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押题卷(全国卷)(逐题解析)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押题卷(全国卷)(逐题解析)(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猜题卷全国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唐宋诗歌继往开来的发展历程中,12世纪早期的宋室南渡是一个重大转变。宋室南渡后,无论社会文化还是诗歌艺术,在继承北宋的同时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宋孝
试题预览
2023届高考语文金榜猜题卷 全国卷
考试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唐宋诗歌继往开来的发展历程中,12世纪早期的宋室南渡是一个重大转变。宋室南渡后,无论社会文化还是诗歌艺术,在继承北宋的同时又发生了显著变化,尤其是宋孝宗至宁宗前期约半个世纪,诗歌创作出现中兴,成为继唐代开元、元和及北宋元祐之后的又一诗学高峰,史称南宋中兴诗坛。此期诗歌不仅极富艺术成就,也极具阐释空间与研究价值,成为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曾维刚著《南宋中兴诗坛研究》从群体论、演进论、个体论等多个层面,对南宋中兴诗坛展开系统深入的研究,从新的角度对宋代文学的中兴进行多维透视。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将文献发掘与理论批评相结合,在学术史的脉络中深入开拓,进行诗史建构。著者揭示20世纪以来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盖因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宋词长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正宗,占据了宋代文学研究的主导地位,相比之下,宋诗研究虽取得了丰富成果,但总体状况却寂寥得多,无论是文献整理还是理论批评方面的成绩均落后于宋词研究。就宋诗研究内部看,又存在重北宋而轻南宋、重大作家而轻中小作家的倾向。该著选择以南宋中兴诗坛为研究对象,正是着意于对学界研究薄弱而又十分重要的学术地带进行开拓。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秉持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现象,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的理念,重视“历史—文化”的综合研究,突破学界主要对少数著名中兴诗人进行个案研究的格局,注重从宏观角度考察南宋中兴诗坛的群体动态,探讨诗人群体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与历史语境。在研究南宋中兴诗坛的演进代变时,不仅较长时段地考察自南渡到中兴诗坛的代际变化,也深入讨论催生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历史文化动因。在对作家作品进行艺术分析时,注重对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进行探讨,并对社会文化与文学作品的中介——士人心态进行分析,在多维立体的考察中揭示特定时代、群体或个体的精神状态、艺术心态与文学形态,从而深化、细化对南宋中兴时期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理解。
值得注意的是,该著还专设下编“个体论”,从个案研究的角度,对韩元吉、朱熹、陆游、范成大等进行研究,指出南宋诗歌的中兴,并非尤袤、杨万里、范成大、陆游等少数著名作家活动的结果,而是许多优秀诗人共同创造的局面。南宋中兴时期的许多重要诗人,不仅有其群体性特征,也极具个性,他们共同建构了南宋中兴诗坛异彩纷呈的局面。
文学史的研究,不能只是简单排列一个个作家,而要注意史的发展线索,注意文学群体的有机活动系列,包括作家之间的关系、作家群体的形成与消散、文学思潮的兴起与衰落。《南宋中兴诗坛研究》在此方面深具匠心。著者指出其重要研究方法之一,就是共时性研究与历时性研究相结合。共时性研究注重对构成系统的同时存在的各项要素的比较与分析,有利于从横向角度观察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态、关系及其共性与差异;而历时性研究注重对不构成系统的连续发展的某项要素的前后比较与考察,有利于从纵向角度观察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构与性质变化。
(摘编自曹辛华《文学中兴的多维透视——评〈南宋中兴诗坛研究〉》)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宋室南渡后,中国诗歌创作出现又一个诗学高峰,史称南宋中兴诗坛,此时期的诗歌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是文学史研究中的重要议题。
B. 20世纪以来,因为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宋词长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正宗,而宋诗研究整体情况较落后。
C.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分析角度多维而立体,在对特定时代、群体或个体的考察揭示中深化对南宋中兴时期社会文化与时代精神的理解。
D. 《南宋中兴诗坛研究》认为南宋诗歌的中兴是众多优秀诗人造就的,他们兼具群体性特征与个性,建构了异彩纷呈的南宋中兴诗坛。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首段末句总述《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研究层面与角度后,后文逐段对其进行分述,论证结构清晰、严谨。
B. 文章第2段通过分析宋诗研究重视北宋及大作家的倾向,证明了相比于宋词研究,南宋诗歌研究的学术价值不高。
C. 文章第3段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述了《南宋中兴诗坛研究》所秉持的文学理念和研究特点。
D. 文章评述角度较全面,且论述语言准确贴切,但若可以提供更丰富的例子,可能更易让读者理解文中观点。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相比传统学界,《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研究角度较新,注重从宏观角度对南宋中兴诗坛群体动态进行分析。
B. 在对作家作品进行分析时,不能只注重个体,还应该注重文学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生态及士人心态等内容。
C. 作家间关系、作家群体情况、文学思潮的变化都属于文学群体有机活动系列,是文学史研究的内容之一。
D. 若想从横向角度观察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态、关系及其共性与差异,可以采用历时性的研究方法。
【答案】1. B    2. D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B.“因为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错误。由原文“著者揭示20世纪以来的宋代文学研究中,盖因王国维、胡适等学者‘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观念的影响,宋词长期被视为宋代文学的正宗”可知,“盖”即“大概”,对于宋词被视作宋代文学正宗的原因,原文只是做一个可能性推测,而非事实性、确定性界定。选项曲解文意。
故选B。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A.“逐段对其进行分述”错误。原文第2段分析了南宋诗歌研究薄弱的现状,说明《南宋中兴诗坛研究》的开拓性价值,并没有对首段末句的内容进行分述。
B.“证明了相比于宋词研究,南宋诗歌研究的学术价值不高”错误。原文第2段分析宋诗研究内部的倾向意在交代宋诗研究的现状,后文明确其著作的研究对象和意图,表明南宋诗歌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C.“举例论证”错误。文章第3段并没有运用举例论证,主要是道理论证,如“在研究南宋中兴诗坛的演进代变时,不仅较长时段地考察自南渡到中兴诗坛的代际变化,也深入讨论催生其发展变化的内在历史文化动因”。
故选D。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可以采用历时性 研究方法”错误。由原文“共时性研究……有利于从横向角度观察同一时空条件下不同事物的形态、关系及其共性与差异”及“历时性……有利于从纵向角度观察不同时空条件下同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结构与性质变化”可知,选项所说的情况应采用共时性研究方法,而非历时性研究方法。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二十大报告中阐述过去五年的工作和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时谈到,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一些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载人航天、探月探火、深海深地探测、超级计算机、卫星导航、量子信息、核电技术、大飞机制造、生物医药等取得重大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在走向深海的过程中,“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的成功研制和交付使用是一个里程碑。2012年9月,“科学”号在青岛正式交付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运行管理,拉开了我国从海洋系统视角开展深海大洋研究的序幕,引领了中国海洋科学调查由近岸到大洋、由浅海到深海的历史性跨越。这十年,“科学”号见证了我国海洋科技事业迅猛发展的光辉历程,也是我国从海洋大国向海洋强国坚实迈进的缩影。
十年来,“科学”号已安全执行50多个海上调查航次,安全航行2100余天,累计航程30余万海里,装备的“发现”号水下缆控潜器(ROV)完成了超过300个海洋科学考察潜次任务,支撑了包括国家重点研发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科学院战略先导专项等课题420余项,航迹遍布中国近海、西太平洋、北太平洋、中太平洋等广袤的海域,实现了诸多从0到1的突破。
“科学”号使我国海洋科学研究从近海迈向远海,从浅海迈向深海,为我国开展远洋综合科学考察研究乃至我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提供了不可替代的、强有力的能力支撑,是国际上公认的最先进的综合科学考察船之一。
(选编自王凡《“科学”号,十年科考在深海》)
材料二:
近十年我国CDP总量一览(万亿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经济朝着高质量发展持续推进,不仅国内生产总值屡创新高,国际影响力也不断提升。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3年至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6.6%,高于同期世界2.6%和发展中经济体3.7%的平均增长水平。其中,2014年、2016年、2017年、2018年、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相继跨越60、70、80、90、100万亿元大关,2021年更是突破110万亿元,达到114.4万亿元,按不变价计算为2012年的1.8倍。
人均CDP实现新突破。2021年,我国人均GDP达80976元,扣除价格因素,比2012年增长69.7%,年均增长6.1%;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12551美元,连续3年超过1万美元,稳居上中等收入国家行列,接近世界银行划分的高收入国家门槛值。
此外,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按年平均汇率折算,2021年我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达18.5%,比2012年提高7.2个百分点,居世界第二位。2013年至2021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30%,居世界第一。
(摘编自《中国基金报》)
材料三:
从田间地头到抗疫现场,从祖国边疆到异国他乡,从足球赛场到绚丽舞台,从扫黑一线到绿色军营,创作者将十年间无数为国家、为社会、为生活努力奋斗的身影浓缩进11个故事中,以点带面地呈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时下播出的众多迎接党的二十大重点剧目中,《我们这十年》以宏大的时代格局、鲜明的主题立意和独特的表现形式格外引人注目。“那些默默坚守的奋斗者令人敬佩”“演的都是身边事,特别有代入感”“开创了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新境界”……该剧甫一播出,就引发了强烈社会反响,获得骄人的收视成绩和观众口碑。这部作品的成功说明,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新征程人民期盼,应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向。
2012年到2022年是非凡的十年。这十年,中国的变化举世瞩目,这十年,中国人的奋斗历程值得礼赞。《我们这十年》立足十年辉煌成就,聚焦十年里的“我们”,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防和军队建设、外交等方面的11个主题,采取“单元组合式”结构,将新时代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提炼成11个故事,进行全面展现。
《一日三餐》《心之所向》《砺剑》《热爱》《未来已来》《理想生活》《前海》《沙漠之光》《西乡明月》《唐宫夜宴》《坚持》……在“我们这十年”作品主旨的统御下,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11个单元围绕11个重大时代命题,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海纳百川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摘编自郝戎《<我们这十年>:热忱描绘新时代宏伟气象》)
4. 下列对材料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2013年以后 近十年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长率均高于同期世界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平均增长水平。
B. 我国经济朝着高质量方向发展,国内生产总值从2014年到2020年,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
C. 截至2021年,扣除价格因素,我国人均CDP相比2012年增长接近70%,实现了人均GDP的新突破。
D. 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比重达到18.5%的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已经连续多年居于世界首位。
5.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材料一以“科学”号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为例,重点介绍十年来我国科技领域取得的辉煌成就。
B. 材料二把关注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领域,主要介绍了我国十年来经济总量(CDP)取得 令人瞩目的成就。
C. 材料三以电视剧《我们这十年》为例,以鲜明的主题立意展示了我国部分领域十年来的巨大成就。
D. 三则材料分别从科技创新、政治经济和文化艺术的视角,精细化、特写式地展现了我国十年来的发展成果。
6. 《我们这十年》的播出引发了社会强烈反响,这部作品的成功为当下现实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提供了哪些经验?请简要概述。
【答案】4. B    5. A    
6. ①创作主题:应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人民期盼②创作格局:作品要具备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③创作形式:以点带面,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真实生动、鲜活可感。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B.“每年以8%左右的速度持续增长”错,观察材料二图表可知,2017 年和 2018 年增长超过 10%,2020 年增长不足 3%。
故选B。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 能力。
B.“主要介绍了我国十年来经济总量(CDP)取得的令人瞩目的成就”以偏概全,根据“人均CDP实现新突破”“此外,我国经济占全球份额稳步提升,国际影响力与日俱增”可知,还有“人均 GDP”和“国际影响力”;
C.“部分领域”错,原文为“将新时代国家在各个领域发生的巨大变化,概括提炼成11个故事”,可见是“各个领域”;
D.没有“政治”的内容,“精细化特写式”错,应是“全方位立体式”。
故选A。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创作主题:由“这部作品的成功说明,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新征程人民期盼,应成为当下现实题材创作的重要方向”可得出:应从国家和民族命运的高度出发,顺应新时代发展要求,呼应人民期盼。
②创作格局:由“在创作格局、题材视野和叙事角度上,该剧从国家和民族命运 高度出发,从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中提炼主题,全方位回顾党的十八大以来建设发展的辉煌历程,为作品赋予了海纳百川的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可得出:作品要具备深度、广度、力度与温度,具有宏大的历史视野、高远的创作格调和强烈的现实意义。
③创作形式:由“该剧多维聚焦,全线出击,11个单元围绕11个重大时代命题,将蓬勃宏大的时代发展图景转换为真实生动、鲜活可感的现实生活故事,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对新时代中国重大发展成就进行集中巡礼”可得出:以点带面,以小切口反映大主题、小人物折射大时代,真实生动、鲜活可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无法完成的画像
刘建东
1944年的春末。这一年我十五岁,我师父大约四十岁。是城里唯一的炭精画画师。三年前,他来到城里,在南关开了家画像馆。师父保持着一个传统,画遗像一定得到死者的家里去画。
一个弥漫着一股淡淡的烧焦味道的屋子里。一个女孩被一个中年妇女领进来,中年妇女是女孩的舅妈。
舅妈说:“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所以才请您来她家里给画张像。”
师父把目光从女孩身上移到舅妈脸上:“我需要她的照片,你们找出来,我来挑一张。”
舅妈把相册递到小卿跟前,问:“照片呢,照片咋就都不见了?”
小卿眼中带泪,“我知道。”她说。
她领着我们走出屋,左拐,在墙角处放着一个红花的搪瓷脸盆,已经掉了很多瓷,红花已经残缺不全。她指着脸盆里,小声凄凄地说:“喏,都在这里。”
我们顺着她手指的方向,低头观看,脸盆底有一层燃烧后的灰烬。
“你把照片都烧了!这是为啥?”
“我娘没死,找我爹去了。”
“那你爹去哪儿了?”
“我娘说,我爹去的地方不能让别人知道。”说到这里,她突然警惕地盯着我的眼睛。
一会儿小卿舅妈从里屋又翻出一张泛黄的照片,递给我师父:“您看,这个行不行,我只找到这一张。”
师父盯着照片,似乎在辨认照片中的人,半天没有说话。
舅妈焦急地问:“行不行啊?您给个准话。”
师父再次端详着照片,“就它吧。”他平静地说。
我开始做准备。师父坐在那里,闭目养神。在远处传来的隐隐约约的枪炮声中师父缓缓睁开眼,目光在纸上扫视一遍。
师父起身,净手,擦干,然后端坐在桌子前,拿起铅笔开始画头像的轮廓。他画得很慢,比平时要慢许多。天擦黑的时候,师父才把铅笔稿画完。
第二天画像的过程仍然艰辛。以往每一次,都是从眼睛画起。而这一天,1944年春天的一天,师父犹豫了片刻,然后,用小楷毛笔沾上炭精粉,笔落在了鼻子上。鼻头的阴影慢慢地擦出来了,当师父用炭精粉擦出第一笔黑色的线条时,像是广阔的平原上,吹过来一股春风。
第三天,师父画了脸部。
第四天,他才最后画眼睛。到傍晚,他再也画不动了。素描纸就放在桌面上,我用宣纸把素描纸蒙住。我看到,师父的右手布满了密密的汗珠。从来没有过这么难熬的作画过程。
第五天一早,我们就赶到了小卿家。我掀开宣纸,惊得大叫。宣纸下面是空荡荡的桌面。
舅妈把小卿喊进来,吼道:“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
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
师父安抚她:“不关你的事。别怕。”
接着,师父淡定地说:“我重画。”
重画的过程是一场灾难。每一天下来,他都疲态尽显。又过了五天。画像告成的那一刻,师父瘫坐在椅子上,面色苍白。他闭上眼,没说一句话。小卿看了一会儿,突然放声痛哭。她一直相信,母亲一定会在某个黎明时刻,回到她的身边。现在,当她看到母亲以这样的方式出现在她面前时,也许她意识到了那个黎明永远不会到来。
我背着画夹和师父回到店里。
不知睡了多久,暗夜中传来细碎的声音。我爬起来,摸向柜台——画夹不见了。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父。
我和师父,谁也没有再提起画像的事。
一年后的一天,我在店里等着师父,等了一天,两天,一个月,两个月,没有等到。我盘下了那个小店。一边画像,一边等师父,就像小卿等她的母亲一样。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
1951年的一天,画店里进来一个姑娘。“我是小卿。”她说。
我内心涌动着一股暖流,不知是因为见到小卿,还是想到了当年画像时的师父。我小心地问:“找到你娘了吗?”
小卿说:“一直在寻找。有一天,舅舅突然来到学校,拉着我狂奔到烈士纪念堂,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那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女人在中间,男人在两边。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这是他们分别时的照片。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
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小卿的爹头发很密很长,看上去刚毅英武。那张照片虽然清晰度不高,但他们四人快乐的笑容溢出了照片,明显感染着小卿。她看着照片,眼里含着泪,却微笑着。
我的目光重新回到照片上,我紧紧盯着照片中的另一个男人,我有点怀疑自己的眼睛。我使劲揉了揉眼睛,指着照片惊呼道:“小卿,你看,那个人,那人是我师父!”
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父,这里面埋着他的一顶帽子。黄姨说,他曾经化名杨宝丰,开了一家画像馆。我这才知道,我师父叫宋咸德。
我潸然泪下。
(选自《十月》2021年第6期,有删改)
7.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卿自作主张地把母亲的所有照片全都付之一炬,之 所以会有这种极端之举是不愿意画像完成,实则是内心深处不愿意接受母亲的离去。
B. 小说中两次写到枪炮声,与“1944”和“1951”两个年份自然呼应,既点出了时代背景,又暗示了历史的进程,让情节发展更为合理。
C. 小卿舅妈提供的照片很不清晰,师父通过仔细辨认,仅凭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母亲的形象描绘出来,表现了师父高超的画像技艺。
D. 小说善于借助物象推进故事发展,如合影照片的出现,交代了人物之间的关系,解答了前文的悬疑,使得故事情节有了突转。
8. 小说标题“无法完成的画像”意蕴丰富,对其中的“无法完成”应怎样理解?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9. 围绕着“无法完成的画像”这一核心事件,小说作者巧妙地使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叙事,分别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答案】7. C    8. ①小卿毁掉第一次画像,师傅烧毁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②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③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④一幅画像无法完成对革命者精神的塑形。    
9. 答案示例:
①明线故事:抗战期间“我”跟随师父为失踪的小卿母亲画像,但画像先后被小卿和师父不明原因地损毁,随后师父也失踪了。直到解放后“我”与小卿重逢才终于得知了各自“失踪”的亲人都是为开展地下工作献出生命的革命烈士这一真相。
②暗线故事:小卿的母亲为革命事业,离家出走,在家人的质疑与埋怨中,与几位战友隐姓埋名,秘密开展工作,最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解析】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C.“仅凭质量很差的照片就将小卿母亲的形象描绘出来,表现了师父高超的画像技艺”错误,从后文可知,小卿的母亲是师父的战友,所以师父的画像不全是仅凭照片画出来的,这一情节也不是为了表现师父的高超技艺。
故选C。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含义的能力。
根据“前两天你把你娘的照片烧了,这次你又把画像弄到哪里去了?”“小卿憋着眼泪,不答话”可知,小卿毁掉了第一次画像;根据“借着淡淡的月光,只见浓浓的夜色中隐约有一个人,打着了火,在烧什么东西。视线顺着火光向上移——我一屁股坐到了地上。那个人竟是师父”可知,师傅烧毁了第二次画像,画像最终没有完成。
结合“又过了一年,遥远的枪炮声终于来到了城外,清晰而响亮”可知,当时革命形势复杂危险,为保护战友及其家人,画像不能完成。
根据“那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女人在中间,男人在两边。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黄姨领着我和小卿来到一个烈士墓前,她告诉我说,这就是你师父”可知,被画人和画像人都已牺牲,画像没法完成。
革命者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不是一幅画像就可以塑造出来的。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明线是“我”跟随师父为失踪的小卿母亲画像。小卿的舅妈带着小卿来找师父为失踪的小卿母亲画像,师父根据照片终于画出了画像,小卿和师父因为各自的原因把画像损毁,随后师父也失踪了。解放后,小卿来到店里,和“我”讲述了在烈士纪念堂前看到一张合影照片,上面有自己的母亲,随后我跟着小卿来到烈士纪念堂,看到了那张照片,发现了师父也是革命烈士。
暗线是以小卿的母亲为线索,根据“小姑子很任性,因为恋爱,断了和我们来往。三年前,我们来找她时,已经看不到她了,只剩小外甥女独自在家。我们找了三年,只好放弃了,就当是死了”“我娘没死,找我爹去了”“我们站在一张照片前,那是一张合影,合影上是四个微笑着的人,两个年轻的男人和两个年轻的女人,女人在中间,男人在两边。我惊呆了,我越看,其中一个越像我娘,我失声痛哭。后来,一个陌生的女人走到我身边,告诉我,她是照片中的另一个女人,他们四个是战友,这是他们分别时的照片。她让我叫她黄姨。她指着我娘左边的那个年轻男子对我说,那是你爹”可知,小卿的母亲为革命事业,离家出走,在家人的质疑与埋怨中,与几位战友隐姓埋名,秘密开展工作,最终为革命献出了生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东汉章帝章和二年秋七月,南单于上言:“宜及北虏分争,出兵讨伐,破北成南,并为一国,令汉家长无北念。愿发国中及诸部故胡新降精兵,分道并出,期十二月同会虏地。臣兵众单少,不足以防内外,愿遣执金吾耿秉、度辽将军邓鸿及西河、云中、五原、朔方、上郡太守并力而北。冀因圣帝威神一举平定臣国成败要在今年已敕诸部严兵马唯裁哀省察太后议欲从之尚书宋意上书曰:“自汉兴以来,征伐数矣,其所克获,曾不补害。光武皇帝躬服金革之难,深昭天地之明,故因其来降,羁縻畜养,边民得生,劳役休息,于兹四十余年矣。汉兴功烈,于斯为盛。今北虏西遁,请求和亲,宜因其归附,以为外捍,巍巍之业,无以过此。若引兵费赋以顺南虏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3届北京市朝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3届重庆市合川区高三二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