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重庆市合川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3届重庆市合川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年重庆市合川市第二次语文模拟考试2023.4.3语文科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
试题预览
2023年重庆市合川市第二次语文模拟考试
2023.4.3语文科试题
注意事项:
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 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
(一)现代文阅读I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长期浸润在山水之间的人,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山水的内在精神没有具体形状,却显现于外形之中。人们通过观看山水的“形”而达其“神”,人的精神超脱于外物,便可领悟至高天理。高山顶峰的光辉绚丽与幽谷的晦暗混沌形成一种张力,山水景象在两极之间的无限变化会给人带来无穷的兴发,不断催促人回到事物和生命的本源。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山水之美、澄明、温润、秀丽、峰回路转、曲径通幽等等都隐含着天道、人道,人与山水的一次次相遇促使人的精神不断敞开,最后窥见其超越性的层面。静观山水、临摹山水,可让人获得生命的智慧,忘我而自足。
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山水文明强调天人合一,宇宙——城邦——个人的内在统一。山水文明更侧重从山水自然静观宇宙的自然秩序和人的自然本性,更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山水自然与人文的融合,有益于个人失意的排遣,心智的抒发,生活的隐忍和激发。中国园林作为对真实山水的模仿,便是尝试将山水自然内化于人的精神,使之变成人的家园的一部分。园林中有各种岩石、草木、流水,曲直、明暗、虚实结合,构造精巧、风格独特,试图将远人山水的特质移植到人的身边,使“自然”与“技艺”融为一体。
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在这个过度娱乐化的年代,山水自然可作为人精神失序的一种调适。现代商业生活已将释放贪欲合理化,人的欲望的全面释放也改变了人的自然本性,甚至将反自然的快乐合法化,导致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人们不时重返自然山水,可以通过山水的滋养、浸润,使自己复原如初,从劳作的艰辛、各种物欲和人造的娱乐中解脱出来;在真实山水中不断陶染,人能恢复自然的苦乐感,形成良好的习性。
(摘编自林志猛《中国山水文明与精神的超越性》)
材料二
纵观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史,我们发现一个突出现象,那就是作为中国艺术美的主要创造者——文人士大夫,较之于其它任何民族、任何文化群体的人更易于游乐山水、寄情山水、隐逸山水,因而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这一特点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起于中国文化背景下知识分子的生活空间和价值取向。大致说来,“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几乎概括了中国古代士人全部的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达则进,入仕,在政治上一展抱负;穷则退,归隐,在自然山水中徜徉适性。因此,隐逸便成了中国知识分子在进与退、仕与隐两者之间进行痛苦选择的结果。由于深受老庄自然哲学的影响,从汉季开始,隐逸总是与雅好山水、玩物审美结伴而行。这样一来,构成中国古代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进与退、仕与隐,就越来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积淀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上了!
那么,作为文人全部生存空间和生活内容的重要部分——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又有什么关联呢?这得从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入手。古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固然在生活内容上有“独善其身”、隐逸山水的一面,但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却是贯串其一生的,所谓“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也。既然政治上不能大行其道、兼济天下,那就退而求其次,以文学创作等精神生产的形式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立功”之路受阻,就“立言”以求不朽。对这一中国文人的“自我表现意识”,司马迁以“发愤著书”这个对后来文学批评产生了重大影响的理论观点进行了概括:在政治事功上“终不可用”,便“退论书策以舒其愤,思垂空文以自见。”对此,章学诚的说法更为简明:“贤者不得志于时,发愤著书以自表现也。”
既然“发愤著书”源于文人士大夫的“不得志于时”,而山水之好,正如钱钟书所言,“初不尽出于逸兴野趣、远致闲情,而为不得已之慰藉。达官失意、宦士失职,乃倡幽寻胜赏,聊用乱思遗老,遂开风气耳。”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
(摘编自刘绍瑾《山水文化与中国美学传统》)
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山水的外形寄寓着它的内在精神。与山水相处日久的人,会在内心接受山水的影响,将其转化为人的自然本性。
B. 关注人的精神世界是山水文明的重要内容,这种文明力图调和社会与个人的关系。这离不开山水对人的滋养。
C. 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这主要是得力于文人士大夫这个群体。
D. 从汉末开始,文人入世还是出世,日益明显地表现在“朝市”与“山林”这两个有着深厚文化心理内容的地带。
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论述山水对人精神世界的影响,材料二阐释山水与中国美学传统的关系。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
B. 如今,有些人过度追求不必要的乃至非法欲望的满足,这与现代商业生活将释放贪欲合理化及欲望的全面释放有很大关系。
C. “穷则独善其身”是中国古代士人生活内容和价值取向的一部分;隐逸于自然山水并能徜徉适性,是中国知识分子选择的结果。
D. 按照钱钟书先生的理解,人们对山水的喜爱并不完全出自于个人的兴趣与情致。仕途失意时,文人士大夫常借山水聊以慰藉。
3. 下列选项,最能证明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
A. 在庐山景区的放映厅里,常年循环放映电影《庐山恋》,这部故事片,被评为改革开放40周年优秀爱情电影。
B.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迹遍布祖国大半河山,经30年考察撰写了60万字的地理名著《徐霞客游记》。
C. 北宋画家文同为了画好竹子,常年不断地在竹林里头钻来钻去,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做到了胸有成竹。
D. 静峙万载的群山,日夜东流的大江……赤壁山水,让苏轼卸落了心灵的沉重,获得了回归生命本源的平和与安然。
4. “山水”对中国人具有哪些重要意义?请结合上述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5.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请结合李白的诗作《独坐敬亭山》,分析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怎样的关联。
【答案】1. C    2. A    3. D    
4. ①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
②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③调适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
④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 ①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不得志。不得志使得文人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②李白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中内容的能力。
C.“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错误,偷换概念。材料二说的是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而不是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比其它国家 “更为热衷于”表现山水自然世界”。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 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
A.“两则材料当中‘山水’这一概念内涵不同”错,两则材料中山水概念内涵是相同的,都是指自然山水。
故选A。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观点是人长期处于自然山水中,会将山水内化于人的自然本性,内心受到它的浸润滋养。
A.《庐山恋》是一部风景爱情片,并不是为了突出人超越世俗生活、重建精神秩序的主题。
B.徐霞客游历山水,重点在于地理考察。
C.胸有成竹的事例,强调的是观察的重要性。
D.表现 是山水对苏轼内心的治愈。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第一段“人沉浸在山水天地间因观看到本源和秩序之美而产生精神的充盈和愉悦,从而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新获得勃勃生机的生命动力”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超越单调乏味的世俗生活,重获生命动力与生命的智慧。
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山水的滋养更容易使人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分析可知,“山水”使我们形成和谐、内敛、温厚的心性,建立起稳定的精神秩序。
根据材料一最后一段“自然山水能把人的精神视域重新打开,使人神游其间”分析可知,“山水”可以调适我们失序的精神,重新打开我们的精神视域。
根据材料二第一段“山水自然世界对于中国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的重要意义就显得比其它国家更为突出”分析可知,“山水”对中国的文学艺术和美学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 观点态度的能力。
根据材料二最后一段“由于有此共同的心理基础,那种‘发愤著书’式的自我表现意识到了魏晋以后,便越来越多地与隐逸山水活动合流了。这一合流,使隐逸山水这一士人生活的重要内容与文学艺术活动结成了深厚的姻缘”分析可知,山水隐逸与文学审美活动有着共同的心理基础,士大夫在不得志的情况下便隐逸山水、发愤著书(立言)来表现自己的存在价值,而这又源于其强烈的自我表现意识。
这首诗是诗人表现自己精神世界的佳作。此诗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而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感。根据李白的经历分析可知,李白被赐金放还,实际上是被逐出长安,政治失意时写了很多寄情山水之作,《独坐敬亭山》大约是那时之作。“相看两不厌”表达了诗人与敬亭山之间的深厚感情。“相”、“两”二字同义重复,把诗人与敬亭山紧紧地联系在一起,表现出强烈的感情。同时,“相看”也点出此时此刻唯有“山”和“我”的孤寂情景与“两”字相重,山与人的相依之情油然而生。结句中“只有”两字也是经过锤炼的,更突出诗人对敬亭山的喜爱。“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对诗人来说不足挂齿。这两句诗所创造的意境仍然是“静”的,表面看来,是写了诗人与敬亭山相对而视,脉脉含情。实际上,诗人愈是写山的“有情”,愈是表现出人的“无情”;而他那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处境,也就在这静谧的场面中透露出来了。《独坐敬亭山》表面是写独游敬亭山的情趣、山与人相依之情,可是从“孤云独去闲”“只有敬亭山”可看出作者无事可做的孤独,其深含之意则是诗人生命历程中旷世的孤独和落寞感。
(二)现代文阅读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炉边(节选)
沈从文
大门前,因为宽敞,一些卖小吃的,到门前休息便成了例了。日里是不消说,还有那类在一把无大不大的“遮阳伞王”(那是老九取的名)下头炸油条糯米糍的。到夜间呢,还是可以时时刻刻听得一个什么担子过路停下的知会,锣呀,梆梆呀,单是口号呀,少有休息。这类声音,在我们听来是难受极了。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
一个敲小锣卖丁丁糖的又在门前休息了。我知道,这锣的大小,是正如我那面小圆砚池,是用一根红绳子挂在手上那么随随便便敲着的。许是有人在那里抽了签罢,锣声停下来,就听到一把竹签子在筒内搅动的响声了。又听到说话,但不很清楚。那卖糖的是一个别处地方人,譬如说,湖北的罢。因为常听他说“你哪家”;只有湖北人口上离不得“你哪家”,那是从久到武昌的陈老板的说话就早知道了。
在他来此以前,我似乎还不曾见过像那样敲着小锣落雨天晴都是满街满巷走着的卖糖的人。顶特别的是他休息到什么地方时,把一个独脚凳塞到屁股底下去坐,就悠悠扬扬打起那面小锣来了。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白天一听铛铛的响声,就争着跑出去。六弟还有一次要他让自己坐坐看,我们奇怪它怎么不会倒,也想自己有那么一张,每天让我们坐着吃饭玩,还可以扛到三姨家去送五姐她们看。
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的颜色式样虽相同味道却两样,有的样子不一样味道却又相同。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大的十枚五枚,小的两枚一枚。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可以把尖端同蒂咬去,当牛角吹。茄子糖则比真茄子小了许多,但颜色同形式都同,把茶倾到茄子中空处再倒到口里去也很甜。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那湖北人,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大菩萨之间,又放了一个小瓶子,有四季花同云之类画在瓶上。瓶子中,按时插上月季、兰、石榴、茶花、菊、梅以及各样应时的草花。抽糖的签筒也拿出来了。签从一点到六点各六根,把这六六三十六根竹签管束在一个外用黄铜皮包裹描金髹过的小竹筒内。“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
等了一会,外面的签筒还在搅动。
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
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
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
“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
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
“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
“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
“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
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妈又说必是六生的怂恿。这当然是太冤屈六弟了。六弟就忙着分辩,说是自己正想到别的事,连话也不讲,说是他,那真冤枉极了。
六弟说正想到别的事,也是诚然。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那个花瓶为什么必得四名小菩萨围绕?
签筒声停止后,那铛铛铛漂亮的锣声便又响着了。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到道门口后,把顶上的木盘放下,于是一群嘴边正抹满了包家娘醋萝卜碗里辣子水的小孩,就蜂子样飞了过来围着,胡乱的投着钱,吵着骂着,乘了胜利,把盘子中的若干名大小菩萨一齐搬走。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还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糖客是当真收起独脚凳走去了。
“那丁丁糖已经过道门口去了!”六弟嗒然的说。
“每夜都是这时来。”我接着说。
“娘,那是一个湖北佬,不论见到了谁个小孩子都是‘你哪家’的,正像陈老板娘的老板,我讨厌他那种恭敬,”九妹从我手上把那本字课抢过手去,“娘,这书里也画得有个卖糖的人呢。”
妈没有做声。
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6.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于卖小吃的知会声,“我们”听到难受,原因是美食令人垂涎而欲望不一定能得到满足;听不到感到寂寞,原因是没有美食更谈不上欲望的满足。
B. 小说围绕“我”儿时家门前的小吃展开叙写,但又不仅仅是食物本身吸引人,比如卖糖人特别的生意用具、经营方法、待人之道等,都让人印象深刻。
C. 兄妹三人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而九妹则留意到他的为人,独具女孩子的细腻敏锐。
D. 母亲在小说中笔墨不多,但形象并不单薄,不让孩子们买糖,是管教严格,为孩子们预备鸭子粥宵夜、体谅孩子们的失望情绪等,则展现出她的慈爱。
7. 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没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强烈的人物冲突,但叙事如行云流水,收放自如,具有浓郁的散文风格和诗的意境,给人以美的享受。
B. 小说的心理描写非常出色,不仅通过“难受”“寂寞”“嗒然”等直接表现人物心理,更善于通过人物神态、动作、语言等表现人物内心世界。
C. 小说题为“炉边”,节选部分写的自然也是炉边的所见所闻,以“炉边”这个小小的空间去整合和囊括那么丰富的风物与人事,构思非常巧妙。
D. 小说语言含蓄蕴藉,意味深长,比如“极其无意思的嗔视着又羡企看那群快要二炮了还不归家去的放浪孩子”,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
8. 小说对卖糖人所卖的糖做了非常详细的描写,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9. 这篇小说表现出浓郁的人情之美、人性之美,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答案】6. C    7. D    
8. ①突出糖的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②渲染糖的诱人,为写“我”和弟弟妹妹买糖的渴望做铺垫,并反衬出没有吃到糖的失望;③通过极富时代、地域特色的风物,增强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    
9. ①兄妹三人贪念美味和哥哥怂恿妹妹的场景,表现出儿童的天真无邪;②母子、兄妹之间的理解、默契,表现出家人之间的温馨;③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询问、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C.“对卖糖人的关注焦点并不相同”错误。结合原文对糖的味道的描述,“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吃来是又凉又甜的。有成片的姜糖,味道微辣……”可知,兄妹三人的确各具特点,但焦点都在糖的美味;“‘我’只是垂涎糖的美味,六弟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错,结合“我们因为欣赏那张特别有趣的独脚凳……”“他想到许多事情出奇的凶:那位像活的生了长胡子横骑着老虎的财神爷怎么内部是空的?那大肚子罗汉怎么同卖糖的杨怒山竟一个样的胖实!……”可知,“我”不只垂涎美味,六弟也没有对器物、工艺等更感兴趣。
故选C。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D.“语言含蓄蕴藉”错误。结合“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等可知,语言明白晓畅,并不含蓄蕴藉;“主要表达了小孩子渴望自由的心理”错,“极其无意思的……”  主要表达的不是对自由的渴望,而是没有吃到糖的失落。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文中对卖糖人做的糖描写非常细致,如“大的木方盘内,分划成了许多区。每一区陈列糖一种”“有用红绿色纸包成三角形小包的薄荷糖……有成片的姜糖……圆的同三角形的各种果子糖……藕糖就真像小藕,有孔有节。红的同真红椒一般大的辣子糖……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顶小的同一个拇指那么大,大的如执鞭的财神、大肚罗汉,则一斤糖还不够做一个”“把菩萨安放在盘子正中,各样糖同小菩萨,则四围绕着陈列”等,糖果色彩纷呈、大小形状各异,味道也各不相同,很能吸引小孩子。这样写突出卖糖人做的糖丰富精致,表现卖糖人心灵手巧,善于经营。
描写糖果的颜色、味道、造型等等,突出糖果的诱人,于是引出了下文我们想要买糖吃,“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同时因为买糖的事被母亲阻止而吃不到糖而感到失望,“湖北佬真是走了。在鸭子粥没有到口以前,我们都觉得寂寞”。
由“还有用模子做成的糖菩萨:……‘过五关’的抽法是一个小钱只能得小菩萨一名。若用铜元,若过了三次五关以后,胜利还是属于自己,则供着在盘子正中手里鞭子高高举着的那位财神爷就归自己所有了。三次五关都顺顺当当过去,这似乎是很难;但每天那湖北人回家时那一对大财神总不能一同回家,似乎是又并不怎样不容易了”可见卖糖人所卖的糖是那个时代独有的富有特色的事物,对它的细致描写突出了时代和地域色彩,增强了小说的怀旧色彩和乡土气息。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探究作品意蕴的能力。
人情美主要体现在小孩子的可爱和天真,比如兄妹三人的贪念美味,“每一种声音下都附有一个足以使我们流涎的食物,且在习惯中我们从各样不同的知会中又分出食物的种类。听到这类声音,我们觉得难受,不听到又感到寂寞”,这是小孩子的淳朴和天真;哥哥怂恿妹妹买糖去,“六弟是早把神魂飞出大门傍到那盘子边去了。我说,‘老九,你听!’我是知道九妹衣兜里还有四十多枚小钱的。其实九妹也正是张了耳朵在听。‘去罢。’九妹用目答应我。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表现出兄妹之间的默契和儿童的天真无邪。
人情美还体现在家人之间的温馨美好的相处,如我们的“诡计”被母亲识破,“她把手去前衣兜里抓她的财产,又看着母亲老实温驯的说,‘娘,我去买点薄荷糖吃罢!’‘他们想吃了,莫听他们的话。’‘我又不抽签,’九妹很伶便的分解,都知道妈怕我们去抽签。‘那等一会粥又不能吃了!’本来并不想到糖吃的九妹,经母亲一说,在衣兜里抓数着钱的那只手是极自然的取出来了”,九妹的老实厚道,母亲了解自己的孩子,怕他们不好好吃饭,不允许去买糖的慈爱,都展现出人情之美。
人性美主要体现在糖客对小孩子“你哪家”的亲切询问,如“常听他说‘你哪家’”;兄妹三人对糖客的设想与担心,“这样不到二十声,就会把独脚凳收起来,将盘子顶到头上,也用不着手扶,一面高兴打着锣走向道门口去罢……眼看到菩萨随到小孩子走尽后,于是又把独脚凳收起,心中装了欢喜,盘中装了钱,用快步的跑转家去罢。回家大约还得把明天待用的各样糖配齐,财神重新再做,小菩萨也补足五百数目,到三更以后始能上床去睡……为那糖客设想着,又为那糖客担心着财神的失去”,表现出陌生人之间的淳朴善良。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吉顼,洛州河南人。长七尺,性阴克,敢言事。举进士及第。调明堂尉。
父哲为易州刺史,坐赇当死,顼往见武承嗣,自陈有二女弟,请侍王巾盥者。承嗣喜,以犊车迎之。三日未言,问其故,答曰:“父犯法且死,故忧之。”承嗣为表贷哲死,迁顼龙马监。
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顼曰:“俊臣诬杀忠良,罪恶如山,国蟊贼也,尚何惜?”于是后斩俊臣。
突厥陷赵、定,授检校相州刺史,且募兵制虏南向。顼辞不知武,后曰:“贼方走,藉卿坐镇耳。”顼至,募士无应者,俄诏以皇太子为元帅,应募日数千。顼还言状,后曰:“人心若是邪?卿可为群臣道之。”顼诵语于朝,诸武恶之。
张易之兄弟以宠盛,思自全,问顼计安出。顼曰:“天下思唐久矣!庐陵斥外,相王幽闭。上春秋高,武诸王非海内属意。公盍从容请相王、庐陵,以副人望?易吊为贺之资也。”易之、昌宗乘间如顼教,后意乃定。既而知顼与谋,召见问状,顼对:“庐陵、相王皆陛下子,先帝顾托于陛下,当速有所付。”乃还中宗。
明年,顼坐弟冒伪官贬琰川尉,及辞,召见,泣曰:“臣去国,无复再谒,愿有所言。然病棘,请须臾间。”后命坐,顼曰:“水土皆一盎,有争乎?”曰:“无。”曰:“以为涂,有争乎?”曰:“无。”曰:“以涂为佛与道,有争乎?”曰:“有之。”顼顿首曰:“虽臣亦以为有。夫皇子、外戚,有分则两安。今太子再立,而外家诸王并封,陛下何以和之?贵贱亲疏之不明,是驱使必争,臣知两不安矣。”后曰:“朕知之,业已然,且奈何?”
顼寻徙始丰尉,客江都,卒。
(节选自《新唐书•吉顼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B. 来俊臣下狱/司刑当以死/状三日不下/顼从武后游苑中/因间言/臣为陛下耳目/知俊臣状入不出/人以为疑/后曰/朕以俊臣有功/徐思之/
C. 来俊臣下狱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押题卷(全国卷)(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3届江苏省南京市师大附中高三一模适应性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