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I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试题预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新高考II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商周铜器铭文里所表现章法的美,令人相信仓颉四目窥见了宇宙的神奇,获得自然界最深妙的形式的秘密”,“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在这些颇带夸张的说法里,倒可以看出作为线的艺术的中国书法的某些特征: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以其挣脱和超越形体模拟的笔划的自由开展,构造出一个个一篇篇错综交织、丰富多样的纸上的音乐和舞蹈,用以抒情和表意。可见,甲骨、金文之所以能开创中国书法艺术独立发展的道路,其秘密正在于它们把象形的图画模拟逐渐变而为纯粹化了的抽象的线条和结构。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一般形式美经常是静止的、程序化、规格化和失去现实生命感、力量感的东西,“有意味的形式”则恰恰相反,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
它既状物又抒情,兼备造型和表现两种因素和成份,并在其长久的发展行程中,终以后者占了主导和优势。书法由接近于绘画雕刻变而为可等同于音乐和舞蹈。并且,不是书法从绘画而是绘画要从书法中吸取经验、技巧和力量。运笔的轻重、疾涩、虚实、强弱、转折倾挫、节奏韵律……,净化了的线条如同音乐旋律一般,它们竟成了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魂灵。
(摘编自李泽厚《美的历程•青铜饕餮•线的艺术》)
材料二:
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从中国人物画中看线的不同,东晋顾恺之的线条如春蚕吐丝,线条与物象之间的关系得到了紧密联系。《洛神赋》中,用游丝般柔美细劲、飘逸潇洒的线条与洛神和曹植间浪漫的爱情传说达到了高度的一致。线条被赋予了情感的使命,线条已经有了独立的审美价值。唐代的吴道子演绎了“吴带当风”的风尚。《送子天王图》线条具有强烈的动势和节奏感,使线得到了更进一步发展。宋代李公麟白描是古代线条艺术之大成者,创造性地发展了白描手法,并将白描发展为一门独立的绘画样式,并且使线条的独立美感与写实造型矛盾得到统一。南宋梁楷的减笔水墨画,使中国人物画开辟了一条蹊径,寥寥数笔,一个生动鲜活的人物便跃然纸上,使线条的语言更加丰富。
山水画是最能代表中国画艺术精神的。山水画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一整套的程式,如古人写山水总结“十六皴点法”。以书入画,将书法引入绘画。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如董源“披麻皴,雨点皴”,来自于江南山水的云雾环绕,秀水灵山。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而李唐的“斧噼皴”则是对北方大山大水的反映,山水轮廓分明,线条老辣恣肆,顿挫方钢。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也就是张璪所说“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中国画线背后承载着的是中国内在儒家庄重典雅与道家解衣磐礡的内在精神。中国画也在20世纪中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传统的语言体系受到冲击,西画中的写实、光影、色彩等都影响了中国画。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画家基本上沿着两条道路前行,其一是继续走传统中国画道路,其二是中西折中的道路。第一条,如齐白石、张大千、黄宾虹等,他们虽然吸收了西画的一些长处,但从笔墨上还是传统中国画艺术。第二条,如林风眠、徐悲鸿等使中国画色彩和写实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管是传统还是折中的中国画,它们还属于中国画的范畴,若用中国画完全去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则使中国画走上歧途,成为无源之水。中国画的背景毕竟是中华民族文化,不可能植根于西方文化背景,而中国画屹立于世界绘画之林,“线”的艺术特征是它的一大主线和特色。
(摘编自张远坤《浅析中国画中线的艺术》)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书法艺术有一种章法之美,其中结构、点画、行笔等有规律的变化是重要元素,用以抒情和表意。
B.中国书法在发展中,抒情表现逐渐重于状物造型,由接近于绘画雕刻,转而为与音乐和舞蹈趋同。
C.中国画中的线是情感的载体,画家运用不同的线条描绘物象,传情达意,形成了各自独立的审美价值。
D.“十六皴点法”是古代中国山水画画家在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是一种绘画程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线的艺术,但二者涉及的领域和侧重点不完全相同。
B.中国书法中线的艺术追求自由、多样、有生命力,没有机械重复和僵硬规范。
C.我们可以从不同朝代画家的风格上发现线条的语言在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D.中国画不能完全描绘油画描绘的东西,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
3.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毛公鼎》和《散氏盘》上的文字或方或圆,或结体严正,章法严劲而刚健,一派崇高肃毅之气。
B.周金中期的大段铭文,结构讲究,笔势圆润,风格分化,各派齐出,字体或长或圆,刻划或轻或重。
C.就结字而言,甲骨文外形多以长方形为主间或少数方形,有的字还具有或多或少的象形图画的痕迹。
D.小篆、汉隶,再变而为行、草、真……,在发展中,具有笔划和结构之美的各种书法艺术异彩纷呈。
4.根据材料,说说中国山水画画家在线条使用上如何体现出“有意味的形式”。 (4分)
5.下图是王羲之问候友人的《快雪时晴帖》局部(“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大意】王羲之拜上:一场快雪过后天气放晴,很好。想必你一切安好。事情没有结果,心里郁结。力不从心。王羲之拜上。)请结合材料,赏析此帖中的线条之美。(4分)
 
【答案】1.D    2.D    3.C    
4.①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②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③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①线条使用多样:“快雪时晴”等与“羲之顿首”等字体不同,粗细、长短、轻重有变化,不机械重复。
②字与字间有联系:“顿”与“首”,“果”与“为”等字笔划线条相连,行云流水,有流动之美。
③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有的字结构严谨方正,线条整齐;而有的字笔划结构自由,线条灵动。
④线条使用抒情性强:首尾两个“羲之顿首”笔划线条连续,书写快速,可见内心情感充沛。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D.“对书法长期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语言表达形式”错误,“十六皴点法”不是对书法的总结和观察,是对自然的总结和观察。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D.“根本原因是中西绘画使用的线条不同”强加因果,原文无此交代。中国画的民族文化背景决定了其不能完全去描绘油画所绘之物。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论述中国书法的线条艺术,具有自由、多样、有活力等特点,而C项是说甲骨文的外形和象形特征,与材料一不合。
故选C。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就像音乐艺术从自然界的群声里抽出音乐来,发展这乐音间相互结合的规律,用强弱、高低、节奏、旋律等有规律的变化来表现自然界社会界的形象和内心的情感”“它像音乐从声音世界里提炼抽取出乐音来,依据自身的规律,独立地展开为旋律、和声一样,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可知,画家提炼自然山水的特征,形成净化了的线条;
结合材料一“这种净化了的线条——书法美,就不是一般的图案花纹的形式美、装饰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它是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量的美。中国书法——线的艺术非前者而正是后者。所以,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可知,画家使用线条追求的不是一般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和力量美,富有生命的暗示;
结合材料二“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当然这些程式是画家在长期的总结和观察中得出的……南方湿润的气候,充沛的雨水,草木茂盛,山体圆润,因此线条也就是不露锋芒,圆润灵秀……因此可看出不同的环境造就了画家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但是最终决定画家艺术造诣的还得回到画家自身”和材料一“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画家根据环境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线条表达形式,或圆润灵秀,或老辣恣肆,风格多样,不重复不机械,有个性和创造性。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结合材料一“通过结构的疏密,点画的轻重,行笔的缓急……”“它的每一个字、每一篇、每一幅都可以有创造、有变革甚至有个性,而不作机械的重复和僵硬的规范”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多样,有变化,不重复。
结合材料一“它不是线条的整齐一律均衡对称的形式美,而是远为多样流动的自由美。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字与字间有联系,如行云流水,有一种流动自由的美。
结合材料一“行云流水,骨力追风,有柔有刚,方圆适度”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结构上刚柔并济,或严谨方正,或自由灵动。
结合材料一“它既状物又抒情”和材料二“中国画的线是情感的载体,中华民族是重情的民族。线的长短、疾缓、方向、粗短,都能表达出不同的情感”可知,线条之美体现在线条使用抒情性强,在线条连续书写中,体现内心情感充沛。
然后结合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的线条特点,从以上四个角度加以分析即可。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断魂筑
蔡楠
自从荆轲死了之后,高渐离再也没有摸过我。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我听见有东西噼里啪啦砸在箱子上。直到那东西顺着箱子的缝隙滴在丝弦上濡湿了我的身体,我才知道那是高渐离汹涌的泪水。
果然,秦国大军旋风一样扫过燕国。他们的旋风是向北刮,我和高渐离是向南逃。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坍塌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那是我迄今为止最痛快淋漓的呐喊。呐喊完了,我开始疲惫地歇在高渐离的行李箱里。作为一把筑,我除了听命于高渐离的手指,发出不同的音律,我还能做什么呢?
来到了宋子城,我们就听到了太子丹被他的父亲割掉头颅献给秦国的消息。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秦国大将王翦的儿子王贲把燕王喜从蓟城追到了辽东,硬是生生地把他的头颅揪了下来。太子丹的头颅掉了,喜的头颅掉了,燕国天空的星辰也掉了。
我和高渐离不能再往南逃了。逃到哪里看到的都是秦国的星辰。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改名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虽然我动弹不得,但每天我又都在跟随着他。我是他的影子,一个曾是天底下最好的乐手的影子。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
燕惜停止叹息是在那个月明星稀的夜晚。那晚他破例多喝了几杯冰烧酒,正要回房休息,却听到了一阵久违的筑声隐隐传来。他循着筑声挪动着脚步,他的褴褛的衣袂很快就飘到了主人家的堂前。那是一个咸阳来的客人在击筑。堂下一群人正侧耳细听。一曲终了,众人鼓掌赞叹。燕惜却不合时宜地嘟哝了一声:好是好,就是差了一些东西!
差什么东西呢?主人和客人把燕惜请到了堂上。燕惜说,客人的筑声是从琴弦上弹出来的,只能悦人耳,还不是真正的音乐。真正的音乐是悦人心,是从心底发出来的!客人把筑一下子就掷到了他的脚边,那你弹一首真正的音乐给我听听!
燕惜一脚就把那筑踢到了堂下,然后一个漂亮的转身,走了。他从床下掏出尘封的我,然后换上了那身在燕国朝廷穿过的华丽衣服,整容净面,回到了主人堂上。在众人惊诧的目光里,修颀俊逸的燕惜左手按住我的头部,右手捏着竹尺,优雅而娴熟地一击,我渴盼已久的身体顿时生动起来,震颤着发出了一声贯穿天地的妙音。众人的心一下子就被击昏了。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一阵高亢的筑音穿过,接下来就是激越的旋律。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好——主人、客人还有堂下的听众禁不住欢呼起来。
那个夜晚过后,我没再回到箱子里。我重新回到了燕惜的怀抱。我们又变得形影不离了。我们搬出了那家酒楼。燕惜对我说,不怪那几杯冰烧酒,该是离开宋子的时候了,有人在等我们呢!
谁在等我们?是嬴政。不,应该叫他秦始皇,他现在已经统一六国了。战鼓声已经远离了咸阳宫,现在这里需要音乐。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薰瞎了燕惜的眼睛。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薰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
与秦始皇面对面的时候,我才知道他不但懂战争,懂政治,他还懂音乐,懂我。当我在燕惜手下发声委婉时,他微笑。他满足于帝王大业从此开始。当我发声慷慨时,他朗笑。他得意于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当我发声激昂时,他狂笑。他感叹终于统一了天下所有的声音,让天下最好的乐师为他而奏。他狂笑着,受了我声音的吸引,一步一步走向燕惜,走向我。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
应该说我是长着眼睛的,但我的眼睛终究不如人的眼睛,更何况是秦始皇的眼睛。他比闪电还快的眼睛帮助他的头躲过了这致命的一击。我和沉重的铅块跌在大殿上,整个身子霎时七零八落。我成了一把断魂筑!
燕惜在秦始皇的剑下一动不动。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
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我的七零八落的残骸也被他聚拢起来,放在了燕惜的脚下。秦始皇拍拍燕惜的肩膀,轻声地说,我早就知道,你不是燕惜,你是高渐离!薰瞎你的眼睛,是想让你专心音乐,可你却偏偏参与了政治!
燕惜抬起头,冷笑道,不,我不是高渐离,我是荆轲的影子,我也是燕国的影子!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荆轲死后高渐离不忍再想起故友,作为一个乐师,在之后的一段日子里不再击筑,表现了对故友的哀悼之情。
B.“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两个“拍”字,运用动作描写,表现了高渐离极其无奈愤懑的心理。
C.高渐离改名为“燕惜”,在酒楼做酒保,弄筑的手指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
D.文末高渐离被杀这一悲惨的结局使人唏嘘慨叹,似有浓得化不开的沉闷和悲伤,同时,也增加了历史的凝重与沉郁。
7.关于文中燕惜闻筑声重新击筑演奏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燕惜循着筑声走到堂前,源于他对音乐的热爱,也为后文重新击筑做了铺垫。
B.燕惜掏出尘封的筑,换上华服,整容净面,目的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
C.燕惜心念故国旧友,一心复仇,击筑时故意唱起了《易水歌》,从而暴露了身份。
D.众人听到燕惜击筑的声音,沉醉其中,不禁欢呼,写出了燕惜演奏技艺的高超。
8.文中高渐离这一形象有何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6分)
9.《史记》记载:“荆轲客高渐离以击筑见秦皇帝,而以筑击秦皇帝,为燕报仇,不中而死。”本文以“筑”的视角叙述此事,这样的视角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6.C    7.B    
8.①有政治远见。从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行为,能预知燕国不保。②怀念故友,眷恋故国。忆起荆轲刺秦失败的伤感,对燕国的眷恋,以及知音难觅的孤寂,此时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回忆里的荆轲和燕国再次撞击他的心灵。③以死报国,刺杀秦始皇。忠于燕国,从刺秦失败的遗憾,对燕国不变的忠贞可看出。    
9.①从人物形象上看,让静物“筑”开口。通过对“筑”的动作和心理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②从主旨上看,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③从表达效果上看,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物以人的感情,视角独特,引人入胜。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C.“反映出亡国后他放弃了生活的尊严”错。根据原文“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直到中间那根长弦在燕惜沉重的叹息声里砰然抻断,我才有了暂时的安静”“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可知,高渐离一直没有忘记亡国之痛,并没有因为生活放弃尊严。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B.“是不想让堂上的主客看轻他”错。高渐离许久不弹筑,再次拿起时换上华服,整容净面,一方面是出于对音乐的尊重,就如古人重视祭祀,凡祭祀必沐浴斋戒;另一方面,也是觉得不需要再过隐姓埋名的生活了。
故选B。
8.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他把我装进箱子里,悠悠地对我说,燕国不保了,我们该离开这里了”“高渐离拍着行李箱,拍着我昏睡的身体,嘶哑着嗓子说,燕王喜割掉的不仅是太子丹的头颅,他割掉的也是他自己的头颅啊!高渐离的话很快就得到了应验”可知,高渐离有政治远见,能通过好友荆轲的死和燕王的做法,预知燕国不保。
“他带着我爬过他故乡范阳城的残垣断壁,涉过血水流淌的易水河,来到白洋淀边的秋风台。那时,秋风台已经被炮火掀去了半边。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高渐离忘不了荆轲,忘不了燕国,“其实,燕惜的眼睛根本不用熏了,他基本上已经为荆轲哭瞎了”;“我们在宋子居住了下来。高渐离做了一家酒楼的酒保。他的名字改成了燕惜。我就被燕惜安排在他那简易得不能再简易的床底下”“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高渐离不再弹奏筑,因为知音已逝,从心底发出的音乐没有人能真正地听懂。可以看出高渐离与荆轲感情深厚,他始终在怀念故友,眷恋故国。
“我和燕惜就做了秦始皇的宫廷乐师。秦始皇要让燕惜做一曲《秦颂》,只是在进宫之前,他让人熏瞎了燕惜的眼睛”,为了报仇,高渐离来到秦宫;果然,秦始皇被他的音乐吸引,“他俯身想从燕惜的手里拿过我,然后自己弹奏。而这时,我却发出了铅一样沉钝的声音。我灌满铅的身子在燕惜的粗糙大手里化作一道闪电,飞快地向秦始皇砸去——”“燕惜被秦始皇送上了绞架”,高渐离最终做出了行刺秦始皇的选择,并最终为此殒命,由此可见他忠于燕国,以死报国。
9.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品叙述视角与叙述特色的能力。
作品以“筑”这一物的视角进行叙述,让静物“筑”开口,可以从旁观者的角度塑造高渐离的形象,如写“筑”的心理和行动,“我感觉,高渐离的脚步在这里停顿了好久。往事如昨,高渐离和太子丹送别荆轲的场面连我都记忆犹新。我发出的高亢悲壮的音律在这里曾经撼动了那么多人”“我随着他端盘上菜,刷盘洗碗,砍柴劈木。我眼睁睁地看着他的一双调琴弄筑的纤手变得粗糙皲裂,骨节粗大。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我在箱子里激烈地扭动自己颈细肩圆的身子,我的十三根铜弦铮铮作响。我觉得那简易的床铺也在我的响声中摇晃。我停止不下自己”“”“我奇怪他的盲目里竟然还有眼泪,竟然还有铅块一样的眼泪砸落”等。这些描写衬托了高渐离惜情重义、忍辱负重、壮心不已的形象。
“筑”作为高渐离身边的事物,不仅能看到高渐离的言行举止,还能看破高渐离迫于时势外在伪装下的真实想法,如“看着他的心在一点一点破碎开来,我躁动不安“昏迷的心不会死去,它们注定还会被持续的筑声所唤醒”“我和燕惜都不由自主地唱起了那首荆轲曾经唱过的《易水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而正是这些内心所想,促使高渐离不断做出新的选择,使得人物的遭遇更加真实丰满。用“筑”讲述历史人物真实的遭遇,充分表现了历史文化中深层的悲壮与厚重,增添了历史的沉重感和文化的沧桑感。
文章表现的虽是高渐离这一人物的言行举止和生平经历,却没有从他的视角展开描写,而是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筑”的视角来写,视角独特,引人入胜;且赋予“筑”以人的感情,作为高渐离最终击杀秦始皇不成含恨而去的见证,这一视角另辟蹊径,使文章充满新意。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张中丞传后叙(节选)[注]
韩愈
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以与贼抗而不降乎?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进明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强留之,具食与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因拔所佩刀,断一指,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将斩之;又降霁云。巡呼云曰:“不可为不义屈!”即不屈。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及城陷,巡将戮。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注]本文是韩愈为安史之乱期间睢阳(今河南商丘)守将张巡、许远而作的。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B.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C.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语文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天津)』  下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C(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