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绝密★考试结束前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语文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
试题预览
绝密★考试结束前
 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乙卷)
语文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治国中都面临着文治与武功两大重任。力图发挥文与武的不同作用并保持双方必要的平衡,已成为基本的政治常识。如唐太宗曾说:“斯二者递为国用,……文武二途,舍一不可。与时优劣,各有其宜。”(《帝范》卷4)但这一认识到宋代却发生了显著变化。
宋代之前的历朝,在开国初期以及开疆拓土之际,军功集团往往获得重用,王朝衰败之时更成为强权势力。而在建设、守成时期,文臣集团则常得到倚重,占据朝堂主导位置。不过,文臣与武将的影响力固然此消彼长,但文武关系总体上保持动态平衡,并无绝对的厚此薄彼。到了唐代末期,武将集团再度强大,至五代更是盛极一时,在近百年间,文臣沦为附庸,甚至饱受武夫悍将的欺凌。日益突出的文武失衡,既影响了政务运行,还直接危及皇权和国家秩序。在此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宋朝,势必会对文武关系失衡痼疾予以反思。
宋朝建国后,赵匡胤集团在重建中央集权统治的过程中,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充分反思并汲取了五代的教训。因此,其开展的拨乱反正进程多以“防弊”为出发点。其中,围绕以往文武失衡的积弊采取了诸多措施。通过双管齐下的举措,赵匡胤集团抑制了过强的武将势力,扶持了弱势的文官队伍,基本恢复了文武关系的平衡。
宋太宗即位后,统治路线逐渐发生转变,特别是第二次伐辽失败后,放弃了大一统的追求,朝政重心转向维持城内的稳定,并以文治成就为主要追求目标。由此,宋太宗萌生了“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如他强调:“王者虽以武功克敌,终须以文德致治。”(《宋朝事实》卷3《圣学》)与此同时,文官的政治地位迅速上升,成为皇权依靠的主要力量。
到宋真宗朝,文官士大夫已然崛起,“崇文抑武”也落实为朝政路线。如王安石指出:“本朝太祖武靖天下,真宗以文持之。”(《王文公文集》卷2《上田正言书二》)自此以后,文臣治国的局面完全形成,士大夫成为宋代政治主体力量,武臣则降为附庸,以往历代文武博弈的景象已不再显现。军事领域的变化更值得关注:从宋真宗朝开始,最高军事决策机构——枢密院巳逐渐被文臣控制。到宋仁宗时期,前线战区的指挥权亦由文官掌握,武将沦为副职、部将。这种制度化的以文驭武规则前所未有,直至南宋依旧延续,标志着武将本职角色和地位的显著降低。
自古以来,朝野的价值取向深受政治的影响。以汉唐为代表的时代,王朝有大一统的追求,军功意识广泛存在,故上战场为发迹的重要途径,投笔从戎的现象相当常见。因此,文武官员相互转换并无障碍,出将入相亦属常态。随着宋太宗朝以来“崇文抑武”治国理念的发展,科举入仕与晋升大行其道,从文遂成为社会的主流。文官、士人普遍以从军为耻,少有愿意改换武职者。宋朝宰执大臣绝大多数来自文臣,又以进士科出身者为主。从《宋史•宰辅年表》可知,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由此可见,以往出将入相的传统在宋代遭到终结。考察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可以从中窥见唐宋政治与社会的变迁。
(摘编自陈峰《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秦以来的中国历朝统治者都懂得如何平衡文治与武功,致力于发挥文与武的不同作用。
B.文臣集团往往在王朝进入建设、守成时期占据优势,而在其他时期则饱受军功集团的欺凌。
C.鉴于历代之失,宋太祖采取了一系列抑制武将、扶持文官的举措,给予文官政治主体的地位。
D.汉唐人多有军功意识,而宋代自太宗朝以后,士人多以从军为耻,体现出政治对朝野的影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先从文武关系的角度概述中国古代基本政治格局,进而引出了本文的中心话题。
B.文章第二段阐述唐末五代时期武强文弱的状况,主要目的是与宋代的崇文抑武形成对比。
C.文章三、四、五段以时间为序,简要梳理了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轨迹,脉络清晰分明。
D.文章尾段《宋史•宰辅年表》的相关数据,是为了论证出将入相传统在宋代终结的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宋代以前,文臣与武将的影响力往往随着朝代的演变而此消彼长,但总体上保持动态平衡。
B.五代时期武将集团盛极一时的现象和宋代文臣治国局面的形成都凸显出文武关系的失衡。
C.“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萌生于宋太宗时期,落实于宋真宗朝,并且一直通行于南宋时期。
D.宋代士人从文逐渐成为社会风尚,宰辅绝大多数为进士出身,武官无力通过科举得以晋升。
【答案】1.D    2.B    3.D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A.“都懂得如何平衡文治与武功”曲解文意,原文说的是“自先秦以来,中国历代统治者在治国中都面临着文治与武功两大重任。力图发挥文与武的不同作用并保持双方必要的平衡,已成为基本的政治常识”。“面临着文治与武功两大重任”并不意味着就“懂得如何平衡文治与武功”。
B.“而在其他时期则饱受军功集团的欺凌”错,扩大了范围且过于绝对。原文只是说唐末五代时期“文臣沦为附庸,甚至饱受武夫悍将的欺凌”。
C.“历代之失”错,扩大了范围,原文是“充分反思并汲取了五代的教训”;“给予文官政治主体的地位”错,根据原文,宋太祖时期,文武关系大致平衡,到了宋真宗时期,“士大夫成为宋代政治主体力量”。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主要目的是与宋代的崇文抑武形成对比”错,结合原文“在此历史背景下建立的宋朝,势必会对文武关系失衡痼疾予以反思”可知,阐述唐末五代武强文弱的状况是为了交代宋代文武关系演变的历史背景。
故选B。
3.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D.“武官无力通过科举得以晋升”错,于文无据。原文只是说“北宋宰相共有71人,其中64人为进士出身。在所有宰相中,竟无一人出身武臣。由此可见,以往出将入相的传统在宋代遭到终结”。
故选D。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治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亭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出现了“十里长亭,五里短亭”。
再看“台”:《尔雅》曰:“四方高而台。”实际上,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台”。传说中的黄帝住在“轩辕台”。三国时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名噪古今,算得上中国第一名台。另外,还有“越王台”、“戏马台”、“歌风台”和“拜将台”。
三看“楼阁”:二者并无多大区别,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
(选编自北方有陶《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
材料二:
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示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闭眼沉思也好,举目观望也罢,同样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
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益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患意识让人热血沸腾,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以来,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亭台楼阁中也饱含了文人墨客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藏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选编自青砖雕刻《亭台楼阁分析》)
材料三:
古亭台楼阁是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保护工作应当由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例如,利用地方电视台或当地报纸、广播,宣传地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降低甚至杜绝破坏古亭台楼阁的行为。
古亭台楼之所以屡遭破坏,一方面与环境影响、城市建设等因素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也与破坏成本偏低有间接联系。例如,在城镇化建设中,一些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不愿意花费资金迁移古亭台楼阁,而是违规直接拆除。但是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得到当地有关部门的依法惩处,导致许多建筑企业纷纷效仿。因此,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对古亭台楼阁修葺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葺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
古亭台楼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我国的古亭台楼阁尤为重要。面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保证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
(选编自古建家园《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
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B. 
C. 
D.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后来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台是指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
B.楼阁都是指与两层以上房屋建筑。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宰相的办公处就称为“内阁”。
C.古人登临亭台楼阁,极目远望,往往进入山高水远的境界,睹物兴怀,油然而生个人和家国的复杂情感。
D.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为江山增色,名人触景生情的名文为名胜添彩,这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对古亭台楼阁应该如何保护?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4.C    5.B    
6.①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②建立健全保护法规,确保奖惩制度落实。③合理开发潜在价值,科学修葺古建文物。
【解析】
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楼-常式-栏杆回廊”“三面为墙成阁”错。根据原文“‘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可知,设置“栏杆回廊”的是“阁”;“三面为墙”的是“楼”。
故选C。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错,根据原文“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可知,原文只是谈到了“阁”与“楼”的区别,并未说到价值;而“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也不能作为“阁”的价值高于“楼”的证据。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根据“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可知,要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
根据“地方政府应当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可知,要建立健全保护法规,确保奖惩制度落实,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
根据“对古亭台楼阁修葺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葺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可知,要合理开发潜在价值,科学修葺古建文物,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①(节选)
梁晓声
第一场春雨降临了。
我们开垦的乌油油的沃土,贪婪地吸吮着大自然母亲的乳汁。人们都习惯把春天比做花枝招展的少女,可是当她在“满盖②荒原”上旅行时,却更像一位庄重的夫人,脚步懒散而从容,带着唯一的颜色——淡绿,所到之处,漫不经心地随意点染,画出了绿的世界。
副指导员有一天昏倒在“流浪者”河边,她病了。她接连两天昏迷不醒。医药箱里所有的药,都不能减退她的高烧。第三天,她稍微清醒了一些,首先把妹妹唤到地铺前,问:“还有多少粮食?”
妹妹回答:“只剩一点点了。”
她亲切地环视着我们,微笑了,说:“伙计们,我代表连队谢谢大家。我要建议党支部,给大家都记一功,放进档案里。现在,这里留下几个人就够了,其余的全部回老连队去,帮助老连队迁移来……一定要赶在‘鬼沼’开化之前!”她轻轻地拉着妹妹的一只手,“你留下吧,没有你在身边,我会寂寞的。”
妹妹说:“副指导员,我留下!”
我说:“我也留下。”
“摩尔人”看着副指导员,问:“如果你同意,我也留下。”
副指导员默默地点了点头。
“满盖荒原”上就留下了我们四个人。
四天过去了,连队没有到达。“鬼沼”彻底开化了!“流浪者”河,这条我们在“满盖荒原”上信任的朋友河,它出卖了我们!它跟“鬼沼”卑鄙地联合了起来,向我们示威!当我、妹妹、“摩尔人”第四天早晨走出帐篷时,都被惊慑得呆住了!清可见底的“流浪者”河,不知从哪里汇集了那么多水,隔夜之间变成了一匹脱缰的野马,浊流湍急,打着漩涡,夹杂着雪坨、冰块儿、枯枝断树,甩了一个直角弯,奔泻而下……
妹妹忧愁地说:“今天连队再不到达,我们就一点吃的也没有了。”
将近中午,妹妹的喊声突然从远处传进帐篷:“哥哥,哥哥,快来呀!……”
我和“摩尔人”同时跳了起来,奔出帐篷,但见妹妹像一只小猎犬,在追赶一头弱小的狍子。她一扬手,将镰刀飞抛出去,砍中了狍子后腿,孢子一头栽倒。她猛扑上去,却扑了个空。那小动物挣扎着跳了起来,带着伤向沼地里逃窜,妹妹跟在后面紧追不舍。小狍子在沼地边沿停了一下,似乎还回头看了她一眼,跃进了沼地,一拐一拐地向沼地深处逃去。
“站住!”
“小妹!”
我和“摩尔人”对妹妹大声喊。
妹妹追到沼地边,欲罢难舍,焦急地来回奔跑。她终于停住了,望着陷住四蹄寸步难移的狍子,迟疑了一下,小心翼翼地向“鬼沼”迈出了一步。
“回来!危险!……”“摩尔人”高吼一声。我和他同时朝妹妹跑去。
妹妹回过头来望了我们一眼,挥动了一下手臂,好像是在任性地说:“你们别管我!……”她跑进了“鬼沼”。
当我和“摩尔人”追到沼边时,她已捕住了小狍子。她和那小动物在沼泥中扑斗了几下,一眨眼间,忽然深陷了下去,一下子被吞陷到胸部!还没等我和“摩尔人”有所反应,沼泽中便只露出了她的一只小手。那小手也只来得及在空中抓了几下,倏忽间便从眼前消失了!
“哥哥!别过来……”她留在这世界上的最后一句话,击响我的耳鼓!
“小妹!……”我发出一声可怕叫喊,不顾一切地向沼泽冲去。
“摩尔人”两条有力的手臂,从后面紧紧将我搂抱住了。我挣动了几下,眼前一黑,昏倒在他怀里。
当我醒来的时候,已经躺在帐篷里了。妹妹的那只小手像电影中的叠印镜头一样,重复地在我眼前出现。我耳边又响起了母亲临终的叮嘱,泪水刷地一下子淌了出来。我硬撑起身,看见“摩尔人”那高大的身躯,一动也不动地伫立在帐篷外。惨白的月光照在大地上,将他的身影衬托得格外分明。“鬼沼”那边,传来了令人毛骨悚然的怪异的鸟叫,也许是“收魂鸟”将妹妹的魂灵收走了罢?我盯着“摩尔人”的身影,心中突然对他产生了强烈的憎恨!甚至思路狂乱起来。如果不是他搂抱住我,我相信我是一定可以救出妹妹的!对小妹的死他是有罪过的!
我站了起来,一步一步走出帐篷。“摩尔人”听到我的脚步声,缓缓地转过身来。他骇然地瞪大了眼睛,也许他看到了我怒不可遏的狂乱的脸色,本能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霍然对他扬起了拳头。
“你!……”他惊愕地朝后退了一步。
“我恨你!”我咬牙切齿地说出了这三个字。
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如果你是因为她……”他朝帐篷里看了一眼,“那你尽管动手!只要她还没有宣布做你的妻子,我就有权爱她,追求她!”
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宁静的夜晚,荒原显得更加沉寂,连“收魂鸟”那种怪异的叫声也听不到了。
“摩尔人”注视了我一瞬间,慢慢朝我背转了高大的身躯,朝荒原黝黑的深处走去,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
【注】①本文以“文化大革命”为背景,描写了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知青李晓燕、王志刚和梁珊珊等垦荒人征服“满盖荒原”、战胜“鬼沼”的故事。②满盖,鄂伦春语,魔王的意思。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副指导员“还有多少粮食?”之问,是全部情节展开的基础,正是这一问才有了妹妹追狍子牺牲的情节,才引出“摩尔人”和“我”的一系列举动。
B.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增强故事真实性,“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又是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人,作为矛盾的一方,对“摩尔人”具有反衬作用。
C.小说对“鬼沼”开化的描写,采用了抒情化的笔法,水患汹涌但不恐怖,人们惊呆而不惊恐,这样写便于表现垦荒者的革命豪情和乐观主义精神。
D.小说最后写“摩尔人”高大的身躯,用以烘托其崇高人格,直接表达“我”的忏悔之意,并以“消失在黑夜的巨口中”象征“摩尔人”与荒原同在。
8.“摩尔人”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小说以“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为标题,其中的“神奇”一词,有哪些含义?请结合作品内容试作分析。(6分)
【答案】7.D    
8.①不怕风险,勇于担当。明知“鬼沼”开化有风险,仍然主动要求留守,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②善良友爱,与人为善。见“我”妹妹走向“鬼沼”,立即冲出进行阻拦。
③理智清醒,拒绝鲁莽。知道“鬼沼”的危险,放弃对“我”妹妹的救援。
④秉公而行,不夹私情。“我”是他的情敌,却在“我”丧失理智时强行抱住“我”,使“我”免遭死亡之灾。
⑤坦荡为人,胸无城府。作为“我”的情敌,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追求。    
9.①肥沃美丽。这片土地十分肥沃,一经春雨,遍地绿野。
②荒蛮神秘。这片将开垦的土地,有鄂伦春人所称的满盖荒原,有“鬼沼”和“流浪者”河,有“收魂鸟”传说,充满蛮荒和神奇。
③这片土地上有一群垦荒者,他们为了垦荒事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精神不朽! 
【解析】
7.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D.“直接表达‘我’的忏悔之意”于文无据。根据原文“他的话,令我的双手发抖了。好像为我的小妹志哀,我垂下了头。宁静的夜晚,荒原显得更加沉寂,连‘收魂鸟’那种怪异的叫声也听不到了”可知,“我”感到“摩尔人”是一个可怕的情敌,“我”还没有走出丧妹的悲痛,在这样的情境之下,“我”还没有清理自己的思路,不可能有“忏悔之意”。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
根据原文“‘摩尔人’看着副指导员,问:‘如果你同意,我也留下’”可知,不怕风险,勇于担当。明知“鬼沼”开化有风险,仍然主动要求留守,体现了勇于担当的精神。
根据原文“回来!危险!……”可知,善良友爱,与人为善。见“我”妹妹走向“鬼沼”,立即冲出进行阻拦。
根据原文“‘摩尔人’两条有力的手臂,从后面紧紧将我搂抱住了。我挣动了几下,眼前一黑,昏倒在他怀里”可知,理智清醒,拒绝鲁莽。知道“鬼沼”的危险,放弃对“我”妹妹的救援。秉公而行,不夹私情。“我”是他的情敌,却在“我”丧失理智时强行抱住“我”,使“我”免遭死亡之灾。
根据原文“他的目光,盯在我脸上,低沉地说:‘如果是因为你的妹妹,那我有权替自己辩护。你以为我有一颗魔鬼的心吗?你以为我就不为你妹妹的死难过吗?如果当时我的生命能换取她,甘愿躺在沼底的是我!如果你是因为她……’他朝帐篷里看了一眼,‘那你尽管动手!只要她还没有宣布做你的妻子,我就有权爱她,追求她!’”可知,坦荡为人,胸无城府。作为“我”的情敌,敢于公开承认自己的追求。
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
根据原文“我们开垦的乌油油的沃土,贪婪地吸吮着大自然母亲的乳汁。人们都习惯把春天比做花枝招展的少女,可是当她在‘满盖荒原’上旅行时,却更像一位庄重的夫人,脚步懒散而从容,带着唯一的颜色——淡绿,所到之处,漫不经心地随意点染,画出了绿的世界”可知,肥沃美丽。这片土地十分肥沃,一经春雨,遍地绿野。
根据原文“‘鬼沼’彻底开化了!‘流浪者’河,这条我们在‘满盖荒原’上信任的朋友河,它出卖了我们!它跟‘鬼沼’卑鄙地联合了起来,向我们示威!”“宁静的夜晚,荒原显得更加沉寂,连‘收魂鸟’那种怪异的叫声也听不到了”可知,荒蛮神秘。这片将开垦的土地,有鄂伦春人所称的满盖荒原,有“鬼沼”和“流浪者”河,有“收魂鸟”传说,充满蛮荒和神奇。
根据原文“她亲切地环视着我们……‘满盖荒原’上就留下了我们四个人”可知,这片土地上有一群垦荒者,他们为了垦荒事业任劳任怨,无怨无悔,精神不朽!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子胥将之吴,辞其友申包胥曰:“后三年,楚不亡,吾不见子矣!”申包胥曰:“子其勉之!吾未可以助子,助子是伐宗庙也;止子是无以为友。虽然,子亡之,我存之。”于是乎观楚一存一亡也。后三年,吴师伐楚,昭王出走,申包胥不受愈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哀公曰:“诺,吾固将图之。”申包胥不罢朝,立于秦庭,昼夜哭,七日七夜不绝声。哀公曰:“有臣如此,可不救乎?”兴师救楚。吴人闻之,引兵而还,昭王反复,欲封中包胥,申包胥辞曰:“救亡非为名也,功成受赐,是卖勇也。”辞不受,遂退隐,终身不见。诗云:“凡民有丧,匍匐救之。”
楚令尹虞丘子,复于庄王曰:“臣闻奉公行法,可以得荣;能浅行薄,无望上位;不名仁智,无求显荣;才之所不着,无当其处。臣为令尹十年矣,国不加治,狱论不息,处士不升,淫祸不讨;久践高位,妨群贤路;尸禄素餐,食欲无厌;臣之罪当稽于理。臣窃选国俊下里之士孙叔敖,秀羸多能,其性无欲,君举而授之政,则国可使治,而士民可使附。”庄王曰:“子辅寡人,寡人得以长于中国,令行于绝域,遂霸诸侯,非子如何?”虞丘子曰:“久固禄位者,贪也;不进贤达能者,诬也;不让以位者,不廉也;不能三者,不忠也。为人臣不忠,君王又何以为忠?臣愿固辞。”庄王从之,赐虞子采地三百,号曰“国老”,以孙叔敖为令尹。少焉,虞丘子家干法,孙叔敖执而戮之。虞丘子喜,入见于王曰:“臣言孙叔敖果可使持国政,奉国法而不党,施刑戮而不散,可谓公平。”庄王曰:“夫子之赐也已!”
(《说苑•至公》)
【注】骷:同“委”,枉曲。
10.下列对文中画虚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B.申包胥不受/命西见秦伯曰/吴无道/兵强人众/将征/天下始于楚/寡君出走/居云梦/使下臣告急/
C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新高考II卷)语文试题』  下一个『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卷A(全国甲卷)语文试题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