名篇。
16. 结合全诗,谈谈诗歌是如何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的。
【答案】15. C    16. ①借景抒情。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流露出诗人对李氏即将前往赴任的梓州风光的赞美,以及对友人赴任的祝福。
②叙事抒情。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有激励之意。
③用典抒情。真诚勉励并殷切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C.“表达了对李使君重任在肩、前途艰难的深深忧虑”说法错误。颈联写汉女辛劳织布纳税,巴人地少诉讼争田,是为了表现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诗人借此来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磅礴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充沛的特点,先描绘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景,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这两联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画面富于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达了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祝福之情。此处是借景抒情。
第三联“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这是对友人奋发有为、大展宏图的期待和勉励。此处是叙事抒情。
最后一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他曾兴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用典故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此处是用典抒情。

云南省大理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金陵怀古(其三)
王安石
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
兵缠四海英雄得,圣①出中原次第降。
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
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
【注】①圣,指宋太祖赵匡胤。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B. 颔联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
C. 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
D. 尾联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
16.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内容分析。
【答案】15. C    16. ①金陵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但赵匡胤仍能在群雄争霸中攻下金陵,表达了对宋太祖夺取金陵的功勋的赞美之情;②对南唐占据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但仍被灭国的惋惜之情,并以此来告诫统治者要积极作为;③借对自然风物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金陵物是人非,人事已变,繁华易逝的感慨。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思想内容、艺术特色的能力。
C.“颈联描写赵匡胤据守金陵后,宋朝‘王气’黯然而收”错,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这时割据者在金陵的“王气”就黯然而收,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选项张冠李戴,宋朝应为南唐金陵。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首联“地势东回万里江,云间天阙古来双”运用夸张的手法描写长江和山峰,显示了金陵险要的地理位置。
颔联“兵缠四海英雄得,圣出中原次第降”叙写赵匡胤从中原南下,在金陵一战中荡平群雄,最终获取胜利。这万里东下的长江和高入云间的天阙山的双峰,一向都是据守金陵者的天然屏障,但在五代十国的群雄角逐中,胜利者终归于从中原南下的赵匡胤。
颈联“山水寂寥埋王气,风烟萧飒满僧窗”描写赵匡胤中原南下后,南唐“王气”黯然而收,营造一种苍凉的氛围,只剩下萧飒的寒风吹拂着佛寺的僧窗了。
尾联“废陵坏冢空冠剑,谁复沾缨酶一缸”感慨废陵中只剩下随葬的冠剑,谁会再因此落泪,以酒祭奠他们呢?人们有时还可以从那些小朝廷君王的陵墓里找到一些随葬的冠剑,但没有人会为他们泪沾冠缨,以酒祭奠了。
云南省楚雄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月下独酌(其一)①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②,相期邈云汉。
【注】①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天宝三载(744年),当时李白在长安,正处于官场失意之时。②无情游,月、影没有知觉,不懂感情,李白与之结交,故称“无情游”。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人面对“一壶酒”而“独酌”,渲染了一种寂寞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
B. “不解”有不理解之意,五、六句写月亮本就不理解诗人,影子也徒然地伴随身边。
C. 七、八句,诗人表示自己暂且以明月和身影为伴,要趁着这春天的夜晚及时行乐。
D. 最后六句,写诗人要与明月、身影永结无情之游,想象丰富,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16. 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情感。
【答案】15. B    16. ①含意:诗人忽发奇想,邀请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自己的影子,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饮,让人感觉冷清清的场面顿时热闹起来。
②思想感情:面对官场失意,诗人抒发了自己 孤寂和忧愁之感;但诗人善于自我调适,排遣寂寞,表达了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手法和情感的能力。
B.“月亮本就不理解诗人”曲解诗意,“月既不解饮”应理解为“月亮本来就不懂饮酒,不懂畅饮之乐”。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诗歌含意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意思:举杯向天,邀请明月,与我的影子相对,便成了三人。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只是他一个人登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三人”把寂寞的环境渲染得十分热闹,不仅笔墨传神,更重要的是表达了诗人善自排遣寂寞的旷达不羁的个性和情感。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对影成三人”,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表面上看,诗人好像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充满着无限的凄凉。面对官场失意,诗人孤独到了邀请天上的明月和自己的影子一起喝酒,抒发了自己的孤寂和忧愁之感。
云南省德宏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沁园春•孤馆灯青①
苏轼
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②,晨霜耿耿;云山摛锦,朝露溥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
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③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
【注】①本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十月由海州出发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其弟苏辙在齐州。②练:白色的绢。③行藏:出仕与退隐。
15.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写景,“孤”“青”“野”“残”点明早行时静寂、凄清的环境与心境。
B. 词的下片用“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两句承接所提“往事”,开启铺排议论。
C. 该词以议论入词,用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词人的远大政治抱负。
D. 词尾一句“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了词人当时的真实心境,心情得到暂时的宽慰。
16. 有人认为这首词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苦闷,也有人说该词的基调是乐观豁达的,结合词的内容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15. C    16. ①从上片“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可看出作者被贬密州的惆怅和苦闷,抒发作者壮志难酬之情;
②从下片“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表现作者对得失荣辱的豁达;
③纵观全词,作者由之前的苦闷抑郁转化为乐观豁达,思绪流转自然,气势恢宏,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和超脱的精神。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赏析诗歌内容、思想情感、表达技巧等的能力。
C.“间接抒情的方式”错误,这首词由景入情,由今入昔,有间接抒情也有直抒胸臆,表达了作者人生遭遇的不幸和壮志难酬的苦闷。只概括为“间接抒情”不恰当。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此处写诗人独自低吟过后,坐在征鞍上悄然无语,许多往事涌上心头。结合当时背景“本首词作于神宗熙宁七年十月由海州出发赴密州途中,时苏轼三十九岁,由杭州通判调知密州,其弟苏辙在齐州”,可看出作者被贬密州的惆怅和苦闷,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思想情感。
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
“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尊前”,意思是入世出世须由自己权衡。不妨闲处袖手看风云,少不得那分明哲与淡定。好在你我身体康健,只须终年悠闲游乐,姑且杯中寻醉慰平生。结尾数句,作者表示自己怀才不遇的境况下,要避开政治斗争的漩涡,以从容不迫的态度,姑且保全身体,饮酒作乐,悠闲度日,表现了作者对得失荣辱的豁达之情。
纵观全词,上片点小序,写早行,感叹世路无穷,日日如此奔波,劳生有限。下片回忆嘉佑初汴京往事,写报国抱负未能得到充分施展的感慨。作者由之前的苦闷抑郁转化为乐观豁达,思绪流转自然,气势恢宏,体现了作者豪放的词风和超脱的意趣。

云南省保山市、文山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①
杜  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②?
【注】①唐会昌五年(845)杜牧任池州刺史,友人张祐遭逢失意前来拜访,二人重阳登高,诗人有感而作②牛山句: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之上,北望国都临淄流泪说:“若何去此而死乎!”后以“牛山泪”“牛山下涕”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题点明了登高的时令是重阳节,诗中多处体现重阳佳节的习俗。
B. 颔联写诗人希望尽兴地过重阳,表现他看透过事、放浪沉醉的旷达。
C. 全诗情感迂回曲折、低沉悲凄,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
D. 同为登高抒怀之作,但本诗中没有杜甫《登高》中包含的国难家愁。
16. 本诗与杜甫《登高》同写登高,两者所写秋景有何不同?借此各表现了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15. C    16. ①《登高》描绘了登高远眺的壮阔图景,选取了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等意象,营造出了萧瑟肃杀、雄浑开阔的意境,表达了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慨。②《九日齐山登高》描绘了清丽明快的江南秋景,通过描写雁过南飞、与友人携酒登上青山的景象,营造了清新明丽的意境,表现了诗人佳节登高的愉悦心情。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颈联、尾联都体现了诗人情感的悲凄”错,最后两联,诗人只想用酩酊大醉来酬答这良辰佳节,无须在节日登临时为夕阳西下而感叹,更不必像齐景公那样独自伤感流泪,也饱含诗人对友人和自我的安慰。
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意象和思想情感的能力。
《登高》前四句写景,述登高见闻,意象有风、天、,猿、渚、沙、鸟、落木、长江。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悲凉;清清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长江,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诗句紧扣秋天的季节特色,描绘了江边空旷寂寥的景。
《九日齐山登高》首联用白描的手法写雁过江上南飞,与客提壶上青山的一副美景。仅用七字,把江南的秋色描写的淋漓尽致。“江涵秋影”四字精妙的传达出江水之清,“秋影”包容甚广,不独指雁影。“与客携壶”是置酒会友,兼之有山有水,是人生乐事,“翠微”来代替秋山。清新明丽,流露出佳节登高的愉悦感受。

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古风(其十九)
李白
西上莲花山,迢迢见明星。
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
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
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①。
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
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
流血涂野草,豺狼②尽冠缨。
【注】①卫叔卿:传说中的仙人。据《神仙传》载,仙人卫叔卿曾乘云车,驾白鹿去见汉武帝,但武帝只以臣下相待,于是大失所望,飘然离去。②豺狼: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前两句写诗人登上了西岳华山之最高峰莲花峰,远远望见了明星仙女。
B. 七至十句写诗人沉醉仙境,受邀跟随卫叔卿登上云台,飞升而去天庭。
C. 神游天外的诗人,突然对着之前离开的尘世回眸,看见了人间的苦难。
D. 本诗借游仙表达了对社会民生的关切,对现实的反抗和对理想的追求。
16. 请简要分析本诗的艺术手法。
【答案】15. B    16. ①虚实结合。本诗前十句诗人驰骋想象,虚构了一个和乐美好的神仙世界,后四句忽然转入现实,对战争和社会生民进行直接描述。
②对比衬托。和乐美好的神仙世界与现实中血腥污秽的人间社会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叛军的无比憎恨和谴责。
③想象。诗人想象出一个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想象出一段瑰丽美好的游仙经历,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④比喻。以豺狼喻指安禄山及其部下,表达了诗人对安禄山及其叛军的无比愤慨。
⑤借代。古代的大官均高冠博带,以“冠缨”代指高官,这里代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跟随卫叔卿登上云台”错误,从“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邀我登云台,高揖卫叔卿。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可看出,诗人是同仙女登云台,高揖卫叔卿的,而不是跟随卫叔卿登云台。
故选B。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①虚实结合,前十句为虚写想象,想象着自己在此遇上仙女,并一起游览了莲花山。“恍恍与之去,驾鸿凌紫冥。”这句诗是全诗的一个转折。后四句为实写,将视角转回血淋淋的现实,为国家的前途和人民的遭遇深深的担忧。在无比轻松和畅快的意境中突然引入了安史兵祸给诗人带来的忧虑,虚实结合。
②对比衬托。“素手把芙蓉,虚步蹑太清。霓裳曳广带,飘拂升天行。”意思是仙女手持芙蓉花,凌空而行飞向天空,她们身着虹霓做成的衣裳在天空中随风起舞,美丽动人。这是诗人想象的在莲花山遇见仙女时的情景,在诗人的眼中仙女是那么的纯洁、美丽,让人心旷神怡。“俯视洛阳川,茫茫走胡兵,流血涂野草,豺狼尽冠缨。”意思是在天空中向中原大地望去,数不清的叛军在走动,人民被兵祸所戕害。血迹染红了路边的野草,这些叛军就像是披着人形的豺狼。和乐美好的神仙世界与现实中血腥污秽的人间社会相对比,表达了诗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和对叛军的无比憎恨和谴责。
③想象。全诗饱含浪漫主义色彩,诗人通过自己天马行空的想象,将一次普通的登山之旅演化成自己得到成仙的一次洒脱之旅,表达了对理想世界的追求。
④比喻。“豺狼尽冠缨”,“豺狼”运用比喻修辞,以豺狼喻指安禄山及其部下,表达了诗人对安禄山及其叛军的无比愤慨。
⑤借代。“豺狼尽冠缨”,叛军叛臣都把官封。“冠缨”运用借代修辞,以“冠缨”代指高官,这里代指安禄山及其部下。
云南省昆明市五华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舍北行饭书触目二首  其一
陆游
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
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
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
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题指出本诗主要写诗人饭后在家附近散步之所见,起到统领全诗的作用。
B. 颔联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描写烟树参差错落、乌鸦风中飞舞的景象。
C. “傍”“依”二字生动传神,使夕阳西下、蝴蝶绕菊的自然之景饶有情味。
D. 诗人路遇衰翁,不禁感叹他居然忍受得住如此荒寂,露水沾衣还不愿回家。
16. 本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简要概括。
【答案】15. D    16. 本诗塑造了一个闲散而游兴浓厚、喜爱荒寂的乡村生活的诗人形象。诗歌首联交代晚饭之后诗人曳杖闲行,“兴未涯”写出诗人游兴浓厚;中间两联写诗人看到的景色,无论是烟树、风鸦,还是夕阳、寒蝶、菊花,处处透露出诗人对乡村自然的喜爱,也写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与闲适;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对荒寂的乡村生活的热爱。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路遇衰翁,不禁感叹他居然忍受得住如此荒寂,露水沾衣还不愿回家”错,诗歌中的“衰翁”就是诗人自己,尾联表达了诗人喜爱乡村生活,流连忘返,露水沾湿了短衣还不愿回家。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晚餐初泼一瓯茶,曳杖闲行兴未涯”写诗人晚餐喝茶之后,就拄着拐杖悠闲散步,游兴正浓。其中“闲”字交代了诗人的心境,悠闲而舒适;“兴未涯”写出诗人游兴正浓。此句起到总领全诗的作用。
中间两联写诗人游玩中看到的景色。“烟树参差墨浓淡,风鸦零乱字横斜”,“烟树”写出暮色中树的朦胧之美,而这浓淡相宜的树色就像一幅水墨画一样;乌鸦归巢,因为有风,它们的排列并不整齐,队伍有些歪斜。“夕阳偏傍平桥路,寒蝶犹依晚菊花”,夕阳依依不舍的傍着平桥,蝴蝶依恋菊花,还在绕菊飞舞。自然景观在诗人眼中是如此美丽和谐,富有生机。这两联写景有很多细节,如鸦字零乱、寒蝶绕菊等,恰恰反映出诗人此刻内心的宁静闲适;而写景饱含情感,也反映出诗人兴致浓厚。
尾联“堪笑衰翁耐荒寂,短衣沾露未还家”,诗人自嘲的把自己叫做“衰翁”,说人们一定嘲笑我这个老头子能够耐得出荒村的孤寂,露水打湿了短衣还流连忘返,不愿回家。直接抒情,表达了对荒寂的乡村生活的热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上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六国论》理解性默写汇编』  下一个『《谏太宗十思疏》理解性默写汇编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