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模拟考试语文试卷(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考试(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材料一∶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
试题预览
湖南省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第一学期高三期末模拟考试(含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材料一∶
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的重视源于儒家,孔子崇尚道德,孔门四科中“德行”科注重弟子道德人格的培养和完善。在他的教育生涯中,诗礼乐作为教育学生的重要内容,被视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如何进行道德修养?《论语•泰伯》中记载∶“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指出了道德修养的三个层面,首先应该先学诗,而后以礼来立身,最后用音乐完善人性。
礼乐文明的创立者是周公姬旦,“礼乐”是中国社会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社会秩序和谐的标志。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礼乐文化无法适应变革时代的社会要求,礼坏乐崩的局面开始出现,如何对待周代的礼乐文明,也是先秦百家争鸣的议题。孔子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他崇尚礼乐文明中蕴含的仁爱精神。同时,孔子也崇尚诗,他甚至把诗与礼乐并立,对于道德修养,孔子甚至认为诗的作用在礼乐之上。孔子认为首要的关键是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他说∶“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孔子将《诗经》这部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视为修身养性的教科书。
从《诗经》已有的篇章记载来看,敬德、爱民、德政、忠孝皆与道德修养有关。“予怀明德,不大声以色,不长夏以革。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诗经》中记述了后稷、公刘、文王等圣君明主进德修业的事迹,强调天命降福,修德配命;“乐只君子,民之父母。乐只君子,德音不已”,得民心者,得天下,修德应以爱民为根;“明明天子,今闻不已,矢其文德,洽此四国”,君主要实行德政,非暴力强制,通过礼乐文明的典章制度、祭祀礼仪、行为规范等,对人的道德规范进行潜移默化的教化和感染;“既有君子,孔燕岂弟。宜兄宜弟,令德寿岂”,“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出则忠,入则孝,忠孝两全,方能成为道德楷模。
孔子授徒讲学,重视道德修养层面的人格完善,因此他提到“不学诗,无以言”。《诗经》确实承载了道德修养的积极意义,孔子的“诗教”观也为中国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中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源远流长,敬德、爱民、德政、忠孝成了中国文学的重要精神内核,“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成为有志之士的人生理想。白居易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写道“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范仲淹发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真切感怀,文天祥留下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铮铮誓言,即使在当代,余华、陈忠实、莫言等优秀的作家仍然承载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在生动再现历史现实的同时,以悲天悯人的情怀,表达着自己对国家、对民众、对个体深沉的人文关怀。
孔子论“诗”与道德修养的关系,奠定了儒家文化影响之下的中国文学的精神文化内核,对两千多年的中国文学的创作和中国文学思想的传承奠定了深刻的思想基础。
(摘编自房莹《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诗学观述评》)
材料二∶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周易》言∶“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句话是“文以化人”思想所本。“文以化人”与儒家诗教观有密切联系。儒家诗教观中的“教”字与“文以化人”中的“化”字都有“教化”之意,都强调诗文对人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首先,如儒家诗教观一样,“文以化人”亦强调诗文对人的教化作用。习总书记说∶“学诗可以情飞扬、志高昂、人灵秀。”儒家“温柔敦厚”的诗教观强调诗歌能够提高人的内在修养,使人养成宽厚仁爱的品性,当今中国则强调“文以化人”是培育时代新人的主要措施之一。儒家诗教观主张通过诗来激发人的爱国情怀,当今中国亦强调“文以化人”是形成中国精神的重要途径之一。但是,儒家诗教观主要强调的是文学意义上的诗文对于人的教化作用,而“文以化人”则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文”的外延。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我很不赞成把古代经典诗词和散文从课本中'去掉','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习总书记在这里所言的“古代经典诗词与散文”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名词,其主要目的在于突出传统文化对教化人的重要作用。
其次,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亦有其相应的社会功能。孔子提出“兴观群怨说”,归根结底是为了“事父”“事君”,有其具体的阶级内容,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毛诗序》中“上以风化下,下以风刺上”,在政治上表达了统治阶级对诗歌的要求,是对兴、观、群、怨,事父事君说的进一步发展。刘克庄的“世教”观,虽发展了儒家诗教观,但仍未摆脱《诗》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可见,儒家诗教观中诗的社会功能主要表现在文学对于政治的教化作用。而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则主张文化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主要强调文化对于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良好社会秩序的影响作用,其思想内涵中的政治功利性相对较少。“文以化人”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着力点,重视文化对人的陶冶、熏染作用。
最后,新时代下的“文以化人”中的“化”字,不仅有教化之意,还有浸化、悟化之意。“文以化人”强调人要学会将优秀的文艺作品融入社会日常生活中,为社会营造出浓厚的文艺氛围,此乃“浸化”的过程。并且,作为鉴赏主体的人还应该在接受文学的过程中学会去理解文艺作品的深层内涵,体悟其所包含的“真义”,此即“悟化”的过程。关于“悟化”,早在宋代,严羽便有“酝酿胸中,久之自然悟入”等相关论述。这里提到的“久”字,一则强调人对于文学作品的理解过程,二则强调人的积累过程。这两种过程都是为“悟化”过程做准备。可见,“文以化人”强调作为文艺作品的客体与作为鉴赏主体的“人”之间的双向互动。
(摘编自陈亚《论“文以化人”思想的时代内涵-从儒家诗教观出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孔子认为,加强道德修养最终要通过音乐完善人性,因此乐是加强道德修养最重要的途径。
B.随着社会的发展,礼乐文化受到质疑,但孔子依然崇尚诗礼乐,并将诗的作用置于礼乐之上。
C.《诗经》蕴含了许多倡导加强道德修养的内容,影响了后世的文人,为其创作提供了思想资源。
D.“文以化人”思想源自《周易》,与儒家诗教观一样,都强调了诗文对人们以及社会的影响作用。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中国传统文化重视道德,源于孔子对道德人格的重视,孔子认为达到最高人格境界的途径是学习诗礼乐。
B.新时代下“文以化人”强调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人的教化作用,和传统诗教观不尽相同。
C.儒家诗教观是为统治者服务的,在新时代弱化了政治教化功能,主张为整个中国社会服务。
D.“悟化”的过程,就是读者在阅读鉴赏文学作品时,反复涵泳,不断加深对文本理解并体悟其真义的过程。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支持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王充在《论衡•书解篇》中强调“夫文德,世服也”。
B.《文心雕龙》论诗,赞扬“顺美匡恶”的传统。
C.白居易强调诗歌要发挥“补察时政”之功用。
D.王安石认为《诗》“上通乎道德,下止乎礼义”。
4.请结合材料一的相关内容,概括孔子主张“不学《诗》,无以言”的原因。(4分) 
5.普通高中语文教育部统编教材共选入古代诗文67篇,占全部课文数(136篇/首)的49.3%,其中古诗词33首,古文34篇。请结合材料二的观点,说明这样做有什么好处。(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文本一:              
看护  孙犁
一九四三年冬季,日寇在晋察冀“扫荡”了三个月,对在晋察冀的部队和人民来说,这是一段极端艰难的时间。那一两年里,我们接连遇到了灾荒。反“扫荡”的转移,是在“九一八”下午开始的,我们在沙滩上行军,不断地蹚水过河。情况一开始就很紧张,来不及穿鞋,就手里提着。接连过了几条小河,队伍渐渐也就拉散了,我因为动作迟缓,落在了后面。回头一看,只有一个女孩子,一只脚蹬在河边一块石头上,眼睛望着前边的队伍,匆忙地穿上鞋,就很快地跟上去了。
这女孩子有十六七岁,长得很瘦弱,背着和我一样多的东西,外加一个鼓鼓的药包,跑起路来,上身不断地摇摆,活像山头那棵风吹的小树。我猜她准是分配到我们队上来的
女看护。
“快跑,小鬼!”我追在后面笑着喊。
“反正叫你落不下!”她回头笑了一下,这笑和她的年岁很不相称。她幼小的生活里一定受过什么压抑。我注意她的脚步,这孩子缠过脚,我明白了为什么过河以后,她总是要穿上鞋。
前面的队伍正蹚过一条大河,爬到对面高山上去。头上是宽广的蓝天。忽然听到飞机的叫声,立时就开始了扫射。我看见女孩子急忙脱了鞋,卷高裤腿,跑进水里去,河水搭到她的腰那里,褂子全都湿了,却用两只手高高举起了药包。她顺着水流斜斜地前进,没走到河心,就叫水冲倒了,我赶紧跑上去,拉起她来,扯过河去。
刚登上岸,我觉得脚上一热,就倒了下来,血冒在沙滩上。
敌人的飞机一直低飞着,扫射着河滩和岩石,扫伤了我的左脚。女孩子低着头,取出一个卫生包,替我裹伤。扎住伤口,女孩子说:“你把东西放下吧,我给你背!”
“哪里的话,你这么小的人,会把你压死了哩!”我勉强站立起来,女孩子搀扶了我,挨上山去。
我们在山顶走着,飞机走了,宽大清澈的河流在山下转来转去,有时还能照见我们的影子。山上两旁都是枣树,正是枣熟枣掉的时候,满路上都是渍出蜜汁来的熟透的红枣。我们都饿了,可是遵守着行军的纪律,不拾也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
队上的医生老康跑上来说:“刚一出发你就负伤了!”
“可是并不光荣。”我说,“正在用腿用脚的时候,你看多倒霉!”
“每天宿营下来,我叫刘兰去给你换药!”他说着替女孩子搀扶着我,刘兰才有工夫坐下去倒出她鞋里的沙土和石块。
“这孩子很负责任,”老康接着小声说,“她是一个童养媳,婆家就在我们住过的那个村庄,从小挨打受气,忍饥挨冻。这次我们动员小看护,她坚决参加。起初她婆婆不让,找了来。她说:“这里有吃的有穿的,又能学习上进,你们为什么不让我进步?'婆婆说:……你吃上饱饭,可不能变心,你长大成人,还是俺家的媳妇!'她没有答话。”
从这天起,每天晚上到村庄找好房子,刘兰就背着药包笑嘻嘻地找了我来,替我洗好伤口换好药,才回去洗脸休息。情况越来越紧,可是我的伤口并不见好,组织上决定要把我坚壁到远处一座高山上去,叫刘兰跟随。我心里有些焦急,望望刘兰,她却没有怨言。
我们按路线出发,天明进入了繁峙县的北部。这是更加荒凉的地方,山高水急,道狭村稀,在阴暗潮湿的山沟里转半天,看不见一个村庄,遇不见一个行人,听不见一声鸡叫。
在苍茫的夜色里我们看到了山顶的村庄,有一片起伏的成熟的莜麦,像流动的水银。还有一所场院。我同刘兰就住在这小小的山庄上。进村以后,她去找上关系,打扫房子,然后把我安排到炕上。接着她又做饭,烧炕,洗净吃饭的锅,煮刀剪,消毒药棉……弄到半夜,她才到对过妇救会主任老四屋里去睡觉。
老四也是一个童养媳,十四岁上成的亲,今年二十四岁了,还没有小孩。老四告诉刘兰,这山顶顶上的人家,就是难得有个娃,要不就是养不下,要不就是活不大!
刘兰说:“这是因为我们结婚太早,生活苦,又不知道卫生,以前我也是个童养媳……”
因为刘兰还不会做莜面,老四就派了两位妇女来帮忙。她们都穿着白粗布棉裤、黑羊皮袄,她们好像从来没洗过脸,那两只手,也只有在给我们和面和搓窝窝的过程里才弄洁白,那些脏东西,全和到我们的饭食里去了。刘兰对我说:“你身体好些的时候,多教我认几个字吧,我要给她们讲讲卫生课。”
不多几天,她这讲习班就成立起来,每天晚上,有十几个青年妇女集在老四屋里,对刘兰讲的问题发生很大的兴趣。“你看刘兰多干净!”妇女们笑着说,“我们向你学习!”
从此,我看见这些妇女们,每天都洗洗手脸,有的并且学着我的样子,在棉袄和皮衣里衬上一件单褂。我觉得刘兰把文化带给了这小小的山庄,它立刻就改变了很多人的生活,并给她们的后代造福。
不久就下了大雪,接到大队来信,要我转移,当夜刘兰去动员担架。她拄着一根棍子,背着我们全部的东西,头上包着一块手巾,护住耳朵和脸,在冰雪擦滑的路上,穿着一双硬底山鞋,一步一个响声,迎着大风大雪跟在我的担架后面……
(一九五O年五月护士节于天津,有删改)
文本二:
身为冀中人民的儿子,孙犁先生把对家乡的爱倾注在对小说诗意美的追求上,他不仅是讲故事的能手,也是能够把你带入诗意境界打动你心灵的高手。浓郁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清新隽永的抒情风格,使他的作品具有“诗化小说”的特征。
孙犁的作品伴随了我这一代人的成长。当我一再重读孙犁先生的作品时,那些女孩子们-年轻的、美好的、鲜亮的生命,有如初春的平原上绯红的朝霞,就会被重新召唤出来,让人惦记,让人怀念。我怀念水生嫂、吴召儿、妞儿们,那是因为,她们身上有孙犁先生一生所信仰和追寻的“美好的东西”。孙犁先生不大写战争的残酷,不追求离奇曲折的情节,也不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刻意雕镂,而是运用类似中国写意画的技法来书写抗日战争时期坚忍乐观的中国军民。那些女孩子们,就是孙犁心目中人民的代表,“美”与“善”
作为晚辈,我受到过孙犁先生的恩泽。1982年夏,我发表了短篇小说《哦,香雪》,并未引起太大反响。我将载有这篇小说的《青年文学》杂志寄给孙犁先生。先生回信中说:“这篇小说,从头到尾都是诗,它是一泻千里的,始终一致的。这是一首纯净的诗。我也写过一些女孩子,哪里有你写得好!”那是1982年冬。及至1983年春,《哦,香雪》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一等奖。
(节选自铁凝《怀抱着胸中那一簇火焰-孙犁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题目“看护”,看似普通,实则巧妙,既概括了小说的主要情节,也交代了女主人公的身份,同时暗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小说主要讲述刘兰精心护理伤员的故事。“我”是小说的重要角色,也是故事叙述者,这种叙述视角,增强了故事的真实性。
C.小说善用日常小事来表现人物,如面对熟透了的红枣,“我”和刘兰不拾不踏,咽着唾沫走过去,就体现了部队纪律的严明。
D.小说借老康的话,补叙了刘兰的身世经历,既解释了前文她的笑和年纪不相称的原因,也为后面故事情节的发展做了铺垫。
7.下列对文本二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画线句子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孙犁小说艺术形象的独特魅力,蕴含了作者对孙犁的钦敬之情。
B.水生嫂是孙犁小说《荷花淀》的女主人公,她和铁凝笔下的香雪都是战争年代“美”与“善”的化身。
C.孙犁先生以其独特的审美理念构筑了一个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学世界,成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作家。
D.在给铁凝的回信中,孙犁先生对小说《哦,香雪》赞誉有加,这对这篇小说的推介起到了一定作用。
8.请结合文本一,概括分析刘兰这一人物身上有哪些孙犁所追寻的“美好的东西”?(6分)
9.孙犁的小说被称为“诗化小说”,你认为本篇小说是否具有这样的特征?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 分))
书史忠正公家书后
方东树
道光十三年四月,树与宝山毛生甫岳生同客武进县斋,生甫出忠正此书搨本,曰∶此吾亡友镇洋彭甘亭兆荪所贻也。又曰∶有汪有典者,为书名《史外》,别载公三节,揆其词旨,似俱在此书后。因言∶《明史》称大兵以四月二十日至扬州,二十二日薄城下。《明史》不言破城日,《明史稿》纪以为二十五日。公此书称四月十八日围城,从其始至也。又云越二日,炮击城西北隅。是公此书发于二十一日,距公死仅五日。顾有所不尽本末。
史言公初娶李夫人,继娶杨夫人,皆无子,夫人尝欲为置妾,公太息曰∶王事方殷,敢为私计耶?后遗命以副将史德威为后,而是书所云炤儿者,为公何人耶?公母弟二人,可模早卒,可程为庶吉士,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独汪氏所载三书,最后一书乃遗其伯叔父及兄若弟,则所谓弟者可程耶?
武进李申耆兆洛言曰∶《明史》以可程为母弟,独宜兴史屹铭以为从弟。又曰∶屺铭名问和,有学行,所为《孝烈李孺人传》事,尤有足感人者。李孺人者,李夫人女弟,为可模妻。可模卒,李哭泣五昼夜,绝食几死。太夫人素病瘵,忠正殉国后益剧,李侍汤药久不倦,病革,李割臂肉以进,太夫人卒得生。其后,平湖孝廉冯洪图冒忠正名起兵,破巢县及无为州,兵败被执,坚冒公名不改,大帅命太夫人面质之,李偕杨侍以往。李有国色,奸人聂某见而艳之,欲强取之以媚大帅,且怵以必从。币至,太夫人惊悸不能决,则以授李,李从容曰:是不难。即携币、器入,割鼻及两耳投器中,使仆妇捧以至。太夫人号痛谓使者曰:为我持谢责人。聂失措跃马逸去。当是时,李氏之节几与忠正比烈,何者?事起仓卒,而断行之无难也。汪氏书亦载此事,但以可模为可则,冯洪图为冯韶伯,既曰盐城人,又曰浙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
B.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
C.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
D.都城陷降贼/公请置之/理福王以公故/贷令养母/是书所属为保护其母者皆公/从父与兄/行而不及可程/岂薄之不及耶/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搨本:书画真迹的影摹本,或把碑刻、铜器等物的形状和图文捶褟下来的纸本。
B.《明史》:二十四史中的最后一部,为纪传体通史,由清代张延玉等人编写。
C.庶吉士:明清两朝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负责起草诏书、为皇帝讲解经籍等。
D.从弟:同曾祖父或同祖父家族中,父亲的兄弟的子辈中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明史》称清兵二十二日逼近城下,史可法家书称清兵四月十八日围城,二者时间不一致,但都未说及破城日期。
B.史可法殉国后太夫人病重,李氏一直侍奉其前。太夫人病情危急后,李氏割臂肉煮进汤药中,太夫人终于活了下来。
C.平湖孝廉冯洪图假冒史可法之名起兵,失败被抓后,坚持说自己是史可法而不改口。太夫人主动前去辨认,李氏也一同前往。
D.屺铭所写的《孝烈李孺人传》事迹尤其感人。汪有典的《史外》也记录了李氏的事迹,但把可模写成可则,冯洪图写成冯韶伯。
13.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有汪有典者,为书名《史外》,别载公三书,揆其词旨,似俱在此书后。
(2)币至,太夫人惊悸不能决,则以授李,李从容日:是不难。
14.作者为什么写李孺人?请简要说明(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 15~16 题。
画松  元稹
张璪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
纤枝无潇洒,顽干空突兀。乃悟埃尘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
[注]①张璪:唐代画家,工画树石山水。②戛:敲击。③流传:流俗,平庸。④烟雪质:指松树高凌云雷烟霞的气质。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前四句描述了画中松树的形象,翠绿的生枝和盘曲的枯干虽然形态各异,但都颇具神韵。
B.中间四旬诗人由张璪的松画联想到丗俗画师,并将其与张璪对比,继而引出下文的感慨。
C.诗中“烟霄质”遥承开头四句,诗人借此间接交代了张璪画作的格调,抒发对其赞美之情。
D.最后两句收束全篇诗意,以去淅阳山看松结尾,传达出观再好的画作也不如看真松的感受。
16.本诗通过谈画松,体现了诗人怎样的绘画主张?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苦萨蛮•书江西造口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借眼前实景,表明抗金复国的正义事业必然会克服一切阻力、取得最后的胜利。
(2)《赤壁赋》中纵一第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两句意境开愉、胸襟旷达,与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饰同工之妙。
(3)古诗词常用修辞描写事物。与曹操《短歌行》“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中的“杜康”运用同一修辞手法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咫尺之遥,有一南湖。南湖,有一百亩荷花池。花开时,满湖姹紫嫣红青绿,必引得我      。
(   )
为荷所系,曾连续几天跟踪观察一朵荷花。那是一朵青翠欲滴的荷。含苞怒放的第二天最是艳丽,第三天色彩便淡了,第四天垂下花瓣,第五天开始闭合,第六天脱落。从含苞待放到绽放再至枯萎,荷把全部美好献给人们,只有不到七天时间,也算是      了。
却从未想过,会在秋意深浓之际,在繁华褪尽之后,去赏那枯槁之荷。
眼前的荷塘,逶迤连绵,浑如长卷,苍劲享然,每一朵荷似乎都在讲述自己的故事。这何尝不是一幅关于秋荷的《清明上河图》?放眼望去,整整半个湖面的荷枯茎根根、残芭朵朵,却仍直直地挺立着。它们有的似悠然小憩,有的如冷眼观天,并无半点枯槁的落寞与苍凉,独具风韵与自信,令我油然而生出敬意。
那全然没有了往日红绿粉白之艳丽的荷,在秋风中自在摇曳,分明在      ,光彩夺目的美虽曾属于它们,却是过往,更是外在。而今虽已枯萎,却怡然自得-淡薄、清冷、空寂,气象万千。与这冷霜寒雪中的沧桑、肃然相比,昔日那炫目的美是多么不值一提!只有盛开过、沧桑过,才能有所积淀,拥有当下       的安然。这枯荷,让我想到了万古长空、无欲无我之境,这是荷之灵魂的升华。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流连忘返  电光石火    揭示    静如止水
B.依依不舍  昙花一现    揭示    波澜不惊
C.流连忘返  昙花一现    昭示    波澜不惊
D.依依不舍  电光石火    昭示    静如止水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荷不仅仅清丽、淡雅,更有对坚贞、清正的敬仰,令人喜欢。
B.荷不仅仅有对坚贞、清正的敬仰,更清丽、淡雅,令人喜欢。
C.喜欢荷,不仅仅因对坚贞、清正的敬仰,更因其清丽、淡雅。
D.喜欢荷,不仅仅因其清丽、淡雅,更因对坚贞、清正的敬仰。
20.下列各项中,与画浪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B.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C.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D.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读《红楼梦》中的诗词,不仅可以领略全书浓厚的诗意,而且对于学习诗词的写作、领悟小说的意蕴大有裨益。
《红楼梦》中的诗词是我们学习诗词创作的典范。就其形式而言,包括了古体诗、近体诗等;  (1) ,有咏怀、咏物、即事、即景等;就诗的创作方法看,有的限韵,有的限题,有的限时;等等。这些诗词不是作家为自己而写,(2)   。薛宝钗恪守礼教、城府深沉,所以她写的诗含蓄浑厚、积极向上;林黛玉孤高自许、多愁善感,其诗也清逸脱俗、风流别致;史湘云性格大度、潇洒风流,  (3)   。
《红楼梦》中的诗词和故事情节融为一体,把小说语言的表达效果也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林黛玉是诗性人物,她通过诗来宣泄情感,支撑生命。她不仅在大观园公共场合和姊妹们吟诗联句,也在私人空间通过吟诗抒发感情。第二十七回,芒种节时,黛玉感到“众花皆卸,花神退位”,联想到自己的处境,便吟成了长诗《葬花吟》,为已经谢去的飞花惋惜,更为自己的命运悲叹,让读者强烈地感受到了她的孤苦伶仃。书中还用大量的联句排律和谶语诗,或暗示人物命运,或映射家族兴衰……可以说,《红楼梦》对诗词的运用达到了无与伦比的高度,在中国小说史上独树一帜。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22.文中画线句子提到《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林黛玉埋葬落花,一首《葬花吟》道出了无尽悲愁。请你结合原著简要分析其葬花时伤感的原因。(6分)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在“今天,我们要做怎样的青年”主题班会上,老师提出的问题让你陷入沉思:为什么许多青年有了一点成绩便自高自大,遇到一点困难又习惯性躺平?如何才能摆脱纠结,奋力前行?
那段时间你正好在读朱光潜先生写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你对其中一段话印象深刻:“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3届广东省汕头市高三一模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下一个『2023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预测卷(一)(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