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贵州省铜仁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铜仁市2022年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学科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
试题预览
铜仁市2022年高一年级质量检测试卷
语文学科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绘画界对中国画的造型问题进行了探索,提出了诸多方案,但都没有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很少对造型观念进行创新。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
中国画的造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写实阶段,对物象的形态进行客观描绘,解决物象“形”的问题,发现自然物象之美。第二阶段是造境阶段,即认识“情”与“境”的阶段。在第二个阶段,画家不再局限于物质存在的真实世界,而是超越“形”本身的束缚,通过描绘物象形态构造意境,传达情感,构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西方写实性造型观念与中国写意性造型观念是不同的,西方绘画注重对客观物象“形”的描绘,中国画更注重画面意境的营造。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
要想改革中国画一定要先改变绘画观念,一定要了解中国画造型规律,深入挖掘中国画造型手法的优势。第一阶段求“广”“博”,第二阶段求“深”“专”,这样才有可能实现第三阶段的“新”,也就是说,要经历前两个阶段,才能创造出新的不同于西方亦不同于文人传统的有自身民族特征的中国画。实际上,中国画一直以来追求的不是对“有”的探索,而是对“无”的追求。中国画不是在描画客观的物象,而是通过有“人格精神”的物象来展现自身的品格修养,通过笔墨创造一个超越自然的艺术意境。
造境注重的不是形似,而是对“无形”与“白”的认识与琢磨。“白”即“空”,空白在中国画中不仅指画面中的无画处,还指“参加万象之动的虚灵之‘道’”,霍去病墓石雕没有对石头进行过多的打磨与雕琢,而是让石头呈现出本身的色彩,利用石头本身的形状、起伏、肌理等自然形态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通过空白处彰显雕塑的艺术价值。
我们也可从中国古文字的空白处感受到汉字的结构美、形体美、意境美。古人在创造汉字时,每个汉字的笔画或部件就是一个意象,而整个汉字表现的是由这些意象组成的一种意境。例如“马”的古文字,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而不是对客观物象的模仿。
中国画的艺术意境体现了画家的艺术思维,这种艺术思维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
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即“空”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
(摘编自寇馨月《谈中国面的造型与造境》)
材料二:
自古以来诗与画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苏轼对王维的评述:“观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诗借助于文字的表述,而画利用构图来表达。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
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诗中将早梅描写得清润素稚,抒情含蓄隽永,作者早年曾热心于仕禄,有着雄心抱负,然科举失利,才华不为赏识,故常有怀才不遇之感,诗中语言清润平淡,无雕琢之痕;突出早梅不畏严寒、傲然独立的个性,营造了一种高远的境界,蕴意十分丰富。“意”与“象”应。“情”与“景”合,营造了美的艺术境界,
诗的意境美同样在柳宗元的山水诗中呈“诗画相通”之势,其早期《渔翁》《江雪》等诗歌,是历来西家所表现的主题,而柳州时期的山水诗,更是凭视觉语言凸现柳州山水所特有的质感,唤起我们丰富的想象,组成一幅幅生动图画,突破语言局限,显示语言的画意色彩,柳宗元的“诗境”亦如“画境”,他的山水诗很少色彩鲜明和精心构图的画面,而是透过一个个鲜明意象,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氛围,传达特有思想,其重点不在画面构图,而是诗境的营造。
(摘编自王仁秀《浅谈诗与画的审美意境》)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从本质上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应该更多地从营造画面意境入手,而不能只局限于手段方法的创新。
B. 中国画的造型和造境不是并行的两个概念,造境是造型的发展阶段,它是超越客观描绘物象形态的更高境界。
C. 每个古汉字由众多表意的笔画组成,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耐人寻味。
D. 诗与画在精神上是相通的,即诗可以借助文字来描摹画境,而画则用笔墨和色彩来表达诗境,二者联系密切。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
B. 霍去病墓石雕没有过多的雕琢,留下了很多空白之处,以此凸显其本身的艺术价值,可谓深得造境中留白艺术的精髓。
C. “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其中“一枝开”,既写出早梅耐寒的特性,也寄寓了诗人傲然不屈之志,画境鲜明可感。
D. 柳宗元早期的山水诗画境十足,这是因他不重色彩和构图,而是通过对意象的刻画来营造意境,使诗画达到和谐统一,
3. 结合材料内容,下列诗句中最能体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
B.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次北固山下》
C.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D.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4. 材料一和材料二的论述角度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5. 材料一中提到“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作何理解?请从中国画和诗歌创作的角度,结合实例。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答案】1. C    2. A    3. A    
4. ①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
②两则材料,都强调了意境营造的重要性(中国艺术意境美的特点)。    
5. ①“大象无形”在文中是指,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
②例如:在中国画中要表现“水”时,可以在白纸上通过画虾,以此营造“水”的意境。
③例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C.“其中空白处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从而形成一种特定的意境”错误。原文“线以外的空白处与线所形成的‘象’是对‘意’的追求,呈现出一种意境”,形成意境的不只是“空白处”。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由于中西方在造型上现念不同,这也就解释了很多绘画初学者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就无法创造出中国画的原因”错误。原文“初学绘画的学生在学习了写实性素描之后,再学习中国画会产生一些困感,在创作中国画时仍采用严谨的素描造型方法,创作的作品不伦不类,缺乏中国特色”可知,因果不当,且“无法创造出中国画”表述绝对。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
A.“江兽鸟逾白,山青花欲燃”句意:江水碧波浩荡,衬托水鸟雪白羽毛,山峦郁郁苍苍,红花相映,便要燃烧。“江水”“山峦”“红花”构成一幅和谐生动的画面。
B.“乡书何处达?旧雁洛阳边”句意:家书既已寄出,会被送往何处?希望北归大雁,送到洛阳之边。此句传达出思人怀乡之情。
C.“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句意: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此句蕴含着丰富的哲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D.“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句意:好像抽出宝刀去砍流水一样,水不但没有被斩断,反而流得更湍急了。我举起酒杯痛饮,本想借酒消去烦忧,结果反倒愁上加愁。此句传达出愁思之深之浓。
综上所述,只有的诗句A画面感最为强烈,诗与画结合得最为充分。
故选A。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原文“要想解决中国画的造型问题,除了要采用一定的造型手段、方法,还要更新造型观念。中国画不论山水画、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在造型方面的探索都不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接近自然、模拟自然,而是建立一个有趣味的形式,来构造一个画外之境”可知,材料一侧重从中国画的造型来谈造境的规律。
原文“诗与画在材神上是相通的,在意境上也是相互默契的。富丽的语言可以为我们描摹一个‘画境’,清丽的语词可以为我们营造一片‘诗境’。中国的山水诗历来就注重画意的营造,如大小谢(南朝宋诗人谢灵运与其弟谢惠连)的描摹自然,以形似取胜,以及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可知,材料二侧重从诗画关系来谈意境的营造。
从两则材料的出处也可以看出两则材料同时谈意境营造的问题。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和联系实际举例分析的能力。
原文“画家在创作中关注‘空’与‘实’之间关系的同时,更重视‘空’的价值,一般通过留白艺术手法营造画面意境”“中国艺术的造境,体现为给画注重留白,雕型注重在材料的模糊处、未雕凿处展现材料质地本身的美。无用乃大用,无形乃大形,中国艺术追求的是‘大象无形’的境界,在‘空’与‘无形’中给观者留下无尽的想象空间,创造出象外之境”可知,在中国艺术作品中,追求的不是对客观物象的写实,而是通过留白等手段,注重对“无形”意境的营造。
原文“唐朝诗人齐己的咏物诗《早梅》:‘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风递幽香出,禽窥素艳来。明年如应律,先发望春台,’诗人以清丽的语言,含蕴的笔触,刻画了梅花傲寒的品性,素雅的风韵.并以此寄托自己的意志与情愫”是针对诗句列举出来的事例,学生可从学过的诗歌中比如:《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表面写环境寂静无声,只见一轮明月,但实际上这是曲终的留白,突出了琵琶女的演奏效果。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林红牺牲的这一夜,又有十个不屈的战士同时被活埋了。
囚房里冷清清,只剩下道静和小俞两个人了,她们互相摸索着,紧紧地把瘦削的手指握在一块儿,好像两个失掉了母亲的孤儿互相偎依在一起。
“林姐姐,现在就剩下咱两个啦,我,我,……我只有你一个亲人啦!”
小俞抱住道静的头痛哭着。她哭林红,也哭自己明白这世界上的事太晚了。虽然她才只有十六岁,但是地却惭愧自己过去糊里糊涂什么也不懂。
“小俞,好妹妹,不要哭啦!”道静含着满眶热泪在黑暗中温存地抚摩着她的头发,“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郑姐姐的血……“
林红一死,不知不觉地,道静竟自动代替了她的任务,对于小俞,她怀着母性的也是同志的感情,把教育她、关怀她的责任担负到自己的肩上来。
但是,道静的身体太坏了,她成天昏昏迷迷地倒在污脏潮湿的木板上,极度的贫血和恶劣的饮食,以及烙伤的地方化着脓,林红死后,她几乎也要死去了,幸而那个女看守还不错,时常替她弄来点面汤或鸡蛋汤;又找来狱医替她诊治:小俞更是细心热情她照护着她:终于使她青春的生命又活了下来。
林红牺牲后的第五天,道静她们的囚屋里又抬来了一个女病囚。这是个三十岁左右圆脸微胖的女人,脸皮黯黄,肌肉松弛,可是嗓门却很响亮。她刚一睡到床上,就冲着小俞——小俞正用惊异的眠色望着这个新来的难友——亲切地问道:“小妹妹,你十几了?这点年纪也被捕,真是……”
道静微微睁开眼皮,看见小俞正在热诚地回答她:“十六岁了。大姐,你为什么到这个地方来的?”
“闹革命呗。你为什么吃的官司?——共产党吗?”她把头转向道静,又和颜悦色地用同样的话问她。
道静心里起了疑问:这个人不像做革命工作的人,如果是普通犯人,为什么把她弄到这个地方来?……
道静无力地摇摇脑袋没有答话,小俞却替她答道:“这位小林姐姐受刑很重。前几天我们屋里有位郑瑾——她太好啦,叫他们处死了。小林姐姐一难过伤更重了!……”小俞天真地还要说下去。道静咳嗽一声轻轻说道:“小俞,给我一口水喝,”小俞住了嘴赶快下床从一个破旧的洋瓷缸里倒了一杯水递给她,道静侧着头用手接杯子的时候,用尽所有力气捏了一下小俞的手,并且使了个眼色。小俞明白了,脸突然一红,轻轻点点头。
那个女人继续问起小俞。因为这个女孩子年纪又轻又好说话。
“小妹妹,这个屋子真好,真安静。”她仰着头点起了一根香烟,看着青烟袅袅飞上黯黑的低矮的屋顶,她扭头对小俞笑着:“我从东头的女监房来的,饿得受不住了,那儿闹绝食已经三天啦,你们早就知道吧?”
道静心里陡地一动,忍不住问道:“绝食?哪儿绝了食?啊,听说啦!就是!那些人怎么这么傻啊,”
“对啦!那些人真是傻得要命。”女人高兴地侧过头来盯着道静。“就是那些不在共产党的,也跟着共产党闹起绝食来。他们喊什么反对国民党的秘密逮捕啦,秘密处死啦,又反对什么卖国不抗日啦……嘿,还是咱们这屋子里清静——他们闹,叫他们闹去吧。“她又把头转向小俞笑道,“小妹妹,有人给咱们这屋里送过小条吗?听说关在这儿的三四百人一齐绝了食,就是用秘密传条来商议的。”
道静着了急,正想怎么回答这个女奸细,小俞这孩子抢先说了话:“你问的正对!我们正想打听打听是什么人出主意要绝食的!我们没看见小条——他们为什么不给我们送一个看看?真糟糕!”
“哦,傻妹子,你们不可靠,所以那些共产党才没有给这屋里送条来。活该咱们吃几天饱饭!陪着她们,她们强迫我也饿饭,可受不了啦。”伪装囚犯的女奸细饿极了,来到这儿再也掩饰不住她那丑恶的真面目。
突然,小俞变了脸。她瞪着眼睛盯住那女人,狠狠地向那虚肿的脸上呸了一口唾沫:“呸,你这臭女人!真正不要脸!真没骨头。这么馋嘴!你怕挨饿,上这屋来也白搭,我们也就要绝食啦!”
那个女人愣住了,道静望着小俞那机灵、气愤的面孔,脸上浮上了浅浅地看不出的微笑。沉了一下,她对女奸细说道:“谢谢你来给我们送了消息,不然我们也要变成罪人了。”
她把眼睛转向小俞,坚决地用几乎是命令的口气说道:“小俞,咱俩不能再延迟,从现在起咱们不要再吃任何东西啦!”
小俞点点头。忽然扑簌扑簌掉下眼泪。她一边掉泪,一边对道静小声说:“林姐姐,我听你的!郑姐姐死了,我什么都听你的——听你的话好吗?”
那女奸细脸孔转向她俩,盯住她们,好像不认识她们似的,仔细听着她们的每一句话,看着她们的每一个动作。
(节选自杨沫《青春之歌))
6. 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中人物语言颇具个性化,如“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这一夜!永远记住郑姐姐的血……”铿锵有力,突出道静对敌斗争的坚定决心。
B. “污脏潮湿的木板”“黯黑的低矮的屋顶”,这些对囚房环境的描写,虽着不多,但也揭示了斗争环境的艰苦,从侧面烘托了人物形象。
C. 小说善于将人物的特点置于具体的矛盾冲突之中来表现,比如道静对女奸细的戒备心理和言语上的交锋,充分展示了其沉着冷静的特点。
D. 小说中在处理人物的主次关系上,一反常态,将涉世不深的小俞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来重点刻画,这样就更能达到突出小说主题的效果。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林红等战士的牺牲,既表明了敌人的凶残,也使道静在斗争中变得愈发坚强。
B. 道静白动担起照顾和教育小俞的重任,说明她的革命责任意识正在逐步形成。
C. 新来的女病囚在言谈举止上毫不掩饰,这让道静很容易就识破她的奸细身份。
D. 小俞面对女奸细的表现明显缺少斗争经验,这也使得道静对她难免有些担心。
8. 道静在与小俞对话过程中,有多处细节描写,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9. 在情节安排上,女奸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答案】6. D    7. C    
8. ①道静和小俞彼紧握的手、黑暗中道静温存的抚摩,突出了她们在彼此的陪伴中变得勇敢。
②道静让小俞递水的动作和神色,写出了道静对小俞的帮助。
③道静和小俞最后约定不吃东西的神色与口气,突出了她们的斗争决心。
④这些对话时的细节突出了残酷的斗争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道静和小俞的成长。    
9. 女奸细的出现说明了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
作用:
①让小俞和道静在狱中的斗争生活有了重大的转折(更加丰富或变得波澜起伏),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②随着女奸细的出现,道静的沉着冷静得以展开,小俞由幼稚走向了成熟,突出了小说《青春之歌》在革命斗争中青春成长的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技巧的分析鉴赏能力。
D.“将涉世不深的小俞放在主人公的位置上来重点刻画,这样就更能达到突出小说主题的效果”说法错误。小说虽然对小俞描写较多,但这并不能说明她处在主人公的位置上,说“突出小说主题”也有些牵强。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毫不掩饰”说法错误。由“亲切地问道”“‘闹革命呗。你为什么吃的官司?——共产党吗?’她把头转向道静,又和颜悦色地用同样的话问她”等处可知,她是通过掩饰想骗取她们的信任,进而探听信息。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重要情节和语段作用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小说中细节描写,很多是为了塑造人物形象,解答本题,因从文中找到具体细节描写对的语段,然后分析在体现人物性格以及转变成长等方面的具体作用。
当战友牺牲以后,囚房里只剩下道静和小俞两个人的时候,“她们互相摸索着,紧紧地把瘦削的手指握在一块儿”“道静含着满眶热泪在黑暗中温存地抚摩着她的头发”等细节描写,体现了两个人在战友牺牲、异常艰难的时候,两个人彼此给彼此力量,互相陪伴互相偎依,让两个人内心变得更坚强、勇敢。
当道静发觉新来的那个女人可疑的时候,她假装让小俞给她水喝以打断她们的对话,其中“道静侧着头用手接杯子的时候,用尽所有力气捏了一下小俞的手,并且使了个眼色。小俞明白了,脸突然一红,轻轻点点头”处是细节描写,从“用尽所有力气捏了一下小俞的手”和“使了个眼色”这些细节的动作,暗中提醒小俞要警惕面前那个女人,小俞“脸突然一红,轻轻点点头”这一神态的细节描写,也体现出小俞领会了道静的提醒,对自己刚才没有防备的对话后悔。
当得知其它狱友绝食反抗的信息的时候,“她把眼睛转向小俞,坚决地用几乎是命令的口气说道:‘小俞,咱俩不能再延迟,从现在起咱们不要再吃任何东西啦!’小俞点点头。忽然扑簌扑簌掉下眼泪”,这些细节描写突出了她们斗争的决心。
“道静心里起了疑问:这个人不像做革命工作的人,如果是普通犯人,为什么把她弄到这个地方来?……道静无力地摇摇脑袋没有答话”,写出卖你对复杂斗争环境中突然出现的这个女人,道静新生警觉。在看清伪装囚犯的女奸细丑恶的真面目时,“小俞变了脸。她瞪着眼睛盯住那女人,狠狠地向那虚肿的脸上呸了一口唾沫”,此处细节描写,表现了小俞的清醒和勇敢,这些细节突出了残酷的斗争环境以及在这个环境中道静和小俞的成长。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次要人物作用的能力。
本题有两问,第一问是“女奸细的出现说明了什么”,女奸细出现在囚房里,是想接近道静和小俞,从她们口中得到信息。小俞就差点信以为真,“热诚地回答她”问题,不是道静及时制止,很容易被骗取信任泄露信息,她的出现说明了革命斗争形势的复杂。
第二问是考查人物作用,可从内容、情节、人物形象塑造、主旨等角度探究。
情节角度,因为女奸细的出现,她们知道了重要信息,“我从东头的女监房来的,饿得受不住了,那儿闹绝食已经三天啦,你们早就知道吧?”“就是那些不在共产党的,也跟着共产党闹起绝食来。他们喊什么反对国民党的秘密逮捕啦,秘密处死啦,又反对什么卖国不抗日啦……嘿,还是咱们这屋子里清静——他们闹,叫他们闹去吧。“她又把头转向小俞笑道,“小妹妹,有人给咱们这屋里送过小条吗?听说关在这儿的三四百人一齐绝了食,就是用秘密传条来商议的”,女奸细的话让道静和小俞知道了其它狱友绝食的消息,才有后文她们也因此而决意绝食抵抗的情节,是她的出现让小俞和道静在狱中的斗争生活有了重大的转折,增加了小说的可读性。
人物角度,随着女奸细的出现,文中多处描写道静的表现,“道静心里起了疑问:这个人不像做革命工作的人,如果是普通犯人,为什么把她弄到这个地方来?……”“道静无力地摇摇脑袋没有答话”“道静侧着头用手接杯子的时候,用尽所有力气捏了一下小俞的手,并且使了个眼色”“道静心里陡地一动,忍不住问道:‘绝食?哪儿绝了食?啊,听说啦!就是!那些人怎么这么傻啊,’”,这些都体现出道静的沉着冷静,而小俞在道静的帮助下,也由之前毫无防备的“热诚地回答”,转而变得机智,“小俞这孩子抢先说了话:‘你问的正对!我们正想打听打听是什么人出主意要绝食的!我们没看见小条——他们为什么不给我们送一个看看?真糟糕!’”,最后在看清女奸细的面目时,“小俞变了脸。她瞪着眼睛盯住那女人,狠狠地向那虚肿的脸上呸了一口唾沫:‘呸,你这臭女人!真正不要脸!真没骨头。这么馋嘴!你怕挨饿,上这屋来也白搭,我们也就要绝食啦!’”,随着女奸细的出现,推动小俞由幼稚走向了成熟。
从主旨角度,女奸细的出现让道静的沉着冷静得以展开,小俞由幼稚走向了成熟,突出了小说《青春之歌》在革命斗争中青春成长的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而的文育文,完成下面小题。
晋愍帝建兴元年。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为军谘祭酒,逖居京口,纠合骁健,言于睿曰:“晋室之乱,非上无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争权,自相鱼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令遗民既遭残贼,人思自奋,大王诚能命将出师,使如逖者统之以复中原,郡国豪杰必有望风响应者矣。”睿素无北伐之志,以逖为奋威将军,豫州刺史,给千人廪,布三千匹,不给铠仗,使自召募。秋八月,逖将其部曲百余家渡江,中流,击揖而誓曰:“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复济者,有如大江!”遂屯淮阴,起冶铸兵,募得二千余人而后进。
元帝建武元年。初,流民张平、樊雅各聚众数千人在谯,为坞主,王之为丞相也,遣行参军谯国桓宣往说平、雅,平、雅皆请降,及豫州刺史祖逖出屯芦州,遣参军殷乂诣平、雅。乂意轻平,视其屋曰:“可作马厩。”见大镬曰:“可铸铁器。”平曰:“此乃帝王镬,天下清平方用之,奈何毁之!”乂曰:“卿未能保其头,而爱镬邪!”平大怒,于坐斩乂,勒兵国守,退攻之,岁余不下,乃诱其部将谢浮使杀之,逖进据太丘,樊雅犹据谯城,与逖相拒,逖攻之不克,请兵于南中郎将王含。桓宣时为含参军,含遣宣将兵五百助逖。逖谓宣曰:“卿信义已著于彼,今复为我说雅。”宣乃单马从两人诣雅曰:“祖豫州方欲平荡刘、石,倚卿为援,前殷乂轻薄,非豫州意也。”雅即诣逖降。逖既入谯城,石勒遣石虎围谯,王含复遣桓宣救之,虎解去。逖表宣为谯国内史。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B.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怨声也/因起舞/
C.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D. 初/范阳祖逖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同寝/中夜闻鸡鸣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祭酒,汉魏以后的官名,是我国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B. 中原,又称中土、中州,指以洛阳至开封一带为中心的黄河以北的地区。
C. 部曲,在汉代指军队编制的单位名称,后来也泛指某人统率下的军队。
D. 表,是指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所用的一种文体。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祖逖居京口时,一边集结勇猛强壮之士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广东省梅州市四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广东省惠州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