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I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
试题预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新高考II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
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即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事实证明,常常是那些跟普通人民息息相关的经验和现实更能够引起社会共鸣。比如伤痕文学、改革文学、底层文学,往往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
文学想象服从现实逻辑是指写作必须遵循一般的生活情理、历史背景和逻辑因果。很多历史题材作品虽下了很大功夫,但还是在背景知识上出错;有的作品的想象和虚构不顾人物的性格及环境的可能性,这些都有悖于写作的现实逻辑。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卡夫卡的《变形记》让格里高尔变成甲虫,这是超越现实逻辑的,但是为了让这个超现实逻辑获得读者的信赖,卡夫卡使用了细致入微的现实逻辑。他写格里高尔成了甲虫靠壳着床,无数细小的脚即使拼命舞动也无法成为着力点帮助他翻身,唤起了读者真切的现实感。可见,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
文学想象并非凌空蹈虚,还必须有真正的现实关怀。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现实关怀是指作品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基于对现实问题的关切、思考和热爱。现实关怀既印证着作家作为当代人的当代性,也创造了作品跟现实、时代产生更血肉相连的纽带。
(选自陈培浩《想象与虚构的可能和限度》)
材料二:
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
经典文学的真实性绝不是对社会生活简单的摹写和反映,而是在对生活现实高度提纯后,对我们时代本质的深邃洞见,对人类生存状态的深切关注,是历史规律的真、生活本质的真、个人情感的真。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会看到《牡丹亭》中杜丽娘死而复生,《西游记》中孙悟空上天入地,《浮士德》中浮士德返老还童。除了这些高雅的严肃文学外,还有近来十分流行的穿越类作品以及科幻类作品。这些明显不符合生活真实,但我们不能否定这些作品的“真实性”,因为这是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艺术逻辑与生活逻辑之间有一种既贴近又疏离的悖论。文学创作中,创作主体会根据审美规律以及表达需要对客体进行干预。生活逻辑是对生活真实性的高度遵循,但艺术逻辑恰好可以摆脱这种束缚,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这正是艺术逻辑的灵活之处。内容的想象性与形式的艺术性是文学作品非常重要的属性,天马行空的想象以及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更加符合受众期待的视野。
艺术逻辑虽然是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实际生活的本质规律,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虽然杜丽娘死而复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她向往婚恋自由、争取人格独立的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孙悟空七十二变上天入地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勇敢正义、忠诚聪敏的气质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虽然宝玉衔玉出生不符合生活真实,但他反抗封建礼教的人格魅力符合人们心底的真实。这些变形的、超现实的形象和结构所表达的情感、愿望和理想,从总体上说都有充分的历史依据。可以说,它们是在超越生活逻辑的更高层次上表达了社会历史的必然要求。
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我们希望看到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能看到多样态形式下,那深层次的真实逻辑。
(选自刘江玲《浅谈文学的“真实”》)
材料三:
不论是对于文学写作者还是文学研究者而言,“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前者指的是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面向的物质实体与真实存在,后者指的是文学主体基于个人化的审美感知和内心体验而产生的真实经验。
自然,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正如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说过的那样:“对于一个天才作家来说,所谓的真实生活是不存在的:他必须创造一个真实以及它的必然后果。”
(选自教鹤然《“文学真实”的维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伤痕文学、改革文学之所以传播广,好评多,都是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
B.现实逻辑无论在哪一类作品中都很重要,而在超逻辑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它尤其重要。
C.艺术逻辑虽以超越生活逻辑的方式把握生活的本质规律,但最终还要遵循生活的真实。
D.《牡丹亭》《西游记》等作品具有一种基于生活真实、浓缩生活真实的高度艺术真实。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从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这三个方面指出,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
B.材料二从艺术逻辑上看,那些兼具天马行空的想象和富有张力的表现形式的作品更加容易受到读者的青睐。
C.材料三引用《俄罗斯文学讲稿》中的句子来论证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试图从文本中寻找真实毫无意义。
D.材料一指出文学不能脱离“现实”,材料二着重分析“艺术真实”,材料三强调“文学真实”,层层递进。
4.《百年孤独》作为一部魔幻现实主义作品,它是如何体现文学的“真实”的?请结合材料二及教材内容加以分析。(4分)
5.假如你是一位科幻小说家,你会如何让你的作品成为经典?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三加以说明。(4分)
【答案】1.D    2.D    3.B    
4.①课文中充分反映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特色。作者借助想象、幻想,对现实进行了拉伸夸大。
②课文中拉丁美洲的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课文举了例子来证明。作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可以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但不能背离拉丁美洲的现实,所以以这些“神奇的现实”为基础进行夸张再现,使小说情节既呈现魔幻性又具有现实性。
5.①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想象和虚构要联系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
②在文学创作中,应既遵循生活逻辑,又摆脱这种束缚来超越生活逻辑,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来创作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现实经验”的含义“人们大众共同经历的普遍现实”以偏概全,根据原文“现实经验不仅是某个人经历的现实,而且是一种无数人共同经历的普遍性现实”可见,除了“人民大众所体验着的更切身、更深刻的现实”,还包含“某个人经历的现实”。
B.“现实逻辑”的意义“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错误,“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可知原文所讲是超逻辑的现代作品重视现实逻辑的意义,而非所有作品的意义。
C.“现实关怀”的含义“现实题材和现实写法”错误。原文“现实关怀未必直接体现为现实题材和现实手法”,可知未必是现实题材和现实写法。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都是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错误,原文写的是“往往因为切中了人民现实经验的敏感点而广为传播,广受好评”,选项过于绝对。
B.“……在超逻辑的现代主义作品中,它尤其重要”错误,原文“事实上,即使是诉诸荒诞变形的现代主义作品,现实逻辑也是非常重要的”“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在也借重于现实逻辑来获取读者的信赖和共鸣”,可知只是说现实逻辑在超逻辑的现代作品内也是非常重要的,而非尤其重要。
C.“但最终还要遵循生活的真实”错误,原文“但它最终还是达到了对生活逻辑的遵循”,可知是生活逻辑而非生活真实。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A.“优秀的文学作品必须如实反映真实的现实生活”错误,材料一观点是“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但是“现实”不仅仅指真实的现实生活,还有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
C.“论证真实的生活是不存在的,试图从文本中寻找真实毫无意义”错误,原文“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可知真实的生活融合在文学真实里,“文学真实”包含了真实的生活,从文本中寻找生活的真实意义甚微。
D.“层层递进”错误,“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在文学创作理论中,有“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这两个概念”“‘文学真实’的内部都存在着‘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两个基本层面”,三则材料虽然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都认为文学创作要基于现实生活,同时又要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提炼。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
结合材料二:“艺术真实”是对“生活真实”的高度提炼,是另一层次上的更高级的“真实”,课文中虽然是节选,但充分反映了“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特色。作者借助想象、幻想,对现实进行了拉伸夸大。比如,丽贝卡不吃其他食物,“只喜欢吃院子里的湿土和用指甲刮下的石灰墙皮”。现实中的原型是作者的妹妹马戈特,马尔克斯在《番石榴飘香》中说过:“我有一个妹妹,她整天啃吃泥巴。”
“文学艺术是‘真实’的,是作者在丰富的、夸张的表现形式下内蕴的‘真实’”,课文中拉丁美洲的现实中充满了奇特的事物,作者举了好些例子来证明,比如:“在阿根廷南端的里瓦达维亚海军准将城,飓风把一个马戏团全部刮上天空,第二天渔民们用网打捞上来许多死狮子和长颈鹿。”作者认为,魔幻现实主义虽然可以采取极端夸张的手法,但不能背离拉丁美洲的现实,所以以这些“神奇的现实”为基础进行夸张再现,使小说情节既呈现魔幻性又具有现实性。
5.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依据材料一“文学想象和虚构不能脱离现实,这里的现实包括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三个方面”,可以总结出:在文学创作中,文学想象和虚构要联系现实经验、现实逻辑和现实关怀。
依据材料三“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真实’与‘经验真实’的复合体,但是试图从文本内在逻辑中抽离出真实的人、事、物,或将其与现实世界建立某种必然性联系,以及诸如此类的论证与寻找,其实意义甚微。我们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应该更为客观和全面地观照写作者创作与建构出的‘文学真实’复合体”,可以总结出:应既遵循生活逻辑,又摆脱这种束缚来超越生活逻辑,根据读者受众的阅读期待以及客体自身的表现规律选择恰当的表现主题的方式,来创作更多样态的文学形象和文学形式。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荸荠,再就是百合、山药。
隔壁是杨家香店。
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家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绒线店还带卖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嘴,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
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不吃,摇头。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尖了,妈妈非常心疼。
一天,她忽然叫妈:“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热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看看,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股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文本二:
汪曾祺的小说耐读、耐品、耐人寻味。可是,当我们读完后却难以复述这篇小说到底写了什么。留给我们的只是一种感觉、一种氛围,一种对生活的印象。他的大多数小说有一种“漫不经心的随意”。读他的《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有时竟被他绕进去了,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了女孩子刘小红和卖藕的王老之间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谊,“熟藕”是联系二人关系的纽带。
B.街道两旁的店铺,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
C.刘小红婚后回娘家,小红和老王的对白看似不合情理,却展示了老王对小红如父爱般的深切关心。
D.文章结尾意蕴丰富,表面写熟藕的香味,实则赞美王老淳朴的品质,彰显人与人美好真挚的情感。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即用简洁的文笔,正侧面描写了刘小红的美,人物形象突出。寥寥几笔便又不再介绍刘小红,用笔新奇,颇具特色。
B.街坊们在得知小红感染伤寒都来看望她,这一描写照应了开头的“一街的人都喜欢她”,展示了淳朴的民风和友好的邻里关系。
C.文章对白简洁真实,如小红与妈妈的对白。再加上小红的动作配合,层层递进,最后说想吃“熟藕”,可见其对熟藕的喜爱之情。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具有浓浓的烟火气息。人物出场前也做好了环境的渲染、气氛的烘托,是一种别致的铺垫。
8.文章题为《熟藕》,作者却为何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介绍卖其它东西的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6分)
9.文本二评论汪曾祺的小说“近似生活”。请结合小说《熟藕》加以分析。(6分)
【答案】6.B    7.D    
8.①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各家店铺,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②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与王老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③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①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②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③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非脸谱化,而是客观自然生活化,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
【解析】
6.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作者重点介绍了周家南货店,突出卖的东西“杂”,意在说明当地生活贫穷落后”错。文本一第5段写周家南货店的货物,“红蜡烛。……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明矾。……碱块。……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从日常洗衣的用品到死人用的纸钱,品类众多,是为了体现杂货店货物的丰富,散发出自然的生活气息,具有浓厚的烟火气。并非说生活的贫穷落后。
故选B。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文章以华丽的语言描写风土人情”错。文中用朴实自然的语言来写世态风情,如第二段“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酱菜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其中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真实自然,朴实无华。
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一家一家地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和刘小红家的绒线店,看似闲笔,实则不闲。闲笔不闲,它不是文学作品中可有可无之物,而是不可或缺之笔墨,无则文章显得生硬不真实,缺乏生命力,有则生机勃勃,活力四射。作者用淡雅之笔描摹了生活用品、饮食特点、风土人情、礼仪风俗等突出了鲜明的地域特点,展示了一幅质朴、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画,为刘小红和王老的出场做足了功课。
第一,为小说中的人物提供生活背景,写多家店铺,层层铺垫,如介绍了酱果、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刘小红家的绒线店及王老的土地祠厢房,重点写了周家南货店的“白水窦章”、土地祠厢房的王老及绒线店的刘小红,写出了东街店铺的丰富和特色,以及相关的主要人物,体现出当地的民俗风情,渲染出出场人物朴素自然的生活背景;
第二,烘托人物形象,作者以调侃的笔调写周家南货店老板,“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什么别的事。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里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幽默风趣地展示了他不近人情、枯燥无味、毫无生趣的性格特点,与后文王老形单影只、孑然一身却充满了温煦人情味的形象形成鲜明的对比,“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个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突出王老善良、勤勉、敦厚的品质;
第三,暗示小说的主题。写众多的店铺,营造了平实温和的生活氛围,其中重点写王老卖熟藕的土地祠厢房,铺面不起眼,在众多的铺面中却显得尤为突出,王老的熟藕良心制作,精良味美,同时他又关爱邻里,与人为善,透露出诚信质朴的优良品质,表达了作者对敦厚淳朴民风的怀念和呼唤。
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作者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能力。
文本二提到,读《熟藕》,有一种随笔似的自由和亲切,感觉不到是在读小说,颇似真实的生活。“近似生活”的小说带来了小说观念的更新,也带来了别具一格的阅读趣味。在原文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第一,语言方面:语言淡雅、朴素、自然、洁净,却又生活韵味十足。像“店铺和人家都少了”“不贵”“不很咸,白嘴就可以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语言口语化,贴近生活,生动自然。
第二,情节结构从容舒缓,没有尖锐激烈的矛盾冲突,体现生活的本真特质。写街上的各家店铺,果子摊、周家南货店、刘家绒线店等,各具特色,又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具有浓厚的烟火气息,体现质朴自然、祥和美好的民情风俗。
第三,在塑造人物方面,人物着色浅淡,绝少铅华,不作故意的褒贬和抑扬。如作者以调侃的口气写到“白水窦章”,说他是有点不近人情的守财奴,但也绝非大奸大恶之人。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卓茂,字子康,南阳人也。尝出,道中有人认茂马者。茂问失马几日,对曰:“月余矣。”茂曰:“然此马畜已数年。”遂解马与之,曰:“即非所失,幸至丞相府还我。”乃步挽车去。后马主自得马,惭愧诣府,叩头谢归焉。
迁密令,视民如子,口无恶言,吏民亲爱而不忍欺之。民尝有言部亭长受其米肉遗者,茂问之曰:“亭长从汝求乎?为汝有事属之而受乎?将平居以恩意遗之乎?”民曰:“往遗之耳。”茂曰:“遗之而受,何故言耶?”民曰:“窃闻贤明之君,使民不畏吏,吏不取民。今我畏吏,是以遗之。”茂曰:“凡人所以贵于禽兽者,以有仁爱,知相敬事也。今邻里尚致馈,此乃相亲,况吏民乎?凡人之生,群居杂处,故有经纪礼义以相交接。汝独不欲修之,宁能高飞远去,不在人间耶?亭长素为善吏,岁时遗之,礼也。”民曰:“苟如此,律何故禁之?”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时天下大蝗,河南二十余县皆被其灾,独不入密界。督邮言之,太守不信,自出按行,见乃服焉。守令与茂并居,久之,吏人不归往守令。是时王莽秉政,置大司农六部丞,劝课农桑,迁茂为京部丞,密人老少皆涕泣随送。
上初即位,先访求茂,茂谒见,时年七十余矣。建武元年诏曰:“故密令卓茂,束身自脩,执节淳固,断断无他,其心休休焉。夫士诚能为人所不能为,则名冠天下,当受天下重赏。故武王诛纣,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今以茂为太傅,封褒德侯,赐安车一乘,衣一袭,金五百斤。”茂为人恬荡乐道,惟实不为华貌,行己在于清浊之间,自束发至白首,与人未尝有争竞。
(摘自《东观汉记》卷十三)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B.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C.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D.茂笑曰/律设大法/礼从人情/今我以礼教汝/必无怨/恶以律治汝何所措/其手足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幸至丞相府还我”中,“幸”与《观沧海》“幸甚至哉”中“幸”的意思不同。
B.“叩头谢归焉”中,“谢”与《鸿门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新高考I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B(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