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3月联考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2023.3)(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在古人尚未有自觉的诗歌语言观念,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两者的难分难舍造成
试题预览
江西省八所重点中学2023届高三联考语文试卷
(2023.3)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在古人尚未有自觉的诗歌语言观念,在诗歌还没有完全脱离应用性质而成为纯文学形式之前,诗歌语言还是与散文语言相似的。然而两者的难分难舍造成了古诗语言自身的窘境,它的语序由于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而使诗歌意脉过分清晰,由于过分完整正常而使意义过分明确,这种符合人的思维与语言习惯的诗句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那么,怎样才能使诗歌变得更像诗歌,才能更好地构造一种与散文全然不同的诗歌语言世界呢?
从谢灵运、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令人想起俄国形式主义诗论家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谢灵运诗的“典丽新声”已经开始了对古代诗歌质直、自然语言习惯的有意矫正。他的诗里越来越少用虚字,多用对语,讲究韵律,善镶丽字等趋向,使诗歌语言大大变形,并影响了一代诗风;谢朓等人“务为精密”的努力与“八病”说的提出,更进一步使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分道扬镳,逐渐完成了对日常语言与散文语言的“陌生化”过程。什克洛夫斯基认为,诗歌语言是“歪斜”“别扭”“弯曲”了的语言,“诗歌的目的就是要颠倒习惯化的过程……‘创造性地损坏’习以为常的、标准的东西,以便把一种新的、童稚的、生机盎然的前景灌输给我们”,因此,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同时,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道德与功业、爱情与仇恨等“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因此,谢灵运以来的诗人们在意象更新(自然山水中的生命意识与人生情感)的同时,也开始了对语言形式的开拓……逐渐把诗歌语言与散文语言的距离拉开,形成了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而省略与错综正是构成它的重要内容。
首先是省略(介词、助词、动词、主语代词、句尾虚词等均可省略)。省略不仅使诗句词汇整齐化与意象化,具备了音步整饬与节奏有序的前提条件,而且使诗歌意蕴复杂化。副词、介词在诗中的逐渐消失,使时空位置模糊了,因而“直线的过程”还原为“平列的组合”,时间空间一下子变得无限广阔;主语性代词的逐渐消失,使诗句的视觉角度模糊了,读者可以从这边看那边,可以从那边看这边,这种“视角转换”构成了电影蒙太奇的奇异效果,使诗境处于一种不断的叠变之中。
其次是词序的错综。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如南北朝诗句“百年/积/死树,千尺/挂/寒藤”,你能说清楚是“百年(间)积(的)死树,千尺(崖上)挂(的)寒藤”还是“死树积(了)百年,寒藤挂(下)千尺”吗?这种被重新排列组合得错综颠倒的诗句整个儿地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并发生了理解的歧义,而理解的歧义则给读者留下了艺术想象的“空白”,而诗的魅力不就在于这种真切的境界与朦胧的意味么?
(摘编自葛兆光《陌生化:意脉与语序的分离及诗歌语言的形成》)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语序过分吻合人们的“约定俗成”,过分完整正常的诗句会使诗歌的独立品格受到损伤。
B. 从谢灵运与齐梁永明诗人的探索到唐初近体诗律的形成是一个诗歌语言“陌生化”的过程。
C. 谢灵运等诗人重视对意象和语言形式的改造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两者是诗歌兴盛的关键。
D. 省略与词序的错综是使诗歌具有美学形式的两种重要方式,它们都能让诗歌意蕴复杂化。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引用什克洛夫斯基的观点,来给论述对象一个清晰的概念和阐释,也有助于“陌生化”理论的理解。
B. 文章在论述一整套独立的诗歌美学形式的形成过程中多次运用因果、假设论证法,使得论证过程严密。
C. 文章举南北朝诗句为例,是为了论证词序的错综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
D. 本文整体上采用了层递式结构,分析省略、错综两者在诗歌中的表现及作用时则采用了并列式结构。
3. 下列选项中省略和错综不典型的一项是(   )
A. 惯看宾客儿童喜,得食阶除鸟雀驯。(杜甫《南邻》)
B.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杜甫《旅夜书怀》)
C.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D. 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陶渊明《读山海经•其一》)
【答案】1. C    2. A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两者是诗歌兴盛的关键”错误。原文是“当古诗经过漫长岁月仍以与散文语言相近而不能引起人们新奇感的语序讲述各种内容时,人们就感到了变革诗歌语言习惯的意义”“中国古诗的主题多集中在道德与功业、爱情与仇恨等‘老生常谈’里,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选项曲解了文意。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多次运用……假设论证法”错误,原文第二段“如果意象与形式再重复而陈旧,诗歌便将衰亡了”只有一处用到假设论证。
C.“为了论证词序的错综使原来依次呈现的直线过程变成了平行呈列的叠加印象”错误,原文是“这种词序的错综,更使得本来就朦胧的诗境变得更加曲折多变,意蕴复杂,包容了多种组合的可能性与意义的互摄性”。
D.“采用了并列式结构”错误,根据“省略使诗句结构关系松散,关联词逐渐消失,就像本来环环相扣的链条一下子松散开来一样,词与词之间的关系松动了,因而词可以互相易位,这种词序的错综……”可知仍是递进式结构。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翻译为:(儿童)惯看宾客喜(迎宾客),(已被)驯(服)鸟雀(于)阶除得食;(儿童)惯看宾客喜(迎宾客),阶除(上)得食(的)鸟雀(没有惊飞)(鸟雀已被)驯(服)。
B.翻译为:微风(吹动)岸(上)细草,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自矗立);微风(吹动着)细草(之)岸,独(立)夜(中的)危樯(之)舟;岸(上的)细草(在)微风(中摆动),舟(上的)危樯(在)夜(中)独(立)。
C.翻译为:(周瑜)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我)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
D.翻译为:细雨从东方而来,清爽的风伴随着它一同到来。省略和错综不典型,诗意明确。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OpenAI研发的对话式聊天机器人模型ChatGPT发布后,两个月吸引了超过1亿用户的关注,一跃成为20年来互联网领域增长最快的消费类应用。在和ChatGPT“对话”时,人们发现它能够连续回答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前提,甚至拒绝不适当的请求;它还可以写文案、翻译文本、为代码纠错,甚至编写代码。比如,有网友问:“我的妻子说,5+2等于8,对吗?”ChatGPT回答:“5+2等于7;既然你妻子说5+2等于8,那就等于8吧。”比尔•盖茨高度评价这项技术,认为它的出现不亚于互联网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摘编自赵熠如《ChatGPT火了》)
材料二:
ChatGPT成为功能强大的智能应用,主要得益于其依托的大型语言模型。这个“巨无霸”式的模型具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就具体过程来说,首先,创建人类偏好数据。随机挑选部分问题,并由标注人员给出高质量回答,形成“人类表达——任务结果”的标注数据,反馈至模型,让其学习——这批数据数量仅有数万,并通过提示词(Prompt)模式进行,即模型参数不发生变化。其次,训练一个反馈模型。随机挑选部分问题,由原始模型输出答案,再由标注人员基于“人类偏好标准”(例如,相关性、信息丰富程度、答案有害、负面情感等),对原始模型的答案进行排序。最后,利用标注好的“人类偏好”数据,训练一个打分模型,这一打分模型会对原始模型的结果进行打分,告诉他什么答案分高,什么答案分低。以此为基础,整个过程通过循环式地强化学习,将反馈模型和原始模型相链接,当原始模型输出的结果在打分模型中获得较低分值时,它将受到惩罚,同时,被要求重新学习。通过不断循环,原始模型逐渐迭代升级,直至“脱胎换骨”,彻底掌握人类偏好,变成人类满意的模型,即ChatGPT。
(摘编自朱光辉、王喜文《ChatGPT的运行模式、关键技术及未来图景》)
材料三:
进入2023年,微软推新,谷歌入局,“ChatGPT”热潮一路“狂飙”,国内的科技巨头也陆续涌入潮中,百度、科大讯飞、京东等多家企业纷纷公布自己在AI领域的布局。中国信通院董晓飞认为,在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的大模型建设和应用层面,国内企业在技术基础和创新环境上还是存在着相对优势的。
目前,阿里达摩院的多模态大模型M6参数量已达10万亿,是全球最大的AI预训练模型;华为盘古、百度文心等大模型的参数量都超过了千亿,其中百度文心模型参数量已经达到2600亿。“国内有关企业、研究机构近几年在大模型方面已经有了技术积淀。”董晓飞说。
另外,国内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政策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创新发展环境。近日,国务院国资委指出,要加大对5G、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等新基建投入。近年来,我国发布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支持。
不过,AI领军人才相对短缺、AI与实体经济的融合程度不深等也是我国AI企业面临的一些挑战。对此,董晓飞建议,要特别关注一些底层技术的发展,如大模型框架、算法等,还要进一步拓展AI的应用场景。
当然,随着ChatGPT的爆火而来的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问题也值得关注。“目前国外出现有学生使用ChatGPT写论文作弊的情况。”进一步提升大众对AI的认知,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合法地使用该工具,“这对于AI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
(摘编自贾骥业、王林《ChatGPT来了,AI企业如何应对》)
4. 下列对ChatGPT语言训练过程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标注人员对数万个问题预设高质量答案,将其反馈给模型进行学习并创建人类偏好数据,形成“原始模型”。
B. 原始模型针对随机挑选出的问题输出答案,标注人员根据“人类偏好标准”对答案进行排序,形成“反馈模型”。
C. 原始模型输出的结果要在已经训练好的“打分模型”中进行打分,当得分较低时原始模型要接受惩罚并重新学习。
D. 重新学习之后的模型迭代升级成新的“原始模型”,直到完全掌握“人类偏好”,成为人类满意的模型,即ChatGPT。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ChatGPT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的语言来进行对话,还能根据聊天的上下文进行互动,和真人相差无几。
B. 比尔•盖茨高度评价ChatGPT,认为这种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堪比当年互联网的产生和个人电脑的诞生。
C. ChatGPT的学习能力实际是“预设答案的筛选能力”,即它只是根据人们给出的答案进行回答的。
D. 2023年国内的科技巨头趁着ChatGPT热潮纷纷进入AI领域,与此同时公布了自己在该领域的布局。
6. ChatGPT的出现,对我国AI企业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我国AI企业可以从哪些方面来积极应对?请结合材料概括分析。
【答案】4. A    5. B    
6. ①把握自身和政策优势:利用好已经积淀下的大模型方面的技术基础和国家政策提供的支持。
②积极应对挑战:吸纳领军人才,发展底层技术,拓展AI应用场景。
③提升用户认知:引导用户合法使用产品,减少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数万个问题”错,原文是“首先,创建人类偏好数据。随机挑选部分问题,并由标注人员给出高质量回答,形成‘人类表达——任务结果’的标注数据,反馈至模型,让其学习”,可见“数据”不等于“问题”。在计算机术语中,“数据”指某方面数据时,应该既包括“问题”,也包括“答案”。所以“数万个数据”替换成“数万个问题”是不恰当的。
故选A。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和真人相差无几”于文无据。原文是“人们发现它能够连续回答问题、承认错误、质疑不正确的前提,甚至拒绝不适当的请求……”,但没有出现“和真人相差无几”的信息。
C.“实际是‘预设答案的筛选能力’,即它只是根据人们给出的答案进行回答的”错,标注的答案是机器人用来“学习”的,这意味着它要自己组织语言,从材料一也可以看出来,它会根据语境组织语言,所以不是“筛选”。
D.“进入AI领域”理解有误。国内企业早就进入了“AI领域”而不是趁着热潮“进入”。
故选B。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材料三2、3两段是在自身和政策优势方面的应对,由“阿里达摩院的多模态大模型M6参数量已达10万亿,是全球最大的AI预训练模型;华为盘古、百度文心等大模型的参数量都超过了千亿,其中百度文心模型参数量已经达到2600亿。‘国内有关企业、研究机构近几年在大模型方面已经有了技术积淀。’”和“另外,国内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实现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融合等政策为人工智能提供了创新发展环境……为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攻关、产品落地应用以及探索发展新模式新路径提供支持”,可概括为“利用好已经积淀下的大模型方面的技术基础和国家政策提供的支持”;
第4段侧重挑战方面的应对,具体做法为“吸纳领军人才,发展底层技术,拓展AI应用场景”;
第5段针对其他值得关注的问题,“随着ChatGPT的爆火而来的隐私保护、知识产权、创新能力等问题也值得关注……进一步提升大众对AI的认知,让用户了解如何正确合法地使用该工具,‘这对于AI企业的发展是有好处的。’”,指出企业要从“用户”的角度,引导用户合法使用产品,减少对社会产生的负面影响。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一个永恒的范仲淹
梁衡
①山东青州为中国最古老的行政区之一。当年大禹治水后将中国分为九州,即有青州。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
②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一条石阶小路转折而上,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片刻我们爬到半山望寿阁,在这里小憩,山顶石壁上的大红寿字已历历在目。这是明代嘉靖三十九年,青州衡王为自己祝寿时所刻,距今已四百年。山上残雪未消,我在料峭春风中,细细端详这个奇迹。这字高七点五米,宽三点七米,也不知当初怎样写上去、刻出来,却又这样不失间架结构和点画笔意。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遥想当年大禹治水,从这里东去导流入海,天下才得从漫漫洪水中解救出来,有此青州。从此,人们在这里繁衍生息。范仲淹曾来这里为官,衡王在这里治自己的小天地。人们在这石山上摩崖刻字,凿窟造像,唧唧喳喳,忙忙碌碌。唯有这山默默无言。
③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这祠并不大,大约就是两个篮球场大的院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宋人有诗云:“甘情汲取无穷已,好似希文昔日心。”(范仲淹字希文)现在这井还水清如镜。正东有祠堂,有范公像及其生平壁画。祠堂左右供欧阳修和富弼,他们都是当年推行庆历新政的主持。院南有竹林一片,翠竹千竿,蔚然秀地灵之气。竹后有碑廊,廊中刻有范公的名文《岳阳楼记》。院心有古木三株,为唐楸宋槐。树之北有冯玉祥将军的隶书碑联:“兵甲富胸中,纵教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愿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这两句话准确地概括了范公的一生。
④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西夏人惊呼“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边民尊称为“龙图老子”。连皇帝都按着地图说:“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无论在边防,在朝中,在地方,他总是“进亦忧,退亦忧”。其忧国忧民之心如炽如焰。范仲淹是一个诸葛亮式的政治家,一生主要是实践,他按自己认定的处世治国之道,鞠躬尽瘁地去做,将全部才华都投身到处理具体政务、军务中去,并不着意为文。
⑤宋仁宗皇祐三年(公元1051年)范仲淹到青州任知府,这是他的官宦生涯也是人生旅途的最后一站。第二年即病逝了。《岳阳楼记》是他去世前七年,因病从前线调内地任职时所作。正如《出师表》一样,这是一个伟人后期的作品,也是他一生思想的结晶。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的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的戍边生活;回忆着“居庙堂之上”伴君勤政的艰辛;回忆赈灾放粮,所见到的平民水火之苦,他总结历代先贤和自己一生的政治阅历,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
⑥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我在院中徘徊,而对范公、欧阳公和富公的神位,默想千年古史中,如他们这样职位的官员有多少,如他们这样勤勉治事的人又有多少,但为什么只有范仲淹才教人千年永记,时时不忘呢?我想,个人只有辛苦的实践,诚实的牺牲还不行,这些只能随寿而终,只能被同时代的人理解。更重要的是,他要能创造一种精神,能提炼出一种符合民心,符合历史规律的思想。
⑦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路边闪过两个高大的石碑楼,突兀地在寒风中寂寞。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遥望云山,雾霭中翠柏披拂,奇峰傲立。在山上刻字的人终究留不住,留下的是这默默无言的山;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
(有删改)
文本二:
梁衡提出散文美的“三层次”理论,这标志着梁衡开始形成自己的散文理论体系。所谓散文的三层次美,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第三层是哲理之美,即要写出新的思想。
(选自黄海飞《试论作为散文文体家的梁衡》)
7. 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先写青州的悠久历史,顺势引出青州吸引人的地方,既明确了文章的写作对象,又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B. 文章第④段“他胸中自有雄兵百万”“有仲淹在,朕就不愁了”这两句话直接体现了范仲淹卓越的军事才能。
C. 衡王的威风已被风吹雨打去,文章结尾段以刻字、修门楼的衡王来反衬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范仲淹的伟大与永恒。
D. 本文叙述了范仲淹对北宋朝廷的卓越贡献,高度评价了他的才能,语言典雅又豪放,体现了梁衡政治散文的语言特色。
8. 这篇散文在构思上颇具匠心,请结合文本一具体分析。
9. 梁衡提出散文之美“三层次”理论,请结合文本一分析三层次理论 具体体现。
【答案】7. B    8. ①文章以游踪为线索,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游踪为: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
②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
③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如用井水调药治民痼疾、统兵戍边大败敌寇、主持并推行政治革新等),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
④局部段落构思独特。如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    
9. ①描写美:文章第②段对树的描写,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列举一处即可)
②意境美:文章第⑤段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忠君忧民,运用比喻生动写出范仲淹对后世的影响,震撼人心,达到共鸣,体现意境美。第⑥段作者想象范公端坐祠内的场景,让文章显得含蓄隽永,呈现意境美。(列举一处即可)
③哲理美:文章盛赞范仲淹的“永恒”,不仅体现在他的勤勉治事、勤政爱民上,更体现在他创造的精神上,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一符合民心、历史规律的忧乐观,予人以哲思,体现哲理美。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B.“直接体现”错误,西夏人与皇帝的话都是侧面间接体现范仲淹的军事才能。
故选B。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构思的能力。
“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文章以游踪为线索,首先爬云门山看“寿”字,然后下山到青州城西谒范公祠,最后走出范公祠,上车出城。以空间转换为顺序行文。
采用总分式结构行文。“现在人们到青州来,主要是两件事,一是上山‘拜寿’,二是到城里凭吊范仲淹”,文章开篇以青州吸引人的原因(拜寿与凭吊范仲淹)总起全文。“出青州城南五里,有云门山。自山脚下遥望山顶,崖上隐隐有一‘寿’字,这就是人们要来看的奇迹”“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之后围绕这两方面分说。
围绕自我感悟来选材组材。“院心有一井,名范公井,传为范仲淹所修。这井水也不一般,清冽有加,传范仲淹公余用此水调成一种‘青州白九药’,治民痼疾,颇有奇效”“范仲淹从小丧父,家境贫寒。他发奋读书,后科举得官,授龙图阁大学士,为政清廉,且力图革新。后来,西夏频频入侵,朝中无军事人才,他以文官身份统兵戍边,大败敌寇”“后又调回朝中主持庆历新政,大刀阔斧地除旧图新,又频繁调至各地任职,亲自推行地方政治的革新”,文章围绕我对范仲淹的赞美、敬佩之情,选用大量历史史实对范公进行高度赞美。
局部段落构思独特。“衡王创造了奇迹,但他当时的目的并不为艺术。衡王刻字希冀自己长寿百岁,同时也向老百姓摆摆皇族的威风。但是数代之后衡王府就被抄家,命不能永存,威风也早就被风吹雨打去。倒是这个有艺术价值的寿字,寿到如今”“从山上下来,到青州城西去谒范公祠。这是人们为纪念北宋名臣范仲淹所修,千年来香火不绝”“人说这是当年衡王府的旧址,多么威风的皇族,现在只剩下这路边的碑楼和山上的寿字……把门楼修得很高的人还是存不住,长存的是那些曾用生命去掮动历史车轮的人”,衡王刻“寿”字,既是游踪所至,记奇记趣,也是以其求长寿永恒却转瞬即逝的结局来反衬出范仲淹精神的永恒。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艺术特色的能力。
文本二说“第一层是描写叙述的美,写景、状物、述事、传播信息、知识等,求的是准确、干净”,如文本一第②段对树的描写“两边一色翠柏,枝枝蔓蔓,撒满沟沟壑壑。树并不粗,却坚韧挺拔,都生在石上。树根缘石壁而行,如闪电裂空;树干破石而出,如大纛迎风”,有形有色,有点有面,以比喻生动形象地展现了树挺拔的姿态与坚韧的精神,体现了描写美;第⑥段“春风拂动唐楸宋槐的新枝,翠竹摆动着嫩绿的叶片。范公端坐祠内,默默享受这满院春光”,作者用“新”“嫩绿”“春光”等带有象征意味的词语写景,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范仲淹精神永驻,体现了描写美。

文本二说“第二层是意境之美,即要写出感觉、感情、美感”,如文本一第⑤段“我能想见,一个老人在这小院中,在井亭下竹林中是怎样 焦躁徘徊,自责自求,忧国忧民。他回忆着……回忆着……回忆着……终于长叹一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声大彻大悟的慨叹如名利大庙里的震悟大千。这一声大叹悠悠千年,激励着多少志士仁人,匡正了多少仕人官宦”,通过想象老人在院中大彻大悟的画面形成意境美,运用排比生动形象地诠释了范仲淹一生的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北京市海淀区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浙江省杭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教学质量检测(二模)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