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语文考纲要求的60篇古诗文背诵篇目易错、易漏字词挖空训练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3年高考语文考纲要求的60篇古诗文背诵篇目易错、易漏字词挖空训练(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60篇背诵篇目易错、易漏字词挖空训练文言文(20篇)1.《论语》十二章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助记]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里仁》)[助记]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③子曰:“君子()
试题预览
60篇背诵篇目易错、易漏字词挖空训练
文言文(20篇)
1.《论语》十二章
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八佾》)
[助记]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什么礼、乐。
②子曰:“朝闻道,夕死可(  )!”(《里仁》)
[助记] 形容对真理或某种信仰追求的迫切。
③子曰:“君子(  )于义,小人喻于利。”(《里仁》)
[助记]君子与小人价值指向不同,道德高尚者只需晓以大义,品质低劣者只能动之利害。
④子曰:“见贤思齐(  ),见不贤而内自省(  )。”(《里仁》)
[助记] 见到有德行的人就向他看齐,见到没有德行的人就反省自身的缺点。
⑤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    ),然后君子。”(《壅也》)
[助记] 文与质是对立的统一,互相依存,不可分离。
⑥曾子曰:“士不可以不(  )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助记] 作为一个士人,一个君子,必须要有宽广、坚韧的品质,因为自己责任重大,道路遥远。
⑦子曰:“譬如为山,未成一(  ),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覆一篑,进,吾往也。”
[助记] 孔子在这里用堆土成山这一比喻,说明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⑧子曰:“(  )者不惑,(  )者不忧,(  )者不惧。”(《子罕》)
[助记] “智”“仁”“勇”是孔子所推崇的善的道德品质。
⑨子贡问曰:“有一言(  )可以终身行之(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助记] 孔子把“忠恕之道”看成是处理人际关系的一条准则,无论是否己所欲,都不能强加给别人。
⑩子曰:“小子,何莫学(  )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  )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  )鸟兽草木之名。”(《阳货》)
[助记] 孔子在这里论述了文学的社会作用是“兴、观、群、怨”。
⑪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  ),可谓好学(    )。”(《学而》)
[助记] 一个有道德的人,不应当过多地讲究饮食与居处。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的道德品质上。
⑫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  )。为仁由己,而由人(      )?”([助记] 意思是约束自己,使言行符合于礼。

2.《劝学》(《荀子》)
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助记] 揭示中心论点:学习是没有止境的。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木直中绳,(  )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  ),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  )则(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  )明而行无过(  )。
[助记] 以生动的比喻论述学习的意义——学习可以提高自己,改变自己。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  )之所学也;吾尝(  )而望矣,不如登高之(  )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  )也,而闻者(  )。假(  )马者,非利足也,而(  )千里;假舟(  )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  )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助记] 写学习的作用,强调学习可以使人超越自身局限。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  )步,无以(  )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  )马十驾,(  )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  )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  ),非蛇(  )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  )也。
[助记] 写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依次围绕积累、坚持、专心三个方面展开。

3.《屈原列传》(司马迁)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  )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  )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  )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  )痛惨(  ),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  ),以(  )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  ),下道齐(  ),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  ),靡不毕(  )。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  )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      )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      ),(  )然泥而不(  )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助记] 通过对《离骚》的高度评价赞美了他志洁行廉、出淤泥而不染的精神气节。

4.《谏太宗十思疏》(魏征)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  )其(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  ),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  )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  )(  )天之(  ),永保无疆之休。不念居安思危,(  )奢以(  ),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      )。
[助记] 以固木之根、浚流之源,来比喻治国需要从积德这个根本做起,君主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否则,那将危及治国之本,动摇王朝的根基。
凡百元首,(  )天景命,莫不(  )(  )而道(  ),功成而德衰。(  )善始者实(  ),(  )克终者盖(  )。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忧,必竭诚(  )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  )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  )之以威怒,终(  )免而不怀仁,貌(  )而(      )服。怨不在大,可畏(  )人;载舟(  )舟,所宜深(  )。奔车朽索,其可(  )(  )!
[助记] 告诫唐太宗不可以帝王之尊傲视群臣,与人结怨。因为怨不在于大小,可怕的是与众人结怨,如同水能载舟也能覆舟,众人能保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君人者,(  )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  ),将有(  )则思知止(  )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  )自牧,惧满(  )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  )以为度,忧懈(  )则思慎始而敬终,虑(  )(  )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  )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  )(  )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  )刑。总此十思,弘(  )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  )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  ),信者效其忠。文武争(  ),在君无事,可以尽(  )游之乐,可以养松、(  )之寿,鸣琴垂拱,不言而化。何必劳神苦思,代下司职,(  )聪明之耳目,亏无为之大道(  )!
 [助记] 提醒唐太宗从多侧面进行观照“积德义”,从多方面开拓了唐太宗“居安思危”的境界,从多方面开拓治理李唐王朝的途径。

5.《师说》(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  )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助记] 提出论点:从师的必要性和从师的原则。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  )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  )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  )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  )。”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  )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助记] 批判反面现象,论证论点。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  )子、(  )弘、师襄、老(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助记] 举正面事例论证“圣人无常师”这一分论点。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  )之。
[助记] 写为文之由,批判时弊,强调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6.《阿房宫赋》(杜牧)
六王毕,四海一;蜀山兀,阿房出。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骊山北(  )而西折,直走咸阳。二川(      ),流入宫墙。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廊腰(  )回,(  )牙高啄;各(  )地势,(  )心斗角。盘盘焉,(      )焉,蜂房水(  ),(  )不知其几千万落!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高低冥迷,不知西东。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助记] 铺叙阿房宫建筑的宏伟、豪华。
妃嫔(  )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  )来于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      ),开(  )镜也;绿云扰扰,梳晓(  )也;渭流涨(  ),弃脂水也;烟斜雾横,(  )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远听,(  )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尽态极妍,(  )立远视,而望幸焉;有不见者,三十六年。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几世几年,(  )掠其人,倚叠如山。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鼎(  )玉石,金块珠(  ),弃掷(      ),秦人视之,亦不甚惜。
[助记] 铺叙统治者生活的荒淫、奢靡。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      ),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  ),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      ),多于在(  )之(  )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  );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  )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助记] 指出秦必亡之命运。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  )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  )复哀后人也。
[助记] 讽谏唐王李湛勿蹈秦皇覆辙。

7.《六国论》(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 ,战不善,(  )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助记] 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  )先祖父,(  )霜露,斩荆棘,(  )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  )。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  )。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  ),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  )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助记] 韩、魏、楚三国因赂秦而力亏,导致其灭亡。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  )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  )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助记] 写齐、燕、赵灭亡的原因。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  )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  )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  )!
[助记] 承上启下,提出“为国者”不要被敌国的“积威之所劫”的劝告。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助记] 借时讽世,借古喻今,总结历史教训,讽谏统治者不要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

8.《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
某启:昨日蒙教,窃以为与君实游处相好之日久,而议事每不合,所操之术多异故也。虽欲强(  ),终必不蒙见察,故略上报,不复一自(  )。重念蒙君实视遇厚,于反复不宜(  )莽,故今(  )道所以,(  )君实或见恕也。
[助记] 阐明写这封信的原因和目的。
盖儒者所争,尤在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今君实所以见教者,以为侵官、生事、征利、拒谏,以(  )天下怨谤也。某则以(  )(  )命于人主,议法度而修之于朝廷,以(  )之于有司,不为侵官;举先王之政,以兴利除(  ),不为生事;为天下理财,不为征利;(  )邪说,难(  )人,不为拒谏。至于怨(  )之多,则(  )前知其如此也。
[助记] 以“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的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人习于苟且非一日,士大夫多以不恤国事、同俗自媚于众为善,上乃欲变此,而某不量敌之众寡,欲出力助上以抗之,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盘(  )之迁,(  )怨者民也,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盘庚不为怨者故改其度,(  )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  )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助记] 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立场和态度,紧承上段结尾处怨诽之多早在意料之中的无畏声言,作者对“怨诽”的来历作了一针见血的分析。
无由会(  ),不任区区向往之至。
[助记] 信末客套语。

9.《赤壁赋》(苏轼)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  )客,(  )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  )万(  )之茫然。浩浩乎如(  )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助记] 写夜游赤壁的情景。
于是饮酒乐甚,扣(  )而歌之。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  )流光。(      )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  )者,倚歌而和之。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舞幽(  )之潜蛟,泣孤舟之(  )妇。
[助记] 写作者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  )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      ),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千里,(  )旗(  )空,(  )酒(  )江,横(  )赋诗,(  )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  )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  )以相属。寄(        )于天地,渺(  )海之一(  )。哀吾生之须(  ),羡长江之无穷。(  )飞仙(  )遨游,(  )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助记] 写客人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  )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助记] 写作者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喜而笑,洗盏更(  )。肴核既尽,杯盘狼(  )。相与枕(  )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助记] 写客人听了作者的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饮。

10.《项脊轩志》(归有光)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  ),雨泽下注;每移案,顾视无可置者。又北向,不能得日,日过午已昏。余稍为修(  ),使不上漏。前(  )四窗,(  )墙周庭,以当南日,日影(  )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  ),亦遂增胜。借书满架,(  )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      )可爱。
  [助记] 写项脊轩修葺前后的不同变化以及作者对项脊轩的情感。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  )诸父异爨(cuàn),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  )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 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gū)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 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hù)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 (  )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助记] 写项脊轩的变迁,回忆往事:叙伯父的分家,一个大家庭分崩离析、破败衰落;老妪的深情回忆和指点,勾引起“我”对早逝的母亲的追忆;“瞻顾遗迹”,先大母对自己的爱抚、教读和殷切希望仍历历在目。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     )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  )有神护者。   
 [助记] 叙写项脊轩多次遭火未焚。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  )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助记] 补叙妻子生前死后的生活琐事,重点是从项脊轩的变迁中抒写对亡妻的深深怀念。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      )如盖矣。
[助记] 托物寄情,表达无尽思念。

11.《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论语》)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  )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助记] 孔子问志,让弟子各抒己见。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  )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  );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  )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
“点,尔何如?”
鼓瑟(  ),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  )。”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  )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  )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助记] 弟子各述其志,孔子赞同曾点的志向,因为后者描绘了儒家以礼乐治国的大同社会景象。
三子者出,曾皙后。
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唯求则非邦也与?”
“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
“唯赤则非邦也与?”
“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助记] 孔子评志,对子路、冉求和公西华的的回答都不满意——子路虽志向高远但轻率急躁无礼,冉有和公西华虽刻意谦虚但都没能做到以礼治国。 

12.《报任安书》(司马迁)
古者富贵而名(  )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  )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 》;左丘失明,(  )有《国语》;孙子(  )脚,《兵法》修列;不(  )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  )圣贤发愤之所(  )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思来者。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  )其愤,思垂空文以自(  )。
[助记] 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  ),网罗天下放(  )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  )其成败兴坏之理,上计轩辕,下至于(  ),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 极刑而无(  )色。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  ),虽万被(  ),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助记] 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13.《过秦论(节选)》(贾谊)
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当是时也,商君佐之,内立法度,务耕织,修守战之具,外连衡而斗诸侯。于是秦人拱手而取西河之外。
[助记] 写秦王朝势力的崛起,突出秦国地利、人和、政通等的优势。
孝公既没,惠文、武、昭襄蒙故业,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  )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  )天下之士,合从(  )交,相与为一。当此之时,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  )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约从离衡,兼韩、魏、燕、楚、齐、赵、宋、卫、中山之众。于是六国之士,有宁越、徐尚、苏秦、杜赫之属为之谋,齐明、周最、陈轸、召滑、楼(  )、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吴起、孙膑、带(  )、倪良、王(  )、田忌、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  )巡而不敢进。秦无亡矢遗(  )之(  ),而天下诸侯已困矣。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秦有余力而制其(  ),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  )橹;因利(  )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强国请服,弱国入朝。延及孝文王、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助记] 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  )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至尊而制六合,执敲(  )而鞭(  )天下,威(  )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  )首;(  )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助记] 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陈涉瓮(  )绳(  )之子,氓隶之人,而迁(  )之徒也;才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  )顿之富;(  )足行伍之间,而(  )起阡陌之中,率疲(  )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  )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助记] 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果。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崤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  )棘(  ),非(  )于钩戟长(  )也;谪(  )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  )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  )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助记] 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14.《礼运(节选)》(礼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  )、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诗词鉴赏专题训练


上一个『备战2023高考语文冲刺包:成语填空、标点符号辨析、语病、句式变换、补写』  下一个『高一语文必修下册文化和文学常识过关训练(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