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解读与专练
您现在位置: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
试题下载
→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试题
名称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文化常识解读与专练
(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2023届高考文化常识示例解读与专练考点:1.《孟子•滕文公下》——解说词语的含义与文化常识2.(2022全国新高考Ⅰ)《战国策•魏策三》——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3.《汉书•爰盎晁错传》——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4.《旧唐书•韩愈传》《宣室志》《续资治通鉴•宋纪》——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
试题预览
2023届高考文化常识示例解读与专练
考点:
1. 《孟子•滕文公下》——解说词语的含义与文化常识
2. (2022全国新高考Ⅰ)《战国策•魏策三》——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3. 《汉书•爰盎晁错传》——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4. 《旧唐书•韩愈传》《宣室志》《续资治通鉴•宋纪》——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5. 《孔子遭难陈、蔡之境》——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考点研究】
一、常见考点
1. 解说词语的含义与文化常识
2.解说文化常识的运用
3.解说词语的语境义
【考点示例】
一、《孟子•滕文公下》——解说词语的含义与文化常识
【考点解读】
1. 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
4. 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文本 公都子曰:“外人皆称夫子好辩,敢问何也?”
孟子曰:“予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天下之生久矣,一治一乱。当尧之时,水逆行,泛滥于中国,蛇龙居之,民无所定。”
“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及纣之身,天下又大乱。周公相武王诛纣,灭国者五十,驱虎、豹、犀、象而远之,天下大悦。”
“世衰道微,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氏为我,是无君也;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公明仪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杨墨之道不息,孔子之道不著,是邪说诬民,充塞仁义也。吾为此惧,闲先圣之道,距杨墨,放淫辞,邪说者不得作。作于其心,害于其事;作于其事,害于其政。圣人复起,不易吾言矣。”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诐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
(选自《孟子•滕文公下》,有删改)
问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春秋》,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由孔子依据鲁国史官的编著修订而成。
B.“夷狄”,“夷”是古代对东部少数民族的称呼;“狄”是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夷狄”后用以泛称除华夏族以外的各族。
C.“罪我者其惟《春秋》乎”中的“罪”与《寡人之于国也》中“王无罪岁”的“罪”意义和用法相同。
D.“距杨墨”中“距”与《鸿门宴》中“距关,毋内诸侯”的“距”意义和用法不相同。
答案 C
解析 C.“意义和用法相同”错。第一个“罪”,动词,怪罪。句意:怪罪我的大概也可以只凭《春秋》。第二个“罪”,动词,归罪。句意:大王不要归罪于年成。
D. 正确。第一个“距”,动词,通“拒”,拒绝,摒弃,引申为反对。句意: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第二个“距”,通“拒”,拒守,把守。句意:守住函谷关,不要让诸侯军队进来。
问题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B.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C.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D.尧舜既没圣人之道/衰/暴君代作/坏宫室以为洿池/民无所安/息弃田以为园囿/使民不得衣食/邪说暴行又作/园囿洿池沛泽多而禽兽至
答案 B
解析 句意: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
“尧舜既没”中“尧舜”是主语,“既没”是谓语,“圣人之道”是下句的主语,因此在“既没”后断开,排除AD。
“坏宫室以为洿池”“弃田以为园囿”句式对称,“民无所安息”“使民不得衣食”是前两句的结果,因此,这四句应分别断开,排除C。
问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认为自己好辩是迫不得已而为之,他借辩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宣扬儒家的“仁政”思想。
B.孟子将杨、墨两家的学说概括为“无君”“无父”,将其比作乱臣贼子的邪说,认为“无君无父”的人是禽兽。
C.孟子主张端正人心,消除邪说。反对偏激,批判怪论,这些做法是符合人民意愿和社会发展规律的。
D.孟子认为,没有大禹,天下不会太平;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
答案 D
解析 D.“没有孔子,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周公,人们会思想混乱”错。由文中“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意为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据此可分析出,应为“没有周公,百姓将不得安宁;没有孔子,人们会思想混乱”。
问题4 请将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2)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
答案 (1)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放纵任性,处士大胆而不顾忌的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
(2)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
解析 (1)“作”,出现;“恣”,恣意,任性;“盈”,充斥。
(2)“民”,指百姓;“野”,野外;“饿莩”,饿死的人;“率”,率领。
译文 公都子说:“别人都说您喜欢辩论,请问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回答说:“我难道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天下有人类已经很久了,总是一时太平,一时动乱。在尧那个年代,大水横流,在中原地区泛滥,陆地成为毒蛇和蛟龙的住所,百姓没有安身的地方。
“尧、舜死后,圣人之道衰微,残暴的国君一代又一代地出现。他们毁坏房屋,将其造成深池,百姓无处安身;(他们)毁弃良田,将其变成苑囿,使百姓没吃没穿。邪恶的言论和残暴的行为又兴起了,苑囿、深池、沼泽多起来,各种禽兽出没。到商纣的时候,天下又大乱起来。周公辅佐武王讨伐纣王,灭掉了五十个国家,驱赶老虎、豹子、犀牛、大象而使它们远离人群居住的地方。天下人们非常喜悦。
“时世衰落,道义微茫。有臣子犯上杀掉君王的,有儿子不孝杀掉父亲的。孔子对此很忧虑,就写了《春秋》。《春秋》写的是关于天子的事情。因而孔子说:‘了解我的大概可以只凭《春秋》,怪罪我的大概也可以只凭《春秋》啊!’
“圣明的国君没有出现,诸侯肆无忌惮,处士乱发议论,杨朱、墨翟的言论充斥天下。天下的学说不归杨朱一派,就属墨翟一派。杨氏提倡“为我”,这是目无国君。墨翟主张“兼爱”,这是目无父亲。目无父亲,目无君主,这样的人就是禽兽。公明仪说:“厨房里有肥肉,马圈里有肥马;但百姓面有饥色,野外有饿死的人,这是带领野兽吃人啊。’杨朱、墨翟的学说不停止(传播),孔子的学说就没法发扬光大,这样邪恶的言论就会蒙蔽百姓,阻塞仁义的道路。我对此很忧虑,才捍卫先圣之道,反对杨朱、墨翟的学说,批判荒唐的言论,使那些邪恶的言论无法兴起。(邪恶的言论)从内心产生,就会有害于其行事;对行事有害,就会扰乱政治。如果圣人再次降生,也不会轻视我的观点。
“从前大禹治水,天下太平,周公兼并夷狄,驱赶猛兽而百姓安宁,孔子著成《春秋》,乱臣贼子感到害怕。我也是想使人心端正,使邪恶的言论停止流传,反对偏激不正当的行为,批判荒唐的言论,来继承大禹、周公、孔子三位圣人的事业,(我)难道是喜欢辩论吗?我是迫不得已的。能够用言论反对杨朱、墨翟的,就是圣人的门徒。”
二、(2022全国新高考Ⅰ)《战国策•魏策三》——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考点解读】
1. 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
2. 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
3.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
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5.内容概括——游说策略
文本 秦将伐魏,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孟尝君之赵,谓赵王曰:“文愿借兵以救魏!”赵王曰:“寡人不能。”孟尝君曰:“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王曰:“可得闻乎?”孟尝君曰:“夫赵之兵非能强于魏之兵,魏之兵非能弱于赵也。然而赵之地不岁危而民不岁死,而魏之地岁危而民岁死者,何也?以其西为赵蔽也,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赵王许诺,为起兵十万、车三百乘,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
问题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B. 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
C. 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
D. 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答案 C
解析 C.“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与“赵蔽”的“蔽”不同。
问题2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B.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C.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D. 今赵不救魏/魏歃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
答案 C
解析 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
“魏歃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歃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
“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
问题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
B. 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
C. 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
D. 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
答案 A
解析 A.“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可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
问题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
(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答案 (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
解析 (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
(2)“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
问题5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答案 (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
(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方。
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
译文 秦国将要讨伐魏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歃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孟尝君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处呢?”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
【考题对接】
一、《汉书•爰盎晁错传》——解说词语的含义和文化常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爰盎字丝。其父楚人也,故为群盗,徙安陵。高后时,盎为吕禄舍人。孝文即位,盎兄哙任盎郎中。
淮南厉王朝,杀辟阳侯,居处骄甚。盎谏曰:“诸侯太骄必生患,可适削地。”上弗许。淮南王益横。谋反发觉,上征淮南王,迁之蜀,槛车传送。盎时为中郎将,谏曰:“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上不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盎入,顿首请罪。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宽,此往事,岂可悔哉!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毁名。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有司宿卫不谨,故病死。”于是上乃解,盎由此名重朝廷。
上从霸陵上,欲西驰下峻阪,盎揽辔。上曰:“将军怯邪?”盎言曰:“臣闻千金之子不垂堂,百金之子不骑衡,圣主不乘危,不侥幸。今陛下骋六飞,驰不测山,有如马惊车败,陛下纵自轻,奈高庙、太后何?”上乃止。
及晁错已诛,盎以太常使吴。吴王欲使将,不肯。欲杀之,使一都尉以五百人围守盎军中。初,盎为吴相时,从史盗私盎侍儿。盎知之,弗泄,遇之如故。人有告从史,“君知女与侍者通”,乃亡去。盎驱自追之,遂以侍者赐之,复为从史。及盎使吴见守,从史适在守盎校尉司马,乃悉以其装赍买二石醇醪,会天寒,士卒饥渴,饮醉西南陬卒,卒皆卧。司马夜引盎起,曰:“君可以去矣,吴王期旦日斩君。”盎弗信,曰:“何为者?”司马曰:“臣故为君从史盗侍儿者也。”盎乃惊,谢曰:“公幸有亲,吾不足累公。”司马曰:“君第去,臣亦且亡,辟吾亲,何所患!”乃以刀决帐,道从醉卒直出。司马与分背。盎解节旄怀之,屐步行七十里,明,见梁骑,驰去,遂归报。
吴楚破,上以盎为楚相,尝上书,不用,病免家居。盎虽居家,景帝时时使人问筹策。梁王欲求为嗣,盎进说。梁王以此怨盎,使人遮刺杀盎安陵郭门外。
(选自《汉书•爰盎晁错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本义是指高处、上面,古时常特指尊长、上级,或特指君主、帝王,或特指天。
B.侯,是我国古代五等公爵的第二等,又特指君主,又可指诸侯,后又泛指达官贵人。
C.“千金之子不垂堂”与《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两句中“之”的用法意义相同。
D.“圣主不乘危”中的“乘”与姚鼐《登泰山记》中“乘风雪”中的“乘”意思相同。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上不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
B.上不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
C.上不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
D.上不听/遂行之/淮南王至雍/病死/闻/上辍食/哭甚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爰盎出身低微,父亲曾做过强盗,孝文帝时凭借哥哥爰哙保任做了郎中。
B.淮南王谋反败露后,汉文帝欲将其流放到蜀地,爰盎建议对其施以刑罚。
C.爰盎为吴相时,曾宽容过一个从史,后来爰盎出使吴国被困,从史救了他。
D.因为爰盎进言反对景帝立梁王为嗣,梁王怨恨,于是派人暗中杀害了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
(2)君第去,臣亦且亡,辟吾亲,何所患!
5.文中爰盎是怎样劝慰文帝不必为淮南王之死悲痛的?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一、《汉书•爰盎晁错传》【答案】
1.C【解析】C.“千金之子不垂堂”中“之”,结构助词,的。句意: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下。
《劝学》中“蚓无爪牙之利”中“之”,定语后置的标志,无实意。句意:蚯蚓没有锋利的爪子和牙齿。两句中“之”的用法意义不相同。
D.“圣主不乘危”中的“乘”,登上,此处“乘危”一词指冒险。句意:明主不去冒险。
姚鼐《登泰山记》中“乘风雪”中的“乘”,冒着。句意:冒着风雪。
2.D【解析】句意:皇上不听,还是那样办了。淮南王到达雍县,病死。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哭得很悲伤。
“上不听”主谓结构完整;“遂”作“行”的状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行”的主语应为前面的“上”,宾语为“之”,因此“遂行之”句意完整,应在“之”后断开,排除B。
3.B【解析】B.“爰盎建议对其施以刑罚”说法错误。从文中“陛下素骄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淮南王为人刚,有如遇霜露行道死,陛下竟为以天下大弗能容,有杀弟名,奈何”可知,爰盎并没有建议对淮南厉王施以刑罚,而是劝汉文帝不应该突然摧折他。
4.(1)淮南王性格刚烈,如果在路上遭受风寒死去,您最后会被认为天下之大不能相容,背上杀弟的名声,怎么办?
(2)您只管走,我也将跟着逃亡,藏匿我的家人,您又何必担忧呢?
【解析】(1)“刚”,性格刚烈;“竟”,最后;“奈何”,怎么办。
(2)“第”,只管;“且”,将要;“亡”,逃跑;“辟”,隐藏,藏匿;“患”,担忧。
5.①文帝有三件事均高于世人,不须担心名声被毁。
②文帝贬谪淮南王,本意是为让淮南王改过自新的。
③淮南王病死是护送官员的不慎导致的,错不在文王。
【解析】从文中“陛下有高世行三,此不足以毁名”可知,爰盎先肯定文帝的功绩,告诉文帝不须担心名声被毁。
从文中”且陛下迁淮南王,欲以苦其志,使改过”可知,爰盎认为文帝贬谪淮南王,本意是为让淮南王改过自新的,而不是容不下他。
最后,根据“有司宿卫不谨,故病死”可知,爰盎表明淮南王病死是护送官员的不慎导致的,错不在文王。
【译文】
爰盎,字丝。他的父亲是楚国人,曾当过盗贼,后迁居安陵。吕后时期,爰盎曾经做过吕禄的家臣。汉文帝登位,爰盎的哥哥爰哙保举爰盎做了郎中。
淮南王刘长进京朝见,击杀了辟阳侯,举止很骄横。爰盎劝谏皇上说:“诸侯太骄横必然会发生祸乱,可以适当削减他们的封地。”皇上没有采纳他的意见。淮南王更加骄横。图谋反叛的事被发觉,淮南王被征召,皇上便将他放逐到蜀郡去,用囚车押送。爰盎当时担任中郎将,便谏阻说:“您向来骄纵淮南王,不加一点限制,以至达到这种程度。现在却又突然摧折他。淮南王性格刚烈,如果在路上遭受风寒死去,您最后会被认为天下之大不能相容,背上杀弟的名声,怎么办?”皇上不听,还是那样办了。淮南王到达雍县,病死。消息传来,皇上吃不下饭,哭得很悲伤。爰盎进入,叩头请罪。皇上说:“因为没有采用您的意见,出现了这种情况。”爰盎说:“皇上自己要想开,这事已经过去了,怎么可以追悔呢!您有三件高出世人的行为,这件事不足以毁坏您的名声。况且您放逐淮南王,是想要让他的心志受些劳苦,使他改正错误,因为官吏护卫不慎,以致病死。”皇上这时才得到宽慰,爰盎从此在朝廷声名大振。
汉文帝从霸陵上山,想要从西边纵马奔驰下山坡,爰盎挽住了文帝的马缰绳。皇上说:“将军胆怯吗?”爰盎说:“我听说家有千金的人就坐时不靠近屋檐下,家藏百金之人也不跨在楼台边的栏杆上,明主不去冒险,不侥幸取得成功。如今陛下驰骋六匹像飞行一样的快马,从地形不熟的峻山上奔驰下来,假如有马匹惊慌,车舆毁坏的事发生,陛下即使看轻自己,对高庙、太后怎么交代呢?”皇上这才停止。
等到晁错已被诛杀,爰盎以太常的身份出使吴国。呈王想要让爰盎担任将领,爰盎不愿意。吴王想杀掉他,派一个都尉带领五百士兵将爰盎围困在军中。爰盎当初担任吴国丞相时,有个从史曾经跟爰盎的婢女私通。爰盎知道这件事,没有泄露,对待从史仍然和以往一样。有人告诉从史,说“丞相知道你跟婢女私通”,从史便逃回去了。爰盎亲自驾车追赶从史,终于将婢女赐给他,仍旧让他担任从史。等到爰盎出使吴国被围困,从史恰好担任围困爰盎的校尉司马,便将他的全部行装换买了二石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把本页分享到:
QQ空间
新浪微博
腾讯微博
微信
相关试题:
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
上一个『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专题复习训练: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  下一个『
2023届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训题:排序衔接
』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