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期末试卷
试题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甲卷)语文试题(高一必修下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基于契约关系产生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
试题预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契约是主体之间达成的合意,具有自由、平等、诚实、守信的基本内涵。基于契约关系产生的契约精神是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的思想观念。2020年7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法治意识、契约精神、守约观念是现代经济活动的重要意识规范,也是信用经济、法治经济的重要要求。”契约精神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有必要对契约精神的渊源进行梳理,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新形势的要求创新契约精神培育。
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厚的经济、政治、文化渊源。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包含了对契约的敬畏与尊重,人们在订立、履行契约过程中形成了立信、结信、征信的习惯以及平等意识、公平意识等。首先,从经济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生产所得除了用于满足自身的生存需要,也用于交换其他产品以改善生活和提升劳动效率,形成了一定规模的集市贸易,中国传统社会的法律制度重视保护商品交易的契约行为。其次,从政治方面来看,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约定不胜枚举,例如,春秋战国时各个诸侯国之间的攻守约定,汉朝和亲盟约,宋朝城下之盟、澶渊之盟等。最后,不论是儒家思想,还是法家思想,都倡导守信的道德品质,主张不论是君主、官吏还是百姓都应当重信守诺,这些思想和相应的教化措施客观上起到了教育、引导所有人遵守规约、涵养契约精神的作用。
契约精神在西方国家也有其相应的经济、政治渊源。在经济方面,西方国家较早形成和发展市场经济制度以及相应的法律制度和信用体系。在政治方面,17—18世纪有着大量的关于自然状态和契约理论的研究。传统的契约理论认为,人类基于其社会性而订立契约以建立家庭、团体、政府、国家。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已主义基础上,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人们订立契约对其授权,进而形成运用缔约者全部力量来维持和平的人格。
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以“仁”作为伦理核心,这决定了契约行为的善良本质和诚信导向。“仁”的最初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之后才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的概括和统称。一方面,在契约行为实施的过程中,双方的行为客观上可能会发生偏差,背离了立约本意,而“仁”作为伦理核心促使双方进行自我的道德反思和道德约束,共同致力于弥补漏洞、缓和矛盾。另一方面,“仁”确保了契约本身的内容符合道德规范。契约自由是契约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人们在订立契约时有权根据自己的意志选择是否订立契约、订立何种契约、与何人订立契约等。但是,契约自由并不是绝对的自由,而是相对的自由,需要受到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公序良俗的制约,否则就会出现悖逆伦理的情况。
中国传统社会的契约精神以“义”作为价值导向,这决定了契约行为在义和利之间的平衡和取舍标准。儒家崇尚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求义还是求利是考察君子和小人的分水岭之一。《孟子•告子》提出:“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虽然重义轻利的义利观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局限性,例如把仁义道德和财利对立起来,认为商贾重义就难以获利,但是重义轻利观作为一种伦理原则,清楚地阐释了我国传统的价值选择原则,能够引导人们在订立和履行契约时将道义置于首要地位,在利益和道义发生冲突时能够按照道义做出取舍,这对于契约精神的价值取向和社会整体的精神风貌有着一定的积极影响。
(摘编自王滨、陈律《新时代契约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契约精神表现为社会主体主动、善意地遵守约定和规则,尊重他人合法权益、公共利益。
B.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商品交易的契约行为受到法律制度的重视和保护。
C.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倡导守信的道德品质,这是中国传统社会里契约精神的政治渊源。
D.“仁”是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的概括和统称,后来逐渐形成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的含义。
2.下列关于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春秋战国时诸侯国之间的攻守约定为例,证明契约精神在中国传统社会有着深厚的政治渊源。
B.文章对契约自由的辩证分析,阐释了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仁”确保了契约的内容符合道德规范。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对契约精神蕴含的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进行了梳理和分析。
D.文章引用儒家经典中的语句,阐明中国传统社会契约行为在义和利之间的平衡和取舍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缺乏对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尊重。
B.“仁”是中国传统社会契约精神的伦理核心,它在一定程度上能指导双方共同弥补契约实施时产生的漏洞。
C.契约自由的相对性是指主体虽有订立契约的相关选择权,但又需接受法律规范、道德规范和公序良俗的制约。
D.把仁义道德和财利对立起来,认为商贾重义就难以获利,这样的观点有一定的历史和社会局限性。
【答案】1.A    2.C    3.A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B.“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模式是自然经济”错误,原文是“中国传统社会是以自然经济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模式”。
C.“……契约精神的政治渊源”错误,第二段首句提及的“经济、政治、文化渊源”分别对应该段文本的“首先”“其次”和“最后”三个部分,由此可判断出选项里的“政治渊源”应为“文化渊源”。
D.“……概括和统称,后来……亲近、友善的含义”错误,先后顺序颠倒。原文第四段为:“仁”的最初含义是人与人之间的亲近、友善,之后才发展成为儒家思想中道德品质的概括和统称”。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以及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
C.“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错误,文章最后没有总说契约精神,故本文为总分结构。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A.“缺乏对他人合法权益和公共利益的尊重”错误,属主观臆断,原文第三段表述为:“英国哲学家霍布斯将契约理论建立在利已主义基础上,认为国家的本质就是人们订立契约对其授权,进而形成运用缔约者全部力量来维持和平的人格”,文中没有相关内容,根据文意也无法做此推断。故选A。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总之自有《红楼梦》出来以后,传统的思想和写法都打破了”(鲁迅:《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可以说这是迄今为止对《红楼梦》思想艺术成就所作的最言简意赅的概括。
在总的思想倾向上,它打破了历来小说传统的“大团圆”结局,以深刻的悲剧精神,写出了一个贵族家庭的彻底败落,并由此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封建社会的全部上层建筑,预示了业已腐朽的封建阶级正无可挽回地走向灭亡的历史命运。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它突破了历来才子佳人作品仅仅是由于“怜才爱色”才引起的爱情,而提出了以思想性格的一致作为爱情基础的新的具有近代色彩的情爱观,并就爱情展开了丰富而深入的艺术描写。在题材选取上,它一反中国古典小说戏曲题材因袭的痼疾,完全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人物和情节,特别是它较之以往的任何一部作品都更发扬了以作者亲身经历过的生活作为创作基础的现实主义原则。在人物塑造上,它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一个鲜活的女性世界,并在具体描写时,打破了历来野史小说“恶则无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的套路,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成功地塑造了具有复杂性格内涵的艺术典型。在情节结构上,它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发掘艺术的宝藏,从平淡无奇的生活散文中抽出生活的诗;并在结构上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而创造了错综复杂的圆形网状形式。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创造了一种生动新鲜、精练隽永的文学语言,极大地丰富了语言的表现力,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语言艺术的最高成就。
(摘编自孙逊《〈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与突破》)
材料二:
《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所以对它的解释往往只能照亮它的某一个侧面,而不可能穷尽它的全部的意蕴。我认为《红楼梦》的意蕴大致可以分析为三个层面。
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红楼梦》描写了贾府内部和外部的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家族关系,描绘了各种各样的人物,极其真实、深刻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社会生活广阔的空间。这样的小说过去是没有的。
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但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究竟在哪里,大家有不同的看法。我认为《红楼梦》的悲剧性并不在于贵族家庭衰亡的悲剧,也不仅仅在于贾宝玉、林黛玉两个人的爱情的悲剧;《红楼梦》的悲剧在于作者提出一种审美理想,而这种审美理想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必然要被毁灭这么一个悲剧。
什么是曹雪芹的审美理想?这要联系到明代大戏剧家汤显祖。汤显祖的美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情”字。汤显祖讲的“情”,和古人讲的“情”,内涵有所不同。它包含有突破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内容,就是追求人性解放。他写了《牡丹亭》,塑造了一个“有情人”的典型——杜丽娘。曹雪芹深受汤显祖的影响,美学思想的核心也是一个“情”字。他的审美理想也是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曹雪芹自己在《红楼梦》开头就说过,这本书“大旨谈情”。曹雪芹就虚构了、创造了一个“有情之天下”,就是大观园。
大观园是一个理想世界,也就是“太虚幻境”。“太虚幻境”是一个“清净女儿之境”。但是这个理想世界,被周围的恶浊的世界所包围,不断受到打击和摧残。林黛玉的两句诗“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不仅是写她个人的遭遇和命运,而且是写所有有情人和整个有情之天下的遭遇和命运。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贾宝玉被贾政一顿毒打,差一点打死,大观园的少女也一个一个走向毁灭:金钏投井,晴雯屈死,司棋撞墙,芳官出家,鸳鸯上吊,尤二姐吞金,尤三姐自刎,直到黛玉泪尽而逝,这个“千红一窟(哭)”“万艳同杯(悲)”的交响曲的音调层层推进,最后形成了排山倒海的气势,震撼人心。“冷月葬花魂”,是这个悲剧的概括。有情之天下被吞噬了。
《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他引导读者去体验整个人生的某种意味。这就是《红楼梦》的意境。这是《红楼梦》意蕴中的哲理性(形而上)的层面,是一个最高的层面,也是一个不被人注意的层面。《红楼梦》的人生感表现为互相联系的两个方面,一个是对人生(生命)终极意义的追问,一个是对命运的体验和感叹。
以上是我对《红楼梦》的意蕴的一种很粗糙的阐释。《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
(摘编自叶朗《〈红楼梦〉的意蕴》)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既摆脱了传统小说追求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的倾向,又一反传统小说的线形结构形式。
B.材料一从六个方面简述了《红楼梦》对于传统的超越和突破,突出了它对我国文学的创造性贡献。
C.《红楼梦》意蕴中哲理性的层面体现在曹雪芹对人生的感悟,并引导读者去体验人生的某种意味。
D.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5.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红楼梦》的语言生动新鲜、精练隽永,富有创新性和表现力,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
B.曹雪芹和汤显祖的美学思想具有一致性,其核心都是“情”字,都肯定“情”的价值,追求“情”的解放。
C.大观园寄托了曹雪芹的理想,是一个“有情之天下”“清净女儿之境”,也是“太虚幻境”在现实中的化身。
D.从贾宝玉被毒打、大观园中晴雯,林黛玉等少女一个个走向毁灭可以看出,在当时的社会,“情”是一种罪恶。
6.材料二中《红楼梦》意蕴的三个层面之间有何联系?请简要说明。(6分)
【答案】4.D    5.A    6.①从内容、审美、哲理角度论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②第一层展示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现实,第二层深入写作者的审美理想在现实中被毁灭的悲剧,第三层进一步感叹悲剧命运,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
D.“原因在于《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错误,原文的表述是“《红楼梦》是说不完的,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我们中国人对《红楼梦》的阐释,将会一代又一代地继续下去是缘于“《红楼梦》的意蕴极其丰富”,而并非是因为《红楼梦》是一部伟大的悲剧。
故选D。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及观点的能力。
A.“纠正了书面语言和方言土语的弊病”错误,原文的表述是“在文学语言上,它纠正了以往小说或片面重视书面语言、或过多运用方言土语的弊病”,选项忽略了“片面”“过多”等词语。
故选A。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依据“第一个层面,就是《红楼梦》以前所未有的广度和深度真实地反映了清代前期的社会面貌和人情世态”“第二个层面就是《红楼梦》的悲剧性”“《红楼梦》的第三个层面,是《红楼梦》处处渗透着作家曹雪芹对整个人生的很深的感悟,一种哲理性的感悟、感兴、感叹”可知:第一层展示历史的、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现实,第二层深入写作者的审美理想在现实中被毁灭的悲剧,第三层进一步感叹悲剧命运,追问人生的终极意义。三个层面是分别从内容、审美、哲理角度进行论述,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江一鹤
江一鹤是一代名厨。他早年游历江浙一带,红案白案皆工,尤其是时鲜果蔬,在他手中更显奇妙。据说他从杭州一位前辈手里得一古本,日夜揣度,终于悟得五代名尼梵正的风景拼盘的奥妙,将中国的花式冷盘、雕刻拼盘技艺推向一个高峰。
江一鹤凭这一身绝技,独步苏杭,不想六十岁那年,忽然遁身山城盱眙,打算在此安享晚年。山城名店“金谷园”老板三番五次登门延请,终于说动江一鹤出任首席大厨,其实只是挂名。金谷园是百年老店,资本雄厚,为了让江一鹤成为永远的金字招牌,老板特意给他辟个很雅致的小园子。园子在半山坡上,南面正对淮河。人在园中,晴看帆影,雨看流岚,山石林泉,风景绝佳。可江一鹤将园子平整成一块一块菜地,不种奇花异卉,只种瓜果蔬菜。春来绿韭铺畦,夏至豆角满架。深秋时节,硕大的萝卜半截出土,像是正在捉迷藏的调皮小子,探出头来挑逗玩伴;冬天的大白菜,则在阳光下站成方阵,别有气势。去过园子的人都说可惜了,好端端的一个花园,被江一鹤弄成了农家菜园子。
江一鹤平时除了偶尔下厨看看徒弟做活,其余时间大多一个人待在小园子里,侍弄他的瓜果蔬菜,有时喝茶听越剧,有时也画画,但从没有人见过他的画。
话说那年盛夏时节,苏浙沪三地书画界人士齐聚盱眙,举行华东书画名家邀请赛。这是五年一度的盛事,虽是民间活动,但因名家云集,所以规格极高。经过十天的角逐,山城书画名家汪遇农凭着一组《都梁十景图》的立轴力拔头筹。汪遇农是康熙年间进士汪元任之后,早年师从齐白石先生的得意弟子李苦禅,下笔颇有些苦禅的影子,尤其是大写意花鸟、松竹梅兰,鱼鹰龙马等题材的作品更是意态纵横。但他浪迹江南数年,并无建树, 不免怅然。了解他的人都说:汪遇农学画,用情太深,得苦禅之形,终为苦禅所缚而难得其绘画之精神,可惜了!
汪遇农回到盱眙,终日悠游山水,参悟画意。盱眙古称都梁,佳山秀水,天然一派地上画卷,“都梁十景”更是名闻遐迩。汪遇农日日浸淫其中,如是十年,竟然跳出师门樊篱,自成一家。那天,汪遇农将十幅《都梁十景图》立轴往金谷园展厅一挂,纸上风景,烟霞满室,其他作品顿时失色。
按惯例,大赛闭幕酒宴在金谷园大厅举行。一时间,高朋满座,胜友如云。金奖作品高悬大厅舞台之上,大家酾酒赋诗,飞觞论画。金奖得主汪遇农被簇拥着,如众星拱月。酒过三巡,正在大家酒酣耳热之际,忽见一个年轻的厨师,手持一特制竹质砧板,阔步登台,朗声道:“诸位先生,在下金波,躬逢胜饯,得为各位前辈掌勺,不胜荣幸。家师江一鹤先生为助雅兴,特制果蔬拼盘一道,敬请汪先生及诸位师友品鉴。”
只见竹质一尺见方的砧板上各色果酱打底,随意涂抹,竟然涂出一片湖青山绿、天光云影。然后以芹菜、豆芽、未熟的小蕃茄、黄瓜切片作材料,为树,为林,为亭,为草甸,为僧舍,为栏槛,拼成一幅绝妙山水画。近水远山,平林含烟,峰峦叠翠;僧庐野径,人影竹影,浑然天成。以果子酱为墨题款:瑞岩庵清晓图,汪遇农先生雅正,都梁人江一鹤作。大厅里人声顿寂。
汪遇农更是沉吟不语。
良久,转身,长叹!随即,他猛然扯下那十幅《都梁十景图》当众撕碎,既而面带微笑,长揖不起:“在下学艺不精,见笑了,诸位请回!”
后 来,汪遇农不再作画,他拜江一鹤为师,专攻果蔬拼盘,数年苦习,居然将地上山水、盘中风景与胸中丘壑融为一体,学会了都梁十景的拼盘。闲时闭门读书,他对宋代陶谷《清异录》那段写梵正的文字尤为着迷:“比丘尼梵正,庖制精巧,用鲈酢、脍脯、醢酱、瓜蔬,黄赤杂色,斗成景物,若坐及二十人,则人装一景,合成辋川图小样。”他晨昏诵读,日夜研习,参照王维田园组诗《辋川集》二十首之诗意,拼成二十道经典果蔬拼盘,复原出《清异录》中的“辋川小样”。此外,他还将曾游历过的胜景一一化作盘中风光。真可谓“菜上有山水,盘中溢歌诗”。
有人问汪遇农为何不再作画,他总是微微一笑说:“我何曾停止作画?”
(选自《淮安日报》,有删改)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中比较详细地描写了江一鹤园子里的四季景象,充满田园情趣,既给读者直观具体的印象,也
衬托出江一鹤清新脱俗的人格。
B.汪遇农在江南数年,在画艺上并没有取得成就,主要是因为他对李苦禅的作品并未用心领会,最终难得其神韵。
C.金谷园老板依仗雄厚资本,三番五次延请江一鹤出任首席厨师,甚至不惜为他开辟一个小园子,只因看中他的拼盘技艺,可见老板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
D.汪遇农舍弃作画而致力于学习拼盘技艺的故事耐人寻味,其中蕴含着作者对艺术家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创作实践的作风的批判,发人深省。
8.作者对江一鹤的直接刻画着墨不多,但人物形象鲜明。请结合相关文字简要分析其人物形象。(6分)
9.汪遇农一生钻研画艺,可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的主要心理状态各有不同,请分别简要说明。(6分)
7.A(B项“主要是因为他对李苦禅的作品并未用心领会”,原文是“汪遇农学画,用情太深,得苦禅之形,终为苦禅所缚而难得其绘画之精神,可惜了”,该表述与原文“用情太深”相矛盾。C项“可见老板唯利是图的商人本性”错误,原文有“为了让江一鹤成为永远的金字招牌”,说明老板重利益,但“唯利是图”无中生有。D项“对艺术家空谈理论而不注重创作实践的作风的批判”错误,对主题的理解有误。)
8. 他是一个具有智慧的果蔬拼盘名厨;①技艺高超精湛:他红案白案皆工,将中国的花式冷盘、雕刻拼盘技艺推向高峰。②努力刻苦,勤于思考:他日夜揣度杭州前辈的古本,终于悟得风景拼盘的奥妙。③热爱田园生活,勤劳质朴,清新脱俗:他把金谷园老板赠的小花园整成菜地,绝大多数时间都待在小园子里侍弄瓜果蔬菜。④淡泊名利,不慕功名:他身怀一身绝技,却遁身山城盱眙,金谷园老板多次延请才答应挂名首席大厨。(任写3点,每点2分,其中概括、分析各1分)
9. ①第一阶段是不得志的怅然苦闷:他用情太深,为苦禅所缚而难得其绘画之精神,并无建树。②第二阶段是学有所成的快意:他悠游山水,参悟画意,终于跳出师门樊篱,自成一家。③第三阶段是弃作画学拼盘的坚定与自得其乐:他不再作画,拜江一鹤为师,专攻果蔬拼盘,使画意与拼盘浑然为一。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材料一  昔者越王勾践用范蠡、计然。计然曰:“知斗则修备,时用则知物,二者形则万货之情可得而观已。旱则资舟,水则资车,物之理也。积著之理,务完物,无息币。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财币欲其行如流水。修之十年,国富,厚赂战士,士赴矢石,如渴得饮,遂报强吴,观兵中国。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叹曰:“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名易姓,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为陶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冶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故善治生者,能择人而任时。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此所谓富好行其德者也。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
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匮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与之分庭抗礼。夫使孔子名布扬于天下者,子贡先后之也。此所谓得势而益彰者乎?
白圭,周人也。当魏文侯时,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能薄饮食,与用事僮仆同苦乐,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故曰:“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软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与权变,勇不足以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
(《史记•货殖列传》,有删改)
材料二 (1)孔子厄于陈蔡,从者七日不食。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孔子家语》)
(2)叔孙武叔毁仲尼。子贡曰:“无以为也!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论语•子张》
【注】①废著:犹“废举”“废居”,买贱卖贵。②原宪,字子思,孔门七十二贤之一。③货殖:指商人。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B.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C.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D.以物相贸易/腐败而食之货勿留/无敢居贵/论其有余/不足则知贵贱/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币,古人用作馈赠或祭祀的丝织品,引申为财物、货币,文中指货币。
B.厌糟糠的“厌”指“满足”,与《短歌行》“山不厌高”的“厌”义同。
C.分庭抗礼,以平等的礼节相见。古代宾主相见,站在庭院两边相对行礼。
D.祖,形声字,文中指效法、宗仰,与“唐宗宋祖”中“祖”字意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货殖生利,要洞悉“时”“用”。计然认为,应该了解货物何时为人需求购用,货物贵到极点时,要及时卖出。
B.勾践能够灭吴并称霸中原的主要原因有:按计然的策略治国十年,使国家富强;重赏士兵,使士兵勇于作战。
C.谋财兴家,应择地、择时。范蠡功成身退后择陶邑隐居,借陶邑的位置优势与时逐利,富有后,还行仁德之事。也
D.白圭经商如治国施政、统兵作战,他认为经商需要的不是智、勇、仁、强,而是权变、决断、取予、有所持守等。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后年衰老而听子孙,子孙修业而息之,遂至巨万。(5分)
译文:                                                                                           
(2)子贡以所赍货,窃犯围而出,告籴于野人,得米一石焉。(5分)
译文:                                                                                        
10.C(根据文意推断。)
11.B(厌,文中是饱的意思;山不厌高的厌为嫌的意思。)
12.D“他认为经商需要的不是智、勇、仁、强,而是权变、决断、取予、有所守等”错,原文并没有否认“智、勇、仁、强”。
13.(1)后来他年老力衰而听凭子孙(经营),子孙经营产业并有所发展,终致有了巨万家财。(计分点各1分:“听”,听任:“修业,经营产业、事业;息,发展、滋长、繁荣。语意通顺1分)
(2)子贡偷偷地冲突重围,用所带的财物与外面的山野之人交换,换了一石米回来(才救了大家)。
(窃、赍、籴各1分,语意2分)
【参考译文】
材料——当年越王勾践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一 必修下 期末试卷


上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