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


您现在位置: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试题下载高考模拟卷
试题
名称
山东省潍坊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考试语文试题(高三总复习 统编版)
下载
地址
试题下载地址1    下载地址2
分 享
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下学期统编版语文开学考试•解析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中和之美对
试题预览
高三年级2022-2023学年下学期统编版语文开学考试•解析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其意蕴刚柔兼备,情感力度适中,杂多或对立的审美因素和谐统一,具有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
中和之美对宇宙人生的洞察,对主体德性精神的强调,对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的重视,都有独到之处。特别是对高尚人格的极力推崇,对艺术生命的高度重视,对艺道合一的不渝追求,都表明了中和之美是一种重德尚情、崇艺重生、强调和谐的普遍的和谐观,具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作为一种思想原则、方法论原则和普遍和谐的人文精神,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可能在某些方面提供极为宝贵的启示。尤其在21世纪,人类面临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从当今世界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失衡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对我们的启示是,重视人自身的人文教化和塑造,重视高尚人格和理想人生境界的追求,仍然是现实人生价值取向的目标。从当今世界人的内心生活的失衡来看,传统的审美和谐观也可以启示我们,在现实的入世精神与欢快、和谐、悦乐的心理状态之间保持和谐统一,在审美世界和功利世界之间保持协调统一。从当今世界人与自然关系的失衡来看,人与万物是同类、同体,是平等的,更应该建立一种和谐关系。从当今世界东西方文明之间的冲突来看,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也有助于西方当代文化矫正自己逻格斯中心主义①的弊端,同时也有助于中国人走出单纯的西学东渐的心理惯性,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给以现代的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然而,必须指出的是,中和之美作为古典主义的思想体系,作为美学观毕竟有偏狭的一面。它过于单调、平淡,过多地将人的情感束缚于理性之中,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悲大喜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就此而言,它实际上又是处在精神重压之下的知识分子的一种自我安慰、自我陶醉。作为一种人格理想、社会理想,它过于强调安命乐天、随顺世态、守中居正,易导致民族性格保守的一面。因而它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充满矛盾、充满冲突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西方早在18世纪就已经抛弃了古典主义的以和谐美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接受了以崇高为特征的美学观。而我们却步履维艰,直到20世纪初才开始缔造新的审美观,而且这种建构至今仍没有完成。因此,必须否定古代和谐的狭隘性和强制性,必须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古代和谐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摘编自王祖龙《中和之美的人文底蕴及其现代意义》)
材料二:
要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就要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与趋势,祛除其中所含的政权中心主义和道德中心主义思想,把它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中和”的社会应该为个体的发展提供条件,只有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中和”才具有现代意义。
由此出发,中庸之德就应该表现为个体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它首先要有利于个体的独立。它曾经的政治性,能从反面提醒人们警惕艺术的同化作用;而“和而不同”的思想应该被引申,成为处理独立个体与社会整体关系的基本原则。其次,它要有利于个体的多重身份、多种才德、多元情感以高度的自觉统一于“我”。在中国古代,中和之美隐含集权的动机;而在现代社会中,人的角色与才能被工业生产定制,消费与娱乐被商业利益引导,个体不论受到多好的教育、有多丰富的物质与精神享受,他的自觉与自主却没有被唤起。物质的高度发达并没有带来人们所期望的自由,相反,高速运转的生产节奏、利润至上的消费诱惑,导致了人的碎片化和自我的迷失。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的中和之美,则应该引起现代人对这种情况的警惕与反抗,引导人以明确的自觉,按照自我的理性选择与追求,把可能实现的才能品质、社会关系、情绪感情“和”入浑融的“我”之中。这应该是审美与社会共同的发展趋势。再次,从艺术形式上,中和之美对多媒体艺术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中和之美是在诗乐舞一体的历史背景中提出的,而多媒体又让艺术在更高的技术和审美层次上实现文、图、乐、舞的完美结合;中和之美看重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运用到多媒体艺术多种媒介、技术、形式的驾驭之中,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当然,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一旦从以上三个方面摆脱了外在的目的,转而把人的独立、人的个体性、人在现实与感情、肉体与精神方面的完善和自由作为目的,中和之美就回到了审美本位。因为审美就是人在与艺术形式的浑然一体中意识自我、完善自我、解放自我的过程。
(摘编自胡睿臻《中和之美:文化还原与现代转化》)
[注] ①逻格斯中心主义:西方形而上学的一个别称。“逻格斯”出自古希腊语,它有内在规律与本质的意义,也有外在对规律与本质的言语表达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和之美呈现含蓄、典雅、静穆等特性,秉持独到的普遍的和谐观,突显强烈的人文关怀性质和素朴的辩证精神。
B.中和之美对于想摆脱生存困境、艺术困境和精神危机的今人来说,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
C.中和之美有其偏狭的一面,过于单调、平淡,使得古典艺术缺乏大喜大悲的情感宣泄和最尖锐的对抗冲突。
D.中和之美在个体独立、个体自觉与自主、多媒体艺术等方面回归到审美本位,必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
答案:A 
解析:B项,材料一第二段是说“和谐原则仍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选项用较大范围的“中和之美”的概念替换了较小范围的“和谐原则”的概念。C项,材料一最后一段是说“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怨而不怒的情感节制,使得……”,选项中“使得”前的主语被偷换了。D项,“必将实现”的说法过于绝对。材料二第二段是说“孔子对君子德才的要求,可以看作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中和之美应该有利于这种人格的实现”。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古代审美和谐观能帮助国人重新审视自己的文化传统,并从现代角度进行解读,从而使世界文化可以分享我们的民族智慧。
B.作为古典主义思想体系的中和之美并不具有直接适应现代社会的价值,因此我们所处的新时代需要建立新的审美观。
C.根据现代社会的特点和趋势,把中和之美的基点移置于个人的生存与发展之上,能够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时代意义。
D.中和之美遵循整体审美效果的原则,可以充分发挥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从而来实现人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答案:D 
解析:D项,“多媒体艺术的最佳感染力”错误,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使文、图、乐、舞融合为一个具有最佳感染力的艺术作品整体”;且因果关系不成立,材料二第二段说的是“这种感染力的动机应该以一个丰富统一的主体为中心,否则现代技术与经典原则的结合,会被一些权力集团用来实现他们的各种政治经济目的”。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能体现“中和之美”的一项是(  )
A.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门或窗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展现出了虚虚实实的景致,颇有意趣。
B.罗丹的雕塑《巴尔扎克》中,披裹着睡袍的巴尔扎克头发蓬乱,昂首凝思,生动地表现了他沉迷创作时的骄傲、狂喜和沉醉。
C.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借助现代媒介技术对传世名画《千里江山图》进行了意境还原,让不同的艺术门类实现了完美结合。
D.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的篇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焦仲卿“自挂东南枝”,二人双双殉情,却在死后化为了鸳鸯。
答案:B 
解析:“中和之美是处于优美与壮美两极之间刚柔相济的综合美”,体现了一种和谐观。A项,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B项,雕塑《巴尔扎克》体现的是典型的西方审美观,并没有体现具有和谐审美观的中和之美。C项,《只此青绿》将绘画、音乐、舞蹈和现代技术融合起来,体现了“中和之美”。D项,焦仲卿和刘兰芝虽然双双殉情,但诗歌片尾构思了二人幻化成鸳鸯双宿双飞,这是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体现了“中和之美”。
4.请简要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内容上的关联。
参考答案:①两则材料都聚焦于中和之美,话题相同;材料一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利弊及其对当今的时代意义,材料二偏重论证中和之美的价值和现代转化问题,内容互补。
②材料一是材料二的论证前提和基础,材料二是材料一的纵向深入。
5.请结合材料,谈谈怎样实现传统文化“中和之美”的现代转化。
参考答案:
①对古代和谐进行历史的转换,使之面向21世纪的文化建设和人的现代性。
②要从个体的需要与发展出发,实现完美人格,让中和之美焕发积极的现代意义。
③要摆脱外在的目的,让中和之美回归审美本位。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读 碑
        刘成章
我说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
20余年前,我第一次看到它,印象十分深刻。它庄严、雄伟、壮观,像一个有着汉白玉肌肤的巨人,站立在天安门广场。其时,瞻仰者络绎不绝,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我比他们看得更慢,是河水中的一块石头。
它正面的题词,我细细地读;它背面的碑文,我细细地读;它底座上的浮雕,我也一一细心地看了。题词和碑文沁入我心,浮雕又夯实了我对它们的记忆。
忘不了的还有,离开的时候,见石栏杆前一喜盈盈的少妇,抱着一个牙牙学语的孩子,少妇抬抬下巴指点,孩子伸出豆芽般的小手,抚摸石栏杆上突出的圆柱。这使我怦然心动。霎时间,昨天,今天,明天,一齐在我的心头涌现。我不由再次仰起头:彼苍者天,此碑丰哉!丰碑千丈!
后来,我每次去北京,天安门广场都是少不了要去的地方,去了,自然要见纪念碑。不过,有时是细看,有时只是扫那么一眼。然而,终因看的次数数也数不清了,那碑上毛泽东的题词,那碑上毛泽东起草、周恩来手书的碑文,不敢说可以倒背如流,起码是牢牢地记在心里了。随着阅历的增长,我对它们的体会弥深。
但是,那年去了一趟南泥湾,我竟发觉,我并没有读懂!
南泥湾有一个泉,叫九龙泉,泉上小亭如开花的浓荫,掩映着一座烈士纪念碑。那是当年王震同志率领的三五九旅在这儿开展大生产运动时立下的。多年的风雨剥蚀,那碑身已经有些残破。周围一片静寂,只看见几个默默耕作的农民。碑前也只站着我和陪同我的一个同志。碑如苍茫天边的古老星体,我俩是卫星一和卫星二,绕着它运行。
它的正面,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它的背面,也像个储得满当当的铅字架;整个碑上,是字的堆积,字的重叠,字的密密麻麻。什么字?森林一样的烈士的名字!我的呼吸急促起来。啊,一个旅历年就牺牲了这么多的战士!
泉水如泣如诉。
陪同者告诉我,年前,一位烈士的亲属从南方来,趴在碑上查找烈士的名字,找了整整半个小时都没有找见。他说,假若让他到一个团的营房挨着门找人,也该找到了。
烈士的名字究竟有多少,我没有数,只是粗估了一下;然后我将目光投向前边开阔的川道。我想,要是把每一个名字都复活为一个血肉之躯,那么,他们足以把多半条川道站满!要是他们又像开誓师会那样齐声高呼,那么,这条川道将震响多么恢宏的一片声音!
我于是想起了人民英雄纪念碑。我以前实在没有读懂它。那碑文中的“三年以来……”“三十年以来……”“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只从字面上读读就行了吗?它的背后还有什么呢?难道不是铭刻着的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触目惊心比森林还要辽阔十倍百倍的烈士的名字吗?名字的数目,不是几十万,不是几百万,而是几千万!要是把那些名字也都复活为血肉之躯,那么,天安门广场是站不下的,加上东西长安街也是站不下的。就是把偌大的北京城挤得房倒屋塌,也摆不下他们的巨大阵容!他们的人数,是要比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的公民数还要多的!然而,为了缔造我们的幸福生活,这么多,这么多的英雄儿女,竟倒在血泊里了!
这一层,看起来浅显,但却是不易读出来的最基本的东西。
读书往往要读注释,才能读得懂。读碑也需要读注释。南泥湾的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一条极好的注释。
现在完全读懂了么?
不敢说。但起码,每看见人民英雄纪念碑,心中便升腾起一股悲壮感和使命感;起码不会因为人生道路漫长,口袋里的什么东西丢了,也发现不了;起码不会在某一天,摔了跤,眼镜也打碎了,抬头望望,说天安门广场的那个环绕着浮雕的高大建筑,只是一个美丽的装饰。
文本二:
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它高度概括了中国100多年来革命历史的全貌,全面系统地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既为整座纪念碑奠定了思想基础,也为纪念碑的设计和建设确定了时代主题。
首先,它概括梳理了中国自近代以来为争取国家独立和人民解放而不断奋斗的光辉历史。碑文中“三年以来”是指解放战争时期,即1946—1949年期间的革命历史;“三十年以来”是指以五四运动为开端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即1919—1949年的整段历史;“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是指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整个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奋斗历史。三个不同历史时段,彼此呼应,层层递进,构成一幅近代中国革命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其次,由近及远,立足解放战争,彰显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取得伟大胜利的时代特征。碑文独特的叙述方式,也颇值得研究。它没有时间顺序,没有从远及近,而是首先从解放战争讲起,最后追溯到1840年的鸦片战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这正符合中国革命的发展规律。面对苦难,中国人民没有屈服,而是以百折不挠的精神,进行了气壮山河的斗争,而真正能担负起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历史使命的就是中国共产党。
(节选自孙希磊《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敬读》)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如半凝滞的河水缓缓流淌”非常生动,“河水”喻瞻仰者,“半凝滞”和“缓缓流淌”表现出瞻仰者动作缓慢、阅读认真。
B.“密密麻麻重重叠叠逶逶迤迤起起伏伏”运用叠词,表达了作者想到人民英雄纪念碑所纪念的英烈之众而产生的震撼之情。
C.泉水本无情,“泉水如泣如诉”是浸染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结果;该句单独成段,有强调意味;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其富有感染力。
D.作者两次读碑,第一次是读人民英雄纪念碑,读的是碑的内涵;第二次是读九龙泉烈士纪念碑,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
答案:D 
解析:“读的是碑的内涵”“读的是外观,是烈士的名字”错误,错在对读碑内容的解说。第一次侧重于写碑的外观,如碑的庄严、雄伟、壮观,以及题词和碑文。第二次侧重于写读到的内涵,即无数革命先烈的奋斗与牺牲。
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彼苍者天”出自《诗经》,意思是“那苍天啊”,文本一引用此句既强化了感叹之意,又使语言具有了典雅色彩。
B.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中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也就是要中华儿女继承先烈的遗志,继续努力奋斗。
C.九龙泉烈士纪念碑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绝佳注释,作者在读了它之后,才真正完全读懂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内涵。
D.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由近及远,把以鸦片战争为起点的历史放在最后说,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
答案:A 
解析:B项,“反复强调要‘纪念死者,鼓舞生者’”错误。结合“毛泽东撰写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倾注了对人民英雄光辉业绩的深切缅怀,凸现出‘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建碑主题”分析,“纪念死者,鼓舞生者”是建碑主题,不是碑文中所说;“反复”也没有出现。C项,“才真正完全读懂了”错误。由原文“现在完全读懂了么”“不敢说”可知,“真正完全读懂”错误。D项,“强调了这段历史在革命史中的重要地位”错误。碑文由近及远的叙述方式,是为了突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作用。
8.两个文本都写了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内容上的侧重点各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答案:①文本一侧重于通过写读人民英雄纪念碑展开联想,表达对无数革命烈士的敬仰,强调要纪念烈士,不忘其遗志。
②文本二侧重于对毛泽东的碑文进行解读,指出其写作特点,揭示其思想蕴含。
9.文本一读来深情感人,这与叙写少妇和孩子密切相关,请简要分析其内在关联。
答案:①文本一揭示了烈士是我们幸福生活的创造者,歌颂了烈士的英勇牺牲,动人心弦。
②对少妇和孩子的描写让读者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安宁祥和,他们的一举一动正是幸福生活的体现,这种描写本身就十分动人。
③少妇和孩子代表了人民,他们的生活正是烈士创造的幸福生活的具体化,使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了烈士牺牲的意义,感人肺腑。
④孩子代表了未来,意味着烈士的牺牲意义深远,烈士的精神传之恒久,让读者感怀于心。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小题。
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曰:“此非常人。”乃深自结纳。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文静曰:“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世民曰:“安知其无,但人不识耳。我来相省,非儿女之情,欲与君议大事也。计将安出?”文静曰:“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太原百姓皆避盗入城,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世民笑曰:“君言正合我意。”乃阴部署宾客,渊不之知也。世民恐渊不从,犹豫久之,不敢言。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仁恭、君雅战不利,渊恐并获罪,甚忧之。世民乘间屏人说渊曰:“今主上无道,百姓困穷,晋阳城外皆为战场。大人若守小节,下有寇盗,上有严刑,危亡无日。不若顺民心,兴义兵,转祸为福,此天授之时也。”渊大惊曰:“汝安得为此言!吾今执汝以告县官。”世民徐曰:“世民睹天时人事如此,故敢发言。必欲执告,不敢辞死。”渊曰:“吾岂忍告汝,汝慎勿出口。”明日,世民复说渊曰:“今盗寇日繁,遍于天下。大人受诏讨贼,贼可尽乎?要之,终不免罪。且世人皆传李氏当应图谶,故李金才无罪,一朝族灭。大人设能尽贼,则功高不赏,身益危矣。唯昨日之言,可以救祸,此万全之策也,愿大人勿疑。”渊乃叹曰:“吾一夕思汝言,亦大有理。今日破家亡躯亦由汝,化家为国亦由汝矣。”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高祖兴唐》)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B.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C.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D.世民聪明勇决/识量过人/见隋室方乱/阴有安天下之志/倾身下士/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晋阳令刘文静见李世民而异之/
答案:D 
解析:“阴有安天下之志”中的“阴”修饰“有”,“阴”与“有”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A、B两项。“散财结客咸得其欢心”中,“散财结客”是动宾式的联合结构,“客”与“结”不能断开,据此可排除C项。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非常人”中的“非常”,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义相同。
B.南巡,指天子巡行南方以了解民风民情,据史书记载,舜帝曾南巡至南岳。
C.东都,指历代王朝在原京师以东的都城,其中洛阳因其时间长而名声最大。
D.“一朝族灭”中的“族灭”,与《阿房宫赋》中的“谁得而族灭也”中的“族灭”意思一样。
答案:A 
解析:A项,“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非常’意义相同”错。文中的“非常”意思是“不寻常”,而《鸿门宴》中的“非常”意思是“意外变故”,二者意义并不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文静与李世民结交颇深,李世民曾向刘文静问计,刘文静对社会形势分析得很透彻。
B.虽然刘文静的谋划契合李世民的心意,但李世民最初也只是暗中行事,不敢告诉李渊。
C.王仁恭、商君雅二人作战失利,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李世民则趁机劝李渊起兵反隋。
D.李渊听到李世民“兴义兵”的建议,先说要把他抓起来,后经李世民劝说终于同意起兵。
答案:C 
解析:C项,“李渊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错。原文是“渊恐并获罪”,意思是“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而不是“担心他俩会一起被治罪”。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文静坐与李密连昏,系太原狱,世民就省之。
(2)会突厥寇马邑,渊遣高君雅将兵,与马邑太守王仁恭并力拒之。
答案:
(1)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
(2)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
解析:(1)“坐”,因……犯罪;“连昏”,指姻亲,昏,同“婚”;“系太原狱”,省略句,“系(于)太原狱”;“省”,探视。
(2)“寇”,进犯;“将”,率领;“并力”,合力;“拒”,抵御。
14.刘文静认为要想平定当时大乱的天下,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概括。
答案:①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
②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
③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
解析:结合“天下大乱,非高、光之才不能定也”可概括出:天下大乱,需要像汉高祖、光武帝那样的人才来平定;结合“当此之际,有真主驱驾而用之,取天下如反掌耳”可概括出:需要真正有胆识的君主来统一;结合“今主上南巡江、淮,李密围逼东都,群盗殆以万数”“文静为令数年,知其豪杰,一旦收集,可得十万人,尊公所将之兵复且数万,一言出口,谁敢不从?以此乘虚入关,号令天下,不过半年,帝业成矣”可概括出:需要有利的时机和众多豪杰的帮助。
参考译文:
李世民聪慧、明理、勇武、果决,见识胆量过人,他眼见隋朝皇室正处于变乱之中,暗中怀有安定天下的志向。他为人谦逊,礼贤下士,散发财物,结交宾客,都得到了人们由衷的拥戴。晋阳令刘文静看见李世民而认为他与常人不同,说:“这个人不是平常人。”于是主动和他交往。刘文静因为和李密联姻受牵连而获罪,被关押在太原的监狱里,李世民去监狱探视他。刘文静说:“天下大乱,没有汉高祖刘邦、汉光武帝刘秀那样的才能是不能平定的。”李世民说:“怎么知道没有呢,只是人们认不出来罢了。我来探视你,不是为了儿女之情,是想和你商议大事。现在该采取什么对策呢?”刘文静说:“现在皇上南巡江、淮一带,李密围困进逼东都,群盗大概数以万计,当今之时,如果有真命天子驱使驾驭并利用他们,夺取天下就易如反掌了。太原百姓都逃避贼寇涌入城中,我担任了几年的太原县令,知道那些豪杰,一旦把他们收拢集结起来,可以得到十万人,令尊大人所率领的将士也有数万人,一旦发话,谁敢不服从?凭借这些兵力趁虚进入关中,号令天下,不超过半年,帝业就可以成功了。”李世民笑着说:“你的话正符合我的心意。”于是暗中部署宾客,李渊不知道这个情况。李世民担心李渊不同意,犹豫了很久,不敢向李渊禀明。适逢突厥进犯马邑,李渊派遣高君雅率兵,和马邑太守王仁恭合力抵御突厥军队。王仁恭、高君雅作战失利,李渊担心自己会和他们一起被治罪,心里很忧虑这件事。李世民趁机屏退他人,劝说李渊道:“如今皇上昏庸无道,百姓艰难窘迫,晋阳城外都是战场。父亲大人如果拘守小节,下有流寇盗贼,上有严刑峻法,危亡为时不久了。不如顺应民心,兴举义兵,转祸为福,这是上天授予的良机啊。”李渊大惊说:“你怎么能说这样的话!我现在就把你抓起来报告朝廷。”李世民慢慢地说:“我观察天时人事一向是这样,所以敢说这番话。一定要把我抓起来告官,我也不敢推辞一死。”李渊说:“我怎么忍心告发你,你千万要谨慎不要乱说。”第二天,李世民又劝说李渊道:“现在盗寇日渐增多,遍布天下。父亲大人受命讨伐贼寇,贼寇能除尽吗?总之,最终也免不了获罪。况且世人都传说李氏应当应验图谶,所以李金才无罪,却在一个早上便被灭族了。父亲大人假如能够除尽贼寇,那么功高而不会获得封赏,自身却更加危险了。只有我昨天说的话,

试题下载地址1    试题下载地址2
  (提示:关键词之间用空格隔开)

相关试题:统编版 高三 总复习 高考模拟卷


上一个『江西省赣州市九师联盟、河南湿封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下一个『重庆市育才中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逐题解析)

浏览更多试题,请访问




本页手机版