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叙述方式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3届高考专题复习:小说的叙述方式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小说专题训练-------讲述的叙述方式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射击普希金一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大约有35岁,曾经在骠骑兵队供职。没人知道使他退伍、住在这贫苦小城的原因,他生活过得清苦。他永远步行,穿一件磨光的破旧常礼服,用手枪射击是他主要的运动。他屋子里的四壁全给子弹打穿了,全是小
试题预览
小说专题训练-------讲述的叙述方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射击
普希金

我们这个圈子,只有一个人不是军人。他大约有35岁,曾经在骠骑兵队供职。没人知道使他退伍、住在这贫苦小城的原因,他生活过得清苦。他永远步行,穿一件磨光的破旧常礼服,用手枪射击是他主要的运动。他屋子里的四壁全给子弹打穿了,全是小孔,好像蜂巢似的。他的枪法高明到使人无法相信的程度。我们经常谈论起有关决斗的事情,西尔维渥(这是他的名字)从不参与,如果有人问他是否决斗过,他只冷冷回答决斗过,但从不讲详情细节。这丝毫不影响我们对他的崇拜,有一种人,只要你看到他的相貌与神采,便会立刻消除对他胆识的怀疑。
有一天,西尔维渥收到一封信,他匆忙把信看了一遍,眼睛发亮了。“先生们,我今晚就走。希望你们不要拒绝到我家里来吃午饭。”
在约定的时间,大家都在他那里了。主人兴高采烈,他的快乐很快地感染了大家,变成大家共同的快乐……
“我要跟您谈谈。”他低声说。
客人们都走了。西尔维渥心神不安,他脸色惨白,眼睛发亮。
“也许我们永远不会再见面了。”他对我说。
“六年前,我挨了一个耳光,我的仇人现在还活着。”
这大大地引起了我的好奇心。
“我跟他决斗过,”西尔维渥说,“这就是我们决斗的纪念品。”
西尔维渥从帽盒里拿出一顶镶着金边的红帽子,帽子离额上一俄寸的地方给子弹打穿了。
“我曾经在某骠骑兵团服务。我有逞强好胜的习惯,那时粗野算是时髦。我们以酗酒自豪,决斗是家常便饭:在那些决斗中我不是当事人,就是公证人。同事们个个崇拜我……”
“我正在泰然地享受我的荣誉的时候,有一个出身显贵、有钱的年轻人调到我们团里来了。我一生没有遇到过这样出色的天之骄子!我那优越的地位动摇了。有一天,在一个波兰地主家里的舞会上,我附在他的耳边说了一句老调子的粗话。他红了脸,打我一个耳光,我们两个人就在当天晚上决斗。”
“我应该先放枪,可是在我心里,愤恨的激动是那么强烈,我不敢信任自己手腕的准确,为了使自己有时间冷静下来,我把第一次射击的权利让给他,我的对手不同意。我们决定抽签,他抽到了放第一枪的签。他瞄准了,打穿了我的帽子,现在轮到我放枪了。他的生命终于落到我的手里来了。我贪婪地望着他,极力想在他身上找到一点儿惊惶不安的痕迹!哪怕只有一点点也好!他站在手枪面前,一面挑选帽子里熟透的樱桃吃,一面把核吐出来,他漠不关心的样子激怒了我,一个恶毒的念头闪过我的脑子。我放下了手枪。”
“您现在对死好像并不感兴趣,您请回去吃早点吧,我不想打扰您了。”我对他说。
“随您的便,您还有权利放这一枪,我随时准备听您的吩咐。”
“从那个时候起,我没有一天不想到报仇。现在我的时间到了……”
西尔维渥从衣袋里拿出早晨收到的信给我看。“我倒要看看,他在新婚时迎接死,是不是还像从前一边吃樱桃、一边等死那种毫不在乎的样子!”

过了几年,家庭的状况迫使我移居到H县一个贫穷的村子里。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属于某伯爵夫人的领地,我以最近的邻人的名义拜望他们夫妇。
仆人把我领进伯爵的书房,一张画引起我的注意。这是一张瑞士风景画;不过引起我注意的并不是画笔,而是画上两颗子弹打穿的小洞,一颗子弹正正打在另一颗上面。
“枪法太好了。”我掉过头对伯爵说。
“是啊,”他答道,“了不起的枪法。”
“我遇到过一个最好的射击手,他要是看到苍蝇停在墙上……啪地一枪,苍蝇打到墙壁里去了!”
“了不起!”伯爵说,“他叫什么名字?”
“他叫西尔维渥,伯爵阁下。”
“西尔维渥!”伯爵惊叫道。
“我们是好朋友,可是已经五年光景了,我得不到他的一点儿消息。您也认识他?”
“认识,还很熟呢。”伯爵带着很窘的样子答道,这张给子弹打穿的图画正是我们最后一次见面的纪念品。”伯爵把安乐椅移近我,我怀了极大的好奇心听完下面的故事。
“五年前我结了婚,在这里度蜜月。有一天黄昏,佣人告诉我,书房里坐着一个人。他不肯说出自己的名字。我走进那间屋子,在黑暗中看见一个满身尘土、满颊胡须的人。”
“伯爵,你不认识我了吗?”他用发抖的声音说。
“西尔维渥!”我叫起来,突然觉得毛骨悚然了。
“正是,”他接着说下去,“我还有权利放一枪。我赶来放出我手枪里的这一颗子弹。”
他拔出手枪,瞄准……我一秒、一秒地计算时间……我想到妻子玛夏……西尔维渥却把手放下来。
“我总觉得,”他说,“我们不是在决斗,是在杀人:我不习惯对没有武器的人瞄准。重新开始吧;我们来抽签,看谁先放枪。”
“我的头昏了……我好像并不同意……我又摸到了第一号。我到现在还不明白,他用什么方法强迫我这样……不过,我开了枪,打穿了这幅画。”
“我放了一枪,”伯爵接下去说,“谢谢上帝,我没有打中。那个时候,西尔维渥……那个时候,他实在可怕极了,西尔维渥向我瞄准……门突然开了,玛夏跑进来,她大叫一声,就扑过来,抱住我的颈项。
玛夏跪倒在他的脚跟前。“起来,玛夏,你不害羞吗!”我发狂地叫起来,“先生,您到底要不要开枪!”
“不开枪了。”西尔维渥答道,“我满意了:我看到你的惊慌,你的胆怯,我强迫你向我开枪。我已经满意了。你会永远记住我的。我把你交给你自己的良心去裁判吧。”
于是,他回头走了,可是他又在房门口站住,看一眼那幅被我打穿了的图画,差不多并不瞄准地朝它放了一枪,就出去了。
伯爵沉默了。这样,我知道了故事的结尾,它的开端曾经那样地使我吃惊过。以后我再也没有见到故事的主人公了。听人说,在希腊人起义的时候,西尔维渥率领了一队希腊独立运动的志士,在战役中牺牲了。
(有删改)
1.小说中的两次决斗由两位当事人分别讲述,这种叙述方式有怎样的艺术效果?请谈谈你的理解。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到了晚上约定的时间,米考伯先生又来了。我洗了手和脸,以便向他的文雅表示更多的敬意。接着我们便朝我们的家走去,我想,我现在得这样来称呼了。一路上,米考伯先生把街名、拐角地方的房子形状等,直往我脑子里装,要我记住,为的是第二天早上我可以轻易地找到回货行的路。
到达温泽里他的住宅后(我发现,这住宅像他一样破破烂烂,但也跟他一样一切都尽可能装出体面的样子),他把我介绍给他的太太。米考伯太太是个面目消瘦、憔悴的女人,一点儿也不年轻了。她正坐在小客厅里(楼上的房间里全都空空的,一件家具也没有,成天拉上窗帘,挡住邻居的耳目),怀里抱着一个婴儿在喂奶。婴儿是双胞胎里的一个。我可以在这儿提一下,在我跟米考伯家的整个交往中,我从来不曾见到,这对双胞胎同时离开过米考伯太太。其中总有一个在吃奶。
他们家另外还有两个孩子:大约四岁的米考伯少爷和大约三岁的米考伯小姐。在这一家人中,还有一个黑皮肤的年轻女人,这个有哼鼻子习惯的女人是这家的仆人。不到半个小时,她就告诉我说,她是“一个孤儿”,来自附近的圣路加济贫院。我的房间就在屋顶的后部,是个闷气的小阁楼,墙上全用模板刷了一种花形,就我那年轻人的想象力来看,那就像是一个蓝色的松饼。房间里家具很少。
“我结婚以前,”米考伯太太带着双胞胎和其他人,领我上楼看房间,坐下来喘口气说,“跟我爸爸妈妈住在一起,当时我从来没有想到,有一天我不得不招个房客来住。不过,既然米考伯先生有困难,所有个人情感上的好恶,也就只好让步了。”我回答说:“你说得对,太太。”
“眼下米考伯先生的困难,几乎要把我们给压垮了,”米考伯太太说,“到底是否能渡过这些难关,我不知道。当我跟爸爸妈妈一起过日子时我真的不懂,我现在用的‘困难’这两个字是什么意思。不过经验能让人懂得一切——正像爸爸时常说的那样。”
……
“要是米考伯先生的债主们不肯给他宽限时间,”米考伯太太说,“那他们就得自食其果了。这件事越快了结越好。石头是榨不出血来的。眼下米考伯先生根本还不了债,更不要说要他出诉讼费了。”
……
可怜的米考伯太太!她说她曾尽过最大的努力,我毫不怀疑,她的确如此,想过一切办法。朝街的大门正中,全让一块大铜牌给挡住了,牌上刻有“米考伯太太青年女子寄宿学舍”的字样,可是我从来没有发现有什么青年女子在这一带上学,没有见到有什么青年女子来过这儿,或者打算来这儿,也没见过米考伯太太为接待什么青年女子作过任何准备。我所看到和听到的上门来的人,只有债主。这班人没日没夜地找上门来,其中有的人凶得不得了。有个满脸污垢的男人,我想他是个鞋匠,经常在早上7点就挤进过道,朝楼上的米考伯先生大喊大叫:“喂,你给我下来!你还没出门,这你知道。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别想躲着,这你知道,那太不要脸了。要是我是你,我绝不会这样不要脸面。快还我们钱,听到没有?你反正得还我们钱,你听到了没有?喂,你给我下来!”他这样骂了一通后,仍旧得不到回答,火气就更大了,于是就骂出“骗子”“强盗”这些字眼来。连这些字眼也不起作用时,有时他就跑到街对面,对着三楼的窗子大声叫骂,他知道米考伯先生住在哪一层。遇到这种时候,米考伯先生真是又伤心,又羞愧,甚至悲惨得不能自制,用一把剃刀作出抹脖子的动作来(这是有一次他太太大声尖叫起来我才知道的)。可是在这过后还不到半个小时,他就特别用心地擦亮自己的皮鞋,然后哼着一支曲子,摆出比平时更加高贵的架势,走出门去了。米考伯太太也同样能屈能伸。我曾看到,她在3点钟时为缴税的事急得死去活来,可是到了4点钟,她就吃起炸羊排,喝起热麦酒来了(这是典当掉两把银茶匙后买来的)。有一次,她家刚被法院强制执行,没收了财产,我碰巧提前在6点钟回家,只见她躺在壁炉前(当然还带着一对双胞胎),头发散乱,披在脸上,可是就在这天晚上,她一面在厨房的炉子旁炸牛排,一面告诉我她爸妈以及经常来往的朋友们的事。我从未见过她的兴致有比那天晚上更好的了。
2.小说中的故事是由“我”来讲述的,这样叙事有什么好处?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粮食的故事
王愿坚
“一天晚上,交通带了书面指示来找我了。指示很简单:‘即将作战,无论如何送一部分粮食上山,当夜送到。’下面是支队长、政委的署名。平常,我们往来都是不用信的,有时用信也不要署名,现在支队长、政委都亲笔签了字,又是‘无论如何’,又是‘当夜送到’,看来是万般紧急了。可是怎么送法呢?已经是半夜了,临时找人不方便,就是找到了,路也不熟悉;交通马上又要到别处去,只有我自己去了。我寻思了一下,就叫醒老婆商量。我说最好和她一道去,一来可以多带些,二来她是个妇道人家,白天回来报信方便些。她想了想说:‘还是让红七跟你去吧,红七大了,自己能回得来;村里的事我在家里好布置一下。’还是她谋虑得对,这指示要传达给那几位同志,万一我送不到,第二夜好再设法。我说:‘好吧,我们这就动身,你明天一早通知那几个同志,说我从双冲口那条路上去了,要是明晚见不到信,就是我们没送到;再派两个同志分头换两条路往上送!’”
“当晚,我们收拾停当:弄了两副担子,我挑副大的,七八十斤;另一副有二三十斤,是红七的。这百十斤粮食,足够山上同志们吃一顿饱饭了。我把东西收拾好,把红七叫起来的时候,他还睡得迷迷糊糊的,问我:‘天还不亮,就去打雀子?’我说:‘今天不打雀子了,去给你红军叔叔送粮去。’他高兴得呼的一下蹦下床来,说:‘好哇,山上的叔叔有枪,阿爹你给我要一支好吧?我也可以打白鬼子!’临走,我老婆拿出两个粉渣做的饼子递给红七,怪不过意地对我说:‘就这两个啦,给他回来路上吃;你回不来,就只好在山上再喝两顿野菜汤吧!’又对红七说:‘回来的时候小心点。等你回来,妈给你弄点粉浆做顿糊糊犒劳你。’”
“我们爷俩儿悄悄地走出了庄,估摸着敌人巡逻队的空隙,拣了条没人走的小山道,紧脚紧步地往山上爬,那情景现在想起来还真真的呢:月黑天,对面不见人影,白鬼们为了壮胆,像狼似的满山嗷嗷叫。我们沿着山道往上爬,不一会儿,连压加累就弄得汗直淌,气直喘了。我还得顾着孩子,走一段路就小声喊一声:‘红七!’他总是随口答应:‘噢,在呢!’听着他那奶声奶气的话,我确实有点心疼:十二三岁的孩子,没有根竹杠高呢,就得跟着我拼着性命深更半夜地爬山。要是将来红军再打回来,革命成了功,那时候,我一定对他这么说:‘孩子,打天下的日子你也过过,你该知道革命胜利不容易呀。好好地为党、为人民干工作,把咱整个国家建设得比以前的根据地还要好!’——同志,那时候还想不到自己的新国家是什么样子,不知道会怎样建设呢——我还得告诉他:等日后胜利了,吃好穿好的时候,别忘了山上同志们吃草根树皮的苦日子;是他们吃了这么多苦,你这年轻的一辈才享这么大的福哇!”
“我正没边没沿地想着呢,红七紧步跑上来了,惊乍乍地说:‘阿爹,你听……’到底是孩子耳朵灵,可不是,前面远处树棵子里唰唰啦啦直响,仿佛是有人走动,听声音人数还不少。糟糕!一定是碰上白鬼的巡逻队了。我拉了红七一把,一折身就拐到另一条小路上。可是已经晚了——我们走得急,脚步重,米筐子刮着树枝发出了响声,被敌人发觉了。他们把枪栓拉得一阵响,乱吆喝起来。这时候,我们手无寸铁,没法抵抗,我想,反正不能叫敌人抓了活的,我们撒腿就跑。跑哇,跑哇,白鬼子紧跟在屁股后面追,虽然天黑看不清,听声音是越来越近了。我挑着个担子,又得顾孩子,越跑越没劲。我一边跑一边想:看样子是难以逃脱了,扔了米跑吧,山上急等着用粮食,舍不得丢——而且就是扔了也不一定能逃得脱;不扔吧,叫敌人追上了也是人粮两空。怎么办呢?……这时,红七还紧跟着我,呼哧呼哧直喘气呢。我听着他的喘气声,蓦地出了一个法子。可是当我这样想着的时候,我自己不由得浑身都颤颤起来:‘儿子,多好的儿子……这叫我怎么跟他妈交代呢。可是,不这样又不行,孩子要紧,革命的事更要紧!也许我能替得了孩子,可是孩子替不了我……’”
“背后敌人的吆喝声越来越近,越来越高。我停住脚,放下担子,一把抱住了儿子。我觉得他那么小,他的肩膀多么嫩哪!我咬着牙说:‘孩子,把筐子给我,你,你顺着这山坡往西跑,跑,跑吧!’说完了这句话,我觉得我的眼泪呼的一下子涌出来了。孩子好像还不懂我的意思,我摸了摸他的头,把脸贴在他头上,又说:‘听爹的话,孩子,跑吧,把声响弄大点!’最后这句话我仿佛不是从口里说出来的,是从心里跳出来的。这回他大概懂了我的意思了。他忽地直起身,把一把什么东西塞到我手里,拔腿就往西跑下去了。”
“孩子跑了。他顺着山坡跑了。他脚步卷着碎石头,绊着草棵子跑了。他跑去的那个山坡上一阵响唰的声响,那声响,啊,那么响,那么响,就跟从我心上跑过去一样。”
“这响声惊动了敌人,白鬼子们折转身向着我儿子跑去的方向追过去了,追过去了。”
“我把孩子的两个箩筐叠在我的筐上,挑起了担子。嘿,好沉哪!这时我才发觉手里拿着东西。我捏了捏,那是红七他妈给孩子的两个粉渣饼子。我又向孩子跑的方向望了一眼:夜,黑漆漆的,什么也看不见。”
“我挑着担子钻进了东边一丛小树林,折上了另一条小路。”
“当我踏上小路的时候,在孩子跑去的方向,传来了一阵杂乱的枪声。”
“我挑着担子往前走。不管石尖扎脚藤绊腿,我登山迈岭地走。我觉得担子更重了,重得像两座山,我还是担着,担着。我觉得脚像踩着棉花,软绵绵的,我还是走着,走着。”
(有删改)
3.小说采用主人公讲述的方式展开,这种叙事方式有什么效果?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道三个未知数的算题
[前苏联]巴赫诺夫
莉拉•赫丽赞图莫娃正值出嫁的芳龄,对此她非常明白,所以,出嫁也就相当频繁。
每一位丈夫都给她的生活留下了一点点痕迹。第一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套单间住房;第二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个孩子和一辆查波罗什人牌汽车;第三个丈夫给她留下了一张便条,上面写道:他不能再这样生活下去,他要当一个光棍汉。
莉拉卖掉了汽车,撕碎了便条,把孩子交给自己的妈妈,把住房留给了自己。现在,这位长睫毛、低嗓门、高胸脯、受过高等教育令人神魂颠倒的美人儿又打算出嫁了。只不过究竟选谁做她的意中人,她一时确定不下来。
候选人共有三位:歌剧芭蕾舞剧院的教员,共和国功勋演员巴尔马科夫,灌溉和土壤改良研究所活水利用实验室的代理主任、工程学副博士兰德林诺夫;还有奥林匹克运动会获奖者、功勋运动员瓦连京•扎鲁巴耶夫。莉拉既然是一个严肃而善于思考的女人,她当然明白,称号并不等于一切,要一块儿过日子的是人,而不是称号。不过,既然有称号,那么和有称号的人过日子不是更好吗?于是,莉拉左思右想,无法断定什么称号更为实惠:是功勋演员,副博士,还是功勋运动员?莉拉只有依靠她那女性的直觉了。她结过几次婚,又受过高等教育,她的直觉受到了锻炼。
每当三位候选人聚在一起时,功勋演员便开开玩笑,副博士便炫耀自己的博学,功勋运动员瓦连京•扎鲁巴耶夫则一声不响地用痴情的目光盯着莉拉•赫丽赞图莫娃。
芭蕾教员一刻也没有忘记瞅准时机提一提灌溉和土壤改良研究所活水利用实验室代理主任只不过是个临时性的职务。可是,兰德林诺夫也不甘示弱,对他接二连三反唇相讥:当代理主任总比在歌剧芭蕾舞剧院没完没了地跳各种双人舞强得多。
巴尔马科夫说着笑话敷衍过去。莉拉•赫丽赞图莫娃哈哈大笑。瓦连京•扎鲁巴耶夫则用痴情的目光盯着她,一声不吭。
莉拉只是故作姿态,装出无忧无虑、高高兴兴的样子,实际上,她哪里顾得上笑,她还决定不下,究竟选择哪一位好呢。
一切都要她细细地权衡。
巴尔马科夫有一辆崭新的“伏尔加”轿车,但他有高血压;兰德林诺夫拥有一幢即将竣工的别墅,而他却患着肝病;瓦连京•扎鲁巴耶夫既没有汽车,也没有别墅,但他有令人羡慕的健康体格。这就要算一算,哪些条件更重要!
为了计算简便,巴尔马科夫的高血压、兰德林诺夫的肝病同扎鲁巴耶夫没有汽车和别墅可以等量齐观。不过,莉拉是个善于思考的女人,她明白,疾病与年龄俱增,而财产则是得来之物,如果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几乎人人都要生病,那么汽车和别墅则只能被幸运儿所获得。
但是,每一位候选人还拥有其他的优点。譬如: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有交往,经常写些文章,是颇有名气的实干家。扎鲁巴耶夫长得漂亮,经常出国参加比赛。而兰德林诺夫不仅勤奋地撰写博士论文,而且还有一位胞兄是大百货公司的经理。
不管怎么说,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的交往能够同扎鲁巴耶夫的美貌和兰德林诺夫的勤奋等量齐观,不过,如果说出国旅行能同有个大百货公司经理的兄长相提并论的话,那么巴尔马科夫的实干精神比起来显然就逊色了,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莉拉作为善于思考的女人,她明白——扎鲁巴耶夫不能永远出国,经理的职务不能保留终身,而实干家则永远是实干家,这也不失为一个优点。
总之,巴尔马科夫有“伏尔加”,有高血压,与文学界有往,有实干精神:但不能出国,没有当经理的哥哥。
兰德林诺夫有当经理的哥哥、尚未峻工的别墅、勤奋的精神和肝病,而没有健康的身体。扎鲁巴耶夫则相反,有健康的身体、漂亮的相貌,能出国但没有汽车和别墅。
究竟什么更好呢?
要么,为了计算起来清楚,拿巴尔马科夫的“伏尔加”同扎鲁巴耶夫的出国和兰德林诺夫的勤奋相抵?拿兰德林诺夫的胞兄同扎鲁巴耶夫的健康和巴尔马科夫与文学界的交往相抵?那么,兰德林诺夫的肝病怎么办呢?能不能拿肝病同巴尔马科夫的实干精神和扎鲁巴耶夫的美貌相抵?拿巴尔马科夫的高血压同兰德林诺夫的博士论文相抵?拿扎鲁巴耶夫没有汽车这一点同巴尔马科夫崭新的“伏尔加”相抵?
是啊,莉拉•赫丽赞图莫娃想得越多,问题就越复杂。而时间在一天一天地流逝……事情常常是这样: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问题会自然而然地解决。
一年过去了。功勋演员巴尔马科夫荣获人民演员的称号,作为一个实干家,马上迁到了莫斯科。工程学副博士兰德林诺夫不知怎么悄悄地盖好了别墅,写完了论文,乘兴向自己的实验室的女实验员提出了求婚。
这样一来,莉拉就只剩下功勋运动员扎鲁巴耶夫了,他一如既往,仍用痴情的目光盯着她,一言不发……当他终于打破沉默开始说话的时候,才真相大白:他早已结婚,而且并不打算离婚……
唉,故事就这样结束了……不过,干吗说结束了呢?赫丽赞图莫娃仍然正值出嫁的芳龄。所以,我向一切有名望,有别墅,或者即使患有高血压的男子汉进一言;千万要当心!千万!
4.“讲述”是小说惯用的一种叙述手段,即作者会偶尔在作品中亮相,流露出作者对人与事的情感或看法。请以本篇小说的最后一段为例,分析“讲述”这种叙述手段的好处。













参考答案:
1.①两次决斗分别是当事人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强化了决斗事件的真实性。
②引发了读者的好奇心,使读者对故事的发展一直抱有期待,激发阅读兴趣。
③便于表现当事人(讲述者)两次决斗时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塑造人物形象。
2.①“以“我”的见闻串起故事情节,我”成为小说的叙事线索,使故事情节更加紧凑、集中。②由“我”这个小说中的人物讲述故事,给人亲身经历的感觉,有很强的真实感、亲切感。③由“我”讲述故事,故事的每一个环节都是“现在进行时”,使读者对下一步情节有所期待,能紧紧抓住读者的心(或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④由“我”来讲述故事,“我”所知道的内容是有限的(如现在的“我”并不知道米考伯一家人将来的遭遇),很难把故事的全部内容呈现出来,给读者留下思考想象的余地。
3.①真实可信,有现场感:小说通过主人公的讲述,凸显出革命的艰难,赞扬先辈们的奉献精神;②有感染力,让读者产生共情:主人公的亲述,让读者在故事中感同身受,对主人公为革命事业忍痛割爱的行为而悲伤、钦佩。
4.①直接流露作者的情感或态度。如文末就表达了作者对莉拉功利化择偶方式的嘲讽。②打破文学与现实的壁障。文末“我”向男子汉的进言,实际就是向现实中的人进言,指出爱情与婚姻不能简单的物化。③引导读者对作品的理解。作者结尾交待莉拉择偶失败和“千万要当心”的忠告,都便于读者去思考莉拉失败婚姻的原因。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现代文阅读专题训练


上一个『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成语专项练习』  下一个『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18个文言虚词专练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